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1992年16-20集) |
|
无量寿经 (第十六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16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五页第四行,看第七段: 【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门。】 昨天跟诸位简单的报告过。 【今题中平等觉有四解:】 综合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 【平等普觉一切众生。即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因为佛可以说在所有大乘经典里面,跟我们讲许许多多理论与修学的方法,但是从来没有说平等成佛的方法。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换句话说,就是四种不平等的佛,四教都称佛;贤首讲五教,内容跟天台大致是相同的,大同小异。为什么不能平等?这个不能平等,在我们想像当中是合理的;因为人的根性不平等、智慧不平等、能力不平等、修学的功夫也不平等,怎么可能会平等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说,因不平等,果一定不平等,这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很容易接受,很能够理解。 但是这个法门很特殊,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这个法门是如来果地上的法门,它不是因地上的。就是佛在其他经论上所讲的,全是修因证果,是这个说法;唯独这个法门,跟从前讲法完全相反,它是从果地上下手的,以果为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这就平等了。 所以这个法门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难信,因为佛从来没有这么说过,突然之间这样说,我们乍听起来会怀疑,不知道佛在说些什么。这是乍听,如果你要是深入,冷静仔细去研究,不难体会到它的道理。佛给我们提出来修行的方法是「信愿行」,信愿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信了,真正相信,你才会发愿;你有愿,才肯念佛。换句话说,真肯念佛,这个信愿行统统都具足了。为什么?行里面一定有信、愿,愿里面一定有信。信,不见得会有愿;有愿,不见得会有行。真正到肯念佛,这些条件统统具足了。 这一种修因,与如来果地上最接近;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我们讲修学的因缘,都是向成佛这一个目标、这一个方向,但是距离有远近不相同,这个方法是最贴近的。为什么说如来是以果地的方法传授给我们的?这就是讲所有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他到最后成佛用什么方法修的?就是最后那一个阶段,前面不算,只说最后那个阶段,他怎么成佛的?就用这个方法成佛的。所以学这个法门,等於前面所有一切方法我们可以统统不理,单取这个方法,那就妙不可言了。 单取这个方法,我们要问了,我们是业障这么深重的凡夫,也行吗?大家总以为单取这个方法;等觉菩萨用这个方法马上就成佛,这个我们点头,这是应该的!我们用这个方法也行吗?殊不知道也行。为什么行呢?前面你听过我昨天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把这个道理会通了,你就不会怀疑了。 何况净宗在理上讲得非常透彻,言语很简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净宗所依据的理论,话只有两句,含义极其深广、究竟圆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就应当成佛。我们今天用诸佛修学的方法,同样有效,同样的成就。所以这个法门,不但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也帮助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我们现在要问,跟谁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跟释迦牟尼佛平等,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它是个平等成佛的心,平等成佛修行的方法,这个要知道。第二是: 【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平等法是什么?就是佛讲的这一部《无量寿经》。有很多同修,初学佛的人来问我,我们初学佛的人从哪一部经学起?这个话问得好。你看《楞严经》里面一开端,佛就讲到最初方便;我们学东西总按次第,有程序的。最初方便,再到初方便,慢慢往上提升。像一般教下所讲的由小乘到大乘,这都是次第;大乘里面,由方等到般若,再到法华、华严,也是有次第的。要晓得从哪里入门。 经典这么多,宗派也这么多,到底学哪一个好?这个就一定要有有经验的人,有修学的人,请他们来帮助我们,这就是要有好的老师、善知识指导,协助我们。可是这个法门是平等法,平等法就是我们初学的人也可以修。 实在讲,介绍这一本经给初学的人入门,比选择大小乘要妥当得太多了。为什么?大小乘经论非常之多,未必选择的很适合,这是真的;选择不适合,不仅修学困难,学了之后,用不上。世出世间法都一样要学以致用,学了马上就能够应用在生活之中,这个学习就有价值,就有意义,没有白学了,学了立刻就得到好处。这一部经是非常恰当的,学了之后,立刻就能用。你懂得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一段,有一段的受用。所以这个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统统用的上。 这种教科书很特别,就是这本教科书。拿我们现在这个学校来讲,从幼稚园一直到博士班,都用这一本书,这个书很奇妙,实在讲是找不到的。所以它这个法,才叫真正平等法;幼稚园可以用它,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班都可以用它,这叫平等。如果一定把它限定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年级来学,这就不平等了。这个法门是平等法,平等觉悟众生,所以我们介绍这一部经是非常非常妥当的,决定没有过失,不会误导大众。第三是: 【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 我们晓得,阿罗汉就称为正觉了,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诸位立刻就能够明了,它不平等,它有三个阶段,这是不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方讲平等觉是平等的,不但缘觉、菩萨、佛平等,以至於到六道众生、十法界,凡圣统统平等,这是这一部经里面所说平等的意思。唯有真正平等,这叫成佛。 所以此地这个平等觉,就是具足包含著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在;而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用这个法门来修,初发心的人都可以修学,初发心的人都可以成就。这个到以后跟诸位介绍三辈九品时,会详细跟大家报告。第四个意思是: 【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 这个「平等觉」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的称号,所以阿弥陀佛也称作平等觉。这个怎么解释?佛这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佛翻作觉者,前面跟诸位说过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弥陀就是平等的意思。前面跟诸位介绍过,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无量,无量是平等的,无量不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不平等了,所以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本经里面,佛曾经叫著阿难,你愿不愿意见平等觉?就是你愿不愿意见阿弥陀佛。所以称阿弥陀佛为平等觉。 经题中,别题里面的意思,我们把它合起来看一看。「佛说」是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与会的大众,在现前,就是这个时候,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是希有难得的因缘。你现在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成佛的机会到了,在这个时候帮助你一把,使你立刻圆满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佛度众生的本愿。佛对於一切众生,念念期望的,希望他立刻成佛。现在机会到了,你说他怎么不欢喜!他这种欢喜,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得到,无法想像的。 这才给我们说出成佛的方法,这个经典就是成佛的法门。无论什么人,讲这个成佛机缘成熟是不分在哪一个等级的,或是菩萨,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罗汉,或者是天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饿鬼、地狱,不论在哪一道,他这个缘成熟了,再给你讲这个成佛的方法,无论在哪一道统统可以成佛,平等法!因平等,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平等。 说实在话,我们跟罗汉、跟菩萨比,智慧不如他,我们的神通道力不如他,我们的福德也不如他,这就有差别了。但是今天我们接受佛教给我们修行成佛的方法,佛传给我们《无量寿经》,传给阿罗汉也是《无量寿经》,传给菩萨还是这一本《无量寿经》,我们得的这个经本相同;佛教给我们修学,用「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修学,我们用信愿行,菩萨也用信愿行。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的方法相同,依据的经典相同,那果报怎么可能有差别?当然没有差别。 所以西方世界是什么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在九法界,你是哪一法界的人,你统统依据一个理论、一个方法到达极乐世界去的。我们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对於西方世界这个平等的受用、平等的果报,才不会怀疑,才会相信。所以经上讲得很清楚,就是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说得很明白,任何一个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相貌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你的身体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绝对不会阿弥陀佛长的比我们好一点,个子比我们高一点,那就不平等了;面貌完全相同。 也许有人就怀疑了,这面貌都相同,我还认得谁?到底哪个是佛,哪个不是佛?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都恢复了,自自然然认得,不会认错一个人;虽然面貌完全相同,不会错的。阿弥陀佛无量寿,生到那边的人个个都无量寿,无论在精神、物质受用上,统统是平等的;这个平等叫真平等。真平等,随心所欲,那叫真平等;不能随心所欲,他喜欢的,我不喜欢,这就不平等了;随心所欲是真平等。所以「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圣号之一。这是佛给我们说出这样殊胜圆满的法门。 「大乘」,是特别拣别有一些人误会修念佛法门是小乘,为什么?叫自了汉,逃避现实,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没有广大的慈悲心,发度众生的愿望;说我们念佛人逃避现实,世界太苦了,赶紧自己躲避。佛在此地,特别给我们说出,这个法门决定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实在讲是大乘当中的大乘,真实究竟圆满的大乘,那我们这个心定了。我们学到这个法门,这是至高无上的法门,不是人家所说的权巧方便,这是接引初机,度没有知识老太婆的;不会受他们这些影响,题上就给我们说清楚了。 如果说是佛度这些知识水准很低的人,没什么知识人的,那我们在《华严》上看到,文殊菩萨知识水准很低吗?普贤菩萨能力很差吗?这些人都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怎么去的?他也是信愿、老实念佛,他用这个方法去的。我们今天效法文殊普贤,难道错了吗?所以自己要冷静,要有智慧,要有判断的能力,不能随人家说,我们的心就动了,这是错误的。看看别人几本书,信心就动摇了,说实在话,这是根性没成熟;成熟的人,不会动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学什么?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广学多闻,还是一心归向净土。这是大乘。 「无量寿」,是本体,是自性,是理体,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宇宙万有的本体。 「庄严」,是现相,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代的名词叫宇宙人生,这是讲现相。庄严,不但讲现相;现相里面,极其美好。 「清净」,是德用,清净平等是用,无论是自受用,或者是他受用,你能够守住这个原则,才会得到真实的自在幸福。自在幸福美满,从哪儿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从平等心来的。世间事,不平等,不清净;别人对我不平等,不清净,那是外面的事情,不要叫外面的事情扰乱了自性,这叫功夫。我们佛门有个术语常说「八风吹不动」,风是什么?是外面的境界。遇到外面境界,我的心还是清净,还是平等,绝对不被外境动摇,这个修行功夫才叫得力,有一点功夫。外面一点风吹草动,这个心就动摇了,这是修行没有功夫,不得力。修行没有功夫,不得力;换句话说,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在这个境界里自己作不了主宰。 说实在话,不但是世间人事不能动摇我们,佛菩萨也不能动摇我们,这就本事大了。佛这么说,我就跟他这么走;佛那么说,我就跟他那么走,你就被佛玩弄了。说老实话,佛菩萨不玩弄人,是人迷了佛菩萨,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佛菩萨无意玩弄你,但是你迷了佛菩萨,佛菩萨这么说,你这么做,那么说,你那么做,不是佛错,是你错了。 佛为什么说许许多多法门,佛是对不同人说的。佛这个法子,对他说的,不是对你说的;你听了之后,你也去学,这个错了。佛对另外一个人又说一个法门,你听到这个不错,好,你又跟他学,还不是给你说的。所以,佛没有冤枉人,人自己冤枉自己。由此可知,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佛都是有对象说的,都是对某个人说的。 我们读小本《阿弥陀经》,小本《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没人问他,佛自己说的;自己说的,对象是哪些?对象是我们现在这些人,没有见到佛,没有跟佛见过面的,所以这个方法是留给我们的,这个要懂得。 何况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讲他灭度之后,这个佛法分作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戒律成就。这是距离佛很接近的时代,一个人真正能够持戒,依照佛的规矩去修行,都能证果,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能成就。 像法时期,距离佛远了,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比从前人来得严重,持戒不能成就了,所以要修定,禅定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像法;正法是一千年,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所以正好是佛的像法时代。在这一千年当中,禅定成就,在中国禅宗最发达,成就的人不少。 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佛两千年以后,这是末法。照中国的算法,今年是佛灭度之后三千零十八年;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我们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在这个时代。佛讲这一个时代,净土成就,我们接受净土教,老实念佛,那这个就是佛针对我们说的,这是佛在《大集经》上所讲的。所以我们修什么?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 【经。】 末后一个字是『经』。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 【义为契经,第一契理,第二契机。】 契是契合的意思。「契理」,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这是真的;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因为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真的,所变的是虚妄的。所变的千变万化,它不稳定,它会变化;能变的这个东西,它是永远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是真的。 佛所说的一切经论,绝对不违背自性。因此,佛所说的经,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因为自性是一,不是二,佛的自性跟我们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换句话说,相信佛的自性,就是相信自己的自性。昨天也曾经跟诸位提出,这一部经通了,为什么一切经都通了?这一部经通,通什么?通达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他怎么会不通!道理在此地。 所以你只要证得了自性,禅宗讲明心见性,你见了性,见到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此地讲的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你通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你也通了。为什么?还是这个自性变现出来的。佛法通达了,那世间法呢?世间法也通达了。这个世间法,六道轮回,过去、现在、未来也是自性变现的,哪一样不通?样样都通了。 今天佛传授我们这个方法,就是教我们如何证得自性的方法,这个契理,这是真实不虚。所以学佛,绝对不是学我们心外的东西,完全是修学如何恢复自性。所以佛学称之为「内学」,是向心性里面去求,然后才能够一切都得到。 第二个「契机」。这个机,就是根机,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适合修学人的程度。无论哪一种人,他的程度统统适合,这就很奇妙了,这个法门能够适合一切不同的程度。文殊普贤程度高的,非常非常之高,适合他;阿罗汉、辟支佛比菩萨程度差远了,比我们也高出多多,也适合;我们今天烦恼重重,智慧没有,但是这个法门还是适合;不但适合我们,比我们智慧更差的,能力更差的,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适合。因为它是平等法,所以它也是平等的契机。 这个法门难信,真难信!佛讲其他的经典是适合於某一阶层程度的,不是完全都适合。譬如,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这个禅,他说得很清楚,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他契机就能契上上根,就这一个阶段;换句话说,上上根以下不适合。他教学确确实实是契合一类的根机,这个我们听了觉得很合乎道理。 譬如,我们今天学校教科书,这个课程摆在第几年级、哪一班来教学,我们会点头,这是对的。这一本教科书是从幼稚园念到博士班,我们都会摇头,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世间有没有这个事情?有。你举个例子我听听。我们中国人念的《四书》。在从前,小孩七岁去上学念书了,老师就教他念《四书》,将来念到胡须白了,还念《四书》。那一本教科书不是念了一辈子吗?这给外国人讲的话,讲不通,外国人摇头,怎么会相信?怎么可能?在外国找不到这样的教科书。 在佛法里面,虽然它不像世间这么样的严格,它还是有层次。唯独净土法门,它这几部经典特别奇怪,能适合所有不同的根机,个个都能得利益。换句话说,你程度浅的,程度深的,所得的利益是相等的,这个奇怪了,真叫人难信!或者讲程度浅的得浅利益,程度深的得深利益,这个我们也能懂得。像我们念《四书》,念《四书》的确程度浅的,懂的就少一点;程度深的,他明白就多一点。这一部书里面趣味无穷,深广无边,所以念一辈子都有味道,都有兴趣,不会念厌。它虽然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所得到的东西,还有浅深次第不同。不同这本经,这本经你的程度不同,你所得的利益也相同,这不可思议! 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但是你们很难相信。我们现在读这个经,明明我们感受的就有浅深差别,这个浅深差别的现象从哪儿来的?是从你自己清净心、平等心上面差别出来的,不是别的;除这个之外,你所得到的绝对是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从哪儿出来的?就从我们清净心、平等心,我们这里有差别,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很不明显。我们这个地方给你讲,你想像到这个差别会很大;西方极乐世界看不出来,这个差别是你内心里面的。你所表现在外面,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道力、你的才艺,你的才华、能干几乎都平等,几乎都一样;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清净心、平等心的纯度不一样,这还是自己功夫没有圆满的关系。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不平等。