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第2讲--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宏圆法师所有开示-> 宏圆法师开示法华经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第2讲


 下载DOC文档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来学习《妙法莲华经》。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五重玄义的释名,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显体。为什么释名之后就要显体呢?因为经的名字都是依体而立,如果没有实体,名字也就无从安立了,所以在介绍经题之后要显示经的实体。本经的实体,就是以诸法实相为体。

  诸法就是一切法,山河大地飞禽走兽,宇宙间的森罗万象都包括在内了。实相是指真实相状,不虚不假、不幻不妄,也就是所谓的本体。

  世间凡夫,执著世间的一切法为实有;二乘圣人,认为一切法都虚幻不实,他们又执著空,真的是扶起东来西又倒。倓虚大师说:“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顺正法,皆入实相,法法圆彰,法法皆妙,独怪世人,分别心重,反把妙法,弄成不妙耳,而诸法实相,固自若也”。世间的一切法,本来皆顺正法、皆入实相,我们众生为什么见不到诸法实相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太重。诸法实相是现量境,不可以揣测、不可以分别,你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揣测和分别,那就成了障碍。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都执著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过去就是过去,现在就是现在,未来就是未来,这三者互相是间隔的,不是互相融通的,似乎我们都认为这是定相。但是你仔细推究一下,过去世中也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那么我们以此来类推,现在世、未来世也都是具有三世,所以是没有定相的。

  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正报也是这样,我们人人都执著五尺之躯是真我,其实这个身体也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的。前一秒钟的你和后一秒钟的你,已经发生了变化了。它的因缘的组合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也是不定的。

  经中说:“四大非有,五蕴皆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毫无自性,相有但是性空。如果我们不执著假相为实有,也不执著一切法是虚幻的,这样就是空有不执。空假都不去执著,那么这个实相就在一切法中了,我们当下就能见到诸法实相。

  本经以诸法实相为体,我们可以从经文中能够得到证明。比如《序品》中说:“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方便品》中说:“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偈颂当中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师品》中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安乐行品》中说:“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等等。从以上经文当中我们就能知道,本经是以诸法实相为体,这是显体。

  第三就是明宗,宗就是修行的宗要。如果修行人不知修行的宗要,又怎么能够体会到不思议的妙体呢?所以显体之后必须就是要明宗。

  本经是以一乘因果为宗要。经中说:“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这就是表因果同时。我们能发大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经中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就是说,即发心时即成佛时,因必感果、果必酬因,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发心究竟二不别,所以称为因果同时。

  第四是力用,本经是以断疑生信为用。《法华经》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就是开除对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权教的执著,显示佛乘的真实,是以断权疑生实信为用。就是断权疑--开权,生实信--显实,为用。这是前十四品;后十四品是开迹显本,就是以断近疑生远信为用。开迹显本是什么意思呢?迹就是佛陀一期的示现,我们说所谓八相成道。出家、成佛、转法轮、入涅槃,八相成道称为迹。本就是佛陀久远成就的法身报身。

  在法华会之前,佛从来没有开迹显本。佛的弟子们认为,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世尊成佛不过就几十年,在法华会上有无数的德高望重、神通广大的地涌菩萨,已于无量佛所植种善根,佛说这些菩萨都是他所教化的弟子,以弥勒菩萨为首的这众多弟子们就心生疑念。他们认为,哪有父亲年少健康、而儿子头发斑白的?佛在《法华经•寿量品》中说:“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到这里,佛开迹显本,说自己已久成佛道。而且成佛以来,已历经无量劫的时间,从来没有离开过众生,常说法教化众生,令众生入于佛道。

