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七编(三)02--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大安法师所有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七编(三)02


 下载DOC文档  



  第七编 往生品位

  第二十二章边地疑城

  第二节般若导引净业修持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纲要,开般若正智即是开佛知见。菩萨六波罗蜜,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离般若,则非波罗蜜(到彼岸)。证知菩萨六波罗蜜一以般若波罗蜜为本。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①般若是险恶径中的导师,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楫,烦恼病中的良医。般若不明,则万行虚设。

  净宗作为大乘圆顿法门,与般若关联甚密。般若乃净业修持之良导,渗透在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圆成佛道的全过程,兹略举数

  端。

  一、般若助成对净宗法门的信解

  净宗作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其最深层的难信,正在于般若。净宗的最高理念是般若。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时,开根本智,称性而发四十八大愿,尔后,经无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了达诸法缘起性空,以大慈本愿,从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庄严佛土,双照空有二边,妙契中道,体现净宗深旨。西方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现,念佛法门举体是般若正智。凡夫以生灭心揣度净宗妙义,每每愈推愈远。所以,凡夫众生难信念佛法门。若有人能信净宗,即是内具的般若善根与净宗的耦合。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三业的修持,培福开慧,即能助成对净宗念佛法门的信解,透过信关,成办生死大事。

  二、般若助成终极关怀的确立

  无论是修行的道人,还是世间的凡夫,都要面临和解答精神归宿(或曰安心立命)这一人生大问题。儒家将“至善”作为心性的安顿处,基督教将天堂确立为人生的归趣。以般若为先导的净土宗,则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作为究竟的指归。净业行人获得并认同这一终极关怀,便会专志奉持念佛求生净土的大安乐法门,飘泊的人生便得以安顿。

  心念的安顿对人生的质量与归趣,关联甚密。《金刚经》中,须菩提恭问释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乘无量法门,在心性安住与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与手段,兹不详述。净宗念佛法门在住心与降心上,直截了当。心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上,身寄寓于西方净土七宝池莲华中。净业行人亦应发广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在降伏妄心杂念方面,至心持念弥陀名号,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佛号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净。念佛不是强行降伏妄念,不是与妄念对峙按捺,而是巧用转移法,转染念为净念(佛念),最后归于无念。诚如古德所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

  念佛法门暗合《金刚经》无住生心之旨。都摄六根,至心念佛,不为五欲六尘所动,即是无住。正无住时,一句佛号孤明历历,即是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所以,念佛法门下手便是安住与降伏,便是转识成智,显现般若的妙用。六字洪名是开显吾人如来藏的无上法宝,执持名号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无极的安心立命。

  三、般若成就厌欣心

  能否往生取决于信愿,信愿的本质内涵即是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而没有般若观照,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则难以真实生起来。没有般若的扶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地念佛也难以持久。

  净业修持的前提是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与巩固,应恒常辅之以“六如”的般若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①凡夫之所以六道轮转,就于背觉合尘,向外驰求,分别幻相,贪着幻相,起惑造业,不得出离业网。所以,净业修持,先须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无非虚假。六如的智观,行之久久,能于一切境相如如不动,对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不存留恋。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爱恋即是我执,六如的金刚慧剑即能摧破我执,荡遣欲情,成就出离心。以般若慧光观照极乐世界,能催生对西方净土常乐我净的欣慕心。出离心成就万缘放下,欣慕心促成一念单提。净宗行人如是用功,易获念佛往生的法益。

  净业行人成就往生者,无不以般若为前导,以真实的厌欣心执持名号,临终往生净土。兹略举二例。宋代王日休居士,国学进士,博通经史,闻净宗法门后,悉皆捐弃先前之业,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②从此一意精修念佛,每日礼佛千拜,临终站着往生。清代彭绍升居士,弱冠及第,信奉念佛法门后云:“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③如是专修念佛法门,临终预知时至,往生净土。纵观今日世界,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其病根正在于般若的匮乏。爱桩不拔,情揽牢系,拖泥带水,净业难成。纵有阿弥陀佛大愿接引,临终一念情恋因循,便随业受报。古今史籍,多载此类事例,净业行人不可不慎。

  净业行人常起般若观照,便如鸭鹅入水,不受粘滞。若生恩爱时,当念西方净土眷属无有情爱,我是将生净土之人,宜应远离情爱;若生瞋恚心,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愿生净土的人应舍瞋恚心;若遭苦逆时,应当系念西方净土没有众苦,但受诸乐;若遇乐境时,应当系念西方净土的快乐,纯一无杂,无量无边。凡对境历缘,皆起般若观照,则一切时一切处,无一不是净业助行。