这都是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许许多多事实的真相。 所以此地讲的契机,那个意味就非常之深了,跟其他经典上讲的契机不相同。我们把这一些事实真的搞清楚了,自己的信心十足,决定没有怀疑,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下面说: 【具贯摄常法四义。】 这是一般经典里面的解释,这个经字,就它的含义来讲,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贯」,贯是贯穿。 【贯则贯穿所说之理。】 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言语、文字,它有组织,有体系,有条不紊;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符合於科学的原则。言语文字有条理、有层次、有体系,也就说明它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它不是紊乱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科学的精神。特别是佛经,佛经如果我们看到科判;这个科判,中国古代讲的章句之学;这个章句之学是从佛法科判里面演变过来的,所以佛教对於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像这个拼音,拼音是从佛法来的;因为佛法梵文,它是四十个字母拼音的。所以中国古时候反切法,就是从梵文演变过来的,那么科判就是组织体系。这个经无论大小、无论长短,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把它分析出来,把它排列出来,才知道言语文字之美。中国人批评一篇文章,最好的文章是做到一个字不能增,一个字不能减,这个文章就作绝了。多这一个字,可以把它删掉,没有妨碍;少了一个字,这个文章就不通了;做到一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不能缺少的时候,这个文章就到了极处。 如果用这个态度来看佛经,佛经确确实实是达到这个标准。从科判一排列就晓得了,如果里头漏掉一句,这就断掉了,这有缺陷了;你再添几个字的时候,添不上,那没用的可以去掉,可以删掉。像《华严经》,《华严经》有科判表解,现在台湾我们印的有单行本,诸位可以看看,那很有趣味。你看《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那么大部头的书,也有精确的科判,那个科判就很多册了。 像我们这一部经,夏老居士会集的初稿,第一次印出来,还没有经过修订的,那个时候慈舟法师就依照这一部经来讲演,在济南讲过。他当时给这一部经作了一个科判,这个科判我们后来印的这个经本附印在后面,诸位同修可以能看到。因为这个科判非常珍贵,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没有被毁掉,黄念祖老居士还保留著一份,我到北京之后,他把这一份东西拷贝给我,我拿来之后,真的视同珍宝,唯恐遗失,所以就把它印在经的后面,印多了就不会失掉了,也是对研究这一部经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现在的经本是经过多次修订的本子,跟他那个科判里面有许多地方不同。因为夏老居士在修订的时候,曾经增订了很多的经文。他最初的原稿分为三十七品,现在我们这个经本是四十八品,所以这个段落的分法也有变更。但是他那个科判能作参考,从那个科判看到夏老最初这个经本的面貌,所以我们保存它。从这个能够看出贯穿的意思,贯穿的形式都能看的出来。第二有「摄」的意思。 【摄则摄持所化之生。】 这个「生」,就是学生,凡是接受这一门科目修学的学生,这个经的能力就像一个磁铁一样,它能吸引住你,叫你接触之后,欲罢不能,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世间的文学作品,好的东西,你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这就是摄受的能力。你看一般的报纸杂志,看一遍,绝对不想再看第二遍,这个摄的能力没有,你不会想去看第二遍。好的书会看二十遍、三十遍,但是三十遍以后,就不想再看了;换句话说,它这个摄受的力量有限度的。中国著名的好小说,现在人看得少了;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四大小说,我在念小学的时候,小说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概每一种我都看了十遍以上,有些特别好的、特别喜欢的看二、三十遍;现在听都不想听,那个力量没有了。《四书》可以百读不厌,真的读到一生都不会厌,这个摄受的力量强,这些小说不能跟它相比,它有耐力。 佛经更不得了了,像《无量寿经》,从初发心到成佛都念不厌,这个时间要照一般经典来讲,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这一本东西都念不厌,你才晓得它这个摄受力量,强大的无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为什么有这么浓厚的兴趣?每念一遍,有一遍新的发现,所以它就念不厌了。假如这个书是死的,遍遍都一样,顶多二、三十遍,不再想念了,都一样的。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不相同,那这个味道就长了。确实如此。你们诸位要是去读这个经,读经要用清净心读,要用平等心去读;心地清净平等,读经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放下,什么事情都放下,专心去读,就有悟处;不要去研究,自自然然有悟处,这个就很有味道了;天天念,天天有悟处。 我讲这个经,讲了十多遍了,有很多同修听过的,遍遍不相同。为什么不同?每一天都有悟处,不一样!读一遍,有一遍悟处;读十遍,有十遍的悟处;积小悟就有大悟处。所以这个经典,深广无边。而且这一部经,这里面你所觉悟的,能够通达一切经,这很有味道!其他的经典,从来没有接触过,你拿到手上时候,你明了,你能够讲解。 所以,讲经跟学校教书不一样。学校教书老师要准备,要找资料。经典不能准备,不能找资料,你要是准备找资料,全是死的。它是活的东西,最要紧的,就是要清净平等觉,就要这个东西。这个不在文字里头,不在书本里头,不在经典里面,是在你自己心里头。所以任何经论展开面前,你一看就明了,你所明了的深度、明了的范围,与你的清净平等觉成正比例。换句话说,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你看这个经,一天比一天深,一天比一天广;心要不清净了,马上就迷惑了,里面意思都没有了,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初学的时候会有这个现象,有时候清楚,有时候迷惑颠倒,到你修学到相当一个程度,就不会了,至少可以保持住,不会退转,不会迷,会渐渐的有进步。初学的时候,会有退转。这是它摄受能力非常的强大。第三有「常」的意思。 【常则古今不易。】 这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真理,永远不变;也是现在人所讲的超越时空。这一本教科书,三千年前那些人读这个有受用,三千年之后我们念了还有受用,没有被时间所淘汰掉,这是真理。三千年前,印度人读这个有受用;三千年之后,中国人、外国人念了也有受用,没有被空间淘汰掉,超越时空。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国家民族的人民,读到这个课本,统统有受用,这叫真理。这在佛法叫「常」的意思,永远不变,万古常新,这是经典的特色。在世间法里面,也有这个意思,像我们中国,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有一部分的子学,诸子百家,但不是全部,有一部分它到达这个境界,也能够超越时空。 第四个是「法」的意思。法是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原则。 【法则近远同遵】。 遵是遵守。它所说的理论、它所讲的方法,因为超越时空,所以古人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学,他成就了;现在人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一样成就。古时候印度人用这个方法,他成就了;我们中国人用这个方法也成就。现在人学佛,成绩不如古人,不是现在人的根性不如古人,也不是现在人的智慧不如古人,而是没有遵守古人的方法,总认为古时候这个方法旧了,应该淘汰,要找一套新的方法来。殊不知这个新的方法没有经过考验,新的方法是个错误的方法;古时候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经过考验的,确确实实是一个正确的方法,我们要知道。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他有经验,他看多了,绝对不是胡思乱想,虚构出来的。他有他的经验,他有他历史的累积,不是随便说出来的。佛法可以说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经验,这要知道,要相信,哪里会有错误! 学佛的次第,最常见的,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给我们判教,「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第一个你要相信,第二个你要理解,第三个你要做到,最后你才把你所信的证实,再证明了。 通常我们一般人,人人都会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也是修学的四个次第,非常重要。第一个教你发心,发什么心?发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教你发这个心?如果没有这个心,你修学会懈怠,会懒惰,没有力量把你推动。 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这么多人,每一天非常勤苦的工作,他为什么?有个力量在推动他。什么力量?名利。假如没有名、没有利,你还干不干?不干了。过去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前那个阶段,你看尼克森最初去访问,回来的时候很感叹的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懒惰的民族,没有一个人愿意做工。为什么不做?做也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每一个月只能拿三十六块,这个动力没有了。台湾同胞为什么这么勤快,平均每一天做工十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星期天也不休息,为什么拼命干?有钱可赚,愈做钱愈多,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他。现在大陆上人勤快了,为什么?个体户,赚的自己可以得到了,大家拼命干,有个力量在推动他。 那么佛法,既不求名,也不贪利,什么力量推动他?是为了慈悲心,怜悯一切苦难众生,我要帮助他离苦得乐。你有这个大愿心,这个力量比那个名利,不晓得要大多少。你在佛法修学的过程当中,会勇猛精进,不会退转。为什么?一退转的时候,看到这么多苦难人等著我去帮助他,我没有能力、没有学问,我拿什么帮助他?我今天的修学,成就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的学问,使我真正有能力去帮助这些人。所以这第一愿是动力,今天讲能源,这是无尽的能源,是从自性里面发出来的,这个力量太大太大了;所有的菩萨、诸佛都是这个力量把他们推上去的。 那么从哪里下手?断烦恼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今天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就是断烦恼。如何修清净心?把心里面的五欲七情淘汰干净,你的心就清净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样,这是烦恼。把这个洗涤干净,恢复了清净心,这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修平等心,把我们自尊、自大、贡高我慢的这个习气把它断尽,知道万事万物与我是平等的。所以清净平等是断烦恼的结果;烦恼断了,清净平等的性德就现前了。 底下还有个「觉」,觉就是破所知障的结果。所知障是什么?妄想,妄想断掉就觉悟了。所以佛说我们不能觉悟,就是妄想执著,执著是烦恼。妄想执著断尽了,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现前了,觉也现前了。 四弘誓愿的第二愿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修学下手处先断烦恼;然后进一步,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成就智慧,断烦恼成就品德、德行,然后学问才踏实,这都给我们讲的次第。 现在人学佛,前面第一个愿不要,第二个断烦恼也不要,从哪里下手?「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下手。这不学还好,愈学愈不得了。怎么个不得了?贡高我慢,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去了,谁也瞧不起,愈学愈自大,愈学愈贡高,愈学愈瞧不起人。错了!愈学烦恼愈重,愈学业障愈深,毛病发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按照次第。 最后这是圆成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它真的是有次第,有方法的。按照佛菩萨、古圣先贤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没有不成就的。方法错误了,不能怪佛法,只能怪自己迷惑颠倒,不听佛菩萨祖师的教训,才落得这样的结果。 经题里面含摄的意思很丰富。通常,我们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戒定慧」三学,我们这个题目上有没有?三学具足,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就是慧。戒定慧三学就包括了三藏经典,包括了整个的佛法。我们学这一部经,三藏具足,三学具足,所以这些意思不能不明了。 无论大小乘,一入佛门先受三归依;三归依是自性的三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什么是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什么是法?法是正知正见,佛的知见、正知正见,自性正,正而不邪。什么是僧?僧是自性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一入佛门想学佛,佛将修学的三大纲领教给我们;我们从今以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个纲领修学,这是佛的学生,这是佛弟子。 这个三宝,我们这里也具足,佛宝是觉这个字,法宝平等,僧宝清净。所以这个题目里面三宝具足,三学具足,三藏具足,到哪里去找!能把无尽的佛法,融会在一部经上,而且这一部经不长,很容易受持,很容易读诵,真正明了了,你接受它,学习它,立刻就得到受用。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物质的生活;无量寿庄严,变成我们精神的生活,你说多美! 在这个世间不管你从事於某一种学术的研究,社会上无论你从事哪一种行业,都会给你带来真实的幸福,真实的美满;什么人修,什么人就得到。这个不是我一个人得到,得到的人很多;他们得到都来告诉我,我很欢喜;有这么多人得到,那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愈是认真学,你得到的受用愈多,愈丰富。所以佛给我们讲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一点都不错。 由此可知,这个经典讲到契机,非常适合於我们现代人,非常适合於现代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起其他法门,确实要容易很多,修学起来便利很多。 这个题目后面还有一些意思,底下是七种立题。这是古人讲经的时候,告诉我们佛经的题目它也是有原则的,它不是随便定的。我们看所有的经典,《大藏经》里面几千部经典,你仔细去观察,它的题目确确实实不超过这七个范围。如果在这七个范围之外的,那这个经一定是假的,一定不是真实的。 这七个范围就是人、法、比喻,以这个为三纲,这就三种形式。另外有人跟法的,有人跟比喻,法跟比喻,这就变成六种;还有一种人法喻统统都有的,所以总共是七种,这是题目的原则。 像我们常常见到的《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里头,纯粹是以人立题的。第一个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是人;说的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也是人,这叫单人立题。 我们看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两种立题。「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是法跟比喻合起来建这个题目。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它是人法喻三种统统都有,叫具足立题。 我们这一部经,也是人法喻统统都有。「佛」是人,「无量寿」这是无量寿佛,也是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清净平等觉」,这是法;「大乘」是比喻。所以在这一个题目当中,也是人法喻具足立题。 下面三段,我们留到底下一堂课,我们就讲到经文了,经文非常有趣味。这个经本我们印得很多,诸位同修可以带回家去;带回家多读几遍,你再来听,你的感受会不相同。 无量寿经 (第十七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17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六页,看第四段: 【诸经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故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 这个地方的「教」,就是教学,也可以说是教科书,经本就是教科书,包括学习以及方法。「本理立教」,这个教学是有理论依据的,可见得不是随便说说就算了,它一定有。特别是这一部经,有非常圆满深广的理论基础,这样说出这一部经典。 佛对我们的期望,是期望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将经典所说的理论境界,完全变成我们自己生活当中的事实,这个就是佛经上常讲的证果,这是「信解行证」。证是什么?证是证明,证明这个理论方法就是实际的生活,证果是这么一回事情。 由此可知,佛无论在哪一种经论里面,所说的理论境界都可以证实的;如果不能证实,那这个理论就不是真实的;真实的理论,一定会被我们证明出来的。本经经题里面,这三个意思也非常圆满,也非常的明显。 【佛说大乘,是教。依无量寿之理体,宣众生本具之大经。】 『佛说大乘,是教』,在经题里面,这四个字是教。『依无量寿之理体,宣众生本具之大经』,这一句说得非常好。这个大经,就是这一本《无量寿经》;在净土宗里面,它是属於第一经,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这一部经典是诸佛如来所证的理体与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当然可以证实,不是自性之外的,自性之中的。 【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一句弥陀,庄严自心,清净自心。】 『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我们今天讲修行,这个修行的依据就是经上所说的这几句。庄严,底下讲是用『一句弥陀,庄严自心,清净自心』,怎样庄严?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庄严是真善美慧。我们这个世间,真善美慧有这些名词,但是没有事实;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事实,确确实实是真善美慧。 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没有?环境上没有,环境是心性变现出来的,我们的心不是真善美慧。心不真,妄心,虚情假意,心没有真;善,一天到晚起恶念,打妄想,哪来的善?美,就更不用说了,迷惑颠倒,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这里真善美慧,有这个名,没有事实;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事实。 那个事实,怎么修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方法,是一个技巧。经题上告诉我们,要修清净心,用什么修?用这一句佛号修清净心,同样用这一句佛号修平等心,还用这一句佛号修觉悟之心。所以「清净平等觉」统统用这一句佛号来修,这个方法简单容易。 我们再说一句,这个真善美慧,真心用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来修,善心也用阿弥陀佛来修,美心、慧心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全都具足了,全都圆满了。这样殊胜的法门,在一切经论当中找不到。一切经里面,有单单教你修清净心的,不一定能得平等;有教你修平等心的,不一定能生智慧;唯独这一句阿弥陀佛,一修一切修,这个就太奇妙了。 【无量寿,是理。表三际一如。】 第三,『无量寿,是理』。在前面题上跟诸位说过了,用寿『表三际一如』。三际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一,这个就是理了。我们一般人把三世分作三桩事情,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这是迷,这个不是觉,这是幻相,不是事实;事实三际是一。唯有三际是一,才叫真正的无量寿。如果有过去、现在、未来,寿再长都有尽的时候;换句话说,不是真正的无量寿。真正的无量寿,一定要突破时间,时间没有了,那个寿命才叫真正无量。还有时间,还有空间,总是有量的,不是真正无量的。我们的心性,超越时空,所以是真正的无量。这个理,我们学佛就是要把它证实。 【涅盘常住之法身本体。】 这就是无量寿。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灭。灭什么?灭妄想,妄想没有了,灭掉了;灭烦恼,烦恼没有了,灭掉了;灭生死轮回,生死轮回也没有了。不但这个没有了,连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意思就叫涅盘。到达这一个境界,你就见到常住的法身。