  我们以前讲过,智者大师入法华三昧以后,又回到灵山会上听佛说法。所以他真的肯定佛没有灭度,只是我们众生执著分别看不到而已。世尊自成佛以来,不仅常在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也在其他阿僧祇国度来度化众生,这些都是迹中所为。然而迹是离不开本的,有本方能垂迹,又由迹才能显本。其实,不仅佛有本有迹,我们凡夫也是有迹有本的。我们的本、我们的本性、我们的佛性与佛一样,我们本具的法身实相,在圣不增在生不减,生佛不二。但是我们的迹和佛大不相同了,本一样,但是迹不相同。佛是从体起顺用,示迹度化众生;我们却是背觉合尘,流浪生死,我们的迹是逆用了,不能够自利利他。但是只要我们精进用功,证实相,悟入佛知佛见,也可以示迹度化众生,同圆种智,成就大道。这是讲开迹显本,也就是断迹中之疑、显本中之信。

  《梵网经》中说:“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如果能确信自己是将来之佛,并信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那么哪来的一些人我是非?哪来的无边烦恼?心当下就清凉了。但是这个信也是很不容易成就的。《大乘起信论》上讲“修行一万大劫方能成就”,《金刚经》中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看信这个成就是需要无量劫的。大家可以算一算,我们无始劫来流浪生死,何止千万亿尘点的大劫,那么一万大劫与这千万亿尘点大劫相比,真的是沧海之一粟、大地之一尘。我们能够在这个末法时期有幸闻到佛法,千万不要因为信心难发而气馁,一定要精进修学。正如古德所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第五是判教,天台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我们来解释五时八教。

  五时是如来说法的次第。第一是华严时,指的是佛成道最初的三七日,也就是二十一天说《华严经》的时期。这就像太阳刚升起时,只照到高山,照不到平地和山谷。说明《华严经》是佛为法身大士、以及根机成熟的天龙八部、和大根机的凡夫众所说的法,当时在座的小乘声闻缘觉,简直是如盲如聋,接受不了。《涅槃经》中说:“譬如从牛初乳,名第一味”,佛第一时说的法就像生牛乳,我们说的生牛奶一样。生牛奶我们都知道,它的乳糖大人可以吃,小孩子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就消化不了。比喻这样的大法,只有大菩萨以及大根性的众生能够接受,而小根性的众生他们接受不了。

  第二时是阿含时,佛在说华严之后十二年,到鹿野苑等地,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经。这时候太阳高升,转照山谷。小乘根性的人听佛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凡入圣,而证阿罗汉果。佛在这个时期所说的法,就像把生牛奶做成了乳酪,这样小孩子也可以吃,吃下去以后能够消化掉。

  第三时就是方等时,佛在讲十二年《阿含经》之后,用八年的时间说《维摩诘经》《大集经》《解说蜜经》《楞伽经》《楞严经》《胜曼经》《光明经》《置益经》《方等陀罗尼经》,以及净土诸经。在方等时,佛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赞叹大乘圆教才是真正的佛法。为的是启发小乘人能够生起耻小乘尊大乘之心、能够回小向大,从阿罗汉更进一步学习大乘菩萨法门。这时候太阳大约在九点到十点的时候,我们看九点到十点的太阳,就能够照到平地。佛在这个时期广说大小乘,使大小乘众生都可以受益。佛所说的法,这时就像生酥,比乳酪的味道要好很多,这是方等时。

  第四是般若时,虽然佛说方等经典之后,小乘人已生起回小向大之心,但是我执已除,法执还在。佛用二十二年的时间,在王舍城的灵鹫山、孤独园、自在天宫、竹林精舍等处说般若经,用般若智慧来帮助他们破除一切执著、见中谛理、修菩萨行。此时用太阳比喻,就是十点到十一点的时候,还没有到正中午,将到正午的时候。用味来比喻这时候所说的法,就像是熟酥。

  第五是法华涅槃时,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法华经》。佛说这部《法华经》说了八年,然后说《涅槃经》,《涅槃经》说了一天一夜,所以说法华涅槃共八年。佛以前所说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都是为了这部《法华经》来铺路的。也就是说,前面的四时说法,都是准备将来说《法华经》的、都是为《法华经》做铺垫的。到法华会上,前面那些方便权巧的法门都不要了,这就叫做开权显实、废权立实。

