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36-40集) |
|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六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6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一面,倒数第三行: 【涅盘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乐。】 这是《大涅盘经》里面所说的,这个意思很明显,也很好懂。 【嘉祥疏云,三有之苦,故云三苦。】 『三有』就是指的三界,三界为什么称之为三有?所谓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的意思,它有业因、有果报,没有办法离开业因果报,所以称之为三有。既有业因果报,当然就不能避免苦的感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界,这三种苦统统具足,苦苦、坏苦、行苦。在色界天,色界有形色,因为他能够将烦恼伏住,他有定功的力量,伏住烦恼;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意念他不会生起,伏住。因此,他没有苦苦,但他有坏苦。这个意思就是说,他的定力还是有时间性,虽然时间长,到时候他的定会失掉,失掉之后,他苦的感受就会现前。所以在色界,他有坏苦、有行苦。 三界最高的无色界天,我们也常讲作四空天,这是世间高级的凡夫。无色界,他不要身体的形状,我们现在一般人称为灵界,灵的世界。他没有身体,他也不需要居住的房舍,这个东西,有身体才需要它,没有身体当然就不需要,因此他坏苦也没有。我们有身体,身体会坏,有生老病死,有居住的房子,房子也会坏,他这些都没有,因此他坏苦也没有了。虽没有坏苦,但是他有行苦,行苦是什么意思?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他的问题就解决了,他不能永远保持。他的寿命最长,也就是说他定功最深,佛在经上讲,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寿命八万大劫,的确是很长的时间。八万大劫实在说,还是一个有限的时间,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力失掉,失掉之后,他的烦恼又起现行。所以种种苦他还是要感受的。因此,佛告诉我们三界皆苦,不过愈往上去,他苦受愈少,这是真的,愈往下,苦难就愈多。这是三界的状况,佛在经上讲「三界统苦」。 【甄解曰,如来大医王,能知其病,应病与药,治三有之苦,病有众多,法药亦多,故云诸法药。】 佛法当中,常常以这个做比喻,这个比喻实在讲非常有道理。一切众生实在说都是不正常的人,不正常就是病人,我们世间人哪一个不是病人?一餐饭没吃就饿了,饿就是病,吃饭就是吃药,就是治病的。一个晚上没睡得好,精神就没有了,也生病,所以饮食、睡眠都是治病的方法。诸位细细想想,你要能够不睡眠、不要饮食,你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你一天到晚离不开药物,你就不是健康的人。佛确实看出一切众生都是病人,诸佛菩萨才是健康的人,诸佛菩萨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他精神饱满,幸福快乐,那是正常的人。佛菩萨是正常的人,众生是有病的人,佛教化众生,也就是给众生治疗这些病苦,所以说如来是大医王,能治众生的病。一切众生的病从哪里来的?这个病的状况要如何治疗?佛菩萨非常清楚,也就是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知病,这是智慧,为众生治病,这是能力,他有智慧,他有德能。『应病与药,治三有之苦』,这就是救度六道的众生。病苦的根源,佛在经上讲,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起的。因为有妄想,就变现出十法界,因为有执著,才有六道轮回。妄想的事太多了,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也太多了,所以说『病有众多』,这个「众多」确实没有法子来计算的。佛为了对治一切众生这些病苦的方法也非常之多,佛门里面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确实有这个数字,这不是假设的,确实有这个数字,诸位查经典,查《佛学大辞典》上都有。它的根,根源就是妄想执著,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是佛对治众生的『法药』,方法。我们如果明了、认识它,才知道佛法的好处,佛法是对治我们毛病、习气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明了之后,我们才欢喜、乐意的接受,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底下一段。 【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 底下这两段是解释「受灌顶记」,因为《无量寿经》的内容非常圆满,不仅仅是净土经典里面的一种,它的内容实在包括了禅宗,也包括了密宗。这一段属於密宗的教义,显宗里面没有讲灌顶的,密宗里头有灌顶。灌顶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底下这一段也是: 【秘藏记钞七曰。】 《秘藏记》的『钞』是注解,第七卷里面说得很清楚,把灌顶两个字的意思说出来了。我们把它念下去,然后合起来讲。 【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顶义,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 所以『灌顶』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了解,什么叫做灌顶?在形式上,那是个仪式,仪式如果没有内容,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现在密宗在美国弘法相当兴盛,我们常常听到仁波切,这些密宗的上师传法、灌顶。仪式上虽然是用水弹在头顶上,那是个仪式,就如同显宗里面传授三皈、五戒一样,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做个仪式。仪式没有内容,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有内容,著重在实质;如果有内容没有形式,那还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形式不重要,重要是真正的内涵。 「灌」是诸佛菩萨大慈悲护念众生,哪一尊佛菩萨不护念众生?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自己愿意接受,依教奉行,就得诸佛菩萨的灌顶。「顶」是最高的佛法,最高是叫众生成佛的方法。我们晓得在一切法门当中,能令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无过於《无量寿经》,就是念佛法门。由此可知,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护念我们。一切诸佛如来将成佛最究竟、最圆满的法门传授给我们,我们自己认真的受持,就是接受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如来的灌顶,我们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真灌顶。还要找一个人在你头顶洒一点水,认为这就是灌顶,这真是迷惑颠倒!所以,教义不能不明了,不明了那叫迷信,你受人欺骗,自己还不晓得,还以为自己受了灌顶。其实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醒同修们,你们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一切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两遍就灌顶两次。《无量寿经》太长了,《弥陀经》短,《弥陀经》念一遍,也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明了,这不是假的。经义通达明彻,那你受持名号,声声名号都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何必要去求人!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七十九段,意思就更容易懂得。 『菩萨初地乃至等觉』,这十一个位次,我们常讲的菩萨摩诃萨,这是摩诃萨,大菩萨,从初地到等觉是十一个位次。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在《华严经》上说「始终不离念佛」。他们在以往可能修学种种不同的法门,但是证得初地之后,就完全舍弃以前所修的法门,统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看到所有学佛的人,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我们都非常欢喜。不要以为他没有修念佛法门,没有关系,等到他证得初地之后,他就会念阿弥陀佛。他现在不念,现在不相信,登地之后,他就相信了,他就会念了。为什么他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究竟迁佛果时』,这时候他要选择成佛的方法,成佛最快速、最稳当、最可靠的,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高度智慧的选择,现前他不愿意念佛,他没有这么高的智慧,不认识这个法门。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我们是不是有高度智慧?不见得。没有高度智慧,为什么也会选中这个法门?这是佛在经上说,虽没有智慧,但是你有福报,过去世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才会选中这个法门。所以这是福德因缘选的,不是智慧。初地到等觉菩萨,说实在话他们是智慧的选择,我们是福德因缘的选择。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一生决定是往生不退成佛;三个条件当中,如果有一条具足,这一生当中就有可能往生。 他们是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大悲水灌顶,诸位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不一定在形式上。这就是一切诸佛大慈大悲加持他,灌顶是加持的意思。说实在的,我们今天选择净土法门,深信不疑,以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就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跟经上讲的无二无别。『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所以这『是顶义也』。地上菩萨如是,我们现前大众也没有两样,只要你真正做到信心不逆,这个境界自己可以能够感受得到。如果我们对於净宗法门,虽然选择了,但是信心不专、愿心不切,常常动摇,佛菩萨加持力量就达不到。不是他们的力量达不到,而是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的信愿若有若无,与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不能完全感应道交。所以问题是出在自己这边,不是在佛菩萨那边,佛菩萨那边永远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坚定求生的意愿。底下一段: 【憬兴云,圣说当果,令识因利,故云授记。】 这是解释『授记』两个字的意思。『圣说』是佛说,『当』是当来,就是你将来会得到的果报。而且将来的果报多半都是指成佛说的,预先告诉你,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作佛。甚至於详细说明你成佛那时候的状况,佛都能够预先的说明,这叫「授记」,给你说明将来的果报。『令识因利』,因是指现在,你现在修行功德、利益,获得将来的果报。凡是佛在经上说这些事情,都叫做授记,佛跟菩萨授记。如果诸位细读《无量寿经》,你就明了,佛也给我们自己授记了,都在经文当中。一般人读经,实在讲粗心大意,把这样重要的经文疏忽了。像经典里面常讲的,往生不退成佛,这就是给我们授记。更明显的,《无量寿经》末后的一段,说明娑婆世界的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批人,将来在西方世界修行功德圆满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佛的名号都叫做「妙音如来」。这个授记就更明显,连佛号都给我们说出来了。为什么叫妙音如来?都是念阿弥陀佛成就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妙音。无量劫来,无量无边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众生都是依这个名号成佛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称之为妙音。这是授记的意思。 不仅仅是《无量寿经》,可以说佛讲一切大乘经,这样的说法很多。我们只要留意,世尊、诸佛无不是时时为我们自己授记,要紧的是我们自己要能够直下承当,这个利益就殊胜了。 【无量寿经起信论曰。】 这是彭际清居士造的,《起信论》是他的作品,解释《无量寿经》的。 【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这一段文当中,这两句是总说。换句话说,要修普贤行,要先修文殊的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就没有法子修普贤行,普贤行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下面就说明了。 【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圆顿,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 这几句话说明了文殊智慧的总纲领,文殊智慧说了些什么?最要紧的,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了知自心』就是明心见性。六道凡夫不能了知,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不能了知,了知自心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里的佛都不行。超越十法界,这个人就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了知自心。所以禅宗里面有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假如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真心,大地无寸土,大地是讲三千大千世界,无寸土,没有了。这句话跟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一个意思。若人识得心,就是觉悟了,觉悟之后,大千世界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佛法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那我们再要说,话不能不讲清楚,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不是大千世界真的就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大千世界还在,一切众生还照常生活。怎么说没有了?自己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没有是指这个,不是指形相没有了,现象在,你的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为什么?事实真相彻底明了!这是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现前,文殊般若。 『一念圆顿』,智慧开了,圆是圆满,顿是顿超,不需要经过长时间,一念就顿超。『平等正性,凡圣共有』,这个时候彻底通达明了一切众生、万事万法是平等的,里面没有差别,全是自性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在现象里面,虽然有凡有圣,可是在自性里面是平等一如,所以『一际无差』,没有差别。际是真际,《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之际」。 【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 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不能修普贤行?没有见性的人,他有妄想、他有分别、他有执著,普贤行的特色,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普贤行,行行都是圆满的,稍有分别执著,他的行决定不圆满。普贤行,佛在经上把它归纳为十大纲领,称作普贤十大愿王,实际上是他的行门的十大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没有文殊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定是有差别的眼光来看它,也就是不平等。不平等怎么能做到圆满的礼敬?所以我们修礼敬,可以说勉强说得上修菩萨行,一切大乘菩萨行,没有办法说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我们对佛跟对菩萨、对众生,差别就很大。学佛的人见到佛像会顶礼,见到一个普通的人,看不顺眼,理都不理他,这哪里是礼敬诸佛? 何况普贤行里面,不但对一些有情众生是平等的礼敬,还对无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乃至於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器具,桌椅板凳都是无情的,普贤行里面是平等的恭敬。我们有没有用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心来对这张桌子?假如我们对阿弥陀佛跟对一张桌子的心不一样,那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的礼敬不容易修。 什么人修普贤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是普贤行,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明心见性,都能够将妄想分别执著永远的断掉,他们的行才叫普贤行。底下说了: 【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 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十法界因为他没有见性,他的修行都是『心外起修』,与真心、与自性不相应,心外修法,这叫『有漏』。六道的凡夫,有漏就是有烦恼,六道里面烦恼重,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四圣法界的凡夫,烦恼比六道轻,声闻、缘觉、菩萨、佛,我们讲十法界的,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虽然见思烦恼舍掉了,但是尘沙烦恼没有断尽,他还有,无明烦恼一品都没有破,因此他也是有漏的,他比我们轻就是了。所以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说他漏尽了,才能够当普贤行门,他们所修的,可以说得上是普贤行门。 【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无边功德,不外自心』,这是观念上的问题,见解上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认识。无量无边的功德,大乘经上说得很多,「不外自心」,是自心本具的。既是自心本具的性德,修德上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如同念佛法门所说的,这是《观经》里面所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自性本具的佛果;是心作佛,现在念佛求生净土,是是心作佛。自心本来是佛,现在想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这就是「无边功德,不外自心」。修德上重要,要『随顺真如,修一切法』,这两句是讲修德。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随顺真如,这是关键。我们今天随顺的是烦恼,不是随顺真如,所以不相应。 