常住的法身,简单的说,一切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就常住了。有生灭是无常,没有生灭就常住了。万法就是自身,就是自体,这叫做法身,这个意思后面还会详细说到。 【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 无量寿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不是别的。所以我们念佛,必定能够见佛。见佛,是不是见到阿弥陀佛?不是的;见到阿弥陀佛,不算是见佛,这一点诸位同修总要知道。什么叫见佛?见到本性了,这叫见佛;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见佛;见性,就是成佛,是这个意思。 我们净宗的学者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也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是见老师阿弥陀佛。老师教导我们,帮助我们,在那一边见性成佛,是这么一桩事情。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是哪一个人,只要去了,你在一生当中决定成佛,这是没有怀疑的。什么原因?经上就说得很详细很透彻。 【是心是佛之本心。】 这是《观经》跟我们讲出净宗这个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个真心就叫做无量寿。 【实际理体也。】 这个「实际理体」是佛经上的术语,如果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里面讲本体论;它讲的本体,就是佛经上讲的实际理体。所以宇宙之间万事万法都是从这里生的,这是能生;宇宙万事万法是所生。从经题上,能够看出它的「教理行」。 【以经题配三觉。】 这个三觉是本觉、始觉、究竟觉,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 【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是本经修行的纲领,我们要怎么个修法?记住这两句,照这两句去做就对了。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是一个彻底觉悟的心,真正觉悟的心,诸位要知道,真正觉悟了,这个心里面就没有妄念了。心里面有妄念,心里面有执著,心里面有烦恼,这个烦恼就像贪瞋痴慢,这都是烦恼。《百法》里面讲烦恼,一共讲了二十六大类;有这些东西,这个心就不觉了,这个心就迷了。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这个心是觉心。 我们要问,这个太难太难了。刚才说过,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所以我心里念佛,心里面想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念,什么也不想,这个心就是觉心,这就是菩提心。换句话说,佛号要是放下了,丢掉了,你的菩提心也没有了。这一句佛号,真正能够做到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那就是念念觉悟。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就是一念觉;念念相应念念觉。念久了,不念阿弥陀佛,心也清净,也没有妄想,也没有烦恼,这个时候功夫就得力了。所以念佛人,除了自己在生活上必须处理的事情之外,其他的应当统统放下,不要想它,不要念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就始觉,开始觉悟了。 【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是题中清净平等觉也。】 由此可知,经题上跟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就是用执持名号这个方法,可以圆满的证得。 【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 经题上这些名词,到底哪个是体,哪个是相,哪个是作用,可以互相用的。正显示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尤其《华严》十玄里面所讲的主伴圆融,妙不可言!随便拈一法,你说它是主,其他都是伴,可以互为主伴;换句话说,它可以互为体用。这个经的意思非常非常圆融。 【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古云: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这个话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所以有一些人他不念经,专门念经题,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经题一定要晓得它的含义,如果不晓得它的含义,只念这个经题,真正的利益是很难得到;只可以说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大乘种子,这个功德是确实的;就是这一生当中,想得到什么殊胜的解脱利益,他得不到的。一定要能够理解,从经题把经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都能够现前,都能够提醒自己,使自己心行与经训能够相应,这个经题的功德就非常非常的殊胜。 像我们看到日本日莲宗,他们是依《法华经》修行的,他不读经文,他单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我到日本去参学的时候,参观他们的大本山,他们馆长也很客气,接待我们这个访问团,我们就特地向他请教,这个《法华经》的大义。他说不出来,他只会念,不知道《法华经》大义。就像我们台湾,大家都喊三民主义,小孩也会念「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什么叫三民主义?不晓得。这个念,没有用处的。所以你念这个名词,要知道它圆满究竟的含义,使心行与它相应,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了。 【正释经文。】 概要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下面是『正释经文』,就讲到经本了。这个经,总共有四十八品;品是品类,就是类别。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四十八篇、四十八章,都可以。我们中国人讲「篇章」,跟佛经里面「品」是一个意思,意思相同。全经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序分。】 序分里面,又有通序,有别序,所以佛经本身它有序。不像我们一般的著作,自己的著作请一个人给我们作一篇序,序是什么?序是介绍这一本书,序是介绍的。佛经本身它自己就具足了序分。 【初二品为通序。】 前面两品是通序。通序是一切经都有的,但是本经很特别,它的通序很长。在一般经典这个通序,就是六种证信,经文都不长;除非是特别的大乘经典,像《华严经》它的通序很长,《法华经》也很长。本经这个经本子分量不大,它完全是大经的这个架势,所以它的序分跟流通分都有相当长的经文。 【后一品为别序。】 第三品是别序,别序就是发起序,说明这一次法会发起的因缘,这叫别序。 【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 这是最主要的,是正说,就是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事理因果,介绍得非常详细。 【第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为流通分。】 这一部分经文也相当长,这是属於流通分。流通,佛是劝我们,我们自己得到这个利益之后,要辗转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佛对我们特别的嘱咐。 我们现在看到有许多佛法的经典,乃至於祖师大德们的著作,今天有人翻印,后面版权页上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八个字放在后面,这就是不可以流通,不准流通。现在讲智慧财产权,每一个国家现在都保护智慧财产权。释迦牟尼佛这个智慧财产权,到底什么人继承了?这一点同学们要注意,要特别的注意。有这八个字,说实在的话,慈悲心已经没有了,决定没有度众生的心,没有度众生的愿,众生要想读我的书,要想听我的讲,要拿钱来。 所以我听说有讲佛法是卖门票的,经书讲义是要卖钱的,这个完全不符合佛门慈悲度众的精神,完全不符合。我看佛书,古书也好,现在书也好,我第一个看的是版权页。如果版权页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本书我就不看。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不看?这个人心量很小,一定没有什么高明东西,我何必浪费时间!真正有慈悲心的,人家后面必然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我要看这个,这也可以贡献给诸位同修作参考。 【法会圣众第一。】 好,我们现在翻开经本,在第十二页,『法会圣众第一』,第二段是「德遵普贤第二」。这两品都是本经的序分,序分里面的通序。 【如是我闻。】 通序里面主要是讲六桩事情,六种证信。「信」,「如是」这两个字是信成就,因为我们相信才叫如是,不相信就不如是了,所以这两个字是信成就。不信,这个东西我们就不屑去研究它了,也不需要去看它了。「闻」,是闻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到底是什么人听说的?那是听释迦牟尼佛说的;什么人听说的?靠得住、靠不住?是亲闻、还是传闻?亲闻比较可靠,传闻就不一定靠得住。「一时」,是时成就,佛在什么时候说的?下面「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这是地点,这是讲经的处所,这个经到底在哪里讲的。「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这是听众。这就像我们现在开会会议记录一样,佛说这个经有时间、有处所、有当时在一起听经的大众,可见得它是真实不虚。 大论里面说,信为入道初门。我们想修行证果,从哪里进去?从信进门。实在讲,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譬如这个学校,这么多学生到这边来求学,他对这个学校一定有信心;他没有这个信心,他绝对不会到这儿来念书。他跟这个老师学习,他对这个老师有信心;对老师没有信心,他一定也不会上他的课。佛法也不例外,要从信心下手;而且无论在解、在行、在证,他的成就与信心,决定是成正比例。 但是要生起一个圆满的信心,确实相当不容易。所以佛经上说得好,我们真正在历史上看到许多的证明,中国古时候讲「师承」,佛法里面讲师资道合,就是老师与学生,什么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对老师有圆满的信心,没有一丝毫怀疑,老师怎么样教,他百分之百的奉行,他就决定有成就,往往成就超出了老师,我们中国俗话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这是一定的道理。换句话说,不能成就的,对老师没有圆满的信心,对於老师的教训一定要打折扣,不能全部依教奉行,那就难了。这是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换句话说,首先要建立清净坚固圆满的信心。 这个地方「如是我闻」一行半,这样的经文在所有一切大乘经前面都是一样的,所以叫通序,能通一切经的。虽然每一部经上一开端都有「如是我闻」,实际上它的意思还是有浅深广狭不同;换句话说,看它讲的是什么内容。 本经的「如是」,依据本宗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是讲的是心是佛,这是如;「是」,是心作佛。蕅益大师说「依实相理」,这个实相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事实,不是理想,不是虚构的。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决定不错,这叫「是」。 所以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这个心就在作佛;心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他怎么会不成佛!这就解答了净宗成佛为什么那么快,快到叫人不敢相信,是他不懂得原理;懂得原理,这个疑问就没有了。佛是什么?佛是我们的真心,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真心;一心缘阿弥陀佛,就是这个心念念念阿弥陀佛,念念开发自性,念念把自性佛给念出来,是这么一桩事情,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其他的意思,诸位可以在一般注解里面看到,我们就不必说了,注解里头看得到的都不讲,名词术语也不讲,佛学字典、黄念祖老居士注得很详细,我们可以省很多的时间。我所讲的,大概注解里面都没有的。 【一时。】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对於佛的经典,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还是有个疑问。疑问在哪里?就在「一时」,为什么阿难尊者不把那个年月日记下来,含糊笼统说个「一时」,总叫后人怀疑;有这么一个妄念,这个妄念存在了很多很多年;到后来真正觉悟了,才晓得他用「一时」用得太妙了。如果写上年月日时,这个时间就定死了;「一时」是活的,活的才妙。 前面跟诸位说过,三际是一,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一」当然知道过去,也知道未来。我们现在为什么不知道过去、不知道未来?我们把这个三际分作三,不是一;过去的,过去忘掉了;未来,未来还没到,我怎么知道?所以过去未来就不晓得了。什么时候我们也进入「一时」,进入一时,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打破了时空;破了时空,过去你也晓得了,未来你也看到了。 这个可能不可能?可能。科学家也认为是可能的,但是现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理论上他们同意,他们懂得,所谓时光倒流;时光能倒流,这种讲加速度,把这个速度能够超过光的速度,就能够回到过去了,就看到过去了。那么如何能看到未来?这还没搞清楚,现在科学还没有办法超越光速。我们佛法里头懂得,佛法用什么方法?用定功。这是两极的,科学家用动,加速度在动;佛法不动,用不动这个方法可以打破。所以定中的境界,能见到过去,能见到未来。 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所以很多的预言,预言它的根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用数学来推断,数学是科学之母;人的命运,用数理也能够推算得出来;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都可以用数学来推演。中国那个《易经》,就是数学的老祖宗,都出不了这个《易经》的理论、范围。但是有的时候会算错,会推算错,因为它里面这个变化太大了。另外一个原理,就是禅定。假如从禅定里面,他是亲眼看见的,无论是过去、未来,他都是自己看到的,绝对不会错。所以全世界这个预言,它的理论依据不外乎这两大类。 那么佛经里面,「一时」这两个字,用的就太妙了。就本经来说,这个「一时」怎么讲?本宗要求我们的往生必须要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信愿行合一了,就是「一时」;换句话说,信就是愿、就是行,行就是愿、就是信,一而三,三而一;你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具足了圆满的信愿,这就是「一时」了,这个就相应了。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信愿行合一,这个境界就现前。 释迦牟尼佛这个经是在灵鹫山讲的;王舍城,耆闍崛山,就是我们常讲的灵山。佛在灵山讲的最大的一部经是《法华经》,《法华经》在这个地方讲的;《无量寿经》也在同一个地方讲的。智者大师是我们中国隋朝的人,他出生在梁朝,圆寂在隋朝,距离释迦牟尼佛灭后,大概有一千五百年;详细的年岁我记不得,大概有一千五百年的样子。他老人家有一天念《法华经》,念到「药王品」他入定了,在定中他看到灵鹫山,这就是我们讲时光倒流了,他回到一千五百年之前那里去了,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次;出了定之后,告诉别人,灵山一会至今未散,佛还在那里讲,没有散会。 如果我们在这个经上,也入了「一时」的境界,你会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讲《无量寿经》,这一会也没散。这个「一时」就好,「一时」就是我们自己还有机会参加;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则我们没有缘参加了,没有机会参加了。所以它这个字是活的,不是死的。什么时候我们心到「一」的时候,这个「一」也可解释为一心不乱,这就与佛相应了。 通常一般大乘经里面讲,这个「一时」是讲师资道合,就是老师跟学生都是一心,同心同德这个时候;这个教学,教的人最舒畅,学的人最有心得,是指这个时候,师资道合的时候。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佛』,是讲这一部经的人,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王舍城是一个大的地名。『耆闍崛山』,王舍城城外的一座山,通常我们叫做灵鹫山。因为上面有一块石头,石头长的像个老鹰一样,所以把它翻作灵鹫山。这个山上修行的人非常之多,所以一般讲这个山很有灵气,何况佛菩萨常常住在这个地方,山有灵气。 此地有一个字要注意的,就是「佛在」。为什么不说佛住,我们今天问一个人你住在哪里,没有问你在哪里?这个「住」跟「在」到底有什么差别?古时候这个差别很大,世间一般人都有一个住处,唯独皇帝没有住处,皇帝那个国就是他的家,你说他住在哪里?所以对皇帝就称在,行在,他现在行在什么地方,不能说他住什么地方。佛的教区比皇帝的国土还要大,释迦牟尼佛教区是三千大千世界,你说他住哪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他的住处,所以只好说佛在什么地方,不能说佛住在什么地方。不能讲住哪里,要讲在哪里。经上用这一个字,我们要晓得它的含义。 【与大比丘众。】 这个大比丘,拣别不是小乘的比丘,这是大乘比丘;换句话说,这些人实际上都是大乘菩萨,但是在外表现的这个样子,是一个小乘比丘的样子,实际上他是菩萨。 【万二千人俱。】 大家如果佛经读得很多,你在这里会觉得奇怪,一般经上,就是连《金刚经》都不例外,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此地是一万二千人,比平常听众加了十倍。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显示出这一个法会、这一部经典,与众不同。我们读《法华经》,《法华经》在这个地方讲的听众也是万二千人,所以这个架势跟《法华经》无二无别。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这个经跟《法华经》平等,这个不能不留意。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这个地方赞叹他们的德行,虽然只有两句,这两句赞叹到了极处。「一切」,是指万二千人;这万二千人是什么人?大圣,这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不能称大圣。如果比丘要称大圣,那就是四果罗汉;初果、二果、三果称小圣,四果罗汉称大圣。这个地方是大比丘,那这是菩萨;菩萨里面称大圣是地上菩萨的称呼,就不是普通菩萨了。我们常在经上念的三贤十圣,三贤是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的菩萨是贤人;十圣是十地,从初地到十地,再到等觉,总共是十一个位次,这称为大圣。换句话说,照这个字面上来看,与会的这些大众,至少都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不是普通人物。 「神通已达」,达是通达无碍;换句话说,不是小神通。神通是讲他的能力,能力是从智慧里面生的。能力到通达无碍了,智慧当然就接近圆满了。 这是总赞。下面是略举上首的大德。好像在这个与会当中,哪些是大众里面的首领,好像一个班里面,我们有班长、副班长,学生里面带头的。佛在每一部经上,都会列这几个上首;列这些名字,含义很深,不是随便列的。诸位要是展开经本看,列的人都不一样,不是随便列的。为什么?如果讲他们的德能,换句话说,个个都是通家,没什么差别;而佛的十大弟子当中,每一个弟子标榜一门,表法就容易了。通常舍利弗代表「智慧第一」。难道舍利弗的神通就不是第一吗?目犍连代表「神通第一」,目犍连没有智慧吗?统统平等,每一个人用一个专长作代表。 佛举这些人的名字,我们一看到这些人,就知道这一部经典的特色,也能够看出这一部经典在整个佛法的地位。正如同我们这边开会一样,假如这一次开会,出席的都是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我们立刻就知道他们一定是讨论教育的,就能知道它的内容性质了。佛法在这三千年前,它就用这个方法,所以从经典上列的名字,就认识这部经典的性质。本经列举的上首很特殊。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阿难,大家在大乘经典里面都常看到,唯独这个憍陈如,你们平常看经留意一下,有没有看到他的名字?这个经上把他摆在第一;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列名有憍陈如,憍陈如一定摆在第一,不能摆在第二。这是什么人?原来是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这是我们人间肉眼能看得见,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利生的工作了,在鹿野苑最初遇到这五个人,为他们讲经说法。这一讲经说法,憍陈如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所以他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把他摆在这个地方,这就说明什么?这个经是所有一切法门第一开悟的法门,第一成佛的法门,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就是如来第一弟子,代表这个意思。这是一切经里头看不到的;佛在本经后面也确确实实讲到,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真的是如来第一弟子,前后照应。 憍陈如,在大乘经典里面,《涅盘经》上说到他,《金刚经》上也提到。实在《金刚经》是略说,详细的故事在《大涅盘经》里面,《金刚经》很简单提了一提,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以前,修菩萨道的时候,而这菩萨修忍辱波罗蜜。