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汉虽然证到无学位,但是他还有无明(宣化上人) |
|
一相无相分第九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 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罗汉”,释迦牟尼佛,又叫须菩提,说,在你的意思怎么样子呢?这个“阿罗汉能作是念”:证阿罗汉这小果的圣人,这四果的阿罗汉,他可以这样想吗?“我得阿罗汉道不”:我已经得到阿罗汉道了,或是没有得到呢?他可以这样想吗? “阿罗汉”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应供,又叫杀贼,又叫无生。怎么叫应供呢?应供就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比丘就是罗汉的因;罗汉就是比丘的果。在因中,他是做一个乞士,到各处去托钵乞食;在果上呢,就做应供,应该受人间的供养和天上的供养,这叫应供。因中,是叫怖魔;果上,就叫杀贼。杀什么贼呢?就杀这个烦恼贼。在比丘的时候,他就破恶;那么果上,就叫无生。这个罗汉,也有三个意思,所以就是应供、杀贼和无生。杀这个烦恼的贼,在小乘罗汉,杀烦恼贼;要是在菩萨乘,说,就不单要杀贼,就是不贼也要杀,不是贼也要杀。不是贼怎么要杀呢?在罗汉的这程度上,它不是贼了,但是到菩萨的这种地位上,它又变成贼了。所以,虽然说杀贼,也杀不贼。这个也杀不贼,就是杀在菩萨的地位上,这个贼。 这个贼是什么贼呢?就是这个无明贼,无明。无明怎么变成贼呢?因为这一切的烦恼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罗汉虽然证到无学位,但是他还有无明。不单罗汉有无明,就是菩萨到这个等觉菩萨,还有最后的一分生相的无明未破。所以,在罗汉的身分上来说不是贼,要在菩萨的身份上来说,就是一个大贼。所以呀,也应该杀这个不贼。这是,这个罗汉。 “能作是念”:这罗汉他可以这样想吗?“我得阿罗汉道不”:我得没得了阿罗汉道呢?可以这样想吗? “不也。世尊”:须菩提就说,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呢?“何以故”呢?什么原因说不可以作这种的念呢?“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虽然证得阿罗汉果,这不过也就是一个名而已,根本就没有一个什么实体可得的。不要说证阿罗汉果,就是成佛也不能说,自己想自己已经成佛了,不应该有这种念。“实无有法”:没有一个什么有形相的法,说是“阿罗汉”。这阿罗汉祗是一个虚名而已,一个空名而已。如果你要是认为有了,那就有了一种法执了;有了一种法的执着,那就是放不下,也就是,这个法没有空。 “世尊”:须菩提又叫了一声世尊,说,“若阿罗汉”:假设要这个阿罗汉,“作是念”哪。他要这样想,“我得阿罗汉道”:我呀,已经得到阿罗汉道了。这个前边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都是讲果,怎么第四就讲道了呢?这个道本来也就是个果,不过以前所说的那个果就像那个果木树,方才结实,结那个果的时候,还没有成熟呢。到这个道呢,就成熟了。这果已经成熟了,就应该收成了。这收成的果实,所以叫道了。那么阿罗汉,假设他要说,我得到这个阿罗汉的道果了,“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他这就我也没有空,法也没有空。他有我得阿罗汉道这个思想就有了我相了;有了我相就会生出一种对待,有了人相了。人我,这一有对待法就变成众生相了;有了众生相,就有了寿者相。这是,已经着了四相了。 “世尊”:须菩提又叫了一声世尊,又叫一声佛。“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佛,说我得到这个无诤的三昧。什么叫“无诤”呢?“诤”就是争论,就是争辩,就是一种斗争的心:斗争。 这个斗争的心哪,六祖大师说过:“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六祖大师,他说,这个诤,为什么要有诤呢?诤就是要争胜负:或者你输了我赢了,或者我赢了你输了;我辩胜过你了,你胜过我了:这就叫一个诤。这诤有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与你修道上,就大相违背啰!你修道就不应该争胜负,也不应该争第一和第二的。修道的人,我以前没讲吗?就像那个水似的,那个水,怎么样子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它利益一切的万物,你,树木、花草依仗着水而生。有水,它才能生;没有水,它就不生了。乃至一切的人也要依赖着这个水而生;你要没有水,你看一看,就不会生存了。