诸位同修,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薰习,我们读的经不少,听的经也不少,问题就是我们健忘,常常把这桩事情给忘掉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就是在生活上得不到真正的享受,太健忘了。假如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就是「随顺真如」。有分别心、有执著心,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轮回;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就随顺真如。这个事情难,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实在说,诸佛菩萨已经做了个样子给我们看,教我们学习。最明显的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佛菩萨为我们做榜样,这样子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看了以后应当觉悟,知道自己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怎么工作、怎么处事待人接物。佛的确是慈悲到了极处,不但把道理给我们说清楚,方法说明白,而且还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就是十大愿王上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此地讲的,随顺真如,修一切法。恒顺众生,自己不迷,众生迷惑,我们不迷,要随顺他的迷惑才行,在迷惑里面示现不迷惑的样子。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迷惑的样子是什么?贪瞋痴是迷惑,佛菩萨的示现不贪、不瞋、不痴,这就是做样子给迷惑众生看。世间人贪财,佛菩萨不贪财;世间人瞋恚、嫉妒,佛菩萨示现没有瞋恚、没有嫉妒;世间人示现的愚痴,佛菩萨表演的智慧,不愚痴。 我们读诵大乘,要时时刻刻从这些地方去领悟、去体会,然后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能够随顺无贪无瞋无痴,就是随顺真如;如果还是随顺贪瞋痴慢,你就随顺烦恼,随顺烦恼的是凡夫,是六道众生。能够随顺无贪无瞋无痴,你就是随顺菩提,你随顺觉悟。修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就是处事待人接物。所以,无量无边功德就在生活当中,真实的受用。这句话不是空话,不是玄谈,是实际上真实的受用,我们常讲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要有智慧的观察,要有智慧的认识,然后你的行为,你的言行造作才成就无边功德。 底下一段,《智度论》里面的几句话,是解释「譬善幻师」。幻师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魔术师,变魔术的。变魔术在古代就有,可能相当普遍,所以佛讲经常常举这个来做比喻。 【智度论曰,西方有幻术人。】 这个『西方』是讲印度,在古印度,会变魔术的人很多,所以佛常常用它来做比喻。 【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 他能够变,变『宫殿』、变『城郭』,这是外面的环境,所谓物质环境,他能够变现。但是诸位要晓得,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舞台上的表演。 【结巾为兔。】 这是手帕,连接起来他能变个兔子。 【竖带为蛇。】 腰带他够把它变成蛇。 【种种变现等。】 这个好懂。现在我们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变魔术的,就是指这一类的,这是经上讲的『幻师』。 【宝积经曰,如幻师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世亦然。】 前面是《宝积经》里讲的,『幻师』就是魔术师。魔术师在变魔术,他自己很清楚全是假的。所以他不迷惑,不会把假的当作真的,他知道全是假的,『知幻虚故』。佛眼睛看世间,就像魔术师变的魔术一样,这个意思深了,世间如幻。《金刚经》末后一首偈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就是指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在佛与大菩萨眼睛里面是梦幻泡影,就如同魔术师变的魔术一样,没有差别。 这是佛说出六道、十法界的事实真相,我们听了很难理解,也不容易接受。为什么?我们是以幻为真,以虚为实,看错了、想错了,所以不能够明了事实真相。如果我们要想得到事实真相的彷佛,得到一点消息,要细细的去读大乘经论,你才能得到一点消息。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事实真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必须真的做到离相离念,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教给我们生活的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此地讲的「随顺真如,修一切法」,经论里面所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境界是一样的。真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末后一首偈就是说明真相。十法界、六道的确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见到真相了。 【起信论义记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通与一切法为性。】 这几句话,一直到底下第八十九段,都是解释什么叫做『法性』,这个佛学的名词,在一切经论里面都可以看到法性是什么。而这几段的解释,解释的很好,言简意赅。《起信论义记》里面说,法性是『明是真体普遍义』,明是显明,在言教里面讲就是说明,事相里面讲,它是显明,教学里面讲是说明。是宇宙万有的真体,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论,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性。「普遍」,就是一切法,所以底下讲『通与一切法』,一切法它的体是共同的。也就是说一切法从哪个地方发生的?人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讲星球,从哪里来的?虚空从哪里来的?那个来处,就是体。所有一切万法,它的出生处是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性,都是依它而起的,都是从它这里变现出来的。性就是真心,也叫做本性,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本体,意思是相通的。 【唯识述记曰。】 《唯识述记》是窥基大师作的。 【性者体也,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这个意思跟前面意思是相同的,说得简单、明了。 【大乘义章一曰,法之体性,故云法性。】 【嘉祥法华疏五曰。】 就是《法华经义疏》第五卷,里面说: 【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我们再把底下这一条念掉。 【止观一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 总合前面所说的意思,实在就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法性,就是宇宙的本体。而实在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本人。所以佛法与我们最为亲切,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认识自己。无怪乎宗门所说,就是禅宗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法性、实相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大乘菩萨证果证的是什么?你见到了宇宙人生真相就叫见性,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法性,见到法性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根源。它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彻底明白、明了了,这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的人,我们就叫他佛,佛就是见性的人。法性也就叫法身,成佛叫证得法身,常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法身是什么意思?见到法性。 《止观》里面这个讲得好,『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止观》跟《法华疏》合起来看,三乘里面包括了二乘,声闻、缘觉虽然没见性,但是很接近。在天台家讲,他们所得到的是相似位,虽然不是真的,有一点像,相似。如果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分证位,他证得了,但是没有圆满。到如来果地上,叫究竟位,究竟圆满了。这是《法华经》里面的意思。而《止观》的意思来的谨严,它说「尚非二乘境界」,《止观》里面意思完全是指分证位的菩萨。前面相似位都不能算,也就是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所以不是二乘境界,何况凡夫。 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认识,然后才知道我们学佛到底是学的什么?我们学佛究竟是为的什么?这两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学佛的方向就正确,目标就正确了,不会走岔路、不会迷失。为什么许多的人,学佛多年还是迷惑颠倒?说实在的话,他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他怎么会有成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目标都是在明心见性。我们念佛,念佛的目标还是在明心见性,跟宗门没有两样,我们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方向、目标都是相同的,他们用参究的方法,我们用执持名号的方法。他们在一生当中想达到这个目标,而我们是一生当中,能达到这个目标最好,达不到没有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达到,我们把达到这个目标分成两个阶段。再看底下这一段。 【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是名达众生相。】 《会疏》这一段解释,解释得很好。这就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解释这两句经文。这两种智也是一般所说的根本智与后得智,这是我们常常听讲的。『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量智』就是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实智,真实,后得智也叫权智,权巧方便。《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如理智」,无所不知就是「如量智」。由此可知,无知是智慧的本体,无所不知是智慧的映用,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因此,我们要想得真实的智慧,要怎样修学?先修根本,像种树一样,树种下去,先长根、长本,本是它的主干,而后才有枝叶花果,枝叶花果是后得智,是权智。佛在一切经论都是这样教给我们的,可是我们自己不能体会佛的意思,我们今天的修学错了,我们是从枝叶上下手,不是从根本上下手。枝叶上下手,得的是什么结果?花瓶里面插的花,没根,很好看,几天就枯死了,它不是活的,它是死的。从根本上修是活的,根本上修什么?修无知,我们今天是要求知,是想现前要无所不知,结果是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佛法修学,学般若,是从哪里学?从禅定里面学。佛的三学,把顺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从定里面生的。戒是什么?戒是方法,你要遵守方法,要依照方法你才能够得定。定起作用,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如理智就是甚深的禅定,如量智就是甚深禅定的起用,它起作用的时候,的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为定境突破了时空的障碍,时空有什么障碍?今天科学家发现的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那就是时空的障碍。我们现在一般的凡夫,生活在三度空间里面,四度空间的状况我们都不晓得,不能突破。佛给我们讲六道、讲十法界,实在讲,就是这些不同度数的时空。佛菩萨在禅定当中能够突破,所以六道、十法界的情形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的障碍没有了。我们今天因为有障碍,诸天的生活状况我们不了解,鬼神的生活状况我们也不知道,不能突破这个空间。 科学家虽然知道了,证实确实有不同度数的时空存在,但是到现在都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突破,找不到方法。佛法里是用定功,用禅定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非常有道理。因为这些种种不同的时空,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佛告诉我们,是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禅定的作用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造成不同度数时空的因素没有了,所以他突破了,突破之后,称之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不是没有十法界,不是没有,有!但是他障碍没有了,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都看得明明白白。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是自己的本能。所以,菩萨这两种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从凡夫修成圆满的佛果,不能离开这两种智。 这两种智里面最重要的是根本智,就是如理智,非常重要。得到如理智就超越了时空,时空界限统统突破,我们常讲的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念佛的人,就用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念到功夫成片并没有突破,念到事一心不乱,突破了一些,六道突破了,念到理一心不乱,十法界突破了。所以,念佛是修定,一定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理论要不清楚,佛的方法你不能完全运用,因为你有疑惑。理论明白,佛教给你的方法你能够圆圆满满都用到,这样子就是所谓功夫得力;功夫能够得力,障碍很容易突破。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七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7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三面,倒数第七行,从第九十一段看起。好像前面一段我们没有讲完是不是?前面这段上一次没有讲完,时间到了。好,我们从九十段看起好了。 【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 这两句话很重要,说明佛法的修学完全是智慧,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佛这个字,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不觉就迷了,智慧开了才觉悟。所以佛菩萨他们的受用就是圆满的智慧,尤其是如来果地上,确实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学佛就是求智慧,学佛就是过智慧的生活,而不是过烦恼的生活。所以这两种智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也是修正迷惑、错误行为的根本。下面说了: 【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 前面虽然说过,此地重复也不妨,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如理,理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理体,称之为『如理智』,这是能够通达。底下讲: 【能照诸法本性。】 这个智慧就是如理智,它的别名很多,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的,也称它作根本智,也称它作实智,就是真实。经上常讲真实智慧,这实智,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如理智在起用的时候,它的相状,底下两句说得很好。 【不一不异,不生不灭。】 此地只说了四个不字,《中观》里面讲八不,经论里面还有讲十四不,但是无论说的多少,理就是一个。一切诸法的体性,确实是『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很深,事也很难懂,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所有一切万象,实际上讲都是同时的,一异同时,生灭同时,没有先后也没有来去,这才是事实真相,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凡夫看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同有不同,实在讲都没有看到诸法的真相。唯有大菩萨,这个地方所讲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们见到了,这是他们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二种智』不是普通菩萨有的,法身大士才具备这二种智。 那我们怎么办?我们虽然没有智慧,但是要知道佛菩萨生活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们应当向往、应当追求,应当向这个方向、目标努力去学习,这就对了。凡是与二种智相应的都称之为正行、正法;与二智相违背的,是迷惑颠倒,不是正法,标准在此地。佛法里面讲邪正、讲真妄,标准在这个地方。所以底下结论: 【是名通诸法性。】 这一段文就是解释经文里面的「通诸法性,达众生相」,解释这两句。根本智是通达法性。 【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是名达众生相。】 『如量智』就是后得智,后得是对根本讲的。得到根本智之后,根本智用在日常生活上叫做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是对实讲的,前面是实,真实的,这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称之为权,称它作权智。这是如理智起作用,起作用是『能照众生殊相』,殊是差别,九法界的众生,菩萨、缘觉、声闻,六道各个不相同,殊就是不相同。十法界依正庄严,在事相上都不一样,迷是六凡,悟是四圣,『凡圣各异』。迷里头有六道,我们称六道凡夫;悟的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称为四圣。六凡四圣法界,这叫十法界,合起来十法界,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对於这些事相、因果里面的变化,因缘果报都能通达明了,这叫『达众生相』,达是通达。 《般若经》上将这两种智慧,常常用一句话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如理智,无所不知就是如量智。诸位要晓得,这两种智是一不是二,如果要是二,那就错了。契入到高级的佛法,佛门当中有句话,也许诸位同修都听说过,也都能说得出来,「万法归一」。这句话意思非常深、非常广,几时你要亲证到万法归一,那就恭喜你,你入了一真法界,你已经脱离了六道、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在这个境界当中,所以一真法界也叫不二法门。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我们都落在二、三里头,你看说了如理智、如量智,一定是看作两个,不晓得它是一个。