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暴君,是个不讲理的人,看到这个仙人在山上修行,他是打猎遇到了,这一下不高兴,问他修什么?他修忍辱。试试看,用刀子给他割一刀,你能不能忍?能忍;再割,还能忍;一刀一刀的凌迟,慢慢的割,把他割死了,看你还会不会发脾气。国王就希望他发脾气,希望他不能忍,结果他统统能忍,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相。 佛当时就发了个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先度你。所以释迦牟尼这一次示现成佛,憍陈如就又遇到了,果然是第一个得度的,第一个开悟的,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他代表法门第一,成佛第一,修行第一,代表这个意思。 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连代表神通,这是一般大乘经典上统统都有的,甚至於小乘经上也有。可是在此地,他们的智慧神通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前面加上憍陈如,换句话说,就是第一智慧,第一神通,就是接上去了。所以他们表的神通智慧,不能跟其他经上一般的看法,以一般看法那就错了,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神通。这是两位尊者代表。 迦叶尊者,大迦叶代表的是禅宗。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佛拈花问大家,大家不晓得什么意思。迦叶破颜微笑,佛是以心传心,禅宗第一代祖师就是迦叶尊者,他代表禅宗。把他放在这个地方,表禅净不二,里面含的这个意思。 阿难是集结经藏的人,阿难是多闻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佛灭度之后,都由他来编辑,等於说是佛经的总编辑,他代表教下。 我们中国人把整个佛教,分成两大类:宗门、教下。在此地意思就很明显了,宗门教下,处处指归,归到哪里?归到这个第一念佛法门。结果事实如不如是?如是。你看在宗门,禅宗在中国,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等於佛教在中国一次革命的行为,在中国提倡共修,就是把它正式的建立成一个学校,丛林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 在丛林之前,这个教学就像从前教私塾一样,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没有学校这种规模,没有这个制度;丛林的建立,就是制度化了,有很大的规模。清规里面定的晚课,就念阿弥陀佛,禅宗里面晚课念阿弥陀佛,禅宗里面,人到临命终时,也念阿弥陀佛助他往生。教下就更不必说了,华严宗,《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有什么话讲!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念佛往生的。确实宗门教下,处处指归,都归到这个第一法门。这几个人,表的意思很深;所以这几个人在此地合起来看,这一部经典确确实实像古德所说的,是一大藏教的归宿。 这是说大比丘众们。下面再看菩萨表法。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讲经的处所听众,刚才说过了,跟《法华》相同。《法华》在中国称为一乘圆教的大经,除《法华》之外,一乘圆教还有一部《华严经》,《华严经》上的上首菩萨是普贤、文殊。我们看看这个经上,菩萨第一个是普贤菩萨,第二位是文殊菩萨,这个架势跟《华严经》相同。特别是底下这一品「德遵普贤」,与《华严经》完全相同。无怪乎彭际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他有根据,他不是随便乱说的。一般人读这个经没发现,彭际清发现了。 普贤、文殊,不但代表华严,同时普贤菩萨代表密宗。我们这个世间的密宗派别很多,不管是哪一派,最初的老祖宗是谁?普贤菩萨。密宗传承比较晚,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出现了一位龙树菩萨,在北印度。龙树菩萨这个人聪明绝顶,《华严经》是他传的;他曾经到龙宫读到这一部经典,从龙宫里面带出来。他在南印度开铁塔,铁塔打开之后,遇到金刚萨埵菩萨;金刚萨埵在铁塔里,一打开之后,见了面,金刚萨埵把密法传给龙树,所以金刚萨埵是密宗第一代祖师,龙树是第二个祖师,这样传下来的。金刚萨埵是什么人?普贤菩萨的化身。所以密宗很多是菩萨化身。也叫做金刚手菩萨。金刚萨埵或者叫金刚手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所以他在此地代表的是密净不二。 密宗里面准提菩萨,我们中国人供养得很多,念准提咒的人也很多,准提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密到后来,还是要归净土;不归净土,不能圆满成就。这一桩事情,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写得很详细,他本身也是密宗的上师,你看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密也归到净。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大乘里面的禅宗。中国的禅宗是达摩传来的,达摩是在梁武帝时代到中国来的;在南北朝的时候,五传到弘忍,弘忍再传给惠能,这一支是这么传下来的。惠能大师,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他,他留下的一部著作是《坛经》,他自己不认识字,这是平常他所讲的,学生们记录下来的。 中国的禅,从印度达摩传下来的禅,不是六度里面的禅定波罗蜜,而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你看,打开《坛经》,第一章第一句里面,六祖大师就讲得很清楚,教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见得开宗明义就指出,大乘禅宗是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菩萨之中,智慧第一。文殊师利过去曾经是七佛之师,七尊佛的老师,学生都成佛了,他还在当菩萨,这叫倒驾慈航,这叫大慈大悲;留在菩萨的位次上,帮助一切大众。跟地藏王菩萨一样,地藏王菩萨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都成佛了,他还在作菩萨,这个愿力不可思议。 弥勒菩萨是本经的当机者。当机,就是接受佛教学的代表人物。这一部经,前面一半阿难当机,后面一半弥勒当机。弥勒现在在兜率天,将来到这个世间来作佛。什么时候来?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给我们说,要照我们这个世间年代来算,大概要五十六亿年。这个年代好算,诸位自己可以算的出来,它是根据兜率天算的;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人看我们人,很可怜;人纵然活上一百年,在兜率天来算起来才六个小时,六个小时的寿命就完了,朝生暮死还十二个小时;我们寿命活一百岁才六个小时,不到一百岁就更短了。假定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计算,他的寿命是四千岁,四千岁之后,他的寿命到了,下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所以这个年代是照兜率天算的,这个我们可以算的出来,四百乘三百六十五,再乘四千,这个数字就对了。 弥勒既然是当机,又在这一个法会上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要他护持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将来弥勒菩萨到这个世间来作佛,一定宣讲这个法门,一定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这个世间向往弥勒菩萨、羡慕弥勒菩萨的很多,有不少人学佛,希望来生生到弥勒净土,就是生到兜率内院去。好不好?当然好,可是要想到弥勒内院,可不简单!不是想去就去了。 弥勒菩萨在我们佛教里面是法相唯识的专家,法相宗最重要的一部论典《瑜伽师地论》,就是弥勒菩萨作的,这是他的根本论。他修行是唯心识定,换句话说,你的定功要不能成就,你就去不了他那个地方。唯心识定,绝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生当中修成功的,所以那个门槛很高! 近是近。有很多人批评我们修西方净土的,西方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那么远,舍近求远,弥勒菩萨就在面前;是没错,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天,第四层天,可是不容易去。不像弥陀净土,执持名号就能去。弥勒菩萨没有开这个方便法门,这一点我们要明了。 如果真正要想亲近弥勒菩萨,不难,往生西方世界,到了西方净土,你就天天看到弥勒菩萨了,弥勒菩萨在那里上课。你去跟他讲一下,「弥勒菩萨,我想到你那里去参观参观」,他一定欢迎,就带著你一道去了。这叫走近路,走后门,比走前门容易太多了。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一生一切生,统统都到了,这真正是不可思议。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佛告诉我们,现在这一个大劫叫贤劫。为什么叫贤劫?因为这一个大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弥勒是第五位,往后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都会在这个世间示现作佛。这一个大劫,在整个时空来讲不算长,有这么多人在这里示现成佛,贤人多,所以称为贤劫。由此可知,贤劫里面,这些菩萨将来都是在这里作佛的。最后一尊佛就是韦陀菩萨,现在的护法神,他是最后成佛的,第一千尊佛是韦陀菩萨。他们统统在这个法会里面,统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 由此可知,将来的千佛,没有一尊佛不宣说这个法门,没有一尊佛不弘扬这个法门,没有一尊佛不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的。由此可知,这个法门确实殊胜无比,这些人「皆来集会」。 无量寿经 (第十八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18 请掀开经本,我们最好统统都用大本,页数就相同了。大本页数在第十二面,第二品,倒数第四行: 【德遵普贤第二】 这一品是接著前面一品而来的。在本经序分这六种成就,前面第一品已经圆满的具足了,这一品是前面一品的补充;经文也相当之长,内容非常的丰富。补充的,就是前面在叹德里面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是略赞;第二品是广赞,就是详细的给我们叙述这一些大菩萨,他们的智慧慈悲、神通德能。请看经文。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一上来就给我们举出十六位菩萨,这十六位菩萨全都是在家的菩萨,要以我们中国人来讲,他们都是在家居士,他们不是出家人。前面讲的普贤、文殊、弥勒是出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只举了三个人,而在家的菩萨举了十六个人。这个意思就非常的明显,这一部经、这一个法门,主要的是以在家同修为度脱的对象。 这十六个菩萨也是表法。因为这个经在前面我们看出它的大义,实实在在像我们佛门一般所讲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各宗各派的教义都不出本经,所以本经是圆融圆满到了极处。密宗是以「十六」表圆满。显教里面,像《弥陀经》用「七」代表圆满。七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七从哪里来的?是讲东、南、西、北、上、下、当中,这个就圆满,一点缺陷都没有了。七是这个说法,不是数字。《华严》用「十」代表圆满,十是一个整数,从一到十,十十就是百,它用十代表圆满。密宗里头用十六代表圆满。所以在此地举的这十六位菩萨,是代表圆满之数。 十六位菩萨,除了第一位贤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跟著佛学佛的一位菩萨。其他的十五个人,都是他方世界来的,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外太空人,从外太空来的。这是代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如来统统讲这一部经;今天释迦牟尼佛也讲这个经,他们听到非常欢喜,来参加这个法会,替释迦牟尼佛作证明,证明这一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所说的,有这个意思。 这些菩萨们,究竟是什么样果位的菩萨?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如果他的地位很低,这不必说了;如果很高的话,我们就觉得非常的惊奇了。此地所举的十六个人,统统是等觉菩萨,换句话说,他的地位跟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大势至,完全相等。出家可以成等觉,在家一样能成就,而且成就的人比出家的还多,这是给在家同修修学一个很大的鼓励,这里面的含义就非常非常的深广了。所以在家修行,一样成大菩萨,一样成佛。 说到修行,在过去出家的环境比在家好,因为出家可以说是远离社会,都在深山里面建这个道场,与外界隔绝,环境清净,心就清净了,所以比在家人容易修。现在这个世界颠倒了,在家人修学比出家人要殊胜,为什么?这个寺院丛林都变成观光旅游的重点,出家人一天到晚接应不暇,哪有时间来修行?倒不如自己在家庭里面,你接触的人事都少,反而容易成就。 特别是在美国的家庭,我觉得美国的家庭都是非常理想的道场,应酬少。台湾的家庭比美国的家庭繁忙多了,应酬多,客人多,交际多,也很难用功。我到美国来,两、三天接不到一次电话,真清净!在台北,这个客人是每天都不间断的。所以只好定一个时间,下午三点以后见客。凡是来找我的,下午三点钟以后来找我。如果不定个时间,从早就忙到晚,那电话就更多了。所以,美国是修行非常理想的一个处所,在这个地方如果不肯真正用功,实在很可惜。有许多人在美国,尤其是老人住不惯,太寂寞了。实在讲,修行就要寂寞,就要清净,功夫才能够绵绵密密的不间断。这个机缘不容易得,所以能住在这个地方,真正用功,那是很有福报的人。 菩萨名号也是表法,这一点佛学常识诸位也必须要知道。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尊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他的名字就换了。譬如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他叫这个名字,假如他到极乐世界去作佛,这是比喻,这个名字用不上,就不能用这个名字了,为什么?名字就是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教学的宗旨,以这个为名号。我们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众生,当然业障很重、也很多,许许多多业障里面,哪一种最严重?这个最严重的先要对治。 佛观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没有慈悲心,这是最严重的,自私自利,利己损人,所以佛的名号里面,就有释迦。释迦是梵语,它的意思就是仁慈,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一个教学目标。第二个我们的心散乱,一天到晚妄想纷飞,心不能得定,这是大病,所以名号就用牟尼;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寂灭;心地清净,寂灭是把妄想烦恼统统都消灭掉了,心得清净了。所以他的名号,就是他此时此地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方针。 他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大慈大悲,每一个人都清净寂灭,用不著这个名号了,这个名号到极乐世界一点用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很适用,到那里去就不适用了。到那个地方去作佛,一定要叫阿弥陀;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需要的。阿弥陀佛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假设来作佛,他也不能用阿弥陀,还得用释迦牟尼才行,才能够对症下药。所以,佛没有固定的名号,菩萨也没有固定的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 第一位「贤护菩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这是本地的菩萨。这个名词,它代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金刚经》上说的,这个「正士」是菩萨的称呼。通常我们称菩萨大士,像我们一般称观音大士,也可以称正士;正士跟大士,这个意义是相通的,正是正等正觉,都是对大菩萨的称呼。另外一个称呼叫「开士」,开就是开悟,开悟之士。这个对於圆教三贤菩萨都可以称呼;圆教初住以上,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可以称他为开士,这是通常对菩萨的称呼。 下面这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萨来参与这一个法会的。第一尊是「善思惟菩萨」,他代表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正智明了叫善思惟。思惟是表智断的意思,有智慧就有决断,他就不怀疑。这个法门要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够接受它,不怀疑,肯定它,这一位菩萨代表这个意思。 我们知道名号的表法,也就晓得贤护菩萨他所表的是十方圣贤都护念这一部经典,都护念这一个法门,也都护念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所谓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必定得十方圣贤的护持。我们常在大经里面看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都在这个意义里面包含著。 第三位「慧辩才菩萨」。第一位善思惟菩萨是自受用,是自利;我们有智慧能决断,无量法门我们能采取这个法门,这是善思惟菩萨所表的。自己得到好处,要把它辗转介绍给别人;介绍给别人,那就得要有辩才,说的能让别人听了生起信心。所以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辩才,才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 底下一位「观无住菩萨」。刚才说过,这一个法门是宗教显密、诸宗圆融的法门,因此无论在教义里面、在表法里面,几乎各种宗派的教义统统有。「观无住」是表宗门的,你看《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位菩萨表无住生心。这是宗门里面所景仰的,他也在这个法会,也听世尊讲《无量寿经》。 第四位「神通华菩萨」,这一位菩萨代表他有善巧方便,能够教化众生。神通,「神」是说他的能力非常的神奇,超出我们的想像之外,他有这一种特殊的能力;「通」是一切通达,没有障碍,这叫做神通。换句话说,神通是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你在生活里面,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通达无碍,这叫神通。 底下一位「光英菩萨」。光表智慧,光明英发的意思。这个光明,表现在外面,非常的炽盛,像火烧的非常猛烈一样,举这个比喻。 「宝幢菩萨」。幢是属於旗帜一类的。在佛门里面最常用的是幢幡;幡是长的,那个形状是扁的。在台湾,一般寺庙里面常常见到,寺庙佛殿大概两边都悬挂著幡。幢,在台湾比较少见,在大陆、在日本比我们台湾多,它也像幡一样,但是它是圆形的,当中是空的,也是布做的,有一点像我们现在飞机场那个风筒差不多,很长。这两种东西,在佛门里面不仅仅是庄严具,它有用处的;从前寺庙前面都有旗杆,现在寺庙没有了;旗杆上,它不是升国旗的,它是升这个幡幢的。 佛教是教育,教育一定要保持它的尊严,所谓「只问来学,未闻往教」,教学一定要尊师重道。如果学的人对於老师没有尊敬心,他决定得不到东西;学生能得到东西,与他对於老师、对於课程这种敬重,完全成正比例。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老师到学生家里去教,学生对老师一定会轻慢,「这个老师没什么了不起,我叫他,他就来;不想叫他,就叫他走」,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老师不值钱;换句话说,老师再好,学生也学不到东西。 佛门没有招生的,诸位打开《大藏经》,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萨、祖师大德,当年在世曾经招过生的?没有招生,也不会劝人来听讲;劝人来听讲,觉得自己太傲慢了,自己究竟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格去教人,不可以劝人。那讲经说法怎样叫人家自己来呢?这个旗杆上就悬挂幢幡。幢是圆形的,升在旗杆上,外面人看到了,晓得今天这个道场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他自然就来了,所以是一个信号,他自己来了。如果悬挂的是幡,幡多半是做法会,今天这个道场有法会,喜欢来参加法会的,他就来了。 从前没有通知、没有宣传,用这个标志告诉大众,我们今天道场有些什么活动,向大家报告。你喜欢来参加,不喜欢也可以,很好,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个方法非常之好。即使讲经,这个法师讲得不好,法师没有请你来,是你自己来的,所以法师也非常谦虚。这是道场对於大众的一个宣传。 现在资讯发达了,许多地方比从前方便太多了,现在我们可以登广告,可以发通知,甚至於可以用电话联络,把这个活动的消息传播给大众,等於从前幢幡的效果。所以现在幢幡变成没用处了,只有在佛殿里面挂起来,当作庄严的工具了,不像从前有实际的用途。 宝幢,这是法幢高竖,代表这个地方经常不断的讲经说法。宝幢代表智慧殊胜的意思,表弘法利生。 「智上菩萨」,这个名字的意思非常显明,代表无上的智慧。这一些德号,可以说全部都是赞叹本经,都是赞叹这一个法门。 「寂根菩萨」。根是讲的六根,寂是寂净。我们通常讲六根清净,六根清净特别是指戒律,戒律的精神,就是帮助我们达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净六根,也是最殊胜的戒律、最圆满的戒律,还是在这一部经上,还是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中。