可是飞禽哪,有的不喝水的,但是也有很多都要喝水的。一切的飞的东西需要水;在水里生存的鱼鳖虾蟹也需要水。一切的动物需要水,一切的植物需要水;这胎卵湿化都需要水来生存。所以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对一切的万物,它都有利益而不争功。那么水所处的地方,不是在高尚的地方,它是在洼下的地方,就是最低的那个地方,是水所住的地方。“处众人之所恶。”这是老子说的。怎么“处众人之所恶”呢?你看那个水,在最低下的地方。人人都欢喜往高的地方去,不欢喜往低的地方去;水呢,就不同了,水愿意在低的地方。因为它在低的地方,所以就合乎道。“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它就合道。 那么讲起来这个老子,你知道是谁来的?老子,他前生就是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因为在佛出世之后,他知道中国这个众生造罪业的很多,不依法修行。所以,他就派这个老子,和孔子和颜回,来到中国先教化众生。老子就是摩诃迦叶的化身,这个孔子,和颜回都是菩萨,来到中国来的。所以老子在中国,就提倡无为。那么人要能知道无为了,这个法,然后再能知道无不为。那么这是佛教的道理了;佛教讲无为、无不为。那么这个“诤是胜负心”:争强论胜,“与道相违背”。这和修道上,是大相违背的,是背道而驰的。修道本来应该向南走,你一有诤的心就是向北去了。本来应该向西走,你又向东跑去了,所以,这叫背道而驰,“与道相违背”。你由这一诤就生了四相心了:生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生出这四相心来了。“由何得三昧”:你生出这个四相的心来,怎么会再得到三昧呢?!就得不到三昧了!所以,这六祖大师说的。 那么这个“无诤三昧”:“无诤三昧”就是没有胜负心了,没有斗争心了;没有斗争心,入到这种的定,这叫无诤三昧。世尊常常说,须菩提得到这个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在这个一般人里边,他算是最为第一了,是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离欲”:就是离开一切的这种贪欲。贪欲,很多很多的,这个贪欲。贪财也是个贪欲;贪色也是个贪欲;贪名也是个贪欲:贪一切所好的,这就叫贪欲。那么证得这无诤三昧了,就没有一切的贪欲;也不贪食,也不贪穿,也不贪住好的地方,一切的欲望都断绝了,这是第一离欲。离开欲就得到这无诤三昧,就得到这个清净了;没离开欲就得不到这无诤三昧,得不到清静的这种快乐。 “世尊”:世尊哪,“我不作是念”:我不想,我是得到无诤三昧了,我是证阿罗汉果了,我是人中第一了,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了。世尊哪,我没有这种的念头。为什么呢?“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世尊哪,假设我要有这种的念头的话,我就谈不到清净啰!谈不到离欲了!谈不到无诤啦!“我得阿罗汉道”:我要是,想,“我作是念”,我已经得到阿罗汉道了。那么我要这样想的时候,“世尊则不说”:世尊哪,你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你呀,世尊,你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一个最欢喜修行清净行的这样的人,你就不会这样想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有这种念,那就不够清净了!不够无诤了!不够离欲了。我有这种念,这就是诤,就是不清净,就是没有离欲了嘛!还有这种的妄想了嘛! “以须菩提”:因为我须菩提,“实无所行”:我无所事事,我一切无着。我既没有我执,又没有法执。我也不执着,不自满说,哦!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了、阿罗汉道了。因为我没有这种的这个念,所以,这才够上清净、无诤、离欲阿罗汉。所以佛才说我是一个第一离欲阿罗汉。如果我要有这个念,佛就不会这样讲啦。“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而祗不过有一个虚名,说,须菩提,他是一个欢喜修清净行的这么一个人。并没有实体,说,我有一个什么所得,实无所得。我虽然证了四果阿罗汉,而无所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什么也没有的。 恭录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宣化上人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