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11-15集1998-2006年)--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11-15集1998-2006年)


 下载DOC文档  



  大乘无量寿经  (第十一集)  1998/5/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11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倒数第四行。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今天是九八年的卫塞节,也正好是母亲节。昨天晚上我们参加传灯,非常希有,我也是第一次参加,我们大家都非常的欢喜。今天早晨我们在早餐之后,张居士写一个纸条给我,要我说说纪念卫塞节的意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应当怎样来做这个纪念。卫塞节是南洋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是用农历的四月初八,南洋是用五月月圆的这一天。古时候做这个纪念,是在纪念三个大节日:世尊示现出生在世间,这是个大日子;第二是世尊成道的日子;第三是世尊入灭,这三个大的节日。我们试想,如果世尊不出现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会像什么样子?实实在在讲很难想像。唯有世尊出现、展示,现究竟圆满的智慧,为我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疑难的问题,也帮助我们化解无数人为与自然的灾害,我们受佛的深恩,很少人能够知道。我们纪念庆典的这个日子,最重要的是要把世尊的恩德教诲,介绍给社会大众,使大家都能够知恩报恩。我们用什么方式来报恩?也就是说,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唯有遵守世尊的教诲,依教奉行。我们自己真正得到幸福的人生,得到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的事业,和睦的社会,富强的国家,和平的世界,这个纪念就有意义、就有价值。

  今年的今天,在新加坡这个地区,实实在在我们觉得无比的欢喜。新加坡由李木源居士全心全力在护持佛法,礼请法师们到这个地方来长期讲经,这个因缘是无比的殊胜。前两年发起办「培训班」,今年开始又办「华严班」,我们用这些来庆祝佛诞节,来庆祝母亲节,这个意义就不平凡,实实在在非常的希有。「李木源」这个名字,我看了一看也很妙,这个「李」拆开来是十八子,那要不是十八尊罗汉,那就是十八尊佛子,大概将来这个地方会出十八位菩萨,那就不得了,全世界都沾光。他的名字也很有意义,你看,木是十八,下面是愿,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最重要,十八愿是十念必生,所以这个名号的意义也是不可思议。在今天这个局面之下,他这个名号的意义突显出来了,使我们看到非常的清晰,非常的明确。

  普贤大士之德,就是一切诸佛如来修因证果圆满的大德。这种圆满的大德,在《华严经》上用十条,十大愿王来显示,愿愿都是无有穷尽,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也就是愿愿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而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才是普贤大士的十德。

  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忏悔业障」。今天我们继续跟诸位介绍,第五愿「随喜功德」,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明了「功德」是什么?这个不可以含糊的。我们看到许多道场前面摆个箱子,上面写「功德箱」,以为什么?钱放到里面就是功德。那是错了,没有功德。别说你捐这一点钱没功德,在过去梁武帝的时代,梁武帝是我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虔诚的佛教徒,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他在任的时候造了四百八十座道场,我们今天讲寺院,规模都很大,鼓励人民出家。他看到出家人就很欢喜,鼓励大家出家,所以度众几十万人,他自己也感到骄傲,这值得骄傲,做了这么大的功德,感到骄傲。正在这个时候,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了,就是禅宗的祖师,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之后,听到中国的国王这样热心的护法,当然要来拜见,梁武帝也很高兴的接见从印度来的这一位高僧。来了之后,见面之后,梁武帝就向达摩祖师报告,他护法的功德、护法的成绩。报告完了之后,他向达摩祖师请教,他说:「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这个人很直,不懂人情世故,说了一句老实话,说:「并无功德。」这一句话说了,梁武帝受不了,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并无功德」,所以梁武帝就不护他的法,搞得他无可奈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

  达摩祖师说的话对不对?对,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假如梁武帝要问他:「我的福德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你修的福报太大了。」福德跟功德是有差别的,功德是要自己修行。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持戒有功,你持戒的功是有功夫,你持戒有功夫,得定就是德。所以功是修因,德是证果,你得定了,这才叫功德。如果你的戒律持得很好、很严,但是不能得定,你没有得定,你持戒是福还不是功,你持戒没有功夫,你只能得福报。得定,因戒得定,这个戒律才叫有功夫。

  为什么有些人持戒能得定,有些人持戒不能得定?这个里面就是如法跟不如法。如法的修学,有功;不如法的修学,没有功。这一点诸位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明白,一定要守法。守法才相应,不守法就不相应,那哪里叫功夫?六祖惠能大师教人,特别教持戒的人,一再的嘱咐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就有功夫了。我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别人不持戒,生轻慢心,瞧不起他,自己贡高我慢。持戒,持戒后面得的什么结果?得的贡高我慢。人家持戒是得定,从定开慧;他持戒,持出贡高我慢来了,这成什么话,这哪里是功夫?

  但是那个持戒好不好?是好事情。那个持戒是福德,他修了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福报。我跟诸位同修说,我不说人天福报,我说六道里的有漏福报,为什么?不见得他的福报在人间享,这个我们要懂。他要是得不到人身,他得畜生身、得饿鬼身都享福。你看畜生当中,外国人养的宠物,福报可大了,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人家。全家人都伺候它,把它当宝贝看待,它是一家之主,我们比它差多了,我们一个关心的人都没有,那个宠物畜生前世修的福。鬼道里面的福报也不小,我们在许多中国民俗里面所看到的,祭拜这些鬼神,居士林附近好像就有一个大伯公庙,那就是鬼道里面有福报的,有福报的鬼道,山神、土地、城隍,都是饿鬼道,他修的福,鬼道里面去享福。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定要修积功德,功德里面自然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还是功德好。

  功德怎么个修法?我们这个经好。这个经确确实实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第一经,《华严》还在其次,这个是真正第一经。经题上跟我们讲,「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我们的修学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就是功德。我们持戒,戒当中得清净心、得平等心,你持戒就有功,清净心就是定。修定有功,开智慧就是德。修定要是不能开智慧,那个定也是福报。

  可是诸位要晓得,定的福跟戒的福不一样;定的福大得多了,戒的福有在三途享的,只有地狱道没有享福,饿鬼道、畜生道都有享福的,这是戒的福。定的福不在恶道,至少都在夜摩天以上。你修定,定中不能够开智慧,福报从夜摩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都是定的福报。修定得福报不是功德,修定要得功德的话,那开智慧,开智慧决定超越三界,永脱轮回,那是修定有功。所以,功德我们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看到人家修积功德,世间一般人起什么念头?嫉妒。看到别人比我们好,心里就难过、就难受,想尽方法去障碍,甚至於还想方法去破坏,破坏修道人罪过就大了。还有一类,菩萨修积功德,菩萨示现在社会群众当中,男女老少,他所做的我们现在讲慈善事业。但是菩萨所做的慈善事业,跟我们世间人所做的慈善事业,这里面又要有一点差别,差别在哪里?诸位要细心去观察,你才能明了,菩萨修积做的慈善事业,最后一定帮助他破迷开悟,这就是做了功德。如果只是做慈善事业,没有教他破迷开悟,这是属於福德。

  为什么对待众生,先要用慈善救济来帮助人?这是佛的四摄法,摄受众生的手段。佛在经上也明白的教给我们,「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佛真慈悲到了极处。世间人你叫他来学佛,他摇头,他不来;你请他来吃饭,他很高兴,他马上就来了,吃完饭再叫他学佛,这比较容易了,为什么?总受了恩惠,不听也不好意思,总不能说吃了饭就走。所以佛家用这种慈善,布施、爱语这些方法,同事、利行,都是摄受众生。然后给他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后,他就回头是岸。

  这种做法,如果著相的做,做的人还是修福。如果是离相,不执著,三轮体空,做这个工作的人,他是功德,这个是以利益众生功德。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自己修学的功德。两种功德都会遭人嫉妒,都会遭人障碍。所以我们在修积的时候,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自己的姿势是愈低愈好。对待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批评我们的人,毁谤我们的人,障碍我们的人,破坏我们的人,我们也要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他,让他慢慢的能受感动、能够觉悟、能够回头,把这些恶缘都转变成善缘,把恶的这些事都转变为真实的功德,这叫随喜。我们一定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做出一个好样子,才能够教化众生。

  所以我们今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弘扬佛法,我们有一个总题目,有一个总目标、总方向,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整个大乘佛法都离不开这两句。作师,师是表率,并不是说出家人称法师要作师,这是理所当然的,每一位在家的同修们,都要作师、作范。在我们现前本位的工作上,我们现前生活当中,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这就是作师、作范。诸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我在过去跟诸位同修说过,曾经有人问过我,现在的父母很难管教儿女,儿女不听话;学校里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老师教学很苦;在社会上员工不听老板的话,现在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普遍都能够见到,这是一个社会严重的大问题。全世界许多有智慧、聪明的领导人,学术界里面,工商业界的企业家,宗教的领袖们,都在寻求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方法,到底毛病出在哪里?我在前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看到学校里面题这八个字,它是「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我在学校里面时间不长,在接待会里面,我就说了这几句话,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作亲、作君、作师」,所以我看到这八个字就联想到,儒家对我们的教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们不能够狭义的看这一句话,这一句话大概是孔子对於国家领导人的期望,与我们一般民众无关,那你就错了。儒、佛的教学是对一切众生的,不分阶级、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行业,希望每一个人都知道「作君、作亲、作师」。

  君是什么?是很好的领导人。很好的领导人具备什么条件?仁慈。对被领导的这些人,要真诚的关怀他、真诚的爱护他、真诚的指导他,你是个好的领导人。同时,你要作之亲,以父母之心爱护被领导的人。中国古时候,地方政府的首长称之为父母官,意思不一样。现在作官的,民主时代叫什么?公仆,仆人。作官是仆人,老百姓是主人;作官的是仆人,主仆的关系。仆人有时候会骗主人,不见得真正对你效忠、对你关怀。可是父母对爱子女那是没有条件的,所以我们还希望作官的是我们的父母,不要是我们家里的佣人,佣人不太可靠,还是父母比佣人可靠多了。所以,要作之亲,作父母的心,还要作老师的心,老师爱护学生。无论我们今天是什么样的身分,我们是个很低级的员工,也要做到这三个条件,虽然没有职,没有职的地位,没有职位,要有这三种心去做影响力,影响我们自己的同僚、同事,影响我们的朋友,影响我们认识的人,然后扩大就能够影响社会,人人都能够发心「作亲、作师、作君」,这叫真正的随喜功德。那对人家的好处,功德利益之事,哪里会去障碍?不但不去障碍,反而会全心全力去赞助,没有力量赞助也会赞叹,这能影响社会的大众共襄盛举,给社会带来真实的利益。

  世间善恶事情太多太多了,佛为什么特别提出「随喜功德」,实在讲这一条意义很深。佛知道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量劫累积的,每个众生都有。什么习气?贪、瞋、痴、慢,傲慢、嫉妒,与生带来的习气,不要人教的。你仔细去观察,你观察小孩、婴儿,还不会说话,几个月的婴儿不会说话,两个差不多大的婴儿放在一起,一个婴儿有糖吃,一个没有糖吃,那一个嫉妒心就起来了,谁教他,没人教他。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傲慢、嫉妒的,特别是对治嫉妒。嫉妒、傲慢是造罪业,极重的罪业,一念之间转出来,就变成无量的功德。一念之间,转过来就是功德,佛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众生就转不过来,随著烦恼流转生死六道;诸佛菩萨一念之间转过来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要学著会转,转得很快。转过来之后,人家修积多大的功德,你随喜的功德跟他一般大,决定没有差别。绝对不是说,这个人修积功德,他的功德大,我随喜的功德小,没这回事情,决定是一样大。人家修积真是很辛苦,你一随喜功德跟他一样大,你看你的便宜占了多少。

  你懂得这个道理,佛教给我们,我们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怎么转法?依照这一部经修学就行了,佛在这个经上讲的,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只要把这三句话做到了,你就转阿弥陀佛无量劫当中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就把弥陀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这才是世界第一等聪明人。我们要修成阿弥陀佛的功德,单靠自己,你要修到哪一劫?在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当中,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几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劫的修行,《华严》里面讲的「念劫圆融」,我们是真正可以做得到。所以,诸位不要轻易把这个机会放过,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这一生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

  李木源居士建这个道场,请法师费了不少的力气,这是他的功德,我们今天到这里来随喜,他的圆满功德,我们全部得到。我们介绍几个亲戚朋友到这边来听经,你也就是利用这个道场,利用李木源居士这个机缘,你度了几个人作佛,你说你的功德大不大?真的度他作佛了,他这一生能不能依教修行,能不能往生,另外一桩事情,那个没有关系,只要到这个道场来,见到佛像,听到一两句经文,「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金刚种子永远不坏,总有一天遇到缘起现行,他将来念佛往生作佛了,想想最初那个因,是某某人度我的。这就叫懂得怎么样修随喜功德。

  更进一步的,第六愿佛教给我们「请转法轮」。许许多多同修,都深深感觉到自己业障很重,灾难很多,没有一个人不想到,怎么消业障?怎样能够免这些灾难?於是到佛门、到神庙烧香礼拜,祈求佛、神明保佑你。这真能求得到吗?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几个人求到了?虽然求不到,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甚至自己明明知道求不到,还是去求一下总比不求好,抱著侥幸的心理。佛给我们说了,佛讲的话没有妄语,「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求必应。你看看,求作佛都能求得到,这是世出世间最难的了,作佛都能求得到,那其他的简直叫鸡毛蒜皮,算什么!哪有一样求不到的?真的能求到。可是佛教给我们求,是教给我们如理如法的求,你才能得到,你这个求要合理合法;如果不合理、不合法,你决定求不到,哪有这个道理。什么法?因果的法则,这是佛教导我们,你要修因,后面果报就现前了。

  我们这个讲演,听众不只在座的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太多太多了。我们不是讲这些鬼神,我们讲什么?肉眼看不见的人。人在哪里?人在电视机前面,不晓得有多少。因为这个录像带都要拿到电视卫星里面去播放,所以他们电视台要求,我们这个画面要美一点,这个背景的画面,他们是跟我讲过很多很多次,要找什么专家、艺术家画这些背景,我一想的时候,昨天我就想到这个问题,我说我们后面摆一些树木花草,那这个景不是太好了,比艺术家画的要好得多了。我今天上午就到卖花的店去看,选了几种这些树,我们这里有树,树表法的意思深,建树,树是建树、建立,树立道场,树立佛法,树立正确的人生宇宙观,这代表建树。有花,特别选新加坡的国花;有果,选的石榴,石榴好,子多,都表法。有树、有花、有果,这个后面挂著幅星星,我没想到,很好、很好。有佛、有经书,三宝具足,我们不必去花很多人情,托人家来给我们画背景。今天这个卖花的很难得,他每一个星期来换一次,我们跟他预约了五年,每一个星期来给我们换一次,他来照顾。这些树叶,冷气吹的时候还会动,比油画确确实实是好得多,很生动。所以,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听众,不晓得有多少。在美国播放的时候,美国同修告诉我,收看的有联络、有通讯的,有两万多人,人数还不断的在增长。所以,电视台要求我们用最好的机器,最好的画面播出,我们样样都答应他,都希望做到这个标准。五楼现在在装修,五楼四面都做隔音,五楼的讲堂比这边更殊胜,下面是地板。李居士总是希望我们这个讲堂,每一个同修坐在这里两个小时是来享受的,让我们舒舒服服的在这个地方讨论佛法,来说《华严》。