要是我们拿这个话去问禅宗六祖能大师,他一定跟你说,如理智、如量智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他一定跟你这样讲。 印宗不是问他吗?印宗问了一个解脱、禅定,问他在黄梅的时候,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他的回答就是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你才晓得什么叫做万法归一。这就是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都是不二,你这才能契入到一真法界。道理在哪里?还是《华严经》上那一句老话,佛说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心里心目当中有个二、有个三,就是迷惑颠倒。离开一切妄想执著,不就是一了吗?你才真正能入不二法门,尽虚空遍法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这才真正万法归一的样子,我们能够体会少分。 因此,学佛最容易入门的人,这个入门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一种是上根利智,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一闻佛法,他就契入。换句话说,妄想执著他就舍掉了。另外一种人,是下愚之人,愚不可及,佛教他一个方法,他绝对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叫他念佛,就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念个两年、三年,人家能够站著往生,能够预知时至。什么原因?他入不二法门,他就是一句老实念,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没有了。这两种人都是少数,少数又少数,过去李炳老常讲,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大多数人,我们今天讲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麻烦就大了。你看本来是智,如理智、如量智,智没有了变成识,佛法是叫我们转识成智,知识分子是转智成识。他的妄想特别多,分别执著特别重,这是佛最难度的一类众生。 实在说难度也不怕,我们知道,所谓上根利智、所谓下愚的老实人,说实在他们也是多生多劫累积的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遇到缘才能成就的。如果没有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根福德,他上上根从哪来的?由此可知,佛法讲修行证果要经历无量劫,这句话并不是假话。这是我们应当要理解的,应当要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然后才晓得我们学的是什么、我们求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得的是什么?那修学才能够相应,才能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看底下一段。 【甄解曰,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故云供养诸佛。】 《甄解》这段话也是说的法身大士,若不是法身大士,没有这个能力。而克实而论,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才能够承当。因为即使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也没有能够『游无量佛土』,他还没有这个能力。他能够游历几十个佛国土、几百个佛国土、几千个佛国土,行,他还有这个能力;无量佛国土,他没有这个能力。佛在大乘经上常说,若有能力游历无量佛土,通常讲的是八地菩萨,七地、八地;七地是远行地,就有这个能力,八地是不动地。绝对不是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的,初住菩萨才破一品无明;七地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三十七品,他能力大了,才能够「游无量佛国土」。但是,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特殊,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可能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实在说他是凡夫,但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他就有能力遍游无量佛土。换句话说,他的能力、作用几乎等於十地菩萨,等於等觉菩萨,这是弥陀威神加持给他的,所以他能够『供养诸佛』,『兴供养云』。 佛经里面这个「云」字用得非常之多,这个字就表示如《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示虽供养,那个心非常清净,绝没有著相,不但没有著相,念也不著,《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离相离念而修供养,就像云一样,云代表非有非无。我们在远处看到云彩一朵一朵的,接近之后就没有了,所以它代表的是非有非无。事上有供养,心地里没有痕迹,所以称之为云,这才是如法的供养。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凡夫所修的这些事相,凡夫修行都有执著,著相。 【维摩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 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诸佛国」是指一真法界,「众生空」是指的十法界。不但十法界相有体无,因缘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十法界的情形,而一真法界也是缘起的,这个事情太清楚了。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的?你们读了《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建的,缘起的,不是本来有的。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十劫,时间并不算很长。凡是缘起皆是性空,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定律是不会改变的,缘起一定是性空,缘起一定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一切诸法都是缘起的。 虽然这些理、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他并没有消极,并没有说这是假的,假的算了,不要做了,没有这个说法。他还更积极、更认真努力在做。诸佛菩萨哪一个不修净土?此地这个净土不一定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广义的,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修净土,净土是佛法唯一的目的。我们修行是不是修净土?如果不是修净土就错了,你就得不到净土。净土不仅在西方,在现前。正如同经上所说,心净则土净,我们修行修什么?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都是修的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只要你心清净,你的身就清净,你居住的环境、世界就清净。也许你说现在世界这样的乱,染污这样的重,哪来的清净?说实在的话,是你心不清净,你的心如果清净,你看现前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境随心转!我们心里面有分别、有执著、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这个境界怎么可能清净?怎能不污染?所以,我们自己学佛要晓得修的是什么?修到清净心,就转变现实的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切诸佛菩萨,你要问他修什么?总而言之,就是常修净土,自己修,教化众生是帮助有缘的众生修净土。等到你心地清净了,自然感应佛菩萨来帮助你、来指引你。一切净土当中,最殊胜的是弥陀净土,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这一句经文也明白的告诉我们,不一不异,空有不二,知佛国及众生空,下面常修、教化这是有,空有不二,不二就契入了一真。可见得大乘教义,一切经论里面处处显示,要紧的是我们能够细心去体会。然后才晓得在生活当中如何的修学、如何去摄取,成就无量功德利益。 【唯识论十云。】 这个十是第十卷。 【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神力』就是常讲的神通道力,不可思议。所以他能够变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普门品》里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能够随众生的意思变化,这个力量是神通道力,不可思议。 【会疏曰,电光有四义。】 佛经论中,用『电光』做比喻的很多,我们常常能够读到。凡是读到电光的比喻,总不外乎这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等於是总解释电光,电光有四义。 【一速疾义。】 就是快速,它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金刚经》上也用它来做比喻,「如露亦如电」。《金刚经》上总共有六个字的比喻,梦幻泡影露电六个字,每个字比喻一桩事情,梦是总的比喻,底下这五个字是分别。幻比喻虚空,虚空不是实在的,如幻;泡比喻国土,诸佛国及众生空;影比喻众生的身体,没有一样是真实的;露跟电是比喻它存在时间的短暂。为什么用两个字比喻?一个是相续相,把相续相的存在比喻作露,露水的时间长一点;而电则表示刹那生灭的现象,刹那生灭。所以这是『速疾』的意思。第二个: 【二破暗义。】 闪电,虽然它光的时间很短,但是它的光很强烈,能够照明黑暗。因此,即使短暂的刹那,也非常可贵。第三: 【三不住义。】 『不住』是它不会停,不会停止在那里,立刻它就消失了。 【四无分别义。】 这刹那的闪光它是遍照的,没有分别我照这个,不照那个,它没有分别心。所以表这四个意思。 【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 在这里,「犹如电光」是比喻菩萨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用电光四个意思来比喻,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应当要向往的。上供诸佛,下利众生,我们怎样供养诸佛?「行愿品」里面教给我们很多,我们只要修一条就行了。《大华严经》上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圆融具德的。一修一切修,我们只要修一条,就一切都具足。修哪一条?「如教修行供养」,普贤菩萨法供养里面讲了七条,第一条如教修行供养。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照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我们决定就不做,你能够依教奉行,就是上供诸佛。这一条做到了,《华严经》上所讲无量的供养法门,你全部都修到了,一修一切修。 利益众生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当中,最要紧的是读诵、书写、为人演说,佛这个开示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读到。受持就是如教修行,这是供养诸佛,真供养!书写是流通经法,就是现在印经。读诵是自利利他,这个意思前面都讲得很多。为人演说里头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如教修行,做出一个样子来给众生看,教化众生。演是表演,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样的心,怎样说话,表演给众生看,这叫身教,讲经说法是言教,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所以,言跟说是两桩事情,都是教化众生的。 自行化他,『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这是电光表的第一个意思。从这句话我们就晓得,这个菩萨确实是已经入不二法门,实实在在他是在一真法界里。一真法界在哪里?他在哪里一真法界就在哪里。刚才讲了,境随心转,他心里头已经没有妄想执著,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两个人靠得紧紧坐在一起,我有分别妄想,我住在十法界里,他住一真法界里,我们对於境界看法确实不一样。他看一切境界非空非有,我们看这个境界有空也有有,看法完全不一样,确实证明了境随心转。由此可知,境绝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怎么能随人的心转?所以境界是梦幻泡影,它能够随众生心变现。这是说他没有出入前后相。 【菩萨能照诸佛会,能破众生暗,如电破暗。】 这是电光第二个意思。菩萨能够参与诸佛的法会,诸佛法会都是讲经说法的大会,教化众生的场合,菩萨能参与,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意思,就如闪电的光明照破黑暗的意思一样。 【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无有住处,无有朕迹,如电激空中,无所从来,去无定迹。】 这是电光的第三个意思,不住。菩萨不住身相,也不住色相,所以他得到大自在。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他『能化无量身』,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众生感他就有应,同时感他就同时应,他有无量无边身,确实没有数字。这个现象也很难体会,现身无量,现刹无量,刹是场所。可是现在我们从科技里面能够体会到,譬如电视,一个电视台设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场里面的状况就能够向全世界广播。哪个地方有电视机打开,这个画面就现前,就像菩萨化无量身,现无量刹,有一点接近,有一点彷佛的样子。我们今天能做到,是借重科学技术,借重这些机器,菩萨不需要这么麻烦。这种能力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只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这个智慧能力就透出来,就起作用。我们凡夫听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的神通,而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本能。我们这个能力,是被严重的妄想执著障碍住,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是烦恼障,被这个二障障碍住,所以不能现前。 这些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见思烦恼破了,尘沙烦恼破了,无明也破一品,所以他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能现前,他就起作用。就有这个能力,化无量身,『现微尘刹』,没有住处,有住处他就有执著、就有分别了,没有住处。没有痕迹,就像电流在空中一样,像我们现在广播,广播电台,无论是电视台、是广播电台的这些电布满了虚空,所以是『无所从来,去无定迹』,没有来去。电视台距离我们几百里、几千里,我们电视频道拨对了,画面就现前,你说它有来有去吗?菩萨在十法界供佛度生,就像这个样子,没有来去。我们念佛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古德给我们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我们听到很难理解。生是决定生,为什么去没去?没去怎么能生?佛明明跟我们讲,我们娑婆世界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怎么说没去?实在我们现在逐渐明白了,是境界的转换,时空的转换;如果再不明了,就是电视画面频道的转换。这个频道是六道轮回,再拨一个频道是西方极乐世界,真的,画面完全不一样,还在一个萤幕上,不是没去吗?他的境界转换了,时空转换了,现在科学家也明白这个事实。 【菩萨平等,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如电光照物,无彼此先后分别。】 确实没有彼此,菩萨心地清净,没有人我是非;若有人我是非,你没有离开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没离开。没有离开四相的,决定是六道凡夫;换句话说,你没有离开六道轮回。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如果你现在是非人我这个念头没有了,现在你确实已经不在六道轮回之中。你身还在人间,每天还跟我们大家一块过日子,没错,但是是两个不同境界。有这个念头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的,这是六道众生;没有这个念头的,就是经上讲的乘愿再来的菩萨。乘愿再来有两种,一个是他方世界修行证果再来的,一个是在此地断了烦恼,马上就是。你还留这个身在此地,那是生死自在,你还留这个身在世间,就是乘愿再来,境界完全不一样!实在讲差别是在一念之间,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屠刀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只要你放下,你就不是六道凡夫,六道轮回与你已经不相干。所以确实,他心里没有彼此、没有先后、没有分别,『如电光照物』一样。下面这一段: 【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这个解释非常好,让我们仔细去观察,重新去认识什么是『魔』,魔在哪里?『夺慧命』,慧命是智慧,真实的智慧,夺是比喻,凡是妨害你智慧的,这是魔。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而清净心的本身,没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如理智,如理智是智慧没起作用,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换句话说,它障碍你清净心,让你心不清净,这是魔。『坏道法功德善本』,这又举了三桩事情,「道法」是修道的方法,障碍你修道的方法,破坏你修道的方法,这是魔;障碍你修功德,这是魔。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是什么?持戒有功夫了,功是功夫,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了,开智慧就是德。所以功德是因果关系,功夫是因,德是果。 我们举三学这个例子非常明显,譬如说持戒,持戒很严,但是没有功夫,为什么说没有功夫?没有得到定。有人戒律很严,戒律持得很好,但是没有功夫,原因在哪里?原因是没有离开妄想执著。他持戒很好,自己就觉得不错了,生起傲慢心,瞧不起别人,看到别人破戒,别人不持戒。常常见别人的过失,他心不清净,他不能得定。这个持戒得人天的福报,这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不能得定。持戒要能够得定,那个持戒就有功,持戒算功德;持戒不能得定,持戒不能说功德,是福德。所以要看他的结果,结果得定了,他持戒是功德。定要不能开慧,那定不能算是功德,定也是福德;定要开慧了,定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很大的差别。 如何能够修「功德」?六祖大师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就行了。一定要晓得修行是修我自己,不是修别人,如果拿佛法理论、戒律做一个标准到处去量别人,你就错了。这个人如法不如法、那个人如法不如法,你就错了,为什么?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佛法再通达,你讲经讲的天花乱坠,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你出不了三界。你要想真正成就功德,一定要记住祖师这句话,不见世间过。要晓得佛所制定的戒定慧是为我一个人的,不干他人之事,你才能得定。别人持戒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我不必去过问他,不必去分别他,问题我自己有没有持戒,不要管别人的,你的心才能够定,你才会得到定;因戒生定,这才能得到定。要拿戒律的标准到处去量人,你决定不能得定,那就是魔。