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11-15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11-15集)


 下载DOC文档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1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倒数第七行,第十九段看起∶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这句经文,古今的大德们,无论是在注经、或者是他们的著述,引用得很多,喜欢读经、喜欢看一些佛学的著述,这个句子我想都很熟悉。可是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尤其对於初学的人,难免有些疑惑,为什么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魔业?在这个地方我们最要紧的是要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这在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其次要明了的是什么叫魔业,所谓魔就是折磨,也就是障碍你明心见性,这就是魔,障碍你修行证果,魔业是指这个。由此可知,不但一般讲的修行证果,实实在在念佛人也障碍你往生。纵然你是修种种善,你若没有菩提心,也不能往生。因此《华严经》上这句经文,对我们修学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有点成就的人来讲,非常重要,我们读了之后的确要提高警觉,不可以没有菩提心。

  菩提心是真心、真诚,前面从经论上我们都读过了。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菩提心的作用,对自己来讲是好善好德,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如果没有慈悲心、没有好善好德的心,纵然修种种善法,他得的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往生的人都依菩提心,你没有菩提心,你就是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一心不乱可以得定,可以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所以,佛在此地说『是名魔业』。

  『修诸善法』尚且障道,那要造作恶业,果报就可想而知。种种恶业之中,佛给我们讲五逆罪最重。五逆罪我们会不会犯?很难说,有的时候犯了自己不晓得。五逆里面,譬如说杀父害母,当然这些事情我们不会做的,决定不会做。可是诸位要晓得一桩事情,我们学佛了,我们明了净土法门,如果不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父母,不能叫父母在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你就是奉养父母再好、再周到,也是魔业。这样殊胜的利益,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你逢到了,不把这个供养给父母,你怎么对得起父母!这个重要,非常重要。也许我们很多同修说,我劝父母,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你是不是想尽孝道?如果想尽孝道,那你就要很认真把父母不能接受的原因找到,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掉,他不就能接受了吗?所以把佛法介绍给人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善巧方便,你有这两套本事,什么人都能接受。

  五逆罪里面第三条是杀阿罗汉。阿罗汉在这个世间我们也不认识,当然不可能伤害阿罗汉,但是要知道,与阿罗汉同一类的人很多。阿罗汉在这个世间干什么?教化众生,换句话说,凡是以佛法、善法教化众生的这些人,等於阿罗汉,虽不是阿罗汉,可以跟他相等。我们对於这些善知识要护持,不能障碍,更不能陷害。这是重罪里面第三条。

  第四条是出佛身血。佛陀在世的时候,佛的福报最大,怎么样的恶人想害佛也不得其便,为什么?佛的护法神太多了,决定不会受人伤害。可是要让佛皮肤上破一点流点血,这是可能的,没有什么大的伤害。这种罪也属於五逆罪之一。现在佛不在世,但是也有相等的,就是佛像,如果我们用瞋恨心恶意破坏佛像,等於出佛身血。如果不是恶意,没有这么重的罪,那是小的过失;瞋恨心、恶意,这个罪就重了。

  第五条是破和合僧,这一条的确对我们来讲是很容易犯的。虽然现在和合僧团没有了,如果有和合僧团,你的罪就很重了,好在现在没有和合僧团,你破坏僧团、破坏大众,这个罪也相当之重,不是轻罪。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我们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见闻长期的薰习,能令我们是非邪正颠倒。我们把错误的以为是正法,把纯正的还把它当作邪法来看待,这是我们在见闻当中薰习成一个恶的习气,这种习气常常起现行,也造成障碍。譬如我们常常见闻的,某个道场,道场里面的人当然爱护自己的道场,於是排斥另外的道场,尊敬自己的老师,排斥别的法师,这是错误的。甚至於有一些信众,里面有派别,不能团结、不能和睦,彼此勾心斗角。在同一个道场里面,如果信徒多了,都会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正如同这个社会上,像美国,诸位能够常常听到的,种族歧视。道场里面信众多了,这个人跟那个人是同乡,那个人跟那个人是同学,也搞这些小团体,彼此互相排斥,都造成障碍。其实这些学佛说实在话,你冷静去观察,他们是来凑热闹的,虽然也读经、也参加共修,实际上全是形式,实质的内容他没有,真实的利益他当然更谈不上。

  所以,在这以前我们讲了一部《金刚经》,这个因缘也非常殊胜。《金刚经》上教给修行人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教我们要离相离念,这是大根大本。假如真的能离相离念,所有一切的魔障统统消除了,因为一切障碍都是从我相、我念里面生出来的,这是根本的障碍。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你还有我、人、众生、寿者,你就不可能不造业。若非念佛求生净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个成就是讲超越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修行任何一个法门,你都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是要破我执的,起心动念还有个我,你怎么能出得了轮回?

  净土法门里面所谓带业往生,诸位必须要搞清楚,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习气、毛病,新业是现行,现在正在造作,这个不可以,不能带这个业。虽有烦恼习气,它还没有发作,他这句佛号得力,什么叫得力?这句佛号能把烦恼习气伏住,它并没有断。譬如贪瞋痴慢的习气,贪瞋痴慢没断,这一句佛号行,它有力量,这个念头一动,「阿弥陀佛」自然就把它压下去,在对人、对事、对物不会表现出来。这样的功夫才叫成片、才叫得力。一遇到外面境界,烦恼马上就起现行,证明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你没能看破,才会有这个毛病。怎么没看破?你把这些人事物都当真,你不知道一切境界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叫你看破。看破了你的功夫就得力,你很喜欢的人,那个喜欢的心也平静一点,你所讨厌的人,你讨厌的心也会淡几分,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清净心、平等心就能够现前,清净、平等是真心、是本性,虽未能见性,但是你确实是向明心见性这个方向、目标在精进,这就好,这就叫功夫得力。

  我们一般人常听人家劝勉,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心量要大一点,要能够原谅别人,要能够宽恕别人。这些话给诸位说,都是对那个没看破的人讲的,真正看破了,这种念头没有了。般若经好,能叫我们彻底看破,也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到那个时候你的烦恼习气自然不生,你对待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是清净、平等,大慈大悲,这才能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所以菩提心要紧,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过,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的德相。菩提心什么样子?这是菩提心的样子,也就是前面说的深心、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样子。他对待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是大慈大悲,以真实、最善、最妙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普遍的贡献给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的现象。

  【莲池大师疏钞云,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莲池大师这段文字,是就古大德讲解《弥陀经》、注解《弥陀经》,对於这部经的宗趣的讲法,将古德的说法归为两大类。而莲池大师著《疏钞》,就古德的说法折衷来讲,他这个意思就讲得圆了。古德大概都是『以持名为正行』,这个没错,而以断恶修善、持戒念佛为助行,所以有正助双修。发菩提心,像《观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以这个为菩提心,古大德多半是这样的说法。而莲池大师的讲法,实在讲我们很容易明了、很容易接受、很容易修学,他就是一句执持名号,但是执持的意思就太深了。这是一心一意的执持名号,就是我们常讲的老实念佛。老实相当不容易!我们读《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由此可知,如果不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不能称之为老实念佛;老实的标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而都摄六根,实在讲,就是般若经上讲的看破、放下。六根不会再向六尘上起心动念了,那才叫都摄六根。我们睁开眼睛,看到顺心的生欢喜心,看到不顺心的就生瞋恚心,那就没有摄根,你的眼根就没有摄;摄是收摄,你的根要从境界收回来。眼见外面任何境界不动心,你心收回来了,耳听一切音声也不动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收摄。然后才能达到「净念相继」,这个净,就是里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一句佛号念到底,相继是不间断。老实念佛标准在此地。像这样念佛,当然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在这里要懂得莲池大师这句话的深义,不能把他的意思错会了。所以他这个讲法,把古德种种不同的说法和会贯通,这个说得好,可是意思很深,必须要清清楚楚的明了它,才不至於错会意思。

  【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彻悟禅师这四句也是净宗的名言,古今大德在著作上引用很多。我们学佛、念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出离生死轮回,这是我们的目标。无量劫来生死轮回太苦了,这一生我们落在人道里面得个人身,得人身又怎么样,这一生还是过得非常之苦。可是想一想,你比畜生、比饿鬼、比地狱那就幸运太多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所说的都是事实,如果不能出离六道,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实实在在的。佛说这些话,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也能体会到佛这句话的可靠性。像《百法明门论》里头所说的,一切众生,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有二十六个,你看在数量上超过一倍都不止,何况善心所的力量薄弱,恶心所的力量坚强。我们要问,人为什么学好那么难,学坏那么容易?就是因为恶心所多,善心所少,恶的力量大,善的力量薄弱。如果后天没有好好的教导,一般众生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就造恶业,造了恶业他怎么会不受恶报?当然要受恶的果报。

  由此可知,发心重要,如果真发了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心,我相信那个人不会造业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与我不相干,我不再管这些事,什么样境界现前,我也不要再操心。一句佛号念到底,只求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度不了众生,度不了众生我也不伤害众生,一定也能做到这个态度,这就是彻悟禅师所说的意思。所以一定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之心,自己真的觉悟了。『以深信愿』,深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持佛名号』,这样的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下面一段:

  【弥陀要解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蕅益大师的这段话深得印光大师的赞叹,这个说法确实是古人所无,我们在古大德注疏里面没见到。而确实是佛的意思,他讲得一点都不错,给我们后人对於修学净土带来了无比的信心。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自己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你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你自己就做得了主。能不能往生不要靠别人,要靠自己,你有没有懂得经义、有没有把它做到。古大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蕅益大师这几句证实了,确实是万修万人去。所以《要解》序、正、流通三分里面,都以信、愿、行这三大纲领做为骨干,称之为净土的三资粮。深信、切愿,恳切的愿望,深信是决定没有怀疑。蕅益大师讲信一共讲了六条,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信自己,自己没有自信心,你怎么能成就!恳切的愿望,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求生净土,执持名号。这是一部经修学的宗旨,宗旨就是纲领,修学的总纲领。

  『信愿为慧行』,信、愿是智慧,就是前面讲的菩提心,『持名』就是前面讲的一向专念。《弥陀经》上讲『信愿持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上八个字,跟小本《弥陀经》上四个字,意思完全相同,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所以真信切愿,那是高度的智慧。不但信我能生净土,也要信一切众生皆能求生净土,信的意思才圆满。信我能往生,别人不能完生,哪有这种道理!你要是具足信心,你的慈悲心就生出来了。我信愿持名,我也帮助一切众生信愿持名,你这是行菩萨行、行大慈悲。经上给我们讲的,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即将要堕阿鼻地狱,他要能够一回头来信愿持名,他就得度了,你想想这个功德多大!最怕的是他要不相信、不接受,那就没办法,那就度不了他。极恶之人你劝他,他能相信、他能发愿、他肯念佛,他回头了;回头,恶人就是善人,就不再叫恶人。所以,信愿是菩提心,信愿是高度智慧。

  『持名为行行』,这就是一向专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行就是生活行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要紧的条件就是信愿,真信切愿。经上讲得很清楚,临命终时十念都能往生,不仅十念,一念也能往生!这是讲念佛念得太少了,一生都没有念过佛,就临命终时才念十声佛号,甚至於十声还不到,他就能往生。可见得往生的关键不在念佛,在信愿。他真正相信,毫无疑惑,真正愿去,他就能去得成。佛在经上又恳切劝勉我们要执持名号,为什么?我们平常执持名号,给诸位说,就是修信愿。你想想看,你不信、不愿,你还会念佛吗?由此可知,平常念佛就是修信愿。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个地方没有说持名之多少,而是论持名功夫的深浅。什么叫功夫?伏烦恼就是功夫;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真正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功夫。这个功夫有浅深不等,功夫浅的,我们讲功夫成片,功夫深的是一心不乱,那个往生西方品位不一样;功夫浅的生凡圣同居土,深的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生实报庄严土。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净土都有九品,实在说,功夫成片里面上辈往生就能够生死自在。所谓自在,走的时候不生病,想哪一天走就哪一天走,他自在了。功夫成片里面就行了,不是要很高的功夫,如果讲到一心不乱,我们这一生未必能够得到,若讲到功夫成片,我们稍为努力一点,人人都能得到,为什么不干?障碍究竟在哪里?只要你能把障碍找到,把障碍消除掉,这个事情就不难得到。障碍就在看不破放不下,麻烦在这个地方,果然能够看破、放下,你就得到了。

  我们这些年来,从学佛这三、四十年当中,我们看到不少位往生自在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就更多了,预知时至,一般差不多两、三个月前知道自己哪天走,走的时候没有病苦。在台湾、在中国、在美国、在南洋,处处我们都看到、都听说到,这不是假的。为什么别人能?他能就是他能放下。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能就是因为放不下,这是毛病、障碍,找出来之后一定要把它断掉。必须要晓得,这个世间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切诸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先要看破,然后自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得清净心。以清净心持名,这个功夫就深,杂染心持名,功夫就浅,这是决定往生品位的。我们也正因为这桩事情,所以将《金刚经》详细讲一遍,目的是帮助我们念佛人看破放下,消除往生的障碍。

  『故慧行为前导』,发菩提心是前导,『行行为正修』,一向专念这是正修。底下这一句是比喻,「慧」好像一个人有眼睛,看得清楚,一向专念好比一个人有健康的两条腿,他能走路。方向不会迷失,努力往前行,就很快到达目的地,这个比喻很好。所以念佛求生净土,不能没有智慧。

  我们翻开来看十二面,这一段也是蕅益大师讲的,这个文非常重要。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阿弥陀经(指无量寿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个说法也是发古人所未发,也就是古人没讲到的,没有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正因为古大德把菩提心没有说得这么清楚,使我们后人对於一些往生的人感到怀疑。譬如我们看到,确实往生有大成就的,几乎多半都是不认识字的,我们现在讲没有受过教育,不是知识分子。你看看倓虚法师跟我们讲的,早年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法师,他是预知时至,坐著走的。这个人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感到生活很苦,这样就出了家,出家之后就学会一句「阿弥陀佛」,就老实念佛。我们从他的传记,传记虽然很简单,可以看出来这个人诚实、忠厚、慈悲,自己念阿弥陀佛,遇到人都劝人念阿弥陀佛,末后往生,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倓老法师给我们讲的,谛闲老和尚早年那个徒弟,做锅漏匠的,站著往生,往生之后三天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往生之后还站三天。他就念三年阿弥陀佛,也是不认识字,生活苦!锅漏匠的生意你们年轻人没有见过,现在没有了,现在中国大陆恐怕也没有,我小时候见到做这种生意的。《念佛论》后面都有。

  真正往生,这样潇洒自在,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十分之一都不到,十分之九都是不认识字的。不认识字的人他有自卑感,没有傲慢心,觉得我处处都不如人,所以处事待人接物自己谦卑、恭敬,做事情老实认真。反而知识分子不如他们,这就是古德所说的,所知障比烦恼障还要严重。知识分子吃亏就是在所知障,自己都以为比别人高,贡高我慢,轻视别人,所以他的心,真诚、清净、慈悲没有了,他会说,做不到。那些不认识字的,他不会说,他都做到了,这是他们能有成就,反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如他们,道理在此地。我们受了一点教育,我以前在台中李老师会下,李老师常常叮咛、嘱咐我学愚,他说决定有好处,不要学聪明,要学愚!他自己也像这样努力,他告诉我,我这么多年学得还不够,不像!