  「请转法轮」是消灾免难最殊胜的方法。做什么样的功德来消灾免难,都不如请法师来讲经。演说佛法,第一吉祥,听的人生欢喜心、生觉悟心。觉悟,灾难才真正能够消除;不觉,就有灾难。业障、灾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来的,从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当中发生的。你要是把念头转过来,正知正见,我们无始劫的业障、灾难,都可以能够化解,所以,「请转法轮」的功德就大了,意义就深了。如果我们一个人没有力量请法师来讲经,我们可以联合一些同修,我们集合力量大家一起来请,功德都是一样的,都是无比的殊胜。讲经说法影响愈大,功德也就愈大;影响得愈深,功德也愈深,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这是指全世界每一个地区、都市、乡镇,许许多多的人们,都把佛教看成宗教,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我们今天跟大众,特别是初接触佛法的大众,首先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然后才能把佛法介绍给他,他知道怎么去接受?怎么去研究?怎么样去学习?第一个把观念纠正过来,观念要不能纠正过来,那你一开头就错了,一错到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能够把大家误会转过来了,这是莫大的功德。我们一定要考虑影响力的深广。哪些地方产生大的影响力?佛门里面的道场,听众再多,影响力不够大。我们租借社会公共的会议场所,影响力就比寺院要大一层;如果能够在学校里面讲,高等学府著名的大学,这个影响力又深又广。乃至於好像我们在美国市议会、州议会,他们的大会堂里面,邀请我们来讲佛法,这个影响很广、很深。这是说场所的影响,面面我们都应当顾及到。

  所以「请转法轮」,请法师讲经在什么场所,预先都要想好,都要往影响深远之处去想。千万不要想到,在我的庙里讲,我的庙里讲功德大概是我的,到他的庙里讲功德是他的,不是我的,这样斤斤计较功德,功德都没有了。到哪里去?被你计较完了。一定要想到整体的功德,整个人类的功德,不要想自己,不要想自己一个小圈圈,你功德就大了。处处为整个佛法想,为一切众生想,我们心量就大。世尊特别在《华严》里面为我们显示,《大方广佛华严经》对象是谁?我们再隔一个星期就开始讲这部经,这个经不是对菩萨讲,虽然参与华严法会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不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包括佛、菩萨,不是的。十法界里面的佛,如果以天台家的讲法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有出十法界,圆教、别教超越了。也不是为菩萨讲,也不是为声闻、缘觉讲,为谁?为凡夫、为众生,我们是凡夫、我们是众生,我们有分。可是这里头有个条件,它是讲为大心凡夫,条件在此地。意思就是说心量小的凡夫不行,要心量大的凡夫。心要大到什么程度?当然最好跟佛一样大,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我们有这么大的心量,《华严》一接触,圆满就得到了,真的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

  我们今天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以宣讲《华严》,这是无比的殊胜,这因缘非常非常的希有。《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是什么?就是教我们凡夫,大心凡夫现前过诸佛菩萨的生活,过一个究竟圆满的生活。这是《无量寿经》讲的三种真实:「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三种真实现前就兑现,不是要等什么时候,不需要。现在就兑现,现前就得到,这才是真实的利益。由此可知,请法师讲经就太重要太重要。今天社会因为大家不认识佛法、不了解佛法,以为许许多多这种经忏佛事,形式上就能够消灾免难,这是很大的误会。佛家这些经忏仪式有没有效果?有效果,不是没有效果。可是你要懂得它的意思才能收到效果,不懂它的意思,只是形式,收不到效果;依照形式去做,不行。譬如说禅宗,宗门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他们用的手法高明,学人来参究,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一句话都不说,伸出一个指头,这个人来一看的时候他就开悟、他就证果,这个法子很好、很高明。别人来问,我们伸个指头行不行?他开不开悟?不但不开悟,更迷惑颠倒,所以学不得,样子不行,他得看什么人。所以从前他们的仪规有效,现在我们照这个仪规去做没效,不懂得它的意思。

  我们净宗在佛事仪规里面,我们只提倡早晚两堂功课、佛七跟三时系念佛事。这些东西我们都曾经做过详细的讲解,你真正明白之后,再照仪规去做就有意义。你不能不懂,外行不行。做三时系念,一定先把三时系念详细讲过一遍,拜梁皇忏,最好先把梁皇忏详细讲过一遍,凡是参加的都要很认真的来听,然后在仪式里面随文入观,就能收到好处。你对仪规一无所知,这不行,这是依样画葫芦,画得再像也不行,没有内容、没有内涵。所以一定要知道请法师讲经,这才是真正消业障,真正免除一切灾难的唯一方法。实在请不到法师讲经,还有个方法,念佛。真正找到几个志同道合,人数多少都没有关系,找一个假期,大家都有时间,找一个清净的场所,能够念上一天一夜、两天两夜,或者念上七天、十天,那个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比什么样的忏仪都有效果。不要以为这一句佛号很好念,好像没有什么功德,你就看错了,你完全误会了,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七愿是「请佛住世」,这一条也非常重要。佛现在不在世间,所以我们只有塑造佛像来供养,象徵著佛法常住在世间。代佛说法这些法师大德,我们应当把他留在这个地方,长时期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为什么?诸位试想想,有几个人听一部经他就开悟?他就证果?没有。没有要怎么办?天天听。实在讲我们今天的人福报比不上古时候,古时候在中国寺院丛林,每天讲经没有中断,寺院里头有讲堂。

  清凉大师当年在世讲《华严》,历史上有记载,可以说空前绝后,后来的人我看没有一个人有这个机会,他老人家一生讲五十遍,亲近清凉大师的人,如果有耐心在他会下听五十遍,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一遍讲多久?至少是一年。听五十遍,你就是听了五十年,五十年天天薰习,哪有不开悟的道理?我们今天听经困难在哪里?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就是每天在这里讲经,每天薰习也不过两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两个小时听经,还有二十二个小时打妄想,你说怎么办?这哪能成就?中国古时候丛林法师讲经每天是八小时,一部《华严经》每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圆满。我们是一天讲两个小时,四年,标准的时间四年讲圆满;一天八个小时,才一年讲圆满。清凉了不起,清凉活了一百多岁,人称华严菩萨,实在是不可思议。每天八小时讲经,另外在念佛堂念八个小时佛,他还有什么时间打妄想,只好睡觉,没有时间打妄想。这种道场住上三年,比我们今天修行三十年都有效,我们今天说老实话,修行三十年不如人家在那个道场住一年,这就叫什么?长期薰习,薰习的力量太大了。

  在民国初年,中国道场大概只剩一家,苏州灵岩山寺印光大师的念佛道场。他道场的特色没有讲经、没有法会、没有经忏佛事,长年佛七,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天六枝香,一枝香一个半小时,六枝香九个小时。每天念九个小时的佛,日夜不间断,晚上是轮班。长年办精进佛七,他的精进佛七是七个七连在一起,十个七连在一起,加香,九枝香念佛。所以凡是在印祖念佛堂念过佛,在那边住过几年,这些人无论在家、出家,最后往生都有很好的瑞相。他那个念佛堂住过几年,真的叫没有白住。印祖往生之后,妙真、德森这些老法师继承印祖的规矩,还能维持一段时期,到抗战以后,道场也就衰微了。现在我们再想建立这个道场,机缘都不成熟,唯有这样的道场才能够成熟众生,真正能成就众生。所以建道场功德无量无边,要建一个真正修学的道场,道场真正有人在这里成佛;往生就是成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道场的功德就大,曾经有几个人在这里成佛去了。

  善知识对我们修学就特别重要,我们怎样把善知识留住在这边?真正学佛修行人,给诸位说,没有人情的,不谈人情的。你这边接待很好、礼遇很好,不见得能把他留住。用什么方法能留住他?依教奉行。我们真想学、真想修,大家也能发真心,纵然找不到善友,佛菩萨也会化身到这儿来。为什么?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一个人是什么人?真正想学、真正想修,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作佛,就是《华严》讲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诸佛如来哪有不照顾的道理?一定照顾。问题是我们今天有没有发真心,这样才能够感动善知识常住在这个地区,让我们有机缘长时间的薰修,我们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

  现代科技发达,实在说现在真正懂得护法的人太少了。真正懂得护法是菩萨,不是普通人,有大智慧、有大福报。现在真有个大智慧、大福报,不要建道场,建道场不起作用。应当建什么?建卫星电视台。能够建一个卫星电视台,二十四小时不停止的讲经,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收到。他不必到道场来,在家里打开电视机,他要真正想学佛,一天听八个钟点经没有问题,他在电视机面前可以听;把佛法直接送到人家里头。平常培养一些法师,等於说组织成一个弘法团一样,有十几、二十个足够了。这些法师天天在录影室里头讲经做录像带,这个录像带拿到卫星电视里面去广播,这是高科技的大道场,要在这里建。不要建庙,花那么多钱建个庙,把钱都埋在土里头很可惜,不起作用。今天要把这些钱用在有用的地方,一个就是培养法师在摄影棚里面录影,摄影棚里面的设备,比我们这里要好得太多了,人家是专业的。我们这是勉强达到他们所要求的水平,但是总比不上他们的专业。平常我们供养这些法师,让这些法师在物质生活上没有任何忧虑,能够把心安定下来研究大乘佛法,一部一部的讲把它录下来,将来就是一部活的《大藏经》,你说这多有意思!哪个地方众生喜欢听什么经,我们就播放什么样的经论。

  除了讲经说法之外,我们也帮助人念佛,二十四小时佛号不间断,最庄严的佛像显示在电视画面上,你看到阿弥陀佛,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号跟著去念,在家里面也能够打佛七,也能够做到一天八个小时听经,一天八个小时念佛,我们的福报跟古人就没有两样、没有差别。古人要费那么大的劲去建道场,要建许许多多道场才能普度众生,我们今天用一个卫星电视就行了。这个电视台是专业的,不是买人家的频道,受人家时间限制,很麻烦。所以诸位如果真正有财力,有这种智慧,应当自己做一个专业,完全是佛教的卫星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放。

  今天是佛出生的日子,希望佛出生的日子,我们今天没这个力量,这个想法构想也传递给每一位同修,大家都有这个念头,每个人常常念,这个事情就念成功了,心想事成。我们一个人想这个力量很薄弱,我们有这么多人天天都在想,我想不到一年、两年,这个事情就成功了。为什么?大家都在想。大家都在想,佛就得帮忙,李居士常常说,我们没有福报,阿弥陀佛有福报。我们一想,如果建立这么一个大道场需要多少财力,想到财力我们就不敢再想,还是继续想,阿弥陀佛会送钱来,需要多少他就会送多少,一定会有成就。

  这是我们讲到「请佛住世」非常非常重要。现在世界由於交通的便捷,我们生活面的扩大,每一个地区都需要佛法,哪里有这么多的法师各处去讲经说法?这是非常非常的艰难,所以利用高科技,少数的人也能够将佛法普及到全世界。再有机缘,能够再有一些翻译,把华语能够翻成全世界几种重要的语言,能够翻译出来对全球弘法,让大家都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真实的功德,这个意义价值就更深更广。所以现在利用科技来做,比过去反而更方便。我们今天缺乏的就是缺乏护法,没有人发心来护持,有人发心来护持,这个事情不难做到。

  翻译的工程相当艰难,要把这桩事情做好,还是要守过去译经的老规矩,决定不是一、两个人独立可以翻一部经的,不可能。中国过去译经都是集体来做这桩事情,凡是参加译经,这是一个法会,请法师主讲这部经,译经的人统统参加听讲,真正听懂、听明白才起草,有疑惑立刻就要问。初稿译出来之后,向大众宣读,看大众有没有意见,有没有更好的词汇,来润文、来修订,总使这部译本做到尽善尽美,让一切人接触到这个本子都能生欢喜心。所以译本不是一个人做的,是集体的创作。我们看到佛经都有一个翻译人的人题,那个人题是译经道场的主席,不一定是他翻的。为什么要用他的名字?他对这个译本负责任,也就是证明这个译本没有错误,这个译本可以流通,他负完全责任,所以他是译场的主席。像在历史上记载,罗什大师的译场四百多人,玄奘大师译场这是最大的六百多人,里面都是专职的。

  过去在美国,沈家桢居士,这是个有心人,他请了不少人,把华文经典译成英文,也花了很多钱,译出来的分量也相当可观。我到纽约去,他带我参观纽约大学的图书馆,他是借用图书馆里面几个房间,做为佛教图书馆,所以他的佛教图书馆是附设在纽约大学。我去参观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么多年来请人家翻译佛经,译成英文的稿本一大堆,堆了一大片,他说都不能用。我听了这话点点头,确实是不能用。为什么?找一些懂中文、懂英文的人拿去翻,翻的人不懂佛法,只翻意思。

  就像外国人翻的《英文佛学辞典》,这是我听李炳老告诉我,有一个美国学佛的学者,到台湾观光旅游,听说台中有一个李炳南老居士是佛学的大德,到那边去向李炳老请教。提出一些问题,李炳老给他解答,这个人很不满意,摇头。不满意,李老师就请教他,你说说看;他说说看,通过翻译,李老师也摇头,也不同意。到最后搞得是很困难,刚好他身上带著一本书,李老师就问他,你带的是什么?他带的是英译的《佛学辞典》。李炳老听这个灵机一动,那很难得,你查一查「二足尊」,我们知道皈依佛,二足尊,你查查二足尊怎么讲法?他翻出来,找到了。二足尊是二条腿里面最尊贵的;没错,二是两个,足是脚,尊是尊贵,二只脚最尊贵。李老师听了一笑,不要谈了,不谈了,你去吧!你们外国的佛法,我懂了,我知道了。这有什么法子?这就是懂华语、懂英语,不懂佛法,完全照字面上来翻,真的是佛讲的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三世佛都喊冤枉了。开经偈里面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我当时就给沈家桢居士建议,我说你搞错了,翻译非常重要,应该怎么翻法?你想翻哪一部经,要找对这部经真正有修有学的大德请他来讲,参加翻译工作的人来听讲,先把它统统听清楚、听明白,随时有疑难随时来问,然后才能够下笔、才能够起草。草本成就之后,还要不断的反覆来讨论。最好草本印出来的时候,分送给有研究、有修有学这些大德们,请他们看、请他们来订正,然后才能成立一个完善的本子,那个流通就没有问题。经难翻,太难太难了。《华严》就更难,《华严》字字句句里面都有很深表法的意思,你要不懂它就全变成二足尊,像什么话!所以我们知道翻译非常重要,绝不是几个人坐在自己小房间里头能够搞得出来的。一定要像中国过去是公开的,组成译经院,专门培养这些译经的人才,请高僧大德来讲经,哪一个人擅长讲哪一部经论就请他讲,大家来听、大家来学习,然后才能够下笔起草。不是草率花一点钱请人家来翻一下就行,难!