所以这十六个菩萨名号,不但是赞经,赞法门,同时就是赞叹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对这个名号里面的含义、名号功德,知道的清清楚楚的人不多。 「信慧菩萨,愿慧菩萨」。这里非常显然告诉我们,「信愿行」都是以真实智慧为基础。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不会相信这个法门;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不会发愿求生净土;同样,没有真智慧,你就不肯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这两位菩萨,显示净宗三资粮不可思议的殊胜。 底下一位是「香象菩萨」,再下面是「宝英菩萨」。这两位菩萨,特别表示众生求生净土的大愿,不可思议。在古代没有机器,那个笨重的劳动力,都需要牲口来帮忙,所以马拉车、牛耕田,要借重牲口的力量。在畜生里面,力气最大的是象,所以表愿力不可思议,用这个香象代表。宝英是表愿海德严,万德的庄严,庄严什么?庄严求生的大愿。我们真正发了真实的愿心,这一生当中我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里面所有的德能智慧,你统统都具足了。 「中住菩萨」,表安住中道。在大乘圆教经典里面,都赞叹中道。有一些人对净宗没有深入的研究,以为念佛偏在有门,认为念佛法门不是中道第一义。这个实在是看得太浅了,太肤浅了,不知道念佛是真实的中道。中住菩萨在此地表这个意思。 「制行菩萨」,代表持戒念佛。制是法制,行是行持,所以制行表律仪。前面我们念过寂根,寂根菩萨是律仪的效果。如果从因果上来说,制行代表持戒的因行,寂根代表持戒的果德。 末后一位「解脱菩萨」。这一位菩萨他所代表的是得大自在,像我们普通念《心经》,《心经》上观自在菩萨,怎样才自在?必须要具备「深般若波罗蜜多」,要具足真实甚深的智慧,浅智慧不行;然后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得大自在了。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所以解脱菩萨是表修行的成果、果德。 「而为上首」,这是说明这十六位是在家菩萨的上首。底下一句: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我们先看这几句,这几句含的意思既深又广。「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咸」字是总指前面所说的,从大比丘众到出家的菩萨众,再到贤护这一些在家的菩萨;换句话说,这是全体大众,我们在经文上面是看这个意思。其实,它意思外面还有意思,我们要能够更深一层去观察,不能只看到这个现场,那我们看的很浅,就不够透彻了。深一层是什么?深一层是表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广一层是讲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所有一切菩萨众,全都遵守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修行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之德都在《华严经》上,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说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讲的普贤大士之德。诸位想想,彭际清居士将这一部经称为中本华严,不能说他说错,不能说他没有根据。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大士之德,在我们本经里面浓缩成一卷,我们想一想,我们愿意学哪一部经?当然愿意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文字少,内容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所以这个经一展开,就是八十卷的《华严经》,《华严经》浓缩成《无量寿经》。 普贤大士之德,在《华严》最后归纳为十大纲领,我们称作「十大愿王」,是他所修学的十大纲领。《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圆满的佛果菩萨不能证得;他要想证得,一定要修普贤行。 我们今天在本经里面修普贤行,实在是万万想不到,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普贤行圆圆满满的含摄在其中,这个太妙了!照《华严经》那个方法去修,我们决定做不到;纵然做到了,那真是万分之一、千分之一,没有办法圆满的。换一个法门用执持名号,不但简单容易,而且圆修圆证。 诸位如果真正能够透得这一层意思,你对古人所说的,《华严》、《法华》只不过是本经的导引而已,你才会对这一句话会心微笑,点头同意,说得没错。然后才认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是第一。绝对不是我们学净土,念这个经,自己夸大自己,不是的;没有一丝毫夸张,它确确实实是如此,我们说的一丝毫都不过分。 既然说到普贤大士之德,也要略略的介绍一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非常重要。我们念佛人,刚才说过,这一句名号圆摄十大愿王,那是不是真的圆摄了?要看你怎么个念法。你这一句名号里头没有十大愿王,那就是一句空的名号,没有内容;你这一句名号里头,确确实实有十大愿王,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大菩萨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念阿弥陀佛的音是一样的,里面境界不相同,用心不一样。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的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感应。为什么没有感应?心跟佛心不一样,愿跟佛愿也不一样。所以虽然念这一句佛号,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因此,经不能不明了,对经义明了通达,对於念这一句佛号相应,那有很大的帮助。 十愿里面,第一愿是「礼敬诸佛」。普贤行的特色,就在本经的经题上,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心,普贤菩萨的心是平等心。假如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去修礼敬诸佛,那个不叫普贤行;以清净心、平等心修礼敬诸佛,那叫普贤行,跟普贤菩萨修的完全一样了。 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生到西方之后,从实报土的上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为什么都平等?因为他的心平等、心清净。在我们这个世界,世尊给我们说有四土三辈九品,真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无论在哪个阶层,他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他们已经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了;离开分别执著,还有什么四土三辈九品,没有了。起这个念头,就是分别执著。这是佛对我们有分别、有执著的人说的,到那里念头都没有了。 但是程度上有没有参差不同?有,事实上有,大家都没这个念头。等觉菩萨也没有「我是等觉菩萨,你是凡夫」,没有这个念头。那个人见思烦恼断尽了,你还是带业的,他不会说「我断尽了,你还带业」,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大家在一起统统平等。 你要问,实际上来说,确实有带业,有不带业的。可是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没有了,所以它是平等的法界。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事情,西方世界特别。 我们现在看「礼敬」。礼是外表的,敬是内心的。礼是礼节,表里一如;内有恭敬,表现在外面自然就有礼节。敬是真诚心的流露,真心、诚心,真诚心的流露。 礼是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一定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因为表现在外面,我们从礼节来说,古今的礼节不相同,中国跟外国的礼节不相同,所以古人常说「入境随俗」,你到别的地方去,一定要随顺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一切的礼仪,要随顺它,你才能够跟那些人相处,跟那些人在一起共修。 入境,最重要的先要了解风俗习惯。古人旅行,先要讲解,怕你到那个地方生疏。在过去,因为每一个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有很多的忌讳,说错话,做错事情,引起别人的忌讳,那真正是得罪人,真正是惹大众生烦恼,绝不是自己有意的,是无意的。所以入境问俗,非常非常的重要。 现代比从前方便太多了,纵然没有出过国,每一天看电视、看电影,差不多世界上各地风土人情都会知道很多,这个隔膜愈来愈少了。所以一般出国的时候,也用不著特别请教别人,特别去问了。从前确实不行,从前交通闭塞,资讯不发达,隔一县、隔一省就非常生疏。这是古今情况不一样。 礼节,这个礼有对人对事对物,因为普贤行非常广泛。对人,譬如从前帝王时代,老百姓对於皇帝,国家的元首行最敬礼。最敬礼规定是三跪九叩首,这是最敬礼。到民国,皇帝没有了,国家元首是总统,我们礼节上规定的最敬礼是行三鞠躬礼。你看外表这个仪式上变更了,内里面诚敬之心,没有两样,还是一样的,这个要知道。 不能说这个仪式改了,里面诚敬心也打了折扣,那就错误了。诚敬不变,外面的礼节随俗。哪一个朝代,随顺哪一个朝代,随时间。在中国,用中国的礼节;在外国,用外国的礼节,随地区。它是活的,不是死的。 所以一般人为什么乐於接受佛法,它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它讲的原理原则不变,但是应用在生活上是千变万化,绝对不是一个呆板的,是活活泼泼的,这就叫人生欢喜心。 「诸佛」,是指谁?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佛最高,九界众生对於佛都是真诚的恭敬。佛在《华严》、《圆觉》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诸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要把对佛真诚的敬意,用来对人对事对物,这才叫礼敬诸佛。我对佛很恭敬,对人就瞧不起他,错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了。普贤行是平等的,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也恭敬。 不但对人如此,对物也要恭敬。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这是物质,我们讲植物、矿物,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在动物,我们叫做佛性;在植物、矿物,我们叫做法性。它是一个性,所以《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一切种智,圆满一切种智,就是证得无上的佛果。 有情众生可以成佛,那桌椅板凳哪一天成佛?砖头草皮什么时候成佛?《华严》讲统统成佛。你要问这些无情的众生什么时候成佛?你成佛的时候,它就成佛;你不成佛,它也成不了佛。什么道理?依报随著正报转。到自己成佛了,你看到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没有一样不是自性,怎么不是佛! 好像我们作梦,梦境是我们自己心变现的,大家知道,梦里面有自己,除自己之外,也梦到很多人,梦里也有山河大地,也有动物、植物、矿物,也有虚空,统统都是。梦醒了之后,自己好好去想一想,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的心?全是自心变成梦境。所以全梦即心,全心即梦,那就叫同圆种智。你一下觉悟了,原来整个梦境就是自性,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法身,这叫同圆种智。 所以我们对物要敬,对它要有礼。这个礼怎么个行法?我们现在见了人,在外国点点头就行了,它这个礼就是如此;你要给他九十度的鞠躬,他觉得奇怪,觉得不合适。到哪个地方,用哪个地方的礼节,日本的礼节是九十度的鞠躬。对桌椅板凳的礼节,就是要把它摆的整齐,把它擦得很干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对事,无论公事私事、大事小事,认真负责,把这一桩事情做得很圆满,这就是对事的礼敬。所以诸佛的范围非常非常的广大,一切有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以真诚之心来修礼敬。 普贤行,这一条摆在第一。第一,就是根本的修持;没有第一,就不会有第二、第三。好像盖房子,这是第一层楼,没有这一层,怎么会有上面第二层?第二层是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这样我们就晓得礼敬的重要性! 我们再看看世间圣人的教学,《五经》是儒家读的经典,最重要的五种,扩大就是《十三经》,那就多了;《十三经》不能读,最低限度要读《五经》,我们讲四书五经。《五经》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春秋是左传。这个五种,从前读书人必读的。翻开《五经》之一的「礼记」,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那个意思完全相同。 儒家建立教学的仪式,佛法没有传到中国来,释迦牟尼佛跟孔子也没有见过面,他们两个人教学有许许多多地方相同,几乎完全相同,都是把礼敬摆在第一,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世法佛法要想成就,都在这个地方建立。 今天世界乱了,病根在哪里?人与人互相没有尊敬心,这就乱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尊重别人,即使没有法律,没有警察,社会一样有良好的秩序。为什么?每一个人的心里存的有诚敬,这个世界不会乱。儒佛的教学,教什么?就是教我们敬,教我们用真诚心,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这是圣教的总纲领,这一句决定不能够轻视了它。 我们学佛,就在这个地方学起。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对於佛号有怀疑,或者对於西方极乐世界有怀疑,或者我念佛心里面还有杂念,这都是不敬。普贤菩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念的为什么不一样?人家念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怀疑、夹杂、间断,所以不一样。他这一句佛号里面有礼敬诸佛,我们这一句佛号里头没有。他这一句佛号句句唤醒自性,怎么唤醒自性?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平等,对人对事对物要清净,对人对事对物要礼敬。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不是光念这一句就行了。所以他这一句佛号与自性相应,与十方一切诸佛的心愿解行没有一样不相应,你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跟我们念的,怎么会相同! 所以人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这个念佛,不知道念佛的真实功德,只学这一句音声,只学了「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符号,这个不管用。所以古人常常讽刺,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有口无心,口念的没错,音声很正确,心行不相应。必须要心行统统相应,这才叫念佛人。 第二「称赞如来」,称赞是赞叹。这个赞叹,它不用「诸佛」,换「如来」了;诸佛跟如来,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样的,为什么第一句用礼敬诸佛,第二句为什么不用称赞诸佛,要换个如来?诸佛跟如来确实不一样。称诸佛是从外表称的,称如来是从性德上称的,那就不一样了。所以礼敬是从外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要礼敬。称赞就不是这样的,与性德相应才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 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一回事?给诸位同修说,就是我们从早到晚,看到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物,把它归纳起来分为五十三大类,这就是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的有五个,出家的少,在家的多。在家里面,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就是你从早到晚所接触的。善财五十三参,我们天天接触,不知道参!这一些人物里面,有心善行善的,你要赞叹;有心恶行恶的,不赞叹,不赞叹对他要有礼敬。所以礼敬里面没有分别,称赞里面有分别。 譬如,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我们看到有三个人他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一个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愚痴,所以善财童子对他礼敬,没有赞叹。第二位甘露火王,这一位善知识瞋恨心很大,报复心很重,你稍稍得罪他,他那个报复就不得了,把你送到刀山,下油濎来对付你。善财童子去参访他,礼敬不赞叹,代表瞋恚。第三个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伐苏蜜多女是什么身分?是个妓女,善财童子对她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所以这个称赞要用如来,不能用诸佛。 对人诚敬,决定没有分别;称赞,那就要看他的德行,这里面有差别的。他是善人善心善行,我们为什么要赞叹他?绝对不是他喜欢我们赞叹;我们赞叹他,宣扬他的德行,希望别人跟他学,是这个意思。我们赞佛、赞菩萨,佛菩萨自己不会称赞自己,自己都很谦虚,我没有智慧,我没有能力,我也没有东西教给人,你到我这儿来干什么?都是自己非常谦虚。没有一个说,我有智慧,我很能。现在有很多人这么说;从前没有,从前没有这个说法的。 以前选举,我们中国选举制度从汉朝建立的,选举不是自己出来竞选,是别人推选的;别人觉得我们这个地方,某个人很有智慧,很聪明、能干,又很热心为大家服务,我们推选他出来,不是他自己要出来的。所以称赞是介绍这个人的德行,标榜这个人的德行,希望大众效法他,希望大众向他学习,是这个意思。 这个善心善行,我们就要赞叹;恶心恶行,那就不能赞叹。儒家也常说「敬而远之」,对待这些恶人,恭敬心绝对没有差等,完全一样。远,就是不学他,不效法他,不跟他学,这个叫远。远,不是躲著他远远的,不是这个意思。天天接触的时候,我知道你哪些地方不足以取的,我不学你就是了,但是一定要恭敬。所以礼敬底下说的是诸佛,称赞必须要用如来。 无量寿经 (第十九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19 请掀开经本: 【德遵普贤第二】。 昨天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略为介绍了两段,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第三段是「广修供养」。供养里面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我们对上,譬如父母师长,对长辈我们称供养;对平辈、对下辈,我们称布施。所以供养跟布施是一个意思,供养是比较恭敬一点的称呼,它的目的是在拔除我们的根本烦恼。 这个根本烦恼是什么?佛在经论里面,将凡夫的烦恼说之为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就太多太多了,说话就不方便了,所以把它归纳成八万四千。这个八万四千,确确实实是一条一条能说得出来的,不是一个笼统的数字,是确确实实有八万四千条。八万四千要在平常讲演的时候,那也太琐碎了,所以就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一百零八,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我们这个念珠是一百零八颗,它的意义就是断百八烦恼,是这个意思,把烦恼念掉。可是百八虽然是不多了,说起来还是很罗嗦,再归纳,像天亲菩萨在《百法》里面给我们归纳成二十六个,这个就比较简单了。通常讲经说法要说得详细一点,都讲二十六个烦恼。但是一般情形,还不说这么多,这么多太麻烦了,再把它归纳成六个,六个叫根本烦恼。这六个还嫌多,再归纳成三个,这三个是贪瞋痴。所以「贪瞋痴」称作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烦恼都从这三个根本烦恼生出来的,所以叫做根本。贪瞋痴如果再要归纳,就归纳成一个,那就是最毒最毒的「贪」,贪心最毒!归纳到最后一个是贪心。 布施,就是把贪心破除掉。所以菩萨修行的纲领有六个,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度悭贪。我们知道它真正的用意,我们才会认真的学习。古人常讲「爱不重不生娑婆」!你为什么会生到娑婆世界?为什么会去搞六道轮回?说实在话,都是贪爱的心太重。 贪爱的对象非常广大,世间的五欲六尘,出世间的大小乘佛法。世间法不贪了,贪佛法,行不行?还是不行,还是搞六道轮回。佛是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这一点要搞清楚。所以世法不可以贪,佛法也不能贪。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一个烦恼最难拔除,可是非拔除不可;你要不能拔除,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够免轮回,这个事情麻烦。 我们讲了生死、超三界、出轮回,有一个很简单的定律,不管你修学哪个宗教、哪个法门,你那个贪的念头是不是真的断尽了。贪瞋痴果然断尽了,那你就决定能够超越轮回。你修行得再好,这个贪瞋痴念头不断;换句话说,你决定还是在轮回之中,你出不去。由此可知,这个布施供养是佛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修学的手段。 用什么心来布施?用恭敬心修布施,就叫做供养。