  读蕅益大师这一段我们才明了,好像他们没有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他也不懂,但是往生的瑞相那么好,原来『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四个字他真的做到了,他真的深信、他真的发愿求生净土,他真正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所以他走得那么痛快、走得那么潇洒,原来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将蕅益大师这句话细细去想想,跟经论的菩提心作个比较,然后肯定蕅益大师讲的话没错!什么叫直心?真诚的心,真诚的心是直心,菩提心之体。什么叫深心?深信发愿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信仰净土、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善德里面的第一德,哪有比这个更善的,哪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所以他能够深信发愿,他深心达到圆满,大悲心自然流露在外面。你看他遇到人恭敬,遇到人就阿弥陀佛,那就是大悲心的流露;他心地清净、平等,对一切人都是恭敬,阿弥陀佛。我们没有在这个地方看出他的三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一说,我们再仔细想想,没错,人家三心圆发。你要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讲不出来,你问他什么叫直心、清净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他一条都说不出来,可是统统做到了。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的」是非常肯定,的确是净土的指南,就是修学净土的方向,修学净土的目标。以这样的信愿、以这样的态度来执持名号,这个地方执持名号就是名符其实的老实念佛。他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这真正是正行。

  『大本』就是指《无量寿经》,《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这两部是同一部,这莲池大师所说的。大本里头『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大本经「三辈往生」里面,都说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小本的宗趣完全相同。小本说信愿,大本说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信愿,信愿就是菩提心。

  【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

  我们先说这两句,这两句是世尊在《弥陀经》上,给我们解释阿弥陀佛名号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太多了,说之不尽,而世尊将无量义归纳为二义,这就好说了。佛跟我们解释,这个名号的意思叫无量光,也叫无量寿,用光、寿二义来诠释。『光则横遍十方』,由此可知,光就是代表十方,光明遍照,我们现在人讲的空间,光是代表空间,寿是代表时间。说一个空间、说一个时间,这个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两个字就把无量显示出来。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是讲的时间。

  『横竖交彻』,空间里面有时间,时间里面有空间,时空不能分,时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现代科学家发现了,也发现到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爱因斯坦的四度空间,就是三度空间里面加上时间,称之为四度空间,跟这个地方讲的「横竖交彻」的意思就相同了。『皆法界体』,法界的本体、法界的理体。这个东西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所以佛经上讲真心、讲本性、讲心性、讲法界、讲真如、讲如如,都是说这个事情。佛在经典上讲的名相有几十种之多,说这一桩事。一桩事为什么说几十种的名词?这是佛说法的善巧,佛叫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言说相,你通达意思了,怎么说都可以。所以说很多名词,不要执著在一个名词上,他说话的用意是破执著,不叫我们执著。这才是自己,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这个,这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真正的自己。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

  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报身、有西方世界七宝庄严的净土,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就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从理上讲,说之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可见得弥陀跟净土不是从外头来的,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变现,自己想去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同样的道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也是自性变现的。阿鼻地狱从哪里来的?还是自性变现的。一切妖魔鬼怪,依旧是自性变现的,除了自性之外,实在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现象。为什么这个现象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个差别是染、净的差别,心性清净就变现出净土,心性污染就变成为秽土,染污到极其严重就变成阿鼻地狱,清净到了极处就变成如来的净土。所以相的变现都在染、净,或者说觉、迷,迷就是染,觉悟就是净,觉心清净,迷心污染。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参透了,事实真相也搞清楚了,我们对佛跟对一切众生的心就平等,心就真的达到清净。知道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一分净业变现的,知道一切恶趣众生是我们自性里面一分染业变现出来的,就跟我们作梦一样,我们也曾梦过佛菩萨,也曾梦过恶道众生。梦中境界不是真的,都是意识心变现出来的境界,所谓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为你所变现出来的境界,能变现的是因,你造作的那个因,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菩萨一再教导我们要修净业,佛菩萨不教我们修善业,当然更不会教你造恶业。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都不能出三界、不能脱离轮回;换句话说,不能破迷开悟,那个悟是觉。一定要修净业,修净业才能够破迷开悟,你才能够得到正觉,正觉就出三界,就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佛勉励我们修净业,净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是净业。《金刚经》上教我们修净业,标准在哪里?离四相,真正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然后断恶修善都是净业,断恶是净业,修善也是净业。可见得离相离念非常重要,这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所以我们明了,『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这一句说得好!前面那句古人说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是蕅益大师第一个人说的,古人说过。但是后面这一句,古人没说过,这是他老人家说的。由此可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名号是真如自性的德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本觉理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念这一句佛号,你要真正了解它的意思是自他不二。念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念的是自性弥陀,求生的是唯心净土,那怎么会一样!如果深体这个意思,你往生的时候就不是在方便有余土,而是在实报庄严土。这个《弥陀要解》跟《弥陀疏钞》都说得很详细,这叫做理念,你得的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那个品位就高了。高在哪里?刚才讲了,你彻底看破放下,所以他高了。

  【持名即始觉合本。】

  这实在讲跟禅家的参究没有两样,比那个还高。我们起心念佛是『始觉』,这一句佛号从心里生,这是觉悟,正觉!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本觉就是真如自性。所以,佛好像在《大集经》上讲的,念佛持名是名上上禅,无上的妙禅,好像经文上讲是深妙禅。这是世尊对於持名的赞叹,对於持名真相的说明。

  【始本不二。】

  始觉跟本觉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深,我们在《金刚经》上讲了不少次,也用了很长的时间。

  【生佛不二。】

  现在我们是众生,我们所念的是阿弥陀佛,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个义趣很深、很圆,圆满到了极处!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里面,虽然是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可是实在讲,一切法要跟净宗法门来比,怎么比总还是要差一些。实在讲,不能为比,这个法门圆满到极处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非常幸运,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前,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要错过。

  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二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2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八行,二十五段开始:

  【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曰,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我们先看这一段。从文字的意义来观察,这个说法多分都是属於密教的,日本密教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一直到现代都相当兴盛。这是日本一位兴教大师他的几段开示,他说『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这个「阿」是梵文的原音。我们知道梵文也是采取拼音的文字,跟英文一样,英文二十六个字母,梵文是四十个字母,「阿」是它第一个原音。从这个音,就变现出无量的音,这是找一个母音,最初的一个母音,变成无量的音声,由音声才变现出无量无边的佛法。我们知道在古时候,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甚至於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晚一些,中国孔老夫子的时代,他们两位都是义务的教学,一个在印度,一个在中国。那个时候的教学都是用音声,所谓是以音声做佛事,当时没有书本,也没有记载。夫子多少年的教学,一直到他老人家过世之后,弟子们就记忆之中,听老师讲常常听,记得很熟,把夫子的教训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成了一本书,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论语》就是夫子平常对於学生的教诲,也是由很多学生大家记的,不是一个人记的,这样编成一本书。由此可知,《论语》里头所记载的,都是夫子教诲的精华,他老人家一定讲得太多了,所以不是一句一句都记录下来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是以音声做佛事,佛讲得多,比夫子讲的还多,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今天把它集结起来,我们看到《大藏经》这么大的分量,其实佛说的没这么多,佛说的大概只有这一部《藏经》的五分之一的样子。其余的是历代祖师的注解、祖师的注述,解释、发明佛教教义的这些著作,合计起来有这么大的分量,实际上佛所讲的并不很多。但是我们要晓得,古时候交通非常不便,经典从印度运到中国来,费的时间很长,从印度走路走到中国来,总要走两三年才能达到。当时是用这些骆驼、马匹来背运经典,所以是非常艰苦的工作。无论是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或者是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去留学,总是挑挑拣拣,选择适合於中国人需要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把它带到中国来。由此可知,没有到中国来的占大多数,这些经典也都失传。而流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将它翻成中文,又在来的这一批里面再选择,并不是传到中国来统统都翻,没这个事情。所以再选择,就是再淘汰,可见得,中文所译的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经过很多层的淘汰。精华还有这么大的分量,可见得世尊当年在世,讲的东西太多了。这一段是讲音声做佛事。

  世尊灭度之后,经典由弟子们有计划、有组织、有体系的把它记录下来,编成经典。儒家,夫子的弟子们,非常可惜,没有做集结的工作,所以留下的东西不多。佛法是有组织的来做,这是大量的流传到后世。

  梵文四十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就是「阿」,这是原音,所以从这个字「出一切陀罗尼」。陀罗尼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纲领、精要,有这个意思。从『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一切陀罗尼就是一切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都能够成就,这就是「生一切佛」。此地讲的一切佛是广义的,跟《金刚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同。也正是中国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一切佛就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一切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又说,『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这个意思很深。现代对於这桩事情的体验,比古人来得方便,古人能够体验,是他的心真诚、清净,这是今人所不及的。现代人方便,是因为科学技术发达,对於我们这方面的常识有许多的帮助。譬如近代物理学家研究的波、电,在人身体里面,他们称之为脑波。电波、光,怎样把光变成波?把波变成电?现在许多新的科技的发明都是从这些地方发现的。像近代的无线电的传播,电视、电脑,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展出来的。但是尽管科学家怎么去研究、怎么去观察去发现,都是意识范畴之内的事,没有办法超越意识。於是这个「阿」字,阿从音声发出来,声波,如何能够从一个母音变现出无量的音节,由这些音节组成了语言,所以这称之为「真言」,这个字是心性里头的原音、母音。

  「十方佛心」,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无论是用音声,或者是用其他的手段,因为十方世界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讲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其他地区世界的众生,不见得跟我们一样是耳根最利。所以,诸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讲经说法用音声。假如他方世界的众生,眼根比耳根利,这很有可能,佛就不用音声说法,音声说法不契那些众生的机。他们眼根利,一定是用光、色来说法,用放光,光里面有无量的色,种种不同的光波,他一看就开悟、就明了了。又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这也是他方世界,不在娑婆世界,香积国。那个地方的众生舌根最利,所以诸佛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用味这个手段,他一尝味,他就开悟了。这是说明一切众生六根根性不相同,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用音声也好、用光也好、用味也好、用香也好,都是从「阿」的原音变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音声,这个字的意思就深了。如果单单看到这个音声,讲原音,那它的意思并不深,没有什么深广,所以这个意思就深了。佛教一切众生种种的方法,都是从这个字变现出来的,所以它十方佛心。

  『诸佛法身,同所加持』,这是讲它在应用上。佛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凡是做这个工作,用真诚心去做、用清净心去做、用大慈悲心去做,必定得一切诸佛的加持。为什么?因为称性,因为这桩事情是性德的流露,它不是烦恼、不是从意识心流出来的,它是从真如本性上流露出来的。所以一定得「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又曰,毗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

  我们说到毗卢遮那佛,一定就会联想到《华严经》,在中国佛教经典,《华严经》是排名第一,号称佛法的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华严》是整体。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佛的三身,法身称为毗卢遮那,报身称为卢舍那,应身称为释迦牟尼,这是在娑婆世界所说的。佛有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而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没有自受用,完全是为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工具而已,佛自己没有受用,自己受用是报身。这里讲毗卢遮那就是讲的法身、讲的本体,法身、本体也是『以此阿字名为秘藏』。这个秘叫深密,藏是含藏,这一个字里面含藏著无量无边的德能。譬如我们现在大家在习惯上,提起来都能够有概念的,我们讲到电,电就好比这个「阿」字一样,电的功能就太大了,你看看今天许多的电器都是靠电,我们才得到受用。灯是电器,电在灯上则放光,我们得到照明的受用;今天天气很冷,电在电热器里面它就放热。可见得体是一个,工具不一样,它所发的效用就不相同,无量无边的器皿,它就发生无量无边的功用。「阿」字亦复如是。刚才我们举这个例子,在六根,这是讲大的,大别六大类,每一类里面,它产生的作用都是无量无边的。那个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称它叫秘藏。

  【又曰,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

  我们想一想西方世界导师的德号,头一个字就是『阿』,阿弥陀佛。这一段引用在此地,主要就是说明西方教主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三身唯说阿字一法』,报身佛说、应化身佛说我们能够理解,法身佛怎么说法?在《华严经》上讲,法身佛是不说法的,你读《华严》,都是菩萨说法,佛没有说法。为什么?佛代表本体,本体是空寂的,怎么说法!菩萨说法,菩萨代表从体起用,起作用那就可以说法。但是诸位一定要明了,体用是一不是二,从体起用,所以作用还归到本体。由此可知,法身佛说,是从理上讲的,不是从事上讲的,报身、应身佛说,是从事上讲的。