  他们翻的经本,我不懂英文,我很难相信,所以一律不采取。但是翻这些人的《讲记》,大概总是没太大问题,我就采取沈家桢居士他们那边一篇,倓虚法师《念佛论》,这是倓老法师的开示,我想大致上不至於有什么问题,这不是经。这一篇开示是大光法师记录,记得很好,非常浅显。沈居士那边有英文本子,我就拿这个本子,早年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分量不多,很薄,我把中英文的《念佛论》附印在《无量寿经》,一起流通。我印了一万本,这个本子传到加拿大,我在温哥华讲经,有一个医生,加拿大的医生,他来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后面附的东西,以后不要再印这个。我说:为什么?他说:这个英文,英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我听了之后就很难过,以后凡是英文翻译东西我不敢印。我说让这些外国人自己去流通,我们不敢印。这就是说明译经的人才我们要培训,他要真正在佛法上也要有修有学,能够通达这两种文字,才能担任这个工作。如果对於佛法、对於经论不通达不行,文学基础再好,都不能担任这个工作。正是《华严经》上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再好聪明智慧的人,他没有办法懂得佛法。因为佛的经典往往是意在言外,一个字、一句话里面含很多很多的意思。

  普贤菩萨的十愿实实在在讲只有七愿,第一从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是愿,后面这三种是回向,后面三条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三种回向里面回向正觉,「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法界,所以后面这三条都是属於回向,我们应该要晓得。回向菩提,菩提就是正觉;回向众生;回向法界,也就是回向自性、回向真如,真如、自性跟法界一个意思,我在《华严》里面读得太多了。什么是法界?一心就是法界。所以法界,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分,一个是性,界有两个意思。分就是界线,这个大家好懂,譬如说国与国家它有界线,省与省有界线,县与县有界线,界是那个意思,分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界就是性,就是自性,佛家讲的一真法界,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后面这三条都是属於回向。回向的意义很深很广,我们下一次再跟诸位细讲。

  今天讲的三条,「随喜功德」一定要懂得,我们自己成就自己无边真实功德太重要了,绝不造罪业,这是破我们无始嫉妒、傲慢的习气。请法师讲经跟请法师常住在这个地区,我们刚才跟诸位细细讨论,还是以高科技才能把佛法推向全世界。真正有计划、有步骤来培养弘法人才,培养翻译的人才,人数不必要多,确确实实小型的研究所就可以了。真正肯发心,也就是要真正修行人,《华严经》上讲的标准是大心凡夫,大心意思好。凡夫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不是说你没有发愿,不是说你不用功,你天天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你真的很努力、很用功,为什么收不到效果?心量太小了。你的心量没有办法突破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个界限,你的心量小在它里面被它包了,你突不出去。我们无量劫的修行,生生世世到这一生还落到如此地步,应当要明白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出在心量太小了。所以一定要发大心量,大心把六道挤破,挤破不就出去了。我比它大,它比我小,你超出去了。阿罗汉为什么能出得了三界?辟支佛、菩萨为什么能出得了三界?他的心量比六道三界大,他突破了。这个方法很妙,我们要断烦恼出三界,那个法子很笨、很苦、很难修,佛教给我们妙绝了,心量一大就把它挤破,这方法好。

  外面还有一关是十法界,所以心量还要放大,再放大的时候,我们心量能把十法界也把它挤破,就成功了。所以佛跟法身大士,经上讲得没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法界也在他心量里面,他超越了。所有这些烦恼习气不断,自然没有了,自然就断。为什么?烦恼习气都不外乎从小心量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心量一大,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不要破,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方法多巧妙。然后我们才真正相信,世尊为众生说法,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说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我们相信、明白了,佛这话没错。佛为我们说法,就是叫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作佛,你作菩萨,佛都摇头,不够。一定要你作佛,不但要你作佛,还要叫你做一个究竟圆满佛。天台家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不做,作圆教佛,这才是世尊出现在世间真正的目的,世尊对於一切众生真实的教诲。如果我们不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我们就不是世尊真正的弟子,不是他的好学生,好学生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作佛。如果依《华严》、依《无量寿经》,决定没有问题,我们能够信得过,这两部经真正是宝,无上的法宝,希望我们同修人人要珍惜,珍惜现前这一会。这一会《华严》开讲,我们预定四年,四年讲不完,大概五年没有问题,五年一定可以把这个工程圆满。五年之后,如果我们这个场所里头,能有十分之一的人作佛就可观、就了不起。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能作佛,这是我们这一会的期望,法会的因缘无比的殊胜。

  明天我答应香港那边同修邀请,他们大概也是租借一个大会堂,要找我去讲三天。我明天晚上在香港讲经,我十七号回来,十八号我们就正式开讲《华严》。这几天有我们同学们在此地还是练习讲经,希望大家多多的来参加。谢谢。

  大乘无量寿经  (第十二集)  1998/5/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12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倒数第四行,还从这一句念起。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一次在本林,跟诸位同修共同研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为了我们要明白,不但要明白,而且要认真努力的学习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通常我们举它最重要的纲要,就是普贤的十愿。十愿,前面跟诸位略略的介绍了一些,前面七条从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以及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个七条是愿,而且每一条里面,都具足其余的六条,这才是《华严》的教义。后面的三愿,都是属於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条「常随佛学」,这是回向菩提,换句话说,学佛。今天下午李居士介绍两位同修来看我,他们现在也在做社会福利的工作。谈到佛法生活化,过去很少听说,听我讲经,好像佛法都能够落实在生活上,他很欢喜也很赞叹。我告诉他,佛法生活化,这个不是我说的,是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这么说的,我们怎么可以把佛的功德,自己夺过来自居,这是不可以的。佛本来是这么讲的,以后的后人,他不肯这么讲,那就没法子了。我们所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原来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原味,不能把佛的意思改变。

  世间一般人提到学佛,好像都感觉得怪怪的。人为什么要学佛?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去学佛?似乎学佛就不太正常了,这是对於佛法产生一个很大的误会。他不晓得佛是什么?佛是智慧,学佛就是学智慧,学佛就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习过一个高度智慧、真正觉悟的生活,这很正常的事情,哪有什么不正常?可见得这个社会对佛法的误会,实在是我们没有把佛法的教义,把佛法的原意宣扬出来。

  怎样宣扬?一定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是学习,普贤菩萨是我们的榜样。在大乘佛法里面,诸位必须要晓得,是以三位菩萨作总纲领,普贤、观音、文殊,这三位菩萨代表大乘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普贤菩萨是实践,说到要做到,见到要做到;文殊是表智慧;观音是表慈悲。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因为修学这三个法门,才成就无上的佛果。无上的佛果,用现代的话来说,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用无上佛果这个名词,一般人听到他不能理解,还是不知道名词里面正确的含义,依旧把它误会成为宗教上的成就。他不知道这是自己学问、德行、生活上的成就,所以对於现代人说法,佛家里头的一些专门的术语名词,不能不变成白话,以免大家听了产生误会。所以,回向就是我们所希求的。回向菩提,就是我们要追求高度究竟圆满的智慧。

  第二是「恒顺众生」,这一条的意思很明显,回向众生。为什么要回向众生?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特别在《华严经》里面,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体,一个自性、一个真心、一个理体所变现出来的,境界虽然不一样,体是相同的。正如同我们一个身体,我们这一个身体,如果要说这是自己的自体,大家容易懂,身体里面许许多多细胞组织起来,每一个细胞都是自己,都不是别人,这个大家肯定。我们的指甲是自己,我们的头发也是自己,那自己的指甲为什么把它剪掉不要了,自己的头发也剃掉不要了,不都是自己吗?这个浅显的道理明白之后,然后你细心去想、细心去观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己,对自己哪里能够不关心?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也是一体,所以就一定要懂得回向众生。

  怎么回向?我们还是以浅近的话来说,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全心全力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不懂得关怀众生、不懂得帮助众生,这个人就不知道关怀自己。世间人常讲,人要懂得自爱,你自己要爱护自己;要懂得自重,自己要尊重自己。什么是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很少人懂得,很少人肯定。我们如果不涉猎大乘经教,我们也不懂。我们有机会、有缘分接触大乘经教,正如经中所说,这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有这种殊胜的机会。明白之后,我们一定要做到,对於社会要关怀,对於整个世界要爱护,而且要用平等心,不能够厚此薄彼,这是个道理,道理要明白。事上?事上确实有远近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因为「缘」不同。我们介绍《华严》,《华严经》里面讲「五周因果」,五周因果里面,有差别因果、有平等因果。我们心是平等的,愿是平等的,解是平等的,性是平等的。可是在家庭里面,父母跟我们最靠近,这就是缘分,我们要爱护他、帮助他,当然头一个是父母。然后到我们家里、隔壁邻居、邻里乡党,那总是稍微远一点。这就是缘上不平等,这个诸位要懂得,理上一定是平等的。平等跟差别不二。平等当中有差别,差别当中有平等,正所谓「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我们要这样的修学,要这样的弘法利生。这是回向众生。

  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回向自性、回向真如;也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自性相应这就对了。这是普贤行十个总纲领简单的介绍。

  后面这个「德」字,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次我们讲演,讲经总标题标榜的是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诸佛菩萨在九法界作种种的示现,就是给一切未曾觉悟,还在迷惑的这一个状况之下,表演给我们看。他表演一个觉悟的人,表演一种高度智慧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心里面有所感悟,能生信心,能生欢喜,希望向他学习,这就是大士之德,佛菩萨之德。西方极乐世界如是,十方诸佛世界,凡是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的心行必然也与普贤菩萨之行相应,我们讲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就正确了。这一句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请看底下这一句,下面这一句是行愿功德。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无量』是形容多,确确实实是无量,没有法子计算。无量的『行』,无量的『愿』,行与愿将我们整个的生活都包括在其中了。不但是这一生,包括过去生,也包括未来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的心行,两个字包括尽了,所以上头冠上一个无量。

  现在我们的行,「行」是生活行为。佛法里面常常将我们生活行为,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身、语、意,我们叫三业行为。身是身体的造作,我们讲身体的动作;语是言语;意是思想、是见解。我们讲起心动念,所有一切的行为,无量无边的行为,总不出这三大类,我们称为三业行为。这三业行为,要与普贤菩萨十个纲领,十个大愿、十个纲领相违背,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与这十个纲领不相应,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思想行为,与普贤菩萨十愿统统相应,纵然不能做到充分的相应,也能够做到某一种程度的相应。或者是我们初学,某一种程度也办不到,但是能向著这个方向,顺著这个目标,那也行。虽然你还没有走,还没有起步,但是你的方向已经很正确了,这也算,你的行愿是正确的,那就是普贤行。

  毕竟普贤行的标准是高,我们一般人的修学,实在讲很难达到他的标准。他的标准也有最低的,最低的我们也达不到。那怎么办?我们顺著方向,顺著目标。哪些是方向?哪些是目标?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三种净业,就是方向、就是目标。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特别为我们强调,要从三福修起。

  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有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人都做不好,佛菩萨是决定没分,学作菩萨,学作佛,先要把人做好。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提倡「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我们将祖师的教诲发扬光大。好人,第一个孝顺父母,经里面的四句讲孝养父母。「养」这个字好,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照顾父母晚年的生活起居,年岁大了,体力衰退了,需要人照顾,这是养父母之身。生活起居照顾到了,如果父母常常忧虑,那也是不孝,没能尽到孝。父母对哪些忧虑?大概最难舍的就是儿孙。如果子女多,子女不和他忧虑,儿女不和;儿女都成家了,妯娌之间不和,父母也是忧虑;如果孙子多了,眷属多了,他忧虑操心的地方就更多了。由此可知,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没有忧虑,欢欢喜喜的过日子,这桩事情不容易。不但家庭和睦,亲族和睦,朋友和睦,在学校念书,尊重老师,与同学们和睦,友爱同学;在社会上工作,尊敬你的领导人,对你的同僚和睦,你的父母才能够安心。

  所以中国古时候,这一些作帝王的,为国家、为地方选拔领导的人才,他选拔什么样的人?选拔孝子,所谓是「忠臣出孝子之门」。他在家里面能尽孝,被选拔出来,他对国家自然就能够尽忠,忠孝是一体,这里面没有界限。世间人讲孝,儒家讲孝,道家讲孝,大概就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很圆满了。可是佛门里面讲孝,这还不行,你这样做,如果以佛家的标准来说,你才做到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你没做到,可是十分之一在世间人来讲,那就是很圆满了。我们看中国标榜大孝是古代的舜王,尧、舜、禹、汤,舜王,诸位在中国历史上读到。前面刚才讲的,「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他真做到了,做得很圆满。不但当代的人赞叹,我们后世人看到这个记录,尊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

  佛法为什么说你没有尽到孝?佛法明确的了解,生命是永恒的,不是一世的,有过去世、有未来世,如果你让你的父母依旧还在六道里面轮回,那你是大不孝。要想父母脱离六道轮回,怎么办?先要自己脱离六道轮回,你才能帮助你的父母,你才能帮助你的家亲眷属。你自己要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在佛门里面讲孝,那你差得太远太远了。这个就是讲到要「养父母之志」,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作儿女的能作菩萨、能作佛,对父母这个孝才算是做到圆满。若以佛家的标准来说,一定要圆满证得佛果,这个孝字才做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没做到圆满。这是佛家讲孝与儒家讲孝,在境界上不相同的地方。但是儒跟佛,他们的学说、他们的修持、他们的教学,都是以孝为根本,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是相同的,但是境界不相同。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这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肯定。我们学佛的人对佛恭敬,每天拜佛,对父母不恭敬,所以你学佛学不成。你们诸位细细想想,你学佛学了几年、学了几十年,依旧还是个凡夫,没有入佛的境界,什么原因?你一开头就错了。应该怎么作法?父母在家里是两尊活佛,泥塑木雕的佛你天天拜他,那个活佛不拜,你怎么学的?你怎么会成就?这不是我教你的,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的,你的父母在家是两尊活佛,虽然不必每一天早晨起来给父母磕三个响头,不必要,父母也不希望你这个作法,你那个恭敬心,对佛的那种孝顺恭敬的心,一定要对待父母。

  我们每天学佛的人都做早课,做早课的时候,先要礼佛、礼敬,然后诵经、念佛、三皈、回向,做这些干什么?做了之后,要把这一套用在今天生活当中。父母是两尊活佛,父母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这就入《华严》境界了。父母是佛,别人不是佛,这是一般大乘讲的,如果你能够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佛,你就入《华严》境界。那一点恭敬心没有,那怎么行?佛是老师,老师摆在第二位,父母摆在第一位,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现在我们看到许多家庭,父母反对儿女学佛,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父母看到儿女见到法师,他那个师父来了,对他顶礼膜拜,马上供养恭恭敬敬的;父母要买一点东西的时候,那个钱是好不容易拿出去,脸色都很难看。作父母的人,「那是外头人,你怎么亲疏都不分,父母养育你之恩统统忘掉了,外面这个和尚与你根本就不相干,说几句话骗骗你,你就那么相信他」。你怎么不叫父母看到心里难过?父母怎么会愿意让儿女去学佛?所以父母没有做错,错在哪里?错在法师做错了,法师没教;儿女错了,儿女不懂事,不懂佛法。你每天对父母恭敬,每天对父母供养红包,父母讲「我这个儿女学佛对了」,他就劝一切人学佛,他就不会障碍了。

  每一天给父母红包是对的,不要多,你看你们供养法师那个红包里面,两块、三块钱可以,你每天这样供养,不要忘记,你这就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这就是「具足无量行愿」。你学了回去不做,这怎么行?没做的,从明天早晨开始就要做,那你们这个经就没有白听了。要认真的去做,让你这个家庭里面,都能生欢喜心。你学佛了,一家都欢喜,一家人都学佛了,然后再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孝。所以「奉事师长」,你的父母不会反对你去拜老师,再去学佛,不会反对。老师好好的教导你,应该怎样孝养父母,如何友爱兄弟,能够跟社会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繁荣这个社会,兴旺这个社会,安定这个社会,这是教学。老师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然后再把心量扩大推展,那就是观音菩萨的法门。诸位要晓得,前面「孝亲尊师」是地藏法门,把我们的心地改良、改变,思想行为改变;再一提升,观音法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心不杀」,培养你的慈悲心,扩充你的慈悲心。慈悲就是爱心,世间人讲爱,大家都晓得基督教讲「博爱」,其实「博爱」两个字是佛经里面的。哪一部经?就在我们这个《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的历史比基督教要早,以西方人的说法,至少也早五百多年;要以中国历史记载来说,那要早一千多年。佛法为什么不讲「爱」?爱是感情的,所以它换一个名称叫慈悲,慈悲是理智的,理性的爱,不是感情的爱,所以理性的爱就叫做慈悲,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要培养爱心,扩充爱心,这个里面要清净、要平等。

  然后教我们落实在生活上,「修十善业」,一定要遵守这十个原则。身,「不杀生」,不伤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害众生,如果使众生生烦恼,都是我们的过失。菩萨所在之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认真去学习,要把它做到。「不偷盗」,不偷盗这个里面的范围很广大,在佛经正确翻译叫不与取。物有主,有主之物,主人没有同意,我们就不能够拿来,不但不能够拿来,也不能够把它移动,如果你把它搬动了,虽然你没有去用它,可是主人到时候要找找不到,你也叫他生烦恼,这个也不可以。所以这一条戒很不容易做到,学佛的人要从这个地方认真去学习、去做。「不邪YIN」,这是对在家同修,在家同修都有夫妻,都有婚配,夫妻的结合是道义的,要有义,决定要守礼、要守法,有情有义,有恩有德。这是身体造作,佛给我们提出这三个重要的原则。

  言语最容易犯过,所以语言佛就讲了四条:「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欺骗别人;「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让人家听到很难听,甚至於产生误会;第四「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别人,这一类是属於绮语。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些电视、电影、歌舞,有所谓黄色的、灰色的,这一类都是佛法里讲的绮语。大家很喜欢去听,里面教人的都不是正法,都是破坏社会道德而不是建立,所以这些东西我们都应当少接触,自己更不应该去做。

