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宏圆法师所有开示-> 宏圆法师开示金刚经 |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10讲(共15讲) |
|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请看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尔时,就是佛引用恒河沙身命布施与持经功德校量完毕之时。是经,就是指从开始以来,从开经以来到现在佛所说法。义趣,义就是义理,趣就是归趣。须菩提听闻佛前面所说的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深达实相般若,所以说深解义趣。涕泪悲泣,须菩提深解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之义,这才明白了般若真心人人本具,自己从前就像怀里装着珠宝的乞丐冤枉受苦,于是悲伤自己以前迷而不悟,所以涕泪悲泣。希有世尊,这个希有,不但赞佛也兼赞法,并有庆幸之意。自庆自己未曾得闻,从来没有得闻甚深经典、能够明了实相般若,现在得闻而且深解义趣。须菩提在这里对佛说,对于佛前面所讲的甚深的经典,他从证得慧眼以来从未得闻,未曾得闻。在经中说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证阿罗汉果是得慧眼,须菩提是得慧眼,得慧眼只见人空未见法空,更未见空空。其实也并非释迦牟尼佛在此之前未曾说过甚深经典,我们看《金刚经》,《金刚经》其实是在《大般若经》的第九会,讲到第九会的时候讲的《金刚经》,只不过须菩提在前面他未曾开解,所以虽然闻等于未闻,所以须菩提在这里说,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好,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须菩提长老大慈,他自己深解义趣,自得法乐,也普愿一切众生,现在当来的一切众生同得法乐,所以须菩提赞叹他人成就之希有,为的是让大众听闻之后,发心信解,赞叹他人能够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里就表明了劝发他人也能够深解义趣,受持此经,这里面包含了劝人之意。得闻是经,这个闻是闻慧清净,如果只是听听经,有了一些的知解,意识上的知解的话不能称为闻慧的。闻慧是指听闻经教,通过内心的清净思念而引发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佛法的领悟和抉择不是一般的知识能比的,是清净心所显露的,般若智慧所显露的,这是闻慧清净。信心清净就是思慧清净,则生实相就是修慧清净。实相本来是没有生灭,由于众生的我执法执,有了执着了嘛,心就不会清净的,所以实相不能显现,信心清净实相才能显现出来。现在有人听闻佛说般若而离四相,除我执法执,心得清净,心里没有妄想执着,没有妄想执着障蔽心智,那么实相自自然然的就显现出来,所以说嘛,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一句也非常关键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希有,指的是无上菩提之果;功德是指佛果智圆理极万德具备;当知是人,因为听闻此经,离相无住,妄想除,实相生,断无明,证法身,三德具备实相显现,所以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我们解释一下实相,实相就是诸法所依之体,大家一定要把心静下来听,用清净心来听这个实相,到底什么是实相,就是诸法所依之体,实相虽然没有形相,但是一切有形相的事物都是依实相而显现的,所以是实相者,指的就是诸法所依之体。诸法虽多,但是都是依实相所显现,也就是说诸法虽多,它的体都是实相,依实相而成诸相。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就是说,实相原非他物,实相即是非相。我们再来解释非相的意思,非相就是指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这四句皆离,百非尽绝,言语道断,心行灭处,是名实相,大家好好体悟,这个一定要好好体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在佛住世的时候能够亲闻佛所说此经,而且须菩提已证阿罗汉果,他在诸大弟子中是解空第一,所以他得闻是经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但是我们想想,佛灭度以后到我们现在,这里说是灭度后的五个五百年中,众生的根机越来越钝的,欲名利是越来越重,根机钝了,而且又见不到佛,不能亲听佛的教诲,虽然还有佛的言教住世,经典住世,但是当我们心中有疑惑的时候,不能去问佛、请佛随时来为我们解说、根据我们的根机应理如理如机来给我们解惑。我们现在只能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最后就是轮回诸有。