  『诸经广赞此法功德』,特别是华严字母传到中国来之后,现在能够演唱的也不多见。在过去,有几位法师、大德唱得很好的,可是现在这些人都不在了。还有两位,年岁太大,现在也不能唱了。在新加坡有位隆根法师,现在也年岁大了,不过隆根法师年轻所唱的录音带好像还保留下来,也许还能找得到。这是佛门的音乐,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梵呗。『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因为是梵音,你听到这个音声你心地会清净,确实能够帮助你远离烦恼。音乐是调心的,佛法重视,孔老夫子也重视,在教学上,夫子跟佛陀的见解完全一致。夫子教学以礼调身,教我们言谈举止要合乎礼节,礼调身,以乐调心。夫子时代那个时候的乐,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诗经》,《诗经》里面的诗词都是那个时候的乐章,都是可以唱的,谱成曲都可以唱的。所以夫子在那个时候也下了不少功夫,他的一部《诗经》是采集许多地方的民谣编集成的,把不雅的部分他都把它删改了,删诗书、订礼乐。所以这三百多首的歌曲,我相信就是孔老夫子当时教学生的,当心情有忧郁、烦恼的时候,高声唱几首歌,心情就舒缓了。所以乐调心。

  佛教弟子也是用这个方法,佛用戒律来调身,其实戒律跟儒家讲的礼,在精神上完全相同,用梵呗来调心,梵呗是音乐。梵音的确比我们中国的雅音还有效果,为什么?中国音乐里面,还有情在里头,梵音里面没有情,有智慧,它不会叫你动感情的,动感情就生烦恼。所以儒家还没有离开情,佛法已经超越了。所以「闻名触耳」,确实能够达到「众罪冰消」。

  【唱声见字。】

  唱的时候是音声,看的时候是文字。

  【万德云集。】

  这句话是赞叹,赞叹是不是过分了点?我们听到梵呗、看到佛经,真的就『万德云集』了吗?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问题是你有没有看懂、你有没有听懂,果然听懂、看懂了,从这里可以见性,性德是大圆满,「万德庄严」是赞叹大圆满的。在大总持法门里面来说,这一句佛号叫万德洪名,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实在说,念的人很多,见的人很多,它里头什么意思不知道。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万德云集?给诸位说,不知道还是万德云集,不过云集你自己也不知道,妙就在此地。如果你能够达意,你能够转境界,在「唱声见字」的时候,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随著音声、随著文字把自己的概念转过来,这个万德云集你就能体会。后面这几句说得好。

  【浅观但信,直游净土。】

  这是德业浅的,往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是浅的。深的:

  【深修圆智,现证佛道。】

  这是讲深的,需不需要到极乐世界去?不要,在这个地方就能够圆满成佛。这是从理上讲没错,可是我们这些众生根性办不到,不要说是深,『浅观』我们都没有法子,哪里能够讲到『深修』!诸位明白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阿字是一,一切陀罗尼是一切,一切陀罗尼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是一,一即是无量无边的法门。由此可知,佛经典中,字字句句都像阿字一样,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不要今天在这里看到阿字真言,那弥陀,弥就不是真言,陀也不是真言,你这么看你就错了。你要知道佛经上任何一个字都是真言,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议,你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味道。

  【要解曰,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我们看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这一段。圣是圣人,圣人有两种,一种是实,是实在的,也就是真实的,这是指小乘初、二、三果。他们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正在用功断烦恼,在证菩提,这是实在的。『权圣』,权是权巧方便,他已经成佛、成大菩萨,倒驾慈航来帮助众生,他是来示现的。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为众生表演八相成道,那是表演,不是真的。佛在《法华经》上讲过、《梵网经》上讲过,他久远劫就成佛了,不是这一生。《梵网经》上说,他这次到世间上来表演,是第八千次了,这叫权现,不是真的。初果、二果、三果是真的,他真在那里断烦恼,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那是假的,是表演的。权、实的意思在此地,我们要搞清楚,「权圣」比「实圣」不知道高明多少倍。他是『大慈悲愿』这么来的,不像前面小乘初、二、三果,他是过去有漏的业,他在那里断,他只要断一品,他的境界就向上提升一层。所以,他不断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从初果升到二果,二果升到三果,三果升到四果,这超越六道轮回,不断在提升。

  不像大权示现的,人家已经成佛,回过头来装著做小乘、装著做初学的菩萨,他那是舞台上扮演的,不是真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大慈悲愿,因中曾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成了佛之后,他的愿要兑现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会舍弃,这叫大慈大悲。不但善人不舍弃,我们要帮助他,恶人也不舍弃,恶人帮助他回头。在佛法里头,哪一种人佛不度他?不相信的人、不肯依教奉行的人,这个没办法。他再恶,只要他相信,他还能听懂、他还能够发心依教奉行,就是能回头的,这要帮助他;这样的人不帮助他,这叫舍弃,这是错误的。那个不能帮助的,不相信的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人,你天天跟他讲经说法,那叫对牛弹琴,毫无用处。遇到那样的人,暂时不度他,等到他哪一天回头的时候再度他,佛法讲究机缘有没有成熟。什么叫成熟?能信、能愿就成熟了。还不能相信,他是没成熟,没有成熟,可以放在一边,成熟的人,一定要发心帮助他,这个叫大慈悲愿。

  『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我们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佛、菩萨、阿罗汉在我们世间,我们跟他们同在一起,叫龙蛇混杂。虽然同居,哪个是佛、是菩萨、是罗汉,我们自己不知道。当然圣人他们晓得,我们凡夫不晓得,凡夫把他们也当做凡夫,这就叫凡夫。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些圣者,有意无意之间把身分曝露了,我们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的。身分露了之后他马上就走,这是真的。像我们在《高僧传》里面见到永明延寿大师,他是梁武帝时代的人,跟达摩祖师是同一个时代,他是梁武帝的老师。这个人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怎么露出来的?是梁武帝有一天发心要供千僧斋,供千僧斋就是那一天皇帝请客,供养,供僧,供出家人,供一千个出家人来吃饭,这是修大福报。当然,虽然是讲平等,出家人都平等,可是首席总是要德高望重的人去坐,平常一般人不会去坐到那个位子上去。大家都推推让让,彼此谦虚客气,互相推让,谁也不愿意坐。从外面来了一个和尚,看到大家都在推让,他就不客气往当中一坐。梁武帝从来没见过这个人,看他身上穿的邋邋遢遢的,但是他是个出家人,怎么不高兴也要容忍,当时也不能发作。他往首座一坐,大家都坐定下来。

  斋用完之后,散了会,梁武帝就问他的老师,向永明大师请教,今天我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要是有佛菩萨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永明大师跟他讲,今天有!他说谁?定光古佛来应供。这定光古佛在佛经上念过。「哪一个?」今天坐在当中那个位子上的就是!梁武帝这下子,听了这句话之后,赶紧派人四处去找、去跟踪,晓得这个人是定光古佛。但是这个人很少出现,人家也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突然出现的。但是他的耳朵比别人都大,所以一般人不晓得,就叫他做大耳和尚,去追。最后被他找到了,他住在一个山洞里面,在山洞里打坐。梁武帝派去的这些人知道他是定光古佛,当然是恭恭敬敬的,跟以前态度完全不一样。这身分曝露了,永明大师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他看到梁武帝派这批人要找他,请他到宫廷里面去供养,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就是阿弥陀佛多事、多嘴,你把我的身分说出来,他就圆寂了,就坐化了。这一坐化,就没办法了,可是他们听到「弥陀饶舌」,回去赶紧向梁武帝报告。梁武帝一听说「弥陀饶舌」,就晓得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还得了,赶紧去拜永明延寿。在还没有出门的时候,外面一个报信的来了,走得太急了,几乎撞了一跤,他就问他∶「为什么这样慌慌张张的?」永明大师圆寂了。两个人都走了。

  古时候有这些例子,身分一露一定走,不可能身分露了还在这个世间,没这个道理。可是最近,你看看在中国、外国,听说这个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说了又不走,这是很奇怪的事,这就不可靠。古来的时候,说了就走,没有再留在这里,留在这个世间,不就妖言惑众了,这个麻烦。所以那是真的,在中国古代很多这个例子。在现代,众生愈是有苦难的时候,佛菩萨悲心愈重,怎么会不到这个世间来?虽到这个世间来,不会曝露身分,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可是『权圣机尽』,实圣他只要断了烦恼,『实圣灰身』,他证到四果阿罗汉,他就入灭了,灰身灭智。权圣这些人,缘尽了,应当得度的人都已经得度了,还没有得度的,机缘没成熟,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也走了,度生之缘已了,他走了。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在我们这里是暂住,不是长住。我们跟他同居,是暂时同居,不是永久同居,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是永久同居,不是暂居,情形完全不相同。暂时同居,他们走了以后,他们往上升,众生往下堕落,升沉不一样,升的是指他们,沉沦的是指凡夫。往上升是乐,往下堕落是苦,『苦乐悬殊』。所以这是『暂同,非究竟同』。这是把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做个简单的比较。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这个再从同居时候,这些圣人在我们世间跟我们同居的时候,我们仔细观察这里面种种的情况,差别太大了。『天壤之间』是比喻,我们所谓是天上天下,这个差距太大了,圣人好像在天上,凡夫在地下。能够遇到这些圣者的人不多,不是普遍都能遇到的。『幸获见闻』,见是见到他们,闻,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听说过。见过面、听说过,几个人发心去亲近?如果不发心亲近他,你怎么会得到利益?我们不要想佛经上讲的佛、菩萨、罗汉这些大圣,即使在世间,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这些善知识,我们也曾经听说,偶尔有机缘也会见一次两次面,有没有发心去亲近?如果不发心亲近,你怎么能得益处?前面我们讲到,菩提心里面的深心,好善好德,你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真的好,要亲近善知识,那是真的,对自己有好处。

  我在年轻的时候,因为我从小失学,学业没完成,而对於求知比一般年轻人要热心很多。怎么样补救?我三十八年到台湾,打听哪些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我打听这些有名的教授。打听到之后,我就给他们写信,大多数的教授都会给我回信,约我见面,所以我在那个时候认识差不多有三十多位名教授。别的年轻人,那个时候二十三、四岁,星期天假期都去玩了,我就利用这个时间去找这些教授,去亲近他们,听他们的教诲,我干这个。这些人非常热心,所以不要以为他们的名气太大,恐怕不会接见我们,你这个观念完全错误。凡是一个好的老师,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都爱护好学的年轻人。你跟他们接触他欢喜,年轻人真正肯好学,他会特别拨出时间来接见,我用这个方法来补救。

  学佛之后,我就亲近佛门的大德,我年轻的时候,时间没有浪费。我一些长官、同事、朋友,看到我的做法很奇怪,年轻人为什么不去玩玩?偶尔谈起来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不是不喜欢玩,我没有本钱玩,我现在需要充实自己。我说我把玩的时间跟你们颠倒了一下,你们年轻时候玩,我想我等老的时候再去玩,年轻的时候要充实自己。他们听了这个话都哈哈大笑。到以后退休之后看到我,看到我到处满天飞、到处去玩,说你看得对!我看对,当时我跟你讲你不相信。所以,眼光要看得远、要看得深。这就是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得善知识的教诲,我们比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还要多、还要深入,课堂里面讲的东西是给一般学生讲的,单独来谈,的确是非常契机。底下一句∶

  『又佛世圣人纵多』,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菩萨、罗汉多,这是我们在佛经上看到的。但是跟这个地球上,不要说一切众生,跟地球上居住的这些人的数量来比较,那还是『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换句话说,还是少数又少数,底下讲『如众星微尘』。这个「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是比喻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极乐世界圣人就太多了,圣人的数量比我们往生的凡夫不晓得多多少倍;换句话说,亲近善知识的缘太多了。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亲近善知识的缘非常稀有!