  第三条讲意业,就是起心动念。意业里头一定要去学习「不贪、不瞋、不痴」。顺境不生贪爱之心,逆境也不起瞋恚之心,对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这就是不痴。不瞋、不贪、不痴。贪瞋痴叫三毒,所有一切恶法,都是从贪瞋痴生起来的,所以贪瞋痴佛家叫它做三毒烦恼。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引用现代的名词,病毒,最严重的病毒叫贪瞋痴。如果内有贪瞋痴,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人怎么能受得了,他怎么会不生病?不但身要生病,依报也随著转;依报是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也变得愈来愈差。

  诸位现在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大环境,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生活的大环境是什么?地球。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说地球病了。地球怎么病了?你看气候反常了,灾难频繁,而且灾难一年比一年严重,地球真的是生病了。地球怎么病的?是我们的心不好把它搞病了。我们这个心里头有贪瞋痴,所以身也有病,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有病,真正是佛法讲的五浊恶世。以前我们念这个五浊恶世不太容易感触到,感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佛怎么说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深深感觉得释迦牟尼佛了不起,真实智慧,他在三千年前就晓得我们现在地球病了,真正是五浊的相现前了。

  我们能够做到这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现在就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你念的那个佛号跟佛就有感应,像电报一样,路就会通。我们这里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里就有感应。如果你这四句都做不到,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阿弥陀佛一声都没听见,当中有障碍,不通,这个电讯不通。你要把这个做到了,那就是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这个做不到,一天念十万声,古大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懂。你懂得了,把这些过失、错误改正过来,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有交通、就有往来了,念念当中就有感应。从这个基础上,人天福德的基础再提升,这才入佛门。

  入佛门第一个要「皈依三宝」。所以第二福里面就说了,就讲皈依、讲持戒,「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现在我们同学当中,皈依三宝的人很多,但是有没有受持?未必。我很清楚、很明白,在佛菩萨面前,佛菩萨形像面前宣誓了,做了皈依仪式,实际上有没有皈?没有皈。有没有依?也没有依。做了个形式,做了个样子而已,这个不管用,一定要受持。什么叫受?完全接受。接受这两个字又谈何容易。如果对於三皈依的道理,你不明了、你不清楚,三皈的行法,就是落实在生活当中的作法,你不晓得,你怎么学习?三皈依的功德、利益、境界、好处,你不晓得,你又怎么能生起欢喜心?所以三皈依的传授,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举行三皈仪式,都是人众很多、时间很短,没有办法详细讲解清楚,但是我们也有补救的办法,我们有两个录音带,现在听说已经作成CD,音质就会更好;还有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根据录音带写下来的。所以佛门的同修,无论你是已经皈依了,或者是还没有皈依,这是我们必修课。

  我们学佛,现在有两个小册子,一个《认识佛教》,一个《三皈传授》,这两种东西是必修课,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教究竟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要怎样去修学?那就在三皈上。三皈,古时候的名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个时候讲解,大家能够理解不会产生误会,现在误以为佛法是宗教、迷信,所以现在我们对於佛、法、僧三宝,就要讲得格外的清楚、格外的明白。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这个名词,可见得说法要契机,一定要懂得契机。能大师为什么不说佛、法、僧?我们要多想想这个道理,很可能说佛、法、僧,听众产生误会,不容易理解,收不到实际上的效果。所以他老人家改了,改作「觉、正、净」,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个讲法,我们听起来觉得容易懂得多了,而且这三个字,都是出於自性的,不是外面的。皈依觉是自性觉,由此可知,皈依没有皈依别人。我们每天做早晚课叫三自皈,你们不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不是皈依别人,不是皈依他,这个「自」是讲的自性,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自性清净心。我们对於佛陀的教诲,怎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佛没有叫我们皈依他,没有。佛教我们皈依自,自性三宝,这个话要不讲清楚,就很容易变成误会、变成迷信。我要学佛,要跟释迦牟尼佛学,错了。释迦牟尼佛说:「你要依你的自性。」释迦牟尼佛也是依自性,我们也是依自性,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平等的,所以自性三宝比什么都重要。

  「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是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话虽然这么说,说得也没错,究竟从哪里学起?我们确确实实是迷而不觉,起心动念是邪而不正、是染而不净。佛教我们从迷回头,依自性觉;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於是乎佛教就有了三个法门,好像这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出,觉、正、净三个门,看看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根性,哪一个门比较容易进来,你就走哪个门,不要勉强,勉强就难了。佛教里面,诸位晓得有禅宗、有性宗;禅宗、性宗是从「觉门」入,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是世间最聪明、根最利的人,才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惠能大师讲他所接引的对象是什么?上上乘人。若非上上乘人,这个门进不去。

  过去我初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他说:这个禅像什么?一步登天。你有这个本事当然很好,一步就上了天,好像我们上大楼一样,十层大楼,你有这个功夫,中国人讲功夫,你从下面一跳就上了第十层,那有什么话说,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你跳不上去,掉下来粉身碎骨,完了,这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一般中下人,没有这种根器的人,怎么办?不要紧有楼梯,你爬楼梯一级一级爬上来,慢一点没有关系。教下是从「正门」入,正知正见。所以佛的门路很多。爬楼梯时间长,三大阿僧祇劫,这是讲学教。

  我们现在掉在两头,说上根,我们不是上根,一步登天登不了;爬楼梯太慢了累死人,又不想爬。还有没有办法?还有,还有什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从「净门」入,修清净心,这个好。这个实在讲,你有功夫的人也行,没功夫的人也行。你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净化你的污染,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上的污染,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净化。然后我们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求生西方净土,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成就、我们的受用,比禅宗上上乘的人,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我们今天讲的这一部经,就是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是诸佛赞叹,我们能够遇到连普贤菩萨都佩服。所以这是讲三皈,这三个门路我们走净门,觉没法子走,正也很困难,我们是抄小路走净门,清净心,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句「具足众戒」,这是教我们要持戒。众戒,众是众多,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说我们讲的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比这个范围大,那个是戒条,那个范围很窄小。这个众戒,戒是指什么?佛在一切经里面的教诫,对我们的教诲。一切经太多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受持,实在讲我们一生当中受持一部经,依照一部经的教诫去做,就非常圆满,尤其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作过介绍,《无量寿经》就是《大华严经》的纲要,《大华严经》的精华,这个经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展开就是全部的《大藏经》,我们这是选中了精华、选中了精要,依照本经的教诲去修行,就具足众戒了。

  「不犯威仪」,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礼节。世法里面,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人情礼节,我们要懂。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资讯、交通方便了,我们的活动空间大了,常常有假期就到外国去旅游、去观光。到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先要打听一下,好入境随俗。与那个地方的人,虽然是短期相处,乃至於一两天,也跟他结个缘,欢欢喜喜,这个欢喜缘当中,我们就把佛法送给他了。我们出门随身都带一些小礼物,到处给人结缘,乃至於一张印佛陀的卡片,印得很精美,这种卡片后面印上几句经文,随时去送给人家,这就好。念念不忘关怀众生、爱护众生、帮助众生,我们这张小佛卡送给他,就是爱护他、关怀他、帮助他,使他「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要有兴趣、欢喜心,我们就跟他联系,常常不断的寄这些书刊、录音带、录影带提供给他。总是时时刻刻都留意,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一定要从不犯威仪做起,让人家看到我们就生欢喜心,不要让人家看到我们就生一个讨厌的心,那就错了,要叫别人看到生欢喜。那个欢喜要认真去做,还要求三宝加持。

  我们学佛,要把学佛的成绩单拿出来。成绩单是什么?成绩单在面孔上,最明显的成绩单,学佛相貌变好了、身体变好了。你看看今天在我们的会堂,难得有一位韩国的老法师,他今年八十岁,一个人旅行,带一大堆行李,身体健康,很多四、五十岁的人比不上他,这是佛家的招牌、成绩。他是念阿弥陀佛的,他这次来看我,提出「信心念佛」,信心当中具足一切佛法。我们中国人讲「一心念佛」,一心就是信心,如果这个里头有怀疑、有夹杂,就不叫信心。他这个信心,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六个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叫信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把握,人虽然现在还没去,极乐世界那里已经报名、已经注册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随时可以去。他今年八十岁,年岁大了,对於我们这个世界,对於一切众生,真的非常爱护、关怀,唯恐佛法后继无人,听说我们在此地办培训班,有一批年轻法师在这里修学净土法门,他欢喜得不得了,特地到这里来看看我们,看到我们后继有人,所以他往生没有后顾之忧,他可以安心走了。我们对老法师的行持,非常的尊敬、非常的赞叹。

  从第二福再往上提升,这是第三,大乘菩萨所修的,有四句。第一句「发菩提心」,重要。《无量寿经》教给我们往生的经文,「三辈往生」、「往生正因」,在这两品经里面都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我们要问,何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从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五个。」不成比例,原因到底在哪里?很少人知道。他念佛念得很勤,一天念几万声佛号,念珠不离手,为什么不能往生?他「一向专念」做到,「发菩提心」没有。虽然一天到晚还念佛,还会生气,还会跟人吵架,那怎么行?这个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没有菩提心。

  所以四十八愿,大家晓得第十八愿重要,第十九愿也不能够轻视;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你不发菩提心不行。菩提心是什么?真正觉悟之心。真正觉悟了,觉悟这个世间苦空无常,这才算是真正觉悟,对於这个世间决定没有贪恋的心了。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像个旅馆一样,住在这里时间很短,好,很好;不好,也很好,就可以了,何必去计较!几天就要走了,有什么好计较的?所以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人好,恶人也不错,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这是菩提心。对人真诚,依照佛的教诲去做,也就是说依照佛的教诲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诲去工作、依照佛的教诲处事待人接物,永远保持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这样就相应了。菩提心,照佛在经上所讲的,菩提心的根本是真诚心。真诚心起作用,对自己就是自重、自爱,我们叫深心,真正知道自重、自爱;对待别人一片慈悲,就是关怀、爱护、帮助,对一切众生。一定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佛心。

  第二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我们讲因果,种善因得善果,那你造作恶因当然有恶报,这是讲善恶的因缘果报,这个意思讲得浅;三福里面深信因果的意思讲得深,这个因果专门讲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可是念佛这两个字,懂得的人不多,大家听到念佛,都是口里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这不叫念,这叫唱佛。怎么唱佛?有口无心,不叫念佛。你看「念」,你们看看中国字,中国字有意思,很有智慧。中国这个念是今、心,你现在的心上有佛,那叫做念佛,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心上真有佛。念念都是佛,你那个心里头的佛,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人叫真正念佛人。我们常讲「心里头的挂念」,常常念著。世间母亲念她的儿女,这个念力最强,纵然儿女不孝,儿女远在他方,作母亲的人还是天天念著他、天天想著他;能够把这一念换成阿弥陀佛,他一定就会成佛了。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应当多多的去想想。

  心上真有佛,心里面真正有佛法,心里面真正想把念佛殊胜的法门介绍给一切广大众生,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应。所以一个真正念佛的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的人,乘愿再来的人,不是假的是真的。到这个世间来,生为一切众生、死也为一切众生、生活为一切众生、工作为一切众生,无有一法不为一切众生;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要疏忽众生,那就大错特错,那就是凡夫心、轮回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为一切众生。我们要深深相信这个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第三句「读诵大乘」。我们这一部经是大乘经,「佛说大乘」,不需要再念别的大乘,念这一部大乘经就行了。念这一部大乘经,就是念一切大乘经,这是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一切大乘经的精华。每天念,念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诲,念一遍等於说听佛讲一遍给我们听,佛给我们讲开示,佛教导我们,我们念一遍,接受佛一次的教导,天天要念。为什么天天要念?没做到。不要想每一天念这一部经念讨厌了,念厌倦了,天天听佛说这些话老生常谈,没有新奇的东西;但是你要晓得,你因为没做到,所以天天要提醒你,天天要读诵。三天不念经,我们的毛病、习气、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了,这个经不念怎么行?每一天至少要念一遍,念了之后要记住,要懂得佛讲这些话的意思。所以这一次我们在居士林能有一段长时间,我把其它地区的邀请都拒绝了,时间留到此地,将这一部《无量寿经》,细细的跟诸位同修来作一番研习,认真的去研讨,好好的来学习,这读诵大乘要紧。虽读诵如果不解其意,那不行;不解其意,当然你就不知道怎么作法,一定要解其意。「信、解、行、证」,不解你怎么能做得到?一定要解其意,而后你才能奉行照做,做了以后你就有所得,佛在经上讲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

  哪些殊胜的功德利益?第一个你烦恼没有了,纵然烦恼不能完全没有,烦恼少了、妄念少了,人变成聪明、有智慧,这就是你得了,心理上转变了。心理转变,刚才说了,你的容貌转变,容貌变好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得很美。你们跟观音菩萨比一比,跟阿弥陀佛比一比,阿弥陀佛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点缺陷都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容貌、身体心想生。你天天想贪,这个贪想多了,人的脸像什么脸?鬼脸,贪心生饿鬼。天天贪财、贪色、贪名、贪利,那个相貌慢慢你仔细一看,鬼脸一张;瞋恚心很重的,地狱脸;愚痴的,畜生脸。你为什么不想佛?天天想佛,我们这个面孔就变成佛的面孔了。所以诸位要想自己长得很漂亮、长得很美,你天天想观音菩萨、想阿弥陀佛,你想上三年,你那个相貌就会像佛了、就像菩萨了,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念佛法门讲念佛方法讲得最详细的,叫《十六观经》,观想。观想的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变现什么。所以年岁大了,为什么不想年轻,常常想年轻他就不老。千万不要年岁大,「唉呀!不行,老了」,老了天天想老,一年比一年老,老得非常快速。所以我们看世间人,世间一般退休的人,你仔细观察,他在没有退休之前,他没有想到他老,天天忙著工作,把老忘掉了,他不太容易老,他这个老化速度很慢、很缓慢;一旦退休之后,两年没见面,好像二十年没见面一样。什么原因?他没事了,没事天天在想老、在想病,糟糕了,又老又病。退休之后到哪里去工作?天天看医生、天天看病,苦不堪言。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自己不晓得,我们懂得,他那个观念错了,一天到晚想老、想病、想死,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是大错特错。

  学佛的人,真正用功的人,年岁大,他为什么不老?他天天想佛,佛不老;天天想菩萨,菩萨不老;天天研究经教,法喜充满。诸位要晓得,人身体最好的营养是欢喜。世俗人不是讲吗?「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喜事格外的精神、格外的光彩,就这个道理,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要入了佛法,这个经典的义趣你要能够体会到了,法喜充满,一天到晚欢喜,工作量再多不知道累,不需要世间任何药物、营养,不需要。老法师到这边,这两天我们想招待他,问他饮料喝什么?凉水,他喜欢喝凉水。心地清净,清净慈悲,这是样子摆在面前给我们看,老法师到此地来现身说法,表演给我们看,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佛讲的这些理论、方法你去做,真有这种效果。所以读大乘经要解大乘义、修大乘行,一定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得真实受用之后,利益众生就方便了。