  佛在法华会上,不管在会人的根性如何,不问能否接受,为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佛乘,称性极谈,畅宣本怀,说真实佛法。因为这个时候,佛就要入涅槃了,没有时间,时间不多了,只有说真实法、说圆满法,佛法才能究竟圆满。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小乘根性的人接受不了,他们不肯相信,我们现在说他们不服。他们觉得,我们小乘圣人不知吃了多少苦,修了多少世,才证这个阿罗汉果,凡夫众生没有证到菩萨,更没有证到佛果,怎么一切众生都成佛了呢?他们不肯相信,当下就有五千人退席了。

  法华圣会之后,佛又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用了一昼夜说《涅槃经》,说完《涅槃经》之后佛就圆寂了。佛在法华涅槃时所说之法,就像正午的太阳普照大地,十界咸开,无不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用味来比喻,就像从熟酥中提炼出来的醍醐,我们都说醍醐灌顶,醍醐味道是最好的。

  以上是五时,五时是从竖的方面来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

  我们再来看八教。

  前面的五时是从竖的来讲,而八教是从横的方面来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八教中的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这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方式,称为化仪四教;藏、通、别、圆这四教,是教法中所含的义理,所以称为化法四教。

  我们先来学习化仪四教。化仪四教,第一是顿教,就是佛为大乘利根的众生,说不历阶段直下趣入如来地的大教。比如《华严经》就属于顿教,不历阶段,直下趣入如来地的大教,这是顿教。

  渐教,就是由浅入深之教。佛在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应大小乘钝根的众生,由浅入深,说阿含、方等、般若等渐进的教法。渐教又分渐初(刚开始)、渐中(渐教的中间)、和渐后(末了),分这三个阶段。阿含是渐教之初,方等是渐教之中,般若是渐教之后。这就像我们登山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去。小乘根性的人不能领受大法,必须要经过阿含、方等、般若这些阶段,才能引入法华高会,开示悟入佛知佛见。

  第三是秘密教,这是因人而宜之教。佛以神力令同座听法的人、在座听法的人所得的法不同。就像大家听佛讲的是一种声音而所得的法不同,都不知彼此所得的法,所以称为秘密教。

  第四是不定教,这是一音异解之教。听经的大众同坐在一起听法,对于佛所说的法互相都知道,但是随各人根机不同,所领悟的教法也不一样。有的人听小法而证大果,也有的听大法而证小果,所以这就是不定教。这是化仪四教。

  我们再看化法四教:藏、通、别、圆,我们一个个的来看。大家都天天说五时八教,但是五时八教我们要想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慢慢来,大家也要多听听,对这个层次、次第就都有一定的了解了。

  化法四教,藏教,藏教是小乘教,能令众生修析空观,观照四谛之理,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证二乘小果,这是藏教。藏教的经典有四阿含、毗尼、啊毗昙。

  第二是通教,通教通我们刚才讲的前面的藏教,又通后面的别教和圆教,因为能够通前通后,所以称为通教。钝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钝根,根机不太利,他依通教来修行,但是他只见到真空理性,不能从空中见到不空的道理,结果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一样证偏空涅槃,所以说他只能通前面的藏教;利根的人,他依通教修行,不但见到空理,而且还能见到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就是中道佛性。这中道佛性又分为两种,一种叫做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两边的中道,生死是有边、涅槃是空边,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两边,独显一中。就比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属于别教;还有一种叫做不但中,不但中是空有两边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这就又更高级的了,空有两边中道,中道佛性,这样见到不但中,就属于圆教了,所以通后面的别教和圆教。通教的经典,不是具体指的哪一部,凡是方等般若部中有说明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人能共同修行的,就属于通教。