如果我们在这末法时期,在这个佛入灭后五个五百年中,欲望这么深重的年代,还能够得闻此经,信解受持,能够悟无生理,那这样的人真的是甚为希有,真的是称为第一希有了。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为什么说得闻是经、信解受持之人是第一希有呢?这是因为,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说无四相。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解释无四相之所以然。我相即是非相,我相是有,非相是空,此人,就是指第一希有之人,不是在我相之外另取一个空,而是能彻见当现我相时就是空时,直接见到相有性空,就是说,能洞彻一切相有即非有,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可见上面无四相的无,含有既不着有也不着空,空有不着之意,所以六祖说嘛,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修行也是这样,后面我们会讲的,你发菩萨心了,着四相,没有除心垢,也是善法,我们说是生灭的,是有为法。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里的一切诸相是指四相,为什么说是指四相呢?前面说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可见凡有所取便成四相,所以一切诸相指的就是这四相,那么离一切诸相,也就是无四相。六祖说:“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由此可知,得闻此经信解受持之人,已契入实相性体,所以说,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这是佛印可、印证须菩提所解义趣契佛心入佛见,所以说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惊就是惊疑,怖是恐怖,畏是畏惧。智者大师说:“初闻经不惊,次思义不怖,后修行不畏”,在《天亲论》中说:“惊,谓惧此经典非正道行故;怖,谓不能断疑故;畏,谓由于惊怖不肯修学故”。我们把智者大师和《天亲论》中这两段注解我们合起来看,那就是说不惊就是信,在刚闻到此经的时候,不认为此经是非正道,所以就能生信,所以就是信;接下来思惟经义毫无疑惑,没有生起恐怖之心,所以不怖就是能解;因为能信能解,所以不惊不怖而肯修学,所以不畏就是能够受持。当知是人,甚为希有。甚为希有,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第一希有。这段经文是讲,如果有人得闻是经,能信能解能够受持,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佛说这段话也是对须菩提前面所讲的一个印证。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为什么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呢?下面三句是佛解释为什么这样的人是甚为希有的。我们先来看什么是第一波罗蜜,无著菩萨解释说:“第一波罗蜜者,谓般若于余五中最胜故”,什么意思?就是说般若在其余的五波罗蜜中,就是说般若胜于其余的五波罗蜜,我们说六波罗蜜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胜于其余五波罗蜜。《大般若经》中说:“若离般若波罗蜜多,布施等五度不得名为波罗蜜”,意思是说,若是离开般若波罗蜜了,那么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不得名为波罗蜜了。经文中又说:“布施等六度波罗蜜,互相摄持,能到彼岸,然般若波罗蜜,具大势力,方便善巧,能速圆满所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非住前五能办是事,故般若波罗蜜多,于前五为最为胜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无上无等无等等,由是因缘,独赞般若,超胜余五波罗蜜多”。根据以上所说,第一波罗蜜指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大家能听明白的,就是胜于其余五波罗蜜,离开般若了,其余五波罗蜜不能称为波罗蜜了。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这是俗谛,是借语言文字的假名,为了来表达正智的,借这个般若波罗蜜,借这文字相来表达正智的。即非第一波罗蜜,是说凡是有语言文字可说的,都属于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这是讲的真谛,当体即空,所以说即非般若波罗蜜。受持此经的人,既要按照佛讲的法去修行,又不执着有波罗蜜可得,空有同时,真俗圆融,会归中道,所以说是名第一波罗蜜。