  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劝是劝勉别人,帮助别人进步;这个进步,德行上的进步、学问上的进步、能力上的进步、工作上的进步,乃至於生活上的进步。所以佛法是全面的教育、全面的教学,不是某一个局部。世间学校,你学一个科系,在整个社会里面你只晓得一个局部,局限的,所谓「隔行如隔山」,另外一个行业你就一窍不通了。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圆融的,佛法一样通一切都贯通了。不但在佛门里面,宗派、学术、经论你贯通了,这个世间种种事业也都通达,没有障碍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不少人故意去刁难,找一些佛一生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当然他没有经验,去请教他,看他懂不懂;去试验他,佛都懂。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的,譬如世尊是个王子出身的,没有出家之前是王太子,过的是富贵人的生活;出家之后,修道、求学,没有做过苦力的工作。有人说佛样样都行,万德万能。好!有人就问他,问他放牛。释迦牟尼佛没有放过牛。养牛、照顾牛,怎么样放牛,怎么照顾它?向他请教。释迦牟尼佛就教他,怎么样照顾牛,怎么放牛,大藏经还有《放牛经》,比天天照顾牛的人还高明。然后大家才点头佩服,真有智慧,没有学的他都知道,那学的就更不必说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所以诸位同修要晓得,佛法真的通达了,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所有的行业,没有一样不通。如果你说学了佛,叫你烧个饭、烧个菜不会,你佛法不通。你学佛的人,哪里说是不会烧饭、不会煮菜的?没有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拿一件衣服,你不会缝衣服,你不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样样都会,你学会了,你不学拿来也会,你是个真正学佛人,然后你才有能力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教化众生,你才能帮助别人。你要晓得,社会太复杂,佛法讲经这个场合,跟学校教学不一样,跟社会上一般集会学术的讲演也不一样,他有他特定的对象,他们是专业的。佛法这个讲演叫大讲演,这里面听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文化上有博士学位的,还有不认识字的,都来在一堂来听,你要讲得个个人点头,那博士点头,不认识字的人也点头,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真实智慧,我们本经里面讲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我们自己要不亲身做到不行。

  所以你学到这些东西,你懂得了,然后你要在生活当中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证果。把这些理论、方法付诸於现实,从现实里面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方法是正确的,这就叫作证。也就是说佛经里面字字句句,我们都要在生活当中去兑现,圆圆满满做出最美好、最殊胜的成绩拿出来,社会大众看了,他怎么不羡慕?他怎么会不发心来学习?我们不去找他,他会找上门来,这个就叫求学。所以佛门里头不招生,哪有什么拉信徒的,现在讲拉信徒,这个话我们听到莫名其妙;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真材实料,他明白了他会找上门来,我们怎么要去找他?我们对别人展现一个好样子,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只展示一个好样子,让他自动的来求学,我们不必去劝他。已经入门,要劝他努力精进,希望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参加诸佛菩萨弘法利生的事业。

  现在说「弘法利生」,在我们佛堂讲,长期讲经的道场还可以,在外面这个名词讲出来,真正听得懂的就不多,所以要换一个名词,参加「社会教学」的工作,这个大家就好懂。我们都避免不要用社会教育,社会教学,弘法利生就是社会教学,我们从事社会教学的工作,参加诸佛菩萨社会教学工作。所以诸佛菩萨在这个广大社会里面,他所示现的各行各业,他的身分男女老少,所谓「随类化身」、「随机演教」。演是表演,教是教导;表演是自己做出来给别人看,人家看了向你请教,不厌其烦为他解说、教导他,我们干的是这个事业。出家人全心投入、全身投入,在家人实在讲也不例外,也是全心投入、全力投入。这个话怎么讲?作师、作范。譬如你经商,商人的身分,这个身分是商人菩萨,菩萨作商人。你经营的事业是社会的模范、典型,你全心全力将你的事业做好,你这个事业在全世界同行事业当中的第一、同行事业当中的模范,这就是菩萨事业。不必要换身分,一定要换一个出家人的样子,剃头、穿长袍、搭衣,你以为这个就是学佛,那你就完全错了,你不懂得佛法。哪一种身分要像这种身分的人,哪一个行业要像那个行业的人,这个叫菩萨道,叫修菩萨行。

  菩萨商人,是商人当中圆满成功的人,是商人当中的典范。与一般成功的商人不相同在哪里?在慈悲心。一般人经商成功,他是自利,他利益自己。虽然他也做一些慈善事业回馈社会,取之於社会再回馈於社会,他不是完全的,他回馈社会还要名、还要利。菩萨没有名利,名闻利养边都不沾,完全回馈於社会、完全做的是利益众生。换句话说,菩萨从事於任何行业,对社会、对大众,他是服务的,他不是在里面去图取名闻利养,完全是服务。可是诸位要晓得,服务里面必定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实至名归,那个名是别人尊敬他的,不是他自己要的。如果他自己以这个为目的、目标,那他就错了,他是凡夫,依旧是轮回心干轮回事。自己确确实实远离名闻利养。所以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无一不是菩萨事业,无一不是菩萨道、菩萨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得。在大乘教学里面,佛是希望一切众生,个个作菩萨、个个作佛,不是佛只有他一个人作,菩萨只有少数几个人作,不是的,他是希望全体所有一切众生,个个作佛、个个作菩萨,这才符合大乘教。我们这一部经是大乘的极处、大乘教的颠峰,最究竟、最圆满的法门。

  佛说完这三条之后,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佛,释迦牟尼佛曾经给我们介绍一些;现在的佛,也介绍了一些。未来的佛是谁?未来的佛就是现在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佛法里头永远是平等的,真实的平等。三世诸佛修学的法门,当然不会完全相同。刚才讲了,有从「觉门」入的、有从「正门」入的、有从「净门」入的,这是三个根本法;从这三条里头,又分出去,分枝、分岔,法门就变成无量无边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到最后是三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以这三条作基础。正如同我们这里建筑盖大楼,新加坡大楼很多,没有相同的,每一个大楼都有它的风格、都有它的造形,不相同,基础相同。这三种净业是地基,地基一定是相同的,做得非常的坚固、非常的坚牢,这个建造物在上面才不会动摇。所以我们要晓得,《观经》上讲的「净业三福」,是一切法门修学证果的根基。

  我们修行,说实实在在的,要跟古来大德去相比,我们差得太远了。我们看《高僧传》,出家人的修行;看《居士传》、《善女人传》,在家居士们的修行,过去的人修行,快的三年、五年,晚的十年、二十年,都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我们今天在科技、在生活富裕,比古人进步太多,为什么我们修行落在古人的后面?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值得我们检讨。实实在在讲,我们把「三福」疏忽掉了。好像盖房子,人家盖得成功,我们怎么盖,盖半截倒掉了,原来底下没有打地基。所以诸位你要想真正从打地基做起,从明天早晨开始,恭敬你的父母,红包供养你的父母,从这做起,三福。我今天晚上讲的这些话,要好好记住,要认真做到。

  无量行愿里面,这一句「无量行愿」四个字,恐怕至少要讲三次,三次三个星期,麻烦。好吧!慢慢讲,不要紧。时间到了,我们念佛回向。

  大乘无量寿经  (第十三集)  1998/5/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13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一句,这一句里面含义很深、很广。「行」是菩萨生活的行为,也就是说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乃至於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一般所谓的应酬。凡夫与佛菩萨究竟有哪些不同?「愿」是希求、是希望。凡夫心里面希求的是什么?菩萨希求的又是什么?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生活行持实在上讲非常繁琐,从哪里说起?世尊在一切经论当中,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规范、纲领,我们掌握到这些规范、纲领,这就有门路可入了。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在许多纲领当中,选择了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上一次跟诸位报告过了。三福成就自己的德行,可是人决定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存,人是社会动物,换句话说,他在生活里面一定要与大众发生关系。如何与大众们相处?这就要讲到六和。「六和敬」是世尊给我们定的处众的规矩,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六是六条,六条里面都有和,不但要和而且要敬,称为六和敬。去年茗山老法师到新加坡来,他给我们写了六和敬,我们也复印了很多,流通得都很广。这六条,只要是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你从事於哪一种行业,都非常重要,念念不能够舍离,要把它常常记在心上,认真努力的依教奉行。

  第一条「见和同解」。今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都将「和平共处、共存共荣」这个口号挂在口头上,虽然普遍的在宣传,可是效果未见得理想。原因在什么地方?虽然喊和平共存,用什么方法达到和平共存,没有说出来。如果说没有理论、没有方法,单单这一句口号,当然是落空的。佛教给我们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理,和睦的基础建立在这个理念上。见是思想、见解,如何能够做到同解,用现代的话来说,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识,这是和平相处的根本。相同的见解、相同的想法,标准在哪里?甲说他的思想见解正确,乙也说他的思想见解正确,到底谁正确?我们要依谁?说实实在在的话,在今天末法众生,就像《地藏经》上所讲的「刚强难化」,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以为是,人人都自以为是,所以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哪里有和平?我们看到都是斗争坚固,要消弭这些斗争,一定要建立共识。佛给我们讲的标准好,我们听了佩服、肯定,能够奉行。

  佛是用什么标准来建立共识?佛给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成见都放下,把自己的想法、看法都放下,那不就同了吗?这个高明。佛并没有自己说:「你们的知见是错误的,我的知见是正确的。」佛没有这个说法。佛要这个说法,我们听了也摇头,「释迦牟尼佛,你也未必正确,我为什么要跟你走?」佛这么一说,我们大家都把想法、看法统统都放下,这样正确,我们可以接受。

  所以,诸佛如来没有牵著我们鼻子走,教导我们人人顶天立地。所以佛法中说佛是「无依道人」,佛不依靠任何人,佛教我们也不依靠任何人。一入佛门受三皈依之礼,三皈依,佛没有叫你皈依他,没有;他教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觉的意思,自性觉。你皈依谁?皈依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宝;皈依你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宝,正知正见;皈依自性净,自性清净心,这是僧宝,所以皈依叫三自皈。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这个说法。所以佛的伟大之处在此地,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

  佛这个说法是真理,可是我们凡夫业障、习气深重,我们实实在在没有能力回头。我们从迷回过头依自性觉,很想这么做,但是做不到。什么人能做到?能做到的人我们不称他作凡夫,在大乘法里面,这一回过头来就超凡入圣。经上所讲的初住菩萨,真的回过头来了,初住叫发心住;真的从迷回归到觉悟,发心住了。可见得一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回头,迷了才有六道、迷了才有十法界,所以从迷那里一回头,就是从六道回头、从十法界回头,那你这一回头就到哪里?一回头就入一真法界。这个是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真诚的期望,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超凡入圣,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关怀、爱护到了极处。是以真实、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个是佛的心、是佛的愿。

  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讲「佛之知见」,如来在果地上的知见。怎么一回头就跟如来果地上知见一样?一回头就称性了。如来果地上的知见是自性的知见、本性的知见。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本觉本有」,不是从外来的。为什么我们本有的佛知佛见会丧失掉,不起作用,变成邪知邪见?关键就是你一念迷,迷了就把你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见,变成邪知邪见了。这一回头,自性里面的智慧现前,自性法宝。迷了自性,我们本具的德能也起了变化,变成什么?变成生死烦恼,变成处处都是障碍,业障现前。所以我们要皈依净,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恢复我们自性的万德万能。所以这个三皈依,佛是体,法是智慧,僧是作用。从这个地方建立共识、建立见和同解,那还有什么话说,当然让九法界众生真正是心服、口服。

  可是我们业障实在是太重了、习气太深了,我们转不过来,换句话说,很想回头回不了头。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来一个暂时的方便法,诸位要晓得这个方法是暂时的,对於初学的凡夫有用处,我们就要找形相的三宝作依靠,就是世法里面讲我们得找个靠山。「佛」我们找谁?找本师释迦牟尼佛,不错,实在说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愿望。释迦牟尼佛希望我们跟阿弥陀佛学,你看经上赞叹的,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我们要是以阿弥陀佛作老师,皈依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愿望,释迦牟尼佛欢喜,你真的听话、你真的懂事。

  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无处不在。这个话又讲玄了,无处不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听不到他?接触不到他?他真的是无处不在,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但是世尊给我们讲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在,经就是佛,佛没有离开经。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就是皈依阿弥陀佛、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就是学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样样都圆满,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欠缺,是我们一生做人、修行最好的榜样,所以皈依阿弥陀佛,佛宝落实了;皈依佛落实了,皈依法也落实了。

  「法」,净宗现在所传的五经一论。在所有宗派里面、所有法门里面,净宗经典的分量最少,非常合乎现代这个时代。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分工很细,工作忙碌分秒必争,大部的经论我们很难接受,净宗的经论就容易多了。如果实在工作繁忙,五经一论还嫌太多,无法受持,五经一论里面随便选一种,你一生受持、奉行,皆得圆满的利益,那就方便多了。

  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最详细的是《无量寿经》。五经里面最简单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部经文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诸位平常念《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哪有不能受持的道理。一定要做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才是真的皈依了、真的回头了。所以我们读诵经文,一定要深解义趣,我们对经典要明白、要了解,解得愈深愈好,浅解不行,要深解,不断的深解,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够间断。这个经有多深?给诸位说,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佛经的义趣是称性的,所以他的深广也称性,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共识,依照佛的教诲,刚才说过这是初阶段。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依自性三宝,那是真实法,不再是方便法,你看佛法多么殊胜。

  共识有了,那还得讲究方法,用什么方法达到和睦共处?持戒,「戒和同修」。这一个戒字,跟菩萨六度里面持戒意思是相同的,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所以诸位一看到戒和同修、持戒,往往我们想得很窄小。想五戒、八关斋戒、十戒,乃至於在家菩萨们受的菩萨戒,把这个范围想得很小、很小,这个错了。六和敬跟菩萨六度里面讲的持戒,广义的;广义要用今天的言语来说,就是守法,说守法大家都好懂,这个意思就广了。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对於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遵守,不仅仅是戒条。不但是要掌握到纲领,还要知道细行,日常生活当中微细的细节都要遵守,如果这些微细的细节,你疏忽了、忘掉了,你是迷惑颠倒,你还是不觉。不仅是佛的教诲,国家的根本法,宪法;除宪法之外,地方上他们的法律、法规,乃至於风俗习惯、道德理念,这个没有文字的不成文的法,我们统统要遵守。所以学佛,一切诸佛菩萨是最守法的人,最懂得守规矩的人,这是佛菩萨,佛菩萨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戒和同修就是教给我们要守法。一般人从少到长,年幼的时候要接受父母的教诲,要接受老师的教诲,这个都是守法,要从小养成守法的观念。

  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要培养守法的观念,只要能守法,决定能够跟大众和睦相处,然后落实在生活上,「身和同住」。大的环境,我们跟许许多多众生,现前同住在这个地球上,要爱护这个地球,要时时刻刻懂得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享受也要让别人享受;我这一代享受,还要想到还有下一代,要想到让后人有好的享受,这从大环境。那么再缩小,我们这一个国家跟一国人相处。再缩小,就是这一个社团,像我们居士林这是一个社团,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同修,同修们选出这个社团的领导、林长,以及各个部门领导的干部,他们也制订一些法规、章程,我们是这个社团的一分子,这社团里面的规矩统统要知道遵守。在家居士们你回到家里面,你这个家庭是社团里面最小的,最小的社团,你一家人要和睦,一家人都能够听佛的教诲,接受佛的教训,依照经典里面的话去做,你一家和睦。所以这是我们讲「身同住」。一定要晓得,我们跟一切众生共同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怎么能不爱护这个环境?怎么可以任意的去破坏这个环境?这个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要细心去体会,念念维护社团的安全,念念想著社团里面所有大众的幸福美满。

  下面一条,佛教给我们「口和无诤」。佛知道一切众生所有的一些误会、结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语造成的,所谓是多言必失。话不要讲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容易引起别人误会、猜疑,於是就与人结怨了;结怨之后,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意无意当中,造成菩提道上许许多多的障难。所以古德教导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你说这个多好。当我们想说话,这个话到口边了,「阿弥陀佛」,变成阿弥陀佛就好了,这个法子很妙。口和无诤,真正做到口和无诤,就是一天到晚见到人,欢欢喜喜,阿弥陀佛;不管人家给我们讲什么话,都说阿弥陀佛,这个好,心平气和。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言,除阿弥陀佛之外,全叫妄语,念经也不行,念佛才能往生、才能成佛。念经还会打妄想,妄想夹杂在经文里面,那个经念得没有效果、没有用处,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佛号最简单,妄想很不容易夹杂在里面,愈是长愈容易夹杂。你们想想看,你念个楞严咒,一定有妄想夹杂在里面,时间太长了,我们摄受的力量不够。念个往生咒,往生咒就比较短很多了,精神集中,自始至终念一遍,大概还不至於夹杂,如果你一下念个三十遍、五十遍,决定有妄念夹杂在其中。佛号简单。

  我过去传授给大家就是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念十声,一口气念十声,这个十声里面不夹杂一个妄念,一分钟可以做到,我们一分钟这个摄受力量有,五分钟就靠不住了,一分钟力量还有。所以每一天你的一堂课,就是一分钟十句佛号,这个十句佛号,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念佛的原则相应,他老人家讲「净念相继」,这个净念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十句佛号,一句、一句相续,十句,这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最少的,当然是愈多愈好,至少一天要念九次,养成一个习惯,这个是真正一向专念。又有一个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做到一向专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别小看了一天九念,它真正有效果,它是属於净念相继。

  所以一定要做到「口和无诤」。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什么好争论的。人家赞叹我,假的别欢喜,不是真的;人家毁谤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气。他骂别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那不是骂我,骂别人你没有接受过来。他骂你的时候,你接受过来就生气了;你把自己也看作别人,他是骂别人与我不相干,你就不会生气了。「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人家骂、人家侮辱,实在讲跟这个名、跟这个相,风马牛不相关,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明了事实真相了,再去学佛,懂得一点道理,他骂的时候,「阿弥陀佛,谢谢,消灾免难」。他是我们的大善知识、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我消灾,我们的业障就消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能够欢喜接受,如如不动,就消业障;你要是全盘把它接受过来,自己在那里生气,那你是造业障。一个消业障,一个造业障,就在那一念之间,转过来的时候,不但不造业障反而消业障,佛真有智慧,教我们这个绝招。所以对於一切冤亲债主,我们每天将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报他们的大恩,这些冤亲债主天天给我消业障,我们的业障无始劫累积到今天无量无边,亏得这些冤亲债主天天为我们消业。诸位要知道,每天赞叹你的、奉承人的,消不了业障,赞叹多了贡高我慢,他又生业障了。口和无诤,要晓得怎么去做。

  「意和同悦」,真正修学相应了、如法了,你必定得法喜,法喜充满,你的生活快乐,真正是所谓的「离苦得乐」,你真的得乐。这个得乐,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得财富,也不是说你得功名、得富贵,不是的。得乐,乐与功名、富贵、财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去问问那些很有地位的人、有大财富的人,你问他乐不乐?他不乐。他一个人不敢上街,怕人家要暗杀他,天天提心吊胆,生活在恐惧当中,有什么快乐?出门要好多保镖,你看可怜不可怜!哪有一个穷光蛋哪里都去,多自在,谁也不怕,跟谁都欢喜。所以乐跟那些没有关系。而真正之乐是法乐,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那才真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理相应,与这个道理相应,与事实真相相应,那怎么不快乐?