  第三个是别教,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学的法门。别教不同于藏教和通教,也有别于圆教。静权法师在《天台宗纲要》中举出教、理、智、断、行、位、因、果这八法来说明别教不同于藏教、通教和圆教。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别教,我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八法。这八法是相生的次第,第一是教,教就是言教,没有言教就不能说明道理,所以第一就是教;言教是说明道理,所以第二就是理;明白了道理就可以生起智慧,第三就是智;有了智慧才可以断惑,所以第四就是断;要断惑就必须要修行,所以第五就是行;修行可以证种种位次,所以第六就是位;位次的开始,就是第七,因;位次之终、末了,位次圆满,终,就是第八,果;这是《天台宗纲要》八法。这八法与藏教、通教、圆教皆有不同,也就是皆有别。我们还是从第一个教来开始解释。

  第一是教别,别教所被根性只有菩萨,别教是独为菩萨所说之教,这一点不同于藏教、通教;圆教是一乘,所以也不同于圆教。

  第二个是理,我们再来看理别不同于藏、通、圆教的地方。理别,真谛、俗谛、中谛这三谛,别教是次第而证的;而藏教和通教没有三谛之说;圆教是圆融三谛,真俗中这三谛是圆融。这是别教与其他三教在理上的区别。

  第三是智别,别教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次第而证;藏教和通教,只有一切智和少分的道种智,没有一切种智;圆教是三智一心中得,不是按次第来证的。

  第四是断别,断惑嘛,断别,在断惑上的不同。别教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是次第而断;藏教和通教,只断见思惑和少分的尘沙惑,他们连无明惑的名字都不能得闻,更何况断呢;圆教是不断而断,圆断三惑。

  第五个是行别,别教是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和病行,这五行次第而修;藏通二教,只有圣行和少分的梵行,没有天行、婴儿行和病行;圆教是一行一切行,圆修五行。

  第六是位别,别教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同于藏教的七方便、四果和缘觉菩萨三乘的位次,也不同于通教的十地的位次。圆教是一位一切位,随举一位,即圆具所有位次,位位相收相摄。

  第七个是因别,别教是一因迥出,就是说正因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之外;藏通二教不知正因佛性;圆教是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这三因佛性同时具足。

  第八、果别,别教直到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个道理;藏教和通教不知法身;圆教是四德,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还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四德三身同时具足,一德一切德,一身一切身。这是从八法上来说明别教与藏教、通教、圆教的区别。

  别教的经典也不确定指哪一部,凡是大乘经中广说菩萨历劫修行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互不相摄的,这都属于别教。

  我们再来看圆教,化法四教的圆教。在《四教仪》中说:“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我们就从圆妙、圆满、圆足、圆顿,这四种含义来解释圆教。

  什么是圆妙呢?《辅宏记》中说:“三谛圆融名圆,不可思议名妙”。举真谛,真谛中具足俗谛和中谛;举俗谛,俗谛中具足真谛和中谛;举中谛,中谛具足真谛和俗谛,这样一谛具足三谛,称为圆。又一谛遍于三谛,称之为融,这三谛互具互遍,就称之为妙。这就是圆妙。

  圆满,《辅宏记》中说:“三一相即为圆,无有缺减故满”。就是说,一谛即是三谛,三谛即是一谛,这就叫做三一相即;一谛中具足三谛,无有缺减,就称为圆满。

  圆足,圆见事理名圆,一念具足为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于一念中见,这就叫做圆见事理。就是一念心中,具足理具三千和事造三千,名为一念具足。

  第四、圆顿,教体本周名圆,非渐次成名顿。三谛是立教之体遍于一切,这就称为教体本周;三谛是天然之性德,不是造作所成,所以称为非渐次成。是天然的性德,本来具足的,不是渐次而成的,这就称为圆顿。圆教具有以上的四种含义。四种含义就是圆妙、圆满、圆足和圆顿。