那么上文所说,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之人,对于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此般若无住之法,不惊而能信,不怖而能解,不畏而能受持,当然是甚为希有的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这里就是断第八种疑。前面说,我们还都有印象,前面说了嘛,舍身布施所修福报虽多,但是不能了脱生死,还是有漏的因,这里说的忍辱舍身为何不是有漏的因呢?佛为断此疑惑,呼唤须菩提,来告诉他离相修行忍辱是无漏因,要无相修忍辱是无漏因,能到彼岸。忍辱是其余五度之一,佛举出忍辱为例,来说明修其他五度都离不开般若。如果修忍辱波罗蜜,执着有能忍之我和所忍之境,那就是还住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中还是有住,没有做到无四相,那就不能称为忍辱波罗蜜了,所以说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好,我们看下面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这里佛举出自己因地修行忍辱波罗蜜之事,说明修忍辱不能着忍辱之相的。这里面用一个公案,歌利王支解割截佛的身体,来帮助佛修忍辱波罗蜜,成就佛的忍辱波罗蜜。歌利王译为极恶,这个国王残忍成性,有一次他带着他的宫女到城外郊游,几位宫女在游玩中发现一个年轻的修行人,她们就围绕着这个修行人听他说法。国王看到后,由于嫉妒心,他生起了恶心,他就问修行人,你得阿罗汉果了没有,这个年轻的修行人说未得,国王又问,你得不还果了没有,这个修行人回答未得,国王说你这么年轻,未得圣果,还有贪欲烦恼,怎么能这么放肆地看着我的女人?修行人说,我虽然未断贪欲,然而内心实无贪着。国王说,世间有仙人,每天只是服气食果,就是他们只吃水果,炼吐纳,炼气吐纳,他们这么来修行的,这仙人,他们就是说这些仙人,这个国王就说了,这些仙人只是炼气吐纳,只吃水果,他们见到女色还有贪心,何况你这么年轻又没有证果,怎么能见色不贪呢?这个修行人就对国王说了,见色不贪,不是因为服气食果,而是由于心中系念无常不净。国王说,你这样轻视他人而生毁谤,怎么能说是修持净戒呢?这个修行人就说了,我没有嗔恨嫉妒,何谈诽谤呢?国王就问他了,什么是戒?修行人说忍辱为戒,国王就说,我用刀来割你,就知道你是否持戒了没有。修行人就被这个国王用刀割,我们说凌迟,一块一块的割肉。在割他的时候这个修行人面不改色,国王跟前的这些大臣们就劝国王说,此人是大士,不应该伤害他,国王就问他的大臣,你怎么知道他是大士呢?这个大臣就说了,当在割他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国王就说那我就再试试,接着又命人去割他的鼻子和手足。这位修行的年轻人还是面不改色,这个时候四天王发怒了,天空中就下起了沙子还有石头,就像下雨一样,纷纷落下沙子还有石头。这个国王一看,心里害怕了,赶紧跪在地上忏悔,修行人就对这个国王说,说的大王,我心无嗔也无贪。国王说,大德,如何得知呢?修行人说,我如果真的没有嗔恨,我的身体马上就能够复原,修行人说完,他的身体马上就都复原了。修行人就对国王发愿说,我于来世成佛先度大王。这个年轻的修行人他就是世尊的前世,这个歌利王就是现在的憍陈如比丘,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憍陈如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在这五比丘当中,憍陈如最先证得斯陀含果,其他的四位比丘都是先证的须陀洹果,他们最后也都证的是阿罗汉果。所以说在佛初转法轮的时候,最先证斯陀含果就是憍陈如比丘,这是佛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对歌利王发的愿。好,我们知道这个公案的前因后果,我们接着往下说。佛在这里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这么说呢?佛解释说,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心了。正是因为当时世尊心无四相,不见能忍所忍,所以嗔心不起。我们现在看,我们一读金刚经,别人一骂我们,你骂我我忍,这是什么?四相皆有,四相没空,那没空四相,虽说我们忍了,这是什么?这是有住的忍,是意识的心在忍,没有达到无住生心,没有达到离四相,是一个有意识的、着了相的忍。那着了相的忍,就不能称为波罗蜜。有一个受伤的我,有一个所骂我的语言,有一个所骂我的人。我们现在用无四相我们就来解,哪有一个我?我,是四大和合,相有但是性空;语言,语言也是声尘通过我们的这种因缘和合所发出的声,也不是永恒的,本来也没有的,也是空的;骂我们的人,人相也是空的,众生相,众生相也是空的。既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无,四相全无,哪有一个能忍和所忍?我们为什么修忍辱的时候这么难?就是因为你心里有住,学了经了以后,知道自己要忍,但是是生忍,什么生忍,活生生的忍,达到你的底线了,你就忍无可忍了,因为你的四相具足。