  下面这三句又说另外一桩事情。这是讲凡圣虽然是同居,但是『所作所办』的不相同;换句话说,反显出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凡夫跟圣人所办的相同。每天都是听经闻法、念佛,到十方世界参学,干一样的事情,不像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那些圣者跟凡夫办的事情不一样。我们的生活不相同、工作不相同,环境都不一样,西方世界完全相同。这也是一切诸佛、一切善知识,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赞叹,特别赞叹凡圣同居土,真正是稀有。

  【要解云,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这实在是蕅益大师一语道破,我们这一关太难了。依据大乘经上所说的,大乘经,佛的言语、文字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的话字字句句真实!大乘经上,佛给我们确实多次授记,我们读了就是糊里糊涂这么读过去,没有觉察到。给我们授的哪些记?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不会生欢喜心。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看到《无量寿经》、看到《弥陀经》,你会生一念欢喜心,就是你无量劫善根的发现。既然有这么深厚的善根,为什么现在还在搞六道轮回?还过这么苦的日子?就是蕅益大师这句话,『同居一关,最难透脱』,难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成就?这个前面也曾经多次的提示,放不下,毛病出在这个地方。起心动念先有个我,这就坏了。我、我所有的,我跟人当中有一道很深的界限,虽然无量劫的修学,都在增长我执,这是我们没有法子脱离三界,没有法子超越六道的原因。我们在《金刚般若》里面看到,过去虽然常常读《金刚经》,实在讲没看清楚,太粗心太大意了。以往总以为,菩萨要离四相、要离四见,像小乘初果、二果、四果阿罗汉大概没有!在《金刚经》上明明跟你说明,须陀洹已经不做得须陀洹的念头;换句话说,小乘初果已经把四相放下了,他才能证得初果。由此可知,我们为什么连个初果都不能证得?坚固执著四相。这一部《金刚经》,你要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得的利益就很大。这才晓得,如果不离我相、不离人相,起心动念还要落在这上面,往生都不能成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往生不能成就?这经上讲得太多了,往生的人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里头没有四相,有四相就不是菩提心,这几天说得很多了。

  所以,我们比不上那些没念过书、不认识字的老阿公、老阿婆,比不上他们。他们心清净、他们真的放下,没有分别。你给他说好的,他笑笑,阿弥陀佛;你去说不好的,他也笑笑,阿弥陀佛。他的心真清净,他一心专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好人也好,坏人也好,好事也好,坏事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再不过问。他到这个境界,所以他能往生。如果周边这些人事还常常要去过问,那个麻烦大了,那叫魔障,你脱离不了魔障。所以这一关就很难透脱。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的凡圣同居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就大大的不然,他们凡圣同居土几乎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

  【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莲池大师这句话,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非有非无,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住生心。这叫中道,这叫第一义!念佛不著念佛的相,所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不念?这个佛号从来没有间断。有没有念?心地清净,确实没有著能念所念之相。由此可知,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学佛人最难懂的。我们学佛,总是要把它分成二边,念不是无念,无念不是有念,一定要把它分成二边。分成二边就迷了,如果晓得没有二边,那就是觉悟。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说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皆是不二,这就明心见性。

  怎样才能到不二?一心就不二,一心是真心。《弥陀经》上跟我们讲念佛的标准,一心不乱,祖师大德编的课诵本里面,教给我们一心称念。你要懂得一,一是真心,一是自性。从一变成二,就坏了,就迷了。变成二,在中国古人讲,一是太极,变成二就两仪了,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起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十法界庄严就这么出来的。佛法相宗里面也是这个意思,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二。你看无明从哪里来的?从一来的,一不觉,就变成二,二就是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从三细相生六粗相,这才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演变的过程速度太快了,确实是有次第的,但是速度太快,几乎没有法子看到它的次第。怎样才能够回到自性的本体?你要懂得还源,你要懂得不二,《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离相离念,就入不二法门。离相离念,你的心清净、心平等,这时候心里面自然生无量智慧,无量智慧、无量德能都现前。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入不二法门,莲池大师这段开示就是说明这桩事情,有理论、有事实。

  『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所念之佛是缘生的,凡是因缘生法,皆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不落有边,非有。『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念佛的心很清楚,念的佛号『历历分明』,一个字也没有念错。字字清楚、字字分明,不落无边。这叫念佛的功夫,念佛人空、有二边不住。「应无所住」是不落在有边,「而生其心」是不落在无边,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修无住生心,把无住生心的理论跟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持。我们念佛人懂不懂这个道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才晓得这个方法高明!大势至菩萨讲得很对,「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明心见性。就用一句佛号,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因为这句佛号是空有二边不住,确实是《金刚经》上最高指导的原则,「无住生心」最巧妙的应用方法,妙极了。但是我们阿弥陀佛会念,没入这个境界,这是我们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为什么烦恼不断、为什么智慧不开。我们同样是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没念错,可是义趣不相同。多多的读读祖师大德的开示,细细去思惟,把我们的毛病、过失找出来,然后把它修正过来,我们功夫自然就得力、自然就相应。

  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三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面倒数第五行,二十九段看起:

  【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明《弥陀经》的体性,也就是世尊为我们说《弥陀经》理论的依据,体性就是理论的依据。明了之后,我们对於世尊所说才能够相信,才能够接受,而没有疑惑,所以五重玄义里面的辨体,目的就在此地。所有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实相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所讲的皆是宇宙人生真相,我们不能不信,若是不信,那就是自己错了。什么叫实相?实相究竟是什么?实在讲非常难讲。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用归纳的方法,把它归纳几个原则、重点,为我们描述,让我们从这些经文里面去体会,这是佛讲经说法的善巧方便。这一段的意思也离不开这个原则,一定要很细心去体会。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这是用「寂」跟「照」两个字来形容它。虽然不是寂照,但它确实有寂照的现象,如果说实相之体就是寂照,这个话说得有问题,如果说它不是寂照,这个话也有问题。体是清净的,寂跟照,世尊在大经里面讲得很多,它可以互作体用。如果我们以寂为体,照就是它的作用,以照为体,寂就是它的作用,所以它可以互为体用。为什么它能够互为体用?实在讲,寂跟照是一桩事情,它才可以互为体用,如果是两桩事情,那就另当别论。实在讲是一桩事情。说它不是寂照,『而复寂而恒照』。在本经经题上,前一段是「无量寿庄严」,是从果上说的,题的后一半是讲「清净平等觉」,是从用上讲的、从因上讲的;换句话说,修「清净平等觉」才能得「无量寿庄严」之果,因果里面都有寂照的意思在。清净心、平等心是寂,寂是寂静,心里面如果有疑,心不清净。寂也就是定,你就定不下来,你有疑,你的心怎么会定?你的心是动的。心要不平等,心也定不下来,寂是最深的定。《仁王经》上,世尊用五忍来说明菩萨修行功夫的浅深,而最深的境界叫「寂灭忍」,忍就是定,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等。所以这是极清净之心,不是普通的清净、不是普通的禅定,定达到登峰造极,才称之为寂。所以,心若不清净、心若不平等,就不可能入寂定的境界。而寂定之心起作用就是觉,觉就是照,所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寂而恒照」,「恒」是没有中断的,绝对不是像一般的现象,因为一般现象是假象,这是实相,不是假相。假相,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假相。不但我们六道里面这一切现象是相续相,四圣法界的现象还是相续相。我们讲到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它是个相续相,所以是虚妄的,跟《金刚经》末后结论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不是实相。这个地方讲的是实相,所以很不容易体会,它不是我们的境界,不但言语说不出来,我们想也想不到。思惟想像这个功能确实是很大,如大乘经上所说,第六意识要向外面缘能够缘虚空法界,十法界都可以缘得到,向内缘可以缘到阿赖耶识。这个功能真的不小,可是它就缘不到实相。为什么缘不到?因为它跟实相不是一类的,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虚妄总缘不到真实,道理在此地。但是真实的体,也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或者讲是自己的真心,它确实恒照,它没有间断。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生灭,有生灭的就有间断,它是不生不灭,这一点我们总应当要晓得。阿赖耶识都是生灭法、有为法,真如本性不是生灭法,《百法》最后一条真如无为,这里讲的是实相,真如无为,所以它不是生灭法。

  『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是明了,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统统明了。虽然明了,明,没有动心性、没有染污到心性,所以它恒寂,「照而恒寂,寂而恒照,寂照不二」,这是真心。我们现在跟这个标准是恰恰相反,我们的心,现在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动的,不是寂的,我们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动的。你说你在那里静坐一会,觉得自己心已经很清净,其实心还是在动。只可以说,我们这个心震动震幅大小不一样,它震幅小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很清净,幅度太大,我们就觉得心里面很烦燥,身心都不安,这是我们没有寂。我们照有没有?照也有,不能说没有,眼能见、耳能听,也照,可是我们照,不寂。照外面境界,它影响里面的妄念,震幅就增高。看到顺自己意思,就起贪爱之心,贪爱之心是大风大浪;不喜欢的境界,就起瞋恚之心,也是大风大浪。所以我们这个照,不寂;寂也不会照,虽照,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你所照的都是假相、都是幻相,见不到实相。这是我们在凡夫位。真正能达到寂跟照的标准,若把这个标准降到最低限度,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破尽,清净法身圆满的显露。破一品你就见一分,那个时候有寂照的现象现前。如果没破无明、没见法身,这个境界不但难说,体会都相当困难。

  从照寂来说,则『强名常寂光土』,「强」是不得已,为什么?事实上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所以你无论起个什么名,都是假名。但是对於我们初学人来讲,假名的用处很大,没有这些名相,我们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名相是什么性质要懂得,名相好比是指路牌,指著这个方向,你去寻找道路,指路牌不是目的地,是指著那个方向。所以名相有用,言说也有用,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就完全错了。要晓得,所有名相的建立都是勉强不得已而说的,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强名常寂光土」。一切诸佛如来都有四土,四土不是专指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常寂光土这个名词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自性照而恒寂,勉强叫它常寂光土。照是般若智慧,遍照十方,不但遍照十方,而且遍照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统统照到。起这样大的作用,自性依旧如如不动,这称它做常寂光土。

  如果从寂而恒照,又给它说一个名字,叫『清净法身』。寂,寂然之体如如不动,虽然如如不动,但是它能够遍照十方三世,这就叫它「清净法身」。如果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明白古人所谓的身土不二,这个意思你能够体会到一点。法身大士得到这个受用,身土不二的受用,最显著的像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人,我们都称为菩萨,他是真的菩萨,不是假的。经上告诉我们,他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到十方世界去参访、去供佛、去教化众生,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到一餐饭的时间,这是讲时间之短,他们这个事情都做完了,又回到西方极乐世界,聚集在讲堂,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十方诸佛无量无边,要是一个一个参访,不要说多,一尊佛那里耽误一分钟,恐怕我们这里的时间,十万年也还没有参访遍。因为我们不了解身土是一不是二,懂得这个道理,所谓他分身去的,同一个时间,一切诸佛面前都有他的身,这个境界我们叫不可思议!

  他能够以一个身变现成无量的身,又能以无量的身回归到一个身,这就是身土一如所展现的事相。若非身土一如,这个千百亿化身的理论在哪里?这有事,事总有个道理,没有道理,这个事怎么能通,理就在此地。这个意思实在讲有相当的深度,但是并不是不能体会。我们了解经上常讲的常寂光净土、清净法身,意思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蕅益大师这一段的开示非常重要,使我们对於修学念佛法门充满了信心,信心坚固才能往生,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我们在这个世间,学佛以前、学佛以后,我们造作的罪业都很多。没学佛之前,造一切罪业,不知道,不以为是做错事情。学了佛之后,有了标准,善恶有了标准,仔细想想,造作的过失真的是无量无边,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所讲罪业深重,实实在在的。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念佛能往生吗?西方极乐世界肯收留我们吗?往往我们想到这些事情,不免生起疑惑,大师这段开示就重要了。我们所造的一切恶,『五逆十恶』大概还没有造,没有造这么重的罪业,即使造这么重的罪,还是有救。《观经》上讲得清楚,什么人没救?不相信净土的人没救。只要你肯相信、你肯发愿、肯依教奉行,造作五逆十恶业也能往生。临命终时『十念成就』,这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所以古人讲,四十八愿哪一愿是第一?第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极重罪业的人,临命终时遇到善友,劝他念佛往生,他在这个时候一念回心就能往生。这是『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就是讲这一类人。

  有些同修读到这些经文来问我,我不止碰到一个,碰到好几次,来问我,他说法师,这样讲起来太不公平了,多少人一生做了好事,还不能往生,这个人无恶不作,临终一念,他就能往生。好像净土法门非常不公平。其实我们凡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只看到眼前几十年这个阶段,前面没有看到。依照佛在经上所说,这个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的人,他也符合了《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生当中,我们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善根福德啊!善根福德是他累世所修的,这个话我们能不能相信?如果仔细想想,你也许就会相信、你就能接受。一个劣根性很深的人、恶习气很深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一、两句话,那紧要关头,他就能够回头、就能够悔过,不容易,太难了!这种现象,若不是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怎么唤他也不回头。从这个地方证明,佛在经上讲得不错。那么他为什么有这样深厚的善根,这一生当中做了很多五逆十恶的坏事?善导大师在注解里说得好,「遇缘不同」,他遇缘不同;换句话说,他这一生没有交到好朋友,没有遇到善知识,一生都跟一些恶友在一起。临终遇到善友,他就能向善,可见得他并不是不能向善,是没有遇到善缘。这样的事绝对不是偶然。

  古大德唯恐后学读到这段经文发生误会,最大的误会就是听说临终十念还可以往生,造恶的人说现在多造一点恶还没有关系,临终还来得及。你要是这样想法、这样会法,你就完全把意思会错了。刚才讲了,人家那个人是一生没有遇到善缘,没有遇到善友,临终回头。你已经遇到佛法、遇到善缘,那你是故意在作恶,哪有这个道理!何况这桩事情要具足三个缘,你想想,你临终的时候能不能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临终的时候头脑清楚,不迷惑、不颠倒,你有没有把握?我们看临终的人,到医院去看看,或者是家亲眷属临终的时候,仔细去观察,有几个人临走的时候头脑清楚的?这是第一个条件。假如临终的时候生病,病得很重,不省人事,你往生的机会这一生就没有了。临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福报,不是容易的事情。第二个条件,在这个关头,有一个人提醒你,劝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临终会不会有个人来提醒你?第三个条件,你一听到人提醒,马上就接受,就能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才能成功!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可是你想想,这三个条件是多难!我们自己能有把握吗?因此,这个事情虽然有,不是侥幸,绝非侥幸,是这个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在临命终时才现前,哪里是偶然的!

