|
仁清法师:精进对治懈怠 |
|
释迦佛和弥勒佛他俩是同修,曾经一起修行过,他俩最大的差距为什么一个释迦佛,一个弥勒佛,相差五十六亿七千多万年成佛,就是因为精进度不到,你要是不精进,即使是行了善那也很难成熟。 没有不一样的变化,就没有不一样的提高,这个不一样的变化怎么知道的,你自己认知的,自己认知到的。你自己的“心”认知你自己的境界。当你自己的“心”处于混沌状态,什么也不知道,说明你处于混沌状态,它叫“昏沉”。“昏沉”是愚痴之因,“昏沉”可以什么也不想。 进入相当禅定功夫以后,进入空性状态也可以什么也不想。但是这两种什么也不想完全不一样。“昏沉”的什么也不想,就像一个人睡着一样,一个人让车撞了昏迷了一样,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四大分离一样。只是处于一种昏沉状态,就等于说他那“心识”是暂时的停灭。“心识”捕捉不到境界了,他属于昏沉,那不是修行的功夫,他那时候可以没有东西,什么也没了。修行的功夫是什么意思呢?进入甚深的禅定以后,粗的“心识”停灭,细的“心识”入定,这时候你的细“心识”是有觉知的,你的“心识”是知道的,有的他会出现很多境界,这种境界你怎么“认知”他,这都是修行过程当中必然的一种过程。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会有提高,没有提高怎么能有成就? 我们念佛的,临终阿弥陀佛来接,那个时候就有很大的“心识”变化,这个在《弥陀经》、《无量寿经》上都有很详细的讲解,在其它经上我们可以有一些补充,比方说《三昧地王经》,比方说《阿难陀入胎经》。讲到“心识”的变化,“心识”的变化它可以不通过自己的身体表现,就是外相看不出来。但是你那个“心识”里面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只有你自己知道,对了错了你自己知道。 如果你从开始学佛的时候,就给自己“灌输”一个“思维”,什么“思维”呢?我啥都不想,好了,你啥都不想,当你进入昏沉的时候,你啥都不想,就一直昏沉下去。释迦佛有一句话:“如河蚌一样,昏睡千年”。河蚌是很愚痴的。我们这种处于昏沉阶段,再不去分辨,不去提高,明晰自己的知觉力、判断力。那最终得的是什么结果呢?是昏沉之果!象河蚌一样的果报。 还有一种呢,是进入定境,进入“甚深”的“禅定”,心的感知是一片光明,是没有分别的感知。和你啥也不知道完全不一样。“当你心的感知是非常晴朗,没有分别的时候,这是正确的修行方法,修行过程当中的一种正确认知”。 所以我们很多高僧大德说过:啥也不要想,“高僧大德啥也不要想,他处于一种无念的自性光明状态”。我们啥也不想处于昏沉、迷糊状态!愚痴状态!比方说有人让你修个法,他说这是佛法,你什么也不想,你怎么知道它是不是佛法呢?怎么知道它是佛法当中的大乘小乘呢?怎么知道它是适合你不适合你呢?怎么知道在修学过程当中出现的一切一切是否正确呢?怎么去超越它呢?这些通通来自于择法眼的抉择。 所以,佛法讲到修行的时候,必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支分,叫“抉择分”,就是分辨分辨,辨正邪!辩真假!去虚妄!存真去妄吗,这个就叫“抉择分”。再就是一个“证分”,当你把这些不对的全部排除了,最终抓到的是对的。好了,纯熟它。把它修持纯熟,纯熟到什么程度?比方说:“以空性作为观修对境,当你以空性作为观修对境纯熟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你的心和空性一致了,一致到什么程度?一致到没有距离了,空性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空性,一下子就证空了”。证空是这么证的,是用“空性的理论,熏染你那颗心,让你的心证空性”,它是这么来的。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仁清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