所以此地供养的对象,跟前面两条所说的一样,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话要听清楚,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佛,我们知道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现在佛,像药师佛、阿弥陀佛都是现在佛,没有灭度,还住世的;未来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由此可知,这个布施供养的对象是一切众生,他们才真正需要。 用什么方法布施?佛告诉我们,世间人没有一个不求福报的,福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个是财富,这是世间人拼命在追求的;第二个是智慧,聪明智慧;第三个是健康长寿。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不追求,能求得到吗?佛法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换句话说,一定能够求得到的。能求得到,为什么许多人在那里求,没求到呢?求有理论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应。什么叫如理如法?这里面有因有果,我所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知道它的因,我们在因上下功夫,果报必定得到。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这个原理是因果。不但世间法是因果的定律,出世间法还是出不了因果的定律。 实在讲,这个因果律是真理,诸佛菩萨都不能够推翻,没有人能推翻的。在佛法里面讲得详细一点,因缘果报;通常我们把缘省掉了、报省掉了,单称因果;实际上,因果具足的称是「因缘果报」。 佛告诉我们,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富是从财布施得来的,原来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我们施财得财,施衣得衣,施食得食。这个财里面包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你布施什么,就得什么。可见得如果要是昧了因果,昧了就是不明了因果,颠倒了因果,我想求财富,不肯修布施,要求神、求佛菩萨怎样保佑我,就发了财,这是昧了因果。佛菩萨、神明没有这个能力,没法子帮助你,是要你自己真正去修。 佛菩萨帮助我们的,是把这一桩事情的真理,就是真相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我们依照这个事实、依照方法来修,别人可以得到,我们当然也能得到。因此,财物不要藏在自己家里,那个是没有福报的,应当要布施;要以清净心、平等心,广为布施。哪个地方有需要,我们有多余的就帮助他,这是你真正在种福,哪有不得福报的道理! 你施的愈多,施的心愈清净,你得的财富愈多,得的财富也很顺利。我们看这个世间人有的人赚钱赚得很容易,没有操一点心,这个钱财就滚滚而来了;有人财是发了,赚得很辛苦,这里头都有因果。布施的时候,施得很痛快,心里面没有计较,这个布施得很舒畅,得来就很容易;布施得很勉强,听到别人劝请,好不容易布施一点,布施之后又后悔,这个将来得的果报(果报是一定有的),就得来很辛苦。 实在讲,所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命是什么?命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别人定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尤其是佛法讲的透彻,果报通三世。因为我们世间人眼光短浅,往往看到那个人不是一个好人,为什么他发财,作大官,非常有地位,而且还长寿,好像老天爷非常不公平,这样的恶人为什么给他富贵。诸位要晓得,他这一生的果报,是他前世所修的;这一世作恶,实在讲,他的果报已经逐渐逐渐在打折扣,已经在消失掉了。如果这一生再要行善,他的福报就大了,这一生享不尽,生生世世还在享。这一生如果作恶的话,那前生果报决定在这一生当中消耗殆尽,他这一生所造的恶业,来生得果报,这一点要知道。来生不报,如果他的福报很大,还有余福,来生再享福,他有后报,后报就是第三世以后,一直到无量劫,什么时候他这个恶的因缘成熟了,恶报自然就现前。这是说我们布施供养是修行的手段,非常重要。 人为什么造业?人会造业是没有智慧,是迷惑颠倒,不能辨别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才会造业。因此,聪明智慧非常重要。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常常劝我们,宁可没有福,不能没有慧;有福没有慧,享福就造业;唯独有智慧、再有福报能够普度众生,那是福上再加福,那个福报就大了。 智慧从哪里求?智慧从法布施,世间法布施得世间的聪明智慧,佛法里面行布施得般若智慧。世法里面,范围非常广泛;凡是我会的,我通达的,遇到别人不会,我以非常欢喜帮助他的心来教导他,让他也会,这叫法布施。举个小例子,我会烧菜,他不会,这是很小的事情;像我们佛门同修,我们在此地没有道场,但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像活动中心可以借,其至学校也可以借,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我们在这里教烹调,有喜欢学的同修到这一天来,都可以参加,这都叫法布施。 如果收费,那就不是,收费那是买卖,那个福报得不到。为什么?因为福报你立刻就得到了,一个人交多少钱,马上就得到了,这个叫现世报,马上福报就报掉了。如果不收费的,这个福报就大了,这个福报留在后面再报。所以诸位你尽管布施,后福无穷!我会什么样东西,好好的去研究它,找机会来帮助需要的人,世法里头任何一样都好。 佛法当然就更殊胜了,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给我们说,一切财布施之中,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指的佛法,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佛法里面,有权实、大小,这就不一样了。因此,你布施佛法给别人,就是我们把佛法推荐给别人、介绍给别人,将来所得果报的大小,与你布施的法,与你布施的心,决定是成正比例的。 一切法门当中,我们今天知道了,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法。从前不晓得,我们在大乘法里面,样样都好,都来布施;现在知道了,当然要把最殊胜的法门,作为我布施众生的手段,你将来得的果报是第一。 现在修法布施比从前方便,从前这个经本是手写的,你一年能写几部经;到后来有木刻版,这个木刻版也相当费事,先要写出来,然后雕在木板上,从前印刷是用松烟,没有油墨;就是松子的烟,用棕的刷子刷,一张一张的刷。诸位如果有机会到大陆去观光旅游,可以到南京去参观金陵刻经处,因为金陵刻经处还有旧的书,老的方法还在那里刷,你就可以去参观参观,知道从前的书是怎么印出来的。现在他们进步了,不用松烟,用油墨。但是用油墨还是刷,油墨比松烟好,松烟的那个古本的书,你用手摸摸的时候,手上就有灰,黑的,这个污染,油墨不会,这也是常识。 现在我们可以印经,印经是法布施。现在印刷术发达,也很进步,印的东西好,价钱很低廉;像我们现在送给诸位这些经本,我们每次都印一万册、两万册,到处送给人结缘,这是法布施。 法布施里面,选择经典,这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布施假的佛经,误导众生,这个罪过就非常非常重;你布施的是正法,功德无量无边。过去大慈菩萨曾经说过,他说你在一生当中,能够劝两个人念佛,这两个人念佛真的往生了,就比自己精进。你如果真的劝两个人往生了,说老实话,你自己往生就很有希望。纵然临终有业障现前,都有办法,为什么?这两个是你劝他念佛,他们两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你临命终时,他看到了,他一定拉著阿弥陀佛一同来接引你,为什么?因为我到这边来的是他帮助我来的,不是他,我不知道,我要报恩。确实如此。这是一切佛法当中,没有比这个更殊胜,这个果报真正不可思议;你要是真正晓得这个好处,你就会认真去做了。帮助别人,真的是帮助自己。 大慈菩萨说能劝十几个人,福德就无量无边了。如果能够劝几百人、几千人,你就是真正的菩萨了。如果能超过一万人,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再来。这是大慈菩萨偈里头说的。《龙舒净土文》里面,曾经多次的引用大慈菩萨的这个偈子。我这一次印了一个单张的,这里面就有。 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处,凡是认识的人,亲戚朋友,都用这个方法去劝他。我们这里经书很多,欢迎大家拿,拿回去寄给你的亲戚朋友,辗转布施,辗转供养,功德无量无边。你不要客气,拿一本、拿两本不好意思;我拿的这么多了,起贪心了;不是的,你拿去送给别人,这是好事情;统统发完了,我们台湾会再寄过来,这个书我们一年总要印几十万册,向全世界赠送。 台湾这个社会,在全世界来讲,可以说是最乱的社会。最乱,它还能维持下去,各方面都还不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实在讲,世界上许许多多人都找不出这个因素,这么混乱的一个社会,年年赚钱。诸位要是懂得一点佛法就恍然大悟了,台湾人布施供养是世界第一。印经要钱,财布施;佛经是法宝,也是法布施。那他为什么自己没有聪明智慧?他不念,他把法送给别人,他自己不要。如果自己照佛法修学,确实台湾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极乐世界,这是一点都不假。台湾比不上外国的,只有三桩事情:第一个是污染,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第二个是社会不安定,风气很坏;第三个是交通混乱;能把这三桩改进,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地区能比得上台湾。今天是整个台湾人都在修福,没有不修福的,所以今天享受这样的福报是有原因的。 无畏布施是别人身心不安,有恐怖的时候,我们帮助他,使他离开恐怖,身心得到安稳,这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面最具体的是放生,是素食;素食就是无畏布施,使一切众生对你没有恐怖之心,知道你不会伤害它,这是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素食里面,养分是非常非常的充分;不要以为吃素没有营养,那是心理作祟。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法因心想生」,可见得确确实实如经论所说,心生法,法生心。最要紧的还是自己的信念,念头能决定一切,你的心清净,营养就足够了。 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的比丘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那个时候的制度是托钵,托钵就不能讲求素食了;如果素食,人家供养你,一定要供养素斋,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那这就不慈悲了。所以佛法说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吃什么,就供养什么,不要特别替出家人去准备。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生活跟大家还都是一样,没有吃素的;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这些事情都必须要知道,一定要晓得。 现在交通便捷,常常到外国去观光旅游参学,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吃长素的只有中国,日本的佛教徒不吃素,韩国也不吃素,泰国、锡兰更不吃素。我们到这些佛教国家,他看到我们吃素很奇怪,为什么不吃肉?我们看他们又吃肉又喝酒,看起来也很别扭,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相同。 佛的制度里面,没有教我们吃长素,只教我们不杀生,吃三净肉,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你在市场里面买的统统是三净肉。所以学佛的佛弟子,绝对不买活的动物回家来杀,也不可以在市场里买活的东西,叫他杀了带回去,这个不可以,这是犯杀生的罪过,这是破戒了。特别像美国,冷冻的这些鱼肉,那绝对是三净肉。 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佛教的大护法,他读《楞伽经》,读到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读到这一段经文非常感动,於是他就下定决心,不吃众生肉,这就是素食的来源,是从他这儿来的。他是佛门护法,在佛门里面鼓吹,於是出家人首先响应,中国佛教素食从这儿来的,不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的。梁武帝以前的出家人都吃肉,梁武帝以后,才真正把这个素食运动在佛门里面推动,而且非常有成就。我们知道这个历史,知道这个事实,绝对不是说佛教徒一吃肉,那就犯了天大的罪过,好像就不得了了;没这回事情,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身体就像机器一样,机器每一天都在那里运动、在那里运作,它需要能源,需要热能来推动它,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人这个身体非常消耗能源,换句话说,他补充就要多;有些人消耗的量就少,他补充就不需要很多。 这些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我给同学们说,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的人,那个能量就消耗得太大太大了。出家人心地清净,他的妄念少,烦恼少,需要量就少,所以他的身体很健康,他需要的量很少。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定功很深,那不是平常人,我们比不上的,阿罗汉七天吃一餐,他就够了;辟支佛,就是缘觉,他那个定功比阿罗汉还要深,人家半个月吃一餐。你在经上看到,阿罗汉跟辟支佛去托钵,半个月出去托一次,一餐就够了,他消耗的少。所以能量的消耗与劳心劳力都不相干,一个操心的人,劳心劳力的人,消耗都少;唯独妄念烦恼,那个消耗就太大太大了。 这一桩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实际的例子。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日中一食,他每天吃一餐。我跟他在一起,他告诉我,他吃一餐吃了差不多将近有四十年了;学佛没有多久,他就吃一餐,一直到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多岁。我观察他的工作非常繁重,不但讲经教学,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俗话说能者多劳!建立「台中莲社」这个道场,莲社里面莲友有十几万人,他把它分班,分成四十八个班,每一班跟老师一个月见一次面。你们想想看,四十八个班,李老师每一天都要接见大众,都要跟大家讲开示,勉励他们念佛。那个大的班,一天一个班;如果班上人少一点,就两个班、三个班合在一天;因为一个月只有三十天,有四十八个班。天天要开会,接触这些大众。 大众老师跟他们讲开示之后,还有一些疑难杂症要问的,要跟他解答的。老师医道很高明,他这个中医确实非常高明,同修当中生病都找他,他也不能拒绝。还要到学校上课,到孔德成先生那里去上班,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一般人想见他,必须在两个星期以前跟他约定时间;在一般讲,一个星期之内要跟他约时间,是约不到的。他每天这个时间排得紧紧的,非常忙碌,一天吃一餐。 一餐吃多少?那个饭量之小,一般人想像不到。台湾那个小馒头,一点点大的两个;一碗稀饭,两个馒头,两个小菜,他的生活就这么简单。你要去看,这哪有营养呢?没有营养。人家活了九十七岁往生,不要扶拐杖,不要人照顾,眼睛不要带眼镜,说话音声宏亮。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是决定研究不出来的。所以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统统消耗在妄念上。 因此,饮食的多寡,一定要看自己的体力,这个东西不能勉强学;勉强学,你的身体一定会出毛病。现在有不少人持午,好像持午是一桩很了不起的事情,很荣耀的事情。他一天到晚妄想多,能量补充都来不及了,他还要装著持午,晚上不吃,充面子。晚上一餐不吃怎么办?中午一餐把晚上也吃掉,吃那么一大盘,结果肠胃坏了,没几年就得胃病。这个病从哪里来的?从面子上来的,何苦!真正持午,或者是一天吃一餐,跟平常饭量一定是正常,不能够加一点,加一点那已经错了,这是我们说到饮食起居一定要知道的。所以无畏供养里面,这个素食就已经做到了。 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是无畏布施。譬如一个人他修忍辱波罗蜜,平常我们言行不小心得罪他,我们不会担心,因为他不会怪罪,他也不会报复,我们身心能得到安稳。持戒,我们守法,譬如持不杀生的戒,动物看到我们不会害怕,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持不偷盗的戒,人家的财物摆在面前,他离开了很放心,这个人持戒,他不会动我的,他没有恐惧的感觉。这都是属於无畏布施。 因此,「广修供养」这一条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大,特别我们要注重在法供养,就是如何将佛法普及到一切众生。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而且特别需要这一部《无量寿经》。为什么?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这一部经是最契现代人之机,最适合当前的社会;要想个人这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这一部经统统都可以达到。 经文并不算很长,读诵研究修学都非常方便。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力量,可以再研究其他大乘经典。如果觉得时间少,工作很繁忙,不愿意深入经藏,那么这一本一生足够用了,我们修学世间的目的、出世间的目的统统都能够达到。真正能够依教修行,那是真实的供养;能把这一部经普遍的宣扬介绍,帮助佛接引一切大众,这是供养如来。说实在话,诸佛如来对我们什么都不需要,一个是希望我们自己这一生决定成就,第二个希望将这个法门普遍的宣传。 第四是「忏悔业障」。学佛的同修都知道我们业障很重,用什么方法去消业障?用什么方法忏除业障?念经行不行?拜忏行不行?修福行不行?说实在话,念经、拜忏、修福都是好事,未必能消除业障。为什么?你先要晓得什么叫做业,什么叫做障,你总得要把这些搞清楚。障是什么?障碍了自性。自性有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我们今天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了,这里头有障碍;如果没有障碍,当然现前,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现在有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是业。什么是业?业是造作。正在造做的时候叫事,造作完了叫做业。你们在学校念书,发给你这个本子叫作业本,在作业;作业圆满了,就毕业。那个业,就是障碍。所以你诵经、拜忏、修福,都是在造业,造业如何能消得了业障?消不掉。只有不造业,业障才能消掉。哪有造业能消业障?不过你诵经、拜忏、修福,你造的是善业,不是恶业。善业在三善道享福,这是果报;恶业在三恶道受苦。善恶统统是业,统统障碍自性,这叫业障。 因此,你念经,你拜忏,想一想你的心是不是清净,你的妄念是不是少了?假如妄念烦恼减少了,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个月少,你这个业障逐渐逐渐在消除。如果你的妄想杂念还是一样的多,甚至於一天比一天多;换句话说,你所修的与消业完全不相干,这一点要知道。我们明了这个事实,你就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忏除业障;心清净了,心平等了,业障就消除了。 我们还举前面「诵经消业障」的例子来说,会念经的人消业障,不会念经的人造善业,不但不能消,他在造善业。怎么叫会念、怎么叫不会念?会念的人,念经是修清净心,是修平等心,这个人就会念了。怎么个修法?经本展开,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直念下去,不打一个妄想,不起一个杂念,岂不是念这一部经的时候在修定,在修清净心。经文一个字没念错,一个字没念漏掉,这个叫消业障。如果一面念经,一面想里面的意思,业障就消不掉,那就造业了。所以不能想意思,是用读经的方法修定,修一心不乱。 读经跟念佛同样一个道理,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就能消业障。拜忏也是如此,全心全神聚会在忏仪上,依照这个仪规来做,哪个地方是拜、哪个地方是念、哪个地方是观想,也不杂妄想,这个拜忏收的效果就大了,他在修行。修什么行?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正净,这个能消业障。 修福要三轮体空,不著相。不要做了一点好事,经常挂在心里,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去年做多少好事,今年做多少好事,那叫造善业。好事做完之后,忘得干干净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修福是消业障,这个要知道。 譬如我们印经,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后面,这个是我印送的;如果你真有这个念头,你著相了,你是在修善业,不是在消业;自己确实没有这个念头,后面这样写著,是写的给别人看,希望他们来仿效,这个意思可以,这是对他的,不是对自己。对自己是三轮体空,对别人是故意标榜,让别人学习。因为世间人名利心很重,这个好事情,我也留个名,好吧,让他也去做一点善事,这是鼓励人做善事的。如果自己真有这个意思的时候,你也是在做善事,你不能消业障。所以消业障就是心地清净,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才能够消除业障。由此可知,佛法教学绝对没有迷信,你仔细去想,非常的合情合理合法。 第五是「随喜功德」。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一切众生贪瞋痴三毒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学就会了,贪瞋痴不要学的。除贪瞋痴之外,还有一个严重的烦恼,那个妨碍的程度,不亚於贪瞋痴,那是什么?嫉妒傲慢,这个也不要学的。