我们看佛这里面就教导我们离四相,知道一切都是空相,相有性空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见能忍所忍,所以才能嗔心不起,心如如不动,哪有一个存在的相?所以说才能达到心如如不动。由此可见,般若离相的妙用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平时修忍辱,你如果心里还有能忍之我和所忍之境,就是刚才师父举的例子,心里还想着,别人打我骂我我要忍,那么就没有离四相,不是修忍辱波罗蜜。心里还有执着怎么能到彼岸?你心里还有住还有执着,怎么能到彼岸呢?修忍辱波罗蜜的人应当不见一切人的过失,不见一切人的恶,心里不住一物,冤亲平等无有是非,被别人打骂残害,能够自自然然的,这个自自然然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就是无所住,自自然然的承受,这样就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里就说明了世尊不是一世修忍辱波罗蜜,所以说,又念过去,在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意思就是在五百世中,于尔所世都能做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说在这五百世中都能够离四相,成就忍辱波罗蜜行。 好,我们再看下面。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这是承上启下文,佛前面开示了般若的离相妙用,这里是总结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说,所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修的六度万行,都要离一切的相,心里不能有住。到这里,般若的离相妙用我们就介绍完了,下面是介绍的无住之用。 好,我们先看经文。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在前文中,云何应住之后,没有总结就谈起了离相之用,上文是总结离相之用,这里就是对无住之用的总结,从这一段就是对无住之用来作一个总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住六尘所生之心这是妄心,妄心所造之业覆盖佛性,虽然勤苦修行,不除心垢,无解脱之理,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修一切的善法,但是你有住了,不是解脱之理。把你的心性给障覆了,你虽然勤苦修行,障覆了你的心性,还是有为法,大家能理解了吧。为什么我们讲《弥陀经》中三番五次地说,师父在三番五次地说,我们净土宗的三资粮是什么?是信愿行,净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么?是指信愿持名之人为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世间泛泛的善,你哪怕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但是你不发起信愿的心,你还是有为法,还是享世间的福报。在这里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你是有住的心,你还是生灭的善,有住的心,还是生灭的心,享人天的福报,善多,那你福报就大,但是福报是生灭的,这个福报是生灭的,福报尽了还是要堕落,是生灭的。唯有这里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才是我们解脱之理,才是我们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则生实相。 应生无所住心,就是应当生起对于所有的尘境,所有对待的尘境,一无所住,生起一无所住之心,就是这样的。所以师父在讲《弥陀经》当中始终在说,信愿持名就是净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说我修桥补路是善男子善女人,是的,但是决定不是弥陀净土法门当中所指的善男子善女人,大家一定要理解的。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解释为什么上面说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应生无所住心,因为要是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了,因为心一有所住,即为妄识,就不是无住真心了。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这一句我们一定要牢记,不应住色布施这才是菩萨心。