前面我们讲的四种魔,烦恼魔现前,到处去衡量别人是烦恼魔,你在这里头起分别妄想执著,破坏你的功德。 底下讲了个「善本」,这个讲得更粗浅,破坏你所有的善法,你想修善都不能成就。善的根本,世间善本有三个,不贪、不瞋、不痴,这三善根。换句话说,引诱你起贪心的,这是魔;引诱你发脾气、瞋恚的,这是魔;使你不开智慧,愚痴的,这是魔,贪瞋痴!你想想我们四周、周围,哪些人哪些事情天天叫我们生烦恼,统统是魔!你在家里面,你的父母、你的子女,是不是天天叫你发脾气,天天叫你搞贪瞋痴,这都是魔!不能不觉悟。六道凡夫生活在魔掌之中,不晓得哪个是魔。走到外面,那个花花世界,样样东西都在那里诱惑你,叫你起贪瞋痴慢,全是魔,但是自己不晓得。出世间法的善本只有一个,精进,换句话说,障碍你精进,叫你懒惰、散慢的,那是魔。 所以魔的意思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魔的境界我们要认识得清清楚楚,才不会上魔的当;使自己的智慧、道法、功德、善本没有任何障碍,你在这一生当中才能成就。如果你不认识,你如何能脱离魔掌?修道人天天与魔为伴,你的道业还能成就吗?你的同参、道侣都是魔,不是佛。由此可知,佛是帮助你开智慧,成就你的道法功德善本,这种同参是佛菩萨、是善知识。如果与这个相违背的,你就晓得这个同参是妖魔鬼怪。九十六: 【止观五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此地讲的『见』,就是见思烦恼,是妄想执著当中错误的见解。『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你没有能够达到圣人之道,此地的圣道,在小乘讲是阿罗汉。阿罗汉已经破见思烦恼,证得正觉,他的觉称之为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作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得到正觉,这就是证得圣道了。菩萨称为正等正觉,由此可知,他们这些人永远不会有见思烦恼现前。他们确实如《金刚经》上所说,离四相、离四见,不再执著有我、人、众生、寿者。不但不执著这些事相,连这些念头都没有,都不会再起,这才叫做菩萨。所以『介尔起计』,「介」是很小、很微,生起计较,就是分别执著的念头,起一点点这个念头,都落在见惑里面,那就是六道凡夫。我们自己要想测验自己的功夫、测验自己的境界,从哪些地方测验?从这个地方是最好的测验方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会不会起这个念头?当然会起,如果不起这个念头,你已经是菩萨,你绝不是凡夫了。 起这个念头,自己要冷静的去反省、观察,如果起这个念头少了,不像从前那么多,少了,力量弱了;也就是固执不像以前那么坚固,现在虽有,比从前淡薄很多,这都是你功夫进步了,你的修持得力了。假如这一反省,我们妄想执著、是非人我并没有减轻,或者反而比从前更严重,那就说明你经念得再多、你佛念得再多,并没有功夫,你境界没转过来。经、佛念的再多,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修学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自己得不到真实受用,那你所修的,可以说都变成福报,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大乘义章五曰,推求说之为见。】 这是对於『见』的另一个说法。『推求』是见惑,我们今天讲的设想、研究,都落在见里头。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落在见里面。参究是什么意思?离心意识叫做参。意是分别是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是落谢影子。离心意识就是离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著,那就叫参。如果里面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叫参,我们世间法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参究不用心意识,差别在此地。大乘佛法,不仅仅禅宗讲参,教下也是要用参,乃至於我们念佛法门还是讲求的参,也就是离心意识,我们才能够离四相离四见,三昧就很容易成就,念佛三昧,一心不乱就不难得到。所以推求不是个好事情,但是世间人都用这个方法,用思惟、用研究、用思考,都用这个。无论干什么都用这个心,这是《楞严经》上,阿难答覆释迦牟尼所问的,用的什么心?都是用这个心,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心,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妄想,不是真心。底下一段说: 【华严经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这个『见』,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说得好,总说了,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总不外这四大类,四大类包括尽了。『网』是比喻,每一类里面它的范围实在是无限的深广,像罗网一样,重重密布。「见纲」不但没少,天天在增长,为什么会增长?佛说得太好了,『我慢』。所以,慢是根本烦恼,仅次於贪瞋痴,贪瞋痴叫三毒,贪瞋痴后面就是慢,傲慢。傲慢,一切众生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百法明门》里面讲的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根本烦恼俱生的,不是这一生的,而是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承认。承认就是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知道有这个病,我才会求医、才会对治。如果不承认,有病不以为自己有病,到病重的时候没有法子医疗。所以这六种根本烦恼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你如果没有,没有,你就决定不是凡夫;没有,你决定不会入六道轮回。所以,「慢」这个习气不能不断。 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把对治我慢的方法排在第一位,你就晓得这个问题的严重。用什么方法对治?礼敬。你看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是礼敬诸佛,礼敬是对治我慢的。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讲礼,我们看《礼记》,《礼记》打开第一篇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世间圣人教人的,对人、对事、对物常常保著恭敬心。为什么要修恭敬?破我慢的,对治我慢的烦恼,我慢要不对治,这个「见网」必定是天天在增长,你要想在道业上成就,就非常困难。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八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8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四面,第八行,从九十九段看起: 【智度论十一曰,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 这两句话好懂,『邪见』、『烦恼』、『正智』前面都曾经说过,这是错误的知见无量无边,『网』是比喻。因为知见不正,则引起烦恼,般若正智就不能够现前,『破』也是比喻的意思,就是障碍智慧不现前。 【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这个意思很好,所有一切的障碍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有念』而来的。「念」,范围也很广。《金刚经》上佛将它归纳为四大类,这四大类就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把一切的妄念都包含尽了。所以《金刚经》的总结,也就是般若会的总结,就是教我们要离相、离念。离相就是离四相,离念就是离四见,四相、四见要是离开了,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前面讲的入不二法门,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说有念就『堕魔网』,魔的意思很深,不但是对於六道里面这些念头,是魔所摄,出世间,四圣法界里面的念头,也是魔王所摄。 《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菩萨当然不在六道,菩萨是十法界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即非菩萨是非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也就是一真法界,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离念离相的。十法界跟我们比,他们是离了,跟一真法界比,他们离得不干净;换句话说,还是有微细的执著。我们的执著非常粗重,他们的执著比我们轻,但是依旧有执著,依旧没有彻底放下。彻底放下,十法界就离开了,『无念则得出』,魔王就是六道跟十法界。 【憬兴师曰,缠缚者,即八缠三缚。】 『缠缚』也是佛经里面的术语,它说的是什么?还是说的烦恼。「缠」有八种,「缚」有三种,缠是比喻缠绕,缚就是绳子捆绑,缠绕捆绑,那个人就不能自由,动弹不得,用这个来比喻。八种缠底下注出来。 【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惛沉,三缚者,贪瞋痴也。】 惭愧在《百法》里面是两个善心所,有惭、有愧。『无惭』、『无愧』那就是烦恼,属於烦恼心所。烦恼有二十六个,除了六个根本烦恼之外,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无惭」、「无愧」是属於中随烦恼。由此可知,它是障道的因缘。缠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良心的责备,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会责备自己,这就是惭心所。无惭,做错事情,他也不会自己责备自己,我们俗话讲没有良心,无惭就是没有良心。做再恶的事情,他自己不知道忏悔,他也不会责备自己。所以它是属於中随烦恼。「愧」是外面舆论的指责,这是我们在古今中外都曾经见到的,特别是在古时代。一些人不敢做坏事,他为什么不敢做坏事?怕别人指责他,怕舆论指责,他有这个畏惧,那就是有愧。如果说无愧,就是舆论的指责他也不在乎,这是我们所谓是麻木不仁。内里面没有良心,外面麻木不仁,这个人是无恶不作,佛也没有法子救他。所以在八缠里面,无惭、无愧摆在前面。 第三个就是嫉妒,嫉妒心很重,很强烈。第四个是『悭』,悭是悭吝、吝啬。自己的财富不能布施,自己的地位、权势不容别人来侵犯,从这里产生了嫉妒、悭吝心,吝财、吝法。第五个是『恶作』。恶作像我们一般人讲的开玩笑,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戏论,戏论是在言语上的,恶作还有在动作上的。第六个是『睡眠』,睡眠是昏沉。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修行人每天睡眠只有四个小时。中夜,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是睡眠的时间,两点钟就起床。超过这个时间的话,就是昏沉的时间多。第七是『掉举』。掉举是心不能够安稳,妄念很多,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得住。掉举跟最后的『惛沉』,我们在念佛堂或者是在禅堂很容易发现。掉举的情形,这个人在静坐,止静的时候坐立不安,他坐不住,妄念太多,这是属於掉举。惛沉他就打瞌睡,他坐在那个地方打瞌睡,睡著了,这属於惛沉,都是精神提不起来。这八种是属於烦恼。 『三缚』那就是更严重的烦恼,是『贪瞋痴』,就是三毒烦恼。只要有这三样东西,不但你六道不能够超越,三恶道都出不了,都不能出头;贪心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所以,三缚比前面的八缠还要严重,前面这个八条,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后面这三条,你脱离不了三恶道。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知道了一定要想法子对治,这是病,要想法子来对治。譬如掉举,有这样的毛病,我们可以用一心称念佛号,或者一心称念菩萨名号,将精神意志集中,用这个方法。惛沉重的人,我们用经行的方法,也就是像念佛堂一样,绕佛,或者用拜佛的方法,把惛沉打掉。一定要用方法来对治。底下一段也是解释缠缚的。 【净影疏曰,亦可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 解缠缚,就是菩萨教你要把这些东西断掉,要把这些东西离开,这才叫做解缠缚。 【净影疏曰,如来所说言教名声,餐声悟解,故曰声闻。】 这是说小乘声闻这个名称怎么来的,远公大师也是依据教义为我们说明。『如来所说言教名声』,言是言语;教是言语里面的内容,教导我们的;名是名相,就是佛所讲的许多名词术语;声是音声。实在讲,这四个字就是世尊平常讲经说法。『餐声悟解』,这个「餐」,括弧讲意思跟闻的意思相同。用「餐」是把世尊的法会比喻作法宴,好像宴席一样,这是说法的,法宴。到这个地方来闻法,能够得法味,能够得法喜充满。所以古人也有用这个餐字,「餐声」,听佛的音声开悟了。这一类的人就称之为『声闻』。 【甄解曰,二乘虽得三空门,唯沈偏空,菩萨不然,能达幻网,得平等法,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故能行声闻,能行缘觉,而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这一段开示里头给我们说了两桩事情,一个是二乘跟菩萨不相同的所在。另外一个就是,二乘人得三空,他住在空里面;大乘菩萨得三空而不住三空,跟《金刚经》上的原则相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空有二边都不住。三空,大小乘都说,大小乘经论里面都有,虽然名词是一样的,可是义理有浅深、广狭之不同。所以,『三空门』也叫做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后面有,五十五页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空、无相、无作,就是这个三空。小乘人听佛说法,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就住在这上面,知道空的意思,他住在里面,像《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他也就住在离相里面。因此,就像佛在经上讲,他住在偏真涅盘,真是空,偏空。不再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没有这个心,这就是无作。他不知道佛所讲的这三个原则是活的,不是死的,空、不空是一不是二,那才叫真空,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他只是契入第一层的意思,没有能契入更深一层的义趣,无相,还有无不相,无作,还有无不作,那才能入不二法门。所以小乘人能出得了六道,出不了十法界,道理就在此地。 这个理跟事实在讲,确实有相当的深度,这桩事情说得最详细、说得最透彻的是《华严经》。特别是《华严》的六相十玄,六相十玄都是讲的总纲领,而全部经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你能够体会得一分,就得一分受用,体会得两分,你就得两分的受用,确实是大乘菩萨的大自在。 下面说『菩萨不然』,菩萨跟小乘不一样,『虽达幻网』,「幻网」,知道所有一切的一切法,网是比喻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梦幻泡影,他知道。『得平等法』,平等法就是不二法。证得不二法,就超越十法界,入不二法门是法法皆是一如,《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者诸法如义」。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佛跟众生平等的,无有高下。真妄平等的、邪正平等的、善恶平等的、利害平等的,没有一样不平等,没有一法不如,这才真正入不二法门。但是这种说法对我们来讲,我们要是听了,愈听愈迷惑。为什么我们会听了迷惑?因为我们著了相,而不知道它的自性。假如通达它的自性,然后你才真正明了、发现,法相是梦幻泡影,这是得真正平等法。这个心在一切万法里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用,真实智慧,无量的智慧,晓得一切诸法非一非异。非一,从相上讲不一样,千差万别;从性上讲,没有两样。 就从相上来说,这个相,组成相的基本的物质还是一个,没有差别,只是它在排列组织上,那是幻相不一样,那有千差万别。实际上真实的相还是一个东西,在《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佛是用微尘来做单位,讲的是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相是平等的。这是现代科学家所讲的物理学,从物理学上讲,一切色相也是平等的,得平等法。 『故虽住三空门』,这是他证得了,空、无相、无作他证得了,『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不住无为」就是有为,「不住有为」就是无为,由此可知,他是有为、无为是一不是二。这个样子才有体有用,而不像二乘人,二乘人有体无用,他不起作用,菩萨是有体有用,二边不住。所以他『能行声闻,能得缘觉』,声闻、缘觉所修的他都能,不但能,超越声闻、缘觉,超越的太多了,这个超越就是声闻住,菩萨不住。 【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 黄念老在注解里面引用《大宝积经》的经文不少。 【以声闻法教化众生,故我是声闻,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故我是辟支佛也。】 声闻教是什么?这是我们同修大概都能够明了,四谛法是声闻教,苦集灭道,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果,三界皆苦,三界六道都苦,怎么来的?集来的,集就是烦恼,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灭,灭是灭苦,三界、六道的苦永远断了,就叫做灭。怎么能够永断苦果?你要修道。声闻道里面,归纳它的纲领就是三十七道品,把修道,这个道归纳成三十七类,三十七道品。用这种方法来教化众生,这就声闻乘,称之为声闻。 『以辟支佛法教化众生』就是辟支佛,辟支佛所修所教的是十二因缘法。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老死,有流转门,有还灭门,顺著这个次序是流转门,也是给我们说明三世因果。无明、行是过去世的因果,起惑造业;从识、名色一直到爱、取、有,是现在世的因果;后面两条,生、老死是来世的因果。所以,十二因缘给我们说明了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如果你顺著这个顺序,你生死轮回永远不断。 要怎样断生死轮回?佛教修学缘觉的这些人,叫他把这个顺序反过来。你从最后面看,最后面是「老死」,老死怎么来的?「生」就有老死,不生就没有老死。生从哪里来的?生从「有」来的,有是有了业因。有从哪里来?有从「取」来的。取从哪里来?取从「爱」来的。只要断一个,这十二个连环就破解了。但是断只能从因上断,不能从果上断,果上那是没用处的。现代有些人感觉得人生太苦,受不了,去自杀,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自杀是从果上断,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懂得从因上断。因上,过去的,过去世的跟未来世的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在现在世。现在世的因缘,佛跟我们讲的这三个字,「爱、取、有」,这三个字你断一条,你就出六道轮回。 诸位要晓得,爱是迷惑,取是造业,造作,有就是阿赖耶识里有了业的种子,有了来世的果报,来世果报的业因你有了。所以真正功夫就在这三个字,你能够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贪爱,你就出三界了。或者虽有爱,但是你不取,也行,也出得了三界。有爱、有取,而没「有」,那不是我们凡夫人能做得到的,那是很高的功夫。就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和光同尘,外表跟凡夫一样有爱、有取,骨子里面不一样,他心清净,他心里头一尘不染;我们凡夫心里头真有,这个不行。用这个方法自行化他,就叫做辟支佛。 【以大悲法教化众生,故我是菩萨。】 菩萨教化众生,内容就非常之广泛。但是他也有个原则,真实的大慈大悲。慈悲简单的讲是爱护、是关怀,加上个大字,这个慈悲里面是清净平等的,没有分别执著,才叫做大慈大悲。世间人的慈悲,佛说了,叫「爱缘慈悲」,喜欢的人他对他就慈悲,不喜欢的人对他就不慈悲,就没有慈悲,这不是菩萨的慈悲心。