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诽谤或不同声音,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
|
na mo a mi tuo fo 人与人相处时,我们都会难免遭人嫉妒因而受到不公的评说和毁谤,这也是作为人的一个可悲之处。 我们长着一双眼睛总是喜欢去看别人的过错,一张嘴巴也总喜欢去评论他人的对与错。从来不会从自身找问题发现缺点的我们,太喜欢拿自己当回事了。 所谓“人言可畏”,并不是要我们去躲避无理的评论,而是要学会用智慧的方式去看待流言蜚语。社会上总有那么些人,喜欢不懂装懂的摆姿态,对道听途说的不真实情况肆意宣扬和捏造,就好比网络上很多歪曲事实的谤佛、法、僧的行为,这种无知的后果除了自己造业外无任何作用可言。 邪总是不能压正的,时间也会证明一切。 作为佛弟子的我们,皈依佛门是要让我们遵从佛陀的教诲断恶修善,虽然累世的习气不可能一天就改完,但也没有理由和借口让我们打着佛教徒的旗号,再去参与是是非非,在旧的习气上增添坏毛病。 佛法的主旨是用来反观自心,让我们依照大德们的教化来把蒙蔽已久的佛性,用修行的方式除去内心中犹如黑暗一般的恶习阴影,揭开这个狭隘自我的封闭,让本具的真善美光彩照耀出来。 但是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对于自己该修行功课任务完成多少先不说,却很有功夫去指点其他师兄姐弟之间的行为举止,互相口口相传评说金刚道友之间的不是,要么共修道场间拉帮结派搞不团结等等,或是自以为皈依时间久,完成的功课数量多就摆资历,以气势压人,对新皈依的师兄弟妹之间指手划脚。 这些行为,我只能很遗憾地说,大家修的不是佛门中的大慈大悲,基本属于世间的人我是非。 慈悲和智慧的含义不是让我们对于无理示弱和回避,也不是让我们去理论争执,这样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遭遇无知的诽谤和被谩骂时,我们不需要去理睬造势者的言行,因为不需要将我们的人格降低到等同于喜爱口舌是非之人的人品一般。 如果我们内心中对别人起了嫉妒之心,那是我们内心扭曲的写照,如果因为自身心里的缺陷还要去无中生有抹黑一个无辜的他人,那是人品缺失和道德不正的说明。 客气一点地说,佛法会救度每一个深陷轮回之苦的众生,但是不要以为大爱的慈悲和别人对于我们的付出就是应该的和心安理得可以坦然接受的。如果我们不用佛法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那我们造恶的起心动念和充满贪、嗔、痴所引发的行为举止,结果只会让我们作茧自缚地继续沉沦和自讨苦吃。 佛法是帮我们离苦的方法,但是不是说诸佛菩萨就可以代替我们离苦得乐。 是否断恶是否行善,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做得如何完美,一定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有人喜欢,也一定有人不喜欢。 如佛陀一般这样伟大的觉者,都会遭人毁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不足的地方,因而听到不同的声音,也是在所难免。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和真修行人,当有人毁谤我们的时候,应当视为是自己往昔业力的现前,此际正当消业时,利用这个被人毁谤的契机正好积极修行忍辱。 如果我们不是正确对待,反而在被毁谤的当下立刻生起想要辩解的念头,在反唇相讥的那一刻起,已毫无任何修行对治可言了,这种防御式的自我保护,不但让我们无法正视对境用来修行忍辱,反而内心因不满对方的说辞所生起的嗔恨心而造业。 我们做任何事时,要清楚明白自己所言所行,是不是带着正知正念,带着自利利他的发心,带着广大的菩提心,并能让大多数人因此而受用才是关键, 要是有利益广大众生的用意,那完全可以继续努力,将正确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心无旁骛。 如果生起放弃或逃避的想法,大家可能还会认为这正是你默认而心虚的表现,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 只有担当并面对,默默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是适宜的行为。 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这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本没有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事、物。 所以,在面对毁谤或不同声音的时候,清醒看住一己之念,缄默不语是一种儒雅的姿态,坦然面对并一笑置之,就是最好的方法。 少说别人修好自己,对于无理的诽谤时,安住在忍辱中,这样大家都从自身约束开始,少一些是非,就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理解和信任,人世间的冷漠就会被温暖取代。一个能忍辱诽谤,调伏自心的人,才是人中最尊贵的人! -02- 也许他早点信佛修行净除业力,就不至于这么惨 我们是很有福报的人,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土难生今已生,善知识难遇今已遇。 很多人,上师三宝就在他们身边,都没有机会接触,没有因缘和福报皈依三宝,更不要说闻思修佛法了。 很多年前,我有个台湾弟子,她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她的老公很优秀,是个文化人,客客气气的,但任凭大家怎么影响,他都不想信佛。