这里说不应住色布施,这个色包括了声香味触法,包括了六尘,不应住色布施,就是说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三轮体空,内不见能施的我,外不见受施的人,中不见所施之物,这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假如菩萨布施时稍有住着,就是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在布施的时候就会与众生结下憎爱因缘,结果这样的话,就会和众生互为冤亲,冤亲里面当然包括一切的家亲了,互为冤亲,如果这样就轮回生死,没有出期。我们看现在为什么两个好朋友,付出的越多,最后的烦恼越大?就是因为他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所住了。有我帮助的你,有被你帮助的我,然后我付出了你多少,你对我怎么没有回报?所以我们知道,在布施的时候决定不可以住相的,你布施的再多,你只要一住相,师父说通俗一点,你就是凡夫不是菩萨,最后你所得到的,你不索取,但是你住着了,这样会成亲,没有障碍;如果你布施了,你心里有不平了,最后就会变成怨,就是这样的,你们好好体会一下师父说的话,世间是不是这种状况。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这是解释上文的不住相布施,不住相,指的是不住有相不住空相。佛担心大众以为,既然不住相布施,那又何必做种种的布施之事呢?所以解释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也就是说,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即相离相。一切诸相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切的相都是因缘所生法,幻有不真,都是妙有真空的,幻有的,当体就是非相,所以不必再拨相以求无住,当体即空。佛又担心大众疑惑,既然要利益一切的众生,为什么无众生相呢?我们刚一学《金刚经》的时候,好多居士就来找师父,师父我空了怎么办,没有众生,既然众生空我怎么度?没有众生相,我还做什么功德?所以佛又解释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因为什么?众生是四大假合而成,也是幻有,当体即空。佛这样讲,就是为了让修行人布施时应当即相离相,所谓菩萨终日度生,终日无生可度,空有都不能住的。终日度生,你要终日度生,但是心里还要终日无生可度,我们这样想那心里多坦荡荡,多坦荡荡,一丝不挂,一点烦恼都没有。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这是断第九种疑,上面讲菩萨应当无住行于布施,又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佛担心大众难以相信,怀疑这些话都是虚妄,所以佛举出五语来断这种怀疑,用五种语来断这种怀疑。第一个是真语,真语是指佛所有言说真而不伪。比如世间的人,为了名利,未证言证,这就是伪语。像我们经常见到的,到寺院里面来神神乎乎的,我是弥勒菩萨派来的,我是释迦佛派来的,还有的说谁谁是观音菩萨,这些都是大妄语的,都是伪语的,如来不会这样,因为他已亲证无上菩提。实语,实就是实而不虚。比如世间人,有的曾经已获神通,但是心不清净,他的这种神通又退失了,那有人来问,还会说自己早已得神通了,这就是虚语。如来不会这样,因为他已于无上菩提无退失。如语,这个如语,我们查古大德的资料,大德们的解释是如者当理,就是如其亲证所说。比如世间人修得四禅,得了禅定了,他的心是暂不生,他只是把心伏住了,而没有完全的断,他只是暂不生,暂不生就是相同寂灭,决定不是涅槃,他只是暂不生,把他伏住了,没有断的,相同于寂灭,他就向人说我证涅槃,这就叫名不当理。我们刚才说了,如语应该是如者当理,像这种情况,他心暂不生,不是涅槃,他就说他已证涅槃,这就叫名不当理。如来不会这样的,他已真实证于大涅槃,这是如语。不诳语,不诳就是指不虚幻、幻妄,比如愚痴之人,对于自己所出现的幻觉、把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当成实有,这种言说都是诳语。就像我们佛举的例子,人有了眼疫了,红眼病,看到天空有花,他就认为天上真的就有花。我们现在一说,我在这个地方见到释迦牟尼佛了,见到佛了,还正给我笑,那你看,所有人都往这个地方去拜去,这个就是把幻觉当成实有。你想想,天天神神乎乎,天天神神经经的,心也不清净,他怎么能和佛感应上?大家都误解这个感应了,不是用你执着和分别的心去和佛感应,天天一谈感应,都把感应谈得都是什么?都是幻觉谈为感应。幻觉不是感应,应该是用我们的清净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天天这么执着,天天这么分别,我们能感应什么?你用执着心和分别心和佛不是一个这种清净的,感应不上的。我们都是用的什么?用的幻觉,你所见到的,说真的都是幻觉,所以现在一谈就谈感应,其实都不知道这都是邪见。没有清净心,心不清净,分别妄想这么多,怎么感应?学学《金刚经》读读《金刚经》你们就知道到底什么是感应,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是这样的。信心不清净,你说我想感应,我想生实相,不可能的,最后反而是诳语是幻觉。你每天想的太多了,求的太多了,就会出现这种幻觉的。如来不是这样,他已证实相,是第一义真现量,他是清净心,第一义所真正所现相出来的。