世间有一等聪明智慧人,世间人称为圣贤,他的爱心比一般人的爱心要高、要广。他不但爱自己家的人,他能够爱护一切众生,能够爱护社会,爱护国家,爱护广大的群众,这是我们世间人所赞叹,所尊重的。在佛法里面,称这种爱心叫「众生缘慈悲」,他的爱心能够普及到众生。而菩萨的爱心比他这还要高,菩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从真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称之为「法缘慈悲」。这是从理性上来说的。到佛与大菩萨,这个慈悲心才称之为大慈大悲,也就是我们常讲,菩萨契入一真法界,证得不二法门,对於一切人事物真正平等。从清净平等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慈悲,称为大慈大悲。以这样的心来教化众生,这是菩萨。 【於一切法得解脱。】 这句话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一切法』我们要是将它归纳,不外乎人、事、物这三大类,就能够包括了一切法。众生在这一切法里面,前面讲了,缠缚。你对这一切法有贪爱的、有讨厌的,有厌恶、有取舍,喜欢的就想得到它,不喜欢的就要想离开它;你有取舍、你有好恶,你就不能解脱,你就被它缠缚了。 『解脱』这两个字,就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都看破、都放下、都舍离了,你才能够解脱,你把你的缠缚解开了。脱就是离相,离相离念。然后: 【一切无碍故。】 如《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无障碍的境界,菩萨教化众生就方便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这入无障碍。 【从所化众生,或以声闻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萨法化益。】 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观察众生的根性、机缘,应机说法。 【故我是声闻,我是缘觉,我是菩萨也。】 这三种是示现,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应以声闻身得度,他就示现声闻;应以辟支佛身得度,他就示现辟支佛;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示现菩萨。所以后面所讲是示现的法相,前面所讲的,是说法的内容。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他也没有一定的身相,唯有不执著一个身相,他才能现无量无边的身相。我们凡夫为什么没这个能力?就是执著这个身、这个相就是我,不是这个相貌就不是我,死死的执著一个相,所以就不能现第二个相。诸佛菩萨没有身,也没有相,所以能够随缘示现。下面一段说: 【净影疏曰,众生及法,悉无自性,故名为空,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此离所取,远离妄想能取之心,故曰无愿。】 这个地方解释得很好,简单、明了,跟我们解释什么叫空、无相、无作。『众生』,此地说的众生,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众生的意思是广义的,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此地的众生,不是讲我们一切人,那个范围太小了。人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畜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桌椅板凳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乃至我们地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再扩大到太空,到星系、银河系,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众生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於我们今天讲的大自然现象,全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法』,在此地是指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法也是众缘而生的,佛法也是从缘起,这个诸位要晓得。佛哪有法好说?佛无法可说,佛是因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一定要晓得佛法从缘起,因此佛法也不能执著,《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一句里头讲的,就是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以及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悉无自性』,缘生的,没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就是《金刚经》的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空的意思。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实在的,空是这个讲法,叫你对於一切法不要再执著,执著就错了。 下面解释『无相』。『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相怎么来的?相是因缘生的,这个相是讲所有一切现象。前面讲空,是讲一切现象的本质,一切现象的本体是空的,当体皆空,了不可得。相有没有?相没有,相是假有,所以《金刚经》后面比喻「如露亦如电」,露跟电的比喻是讲因缘现相时间的长短。如果就现相来说,它的时间非常之短,像闪电一样,所以佛在经上说,叫不生不灭。实际上它是有生有灭,有生有灭,为什么说不生不灭?就是它的时间太短,几乎是生灭同时,这是真的。生灭同时我们在《般若经》上讲了不少次,哪有相可得?我们现在感觉当中所见的相,这是相续相,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相续相也很短暂。所以了解这个,无论是什么样的相状,依正庄严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相亦不有,说为无相」,无相你才看到真相。就如同我们现在每天在电视上看的画面一样,如果你要用三空门来看电视,你会觉悟到三空三昧的意思,你在电视上能看得出一点。这个现相的本体是空的,即使这个现相也了不可得,相即无相。 『无愿』是什么意思?无愿也叫无作,无作跟无愿是一个意思。『此离所取』,因为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还取个什么?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看破了。看破之后,你再不会生爱取有的心,你知道它是假的。为什么会生这种念头?以为它是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才会生起烦恼、生起妄念。事实真相看明白了,『远离妄想能取之心』,实在讲《金刚经》上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能取之心是假的,没有能取。所取的,诸法皆空,《金刚经》讲得透彻,能取所取都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一切凡夫还以为自己真的能取,有物为我所取,佛看到这个现象就叫可怜愍者,颠倒梦想,可怜愍者。颠倒梦想可怜愍者是谁?像我们看电视,电视里面那些人,你看这个里头人,有能取、有所取,全是一场空。你把电视里面那些人物就看作六道里面的众生,你在电视外面,那就是佛菩萨,佛菩萨看六道众生,一场空,真的是梦幻泡影。 在古代,实在讲清清楚楚悟入这个境界不是容易事情,现代科技发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你要是会看电视,从看电视就悟入大三空三昧,这是《华严》里面常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这是「周遍含容观」,无有一法不具备一切法。所以从一微尘当中能见法界,法界是森罗万象。这叫无愿,也叫做无作。底下《智度论》里头说得好: 【智度论云,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 『无愿』跟『无作』一个意思,不再造作『生死之业』。生死之业是什么?惑、业、苦,也就是不再迷惑、不再造业了。迷的是什么?把一切假相当作真实,就迷了,以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真实的,你就迷了。不知道一切有为法是假的,是梦幻泡影,你把梦幻泡影当作真实,你就迷了。你在里面起心动念,执著四相四见,生起爱取有,生起贪瞋痴慢,就造业了,这就造生死轮回之业。所以,明白事实真相叫看破,不再造生死业就放下,彻底的看破、放下,这叫无作。 如果你要住在无作里面,什么都不作,住在无作里头就叫证偏真涅盘,那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菩萨看破了,菩萨也真放下,无作,但是菩萨愿意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无所不作。像前面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在六道里面示现,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他都示现,这就是无所不作。虽然作,无所不作,他还是无作,为什么?他没有四相四见。四相四见永离了。所有一切的作跟愿是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有应,这叫无所不作。无所不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是同时的,没有先后,这是佛菩萨高明之处,这是真实的圆融,真实的受用。 下面《智度论》上这段话,是说明大三空三昧怎样契入,怎么个修法,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智度论云,观诸法空,是名空。】 空的意思,万法皆空。『观』是观念,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如果以为一切法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观念也是看法,你的看法是错误的。一切法空,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决定正确的。这叫空门。 【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 在空中,空中有现相,空不是没有相,但是要晓得,空中所现的相,不但这个相体性不可得,是空的,现相也不可得,也是空的。但是这个幻相在,相续相它在现前,一定要认识清楚,相续相如露亦如电。了解这个意思,你自然就不会再著相。『不可取相』就是不著相,这叫做『无相』,这是从空转,名无相。 【无相中,不应有所作。】 这个意思很深,怕的是有些菩萨,菩萨要发愿度众生,要度众生就有所作,那就错了。所以,『不应有所作』。 【为三界生,是时转无相,名无作(即无愿)。】 佛在一切经上教我们发愿,大乘菩萨一开头,就叫你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能不度众生?愿要有,作不能有。作是什么?著了,著了相。所以此地『无愿』跟『无作』是一个意思,不能著相,有没有这个愿?有愿,有愿度众生;能不能有个心度众生?不可以,要存心度众生,著相。怎么度众生?随缘度众生,随缘是不著相,是无作;攀缘度众生,你著了相,你有作。所以,菩萨要有愿,不能有作,菩萨要随缘,不可以攀缘。这个里头界限非常微细,不可以含糊笼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而无作,这就对了。 实在讲这些事跟理,我们在金刚般若会上,都曾经多次的详细讨论过,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受用就是说你懂得怎样生活,你懂得怎么样过日子,你的生活、你的日子跟诸佛菩萨完全相应,这是真实的智慧。《无量寿经》上讲的「住真实慧」,住真实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不生烦恼,著相是烦恼。住真实慧永远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不造生死业。可见得这桩事情虽然很深、很细微,但是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对於我们有真正的好处。就像经中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的真实利益。 下面,大论里头给我们举了个比喻,教给我们如何入门,这个比喻也很好。 【譬如,城有三门。】 譬如一个城墙有三门,我们也常常比喻,像我们的讲堂有三个门,他三门比喻就是空、无相、无作,比喻这三个门。 【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 你要想进城去,你一个身体决定不可能从三个门进去,你只能从一个门进去。 【若入则从一门。】 一门深入,二门就入不进去,这个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佛法法门无量,从无量法门入,那是决定没有指望的。无量法门当中,你应当选择一门,一门就很容易进去。所以若入,一定要从一门。 【诸法实相是涅盘城也。】 城就是比喻如来的大涅盘,把这个比喻作城。如来的大涅盘是什么?就是『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我们平常把诸法实相用白话文解释,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实相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有这三门。 【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办故,不须二门。】 这个比喻说是,假如这个人他『入空门』,入空门而『不得是空』,空的义理他不明了。这在佛门里面,从空门进去的,禅宗是从空门,性宗是从空门,小乘的成实宗也是走的空门。从这个门能入进去的,有,不能入进去的很多!虽然不能得空,得空在大乘法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空的意思前面说过,一切诸法体相作用的真相,他没有能够彻底证得。我们听说不行,这些经论我们读得很多,我们自己也会说,可是境界一现前,我们还是不空,还是空不了,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照样起现行,这就是入空门,不得是空。可是我们对於一切相,『亦不取相』,总而言之,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对於境界多少会看破几分、会放下几分,就是看破、放下的太少,所以还是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 假如在这一门上成功了,他能够真的放下,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放下,障碍就没有了,烦恼障、所知障就断了、就破了。这个人就能够明心见性,『是人直入,事办』,他的事情了了,后面无相、无愿这两门他用不著了,他从这一门进去。所以,这一门要真的从放下去著手。宗门里面接引大众入门的方法,它不给你讲经教,它的方法很特别。一进去就叫你去参禅、打坐,一切经论都不讲,所谓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给你讲这些罗嗦东西,叫你静坐,静坐就是叫你放下。你要有疑问,疑问提出来老师也不答覆你,也不给你解说,香板供养,打!把你那个疑打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也要打,没有疑问是无明,有疑问是妄想,都要打。把你的妄想无明统统打掉,这就是亦不取相,妄想、无明都不取,就有开悟的可能。从这个门进入,这个空三昧就得到,大空三昧就得到了,不必再要底下这个两门。 【若人入空门,取相得是空,於是入不为门,通途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 这就是第一个门讲不通、走不通,则走第二门,第二从无相。他为什么在空门里进不去?『取相』,著相了。虽然对於空的意思他很明白、很了解,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四相四见没有离开,这个情形我们也看到很多、也听到很多。这是没入,不但没入,障碍更多。那怎么办?换一个门,不走这个门,我们从『无相门』进去,这是个好方法,真是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正如同我们现在一样,在无量法门里面,我们想想大小乘各宗派的法门,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哪一个法门我们也进不去,最后只有选择老实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阿弥陀佛,带业往生,大概这个门对我们来讲还差不多。除这一门之外,任何一门,凭我们自己的能力,都是没有办法进入的,都是障碍重重。所以,念佛法门叫教外别传,所谓教外别传,不是这三门里头的,另外开了一个门,第四个门,我们从那里进去。这三门我们都进不去,我们从教外别传,这是门余大道,三门以外的,门余大道,我们从这儿进去。 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段,后头意思没有讲完,我们明天继续再讲。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九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9 请看第五十六面,我们本子的五十六面。这一段文比较上难懂,这是节录的第一百零八段,《大智度论》里面的一段话,解释佛经里面一句很著名的名词术语「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愿,这叫三解脱门。如果诸位查《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你查三解脱门就查出来了,就是说的这段事情。 解脱也就是证果,所以大小乘都有这个术语。小乘是证四果罗汉,小乘的涅盘,大乘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这是大乘的般涅盘。大小乘都是用这个方法,可是里面义理、境界有浅深、广狭不同,它是一个修行、证果的纲领、原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换句话说,都是依照这个原则而得解脱的,所以称之为三解脱门。因此,这一段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要搞明白。从前面《净影疏》里所引用的,就是第一百零六一直到这个地方,都是讲这桩事情。《净影疏》就是隋朝慧远,隋朝的慧远不是东晋的慧远,隋朝慧远的《无量寿经义疏》里面所说的,他说的好懂,解释什么叫空、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无愿。而《智度论》里面这一段不仅是解释,而且说明怎样才能够契入,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明了。 从这一段经论里面我们了解,所谓修行证果,实在讲就是改变思想、改变观念。我们凡夫的想法、看法,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诸佛菩萨他们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他符合这三个原则。第一个是讲空,空是一切诸法因缘所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一切法里面,无我亦无我所,这是空的意思。所以此地讲,如果从空门入,「不得是空,亦不取相」,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空有二边不住。小乘人虽然证得空的境界,但是他不究竟,他不彻底,什么原因?他住了空,也就是他得了空,他得到空。得到就坏了,得到就是住相,所以佛喝斥小乘人住在偏真涅盘里面,堕无为坑,住就坏了。菩萨就怕住有,小乘人住空就堕涅盘坑,所以空有二边都不住,他就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就是前面讲的入涅盘城。这个地方比喻「诸法实相是涅盘城」,把这个比喻这个,比喻作涅盘城。 涅盘是梵语,通常一般翻译翻作灭,小乘四谛里头讲苦、集、灭、道,灭就是涅盘,梵语是涅盘。灭什么?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我们凡夫所以不能成佛,病根就在妄想执著。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病根是妄想执著。灭就是灭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灭这个,涅盘就是把这个灭掉。