  《要解》里面这一句,实在讲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五逆十恶,造作这个罪业不怕,只要改过自新,真正能忏悔;忏悔就是后不再造,我知道从前做错了,从今以后不再造,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就行。这是给罪业极重的人,帮助他坚定信心。第二个意思要告诉他,这样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此地讲『皆得三不退』,《弥陀经》到后面说出来,圆证三不退,这个利益不可思议,任何一个法门里面都没有的。三不退是成就,不退转。第一个是位不退,你证得圣人的果位,绝对不会再堕落回来当凡夫,这叫位不退。佛法里什么人证得?小乘初果就证得。所以,小乘初果虽然还没有出三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他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三界,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他在三界里面是有限的时间,必定超越。如果他第七次往返的时候,这个世间没有佛法,无佛出世,他能不能成就?他也能成就。佛讲,那个时候他叫独觉,辟支佛里面的一种。辟支佛是两种,一种叫缘觉,一种叫独觉。缘觉是出在有佛菩萨住世的时候,他听经、闻法,依照佛法修行,证果了。独觉是这个世间没有佛法、没有佛菩萨,他自己也能成就,也能证得四果,超越六道轮回,绝对不会到第八次,这叫位不退。第二个叫行不退,行不退是指大乘菩萨,绝对不会再退回来当小乘。第三个叫念不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也就是我们讲到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会不会再退回来?不会。

  从这里说「皆得三不退」,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以这个标准来看,他所得到的功德利益相当於法身大士。这个地位多高,实在不可思议。如果读到《弥陀经》后面,蕅益大师跟我们讲的「皆是圆证三不退」,那就更不可思议。圆,什么地位才圆证?这个地方是讲证三不退,是你初证,分证,没有圆满。圆证三不退,严格的说就是等觉菩萨,真正是圆满了,等於念不退圆满了。如果要把这个标准放宽一点,最低限度也是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确实三不退,虽没有完全圆满,是接近圆满,可以说他是圆证。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智慧、德能、受用几乎与八地菩萨相等。这个法门谁能相信?所以叫难信之法!难信是真的,它易行,在修学比哪一个法门都容易。而且成就了,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比哪一个法门成就都高,任何一个法门不能跟它相比。

  【又云,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几句话的开示义理很深。『了此』,「了」是明了,前面所说的你真的明白了,你才能够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力不可思议,佛的本愿威神加持。你能够得到几分加持,完全看你的信心跟愿心,你有一分的信愿,你得到阿弥陀佛本愿一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信愿,你就得阿弥陀佛愿力十分的加持。『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能叫你极重的罪业都能够伏住,能够令你在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名号功德」我们过去在讲席当中说得很多。念佛的人虽然不少,但是真正能够体会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人,的确不多。古大德曾经做过比较,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第一?第一就是能够圆圆满满包含一切经。古来的大德,无论哪一宗哪一派,几乎共同承认《华严经》第一。所以,尊崇《华严经》为根本法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古德有个很好的比喻,把它比喻一棵大树,《华严经》好比树根,树的本,本就是它的主干,叫根本。一切经都比作枝叶,都是从根本上生出来的枝叶。枝叶再多不离根本,所以《华严经》叫根本法轮。

  《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古人就说,《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无量寿经》能高过《华严》?《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才圆满,如果不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华严》最后归到哪里?归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就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这第一的第一。这样一比较我们才晓得,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不了解,他不肯死心塌地依照这部经修行,还要搞别的。真搞明白了,心就死了,不再搞别的,就在这一门深入。

  这部经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当然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全经,诸位仔细去看看,字字句句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全部的《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的解释、说明。四十八愿里面总共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隋唐时代的大德几乎公认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显示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第一,所以这个名号是第一的第一。我们可以说四十八愿是解释这个名号的,《无量寿经》是解释四十八愿的,《华严经》是解释《无量寿经》的,这一部《大藏经》是解释《华严经》的,你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之后,你才知道古人所讲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精华,一切法要归到一句,就是「阿弥陀佛」。你能够相信四十八愿愿力不可思议,你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这句话很深。这个第一的第一的名号从哪来的?是我们心性的德号,这前面说过,所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名号不是别人,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号。这是从理上说,理事不二,性相不二,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念的别人,正是念的自己自性,这哪里是迷信,这哪里是求人!有许多人有志气,要靠自己,不想靠别人。我们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持我们,靠他不是好汉,要靠自己。你自己真行,可以,你真能明心见性,可以;你不行,还是要人家拉你一把。殊不知念佛这个法门,靠他就是靠自,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正所谓是自他不二。所以蕅益大师为我们讲信,第一个就是讲要信自己,第二才信他,这个信自己,就是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

  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底下第四段,「方便力用」里面所引的。

  【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这是讲力用,力是讲能力,这部经典它的能力、它的功用,或者说这个法门的能力、法门的作用,能叫我们得到些什么?这是题目简单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大毗卢遮那经》说的这三句,这三句古德用的很多。老同修看到这三句都不会陌生,都感到很熟悉,可是经文的深义我们要能体会,否则的话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受用。

  『菩提为因』,我们的菩提心有没有发?菩提心在前面讲得很多,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大悲为根』,根是根本,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我们有没有慈悲?要从这个地方认真去反省。『方便为究竟』,我们有没有方便?这个方便通常称为善巧方便。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用最适当、最妥善的方法,帮助人破迷开悟,这就是「方便为究竟」的意思。众生根性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於是种种障碍的确是无量无边。如何能把这些障碍化除,使一切众生能够和睦相处,共同来学习,这是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永恒不变的一个目标。可是众生不会轻易接受,《地藏经》上描绘的,我们娑婆众生刚强难化。佛的意思好、佛的意思圆,众生不接受。为什么不接受?坚固的执著,这是业习。何况众生与众生之间生生世世结的这些恩怨,我们今天看不到,我们没有天眼,看不到过去世,但是能够体会得到。从来不认识的人、很陌生的人,一见面就很欢喜、很投缘,这是前世的善缘,不能说没有前世。有些从来没有见面,一见面就是仇人,就不能够容纳,如果前世没有恩怨,这个现象怎么可能产生,他并不是对每个人都这样的。前世、累劫来的恩恩怨怨,刚强难化,於是诸佛菩萨有种种善巧方便。我们要想学菩萨、要想学普度众生,这个理与事不能不知道,应当认真努力去学,才能够以清净、平等、慈悲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

  这是释迦牟尼佛对他父亲说的一段话,就是净饭王,他的父亲是净饭王,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垢,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

  这是第一种利益。佛要不出世,世间没有经法,唯有佛出世,佛才为众生讲经说法。佛的法运也不能常住在世间,为什么?佛法因缘生,凡是因缘生的就有生有灭,像释迦牟尼佛,他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无量寿经》上有说,《法灭尽经》里面说得更详细,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法,那个时候众生苦了!这个世界要等到什么时候再有佛法?弥勒佛出世。弥勒佛什么时候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以我们世间时间来算,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个数字我算得不太标准,大概总是这个数字。但是从经典上来讲,有很精确的数字,是可以能够计算得出来的。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诸位可以用这个算法能够算得出来。一天是我们的四百年,也是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计算,四千岁,你算算看是多少年。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降,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有佛法的时候很短,这一万二千年好短,当中是五十六亿万年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的时间长,太长了!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算是很幸运,你能够生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你能够遇到佛法,这个缘非常稀有、非常难得。因为有这个缘,就有机会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这个缘,没有机会,纵有善根福德也没用处,你也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佛出世,好处就是为众生讲经说法。

  『十二部经』,「十二部」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十二种的方式,或者讲十二种不同的体裁。譬如在佛经上最明显的,大家不说也能看得出来的,经文有「长行」,长行就像我们现代人讲的散文。散文的写作没有拘束,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方便,用散文体。第二种是「偈颂」,偈颂跟中国的诗歌一样,它也押韵。但是佛经里面偈颂,对於平仄不太讲究,但是它有押韵,便於记诵,它的句子很整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同。这是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另外一种体裁。第三种的体裁就是「咒」,这是我们中国文体里头没有的,佛经里面有咒语,往往在长行、偈颂当中加了些咒语。这三种很明显不同的体裁,我们常常见到的,总共有十二种不同的方式。譬如讲《弥陀经》,《弥陀经》属於「无问自说」,这也是十二种体例之一,这就不必细说。十二部就是指的一切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总不超过这十二种方式。十二种方式圆满具足的就是《华严经》,《华严经》这十二种方式统统有。像我们常念的《弥陀经》,《弥陀经》里面只有两种,一种是长行,就是散文,一种就是无问自说,这在体例里面来讲是最少的。

  『法施利益』,这是世尊对於一切众生法布施的利益,布施供养的利益,大小乘经里面都说得很多。布施是因,果报,实在说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众生都希求财富,财富从哪里来的?你得到财富是果报。无论你在世间从事於哪个行业,你发了财,你认为这些财是你聪明智慧、你有能力赚得来的,那就错了,不是的,你命里头有的。命里面没有,你再聪明也没用,再有能力也没有用,同样做一个生意,人家做赚钱,你做了赔本,为什么?你命里头没有财!这个事情怎么能强求?命里头财从哪里来的?从财布施来的,世间人不晓得。发大财的人,前生财布施多,肯帮助别人,用财力帮助别人,他来生就得大富。用法布施帮助别人,他得聪明智慧。以无畏布施帮助别人,他得健康长寿。你看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世间人哪个不求?中国人求,外国人也求,你给他讲讲,他都要。若不修因,哪来的果报?佛不欺骗我们,佛的智慧、福德都圆满,佛叫二足尊,福慧二足尊,佛肯布施,三种布施从无间断的他在做!

  而布施当中是以法布施为第一,这个在大乘经里面比较得多了,法布施是第一。因为法施『能除众生无明暗垢,开智慧眼』,这两句就是平常讲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开智慧,这个利益是真实的,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智慧开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在今天看到的,你看许多发大财的,一生当中聚集财富亿万,但是他没有智慧,这些财不能够利益社会、不能利益众生,反而造作许多罪业,这就错了。这一生寿命终了,来生就到三恶道去受苦。说实在的话,没有财富的人,造的业少、造的业小,财富多的人,造罪业比一般人不晓得重多少。你就不说别的,单单饮食,你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你天天吃肉,而且天天还吃活的,你才晓得那个罪业结得重。贫贱人家,说老实话,他一生安分守己过日子,过得很辛苦,他来生不堕恶道。所以,你要是真正看透了三世因果,你才晓得老天爷原来很公平,富人不会生生世世富,贫人不会生生世世贫。贫贱之人,来生就富足,而富足之人,来生贫贱。

  因果轮回,丝毫不爽,这个事情佛菩萨看得清楚、看得透彻。教导我们,我们听了这些话,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日子过得苦,佛菩萨说这些话来安慰我的,你这么说、这样会意,你就错了。诸佛菩萨的言语,都是「如语者」,如语是什么?完全说的是事实,不会加一点,也不会少一点,给你说的句句是老实话,不是安慰你的,说的是事实真相。一个人大福报是从哪里修的?是常常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这个人福报大。如果存心,念念只有利益自己的心,这个人没有福报,他这一生的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他没有福报。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家庭的利益、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利益,这福报很小。佛的福报为什么那么大?佛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你说修福,福报大小是从你心量上来说的。你能够把虚空法界看作是你自己、看作是你一家,这个福报是无量无边,你的心量拓开了。大乘经上,世尊都跟我们这样说法。

  『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这一句就是导归极乐。唯有念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当中才能见到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不退成佛,往生不退成佛。今天时间到了,只能讲到此地。后面是佛劝他的父王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要不好,他怎么会劝他自己的父亲修学这个法门?可见这个经文里面字字句句都含义非常深广。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四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4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

  这是世尊对他父亲说的,佛出现在世间有三种利益,这是第二种。第二种是讲见相就能够灭罪,说如来『身相光明,无量妙好』。佛灭度之后,往后弟子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大多数是塑像,以后画像也就很多了,彩画的。佛菩萨的像,一定要把他的相好明显的表现出来,就是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好,实在讲,很不容易表示,但是三十二相比较上容易显示得出来。佛经当中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经》,古时候造像,造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乃至於天龙护法像,都根据《造像量度经》上所说的,以这个比例来塑造。现代我们看到有些塑的像,跟经典里面出入很大,现在造像的多半是艺术家,艺术家要表现他自己的性格,所造的像,诸位仔细去观察,它是人像,不是佛像,这是与经上所说的相违背。

  如果依照经典上所讲的塑造的像,好像一般人觉得我们世间没有这种人,没有这种相。其实佛的用意不在乎它像不像一个人的像,要紧的意思,是要把三十二相凸显出来。为什么?这是属於果,让我们看到果就想到有因,所谓是种善因才能得善果。三十二相是善果,每一种相都是修因才得到的。所以佛菩萨的塑像、雕像、彩画的像,重要的意义是在表法,是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而不能把它塑造成一个美男子的像,菩萨塑造一个美女的像,这都是错误的。

  依照经典所教的这样塑造,『众生称念观察』,称是称名,念是忆念,常常想著,观察是你看佛菩萨的相好。『若总相』,总相是整个身相,或者是坐相,或者是立相,全身的相叫总相。『别相』是观察他一部分。众生的烦恼习气很重,观佛整个身相难,不容易,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也教导我们,不能观佛的全身,观佛的一部分。经典上常常介绍,譬如说观佛的白毫,这是最容易的,佛面相当中,眉毛当中有一根白毫,你就观这个。可是这个相你要把它造出来才行,白毫是一根透明的白毫盘旋在一起,好像是个珠子一样。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白毫当中是空的,外形是有八个棱角,盘旋在一起。这是叫你观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佛学大辞典里面有,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也记载得很清楚,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一个相的因果,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相好,你观这个别相就容易了。

  无论你观现在佛,或者是过去佛,现在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没有般涅盘。过去佛,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属於过去佛,无论是现在、过去佛,我们观、念的效果都一样,『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这是讲极重的罪业。四重罪就是戒条里面前面的四条戒,杀、盗、YIN、妄这四条罪是最重的,叫四重罪。五逆,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四重五逆果报都在阿鼻地狱,这是极重罪业,经上常讲不通忏悔。可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能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罪业还是能够转得过来。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念佛要能相应,如果念得不相应就没有办法灭罪。怎么样相应?譬如我们举个例子,佛有广长舌相,这是三十二相之一。广长舌相是什么因缘得到的?是不妄语成就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果这个人三世不妄语,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子。释迦牟尼佛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面孔盖住,证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语,不欺骗一个众生。我们忆念佛菩萨相好光明,要忆念他的修德,看到相好光明,这是果报、是成就,我们要效法他,要以佛为榜样,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样才能够灭罪。假如只是念佛,只是想佛的相好光明,不知道这个里面因缘果报,我们自己的心不能回头,业障就没有办法消除。消除业障就是要藉外缘,佛像是外缘,藉外缘来触动自己的善根,使自己知道回头、知道改过自新,这样才能够灭罪、才能够『永背三途』。