  我们再来讲讲圆教的七种功用。圆教有什么功用呢?有以下七种的功用。第一是圆伏,圆教人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一心三观。一心三观,就是一心中观真、假、空,真谛、假谛和空谛。这三种谛理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这叫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一境三谛就是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是因缘所成的所以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三谛之理融洽于一境,三即一、一即三,圆融无碍,就称为一境三谛。圆伏,就是圆教人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境智相应,这样五住烦恼不伏而伏,就称为圆伏。所以我们这里面,解释了一心三观和一境三谛,这是圆伏。

  圆信,就是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对于一境三谛的道理能够彻底的信入,不怖不疑,就称为圆信。

  圆断,就是一断一切断。五住烦恼本无自性,全即法界,既信我们刚才讲的一境三谛之理,从此进修,就能够不断而断,断五住烦恼,开佛知见,住大涅槃。

  圆行,就是一行一切行。依一境三谛而修,随观一境,皆即三谛,所以随修一行就具足一切诸行,念念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称为圆行。

  第五是圆位,就是一住一切位,《止观》中说:“云何入圆位,入初住时,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是名圆位”。就是说,证初住时,即具一切诸位功德,位位相摄,行布不碍圆融,这就名为圆位。

  圆自在庄严,就是以一境三谛为所庄严,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能所本自不二,根、尘、依、正没有障碍,名为圆自在庄严。

  圆建立众生,就是以四悉檀普利一切众生。圆教大士应现于世,普结净缘,令众生得四悉檀益。就是所谓的欢喜益、生善益、灭恶益、入理益,这称为圆建立众生。

  圆教是如来的称性直谈、最后付嘱,前面讲的藏教、通教、别教都是方便接引,只有圆教才是真实说法。我们用了这么一段时间来解释五时八教,就是为了让大家对这部《法华经》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我们来总结一下五时八教。

  第一是华严时。佛为法身大士和根熟、根机成熟的大机众生所说的《华严经》,这是第一时,五时里的第一时。在化仪四教来说,是属于顿教;在化法四教来说,是属于正明圆教、兼说别教。华严时在五时八教中的位置。

  第二、阿含时。说四阿含经,在化仪属渐教之初,在化法四教是属于藏教。

  第三、方等时。方等时在化仪四教当中,属于渐教之中,渐教的中间、中部;在化法四教当中,属于藏通别圆四教并谈。

  第四、般若时。在化仪四教中,属于渐教之后,就是末了了;在化法四教中,属于带通教别教的权理,正说圆教实理。

  第五、法华涅槃时。在化仪四教当中,是属于会渐归顿,就是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顿;在化法四教,属于纯圆教,普授三根之记,无有一人不得作佛,大畅我佛出世之本怀。

  我们现在学习的《妙法莲华经》,是佛说在第五时,是佛最后之极畅,所以是以无上醍醐为教相。在化仪四教,本经是会渐归顿,所以非顿非渐;本经是显露非秘密;本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所以是决定非不定。所以本经在化仪四教当中,属于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在化法四教当中属于纯圆教。

  圆教所被根性普摄一切的众生,包括地狱众生、五逆十恶众生,无不摄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第一个是依仗佛力和法力;第二个方面是众生善根成熟的缘故。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力法力,再加上一切众生善根成熟,本来是佛,善根成熟的缘故。这是圆教所被众生的根机,普摄一切的众生。

  学习圆教,我们这里一定要提出,大家一定要注意,学习圆教很容易犯两种严重的错误,犯两种毛病。我们现在也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在这里给大家有必要讲一讲,希望大家都能够注意。

  第一种就是贡高我慢病。有人修习圆教,自称我是学圆教的,我是学佛乘的,对于声闻缘觉、还有权教菩萨用轻视我慢的态度,这就是贡高我慢。这种患贡高我慢病的人,被贡高我慢障蔽了光明,不但不能圆见三谛理,就连权教、二乘,甚至人天的福善都会失掉。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要高推圣境、自暴自弃,也不能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必须要惭愧谦下,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圆教。我们就应该知道众生本来是佛、自己的不足,努力去追求进步,就像大海一样,大海低于百川,百川才会归入大海。