也可以说灭二障,这是同修们都很熟悉的,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就是灭二障。实在讲这个二障,所知障的根就是妄想,烦恼障的根就是执著,由此可知还是妄想执著。灭也可以说灭六道十法界二种生死之苦,这是从果上讲的。因为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的生死,十法界里头变易生死;因为有烦恼、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有分段生死。六道众生两种生死,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这是从果上说的。而六道以外,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没有分段生死,但是有变易生死。所以涅盘灭两种生死。无论从因、从果上说,这个灭字,意思就很圆满,所以把它翻成灭,苦集灭道,灭就是涅盘的意思,灭就是证的意思。 小乘圣者灭见思烦恼了,他就证四果阿罗汉,小乘的四果阿罗汉。大乘菩萨破尽四十品无明,通常称之为大阿罗汉,这个大就是大乘阿罗汉。我们在经上常常念到的,「皆是大阿罗汉」,那个大就不是小乘,不是小乘四果,而是大乘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由此可知,无论大乘小乘,要想证得究竟的果位,这三个原则就很重要。实在讲,这三个原则也就是《金刚经》的总结,跟《金刚经》上的义趣完全相同。第一个让我们了解诸法空相。如果从这一门,根利的人,根性利的人,很聪明的人,他就放下了,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就是「是人直入,事办」。他的事办完了,这个事是修行证果的事,他的事办完了,一门就进去,不需要二门。 「若人入空门,取相得是空」,这样的人很多,从空门里面修行,修禅的、修学性宗的,很多人执著空,他得到了。我们以一个很粗显的例子来说,像《六祖坛经》,这是在中国禅宗参禅都要依靠《坛经》的理论跟方法。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他就执著「我本来无一物」,你们想想看,他有没有一物?他有一个「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一物。他念念忘不掉,他把这个抓住,这就是入空执著空,这个难,很麻烦。前面那个人聪明,他不执著,不执著才真的叫无一物。有个无一物的念头在,你已经有了一物,你哪里是无一物?所以这个人他不能见性。参禅的人有一生苦学,得禅定而不能开悟,他为什么不能开悟?有微细的执著在,这东西障碍他。所以底下讲,「於是入不为门」,这样入不为门,他没入进去,「通途更塞」,那就是他的障碍,他还是有念,他不是无念。《金刚经》上是讲的离相离念,如果要执著我已经离相离念,他还是著相,还是没有离念。这怎么办?要把它转变,转变成从无相门去入,叫他要离相。 「若除空相」,这就是他著的微细的空相,这个相不能执著,要离掉,这就叫从「无相门入」。「若於无相相」,无相也是个相,「心著生戏论」,心里执著个无相相,无相的那个相。你才晓得妄想执著之微细!所以修行实在说,愈是往高的位次愈难,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稍稍体会到这个现象。为什么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要三大阿僧祇劫,而第三个阿僧祇劫只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那就是无相相难断,这个太微细了。他还有执著、他还有戏论,戏论是什么?我已经无相,我已经空了,《般若经》上佛所讲的境界我都证得了。这个意念还存在,有这个意思就是障碍。必须要把无相相也要放下,彻底放下,真正达到一念不生,这就是入无作门。 可见得这个境界,这三层,愈往后面愈微细。唯有上根利智,在第一个空门里头就解决问题了,根性稍微差一等的,要到第二、第三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这个微细的现象我们不能够不了解。实在讲,我们也非常困难,契入境界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下面一段。 【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使用者也。】 我们把底下一段合起来看。 【法华义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这是解释方便。《法华文句》是智者大师作的,方就是方法,『使用者也』。无论在佛法的修学,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能没有方法,没有方法就乱了;有方法才有秩序,才有先后、才有次第。佛经常讲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义疏》里头说,『方便是善巧之名』。所以,佛法当中常常把善巧跟方便连起来讲,善巧方便,实在善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善巧。善巧方便是什么?是智慧的应用,这个解释,解释得好,因此这就叫做后得智。《般若经》上讲的两种智慧,根本智跟后得智,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心里头一念不生,那是根本智;清净心起用,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善巧方便。 底下《大集经》里面讲得好,善巧方便也有等级的不一样,这是讲大乘的菩萨,他们的善巧方便就高明了。 【大集经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这不是普通菩萨能做得到的,这是如来与大菩萨,他们究竟圆满的权智才能够做得到。『能调』,调是调理、调顺。《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刚强的性格你怎么样把他调顺,让这个众生能听话,能接受佛的教导,依教奉行,而不退心,这是调的意思。目的在哪里?目的是要趣向无上正等正觉,这就叫做方便;如果方向、目标不是无上正等正觉,那就不是大乘菩萨的善巧方便。我们现代话来讲是高度的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是决定做不到的。可是修净土的人很特别,我们自己念佛,而念佛的目的要清楚,目的决定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既然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於这个世间、对於十法界一定要有厌离之心。厌是厌倦,一心想摆脱它、想离开它,这才行。如果对这个世间有丝毫贪恋之心,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成,丝毫贪恋之心都没有。在这个世间一定要随缘度日,过一天算一天,什么都不想,只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才决定得生。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有坚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决定不怀疑。 有不少同修,虽然天天念经、天天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时候自己还问,真有极乐世界吗?这就是信心不清净、信心不坚固。即使到临命终时,算是很有福报,头脑很清楚,也念佛往生了,因为自己有这一念的疑惑,你看《无量寿经》讲的生边地。疑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一定要相信,决定没有疑惑。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怎么会欺骗我们?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能造谣生事,说有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如是的。佛所讲的一定是事实,决定不是虚妄的,决定不欺骗一个众生,我们要深信不疑,要真正愿意生西方世界,我们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世间没有法子,你用尽心机,想尽方法,结果都是一场空,你什么也保不住、你什么也带不走,没有一样是你的,要觉悟。包括这个身体,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身体都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所以要舍得干净,让心里头不要再有这些牵挂,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这样才决定得生。 我们自己这样修,也用这个方法劝别人,那就佛与大菩萨没有两样。诸佛如来用这个方法普度九界众生,平等成佛,我们也如法泡制,也用这个方法。谈其他的智慧我们不行,比初果我们也比不上,但是依照念佛方法自行劝人,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念佛求生净土,是『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是善巧方便。 【会疏曰,涅盘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 我们先看这一段。《涅盘经》上说的,这两句是比喻,『智度菩萨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菩萨从哪里来的?菩萨从智慧里面出生的。这个智慧是般若智慧,不是世间聪明智慧,世间聪明智慧没用处,不能解决问题,这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般若智慧从禅定来的,所以定能开慧。定从哪里来的?定从万缘放下来的。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再没有忧虑、再没有牵挂,统统放下,你心定了,定能生慧,菩萨是这么出生的。 『方便以为父』,父是能生的助缘,母能生,母没有父也不能生。所以父是助缘,是方便。像我刚才讲了,般若这是母,禅定、看破、放下就是父,必须有这些助缘,智慧才能开,智慧开了,则菩萨就出生了,用这个来做比喻。 下面这解释。『达』是通达,明了通达,『空无相是大智』,「空」是从体上讲的,性空,「无相」是从缘起上说的,这一切现相存在,相即无相。并不是把这些相统统都坏了,才叫做无相,不是那个意思,即相无相,你才真正通达无相的意思。为什么说相即无相?因为相是因缘生法,佛在经上讲刹那九百生灭。我们现在感觉当中有这些现象存在,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所以它真的不可得,确实是不可得的。你要是通达明了了,诸法体性是空的,诸法现象也是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三心不可得,你能执著的心空的,没有,诸法缘生,能执著、所执著的都不可得。你能够通达明了,这是真智慧。通达明了是什么?你对於这一切法决定不会执著,你心得到平静,平静就得安乐,这是真乐。最粗显的现象,就是得失不关心了。你看一般人,得到他生欢喜,失掉他有忧虑。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是性相的真相,得到决定没有欢喜心,得跟不得是一样的,失掉决定不会有忧恼;换句话说,得失没有了。得失没有了,你的烦恼就去掉一大半,百分之八、九十的烦恼都没有了,从得失来的,这是大智慧。 『随宜设施名方便』,宜就是机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方便;随缘而不攀缘,这是方便。下面把方便又解释为两种。 【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 后面这几个字要紧。『深解空』,不但理是空的,事是空的,相是空的,都是空的。小乘证阿罗汉,大乘证得初地菩萨、证得七地菩萨了,有没有?没有!说证什么果位,凡夫说的,菩萨自己念头都没有,他那个境界里面万法平等,无佛无众生。还有佛、众生,那哪里是菩萨?已经著相了,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著相了。所以,他们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议。他『不取相』,他也不『受证』,绝对不会以为我证什么果位了,绝对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在三空门里面,三门都通不过,都是障碍。 这一句是讲自受用,自分上的,这是方便的意思,善巧方便的意思,就是自己修行证果而不著相。证阿罗汉,绝不著证阿罗汉的相,也不会有证阿罗汉的念,真的是离相离念了。证初住、证初地、证七地、证如来果位,也没有这个念头,也不会执著这个相,也不会起这种念头。这是自分的善巧方便。 第二句是教化众生的。 【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 『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真相,这个道理、事相太深了,一般凡夫没有法子相信,没有方法接受,那怎么办? 【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 这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示现作佛,最初二七日中,在定中讲《华严》,度这些法身大士,那些人有能力,他们能信、能受,所以开《华严》法会。这个会开完了之后,再看看这个世间一切众生,他们不行,他们不会相信,也不能接受,那怎么办?《华严》就不能讲,收起来,讲什么?讲阿含、讲方等。阿含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人间佛教,这个大家听了不错,满有道理的,很有受用,讲最浅的。经过阿含阶段,阿含讲了十二年,再讲方等,方等讲了八年,这就把他往上提升,先讲小法再讲大法。有了大法的基础、理念,佛再讲真话,讲般若,般若讲二十二年。般若讲完之后讲《法华》,《法华》的义理跟《华严》是相通的。再讲一乘法,《法华》讲成佛之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佛并不舍弃众生,慢慢的来诱导你,来培养你,『令其渐悟』。 【其德广大,不二乘所能为。】 这个『不』就是非的意思,不是二乘人能够做的。 【故言善立。】 善巧建立这种教学的方法,这是方便的意思,善巧的意思。底下一节说: 【四教仪集注曰,乘以运载为义,运出三界,归於涅盘。】 这个『乘』字,现在我们都是这么念。这是个破音字,古音里面念盛,不念乘,乘是名词,盛是动词,应当要念盛。但是现在如果念盛,很多人听了会奇怪,你念错了,他反而是不懂,大家都错了,就对了,就没事。佛经里很多这种情形,我们自己了解就好,这大家都是这么念的,我们就跟著念,这样念大家也好懂。这个就是车乘,车的作用是运载,从一个地区运到另外一个地区,这个地方的比喻,是把一切众生从三界里面把他运出去,运出三界。运到哪里?运到涅盘,这就是乘的意思,大乘小乘,小乘也有涅盘,大乘也有涅盘。小乘的涅盘是四果阿罗汉,大乘的涅盘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阿罗汉是梵语,要从字面的意思来翻,翻作无学,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无学就是他的修学圆满了,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毕业就没得学了,就无学了。所以无学是毕业的意思。 【法华譬喻品曰,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说明佛与大菩萨,文字上没有讲佛与大菩萨,讲『如来』,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讲佛、讲菩萨是从相上讲的,从他示现相上讲的。见性就是如来,由此可知,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明白。《金刚经》讲的「诸佛」,江居士的注解注得很清楚,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见性的人就是诸佛,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是诸佛之一。那个诸佛就是从圆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叫诸佛,《华严经》上称之为法身大士,《金刚经》称它作诸佛,是这个意思。我们一般讲佛与大菩萨,也是这个意思,大菩萨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才称之为大菩萨;没有见性的,不称为法身大士,不称为大菩萨。 他们有无量的智慧,无量智慧从哪里来?从自性般若里显现出来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自性里的般若智慧就起作用,所以他们的『力无畏』。如来果地上有十力,佛在经上将佛的能力,能力实在讲也是无量无边,归纳为十大类,这好讲话,十力。四无所畏,四种无畏,十八不供法,这些名词许多同修都很熟悉。法身大士有没有?也有,也有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不过没有如来果地上那么圆满,他虽有,但是不及佛那么圆满。可见得这个能力,以凡夫、二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都是无量无边。 『诸法之藏』,「藏」当作含藏的意思来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不通达的、没有不明了的。确实他是一切智,经上也称一切种智,实在讲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的意思。『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与是给予,在此地就是帮助的意思、教导的意思,他有能力教导一切众生大乘法。大乘当中的大乘就是一佛乘,一佛乘是究竟的大乘;换句话说,他有能力教导一切众生成佛的方法,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什么时候能成佛?就在一生当中就可以成佛。佛门里头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从比喻上说的。屠刀是什么?造业!放下屠刀的意思就是不再造业,把身口意三业所造的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了。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屠刀,放下这个东西立地就成佛。 佛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办法,『但不尽能受』,可惜的是一切众生不是各个都能接受,不是各个都能相信,不是各个都肯依教奉行的,那就没法子。众生能不能得度,缘是在众生自己这一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的确有智慧、有慈悲、有能力,我们只要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一生就能得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因为众生不能尽受,佛就不能不开方便。从『一佛乘』里面把它分开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讲这些,诱导众生一层一层往上提升,这就是说的三乘法。《法华经》上说得很清楚,诸佛如来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方便说才有二乘、三乘,如果说真实的,佛就是一乘法。这些文底下一段还是解释方便。 【法华文句曰,方便者,门也。】 『门』是门径、门路,也就是我们从这种方法才能够进入、才能够契入,把它说之作门。门是通道的意思,从凡夫通到涅盘,这个道路把它称之为门。 【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 我们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真实法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实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你要通达明了。何以说佛菩萨的境界说之为真实?诸位读《华严》就了解,而《华严》里面最精采的部分是六相十玄,那个境界才叫做真实,决定没有虚妄。所以不但六道的人无法信受,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不能够深信无疑。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真实。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要想契入诸佛的一真法界的确不容易,像刚才三解脱门里面所讲,我们虽然讲舍、讲放下,实在讲,舍不干净。虽说放下了,仔细去观察,还保留了不少,所以没有办法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我们试想想就知道这个事情困难。欲界,我们生活在欲界,为什么生活在欲界?