  道理实在讲并不难懂,一切经论上佛都告诉我们,众生虽然造作恶因,四重五逆的恶因,我们举这个比喻来说,因如果没有缘,不会结果。因要结果,当中有个缘,缘非常重要。因,没有法子,过去已经造了,但是我们希望这个因不会结果,你就把缘控制住,这是我们自己可以办得到的。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缘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虽有恶因,我现在不造恶缘,我不再造恶,恶缘断掉了,而现在所造的是善缘。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虽然有恶的种子,可是也有善的种子,种子善恶混杂的。恶种子不希望它现行,不希望它结果,善的种子希望它早一天成熟,於是我们就多造善缘,让善的种子结果。此地所讲叫你念佛,称念观察,诸位想想看,这在十法界业因当中,我们是专造成佛之因,在一切善缘里没有比这个更善的。称,持名念佛;念,观想念佛;观察是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十六观,十六观不外乎这三大类,观想、观像、称名,这四个字就把十六种观法统统包括。所以,这是专造成佛之缘,让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成佛之因先结果报,成佛。十法界到哪里去了?到佛法界去,「永背三途」,永远离开三途。『随意所乐』,我们今天念佛,目的就是求生净土,『常生净土乃至成佛』,则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佛出世对一切众生第二种的利益。

  【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这三种利益,后后胜於前前,第二种利益胜过第一种,第三种又胜过第二种,愈说愈接近净土,所以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念佛是功夫,三昧是成就,虽念佛而不能得三昧,那没用处、没有成就,换句话说,不能往生。这就是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所谓功夫不得力。也就是你这句佛号伏不住烦恼,一定要这句佛号提起来,能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能够伏得住。要是真能伏住,换句话说,在平常日常生活当中,多少要看破一些,要放下一些。如果不能看破、放下,这个佛号就没有力量、就伏不住,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大乘经上,特别是般若经,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包括念佛法门,也不能往生,你也不能得念佛三昧。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一切法假的,不是真的,何必那么认真去计较?万法确实是无常苦空,我们一定要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能看破、真能放下,人就不造罪业,再不会造恶缘,这一点很要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净饭大王听了佛这样劝他,他也有疑问,他向佛说,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德行,『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两句话全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部《金刚般若》也是讲这两句八个字。净饭王就说,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弟子们去修学?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般若不是不好,真好!《华严》、《法华》都是大乘非常殊胜的经典,只有极少数的实实在在的上上根人他们行,他们能解、能行、能入三昧,凡夫不行。凡夫业障习气很重,说这些大乘经,理论上听起来很妙,但是要叫你去做,你就没有法子做了。实在说每一位学佛的同修,我们相信《般若心经》都念得很熟。般若是佛法的枢纽,所以《心经》古德把它定做朝暮课诵,那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我们念得很熟,能不能做到?不要说没见到一个人做到,听也没有听说过。这就是净饭大王所问的。不是中下根能够受持的,祖师大德把这部经放在课诵里面,其目的无非是时时刻刻让自己警觉,提醒自己,帮助自己看破、放下。经上讲得明白,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意思就是讲的万法皆空。十法界依正庄严,相有体空,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最后的结论结成一句「无智亦无得」。智是什么?妄想,你以为你聪明,你以为你有智慧,那是妄想!「真如实相,第一义空」里面,没有智也没有得。得是什么?烦恼,你只要有智有得,有智就是有所知障,有得就是有烦恼障。真如本性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放下?果然放下了,那恭喜你,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无事了。

  所以,佛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凡夫无法思议。不但凡夫的能力达不到,声闻、缘觉、小行菩萨都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佛劝净饭王修念佛三昧。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下根人也能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诸佛赞叹的法门,确实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这是劝净饭王念佛,世尊这个做法也是做给我们凡夫看的。世间至亲无过於父子,佛说无量法门,他劝他父亲学哪个法门?我们从这个地方仔细观察,就晓得这个法门殊胜。

  【又云,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就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众生为什么会在六道轮回?都是一个念头!念贪瞋痴慢,就生三恶道,念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他就生三善道。正是经论上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想什么就变现什么境界。佛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自己稍微留意一点,不难证实。从什么地方证实?从作梦,凡夫都会作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佛人常常念佛,所以他梦中会梦到佛、梦到菩萨,梦到讲经说法这些。你再问问不学佛的人,问问他,你这两天作什么梦?你到处去问问,与他的习气有关系。他心善他梦的境界善。他烦恼习气重,恶念多,他就天天作恶梦。这个境界相,确实是从心想生的,『念佛之心,亦复如是』。

  念佛就见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而要紧就是『系念不止』,系念是《弥陀经》上讲的,玄奘大师的译本。系,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心里头挂念著、牵挂著。不要牵挂别的事情,要常常挂念佛就对了,挂念阿弥陀佛,把其他的念头统统放下,为什么?全是不相干的。心里面若有其他的挂念,给诸位说,都是六道生死轮回边事,你挂念这个干什么!我们今天把念头换掉,六道轮回边事再也不挂念,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要常常挂念阿弥陀佛、常常去想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想总相,想别相。正报,经论上常常教给我们观佛的白毫,依报也常教我们观莲花,西方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常常想莲花开、莲华合,常想这个有好处,这就是培养净业之缘,不再造恶业。「不止」就是不能间断。为什么不能间断?一间断你一定又去系念六道轮回。也许你说,我间断,我什么也没想。没想,堕在无明里头,有想都是邪念,无想你堕在无明里头,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系念不止」,跟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你只要能这样去做,『定生佛前』,决定往生,这个「定」字非常肯定。

  『一得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虽然过去生中有无量的罪业,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恶的缘永远断掉了,纵有恶因绝不会起现行,没有恶果。你现行的,也就是你起心动念的,都是大慈大悲,跟佛与大菩萨没有两样。这是《观佛三昧经》上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非常好,意思非常的圆满。

  【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修行人,所谓聪明人找径路,这是聪明人。大乘比小乘就聪明,换句话说,大乘人跟小乘人比,大乘走近路,小乘的路绕得远,绕得太远了。小乘人破我执非常之艰难,要把我执断掉,要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第一个身见,把自己身当做我,这头一关。怎么能把这个身看破,身不是我,实在是个难事情。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之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从破一品身见那天开始,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这才证须陀洹果,初果。由此可知,初果以前所修行的,需要多长的时间经上没说,从证得初果那天开始,要把八十一品思惑断掉,贪瞋痴慢疑断掉,需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若是到四禅天、四空天,那个寿命,我们凡夫心目当中叫天文数字,什么时候才能够出得了三界?所以他的路子迂回,时间长,修得非常辛苦。

  大乘菩萨比他们聪明太多,大乘菩萨断见思烦恼,不用他们的方法,他们那个方法太麻烦。佛教大乘人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自己,这个方法的确是高明。时间久了,把自己就忘掉了,从来不要想自己,要想到一切众生,你心量愈大愈好。不要想你一个家庭、不要想你一个小团体,那都没有办法,不能破我执。甚至於说我们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不行,你那个圈圈太小了,不能突破,不能破我。要像诸佛菩萨一样,起心动念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样你才能够破我执、破身见,破你家庭、种族、国家这些界限,统统突破了。所以这个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这叫真正修学大乘,这是大乘根性之人。

  我们细细观察,大乘根性的人不多,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是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所以你修学大乘也不能成就,为什么?我执是坚固的执持。不但你执持,你天天还在增长我执,你怎么能成功?佛教大乘人,对我们道场怎么个看法?水月道场。我们每天在这里做弘法利生的事又如何看法?梦中佛事。别当真,假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所以做,天天做,很认真做,心里毫无牵挂,真正是一尘不染,跟《金刚经》最后讲的「梦幻泡影」完全相应。不要想到这个道场将来还要传多少年、传多少代,你在那里作梦!道场建立能不能传是众生的事情,这个地方众生有缘,道场就建立;没有缘,道场马上就消失。佛法也是从缘生,我们何必替这些众生操心,只要把自己的责任尽到,不要再操心,有缘,后面自然有人去做。自己要彻底放下,决定不能有丝毫的牵挂,丝毫的牵挂就错了。牵挂,应当牵挂阿弥陀佛、应当牵挂极乐净土,这就对了。

  所以,大乘比小乘的路近。大乘当中也有许多的法门,这许多法门当中,是以禅为最近,捷径,禅是大乘里面的径路,为什么?宗门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的路子直,也不拐弯抹角。大乘其他宗派法门那个路比小乘是近得多,可是还是有许多委曲婉转之相,没有禅那么痛快、那么直捷。可是禅要跟净土比,净土比禅更近,这是真的。禅宗里面你要成就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也不过是个分证佛而已。从分证佛到究竟佛,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三大阿僧祇劫是从明心见性那天讲起的。你没有明心见性,都不算。法身大士,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圆教初住菩萨到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是禅宗的,宗门走的路子。净土宗念佛往生,一生就成就,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不要那么长。所以净宗古德有个小册子,劝人念佛的,那个小册子的题目叫《径中径又径》,可能我们这边也有。你看这个小册子的题目,径就是近路,第一个径是大乘,第二个径是禅宗,第三个径是净土,小路里头还有直通的小路。『但念阿弥陀佛』,这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大乘、禅宗不能相比!何况,大乘与禅宗你未必能修,念佛法门是人人能修、人人能成就,就怕你不肯干。

  下面是《观经》里面的两句话。

  【观经云,以我心目,想彼如来。】

  这是「观想念佛」的要领。我们眼睛观察看佛相,心里头要常常想著,就跟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是一个意思。忆就是常常想,念是心上真有叫念,念是心里头真有。所以念这个字是会意,你看中国的文字,上面是个今,底下是个心,就是你现前心里面有了。你心里头要有佛才行,那叫念佛,心里头真的有佛,可不能再夹杂别的东西。《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心里头真有佛,心里面还有别的东西,你不能成功。必须把其他牵挂的东西全都放下,心里面只有一尊阿弥陀佛,你才能成功。

  『想彼如来』,这个「彼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这是观想的总纲领。所以念佛人为什么家里头要供佛像?供佛像是帮助你观想的,目的在此地。要把佛的形像印在自己的心中,心里面常常有佛,不要有其他东西夹杂,你就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你就决定往生,功夫好的人,可以自在往生。这个自在是随意,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与自己的寿命完全没有关系,所谓是生死自在。这桩事情我们凡夫都可以做得到。再看底下一段:

  【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未出轮回』,这句意思就是讲,以凡情,凡夫的情见,你要想辨别『圆觉』,圆觉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圆满的大觉。你在那里想、你在那里猜测,你怎么能猜得到?你所想像当中的圆觉,不是圆觉性,不是真的圆觉。第二句讲『彼圆觉性,即同流转』,「彼圆觉性」是你所猜想的、你所理想的那个圆觉,那是什么?依旧是生死轮回的妄想而已,「流转」就是妄想,是你在打妄想。圆觉性怎么能够思惟、怎么能够言说,大乘经上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这是讲你用这个方法来修行,希望将来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经上告诉你,没有这个道理。这段意思很深,我们用浅显的话来说,你以为用妄想去思惟大乘经义,将来就可以能够了生死出轮回,可以开悟、可以证果,没这个事情。这句话非常重要,现在年轻人学经教的,犯这个错误的太多了,以为这个方法他是真的在学佛,他很用功,每天在研究经教、在讨论经教。把这几句念念,看他会不会觉悟、会不会回头!

  这段文里头,还有个非常深的意思,说明了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脱离六道轮回以后的事情,你们看看这段文是不是?烦恼没有断,就没有出轮回。「辨别圆觉」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烦恼之后才有能力学法门。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对谁说的?阿罗汉以上。没证得阿罗汉,老老实实一门深入,要紧的是修定,因为定能出轮回,先要修定,定就是伏烦恼、断烦恼,对付烦恼是用定功。先要出轮回,脱离轮回之后,再把烦恼转变成智慧,那就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了。先把烦恼伏住,说老实话,阿罗汉讲断烦恼,那个断的意思也是勉强说的,真正的意思是伏,并不是真的断。伏是什么?永远不会起现行,真的伏住,称它做断。其实烦恼怎么会断,不可能断的,烦恼是性德。所以第二个阶段,要把烦恼转变成菩提,烦恼即菩提,那就是要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这第二个阶段。《圆觉经》上这个意思很明显,多少人学佛违背经训,所以一生苦学而得不到成果、得不到效果。

  【又云,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这个意思也非常之深。凡夫就是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现在确实用的是『轮转生死垢心』,垢是污染。现在讲到污染,大家都有相当深刻的概念,所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非常的明显!所有一切污染,外面境界是缘,里面是烦恼。六根接触外缘,引起阿赖耶识烦恼现行,这样子愈来愈严重,所以没有清净,就是清净心不能现前。由此可知,观佛的圆觉要清净心,如果没有清净心,你要观佛的圆觉,也是无有是处。经文没有说无有是处,换了一句话,『而不旋复』。旋复是什么?又回过头来,回过来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还是搞这个,以妄想分别执著观佛的圆觉。未得清净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今天深入经藏,读诵大乘,用的什么心?妄想分别执著。深入经藏之后,读诵大乘之后,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又回来了。

  实在这个经义,清凉讲得浅显、好懂,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解释经题里说过两句话,他说「有解无行」,有解,我们深入研究,没有去照做、没有修行、没有功夫,叫「增长邪见」,「而不旋复」就是增长邪见。可见得佛门讲求的是解、行要相应,特别是《华严》,《华严》把行摆在前面,解摆在第二。《华严经》上以两位菩萨显示这个意思,普贤是代表行的,实行、实践、真干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而经上告诉我们,《华严经》上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文殊排在第二。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华严经》是行重於解,它是解行相应,但是行摆在第一。