  意和同悦,我们每个人都依照《无量寿经》的方法、理论、境界来修学,都学习阿弥陀佛,最快乐的了。世出世间再没有任何的快乐,能比得上念佛人的快乐,修学其它任何法门,也比不上念佛法门的快乐。如果你要说我念佛念这么多年了,念得很辛苦,一点乐都没有,这什么原因?是你还没有入门,你念得不相应。天天读经,经里面讲的道理没懂,没清楚、没搞明白,不能把这些道理用在自己生活上,所学非所用,你的苦就离不开了。如果你所学习的统统能落实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能与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相应,哪有不快乐的道理。西方称为极乐世界,我们现在虽然没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的气氛有了,极乐世界那个快乐有了,现在就能得到,现在是花报,证实果报之殊胜。

  末后一条「利和同均」,这一条重要。佛说法,往往最重要是第一条跟最后一条。利是什么?指我们个人的福报。利和同均,这个意思就是有福共享,我有福报与一切大众共享,他有福报我不必享他的,要有这个认识。我有福报给人家享,人家有福报我不要享他的,我们只有付出,没有求取,你的心才清净、才相应。我有福报供给别人享,人家有福我也享,这样就变成有报有偿,有报有偿这是有往有来,这是做生意买卖,这个没有觉悟。真正觉悟,只有奉献没有求取,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实在给诸位说,真正能这样做,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为什么?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现前了,自性里的障碍清除了。我有个念头要享别人的福,这是障碍,这个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称性的福德现前。我们看经典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那一种殊胜庄严,不但人间没有,大梵天也没有。他这个福报从哪里来的?不是修得的,诸位要晓得,不是修得,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利和同均,性德就能现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你修布施、你修供养,能不能得福?能得,你所得的是你的修德,那个不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是你这一生所修的。你所修的福德能报得尽,也就是能用得尽的,不再继续修,福报用完就没有了,这个是我们很容易见到的。在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了,他有福报,前世修的,这一生没有修,福报享完就没有了。

  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世间人的福报,财富是修「财布施」得来的,你布施得愈多,你得的财富就愈多。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商业巨子、大企业家,他们拥有很大的财富,从哪里来的?前世修得的,有许多是由很多世累积的,在这一生当中缘成熟了,发这么大的财,得这样殊胜的果报。可是人享福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一享福就糊涂了,就被福报迷了,迷了之后,他就不肯再继续修福,而且没有智慧,纵然想修福做一点好事,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那修的很小的福报,不懂得修积殊胜的大福报,他不懂得。聪明智慧是果报,是修「法布施」得来的,世间有一等聪明智慧超过平常人的人,这些人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健康长寿是过去生中修积「无畏布施」。由此可知,因缘果报的道理跟事实真相是真的,真实不虚,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

  今天这个社会,尤其处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九九八年。诸位如果冷静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危机,整个世界找不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说实在的话,无论是你的地位、你的财富、你的眷属,你能不能保得住?谁都不敢讲。头脑清醒的人,明了过一天算一天,明天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尤其现在说到经济,叫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什么?《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他也晓得泡影,知道这个东西不实在,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怎么样能够保持?勤修布施,布施若能不著相,功德不可思量。著相的布施是福报,那个是有量的福报;不著相的布施,福德就变成功德。佛在经论上常说,我们常常读到,讲席当中常常听到,有没有觉悟?真的觉悟了赶快干,不干恐怕将来连修福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一点要清楚、要明白。东南亚现在这一带,许多国家地区币值都在贬值,所以行善布施要赶快。你今天可以修一百万的功德,再过几天就变成五十万了,打了对折,你那个福报立刻就掉下去了。抓住机会赶紧去做,这是聪明人,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钱财不要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放在家里,放在银行、放在保险柜统统靠不住,只有把它布施出去,让一切众生共享,真实福报,永远不坏的福报。为什么不把这些泡影、泡沫的东西,把它变成金刚?把它变成永远不坏?看看我们在座的同修,有几个觉悟,有几个真正肯干,真正肯发心。我跟大家讲真话,我不要你布施给我,我一分钱都不要,绝不欺骗诸位。

  如果要得智慧、要得聪明,一定要修法布施。现在我们这里修法布施是愈来愈方便了。居士林现在的讲经,一个星期七天,一年到头不中断,天天讲经没有中断的,你能够介绍你的亲戚朋友来听经是法布施。我们这边讲经,每一堂都有留著有录像带、录音带,你拿这些东西送给你的亲戚朋友,也是属於法布施。何况我们讲堂外面,结缘的书刊很多,你每天来,自己有了、自己不想看了,想想你还有哪些认识的人,他们还没有接触到,可以送给他们、可以寄给他们。劝导大家有机缘接触到佛法,读到佛经、听到佛法,都是属於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开智慧。

  无畏布施里面第一条是素食。不杀害一切众生,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然后再能够护生,保护众生、保护社会的安定、保护一切众生生命的安全,这个是属於无畏布施。所以无畏布施里头有不杀生、不偷盗;语业里面包括了不两舌,两舌挑拨是非,斗乱彼此两方,这个罪过很重。为什么?都是让社会安全、安定受到了伤害。所以往往造一种业,遭著许许多多的苦报,这个业因后面产生的效果,就招来这些苦报。

  所以这六条我们要记住。六条里面的意思,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懂理论、知道方法,怎样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一个家庭里面修六和敬,每一个人都遵照佛的教诲去做,你的家庭就叫做僧团。僧团,诸位要记住,不是指出家人这个团体;是指四个人以上同住在一起,依照这六条去修行,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僧是清净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这个小团体,彼此心地身心清净和睦共处,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业,四个人在一起依照这个方法修,就叫做僧团。僧团的出现,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为什么?太希有了,值得人尊敬。我们念三皈依这个誓词,「皈依僧,众中尊」。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这个团体就是僧团,就是修六和敬的这种团体,最值得人尊敬。这是世尊教给我们跟大众相处,应当是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持,都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讲到佛法。换句话说,没有学佛之前先学做人,先要把人做好。「三福、六和」都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这学佛了。

  学佛从哪里学起?佛把整个佛法的纲领教导我们,「戒、定、慧」三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桩事情,戒学、定学、慧学。换句话说,这就像你要到佛门来求学,佛把他所有教学的课程,展现出来给你。我们今天所说的三藏经典,经、律、论三藏;经是讲定学,律是讲戒学,论是讲慧学,戒、定、慧三学。佛说法,每一次无论说得浅、说得深、说得长、说得短,必定不离开这三个原则,离开这三个原则就不是佛法。

  后人编辑《大藏经》,要把这些经典来分类,分成这个三类,难,怎么个分法?每一部经里面三学都具足,那怎么分?古人只看这部经里面,这三学哪一个部分讲得多,哪一个部分讲得重,依这个方法来取、来分。譬如《无量寿经》摆在我们面前,这里面戒定慧三学统统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戒律、戒学。可是仔细看这一部经,讲定的比例占得重、分量占得多,把它分在经藏里面。如果这一部经,佛是戒律讲得多、分量大,定慧的分量比较少一点,那就分到律藏里面去,这个我们必须要懂得的。任何一部经典都具足三学,所以三学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三学相应。我们起心动念与智慧相应、与定学相应;我们的言语造作与戒学相应,你这就真的学佛了。佛菩萨念念都跟三学相应,行行都是三学圆满,这是总纲领,不能不掌握到。把这个纲领落实在生活修学之中,这就称之为菩萨的六度,菩萨生活六条守则,必须遵守的原则。

  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广,布施教我们放下,放下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放下什么?我们有烦恼,你为什么不把烦恼放下;你有愚痴,你要把愚痴放下;你有恶业,你要把恶业放下;你有生死,你要把生死放下,统统布施掉。凡夫,好,我样样都放下,身体放不下,那还是麻烦。身体放不下,身体就有得受的了。这身什么身?业报身。要把身体也放下,身体放下之后,这个身就变成自在身,那就快乐了。把你业报身放下,摇身一变就是自在身。将来在《华严》里面,我们会讲到十种身,佛有,我们自己也有,就是因为这个业报身放不下,我们的智身、法身、菩提身、意生身,统统都不能现前,你说多可惜。果然能把这个业报身舍掉,如来果地上那个十种身,我们也隐隐约约的现前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这是给你讲布施。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你就放下了。可以用,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决定不可以据为己有,那就坏了;据为己有,就变成业障,你就在造业。业决定障道、决定障性。聪明人晓得,这个身都不是自己,何况身外之物。《华严经》上菩萨讲,菩萨说:「我说我,我不执著我,我也不执著我所。」这就对了。说「我」,是为了表达意见,跟众生沟通一种方便,善巧方便。言语沟通,眉目可以传情,这都是属於沟通。所以你可以用,你不能执著,一执著变成造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功德,善巧方便。巧是你应用得很自在;善是不著相,知道一切法梦幻泡影,知道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大般若经》上「不可得、无所有」这六个字,说了几百遍,给读的人很深很深的印象,这些都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方便。所以我们要懂得布施的真谛,要知道布施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学习。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刚才讲了,守法、守规矩。如果不遵守法度、不遵守规矩,不但佛法,世法你想成就都难,正是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画一个圆要用圆规,我们要画一个方一定要用矩尺,所谓是依规矩才能够画成方圆,画得没错。世间的小事,都不能够不守规矩你才能成就,何况出世间的大法。由此可知,现代人学佛,出家、在家四众同修,我看大家很努力、很勤奋,在这里勤学佛法,勇猛精进,睡眠都不足,这样勤奋为什么收不到效果?原因是不如法。不如法就是不懂得规矩,虽勤奋依旧收不到效果、抓不到重点,这个是最重要的一条因素。如果我们不将这个因素消除,还是这样继续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於一生,依然没有成就,那就真可惜。

  其实理论、方法都在经典之中,每一天虽然读诵、研究,甚至於讲解,其实没有体会得,没能够契入,像「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做了没有?「具足无量行愿」,我们有没有具足?不要说足,能具个一分、两分,就有利益了、就不一样了。如果说丝毫没有行愿,你这个佛法没有根、没有本。前面跟诸位说了,三福、六和是根本,我们没有从根本上修学,所以三学、六度、菩萨万行全都落空了。起心动念依旧是轮回心,天天造作还是轮回业,这样下去,你怎么能够超越轮回?不但你不能超越轮回,你连求往生都有障碍,你都得不到。就如李炳老往年所说的,「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三、五个而已」。这个法门,古德讲「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一万个人只有三、五个?不如法,不守规矩、任性,那就没法子。任性就是任凭自己的习气、烦恼,随著自己烦恼、习气流转,这个修学要成就,难了。

  第三条「忍辱」。忍辱这个意思是忍耐,要有极大的耐心。世间法,愈是大的事情难度愈大,没有很大的耐心,这个事情就不能做得圆满。佛法,出世间的大事,普度众生的大业,要什么样的耐心你才能够做得成功?无比的耐心、永恒的耐心。所以学佛你要没有忍耐,你决定不能成就。佛在经上把我们人的这些事相,归纳为三大类,这个是便利於教学。第一个,人为的加害你要能忍。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几乎都有一个定律,所谓「好事多磨」,没有一帆风顺的好事。这个好事愈大魔障愈多,如果你要不能够忍耐,你不是被折毁,就是退心了,你怎么能做得成功,所以要有极大的耐心。这个里头最重要的,要克服自己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人为的加害、嫉妒、毁谤、侮辱、陷害,都要能够忍受,要若无其事、要心平气和,对待这一些障难。第二类是自然灾害。譬如大寒、大暑,这是气候的变化,你要能够忍耐。天太热了,懈怠一下,功课不要做了,这个不行。应当要修的法,可以停止一下,天太冷了,这个也受不了,不可以。包括其他种种自然灾害,都要能够忍受,决定不能够改变,或者是减缓自己的修学,不可以,一定要勇猛精进。

  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老法师有一段文字,一封信写得很长,给卫锦洲居士,这位居士也是在老法师会下接受三皈依的传授。他遭到了灾难,邻居失火把他家的房子烧毁了,财产付诸於一炬,太太因为这个刺激过世,家破人亡,他自己一天到晚呆若木鸡,一天到晚是痴痴呆呆的。有同修把这桩事情告诉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写了一篇很长的开示教导他,如果是个真正学佛人,遇到这个灾难,应当要想开,世间一切幻化无常,过去有家有累还有牵挂,现在一把火烧光了,不是更好吗?什么事都没有了,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头一转,这一把火是好的增上缘。几个人在灾难里头能转得回头?这个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高度的智慧,在大灾难里面是一个逆增上缘,不但对自己的道业没有丝毫的妨碍,反而促进、提升,这就正确。

  忍辱里面第三个是修法,修行时间要很长。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有它的深度、都有它的广度,不是短时间能够修习成就,长时间的修学,还要去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容易,古时候叫「行脚」,现在人叫「朝山」。朝山现在人是观光游览,朝山那个意思完全错了,从前朝山是参访善知识,是去求学、去请教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古时候最有名的一个参学,给后人作榜样的赵州和尚,赵州年岁大了,八十岁,八十还在行脚,还在到处去参访。为什么不好好的坐下来休息?因为自己还有疑惑,还不能够断疑生信,必须要亲近善知识,把他的疑惑解开,清净坚定的信心生起来,他就可以住下来好好的修学。所以有疑问,疑是障碍,参学目的是断疑起信,是一桩很辛苦的工作,要去打听哪个地方有善知识,到那个地方去请教。所以这是说修学的艰苦。