你有贪欲,内里面有贪瞋痴慢疑,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断;外面有财色名食睡,你能放得下吗?能把外面的五欲放下,财色名食睡放下,你才能离开欲界,生到色界去,色界是四禅十八层天。假如你对世间财色名食睡的念头还没有断,初禅天没有分,才知道参禅不容易!参禅要得禅定,五欲六尘摆在面前确实不动心,他的禅定修成了,他可以生到色界天,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盘腿面壁,几天不出来,得一点轻安,那算不了什么,没有达到初禅天。他对於名利还动心,还有这个念头,欲界就不能离开,这第一关,你才晓得这个事情不容易。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要想达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除了念佛求生弥陀净土,没有第二个方法。 前面讲过,一切如来有智慧、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成佛,用什么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这样殊胜、这样圆满,几个人肯信?不是说外面一般人,学佛的同修几个人相信?我还有个朋友,多年学佛的,好多年没有连络,没有消息,昨天打个电话来,到这儿来找我。他学佛很虔诚,他不修净土,他不念阿弥陀佛,他去学密,要学即身成佛,看他能成得了成不了!我看他是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他还打电话来找我,这还没有放下,心还不清净,怎么能成得了?不容易。真正能够即身成佛,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即身成佛的捷径,他不知道,净土经论他不愿意看。我今天打电话跟他连络,他要想看《大涅盘经》的注解,我就劝他最好不要看,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分量太大了。他说多少?我说《大涅盘经》有两种译本,一个是三十六卷,一个是四十卷,等於《华严经》的一半,注解的分量就更大,你哪有这么长的时间去看!实在不容易,真的是佛讲得没错,不尽能信受,这是讲真实。 但是『真实得显,功由方便』,方便法,像我们现在念佛,信愿持名,这是方便法。我们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不必要断烦恼,什么叫功夫成片?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只想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你可不能胡思乱想,想《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所以经念得很熟,常常想经里面的经义,就是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叫忆佛念佛。除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放在心上,这叫功夫成片。能有这个功夫,保证往生,没问题。这样的功夫实在讲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自己不肯做,你要肯做决定可以做得到。如果讲理一心、事一心,那的确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这种功夫成片是可以做到的。能够放下万缘,再也不要关心,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个行。所以这也是方便。 【依此释。】 就是依上面这个解释。 【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 『小乘』给大乘做基础,从小乘入大乘。 【故谓之方便教,又三乘为通於一乘,故亦名方便教。】 缘觉为中乘,从小乘入中乘,从中乘入大乘,从大乘入一乘,一乘前面的『三乘』,都称之为『方便教』。所以释迦世尊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说实在的话都可以说之为方便教。这个方便教,在古大德当中就有不少人肯定净宗是真实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千经万论都是方便教,指归净土,净土是真实教。我们这些年都在这上用功夫,也在大乘经上涉猎了不少,对於古大德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肯定,他的话讲的没错。若不诱导归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任何法门在一生当中都没有办法成就。尤其是我们现代社会,众生的根性正如同倓虚老法师所说的,倓老法师说这个话大概是四十年前,就是《念佛论》,我们这个地方也印的不少。倓虚法师《念佛论》大概四十多年前讲的,大光法师笔记。四十多年前,那时候的香港跟现在完全不同,世界整个变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在那个时候,他老人家说,他一生当中听说、见到中国大陆上的修行人,修禅的,得禅定的他见过,有人得禅定,当然不多,开悟的他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禅宗里面要不开悟没用处,不开悟不出三界,得禅定能够生四禅天,看他禅定的功夫,他来生可以生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能出三界。假如那些人有这种功夫,这一回头发愿求生净土,他的品位就高了。为什么?他心清净,世间的五欲六尘他统统放下了,所以他要想往生的话,念头一转就往生,决定有把握。但是他不肯回头,他还要去参他的禅,那就没法子,最后只好往生色界天。由此可知,确实无量的经论、无量的法门,最后都是导引众生归向净土,在净土这个法门则一生圆满成就,这是真实的一乘。 【涅盘经曰,灭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者,乃为涅盘。】 这个也很好,前面我略说了说,这个地方解释『涅盘』的意思,《涅盘经》上解释这个名相。『灭诸烦恼』,烦恼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最粗显的是见思,见思,见是见解,我们一般讲看法,你看错了,看错了这是烦恼;思是思想,你想错了。看错里面,你看错的东西太多了,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想错了也太多了,也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这一归纳,佛讲经说法就方便,这都是叫善巧方便。哪些事情你看错了?第一个,你把身当作自己,你看错了,身见。第二种看错是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凡是你看的时候你都看成相对,譬如说有大有小,大的对面就有小,长的对面就有短,这个统统归纳在里面,叫做边见,二边。生死、涅盘是二边,烦恼、菩提是二边,统统看作二边。这个错误,惠能大师讲得很好,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这个二边绝对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第三类看错的叫见取见,第四类看错的叫戒取见,这两个我们可以合起来讲,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先入为主,某人有成见。意思就是说他心里头已经有他的标准,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人、衡量一切事,全都错了。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一切法总脱不了因果,你在因果上有了成见,这很大的错误。第五类见解的错误,就是不属於前面四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归纳在这一类,这一类叫邪见。这个五大类是你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见解,叫见惑,见烦恼。 思想的错误,说出来大家容易懂,贪爱、瞋恚、疑惑,怀疑。怀疑不是对於别的怀疑,对於圣教的怀疑,佛所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方法、讲的这些事实真相,你怀疑它,怀疑你就不相信,你就不学习,你这一生就错过了。疑是错误,决定错误。贪瞋痴,愚痴、傲慢,这些是你思想上的错误,思想上的烦恼,叫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轮回的业因,第一个因素。你只要把见思这两类的烦恼断掉,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小乘阿罗汉,出了轮回、出了三界、出了六道,凭什么?就是将见思烦恼断了,他才能超越。 虽然断见思,尘沙烦恼没有断。尘沙是比喻,比喻多,这个烦恼的头数像尘沙一样,无量无边,比前面见思要来的微细,前面见思是非常之粗。比尘沙烦恼更微细的是无明烦恼,为什么叫它做无明?它障碍自性,自性原来是光明,原来是明的。明,换句话说,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叫明。本来是无所不知的,现在变成样样都不知道,原本是无所不能的,现在能力也失掉了,这个烦恼就叫无明烦恼。所以菩萨破一品无明烦恼,他的明、他的能力就恢复一分,这是自性本能。那个一分就不可思议,何况再更多,大乘经上讲的,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能够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普门品》里面讲,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该与众生说什么法,他就能说什么法,可见智慧、德能都现前。所以「灭诸烦恼」,小乘就是灭见思烦恼,小乘的涅盘;大乘要灭见思、尘沙、无明才能够称之为涅盘,大乘的涅盘。 『离诸有者』,这个有就是有执著,我们也可以说是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有这个东西,小乘人讲三界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叫三有。你离诸有,那是证阿罗汉果,证小乘的偏真涅盘。大乘必须,刚才讲了,不但三界有要离,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如果你还有四圣法界的话,你出不了十法界,大乘的涅盘你没有分;必须十法界的有也离开,才能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那是涅盘境界。这是《涅盘经》上所解释涅盘两个字的意思。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0 请掀开经本,五十七面,从第六行看起,经文一百一十七段: 【贤首心经略疏曰,涅盘,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 这是隋朝末年,隋末唐初,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贤首国师,他有《心经略疏》,这个本子收在《大藏经》里面。他解释涅盘的意思也很清楚,简单明了。『涅盘』是梵语,『此云圆寂』,「此」就是指我们中国,此方的意思,中国的意思是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德无不备称圆』,这是指性德圆满的现前,所以有圆的意思。『障无不尽』,「障」在佛门里面通常讲的二障、三障,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三障则是讲的惑、业、苦,惑业苦三障。总而言之,就是烦恼的代名词。烦恼统统断尽,这个叫寂,清净寂灭,这是涅盘的意思。 【甄解曰,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这是《甄解》里面解释涅盘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解释圆寂。跟贤首大师的讲法可以说是完全相同,诸位看看就晓得。『义』是讲义理,『充法界』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华严经》上的六相十玄就是说明这个境界,大而虚空法界,小而微尘,无不圆满,所以是周遍含容。微尘,我们看到它很小,其实真正觉悟的人眼中,小非定小;法界是大,大亦非定大。小非定小,小能容大,所谓芥子纳须弥,芥子很小,芥菜子,须弥山很大,须弥山可以装在芥菜子里面。这就说明,小不是一定的小,大也不是一定的大,所以它彼此能够互相容纳,这是真实的境界。因此《华严经》里常讲,许多句子里面说到,从一微尘、从一毛孔里面见到法界,法界里头一切事理森罗万象都在其中。这个事情实在讲我们是很难明了,为什么不能明了?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俗话讲我们有成见。什么成见?芥菜子就那么小,须弥山怎么装进去?这就是成见。所以事实的真相你就见不到。如果你能够打破这个成见,《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能见到。你要见到这个境界相,大乘佛法里面就叫你做明心见性,你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这的确是功夫,我们没有这个功夫,达不到这个境界。法法都是圆义,所以法法平等,法法皆空。 『德备恒沙』,「德」是讲它的起用,起用就是讲缘起,缘起非常复杂。无量复杂的缘起,都能够在一微尘、一毛孔里面清清楚楚的看到,这就圆义。『体穷真性』,真性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体是讲体会,也就是讲你的领悟。领悟、体会圆满的自性,穷是圆满的意思,究竟的意思,这见性。『妙绝相累』,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这个相你也搞清楚了,相是梦幻泡影。虽有相,你不会被相所累。我们凡夫被相累,就在相里头生烦恼,在这个里面打妄想、生烦恼、造罪业,这是累。契入境界的人,就是入涅盘的人,他就没有相累。他在一切现象里面得大自在,不为相累,为什么不为相累?因为他不著相。《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他就不为相累,这是寂的意思。圆寂就是解释涅盘。 【法华寿量品曰,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於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这是解释经文「於此中下,而现灭度」的意思。中下根人看到佛出世、佛灭度,上上根人没有,知道佛不生不灭,那是真的;看到佛有生有灭,这是看到假相,不是真的,我们讲佛的应化身,应化身有生有灭。上上根人见佛的报身,佛的报身不生不灭。为什么佛要用应化身?还是可怜这些众生。众生的烦恼、习气太重。如果佛常住在世间,不示现灭度的话,会带来许多的副作用。这里面说,『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薄德」是善根、福德少的人,他就不肯修善,不肯断恶、不肯修善,这是我们天天都看得见的。不要看到世间不学佛的人不知道断恶、不知道修善,已经学了佛的人,几个人真的天天在做断恶修善的功夫?经他天天在读,佛号天天在念,还是天天造恶,还是天天不肯修善。这才晓得这是什么人?德薄之人,我们善根、福德很薄,才会有这种现象。 『贫穷下贱』,贫穷下贱指谁?不是指社会上那些做苦力的、那些当乞丐的,你要是这样会意你就错了。贫穷下贱正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怎么贫穷?没有智慧就贫穷。怎么下贱?还在六道轮回,这就下贱。不能超越六道,说实在的话,怎么样才不下贱?在佛法里面来讲,最低限度你证得须陀洹果,你就不是下贱之人。你还没有证得须陀洹果,你要记住,贫穷下贱就是说我们自己。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连个小乘初果都没有证得,五十一位菩萨,连初信位的菩萨都没有证得,怎么不是下贱?下贱人的现象,底下所讲的,『贪著五欲』。贪是贪爱、贪念,著是执著,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文,虽然我们也没契入这个境界,因为大乘经论读多了,能懂得一点意思。在以往读,不懂意思,以为这不是讲我们的;现在我们懂得这个意思,是讲我们的。贪、著,能贪著的心不可得,《金刚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贪著的心不可得。所贪著的五欲六尘也不可得,为什么?五欲六尘是缘生法,凡是因缘生法,都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是能贪著的、所贪著的,都不可得。都不可得还要拼命在那里搞贪著,这就是贫穷下贱的现象、样子。 『入於忆想妄见网中』,「忆想妄见」就是妄想,堕落在妄想里面。「网」是比喻,比喻多,无量无边。这是把我们凡夫现前状况,几个字就说尽了。『若见如来常在不灭』,这跟佛学,是佛的弟子,佛常住世间,不会入灭,这样跟佛在一块学习,他会生贡高我慢心。我是佛的学生,我是佛的弟子,佛弟子、佛学生就高人一等。这种骄慢的习气,说实在的话,现在佛不住世了,只要一剃了头,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就觉得自己比在家人高。没学佛的时候,对人还很恭敬、很谦虚,学了佛之后就不得了,那就真的不得了。这是谚语里面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不出家、不学佛他不会堕地狱,一出家、一学佛,就要堕地狱,那才真的不得了。 『而怀厌怠』,厌是厌倦,怠是懈怠。所以他在佛法里得不到真实利益。真实的利益,一定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牢牢的抓住,这才行。我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得的利益比台中同修们得的利益要多出很多。原因在什么地方?李老师住在台中,他们是台中人,反正李老师不走,今年不会不要紧,还有明年,明年不会没有关系,还有后年,他的日子长的很,所以他可以懈怠。我们从外面去的,就感觉到机会非常可贵,因为不晓得在台中能住几天,心态完全就不同。我们是怀著难遭遇,机会好难得,他们是不在乎,有的是时间,一直到李老师走了,他什么还没有得到,你说这个多可惜!佛要常住在世间,就跟台中当地那些人的心态一样,你不会觉得『难遭之想』。所以佛一定要示现灭度,使众生对於佛法感觉得是难遭遇,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下遇到,他才真正能生恭敬心。所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这是印光大师常说的。『是故如来,虽不实灭』,「实」是真实,佛哪有生灭?没这个道理。但是他示现生灭,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表演里头有生灭,实际上佛没有生灭。这些理跟事我们都不难理解。下面这一条: 【智度论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底下是解释『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定,三翻作正,昧翻作定,翻作正定。《智度论》这一段解释得很好,『善心一处住不动』,这个里头关键的是在「一处住」。《遗教三经》里头也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要把你的心控制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就定了,它就不散、不乱了,效果就很不可思议。因为一心生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把心集中在一处。佛法里所说的禅定,所说的修行枢纽、纲要,都是在定,归纳到最后就成戒定慧三学。整个佛法,归纳到最后就三大类,这个三大类,定是枢纽。所以大小乘佛法,显密、宗教,统统修的是禅定,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全都是叫你「善心一处住」。只要住到一处,它就产生很大的力量。 但是佛在此地劝我们,善心,如果恶心一处住不动,那也不得了,那就造很大的业障。我们佛门里面讲罗刹、阿修罗,他有福报、他有智慧、他的心也很清净,但是他不是善心、他是恶心,恶心就是损人利己之心。二次大战当中,我们看到的希特勒、史达林,这些都是大阿修罗,他们有智慧、他们有能力,那是什么?那是恶心一处住。佛叫我们行菩萨道,叫我们求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教给我们「善心一住处不动,是名三昧」。 善也有等级,大别,要是善恶之善,这个定不能出三界,善恶之善,善心不能出三界。以这个善心一处住,不动了,那是什么?世间的四禅八定,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没有出三界,没出六道。那要什么善?善恶二边都舍掉,那个善是真善,善恶二边都舍掉了,这个善心就超越三界。诸位要记住,善恶是二边,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能够舍弃二边,入不二法门,那就超越了,功夫浅的,超越六道,功夫深的,超越十法界。