  《圆觉经》上这两段话的意思亦复如是。要认真去修,修就是把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习气,要认真的改过来。我们佛门里头常讲开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彻悟是讲明心见性,彻底觉悟,我们现在没有,小悟总要有。什么是小悟?每天反省检讨,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小悟,就是觉悟。觉悟之后,能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那叫修行,你真的修了。觉悟是智慧,改过是功夫,这才叫解行相应。如果今天一天没有发现过失,这一天就空过了,这一天迷惑颠倒,一点进步都没有。佛经里面说过,世间有两种人没有过失,一种是诸佛如来没有过失,第二种是凡夫没有过失。凡夫怎么?不知道自己有过失。如来是所有过失都改过来,真的没有过失了。三乘圣者他们之所以不同於凡夫,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失,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跟我们凡夫不同的在哪里?他们天天找到自己的过失、天天在改过。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所以他天天还在觉悟、天天在改过。改过就是修行,把自己的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这两小段的经文,含义无限的深广。

  【弥陀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反,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实相』,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实相的意思很深,通常解释在这个名词里面,从体、相、作用上来说明。体,实相无相,说无相是从体上讲的,真相。从它作用上来讲,实相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是无相的实相变现出来的。既然变现出来的,为什么说它无相?因为这些现象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从体上去观察,它无相,从相上去观察,它无不相。因此,佛与大菩萨对於它的体相认识得非常透彻,一点也不迷惑,因此在应用,他的受用里面来讲,无相无不相。无相无不相,这个实相是讲受用,我们如何来享受,那就自在了。因为它无相,像《金刚经》上讲的,佛才教人「应无所住」,又因为它无不相,所以佛教人「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讲的我们怎么样来生活,生活里头的大原则,守住这个大原则,守住这个总纲领,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无不相就是无住生心,那你就得自在。无住心清净,一尘不染,心里头丝毫的牵挂都没有。这个时候生的心是大慈悲心,广利一切众生,确实如古大德的话,正法久住,普度众生,生的是这个心,护持佛法,广度有情,他生这个心。

  因此,莲池大师在此地说,这是怕一些人误会,以为要证实相,一定要把相都灭除掉,那就错误了。这些相是幻相,怎么能够灭除掉?『非必灭除诸相』,「非」,不是叫你要灭除诸相。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幻相在,不需要灭除。怎样才能够见到实相?『即相而无相』就行了。什么叫做即相无相?我们还拿古德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只要你勤修六度而不著修六度的相,就对了,就是即相而无相。即相是什么?修六度。六度是什么?六度是我们日常生活,我们生活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天的活动、一年的活动、一生的活动,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六大类。无论你是从事於哪种行业,都可以归纳在这六大类里头。六大类是我们日常生活,这是即相。凡夫不知道离相,著了相,那就错了。著相为什么错?因为这些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怎么能执著?著就迷了。你要知道,这所有现象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们不执著就对了。不执著就悟了、就不迷了,不执著就无相,即相无相,这就对了。

  『经云』,莲池大师引用经典,他引用哪部经,我们不知道。『治世语言』,古圣前贤的教训。在中国,如同孔孟的教训,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么处事,这些伦常道德,就叫治世的言语。这些教训,『与实相不相违反』,这句话的意思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世间圣人的教诲与实相不违背,那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还会有违背吗?『云何万德洪名』,万德洪名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这句名号还『不及治世一语』吗?实在讲治世的善言,一般世间人尊之为经训,宝贵的教训,只是弥陀洪名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这个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弥陀名号,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总题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的经法,都不出「阿弥陀佛」四个字的范围,知道的人很少。所以古人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决不是世间圣贤宝贵教训能够相比的。世间圣贤宝贵教训很有用,我们常常记在心里、常常奉行,对我们有好处、有利益。但是那个好处利益小,不究竟、不圆满,这一句万德洪名的利益是究竟圆满的。莲池大师这段的意思在此地。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五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5

  请掀开经本,第十五面第七行,从第七段开始:

  【圆中钞曰,四明云,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极真故。】

  这段引用经论比较多,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四明尊者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他的著作也很多,这是智者大师的传人,这些话多半都是在《法华经》注解里面所讲的。『圆极之果』就是圆教的佛果。一切法既然都是从心想生,由此可知,一切法绝非真实。而一切法的真相,可以说随一切众生不同的概念在起变化。变幻是无常的,无论怎么样变,它的体都是空寂的,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则是相同的,但是每个人的观念当中所变的现象不相同。所以,相绝对不是真实,这是我们学佛必须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到证到「圆极之果」,可以说是心性究竟圆满的显示出来,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是障碍,他还没有达到圆满,没有达到圆满之前,所现的一切境界相都有差别。即使等觉菩萨与等觉菩萨,也不会完全相同,我们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不可能完全相同。唯有到成佛了,这个时候就相同,佛佛道同,他是心性究竟圆满,这个时候所现的相决定没有差别。

  『所有名字』,名字也是相分之一,所谓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名字也是相分之一。既然相随心转,心圆极了,相也就圆极了,这一定的道理。所以它「所有名字,一一不虚」,为什么?『究竟成就』,底下说明其所以然,『盖其所召,皆极真故』。不仅是在佛法里面,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许多的名相,像现在编的《佛学大辞典》,佛法名词如是,世间的名词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中有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圆就是圆极之果,他所说的、他所见的、他所接触的,无有一样不圆。这个「圆」是与自性完全一样,绝无差别。所以说万法是一不是二,那个「一」达到究竟圆满,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所接触的外境总是不圆。在大乘法里面,像菩萨的果位,证得愈深就愈接近圆满。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从小乘初果,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向圆这条道路上走,愈走愈接近,最后达到究竟的圆满。圆满就是一,万法归一。什么时候归一?它本来是一。

  我们凡夫因为烦恼、业障、习气,距离一,好像是愈走愈远。愈走愈远,原因是迷,这不是真的,完全是虚妄的,所以说妄想分别执著。距离圆、一好像是愈走愈远,其实没有这回事情,如果真的是愈走愈远,实在讲没有这个道理,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所以,一切所召都是极真,没有一样不真实、没有一样不称性。大经里头常讲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如」就是真的意思。《金刚经》上给我们解释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涵盖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

  【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

  『大经』,此地没有指出是哪一部,在一般大乘法里面指大经,多半是指《华严经》,在性宗里面指大经,多半是指《大般若经》,这是常常被人称之为大经的。在净土宗称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有很多不同的译本,都称之为大经。经上有这么一段话,这段话里面如果我们能参透,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能够体会一些。『世谛』就是俗谛,凡夫的见解。凡夫见解,有名无实,为什么有名无实?他名、实不能相应,也就是说,因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实在讲,名跟实真的是一不是二,这个话如果我们套《六祖坛经》上的一个格式、模式来看,我们就容易体会。《坛经》上说,印宗法师第一次跟能大师见面的时候,向他请教,五祖在黄梅对於禅定、解脱怎么样讲法?而六祖回答他,并没有说明五祖对於这两个名相如何解释,并没有这样答覆他。他反过来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换句话说,二法就不是佛法。此地也是,名实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是凡夫的见解。

  什么时候你能够入不二法门?名实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就入门了。入不二法门,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你见到性了,为什么?性是不二法,所有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统统是不二法。我们今天讲我跟人,我跟人是二法,你是凡夫。几时你知道我跟人不二,你就是菩萨,你就明心见性。众生跟佛是二法,你决定是六道凡夫;哪一天知道众生跟佛不二,你就成佛了。什么时候你见到不二,你自己晓得你成佛了。你还知道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还有彼此、还有二,没有入门;不管你怎么修,你以为你修得再好,古人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十万个大头,你还是凡夫。

  怎样才能入不二?你要晓得二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不二。为什么『第一义谛』里面『有名有实』,名实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跟《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如义是一个意思,如就是不二。我们凡夫执著性跟相是二、事跟理是二,人家到诸法如义,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佛如众生,众生如佛,生佛一如,生佛不二,这样才能见性,这才能解决问题。二,诸位要晓得里面永远有斗争,斗争就是造业,入不二法门之后,永远没有斗争,不要说斗争的事没有,斗争的念头都没有。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入不二法门。凡是起心动念还落在二、三里面,在《坛经》里面我们看到,印宗法师没有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印宗法师修得再好,他没有得到圆教初住的地位。因为到达圆初住的地位,不会有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还在二、三,他是凡夫,不是圣人。

  『佛是究竟第一义』,圆满的第一义。法身大士是分证的第一义,他确实入第一义了,但是他没有圆满。到如来果位上,圆极之果,他圆满了。因此他的名字,我们曾经说过,佛所讲的一切经,字字句句都圆满、字字句句都究竟,为什么?人家心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有一切的言语、文字统统圆满,统统是第一义。乃至於他表演在生活上,我们在《金刚经》上一开端,看到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去乞食,著衣持钵,没有一样不圆满,没有一样不是第一义。你要是问为什么?人家离妄想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义。道理在此地。

  我们修行、我们学佛,学什么?大乘经里讲得很透彻,自性本具的德能,不是修来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你本来是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华严经》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法修什么?去妄想执著而已。妄想执著淡一分,我们自性的德能就透一分;妄想执著统统没有了,你就见性。到统统没有了,还有余习没断,余习虽然没有作用,它还障碍你圆证;根本无明是余习,剩余的习气。习气难断,这个事情很难说,也很难懂,古人用一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譬如酒瓶,盛酒的,我们把酒倒得干干净净,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滴都没有,闻一闻还有味道,闻的那个味道,就叫余习。这个比喻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断了,就好像酒倒尽了,确实没有了,你证得圆教初住菩萨果位,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那个味道习气没断,要把那个习气断尽,你就证圆极之果。这个在大乘经上佛常讲的,有四十一个阶段,四十一个位次,一分一分的把那些习气淘汰掉。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

  所以他们真的没有这些事情,妄想执著确实没有,他们确实入了万法皆如的境界。为什么不能圆证?就是无始劫的习气在,虽在,这习气绝不起作用。如果习气起作用,见性他就做不到,他没有办法见性。修得再好,我们一般讲他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他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这个妄想分别执著的事确实完全断掉,这是脱离十法界,而进入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圆证,就是断余习。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

  【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

  《圆中钞》里面举前面两段做一个前提,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名号的人很多,虽然是念佛名号,不能叫执持,经上教给我们要执持名号,为什么说我们没有做到执持?持是相应,我们念这个名号,与名号的德能不相应,不相应就是我们念这个名号不如法。怎样如法?实在讲经论仪轨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叫一心称念,就相应了。我们念这个名号,里面还夹杂著妄想,所以不能叫执持。执持是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一心称念,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会把自性念出来,会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那真正是修行的好方法。一面念佛号还一面生烦恼,这个没有用处,这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而已。这种结缘的方法,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结了多少次,现在遇到再结一次,但是这一生不能往生,依旧还要搞六道轮回。如果想这一生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那就不能再犯过去的老毛病。

  这句佛号我们要念到什么样的标准?《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教给我们的,「清净、平等、觉」,只要念到这个标准,你就相应了,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的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是觉还是迷?会念佛的人,经上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佛常常劝我们的,受持是关键。会念佛的人,心里头念头一起,这个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不必要理会它,念头一起,佛号就提起,「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住了。能够压得住,功夫,功夫得力。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凡夫的老毛病、老习气,妄念会起来。顺境里面生欢喜心,欢喜是妄念;逆境里面生烦恼心,那也是妄念。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你所感的都是六道轮回,善念感三善道,恶念感三恶道,你总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这个法门真是妙极了,念头一起,「阿弥陀佛」,把念头压下去。以这句佛号,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心要真的清净平等,就生智慧,觉就是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我们佛家常讲的不造业。心不清净、不平等,这里面就会造业,「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是《地藏经》上所讲的。

  这一句佛号实在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已经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称这句名号,叫『万德齐彰』,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德能,就在这句名号里面显示无遗,全都显示出来。好像我们没有体会到,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这个境界不现前,经上虽然这样说,我们没有体会到。刚才说过,没有体会到是你没有用一心念,你要用一心念,你现在就体会到。为什么?一心是真心、是真如本性,一心里头没有界限。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有界限,有界限你的德能就局限,你画成很多界限,你就不能超越你自己画的界限。凡夫的界限很小,「我」,就是一个小圈圈,我跟人就对立,那个圈圈就没有办法突破。我不能容第二个人,甚至於更可怜的,自己对自己都不能容,真可怜!没有人,他自生烦恼,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都生烦恼,这就是自己跟自己都不能相容,你说那个圈子多小!但是一心里头,一心就没有二,一心所有一切界限统统突破,那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所不包。你用这个心去念一句阿弥陀佛,自性的德能的确圆满现前,自己能感受得到。感受的是什么?佛经上常讲的轻安、自在、法喜充满,这是真的享受,从前方东美先生讲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这些芸芸众生,像从前自己一样迷惑颠倒,自然生起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就是无条件的关怀众生、无条件的帮助众生,没有条件的,自然能生得起来。所以,「一称嘉名,万德齐彰」。

  『弥陀万德慧日』,「慧」是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日」是比喻像太阳一样遍照大地。光明遍照没有分别,没有说这个不喜欢我,不照他,那个喜欢我,多照他,没有,平等的。『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瑕是瑕疵,就是染污的意思,黑暗是无明,罪瑕是表恶业,『自然当念消乎尘劫』。众生的罪是不是消了?弥陀佛光常照我们,不但弥陀的佛光照我们,十方一切诸佛的佛光都照我们,从来没有间断,我们的罪业好像没消。这是什么道理?就好比阳光普照,我们出门偏偏打一把伞,不让它照,不是佛光不照你,是你自己不肯接受。什么人接受?一心的人接受,一心的人他把障碍去掉,他接受到了。二心、三心的人不接受,二心、三心就是遮盖,叫障,业障,障碍诸佛的般若光明,这个没有法子,佛不能度你。由此可知,我们果然会用一心,你就得诸佛威神的加持,我们中国人常讲保佑。一心就去掉自己的障碍,就能得到佛智慧德能的加持,我们的无明业障就逐渐消除。