别人说:“信佛多好啊,你应该皈依,你老婆这么好,又有这么好的因缘离道场很近,去参加共修也方便……”他全都无动于衷。 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腿脚很麻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回家后就发现脚踝以下都没法动了。不到一年时间,整个人就像慢慢被冰冻了一样,但是大脑特别清醒。我去看他,才远远地出现,他已经泪流满面了。 他那时还能说话,“师父,我怎么这么倒霉,会遇到这样的病!”因为他以前非常排斥佛法,所以我只能尽力安慰他。 又过了15天左右,他的脸也全冻起来了,我又一次去看望他。活生生的人,全身除了舌头没一个地方是可以动的。他老婆在白板上写:“上师来了,你看得见吗?”他吐了吐舌头,表示看见了。他老婆又写,“现在你想皈依上师吗?”我看到他那无法活动的眼睛,默默地不停往下流泪。看到他的样子,真是可怜,也许他早点信佛,就不至于这么惨,业力是可以净化的。现在到了这个时候才想到佛菩萨,已经很晚了。 2001年我刚刚回国的时候,国内几乎没有听说这种病,现在已经超过20万人患有渐冻人症,他们将目睹自己死亡逐渐来临的全过程。这种身心的折磨与摧残,就像人们往冰箱里冰冻活鱼一样,在鱼很清醒的时候将它们放入冰室,却不知道“渐冻”的生命,将面对多少恐惧、无助与挣扎,直到一步步走向死亡。业力不可思议,以前没有的病,会慢慢像传染病一样蔓延。 有一些弟子,是将死临终之时,才祈请我为他们办皈依,皈依不久就往生了。你说他们有没有福报呢?起码在往生前,能遇到佛法,还是幸运的。但是,他们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能够闻思修佛法的时候,却没能好好珍惜学佛的因缘和福报。就算参加了皈依仪式,如果不闻思修佛法,没有将佛法应用到人生中,没有改变自己的身口意,那又有什么用呢? 皈依后第一条戒律,就是不杀生。人短命多病,一定与杀业有关。很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看不到,但今生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不少人一天到晚脖子痛、腰酸背痛,我会问他们,是不是爱吃虾?经常掰虾头,折虾腰?很多人都说是这样。想满足食欲时,你没感觉,因果业力却真实不虚,就像电脑的芯片一样,全部会记录下来。 你杀生的时候,眼睛看着、手动着,心想着如何杀死它们,这些已经全拍下来放到你的阿赖耶识里。等到要你承受这种业力的时候,就会回放给你看。该让你短命就让你短命,该让你生病就让你生病,该让你心灵痛苦就让你心灵痛苦,谁也跑不了。佛经中说,“因果业力不会成熟在石头上,不会成熟在土壤里,只会成熟在造业之人的身心上。” 2014年夏天,一场关爱“渐冻人”的冰桶挑战接力从美国风靡世界,作为佛教徒,可以通过思维渐冻人症,提醒自己无常的可怕,因果轮回的真实不虚,防止自己的身心麻木渐冻。拥有坚定的信仰,就像找到了保护伞。虔诚佛子的内心,充满了佛菩萨的加持力,心有了家,就不会迷茫和惶恐,无论遇到任何事,都不会像从前一样无助。 这个世界上,虎毒不食子,却有些父母会遗弃伤害自己的小孩;有的伴侣彼此嫌弃,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当头各自飞;有的朋友会背叛你,人前说愿为你两肋插刀,人后却偷偷给你一刀。佛菩萨却永远不会这样对待我们。佛菩萨前世不曾遗弃我们,今生不会遗弃我们,来世也不会!一直到我们成佛,他们永远都陪伴在我们身边,住在我们心里。佛弟子要学会感恩佛菩萨不舍不弃的慈悲陪伴与加持,所以我们必须和他们相应,将佛菩萨绑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的心与佛菩萨的心合而为一,这样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们的加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03- 如今全世界天灾人祸频传,是什么果报造成的? 十不善的果报 大圆满前行 三、增上果 增上果,是成熟在外境的果报。 但这不是指自己所造的业,会成熟在外境上,而是指业力对外境所产生的作用。 也就是说,造了善恶业后,外在的环境会受到影响,是业力与外境产生的一种相应关系,就是增上果。 十不善的增上果 1. 杀生的增上果:造杀业的人,会投胎环境不优美,或是地形险恶、容易丧失生命的地方,如深谷、悬崖、险地等威胁生命的地方。 2. 不予取的增上果:造不予取业者,生在树木不结果、农作物常遭霜冻、旱灾或经常闹饥荒的地方。 3. 邪YIN的增上果:造邪YIN者,会生在粪坑、污秽不堪的淤泥等令人恶心的地方。 4. 妄语的增上果:造妄语者,会生在财富不定之处,常遇到恐怖不安的违缘。 5. 离间语的增上果:造离间语者,会生在悬崖深谷等难以行走的地方。 6. 恶语的增上果:会生在荆棘丛生、乱石堆积的地方。 7. 绮语的增上果:会生在气候不定、季节颠倒,五谷不收的地方。 8. 贪心的增上果:会生在没有粮食,痛苦众多之处。如饥荒、战争、疾病等痛苦层出不穷。 9. 害心的增上果:会生在恐怖多烦恼、多灾多难的地方。 10. 邪见的增上果:会生在财富不足、物资鲜少、没有亲友,无依无靠的地方。 内心和外境之间,是会互相起作用的,如果内心有极大的痛苦,所见到的一切显现,也会变得特别丑恶。 如今全世界天灾人祸频传,也是人们造十不善业的增上果所造成,因为恶业所感,自然会影响外在的环境。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嘎玛仁波切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