所以不二法门非常微妙,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二。不二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如义」,《金刚经》上解释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诸法不二。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入不二法门,就超越六道了,决定超越六道,功夫好的、功夫深的,超越十法界。这是三昧。 【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禅定』这个名词在佛法里面是梵华合译,禅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定是咱们中国字,这个名词是梵语跟中国字合起来成的,因为定跟禅的意思很接近。我们用《金刚经》上两句话来解释就很容易懂,什么叫做禅?经上讲「不取於相」这叫禅,禅的意思是不著相,定的意思是「如如不动」。你看《金刚经》最后结论,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一首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两句一偈是《金刚经》的总结。所以,两句就是禅定的意思,这叫做『三昧』。 【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诸行』是菩萨一切行,通常在大乘里面,将菩萨的一切行归纳为六大类,叫六度。《华严经》上,文殊菩萨讲十度,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讲十大愿,这都是菩萨行,都是从归纳上说。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十大类。每一行里面具足一切行,这就叫『三昧』;如果一行里面不具足一切,你没有入三昧。《华严经》上也常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能够含摄一切,一切能入一中,这就称三昧。所以布施,布施里面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实在讲,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三昧,在《华严经》上就称之为华严三昧。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一切禅定摄心』都叫做『三摩提』,三摩提是印度话,这是梵文音译的。这个名词里面含义很多,《楞严经》上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个名词都是梵语,而《楞严经》里面,就这三桩事情,说了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意思有翻作止,有翻作观,也有翻作止观,通常都把它翻作止观。「止」跟前面「寂」的意思相同,止一切妄想、烦恼,就是分别执著,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止了,都止住了,也就是断了的意思。观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的起作用,世出世间一切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观是通达明了,妄想不生,这个称作三摩提。 『秦言』,「秦言」是中国话,因为《智度论》翻译那个时代是姚秦的时代,鸠摩罗什大师是姚秦的时代,所以叫秦言。现在我们中华民国许多外国人称中国话叫华语,是一个意思,这叫秦言,汉朝时候叫汉语。中国话的意思是『正心行处』,拣别不是邪心,迷了自性,心就不正。凡夫、二乘、权教菩萨没有见性,不知道用真心,所用的都是妄心,就是八识,他用心意识,用心意识就不是真心;离心意识,就用的是正心。「行」,行就是作用,真心起作用,真心起作用就叫做「正心行处」。可见得禅定、三摩提都是真性,但是禅定跟三摩提里面的功夫境界有浅深不相同。浅的定没出三界,虽然没出三界,可是它接近定,它向真心这个方向、这个道路走,决定是没有错误的。到相当的功夫,譬如经上常讲的,把世间禅定分做八个等级,这八个等级功夫浅,没出三界,但是到第九定就出去了,就超越了。第九定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小乘阿罗汉叫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这才叫正心行处。 所以小乘,无上正等正觉,他称为正觉;菩萨的定比这个更高,所以称正等正觉。到如来,佛的果地上,那是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欠缺,就称他作无上正等正觉。没有得正觉之前,都是不觉,都是邪觉,也就是说你的思想、观念不正,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也要承认。为什么?承认知道自己的知见不正、思想不正,我们就会依照佛的方法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最怕的是自己邪知邪见,以为自己是正知正见,这就错了。就好像有病,不知道有病,他就不会求医,这个病只会加深,到最后会把生命送掉。有病不怕,知道自己有病,他肯求医,肯求医就能够把病治好。所以这个意思非常重要。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 所以『三摩地』也翻作禅定。《法华玄赞》为我们解释三摩地有『等持』的意思,中国的意思就是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无量寿经》经题上跟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我们念佛修净土,怎么个修法?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这三桩事实在讲是一桩事,一个得到,三个统统得到,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用持名念佛。所以要会用功,念佛你要会念!怎么叫会念,怎么叫不会念?不会念的人,这个心对著外面境界生烦恼,起妄想分别执著,他诵经、念佛与这个是两回事情,不相干,这就叫不会念。会念佛的人、会用功的人,烦恼习气才动,还没有起作用,也就是烦恼就不清净,分别就不平等,才有妄想分别执著,自己马上警觉到,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平,这就叫做会念佛、会用功。用这一句佛号,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给它压平。 一定要晓得,世间没有什么善恶,外面境界,决定没有善恶、没有真妄、没有是非。是非善恶从哪里起来?从你自己的好恶里面起来。你喜欢的、顺眼的,这个好,不顺眼的就讨厌它。譬如说一个人,你说这个人是坏人,如果说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是坏人,那我也同意;但是有不少人说他是好人,几个人说他是坏人,那几个人说他是好人,好人坏人没有标准。你说一个人,全世界的人都说他是恶人,没这个道理。中国古人讲得很好,善人也有恶,恶人也有善,一切众生的心行都是善恶混杂,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菩萨看众生善的一面,众生各个都善,如果看恶的那一面,天下没有一个是好人,如果从善的地方讲,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所以,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我们净宗就用这一句佛号,这种分别执著才起来,阿弥陀佛,就把它打平、压平,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叫功夫得力。这样念佛人才不造业障,这是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的,「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世法、佛法,若冷静的观察,缘真的是很难得,机会不会常在。所以,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定要用善心去对待,不可以有一丝毫的恶念。《般若经》上都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你以善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有善果;你有恶心,你没有办法避免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谨慎。最近我们从《大宝积经》里面选出的《弥勒菩萨所问经》,我们把它印成一个单行本来流通。这个经里面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告诉菩萨,哪些菩萨?都是受过三皈、五戒、菩萨戒的这些菩萨,虽然当了菩萨,没有智慧,还是常常造业。佛在经里面举的例子,这个例子都是事实。愚痴的菩萨,由於烦恼习气、嫉妒傲慢,障碍佛法,他举的是两个讲经法师,出家人,以恶意在信徒当中造谣生事、破坏,使信徒都散掉了,对这个法师信心丧失掉。佛说这个人的果报,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在地狱里受这么长的果报,从阿鼻地狱到火烧地狱,从极重的,慢慢又轻一点轻一点,地狱里面受罪一千八百万年。离开地狱之后再得人身,五百世没有智慧,愚痴下劣。所以,造作罪业的时候很容易,真的是几分钟,造的果报怎么得了! 你读了之后,你才晓得实在太可怕了,佛不会说妄语,不会拿这些东西吓唬吓唬我们,你要这样想法你就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完全曲解了。所以古人常讲,「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团。四众弟子要真正赞叹三宝,赞佛、赞法、赞僧,这个道场才能兴旺,佛法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互相毁谤,就是毁谤三宝,毁谤三宝大家晓得《戒经》里面结罪是阿鼻地狱。所以这都是烦恼、习气现前,心不平等、不清净。 在修行原则、纲领上虽然有很多名相不同,可是它的境界没有两样,说禅定、说三摩地、说清净心、说平等心,意思都是相同的。『平等持心』,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而至於境』,境是境界,这个字用得好。不是平常在佛堂里保持,要你在境界上保持,见到善人善事,不会生欢喜心,欢喜心也是烦恼,你心动了;见到恶人恶事,不会生瞋恚心。要在境界里面,把贪瞋痴慢疑统统断掉,这叫做会用功,这个人叫会念佛。所以,在境界里才管用。一般学佛的人,平常自己以为功夫不错,一天读经也读多少部,念佛念多少万声佛号,可是境界一现前,全不管用。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功夫不得力,要紧的是功夫得力,不在乎多少。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很明白,往生品位的高下决定在持名功夫的深浅,没有说多少。持名功夫深的人,境界现前他根本就不动心,他心真的是清净平等。功夫浅的人,境界现前他动心,虽然一动心,第一念动,他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就把第一念压住,这是功夫浅的人,都会用功,功夫都得力。 如果境界现前,喜怒哀乐、七情五欲就现前的话,那他的功夫可以说完全没有。经念得再多,经讲得再好,佛念再多,都没用处。从前李老师讲,他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三摩地就是禅定的意思,『即是定也』。 【天台曰,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 这是天台大师说的,天台就是智者大师。天台家确实是修的『空慧』,天台的止观,《摩诃止观》。空是知道一切法空,如《金刚般若》所说,能知一切法空这是真实的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那就出生三昧。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此地讲「种种法门」,种种法门的意思一定要清楚,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穿衣吃饭,每天工作,待人接物,这些就是种种法门。你能够把「空慧」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我们上一次讲的《金刚般若》,完全以这个方向、目标做为中心,目的就是教我们日常生活就是生活在金刚般若智慧之中,金刚般若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金刚般若。 不但出生三昧,出生真的是『无量三昧』。「无量三昧」从哪里显示?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一开端就表演了,他到舍卫大城去乞食,著衣持钵,这是告诉我们,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饭不著吃饭的相,就是把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应用在生活里面。穿衣也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吃饭也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穿衣是三昧,吃饭也是三昧。他从灵鹫山的精舍到舍卫大城去托钵,灵鹫山距离舍卫大城,经典里面记载的,大概是三里多路,不算太远,他要一步一步走去,步步都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佛的工作是讲经说法,工作当中,处事待人,迎宾接客,无一不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乃至无量三昧。事相无量无边,每个事相都是三昧,就都是正受。要用《法华玄赞》上的话,就是都是「平等持心」,他的心都是清净平等觉。这说明佛法是生活,离开生活哪有佛法?我们今天学佛,是把佛法跟生活脱离了,佛法不是生活,生活不是佛法,所以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佛法里面所说的殊胜功德利益,跟我们毫不相关,这就说明我们学佛为什么不得力。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陀罗尼。 【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陀罗尼』这个名词,底下这许多段都是解释,一直到一百二十七段都是解释陀罗尼。通常这个名词诸位要在佛学字典里去看,它的解释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称之为陀罗尼,这个地方的意思都非常接近。《智度论》里面解释的,『秦言能持』,陀罗尼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能持,或者说『能遮』,遮是禁止,遮止的意思。佛为弟子们所制定的戒律,每一条戒律在应用的时候都有开、遮、持、犯,都有这四种不同的境界。可见得戒律是活泼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死呆板的。佛很讲理,所谓人情事理,他统统顾到,什么时候这个戒可以开,开戒不是犯戒。当然开戒需要有哪些条件,佛法讲缘,有开缘,现在的话讲,就是开戒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哪些情况之下不可以开,不可以开就是没有开的条件,你就是要守,就是止。 譬如不杀生,不杀生在佛门里头是第一大戒,可是在古代,菩萨、祖师大德当中,有没有杀生的?有!不但这些人有,释迦牟尼佛也有。我们在《本行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作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他出门远行,搭一个商主的便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贸易团体,有一个贸易团体到海外去经商,乘船去的。他说船上有一百个商主,都是经商的老板,他跟他们坐一条船。船行在大海当中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人起了恶念,他要把别人统统谋害掉,要独吞财物。菩萨心清净,有神通,知道这个人起心动念了,他要杀九十九个那些同伴,这个造的罪业就重了。杀人,夺取财物,杀生、偷盗,他都造这些罪业了,这个罪业必堕阿鼻地狱。菩萨这个时候能不能劝他?不能,你要劝他,头一个就被他杀掉,为什么?杀人灭口,你怎么知道他的秘密?非杀你不可。菩萨在这个时候没法子,就把这个恶人杀死了。这个杀生、杀人这叫开缘,这不叫破戒,开戒,他有开戒的条件。救这一船,不但救这九十九个人,也救这个恶人。这个恶人虽然起心动念,但是罪名没有成立,他并没有下手,没有动手。他被别人杀了没罪,被杀的人没罪,杀人的人有罪。他杀他,使他这个恶的行为不能成立,换句话说,他不会堕地狱,把他从地狱里头拉出来;另外这九十九个商主,生命、财产都能保全,这叫开缘。 在我们中国,中国禅宗是哪一个祖师大德我忘了,是不是南泉?南泉斩猫,那是杀生。他为什么把活生生的猫给杀掉?他也有个道理,看到另外一个参禅的人,卡在这个关口上,那个微细的执著不能打破。他用这个方法一下给他惊醒,他突破了,明心见性,他开悟了。杀一个猫,杀一个生,能令另外一个人成佛,这是很大的功德,他必须要有条件。如果南泉遇到我们这些人,杀一百个猫,他造的罪业就重了,我们一个也不会开悟。一定有他的道理在,一定有他特殊的作用,所以他有开缘。没有开缘,你这样做,那你叫破戒;有这些条件,这不叫破戒,叫开戒,开戒有功德。开戒决定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不是为自己,是为利益众生,是为了利益佛法、利益众生,这个可以。否则的话,就决定禁止,遮就是禁止,此地是有能遮的意思。所以什么叫犯戒,什么叫持戒,如果这些形象要搞不清楚,你这个戒怎么持?戒条的本身有理论,有戒相、有戒行、有戒的理论,都必须要晓得。在应用当中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所以它不是死的。 陀罗尼里面有这个意思,有能持、有能遮。能持的意思是『能持集种种善法』,集一切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这就是圆满的功德法。跟总持的意思就接近,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好比网的纲,衣的领一样,你把总纲领抓到了,这是一切法的总纲领。在佛门里面,我们常讲戒定慧是总纲领,总持法门。在净宗,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总纲领,这是陀罗尼,总持法门。 底下用比喻说『譬如完器盛水』,「完」是完好,像一个茶杯,这个茶杯是很好的茶杯,可以装水,水装在里面一滴也不会漏掉,水不会漏失。如果要有漏,这个里头要是破损,你装水,水就会漏掉,佛经里面把这个漏比喻作烦恼。所以六通里面,最后有一个叫漏尽通,漏尽通就是烦恼断尽,这才能证阿罗汉果。初果、二果、三果有前面五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他没有漏尽;到四果阿罗汉才得漏尽通,他的心性纯善,不会再有一点恶,成为正觉,这是这个意思,烦恼不会再起现行。「能遮」是遮止,『不善心生』,恶的心、不善的心要是生,它能够把它遮住,把它止住,『能遮不令生』。在现在讲,这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觉。『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他要想造罪业,立刻能够警觉这是错误的,他就能不作。这种高度的警觉、高度的智慧,就是陀罗尼。由此可知,如果以这个意思来说,《无量寿经》上的清净平等觉,就是陀罗尼门,就是个大总持法门。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充满智慧,具足高度的警觉,决定不会做错事情。不但不会造罪业,连过失都不会犯,这样就叫得陀罗尼。 由此可知,得陀罗尼是很高的标准,在小乘是四果罗汉,在大乘是法身大士。勉强说修净土的同修,一句阿弥陀佛要真正管用,是陀罗尼。这是其他法门里面得不到的,唯独念佛法门,这一句阿弥陀佛能起得了作用,那是陀罗尼门,也算是得陀罗尼。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一定会起来,因为你是凡夫,你有烦恼、习气,必定会起念头,起念头不怕,要觉悟的快。念头才起,佛号就现前,佛号就能够把念头伏住,叫伏烦恼,《金刚经》上「云何降伏其心」,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伏住,这就行。这是净宗比其他法门来的方便、来的容易,从这个地方也能够体会到。何况净宗还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自己真正有这个心、有这个愿、肯学,就得佛力加持,所以效果格外的殊胜。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