  再告诉你,断烦恼、断习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都靠忍辱,你要没有忍辱,你做不到。所以忍辱波罗蜜在六度里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这一会上,说菩萨六度,可是布施跟忍辱说得特别多,分量特别重,那就是告诉你,六度里面这两条最重要。布施是叫你放下,难舍能舍;忍辱是你自己成就的一个关键。你能忍,后面才有精进、才有禅定、才有般若,它是个关键的所在。如果不能忍,后面全都没有了,你前面布施、持戒所修的,是六道有漏的福报,你修了福,福德不是功德;如果有忍辱,就能把福德变成功德。

  忍辱后面才有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而不退,你的道业怎么会不成就?道业成就了,给诸位说,一切都成就,你世间上的事业也都圆满成就。菩萨经不经营世间事业?经营,他所经营世间的事业统统是道业,成就自己的菩提涅盘,成就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自他两利。菩萨示现在家,身分男女老少,工作各行各业,你要晓得全是道业。那个念头一转,那还得了吗?这一转就超凡入圣。凡夫每天穿衣、吃饭是烦恼,菩萨每天穿衣、吃饭是修道。

  精进而后才有禅定。我们现在看到有许多修定的人,每天也打坐,打坐的时间也很长,没有看到他得定,什么原因?说老实话,没有忍辱,他怎么会得定。人家赞叹几句就高兴得不得了;骂他几句要气好几天都消不掉,他怎么会得定。所以他在那里盘腿面壁,好像是个样子,我们看得很清楚,盘腿面壁在打妄想,不是真的入定。怎么晓得打妄想?骂他几句会生气,假的不是真的。起心动念还有名闻利养、还有是非人我,都落在烦恼边上,与真正修行、修道不相干,所以他不能得定。真正得定的人心地清凉自在。什么是定?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心是定,平等心是定;他心清净了、心平等了。清净就是没有烦恼,贪、瞋、痴、慢这个念头不生了,心清净。怎么平等?没有是非人我就平等。有是非人我就不平等,有贪瞋痴慢就不清净,所以禅定的功夫,就能把烦恼、不平完全舍掉,这是定功。

  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觉了。清净、平等后面是觉,觉是般若智慧,般若现前;般若现前功德就成就了。什么功德?把烦恼、妄想、执著转变了,这是功德。所以诸位要知道,妄想、执著、分别也不是坏事,我们今天烦恼多,妄想分别执著很重,给大家讲,好事不是坏事,当你禅定功夫深了,转烦恼成菩提,一转就过来了。相宗里面讲,「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什么东西转?定功,甚深的禅定就转了;这个转就是定中生智慧,就转过来了。如果没有烦恼,给诸位说,就没有菩提了,烦恼愈多菩提愈大,所以烦恼不要害怕,也不要担心,到时候转过来无上菩提。

  所以实在讲,佛法里头讲真的是讲「转」,并不是讲「灭」,如果说把烦恼断掉了、灭掉了,菩提也断了、也灭了,麻烦可就大了。菩提、涅盘是什么东西?就是自性般若被迷妄转变成了烦恼,本来是菩提,因为迷失自性才变成烦恼,现在一觉悟就又把它变回去,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不是真的断了,真的断了,那菩提也没有了,自性也没有了,那才是落空了,那就错了。佛法不是断灭空,佛法讲空的意思讲得很深;「空」不是无、不是断灭,空是有。有为什么说它空?有而无自性,没有自体,所以缘生之法,缘起性空。凡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不是没有相,不是没有作用。相、作用我们可以用它,决定不能够执著它、决定不能够占有它,你想占有它、执著它,这就错了,凡圣差别就在这一念之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十四集)  1998/6/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14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一句经文含义也是非常的深广。行就是生活行为,我们在此地只节略了一些修学的纲领,便利在日常生活当中,将我们一些错误的行为,依据这些条目来修正。我们讲过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末后是普贤十愿,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选了这五个科目,很容易记。时时刻刻依照这十个条目来修学。十愿前面讲过,就不再重复了。

  这五个科目里面,包括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学佛,如果我们把修正思想行为这一桩事情忽略了,那么在佛法里,无论怎样去努力用功求解,乃至於说法说得天花乱坠,亦无济於事。从前李炳老常说的,「该怎么样生死,还是怎么样生死」,也就是说与了生死、出三界就不相干了。所以佛法无论大乘、小乘,自始至终都著重在行;解乃是行的前方便,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行下面有个「愿」,这个字很重要,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尤其古德的注疏,所谓「行愿相资,如鸟之双翼,如车之双轮」,说明它们的关系非常重要、非常的密切。「愿以导行」,愿是指导、领导;「行以践愿」,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自己的愿要实践。

  清凉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发愿,愿里面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诚心做为大愿的基础。诸佛菩萨在因地里所发的一切大愿,都是依菩提心。菩提心,清凉说得比较详细,有心之体、有心之相、有心之德,他分做这三方面来说明。心之体就是我们常讲的,经论当中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是心之体。净宗法门,俗称大乘法里面的方便法门,可是也是要依据菩提心。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三辈往生,往生的条件总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可见得发心非常非常重要。有许许多多同修把这桩事情忽略了,以为我念佛只要一直老实念下去就行了,到最后临命终时,依旧是手忙脚乱,不得受用。原因在哪里?缺乏了菩提心,往生的条件八个字,你只做了四个字,不行。你只做到「一向专念」,但是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依旧不能往生,可见得发心太重要了。菩提心里面的深心,就是个愿心,好善好德。通常说的,诸佛如来在因地发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总说,将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所发的无量大愿把它归纳,归纳到最后,总不外这四条,即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可以归纳在这四愿当中。所以这个四愿,就变成大乘法门里面的根本大愿,发愿一定与它相应。

  四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定要发度众生的心愿。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菩萨如果要不度众生、不教化众生、不帮助众生,他的菩提心显现不出来,换句话说,他自己的修学,功德就不能够圆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们世间人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合」。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常常启发老师;老师因学生发问、疑情,或者是日常生活当中,老师看到常常感悟,这个感应帮助他开悟,要不接触学生,那怎么能成功。所以,圆满的性德一定要靠接触广大群众,才能够圆满的现起,这就是善财为什么最后要五十三参,就这么个道理,他要不参学,他的智慧就不能圆满。所以在这个世间,任何人、任何生活的方式、任何行业,他都要去参访,在这里面启发智慧,让他智慧达到真正的圆满。

  由此可知,修行不是关在家里修,关在家里决定修不成,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关在家里享福,享福哪里会把智慧给享出来的,没这个道理。我们也曾经听到佛门在家、出家的,在家居士也有,闭关、住茅篷、禁足,我们也常常听说。这些事有的,可不是初学人能够学的,那是哪些人?他通过参学,二智圆满成就了;这两种智慧就是根本智、后得智,他已经圆满了。换句话说,毕业了,没地方再去好参学了。这个时候,应该要发愿教化众生,自己智慧成就了就要教人,这个是诸佛如来的常规、规矩。成佛之后干什么?成佛之后不是没事情做,不是蹲在佛龛里让人家供养、礼拜,不是干这个;成佛之后就要普度众生,就要干这个事情。教化众生,佛法是师道,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师道,师是很尊贵的,尊师重道。古时候佛法跟世法都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老师不能说找到学生家里「我来教你」,这个话说不出,哪有这么狂妄的人!你有多大本事,你敢教人?所以佛菩萨成佛之后,也非常谦虚,不敢说:「我有学问,我有德行,可以为人师。」不敢说这个话。师是别人尊称他的,自己决定不敢称师,别人尊称他。那怎么办?自己真的成就了,又不好意思给人说,人家也不认识他,怎么肯跟他学?所以就来耍一个花招,这个花招就是闭关、住山、禁足。这个意思就是向社会广大的群众宣布,「我的智慧德能有了成就,不必到外头参学了,你们那些参学的人,都可以到我这里来」,意思就是这个。

  所以闭关是因为没有法缘,没有人请他去讲经,就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是等待法缘,也就是等待别人来请法,一面等待,一面自己进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那里等待。古时候求学的人,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谁是善知识?名气大的、声望高的,现代人讲知名度很高的人,未必是真善知识。哪些是真善知识?到处去打听,哪个地方有没有人闭关?打听到有人闭关,闭关的人就是真善知识,可以到他那里去参学、去请教。如果你提出的这些疑问,他不能够替你解决,你可以把他那个关门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还没有资格闭关。」还得一道去当学生。闭关就是当学生圆满了,可以作老师了。所以师道是很尊严的,必须要有人请法,佛菩萨才出来讲经说法。

  当年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这示现证果,也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得要弘法利生,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请他,在这个状况之下,他就要入般涅盘,就在那坐化。实在讲太可惜了,佛到这个世间来不容易。人间没有人认识,还好天人有神通,他们认识,所以他们下降到这个世间来,为我们世人请法。哪些天人?净居天人,净居天是四禅五不还天,难怪他们都是修行人,他们不是普通人。

  在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数量最多的有三处。我们这个世间是一处,凡圣同居土。许多山明水秀的这些地方,我们看到山水有灵气,世间一般人讲风水非常好。为什么有灵气?为什么风水有那么好?给诸位说,有佛菩萨、阿罗汉在那个地方修行,所以风水才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明白了,境随心转。那个地方有菩萨、有阿罗汉,他们心地清净、真诚、慈悲,充满智慧德能,他住在那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环境就转好了,依报随著正报转。这个地方没有佛菩萨,没有真正修行人,风水怎么会转好?古时候有一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看看中国大陆寺庙的道场建筑,都是在风水最好的地方,在那里建道场,都觉得出家人还真有一套,哪一套?会看风水,都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去建庙、建道场。其实错了,出家人哪里去看什么风水,出家人在那里一住,住上几年,那个地方风水坏也变好了,这就是境随心转的道理。

  凡夫是心随境转,那苦!本来这个风水不错,凡夫到那里住,天天生烦恼、天天打妄想,住上两、三年,好风水也变成坏风水了。你们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再请人看风水,花那些冤枉钱都被人骗去了。自己有本事转风水,这是正确的。要靠人家地理师给你改风水,没有这个道理,他要会改,他为什么不改他自己的风水,他连他自己都改不了,还说帮你改,你能相信他吗?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道理,不要受人家欺骗、不要上人当。

  所以,一定要发愿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愿心要大,要以菩提心为依。菩提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菩提心与虚空法界相应,这个心量多大,这是真心。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么大的。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了,众生就是自己,这就对了,完全正确,与事实真相相应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此地的讲席常常说,「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一个自己」。

  今天这个世界的纷争非常严重,谁都知道这个结果是不善的,可是谁都不肯放下他的争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出在心量太小了,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没有看到别人的利益,所以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世间人常说「损人利己」,这个话说错了,不合道理;损人决定不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损人哪有会利己的事情,古今中外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就是思想的错误、心里的蒙昧、迷惑颠倒。他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叫凡夫。佛菩萨他们的心思、言语造作,跟我们凡夫恰恰相反,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诸佛菩萨他们用的是真心,大乘经上常讲「真心离念」,这个念是妄念,妄想、分别、执著,真心里头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真心就叫正念,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应,这是真心显露,它没有丝毫的污染、没有丝毫的蒙蔽,显露出来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教化众生。

  众生也要有福、也要有慧,才能够亲近佛陀;如果福慧不足,机会往往是当面错过了,末法时期也不例外。我们今天能够有缘读到佛的遗教,而且读到是最精采的本子,这个缘很深。我们接触到了能生欢喜心,能信、能愿、能行,这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所显示的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修的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在成熟;我们能够遇到这样殊胜的因缘,不是容易的事情,明白了才知道珍惜、才知道可贵。一个道场的成就,必定得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加持,龙天善神保佑、协助,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才能够形成。

  我学佛四十多年了,在讲台上讲经今年是三十九年,我走过许许多多地方、地区,佛法法缘之殊胜,没有超过此地。这个地方法缘殊胜,说明这个地方、这个地区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如果不是这一个地区众生的成熟,就不可能有这个感应。佛菩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建道场?因缘无量,因缘不是凡夫、小乘能够测知的。而此地的感应,特别是最近的三、四年,给我们的感触太明显了,稍微心地清净、头脑清楚的人,几乎这个感应都看出来了,真实不可思议。当然这个地方得力於李木源居士的护持、领导,而李居士在此地护持、领导,是得一切诸佛菩萨加持的,不是偶然的。哪一个地区、哪一个道场领导人都想做,为什么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他得佛加持,给我们作证明。他在十年前得严重的癌症,没救了,他也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一心念佛等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没有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给他一个任务、给他一个使命,在这个地区建立正法道场,接引根熟的众生。什么叫根熟?这一生当中应该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的。去接引这一类众生,他有使命。这是我们亲眼所看见的,我们能不相信吗?

  《无量寿经》的缘,不可思议。我是一生讲经,没有离开过讲台,讲任何经论那个法缘,都没有讲《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的缘殊胜,我自己很深的感触。讲其它的经典,听众有个二、三百人就不错了,讲这一部经,常常我看到满座,还有人告诉我:「你还没有看见,四楼也坐满了。」这不是我会讲,我每一部经,我自己都讲得我还能过得去,为什么讲别的经没人听,讲这个经听众这么多?《无量寿经》有很多种本子,讲其它的本子听众不多,讲这个本子听众特别多,这不是给我们明显的证明吗?我们选择这个法门、选择这个本子,选对了,一切诸佛欢喜,龙天善神在旁边鼓掌,让我们真正断疑生信,不夹杂、不间断,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了。

  李居士发大心,我们在一起商量,他这一次为讲《华严》跟《无量寿经》,建了两座铜塔,诸位都看到了。这两座塔在现在世界上是第一,没有比这个高的、没有比这个大的。他给它命名叫「华严双塔」,为了纪念讲这两部大经,实际上这个意义很深,不只这一点意思。这两座宝塔是金刚宝塔,奠定这个道场坚固的基础,就像《华严经》上讲,这个地是金刚成就的,正法在这个地方建立。我们有一个愿报答木源居士,也报答这一个地区根熟的众生。这个愿是什么?这个讲堂讲经,一年三百六十天,每一天都讲,不会有一天中断。腊月三十我们也讲,大年初一也讲,就跟居士林楼下供斋一样;他们供斋,听说过去一年休息一天,大年初一不供,现在听说大年初一也供了,这才圆满。今天走遍全世界,哪一个道场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经?没听说过。与这两座宝塔一样世界第一;塔世界第一,我们道场讲经世界第一。

  另外一个念佛堂,三楼的念佛堂,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一年三百六十天也不中断,那也是世界第一。这个道场,解行并进,解行相应,这两个塔是解行之塔,都是世界第一。念佛堂里面,鼓励同修们随时来念佛,我们讲这个经,就是劝大家念佛。怎么个念法?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一个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中断。这样念佛,大家听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办不到,实在讲不是办不到。相继的意思很多,譬如说你做早晚课,你每天早晚课不要做多,十分钟,每一天早晚课都不缺,也叫相继。你这个十分钟里面,你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一句一句接一句,相继,每一天都念十分钟,天天相继,对了。如果实在很忙的人,我也教过同学们,你的工作很忙,早晚课的时间都没有,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你可以在一年当中、一个月当中,你有一点假期,你把假期拿来念佛。一年总会有一个比较长一点的假期,譬如说你有十天的长假,一年当中有十天长假,你五天去处理你私人的事情,另外五天到这个地方来念佛,每年都来念五天,也是净念相继,年年都不断,一年都念五天。可见得佛讲的东西,都是讲原理、原则,合情、合理、合法,人人都做得到。如果得闲,一个月有一次假期,我每一个月来念一天、念两天。这个地方等於是常年佛七道场,我们把印光大师灵岩山的方规,搬到此地来。

  李居士还发大心,希望将来在旁边建一个弥陀村,供养念佛人。你到这边来,你的四事供养、衣食住行,这个地方统统负责,你什么都不要带来,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这个地方来天天听经、天天念佛。他不是办养老院,他是办弥陀村,供养真正发心念佛,要求生极乐世界,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作佛的人,他供养。这个福报太大了,他供养佛,他不是供养别人。到这个弥陀村来,一住就是一尊活佛,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还得了吗?所以,这个道场一定发展到解行相应。这两座塔奠定在此地,意义非常的深远,是诸佛如来安定我们的信心,见到这个环境,我们的信心就具足,就决定不动摇。