  『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无明也是无自性,罪障也是无自性,换句话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以为它有,它就有,你的心恢复到清净,把这些妄念统统舍掉,它就没有。换句话说,舍妄念,难!太难了。佛菩萨就是没有妄念,凡夫是妄念太多,这个东西是业障,障碍佛光遍照。我们今天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清楚明白之后,就晓得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用功夫。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有这个东西存在,修得再好、再精进、再用功,都是福报,你修福。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坛经》上六祖跟大家开示,讲得很好,生死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不能帮助你超越轮回,福只可以在三界六道里享受。可是你要记住,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诸位仔细去读历史,观察古今中外的这些帝王、豪门贵族,在世的时候享了几十年的福,福享尽了,到哪里去?都到三恶道去了。正是佛法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三途。

  没有福报的人,想做害众生的事情他做不了,他没有能力做。从前在中国大陆,在抗战时期,我们多半住在乡下。乡下人要吃肉,平常没有卖肉的,一个月只有两天卖肉。你就想想看,杀生、吃肉那也是要造业,佛法里讲真的给你说,吃它半斤你来生要还它八两,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只有有钱的人家天天吃肉,天天造业,跟众生结下深重的冤仇。穷人没有能力造业,想吃肉他没有能力吃,所以穷人到第二世就翻身,富人就下去了,这是事实。如果说有权力的人,他造业就更重,一个妄想、一个错误的政策,多少人受害,堕落在地狱里什么时候出来,难了,太难了。所以佛在经上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说得一点都不错。菩萨知道事实真相,起心动念小心谨慎,不敢做错事情,不敢跟一切众生结怨仇。凡夫不怕,凡夫不晓得因果报应,任意的在造作,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从今而后,我们要学菩萨,要修一心。

  《弥陀经》上的目标是一心不乱,什么叫乱?乱,是被外面境界动摇了,你的心乱了。你到市场去逛逛,看到现在的产品,新产品日新月异,看了之后心就动了,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你就乱了。如何在一切境缘当中去修如如不动?《金刚经》末后总结两句一偈,是般若经的总结,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两句一偈做为《金刚般若》的总结,《金刚般若》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这个总结就是世尊二十二年说般若的总结论。我们的毛病是处处著相,佛教给我们「不取於相」,我们偏偏著相、偏偏要取相,佛教我们「如如不动」,我们这个心总是在动。取相就不清净,心动就不平等,所以经题上,清净、平等,清净就是不取於相,平等就是如如不动,不动就平等了。我们用什么方法达到?用执持名号,心里头才动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下来,这个叫做功夫,这叫真正会念佛。

  『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称名是福,这个福德会变成功德。在修持里头,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讲得很多,怎样把福德变成功德?清净心就把福德变成功德。如果是妄心,妄想分别执著把所有的功德都变成了福德,有妄想分别执著的人决定没有功德。什么叫功德?清净平等觉是功德。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哪来的功德?功德是定慧,持戒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定慧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我们要辨别清楚。所以这个时候他这个福德,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这个福德就大了,「福等虚空」。为什么等虚空?因为他心里头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修的福报等虚空遍法界。

  【弥陀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这是讲念佛往生,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会有品位差别的不同?假如『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这一句文要看清楚,见思烦恼没断,但是见思烦恼要有力量伏,才能往生,伏住,它并没有断。如果要是断了才能往生,我们这些人都没指望。我们今天能往生,是带业往生,带业就是没断,没断怎么能往生?伏住!这一句佛号,他有功夫,功夫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刚才讲了,一个妄念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压住,叫妄想分别执著不现前、不起作用,但是妄想分别执著并没有断,只是你佛号念得有功夫就是了,能把烦恼伏住,这样就能往生。

  这种功夫我们一般讲是成片,功夫成片!这是往生起码的条件,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三辈九品』,就是你伏的功夫的浅深,与你发菩提心的大小,你菩提心发得大,你往生的品位就高。菩提心就是深心、慈悲心,深心前面讲了,好善好德,大慈大悲。这个心大家都发了,虽发了,但是程度不相等。有人发的心很大,发的心真诚,品位就高;有些人虽然是发了,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没有能力显现出来,不能说他没有,他这个力量薄弱,他往生品位就低。这是讲功夫成片的,未断见思,但是要知道有能力伏见思烦恼,伏容易,断难。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

  这是念佛功夫又更进一步,见思烦恼断了,你看断,不是有意去叫它断,它自自然然断了;也就是说你伏,伏久了自然就断了,不必刻意去断。刻意去断,决定断不了,为什么?刻意就是烦恼,哪有烦恼断烦恼的道理?所以烦恼要断,它是『任运』断的,你只老实念佛,自自然然就伏烦恼,自自然然就断烦恼。不要著急,只要老实念!「任运」是自然,这些观念自然就淡薄了,淡薄是伏,没有了就是断。哪些观念?我们不能不知道,说粗浅一点大家好懂,说佛教这些名词不好懂。说浅一点,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我们学佛,如果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年比一年淡薄,就证明你的功夫得力,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给诸位说,为什么要淡薄?假的,不是真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心里头有这些东西,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为什么会有生死?为什么会有轮回?就是你心里面执著这些虚妄的东西。真实的东西里面,《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真的,清净心中什么都没有。六祖惠能讲得好,「本来无一物」,哪里有是非人我,哪有贪瞋痴慢!全是假的,全是一场空。你把这个虚妄的东西、假东西,你把它执著不放,这就搞六道轮回,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愍者,这人真可怜!

  什么是真的?离开虚妄就是真的。真如在哪里?本性在哪里?佛在哪里?离开虚妄,真如、本性、佛就现前,佛是自性佛,不是从外来的,不是你修得来的。所以见思烦恼先断,品位就高,生方便有余土。

  【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这是功夫达到上乘的人,不但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无明也破了,尘沙是比喻,比喻妄念之多就像尘沙一样,都是比喻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是无量无边。他都看破、都放下了,无明破一品,这是『理一心不乱』。无明一共有四十一品,才破一品,这就刚才讲了,他的心真的清净。像我们刚才的比喻,那个酒瓶里面倒得干干净净、擦得干干净净,一滴都没有,甚至於湿气都没有,都擦干净了,还有味道在。所以这个四十一品,就是断这个习气,习气完全没有了,就圆满,成佛了。这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虽然没有圆满成就,但是很了不起,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楞严经》上也是这么说的,在十方世界,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四十一个位次的人,无论是哪一个位次,可以示现八相成道,可以示现佛的身分来度众生。真的是像《梵网经》上所说的千百亿化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这是《法华经》,法华会上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身分是等觉菩萨。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身分是初住菩萨,也就是说他破一品无明,这是观世音菩萨。法华会上,是已经破了四十品无明,还有一品没破。而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萨,恰好在当中,第七回向位,都是观世音菩萨。真的是像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可是诸位要晓得,众生有感是有心的,我们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应是没有心的,如果他有心,他就变成凡夫,他没有心。这个也很难懂。佛在经上,古大德举例,譬如我们佛门,钟鼓是离不开的,佛门的乐器,钟鼓是主要的乐器。佛当年在世举比喻就用鼓来做比喻,你去敲鼓,你一敲它就响,敲是感,响是应,我们敲的人有心,它应的没有心。我们敲钟也是如此,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它不是有意来应,它是无意的、无心的。就说明诸佛菩萨无心、无有妄心,所以他应的是真心,凡夫感是妄心,妄心感,佛菩萨真心应,感应道交。所以才「千处祈求千处应」,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众生求,他同时都应,因为他没有妄心,他并没有起心动念;要起心动念,应就来不及了。所以,他是没有心、没有念头,他才能够普遍的与众生起感应道交。这个是念到「理一心不乱」。

  怎么个念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这个法门妙就妙在此地。正如同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大势至菩萨修行是专中之专,真的没有比他更专的。他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从来没有改变,效果非常显著。他说的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需要借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破无明,换句话说,就是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跟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完全相同的境界。在功夫上是相等的,但是在功德上完全不一样,修禅的人,跟修净土的人不能比。这是生实报庄严土,在西方世界,他见到的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像前面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见到阿弥陀佛是应化身,不是报身,生到实报庄严土,见阿弥陀佛是见报身。『亦分证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理,实报庄严土是事、是相,常寂光是理。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合起来?合起来告诉你是不二。你看前面同居土是二,方便土也是二,常寂光土就不二了,入不二法门。

  这一段还需要多说几句话,怕的是诸位同修在这里起了误会。大师此处所说的,完全是凭我们自己念佛功夫浅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是说我们自己自分,我们自己的功夫,没有说佛的加持。但是每位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被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平等的加持。这个事情是十方世界没有的,唯独西方世界特别。这一段所讲是普通的、是一般的,没有得佛加持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我们念《无量寿经》、念四十八愿就晓得,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父母比不上,一切诸佛菩萨也比不上。他对我们的帮助是平等的。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的菩萨是什么身分?是理一心不乱里面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四十一品无明破了多少?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觉,就成佛了,距离佛四个位次;换句话说,四十一品无明至少破掉三十七品,还剩四品,我们怎么能想像得到!

  是不是真的破了?没有,真的我们无明一品也没有破,不但无明没破,见思烦恼都没破。为什么你生到那个地方去,你的神通、智慧、道力就跟八地菩萨一样?这不是你修来的,是阿弥陀佛加持你的,使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能力就跟八地菩萨平等,就跟破三十七品无明的这种菩萨相同。这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叫难信之法。所有一切经典里没有这个说法,所有一切诸佛世界里也没有这个事,这种事唯独在西方世界出现。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称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就晓得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是怎样对待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达到了极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面貌跟佛相同。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世俗里头常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相貌从哪里来?相貌从心变现的,唯心所现。你心地清净,你相貌就清秀,心地善良,相貌看到很善良,相随心转!心地很凶恶的人,相貌叫你看到寒毛直竖。

  过去李老师,我们跟他的时候李老师曾经说,他曾经见过两个人,这两个人相貌很凶,见到的时候就感觉到不寒而栗。用现代的话来讲也能解释得通,每个人起心动念磁场不一样,他那个磁场非常强,让你在里面感触到的时候,你的身心不安。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佛法讲光,不讲磁场,讲光,佛有光,金色光明,魔也有光,也是金色光明,魔修的福报很大。魔的金色光跟佛的金色光,不同的在哪里?佛光柔和,你在佛光里面会感觉到清凉自在,生欢喜心。魔的光,也是金色光,它像阳光,剌眼睛,照在你身上,你感觉到浑身不安。同样是金色光明,感受完全不相同,我们一般讲气氛不一样,这个里面很有道理在。所以,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中的修持,以他修持的功德,加持给一切众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照理说我们的烦恼一品没有断,相貌怎么会那么圆满,这个在理上是讲不通的,真的是难信之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跟佛一样,身体体质跟佛一样,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都是真的是「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在一般修行,到八地以上的菩萨,相貌跟佛就差不多了,那是修得的,这是论佛加持的。

  论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往生到西方世界,平等世界,所以这部经叫「平等觉经」,是以平等法普度一切众生。平等法就是这一句名号,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念这一句名号去的。我们凡夫念这句名号往生的,地狱、饿鬼、畜生也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还是念这句佛号往生的。这说明因平等,都是用这个方法,因平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平等,等觉菩萨跟地狱众生都平等,这个是真正不可思议。《无量寿经》这些事情为我们说得很多。正因为这个事实,这个理太深,经上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明白这个道理,等觉菩萨如果不得佛力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你要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等觉菩萨也答不出来。难信之法不是我们凡夫难信,凡夫反而好信,糊里糊涂就信了,真正难信是那些菩萨们难信。菩萨们要想这个道理想不通,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所以,菩萨难信,声闻、缘觉这些人难信。但是它的确是事实,绝不是虚妄的。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也不是偶然的,不是我很幸运侥幸遇到的,不是的,而是过去生中无量世的善根、福德,才遇到这个缘分的。遇到这个缘分,能不能在这一生成就?那就是善导大师讲的「遇缘不同」。这一生当中,我们遇到的缘殊胜,遇到真正的经典,善导大师讲得好,我们今天能遇到《无量寿经》这个本子,这个缘太殊胜了。夏莲居居士为我们会集的这个本子,不容易!这个本子会集流通到现在才不过五十年,五十年前没有这个本子。没有这个本子,你要想读《无量寿经》,你得要看五种原译本,那不就麻烦、罗嗦了,这是我们的缘殊胜。又遇到像黄念祖居士、李炳南居士,把这部经详细给我们解释,这个难,很不容易。再遇到有一些真正修持的、真正发心的同参道友,在一起互相勉励、提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你遇到这样殊胜的缘,那你这一生有成就,你往生品位高下,在遇缘不同。

  如果没有这些殊胜的因缘,纵然这一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还不想往生。甚至於有人想往生,他样样都放不下,结果这一生还是空过了,这一生充其量跟阿弥陀佛再结一次缘,什么时候能满愿?那就难说了。说来生,你来生能得人身吗?来生纵然得人身,你能够闻到佛法吗?不容易。来生如果有福报,去做大富大贵的人,去享福,纵然有人把佛法介绍给你,你也不会愿意学,富贵学道难。世界这么大,有佛法的都市不多,没有佛法的地方太多了,你是不是投胎刚刚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自己做不了主!所以说下一次再碰到佛法,不晓得是哪一生哪一劫的事情。不是一生一世连续的来,连续的来,哪要那么长的时间,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遇到佛法,我们这一生修学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遇不到佛法的时间很长,不止一曝十寒,不止!所以说修行,成就非常困难,原因就在此地,这些事实都必须要认识清楚。

  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