不异语,不异就是始终无二。比如术士对于过去未来的事情,他能够用一些方法推测的,但是他这个推测有时候应验有时候不应验,这个就是异语。我们先把异语的大概给大家讲讲,异语,你们去找这种香头去看去了,一会儿也许说的对,一部分也许说的不对,大家心里都有这种疑惑的,好多居士来找师父,说他看的还行,但是有些也不完全是的,这个就叫异语了。因为他用他的一些能力能量,就是和我们人不一样的特长,应该是特长,他们的功能所见到的,但是好多的因缘变化,最后结果也会变化的,所以有些时候是应验的,有些时候不一定是这样的。但是如来不是这样,大圆镜智,普照三世,观彼久远,犹如今日,尽未来际,悉见悉知,所说事理皆无异,皆无异的。所以佛所说的话真实可信,应当依佛的教导来修行,这就是用佛的五语,佛的这五种来给我们印证,来说明佛所说的真理是没有错误的。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说法都是依自己所证之法而说,这里又举出如来所得法来证明。佛所说法真实可信,如来已证中道第一义谛,实相般若之法,此法不着空有,而不离空有,双遮双照,遮照同时,所以说无实无虚。因为无实则不住有边,所以不见有诸相可得,不见有众生可度;因为无虚则不住空边,所以不舍布施之行,不舍利益众生。正如前面所说,无所住而生其心,佛依此法修证得成菩提,现在以自己所证来为大众说法,自然是真实可信的。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这是断第十种疑,上文中说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既然已经炽然行施,为什么要说不住法呢?已经行于布施,修法了,为什么说还要不住法呢?佛为断此疑,举出正反两个例子来为我们说明,来显示般若的妙用。 如果菩萨发菩提心修六度行,但是心住着六尘,心还有所住,这就像有人入于暗室,则无所见。暗室是比喻没有般若的智慧,无所见,就是比喻不能见着诸法实相,不能见到般若实相的无住之理。这些菩萨虽然发菩提心,做利益众生的事,但是没有般若智慧,心有所住,就会为物所转,对于佛法的道理一无所见。就像《法华经》中说:“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为什么如盲如聋?因为他住在了诸法相故,住在了法相上面了,心里有住了,如盲如聋了。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有目就是比喻发菩提心,日光比喻般若智慧,种种色就比喻实相妙理。如果菩萨发心修行,心无所住而行布施,就可以亲见实相妙理,那么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一一无非实相。实相不即一切法,也不离一切法,用这个比喻来显示般若无住妙用,为的是劝导行布施的菩萨,应当离相发菩提心,生无所住心,修无所住行,就是这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是讲持经的功德。当来之世,是指佛灭度后后五百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于此经,不只是能读诵文字章句,也能够受持无住妙义,那么此人所修的功德,只有佛悉知悉见。佛证一切种智,无法不知,所以称为悉知;佛五眼圆明,无法不照,所以称为悉见。佛悉知此人,悉见此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凡是受持此经的人,依观照无住之功,契入实相妙理,那么恒沙称性功德,悉得现前,所以说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从前有一位苦行僧,每天他做很多的劳役苦行,在空闲的时候,他从来不和人攀谈、闲谈,他一天定课诵六十卷《金刚经》,诵六十卷,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有一天他的一位师兄来看他,他这位师兄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大和尚、大法师了,经常到各地讲经说法,因为他们几十年没有见面了,他的师兄见到他非常的高兴,而且非常的关心的问他,就说了,师弟你这十几年来,你是怎样用功的呢?他的师弟,这个苦行僧就说了,我每天只诵《金刚经》。师兄就责怪他了,你为什么不多出去参学、多研习经教呢?这么来批评他。在师兄将要和苦行僧告辞的时候,苦行僧就对他的师兄说了,我们难得见一面,我就诵一部《金刚经》来回向给师兄吧。苦行僧就席地而坐开始诵经了,当念到金刚般若波罗蜜时,这个时候天空的天乐飘飘,远近都能听得见,当诵到一时佛在舍卫国的时候,异香扑鼻,在念到尔时须菩提从座而起,这个时候不得了了,天雨曼陀罗花,这个雨是下的意思,天上下下来曼陀罗花,这让师兄感觉到自愧不如,所以古人说,能说一丈不如能行一尺。所以诵经胜在解义,解义胜在起行,我们如果能由信而解,由解而行,一心受持经中所诠释的真义,那么当然可以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宏圆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