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光大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
|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飏yáng,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随自意三昧,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念佛人虽不专以彼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则念佛之菩提心更为殊胜。以其知行住坐卧食语,无非自利利他之时也。然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则方为真念佛人矣。 参考注释: 【十六观】观无量寿经正宗分所说十六种之观门:一、日想观,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八功德水想观,六、总想观,七、华座想观,八、像想观,九、佛真身想观,十、观世音想观,十一、大势至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上生观,十五、中辈中生观,十六、下辈下生观。 【随自意三昧】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 如诚法师译 持名念佛这一法,是最彻底切合末法众生根机的法门。善导大师虽然写了《观经四帖疏》,实际最注重持名念佛这一个行门。没有看到《四帖疏》中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躁动,心识粗重,境界细微,观想难以成就。大圣悲怜,特别劝导我们专持名号。因为称名容易,相续净念即会生起”这个话吗?观门虽然有十六,修行的人来修习,应当从容易的去修。或者作如来白毫相观,或者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上中下九品的观想,不过令人知道修行人往生的前因与后果罢了。只要了知就可以了,不必要特别来作观。观想的义理,不可以不知道。观想的事修,暂且从缓。如果义理道路不清楚,观想的境界不明晰,心浮气躁的来修观想,或者会生起魔事。即使是能够观想到境界现前,如果内心有妄生的喜悦之念,也会因为欢喜而成为障碍,或者导致退失前功。所以《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望你一心持名,当作千稳万当的修行。等待心念归一,净境自会现前。 随自意三昧,是上中下三根同修的行门。念佛人虽然不专门以随自意三昧为主,也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了这些道理,那么念佛的菩提心更为殊胜。因为他知道了行、住、坐、卧、吃饭、说话,全都是自利利他之时。然而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那么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啊! 复崇明黄玉如书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印光大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