  四、般若的有无关涉净业的成败

  《无量寿经》中,释尊开示娑婆世界有四类众生,接触净宗念佛法门,或信或不信,或修持或不修持,或成就往生或未能往生,种种因行事相,悉与般若的有无与浅深相关。

  第一类众生,接触佛法,也行善积德,但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分别西方净土不如天界快乐。对天界的微妙五欲生向往心,认为极乐世界无有女人,缺乏丰富的爱情生活,单调乏味。此类众生缺乏般若智慧,不知天福享尽,还会堕落,终不能出三界牢狱。以净宗理念来看,天道亦是苦趣,亟须超越。世尊针砭此类众生:“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①这类迷恋天人之福,不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人数甚众。

  第二类众生,不念佛求生净土,无求无上菩提之心,反恃世智聪辩,贡高我慢,邪见颠倒,好为人师。如是之人,焉能出离生死苦海。这类众生中以知识分子居多。凭着宿世的些许慧根,博览群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以生灭心测度如来性觉圆海,不自觉地造了许多谤佛谤法的言论,诸如:西方极乐世界是理想国的神话,西方净土是太阳神崇拜的变种,一真法界是虚映折射,等等。净业行人对此类言论要加以智慧的辨析。

  第二类众生发心念佛,广作众善,然而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诸如:我念佛怎么还没有到一心不乱呀,怎么还没有见到佛光呀,我念佛怎么身体还不见健康呀,等等。修善也互相攀比,你供养了多少钱,我供养了多少钱等,如是心有取舍,情有执着,不合无住生心的般若正智,所以,虽也精进念佛,难以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最终不能成就往生。净业行人对此应深加警诫。

  第四类众生,以无相智慧,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不求人天福报,志趣无上菩提。这类众生是净宗正修行人,炽然修行诸善,而不取相,转有为善行成无为的净业正因,如是念佛能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圆成佛道。

  上述四类众生的因行果报昭示:净业的成败与般若的有无呈正相关。净业行人宜应注重般若的开显,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在现生随缘修菩萨道,住无为之理体,作有为之佛事,普度众生而无度生相,上成佛道不着成佛相;虽炽然求往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不落两边,从容中道。处理好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佛法不离世间法,先做世间正人君子,以此为基点,模铸圣格,凡家庭与社会的一应责任,亦尽心尽力地完成。当相离相,即事而真,尘劳即道场,转烦恼为菩提。心系佛号,注想西方,随缘度日,理事圆融。净宗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心立命与终极关怀,吾人宜应遵从佛语,信愿持名,仰赖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出离生死苦海,稳达涅盘彼岸。

  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后记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余禀质愚鲁,慧浅德凉;忝任中国佛学院净宗讲席,每感惭惶。因缘所系,只得勉力而行。撰写讲义,常祷佛菩萨加持,愿字字句句,如理如法。积稿日多,学僧们以为其中内容,间或可取,课后复印。窃念中国作为佛国大国,却无一本系统而详明的净土宗教材,故不揣庸劣,发心编撰一本,聊备各级佛学院教学之需。

  余编撰本书,遵循如下四原则:一者述而不作。以佛的圣言量作为立论根据,忠实地阐释佛言祖语的本有内涵,切戒师心自用。二者博采众长。广览古今中外净宗文献,钩玄探赜,撷取精华,尽量做到有美皆备,无谛不收。三者条贯有序。本书设计七编二十二章的架构。将净宗事理因果多层面的内容,作有序化的安置。逻辑谨严,浑若一体。四者时代特色。古老的净土宗须经现代性的转换,方能保持不竭的生命力。本书阐述净宗与现代人文思想的互动,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的会通,显示净宗内具的现代性因子。

  四原则策进本人秉笔撰稿,并于课堂讲述。虽稿经三易,历时四年;然终因学识慧力所限,结果不甚圆满。今卒然付梓,疏漏缪误在所难免,尚祈十方大德慈悲指教。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前辈师友的关怀与帮助。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传印老法师,对本书的撰写与出版,自始至终予以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其弘护佛教,其提携后进之慈悲心,令人感佩。中国佛学院王新老教授,以年逾古稀之高龄,冒着酷暑,用近二个月的时间,仔细审阅本书稿,为本书的质量把关,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令学人铭心难忘。兹谨向传老、王老二位佛界老前辈的菩萨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另外,中国佛学院93级、94级、97级三届学僧的配合,一如法师惠借资料,刘险峰老师联系打印,宗教文化出版社领导陈红星先生、戴晨京女士的重视,以及责编张越宏女士的敬业精神,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于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作者

  1998年6月识于北京妙意斋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大安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大悲咒     

大安法师讲地藏经     

大安法师讲二河白道喻     

大安法师讲法华经     

大安法师讲公案     

大安法师讲观经     

大安法师讲华严经     

大安法师讲普贤行愿     

大安法师讲往生咒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信愿行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