  第二是懒惰放逸的病。有人听闻佛说五逆十恶皆得往生、皆当成佛,就会认为作恶不碍成佛,所以虽然名义上是在学佛,而实际上是懒惰放逸,并且和没学佛以前一样,不肯改恶修善,这叫做懒惰放逸病。患这种病的人,被懒惰放逸所遮蔽,善法损减,恶法增长,将来还是要受无量的苦。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当相信五逆十恶皆得往生、皆当作佛;另一方面,必须要精进勇猛,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善法就像光明,恶法就像黑暗,光明与黑暗永远不能并存。

  下面介绍译经人。《法华经》有三个译本,一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七年,由月支三藏竺法护译,经名是《正法华经》,总共十卷二十七品。第二个是东晋安帝隆安六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总共七卷二十八品,我们现在大多都是用这个版本。第三是隋文帝仁寿元年,北天竺沙门闍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共同翻译,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总共七卷二十七品。这三个译本,译意大致相同,最为盛行的译本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智者大师开立天台宗,就是以罗什大师的译本为基础的,所以这个译本的殊胜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罗什大师是西域龟兹国人,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地区。他到中国来是在一千五百年前,那个时候,正值中国内有各王争政,外有五胡之乱。在黄河流域的长安,符坚自立为王,国号秦,符坚派他的大臣吕光率兵七万,当时去讨伐龟兹国,意在得到罗什大师。但是吕光得到罗什大师之后,并没有返回长安,而是在西凉自称为王。吕光得到罗什大师之后,因为他本不信佛,所以对罗什大师种种的虐待,罗什大师都忍受了。后来秦国的姚兴继位,他为区别于前秦的符坚,所以称为后秦,也因为他姓姚,所以也称姚秦。

  姚兴信奉三宝,在吕光死后,姚兴讨伐西凉,迎请大师到长安奉为国师。姚兴特意把朝廷的西明阁作为大师的住处,把逍遥园作为译经的道场。一方面是罗什大师的学识德望,另一方面是姚兴的厚加保护,所以当时逍遥园译经的道场规模大得惊人。

  罗什大师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在译《法华经》的时候,参加译经的就有两千多人,译《维摩诘经》的时候,就有一千三百多人,其他的,比如《摩诃般若经》四十卷、《金刚经》一卷、《阿弥陀经》一卷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翻译的。

  罗什大师所译经论总共九十八部、三百九十多卷。在罗什大师译经之前,因为译本不善,不但深微之义没有表达出来,就是浅近之义也大多不能圆满其说,所以没有得到当时士大夫们的重视,士大夫信佛的就少。自从罗什大师的译经之后,文人哲士才渐通佛理,佛的光明如日初升。到了唐朝,佛法如日中天了,所以佛法传到中国后,直到罗什大师方为大显。当时终南山道宣律师曾问天人陆玄畅:“为什么后人大多奉行鸠摩罗什的译本呢?”天人说:“鸠摩罗什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深得佛意,人人欢喜受持”。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宏圆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般若经     

宏圆法师讲地藏经     

宏圆法师讲华严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俱舍论     

宏圆法师讲普贤行愿     

宏圆法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法华经》

传喜法师讲法华经    

慈法法师讲法华经    

大安法师讲法华经    

法闻法师讲法华经    

海云继梦法师讲法华经    

化永法师讲法华经    

净慧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宽运法师讲法华经    

妙境法师讲法华经    

明海法师讲法华经    

明旸法师讲法华经    

蕅益大师讲法华经    

圣印法师讲法华经    

圣赞法师讲法华经    

索达吉堪布讲法华经    

悟显法师讲法华经    

贤顿法师讲法华经    

宣化上人讲法华经    

XC法师讲法华经    

印光大师讲法华经    

印泉法师讲法华经    

月悟法师讲法华经    

智泉法师讲法华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