你看看一、两岁的小朋友,没有人教他,他有嫉妒心;两个小朋友吃糖果,那个吃多一点,他就不高兴了,他就要闹了,他有嫉妒。这是严重的障碍,必须要把它拔除。 用什么方法?用随喜功德。你要认清楚事实的真相,它有好处,这个好处是能够利益众生的,能够利益社会的,他的好处就是我自己的好处;绝对不可以嫉妒,绝对不可以障碍。因为你嫉妒障碍不是对他一个人的,这个结罪不是对他一个人的,是对整个社会、对一切众生,那这个罪过就大。如果你随喜,你的功德跟他的功德一样大。所谓随喜是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这个功德就大了。万一我没有能力帮助他,我生欢喜心,我赞叹他,赞叹这个人的善行,赞叹这个人的好事,这也是随喜功德。 所以,随喜是度自己无始劫俱生烦恼里面的嫉妒心。明了这个事实,最聪明的人,自己的心愿让别人帮你做圆满,最聪明的人不必自己去做。自己去做,多辛苦;有别人做,让人家做,好!我们在旁边帮他促成,圆满功德就是自己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圆满功德。那一个做事情的人,我感激都来不及了,怎么会去嫉妒他! 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成人之美」,成就别人的善行善事,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行善事,在佛法里面就是庄严自身,这个一定要懂得。今天社会大家在竞争,用不著争,要知道让贤,要知道培养贤能,有这个能力的人要好好的培养他来接班;看到这个人确实有能力,智慧才干绝对不亚於自己,立刻就要让给他来做,这是对的。在我们中国,大家知道禅宗有个六祖惠能大师,大家对他都非常尊敬。实在讲,与惠能法师没有两样的有个印宗法师,这个人的智慧德能绝对不在六祖之下,很了不起。 印宗当时在南方是第一高僧大德,没有人不尊敬的。六祖惠能出来之后,谁认识他,哪个人理他?印宗一发现,马上把他抬起来,六祖惠能出家是印宗替他剃度的,换句话说,惠能是他的徒弟,印宗给他剃度的;剃了头之后,印宗再拜他作师父,跟他学。这一种肚量,古今中外,少有! 在我们一般人看到这个现象,发现这样的人,想方法贬他,想办法排斥他,想办法压迫他,唯恐超过自己,这是一般人的心态。印宗不是这样的,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完全奉献给他,倒过来拜他作师父,这把惠能法师一下就捧上去了。惠能大师一生度众生所有的成就,就是印宗的;印宗聪明,自己不要去做,把住持的位子、教学统统让给他,这叫真正聪明人,这是真正随喜功德的一个最好的榜样。绝对不争名,不争地位,不争利养,绝对不争,完全推让。当时佛门出家在家四众缁素,对於印宗非常的敬仰,印宗推崇的人大家都有信心,决定不错,没有怀疑,完全接受六祖的教导。我们今天读「随喜功德」这一句经文,学学印宗就对了,随喜功德怎么修?学印宗就对了,能够退让。 第六个是「请转法轮」。转法轮,就是指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所以讲经说法比喻转法轮。法轮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标志。佛门里面通常用的标志有三个:第一个是法轮,第二个是莲花,第三个是卍字。卍字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在胸口有这个卍字相,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我们台北基金会,在过去用「卍」字这个标志,印在运送经书装的纸箱子上。现在改了,改成一个「佛」字,为什么?经书寄到加拿大,海关全部打开检查,他说这是希特勒的符号,给我们带来很大麻烦,所以通知赶快改掉;改掉之后,他看到佛字都不要检查,全部通过了,很顺利就通关了,这是受了纳粹的影响。 法轮是最早用的,轮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一个象徵,它确确实实代表了佛法的内涵;在所有一切物质里面,唯有这个轮接近。轮是动的,圆周是动的,轮要不动就不起作用了,它的用就是在动,它的周边在动,它心不动。佛给我们讲的是动静不二,动静不二到哪里去找?轮可以找得到。空有一如;轮周是有,心是空的,心没有;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有,心找不到;你说它没有,它确实存在;虽存在,而不可得。与佛法里面讲的空有、性相、动静,它统统能代表,代表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用它来表法。 莲花是表清净的意思,轮是代表不二的意思,代表一如的意思。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佛将这个泥土比喻作六道,它的根生在这个里面,茎在水之中,水是清的,把水比喻作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莲花开在水的上面,不但世间法不染,佛法也不染,取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佛说法,你只要懂得佛的意思,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佛法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换句话说,一执著,像莲一样就永远不能开花了,莲在水里面没出来,怎么能开花?必须要超出水上,连佛法也丢掉,那你就成功了,取这个意思。 我们看佛像、菩萨像都是坐在莲花上,站在莲花上,是不是真的脚底下有个莲花?不是的,是表法的意思,表超越世出世间一切法,取这个意思。西方极乐世界叫莲花世界,那个地方是莲花化生,是不是真正是这个情形?是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那边的莲花跟我们这边的莲花决定不一样,不相同的。不要想像到我们这边莲花,我们怎么能站在里面,怎么能生在里面?名字相同,形相相似,而实际上不相同。经上给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这个花瓣是细长的,像我们这边菊花一样是细长的,花瓣多,千叶宝莲;不像我们这边这个莲花花瓣没有几个,不相同;莲花之大,也不可思议。 所以请转法轮,延申的意思就是把佛法普遍介绍给大众,使佛法能长住在这一个地区,使这一个地区的人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目的在此地。因此,要知道礼请法师大德到这个地区来弘法利生。一般人不知道佛法的好处,他不会请;法师大德也不会自己来。现在自己来的很多,从前不请他是不会来的,一定要有人礼请,他才会来。因为礼请有尊重之心,这个地方的人才能够得利益,而且礼请愈隆重,来参加闻法的人恭敬心能生的起来;不是法师大德要大家恭敬,不是的,有这个想法就错了。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是自己得真实利益。如果大众对於佛法、对於这个讲经的人很轻慢,他在这里讲是白讲了,大家一定得不到好处。因此,他也不必浪费这个时间,也不必耽误大家的光阴,彼此都没有利益。所以这个礼请一定是非常的隆重。 像经上所讲的给孤独长者,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你们去读读这一段故事就晓得,你看给孤独长者请释迦牟尼佛那一种真诚、恭敬达到极处,使只陀太子都感动。这样隆重的礼请,当然这个地方的人都会感觉到惊奇,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这么隆重?使那个对佛法没有好印象的人,他也会起恭敬心,觉得有这么多人对他特别恭敬,他也会来听听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这就能给他种下善根。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佛弟子一定要懂得。 真正想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决不是法师一个人,法师一个人没有力量。刚才讲的,像六祖要不是印宗这个样子,六祖的影响力不会太大,也是很平常的,而是印宗帮他制造的。 一个地方迎请法师讲经弘法,要真正影响这个地方,是要这个地方真正热心於佛教的人,大家共同来参与,会产生影响力,这就是前面讲的法供养,上供养如来,下供养一切有缘的众生。所以道场里面,有一类叫影响众,他真正有修有学,甚至於境界修持比这个法师大德还要高,法师讲经他每一会必到,为什么?给别人作榜样的,某人都在听,一定讲得不错,能够激发听众的信心、尊重之心。所以他是来加强大众得佛法利益的一种方式,叫影响众。 实在讲,他不一定要来听,但是为了大众得利益,他一定要来。我们过去在台湾,周邦道老居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影响众,国学佛学都好;在台中李老师讲经,每会必到,那是没话说的。李老师的学生学讲经,他也每会必到;不但到,他听经还写笔记。我们李老师常对他赞叹,这是影响众,使初学的人来听这个学生学讲,练习讲经,看到周老居士都在那里听,而且写笔记,大概这个人讲得不错。其实讲经的人,无论在学养上、修持上,没有一样比得上周老居士。 要知道请转法轮里面的内容,也是无尽的深广,要我们冷静去思惟,真诚的去做,这样才能够报佛恩,才能够与普贤行相应。 无量寿经 (第二十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20 普贤十愿底下的一条是第七「请佛住世」,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假如只是请佛来给我们说法,毕竟利根的人很少,有几个人听一次经就会开悟?大部分人的根性比较迟钝,那就必须要长期的薰习。如果真正能够达到长期薰习的效果,一定要请佛常住在这个地方。 在我们中国过去的道场,可以说都是专科大学,而且建立之后,有许多是几百年、一千多年不断的讲经教学,所以成就的人就很多很多了。我们看近代的情形,虽然表面上看佛法挺兴盛的,实际上看不到一个有成就的人,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一个法师常住在一个地方,讲一次经讲完就走了,正是古人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只可以说他到这里来做一点佛教宣传的工作,充其量让大家对佛法多了解一点、多认识一点;除此之外,其他的效果都谈不上,这是我们要重视的。 像我们在台湾,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建立「台中莲社」,他在台中四十年如一日,没有到其他地方去暂住过;不要说住的久,暂住都没有。他到外面去,人家请他弘法讲经顶多只有一、两天,可以说四十多年没有离开台中,台中成就的人有这么多,与这个关系很大。 同时佛法修学一定要一门深入,这一点决定不能够疏忽。特别是修行,自己还没有成就的时候,要守住一门;等到真正开悟了,悟后起修,那就可以涉猎其他的法门,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在佛门讲参学;没有到这个程度,一定要守一门,这是自古以来教学都不离的一个原则。 但是现代人修学就不一样了,可以说与古人这个方式恰恰相反。现在一入门就是博学多闻,样样都学,样样都接触,样样都听,样样都看,结果不知道哪一个法门好,不晓得应该走哪一条路;换句话说,反而迷失了方向。这个样子不仅是浪费时间,实在讲把自己清净心扰乱了,清净心变成混浊了,这是非常大的伤害。纵然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他也没有法子帮助你,所以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的。 请佛住世,一个道场一个老师,我们始终就跟他一个人,接受一个人的指导,不但有成就,而且成就快速,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的见到。在今天,真正在佛法上有造诣、有修行的人愈来愈少了,我们到什么地方去亲近善知识?这在学道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修学的环境不如古人,但是得科技的发达、交通便捷,在这一方面可以补救一点,但是还有许许多多条件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难想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老实念佛,唯独这个法门自己修学比较容易,不须要依靠善知识时常的教导,只要你老实念,你就决定成功;除这个法门之外,离开善友,就很难自己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讲是最为契机了。 第八愿是「常随佛学」。我们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佛学」是把佛法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与了生死、出轮回不相干。「学佛」就不然,佛是我们的典型,佛是我们的榜样,我要学的跟他一模一样,他能成佛,我也要成佛。 这一句里面,关键的字在「常随」,常是不可以间断的;间断,那就不叫常随了。也许我们要问,佛在世的时候,我可以跟他学;佛不在世了,我很想常随佛学,我到哪里去学?一切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都是佛的言行,都是佛的存心,所以依照大乘经典修学,就是常随佛学。 一切大乘经里面,特别是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是什么?这一部经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行,都在这一部经上;我们如果能够死心塌地依照这一部经典来修学,这不是跟一般的佛学,是常随阿弥陀佛学,跟他学了,这是我们在第八愿很具体的举出来。这一部经典,不但要熟,不但要正确的理解,而且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心愿行为,这个就是普贤菩萨的第八愿。 第九愿是「恒顺众生」。众生有迷有悟,迷的多,觉悟的少;纵然觉悟,觉悟的程度不相等,一定要随顺,决定不能勉强。譬如这个法门,我们自己明白了、认识了,它是所有法门里面最究竟、最圆满、至高无上的法门,我们认识了;但是还有许许多多虽然觉悟了,他不承认,他不能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要随他去,不要勉强,勉强不得的。诸佛如来都不能勉强一个众生,我们有什么能力?这个一定要知道。有勉强劝人的心,自己就会生烦恼;换句话就,障碍了自己往生的法门,这是不值得的。 你有大慈悲心,怜悯这一些众生,先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在那里成菩萨、成佛之后,这些众生无论他在哪一道流转,你都会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他到什么时候需要这个法门,你就可以把这个法门传授给他,正是佛家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慈悲到极处。 一定要他善根成熟,什么叫成熟?你给他介绍的时候,他欢喜接受,他不怀疑,他能够理解,他能够认真的去修持,这个人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没有成熟,帮助他一把,帮他成熟;没有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这就好了,这就是恒顺众生。 至於众生的习气烦恼更应当随顺,不要去计较。为什么不要去计较?因为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得过且过,何必跟他们认真?何必生烦恼?修行人我们只要过一个基本的生活,衣服穿得暖,三餐能吃得饱,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别的不要了。人家要的都给他,人家不要的我们来享受。我们的目标跟他不一样,他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们今天真正觉悟了,轮回太苦,希望这一生在这个世间是最后的一次,最后身,来生不干了。下一次再到这个世界来,一定是佛菩萨的身分,乘愿再来,是应化来的,不是真正来受报的,是来度众生的。所以什么事情都可以随顺,都应当随顺,不要去计较。 最后一条「普皆回向」。佛法里面对於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著,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把自己所修学一切功德,我都不要了,都送给一切众生。这个话如果听不明白,我们说的再粗俗一点,譬如我种的很多福报,我有大福,我不享福,我把我的福报分给大家共享,这叫回向;决定不自己独享,分给一切大众共享。不回向,你所修的福报功德是有范围的、有限的;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变成无限的。 怎么变的?唯心所变,你的心量大,所以把你的福德、功德、智慧统统变大了。佛与大菩萨他们的智慧、福德不可思议,原因是他们的心量不可思议。经典上常说,他们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周是周遍,他的度量多大?周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德、智慧才是圆满的。 这些我们要学,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菩提、回向给实际。实际就是真如本体,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求的;除此之外,都不是我们需要的。这个十愿里面,回向显示出普遍广大的意思,恒顺众生显示真正贤德,从这里能够体会到普贤菩萨名号的甚深含义。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他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文殊菩萨也不例外;不但这两尊菩萨求生净土,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等於说那个大会里面的全体,都能遵从普贤菩萨这个十大愿王,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华严会上的一桩大事。这正是弥陀大愿,我们还没有讲到,四十八愿第三十六愿的广述。 可见这一会的大众,我们在前面看到大比丘众、菩萨众,乃至於后面讲的在家的贤护等十六正士,这是在家的等觉菩萨。如果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句经文的含义,一定会想到释迦牟尼佛与这一些听众,统统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个个都是普贤大士的化身,是到这儿来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他的真实面目,统统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出来的,到十方世界普遍去招生,把这个法门来推荐、来介绍,所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 十愿是纲领、是总纲,十愿一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大愿,愿愿都是度众生,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圆满佛道。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是什么?从一般大乘经里面来讲是如来,就是成佛之后,他所住的果地,这是佛的境界;没有成佛之前,我们通称为因地;修因证果,这是如来果地的境界,是一切圆满的功德法。 若就本经来说,诸佛如来究竟圆满的功德法,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佛教我们念佛,佛自己也念佛;佛教我们心里面常常有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心里头也是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圆满的功德法,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知道的人不多。知道的人,没有一个不死心塌地去念,一时一刻他也不会休息。你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这六个字是一切诸佛如来究竟圆满的功德法。 下面这是赞叹与会的这一些菩萨,他们自行化他圆满的功德,也就是把心里面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下面给我们讲这些。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这个住,不能住在那里不动,住著不动,就不起作用了,那就不叫功德。不叫功德,叫什么?叫享受,只有自利,不能利人。自利不碍利人,利人也不妨碍自利,这个功德才是究竟圆满。所以这一些菩萨「游步十方」,十方世界哪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了,他就到那里去度化众生,把这个法门跟大家讲解,也就是讲这一部《无量寿经》,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 「行权方便」,权是权巧,我们一般讲善巧方便,这个权就是善巧的意思,他所表演的恰到好处;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楞严》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你见到诸佛菩萨就会非常欢喜,为什么?是你喜欢那一种人,他就变那一种人;喜欢什么样的相貌,他就现什么相貌;一切都叫你称心如意,你才愿意学,才欢喜学。如果示现这个相貌,一看就讨厌,他有再好的东西,你也没办法接受。所以随心现量,这是大权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一句话是双关语,「究竟彼岸」是成佛。菩萨没成佛,菩萨要成佛,菩萨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自己成佛,这是一个意思;他把成佛这个方法,介绍给大众,希望大众个个都成佛,这是帮助他成佛。所以,这一句是自他双关语。 我们要问成佛的方法,「入佛法藏」,藏就是藏在这个地方。成佛的方法藏在哪里?指的就是这一部经;你深入这一部经论,就是入佛法藏。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个方法修行的纲领很简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换句话说,念佛成佛是究竟彼岸。这两句统统落实在本经,统统落实在执持名号。 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其他的经典可以放下,心安了;没搞清楚,放不下。怕什么?怕这一本不够,还要多学一点;搞清楚之后,才知道原来所有一切经论都在里头。拿到这个,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在此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也统统在里头。这才晓得,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经典里面的大总持法门,真正不可思议! 下面举出事实,他们这个菩萨的事业,这些菩萨、这些诸佛每天究竟在干什么?我们看看他在做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值得我们学习的。 【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刚才我们说出佛菩萨随类化身,随类化身要一样一样的讲解,那个经文就太长、太罗嗦了,没有这个必要。随类化身举一个,化什么样的身分?佛的身分。诸位想一想,以佛的身分能出现,佛以下那当然更不必说了,那就太容易了。就是《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甚至於还有应以饿鬼身得度者,即现饿鬼身而为说法,众生的根性不相同。 为什么见鬼,他会相信呢?有,还真有不少人。我过去遇到一位老居士,叫朱镜宙老居士,在台湾佛教界也很有名,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年,往生的时候九十一岁高龄。他三十八年到台湾,到台湾之后,大概没有几年,他在台北办了一个台湾印经处。那个时候印经处的场所都没有,就在他自己住的房子,他自己搞一个台湾印经处,找几个朋友到处劝大家捐钱来印书。这是最早台北市有佛经,是他老人家提倡的。 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有一个朋友跟他是同乡,介绍我认识老居士,他对我帮助很大,凡是他印的书,都会送一本给我。所以,这个经书源源不断,我可以收到,可以读到。 那个时候他七十多岁了,这个老人告诉我他学佛的因缘。他在抗战期间住在重庆,那个时候他是西康、青海这两个省税务局的局长,管财税。他是学科学的,对於佛法他不相信。他说有一天晚上,跟朋友在一块打麻将,打完太晚了,大概到夜晚两点钟为止,散场之后就回家。 那个时候的路也不太好走,虽然有路灯,距离很远,路灯是二十烛光的,若有若无。在路上就遇到一个女人,原先也没有在意,这个女人走在他前面,他走在后面;走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可见得这个路相当长;走了半个小时,他忽然一想,不对,一个单身妇女半夜出来,这一想就寒毛直竖;再仔细往前面一看,这个女人有上身,没有下半身,这一下吓坏了。从这个地方他就学佛了,他相信了,亲眼看到的。以后他说她大概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变化的身,他要不亲眼看到鬼,他不相信;这是亲眼看到的,不是短时间,跟她在一块走路,走了半个小时,绝对不是眼睛看花。这是《普门品》上,应以饿鬼身得度者,即现饿鬼身而为说法。他是这么学佛的。以后在佛法相当有成就,也很难得。 我们这个经上举的例子是作佛,像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八相成道。 【舍兜率。】 凡是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没有成佛之前作后补佛。后补佛住在哪里?住在兜率天。兜率内院,现在弥勒菩萨住在那里,将来要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的,是后补佛居住的道场。「舍兜率」,就是降生,从兜率天下降到人间。 【降王宫。】 八相成道,第一个是降生,从兜率下降,必定佛一定出现在帝王家,这个诸位要知道。佛菩萨要到这个世间来,要用什么身分,他是随意的。不像我们,我们来投胎,不能选择,没有法子选择,是受业力的支配。他们是愿力,喜欢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都喜欢到帝王家。为什么?到帝王家,将来出家弘法利生,有很多的方便。因为世间人所贪的名闻利养,他示现的是名闻利养我都有,我一样都不缺,这些东西没有真正的价值,可以把它统统舍掉,出家修道;出家修道,那个成就决定高过帝王,它含的这个意思在,这个就是现身说法。 「降王宫」里面,这是八相里头有二相,一个是托胎,到皇宫里面来入胎;第二个是出生。所以这一句就有二相。 【弃位出家。】 这是八相成道的第四相,将人间荣华富贵统统舍弃,示现出家修道。 【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可见得他是来表演的,故意用这种方式出现在人间,使大家对他的修行、对他的成就、对他的教化众生,真正生起仰慕之心,不会怀疑他。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一句是八相成道里面的第五:降魔。出家之后,底下一个重要的是降魔。用什么方法降魔?用定、用慧。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妖魔鬼怪很多,一不小心就上他的当,就受他的折磨。我遇到的人很多,这个受伤害重的,就是我们一般医学里面讲精神分裂,我们中国人俗话讲神经病,那个很麻烦,没有办法治好的。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他也叫佛法,跟他去学佛,学个半年、一年就得神经病了,送到神经病院的人很多,非常凄惨,这是误入歧途。在中国、在外国常常会遇到,不能不小心谨慎,所以要有定力,要有智慧。 什么是定力?遇到这个境界不动心,智慧能够辨别。今年年初,我在旧金山大觉寺讲过一次经,讲《清净心经》,就遇到一个同修;这个同修是男的,他有魔鬼缠身一年多了,找了许多人给他做法,想把身上这个魔鬼赶走,都没办法,他现在还在,常常给他讲话,搞的他日夜都不能够安宁。你看他的面孔就不是一个正常人,一般人讲气很衰。问我有什么方法?我反过来问他一句,我说你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说是的,就为这个得病的。凡是惹上这些麻烦,都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魔得其便。 所以念佛的同修要记住,我们只求清净心,只求一心不乱;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要求。你天天想求见阿弥陀佛,魔会变成阿弥陀佛来诱惑你,你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劝大家,真正念佛人,老实念佛,神通、感应、禅定统统都不要求;到你功夫成熟了,自然现前;功夫没有成熟就见佛见菩萨,那都靠不住。功夫真正成熟的时候,会有境界,也是自然现象;不是我天天想,天天求;天天想,天天求,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是降伏魔,要用定,要用慧。 这个地方讲的「魔怨」,含义非常的深广。魔,原来的意思是折磨,你受到许许多多的折磨。早期的佛经,魔不是这个字,是折磨的磨,下面是个「石」字,不是个「鬼」字。这个「魔」字是梁武帝造的,梁武帝认为折磨太苦了,比这个恶鬼来折磨还要苦,就把这个石字去掉,换个鬼字。所以,这个字是后来造的。早期佛经翻译没有这个字,那是折磨的磨;以后经典用这个新字。所以他并不是代表魔鬼,所有叫你身心受到苦恼的都叫魔。 在佛经里面,将这个折磨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叫「五阴魔」,就是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五阴的折磨。五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色」是我们的身体,你只要有身体,你就有苦,你有「生老病死」之苦。除这个身体之外,你还有「受」,受就是感受,感受里面就有「苦乐忧喜」这些烦恼。你有「想」,妄想,想前想后。你有「行」,行就是它不会止住,迁流变化;人会衰老,衰老不是一年一年衰老,刹那刹那在衰老,这叫行苦。 所以真正觉悟了的人,人生有什么意思?从出生下来,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往哪里去?往坟墓里去,一天比一天接近,叫真精进,它不肯停止。几个人觉悟?看到棺材才流眼泪,糊涂到所以然处!一生下来,就是那个目标,就是那一条路,你说多可怜!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真正觉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如何能从这一条路岔过去,那就高明了;岔出这一条道路,最稳当、最可靠的是念佛成佛,带业往生,你这一生真正有意义、真正有价值了。如果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的话,那这一生毫无价值。世间事业做的成就,事业那有果报的,有因果报应的;事业愈是做的大的,罪业也重,后面的苦果也比别人要多。「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记忆、印象。这是我们认识什么叫做魔,要认识他,五阴魔这个五阴,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是「烦恼魔」。烦恼能够折磨人,「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这个烦恼太多,能够折磨我们。 第三类是「死魔」,死怎么折磨我呢?折磨我们道业不能成就,我们修道还没有成功,寿命到了,这个无可奈何!再一隔世,再一投胎来,至少要退步几十年;纵然再遇到佛法,还要从头学起,生生世世都从头学起,这个折磨很大很大! 如果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我们对於佛法的修学,不是这一生才开始;依照《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你对这个法门,听了能够生欢喜心,能够接受,能够发愿求生净土,是你过去生中学佛,那是无量无边劫,曾经供养过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听到才生欢喜心;换句话说,我们学佛是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都在那里修学。那今天怎么样?这个自己清楚、明了,退转了,一次生死就退得干干净净,把前面所学忘得干干净净。我们现在这个状况能想像得到,无量劫的修学,现在不过如此;来生再接著干,来生恐怕还不如今生,那就更糟糕了。这叫死魔。 这三类都是属於本身的,不是身外的;身外一种,就是外面给我们的这些折磨,统统把它归成一类,叫「天魔」。天魔就是指身外,所有能够影响我们的,能够折磨我们的,通称之为天魔。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外在的诱惑,这是天魔。外面的五欲六尘,今天的花花世界,处处在诱惑你,叫你身心不安,叫你起烦恼,这些叫天魔。 所以,你要有定,你要有慧,你就能够降伏这一些魔怨。怨是怨家,怨家债主。怨家也有内外,内里面的十恶怨家,「身」造杀盗YIN,「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这是怨家;人人都喜欢这些怨家,那就麻烦大了,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一定要认识这是怨家,害的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受苦,害的我们生生世世不能够成就道业,一定把它认识清楚。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这是成佛,这是八相里面的第六相。有能力降魔,换句话说,你的「戒定慧」三学成就了,这才能成佛道。所以成佛道,魔是一大关,这一关你能不能突破?突破了,道业就成就了。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最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成佛了。微妙法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得到?得到微妙法才能成佛,得不到成不了佛。这个微妙法,就是念佛成佛。换句话说,此地讲微妙法,就是指的这一本《无量寿经》;依照这个《无量寿经》的方法去修行,你决定成最正觉。 夏莲居老居士说过,他在会集这个经本之后,题了三首诗,印在本经的前面,就把这个法门给我们介绍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个经本第十面,在经题的前面,诸位自己回去好好去看看。末后两句说得好,「佛说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真正知道的人太少太少了!即使这个经本摆在面前,明了这个意思的人也不多。这个经的好处,就是它所讲的真实义都在表层,你真用心,冷静的去读诵,都能够看的出来,这是它最殊胜之处。 向下这一段经文很长,是八相里面的第七相转法轮。前面七种都是他自己示现修学成就的过程,成就之后,他的事业就是帮助一切大众。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他的法缘成熟了。怎么知道法缘成熟了?天人归依、敬仰,有这么多人对他尊重,能够接受他的教学,这就是教化众生的缘成熟了,来请转法轮,请他讲经说法。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个法音是指佛所说的一切法,因为一个时代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有根已经成熟了,还有未成熟的,再有一类没有善根的,所以可以把它分列为三等。已经成熟的,是说他这一生成佛的机缘到了,他这一生可以作佛了,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一定要把成佛的法门教给他,就是这一部经、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专门度根熟众生。因为往生不退就成佛,一生的事情,这是最难得、最希有的,这一类众生。 根没有成熟的,虽然相信这个佛法,不相信念佛法门;跟他讲其他法门,他欢喜,那佛一定恒顺众生。喜欢《华严》的,给你讲《华严》;喜欢《法华》的,给你讲《法华》;喜欢唯识的,给你讲唯识;喜欢小乘的,给你讲小乘;统统能够满众生的愿,这是恒顺众生。佛不勉强,为什么?不能勉强。你要晓得这个根熟的众生,他过去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哪能勉强?他真有这么深厚的基础,诸佛看到欢喜,久远劫的善根,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这一生才修的,这一生修是决定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法门,不要说普通一般人不相信,许多罗汉、菩萨都不相信;虽然证罗汉果了,虽然证菩萨果位了,他没有这么深厚善根,这个一定要懂得。这一句是说,佛为一切众生宣扬佛法。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这几句可以说是一切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为众生讲经说法的宗旨。佛给我们说些什么?就说这些事情,教我们觉悟。「觉诸世间」,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 下面这个文,非常具体给我们把他教学的方针说出来了。「破烦恼城」,城现在没有了,从前城都有城墙,建筑的非常坚固,像堡垒一样,是防御的工事。这是比喻我们烦恼坚固,不容易破坏,就像城堡一样。纵然是坚固的烦恼,也要想办法把它打破,帮助众生打破烦恼。 「坏诸欲堑」,堑是护城河,从前筑城的时候,外面一定有人工、或者是自然的河流,保护这个城,它有护城河。把这个比喻作欲望,欲望是烦恼的根源,一定要懂得知足,然后才有常乐。要知足常乐,多欲就多苦。 「洗濯垢污」,这是破迷;「显明清白」,这是开悟。垢污,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污染。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身心的污染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没有的,我们心地的混浊,也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如果稍稍冷静一点,能想像的到,过去的人他们知道的事情少,他们接触的人也少。知道的事情少,烦恼就少;接触的人少,是非就少;所以心地比我们要清净多了。我们今天就是坐在家里不出门,电视会把全世界的事情都搬来,让你都知道;电视是污染,染污你的清净心、染污你的思想、染污你的见解,这个很糟糕!报纸、杂志、广播统统是污染,最严重的污染,从前没有,这个事情很麻烦。 大概在二、三十年前,那个时候我好像刚出家没多久,有一天我去看方东美先生,正好遇到教育部有几位官员也去拜访方老师。政府当时正在提倡文化复兴运动,教育部几位请教方老师,对於文化复兴请他提供一点意见,应该怎么个作法?这个题目很大。 当他们提出来之后,方先生静默了大概有二、三分钟,非常严肃的答覆说:方法是有。教育部的官员就瞪著眼睛问,什么方法?他说:首先要把台湾所有的报纸、杂志停刊,广播电视一概都取消。这些官员摇摇头,做不到。 方先生就说,这个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文化。今天想复兴文化,还让这个东西天天加速度的破坏,文化复兴做不到。很肯定的说一句,它是个口号,做不到的。 他们以后谈得很多,谈到美国,美国在世界上是第一个强大的国家,他说它将来会不会灭亡?方先生说,哪有不会灭亡的;罗马帝国盛行一时,也亡国了。这些官员就问,将来美国亡国,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方先生没有一点疑惑,立刻答覆,电视。美国将来亡国,第一个因素是电视。他就提出警告,台湾的电视还没有美国这么严重,所以特别交代他们内容要改善,要特别注意。这是心地、精神、思想、见解的污染,都从这个地方来的。 我们今天念佛学佛,应该怎么学法?眼睛要看佛像,耳朵要听佛号,鼻要闻佛香,口要称名,这才行!对这些污染要有高度的警觉,家里有家人,家人需要看电视,也不能不陪他;不陪他,你的家庭不和睦。同样看电视,你要记住,他们这个心被电视污染,你在那里念阿弥陀佛,观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在那里看虚妄!电视是虚妄,人生是虚妄,世界也是虚妄的。这样的时候,你看电视也能修净土,也能修清净心,不被它污染,这才行。真正能够功夫到这样,这是功夫得力了,不受外界影响;也能够勘验自己的功夫。一句佛号决定不能够中断。 「显明清白」。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显明就是净念相继,清白是自得心开,清净心现前了。佛的教学,无论对什么人,无论说什么法门,总而言之,它的总目标、总方向就这几句。宗门教下、显教密宗,统统都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只可以说,佛对众生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手段不相同,讲法、作法不一样,目标是相同的。所以,法门平等,殊途同归。这是将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 下面是教学方法的原则,也是通一切法门的。 【调众生。】 调是调伏、调和。众生的烦恼、习气、嗜好、欲望个个不相同,彼此相处他有冲突、有摩擦。在佛法里面讲到调和,最具体的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每一个人都能遵守六和敬,家庭、团体、社会才会和睦,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六和敬到后面再给诸位介绍。 【宣妙理。】 这个妙理,我们通常讲的真理,也就是事实的真相,妙理就是这个。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人生宇宙、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都了解了,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自然就合理就如法了。所有一切过失、错误都是在不了解不认识事实真相造成,佛为我们宣说。 【贮功德,示福田。】 也就是常讲的积功累德,你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积功累德是最正确的想法、作法。福田,是教我们种福,也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修福,这个福报是真实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求福报,求福报你要晓得怎么个修法?真实的福田,真正的修福得福,佛知道,他会详详细细的告诉我们。大小乘经典全是说的这些东西,我们这一部经说的非常具体、非常详实。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三苦」是指三界,欲界苦,色界苦,无色界也苦。三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统苦!三恶道苦,人也很苦。我们人生当中尝过这味道了,天上怎么样?天也有天的苦处,不是没苦。欲界天,三种苦都有,苦苦、坏苦、行苦。到色界天,欲断了,苦苦没有了,但是他有坏苦、有行苦。到无色界天,这是最高等的凡夫了,他连身体都不要,我们通常讲灵界,他没有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坏苦,他有行苦。三界统苦!佛所说的一切法好比是药,药是比喻,苦是病,佛说一切法是治我们苦病的。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灌顶是密宗的,是密法。这个密法,怎么个灌顶法?拿一点水在你头顶上滴几滴,这叫灌顶;那是表法,是个形式,这个诸位要知道。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实质,灌顶怎么讲法?灌是以真实大慈悲加持你,这叫灌;顶是至高无上的佛法。换句话说,把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顶是顶法。大家要真正明白灌顶的真实义,你才晓得这一部经典是十方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真实顶法。 我们今天把经典展开,从头到尾恭恭敬敬念一遍,就是十方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每天念一遍,就是一切诸佛每天给你灌顶一次,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没人知道,很可惜!如果几滴水在头顶上灌一下,那就算灌顶;你每天晚上洗澡的时候,不是在大灌顶。这个顶法灌了之后,你有没有开悟?你到底得了什么好处,你自己应该知道。这个经念一遍,有一遍的好处;念一遍,有一遍的悟处;念一遍,有一遍的境界;你会真正体会到诸佛确实给你灌顶。这是密法。 「授菩提记」,就是给你预授成佛之记,告诉你,你在什么时候你成佛。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什么时候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圆成佛道?都可以预先告诉你。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