  所以,一定要发普度众生的大愿。度众生一定要先度自己,自己都不能得度,决定度不了别人。可是,也许同修们看到佛经里面常讲,「自己未度,先度别人,菩萨发心」。你们也听说过,你听懂了没有?那是菩萨。你是不是菩萨?你不是菩萨,不行。人家是自己未度,自己没有成佛,但是成菩萨了;成了菩萨,我慢一点成佛不要紧,我先度众生。他有能力、有本事,敢说这句话,我们今天是凡夫,不敢讲这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先度自己,自己要不度先度别人,自己还堕三途、堕地狱,那不就糟了?我自己成了菩萨,不要紧,那我可以自己不著急成佛,那个说得度是成佛。像地藏菩萨一样,地藏菩萨的学生,就是接受地藏菩萨教化的那些人,成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他老人家现在还是菩萨,他可以说「自己未度,先度别人,菩萨发心」,他是菩萨。这个话地藏菩萨讲没话说,当之无愧。我们听话要听清楚,那是菩萨不是凡夫。我们决定要自己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就是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有这个大福报,这个福报,给诸位说,无量劫来希有因缘,哪一个人一生当中,不要说多,一年、两年好了;一年、两年什么事都不干,天天听经、天天念佛,这还得了,解行相应,道业哪有不成就的。这个是世间,不要说是人世,三界里面有这么大福报的人,也希有、也不容易。

  未度众生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第一要断烦恼、要除习气。烦恼的外缘,最困难的、不容易摆脱的,我们实际的生活,衣、食、住、行。我们福报不大,每一天为这些俗事忧虑奔波,心定不下来,这是客观的事实,谁都不能够避免。有钱、有势力、有地位的人,说实在的话,那些财富、地位、权势,都很危脆、很薄弱、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后,你又怎么办?所以没有一个人,不论富贵贫贱,生活都充满了忧虑、烦恼。很想自己心安定下来,来好好的用用功、修修行,没这个缘分、没这个福分,换句话说,业障习气太重。因此,佛教我们「断烦恼、发大心」重要了。只要肯发大心、肯断烦恼,烦恼没断没关系,有心要断,有这个决心、有这个诚意,就得诸佛菩萨的护念、就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来帮助你,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断烦恼让自己心地清净,成就自己的德行。

  佛法的教学跟儒家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中国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教学,教学生四门课程,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佛法的教学第一科「断烦恼」,意思完全相同。第二个科目,四弘誓愿底下一个再「学法门」,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烦恼不断,学法门,法门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我们要晓得的。你烦恼不断,学一切法门,最后得的什么结果?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把你所修学的,全部都变成邪知邪见。谁把它变成邪知邪见?烦恼,贪、瞋、痴、慢。所以要成就真实的智慧,一定是先断烦恼。烦恼断尽了,在佛法里面说,你才是一个法器;譬如一个器皿,你是完整的,没有丝毫损坏,你有能力接受如来的大法。

  佛法称为无漏法,「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譬如一个茶杯,茶杯要有破损,盛茶就漏掉了,这个漏就比喻烦恼,有烦恼统统就漏掉了,留不住的。必须烦恼断尽,你这个茶杯才是个完好的,可以盛茶,可以接受无量法门,所以才能够进入底下一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修学法门的成就,对自己来说,成就自己的无上道、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能;对他来说,对一切众生来说,你没有德、没有能、没有智,你怎么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齐,需求不同,你能够满一切众生的愿,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要全知全能。所以佛法发愿之后,要真干、要真修。

  这几天我们利用一点空闲,在录制《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录像带。世尊为我们说明,地藏菩萨最初发心的因缘,那是在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劫之前,距离我们现在太远太远了,没法子计算。他的身分是一位长者,在家的居士,不是出家人,为大长者子。这个大长者子,不是大长者的儿子,「子」是中国古时候的尊称,尊敬的称呼;我们称孔夫子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子是尊敬的称呼。现在称呼,把这个尊敬放在前面,不放在后面;现在是尊敬的某某先生,这个子就是尊敬的意思。在从前这个子是放在后面,现在把这个尊敬的放在前面,是一个意思。尊敬的大长者,他怎么发心的?他是看到佛的相好而发心的。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这门面招牌很重要。现在商业讲求包装,里面的货好坏还其次,包装一定要漂亮,那个吸引人。诸佛如来懂得这一套,知道凡夫的心理,所以门面就做得特别庄严、特别的美好;门面的庄严不是化妆的,现在靠化妆,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的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来的,德行成就的,这一点重要,德行成就的。

  世间看相算命的人常说「相随心转」,我们的相貌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菩萨成佛之后,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福,所以成佛叫二足尊,福、慧都圆满。这种佛,在我们佛家讲,藏教佛、通教的佛,他们需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如果是圆教的佛,那就不需要;圆教的佛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那个相好光明,就不是三十二相,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凡夫见不到。所以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没有见性,他完全是功德成就的,是修得的。《百劫经》里面跟我们说:「一个相好,要修一百功德。」一百种的功德,不是一百个,不是,一百种;每一种不知道要修多长的时间,才能够修得圆满。三十二相,诸位想想,他要修三千两百种功德,修多长的时间?修一百劫,三千两百种修一百劫,才成就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有缘的众生,看到佛的相好,他就受感动,因此就发心了。我们看到地藏经上大长者子的发心,跟楞严会上阿难尊者的发心完全相同。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自己觉得这种相好,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行成就的。他出家为什么?为了要想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为这个出家的,跟释迦牟尼佛修学。所以出家的因缘不要紧,不管什么样的因缘,只要你肯修,最后的成就是真实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招牌、门面、包装就不能不重要,我们要很重视这一桩事情;重视,认真把自己修好。所以佛讲经先把果呈现出来,自己修好了,这是果报,这是让你看,你看了以后,你自然就动心,你也想修学了。所以,我们个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样样都好,容貌好、身体好、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好,这就是招牌,这就能够摄受一切众生。

  你要想度一切众生、要想教化一切众生、要想弘法利生,你自己不把这个招牌搞好,怎么行?招牌要搞好,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学法门。我们题的十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长存此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要常修此行;我们的心、行与这十句二十个字相应了,果然相应,给诸位说,三年,我们的面貌变了,体质也会变。为什么?相随心转。所以这个道场一旦建立,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经、天天念佛,永无间断,住在这个道场,只要住上三年,出去之后,决定跟一般人不一样,一定的道理。他在这个道场长时间的薰修,身心统统起变化,哪有不往生、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这个地方将来真的变成世界上一个选佛场,我们选人来作佛,就到这个地方来选。所以新加坡这个国家有福,不可思议;东南亚这个地区有福,能有这样一个如法、这样殊胜道场在此地建立,诸佛欢喜,护法善神对这个地区特别照顾,这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

  四弘誓愿末后一句「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要满足这一愿,决定念佛往生,如果不念佛往生,不修这个法门,成佛道的这个愿非常困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此,华藏世界上首菩萨,普贤、文殊是华藏世界的上首,在华严会上他们两位都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发愿要亲近阿弥陀佛。为什么?我最初读《华严》读到这一段经文,大惑不解,我想不通。如果说其他的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能想得通,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有什么理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想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想出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想必也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华藏世界虽然等觉慢慢修成佛,成佛的时间要长,没有极乐世界来得快,他们到极乐世界,一到就成佛了,而在华藏世界,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这是真的。所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不希望往生极乐世界的,希望早一点成佛,不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不要修行这么苦,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不但自己愿意往生,他不吝啬、不吝法,他知道这个法门好,普遍的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净土,他搞这一套。

  我们想想,这是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弟子,得意弟子把他的徒众统统搞到极乐世界,搞到阿弥陀佛去了,把华藏世界搞得空空的,你说毗卢遮那佛生不生气?佛跟众生不一样,要是众生这个受不了,我这里法缘这么盛,你到这来一搞,都把我这个法缘搞没有了,都带到别的地方去了,这还得了吗?毗卢遮那佛不但不生气,还要赞叹。正如同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这经文还没讲到,世间自在王如来是法藏菩萨的老师,法藏菩萨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自己成佛了,也把世间自在王会下那一些徒众,都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世间自在王不但不生气,还嘉奖,说他做对了。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只有一个心愿,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你到他那里成佛快,在我这里成佛慢,你到他那里去,对了,佛的本愿达到了。所以这个作法真正是畅佛本怀,做得没错、做得正确,佛心跟凡夫心确实不相同。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一生当中要满足四弘誓愿,唯有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我们要修学真实功德、第一功德,功德里面就包含福德。修第一等的功德、第一等的福德,给诸位说,无过於劝人念佛,这是大福德,无比希有的福德。我们今天有机会修、有缘分修,应当认真努力去修学。这一句「具足无量行愿」六个字,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这六个字里头的意思无量无边,说一年也说不完,后面经文还长,我们就说到此地。

  下面说『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功德」跟福德有差别,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功是讲功夫,必须自己有真实修学的功夫,功夫所获得的叫功德,譬如持戒有功,禅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你是持戒,从持戒得定,那个戒就叫做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但是不能得定,那个持戒有没有好处?有,不叫功德叫福德。你持戒持得很好、很精严,你得人天的福报,来生享福,不是功德。功德能断烦恼,功德能证菩提,福德不能,福德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证菩提,只能带给你福报。功德跟福德,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修定,修定有功,智慧开了,开慧是德。修定而不能够开慧,这个定是福德,不是功德。修定不开智慧,福德在四禅天、四空天里面去享福,不能断见思烦恼、不能超越三界六道。所以功德跟福德差别这么大,我们要晓得。功德怎么修?功德没有离开福德,修福不著相就是功德,修福要著相就是福德。我修财布施,希望将来得大富,这就变成福德。我修财布施,三轮体空,什么希求都没有,这就变成功德。什么希求都没有,你在生活当中什么都不会缺乏。功德里头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

  所以我们无论修什么样的福,通常讲这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得干干净净,要紧的是心地清净,不著布施的相。不要常常念到「我对哪个人有恩,我对他有多好」,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变成福报,你就不能得定。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所以布施绝不受报,这个心多清净。清净心里头那个福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你受福之处。不但你在此地布施,你在这个地方享福,无论你到哪个地方,十方无量无边刹土,你所到之处都享福。为什么?心量大,没有障碍,所以你的福就大了,那个福也遍虚空法界。这在大乘经上这些重要的道理,我们要懂。如果我们修福常常念著,我在这个地方、这个地区,跟这个地方的人结了缘,修了多少福,你将来享福,只有投生到这里你才享到福,你投生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个地方的人跟你没这个关系,没有结这个缘,你就没福了。同样是修,得福不一样,为什么干这个傻事?为什么不把心量拓开?丝毫种的福、毫厘之福,都是遍虚空法界,在在处处都享受。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这一层决定不能够疏忽。所以一定要晓得功德跟福德不一样。

  此地佛教给我们,「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什么叫安住?「安」是安稳,「住」是住在那里不动。实实在在说,我们凡夫很可怜没住处,人家说你住在哪里?你要是有智慧、聪明,你可以告诉他「我在哪里」,我现在在居士林,哪里有住处?没住处。身找了一个住处,你有个房子、有个家,是你的身的住处;有这个家、有房子,身就得安稳。身安,心不安。最重要的,心要住在哪里?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法,第一句话就问「应云何住」?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心应该住在什么地方?世间人懂得身住,不懂得心住,所以一生操劳,日子过得很辛苦。无论他有福、没福,有福他也苦,没福更苦,忧悲苦恼这样过一生,你说过得多辛苦。如果要懂得心要有个安住的地方,这个人一生就有幸福,这个人一生就有成就,无论在世法、在佛法他有成就。由此可知,心的安住就太重要了,安安稳稳的住在一处,住在那里不动。

  佛在经论里面教导一切众生,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教人安住也就不一样。譬如有一些众生心量很小,眼光很浅,听说天上不错,「我来生能够生天就很满足了」。你要劝他出三界,他没有信心,「我业障深重,不行,我去不了,出不了」。你劝他,他立刻就退了。佛对这一类众生满他的愿,你想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根性稍微利一点的人,知道天福也有享尽的时候,享尽了怎么办?时间虽然长,长也有尽头的时候,这就比人家高一等了,他知道超越轮回之外,比在轮回里面,日子要好过得多了。他有出三界的心,佛就教他出三界的办法,心安住在那里。所以佛的教学真的是契机契理,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你要想生天,佛就教你,你的心一定要安住在十善,安住在十善业道。常常生善念、生善心,利益一切众生,最后自己得利益,自己得利益生天。所以教人持戒修行十善,你的心安住在这个地方,决定得人天福报。如果你想证得阿罗汉果,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佛就教你安住在四谛法上。你要想作菩萨,学佛一样广度一切众生,佛就教你,你的心要安住在六度上。这是佛教大家安心之法。如果你的心量果然是大,志愿殊胜,菩萨还有上面,上面还有佛,佛再没有上面了,我要成佛,这个志愿高,佛就教你安住在成佛功德。这个地方「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个功德法的指「弥陀愿海、六字洪名」。换句话说,你要把心安住在四十八愿,安住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对了。这个是一生不退圆满成佛之法,比任何一种安住都殊胜,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两句经文是讲行愿功德。

  再看底下这两句。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诸菩萨们,这一些菩萨我们在经文上看得很清楚,都是修普贤行的菩萨,这个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修普贤行的菩萨。是哪些人?从我们初发心的一直到等觉位;初发心的人虽然没证果,真正发心,一心一意要学普贤行,这个人就是《华严经》上所称赞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在这一生当中,就有机缘作佛,什么机缘?念佛往生,亲近弥陀,很快的就成佛了,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纵然是业障深重带业往生,下下品往生,《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下下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只要十二劫,花开见佛悟无生,十二劫比无量劫、比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缩短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要作一个比较,这个帐就很清楚了。

  就是像佛在经里面平常所讲的,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这么一个地位,这是方便说。如果真实说,悟无生是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菩萨是什么地位?七地、八地、九地,这样的地位。我们其他的不算,三贤位的就不讲。我们说圆教,圆教的三贤位,从圆教初住修到十回向满,要一个阿僧祇劫,你才到登地,初地;初地是第二个阿僧祇劫开端。第二个阿僧祇劫开端,初地菩萨修到七地,七个位次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满,这才证八地。阿僧祇的数字是天文数字,我们都没法子计算的。以通途法门来说,证到圆教初住,修到无生忍位,须要两个阿僧祇劫。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凡夫,不是初住菩萨,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证得无生法忍的地位,也就是证到七地菩萨这个地位,只要多少时间?十二劫,不成比例,这个时间是大幅度的缩短了。十二劫,跟诸位说,不论佛愿加持,就是说没有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十二劫,就证得无生法忍。你说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这个道场,可以说是在尽虚空、遍法界,阿弥陀佛那个道场是第一道场,你在那里修行快,为什么快?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他那个地方是圆证三不退,下下品往生的也圆证三不退,所以它没有退转。其他的他方世界刹土,菩萨修行有进、有退,一般都是进得少退得多,所以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极乐世界不要。

  极乐世界还有更殊胜的,我们必须要晓得。生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是不得佛力加持的,阿弥陀佛慈悲到了极处,四十八愿愿愿加持行人,念佛往生的人。所以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需不需要经过十二劫才花开见佛?不需要,差不多到那边就花开见佛。什么原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怎么晓得?四十八愿里头讲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弥陀佛说话要算数,不能说发这个愿不算数的,说话算话。他并没有说什么样的人往生才是阿惟越致菩萨,既然没有说就是笼统的说了,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的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换句话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跟七地、八地、九地平等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他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要说他是七地菩萨,他不是,为什么?烦恼一品没断,他是凡夫。你要说他是凡夫?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他的受用,跟七地、八地菩萨完全相等,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处。」蕅益大师的《要解》也不可思议。印光大师我们知道,这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老人家赞叹《要解》,「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把《要解》捧到极处了,捧《要解》就是捧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否则的话,当不起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游步是参学,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确确实实如此,每一天都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拜佛就是拜访,亲近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福德之人,常常亲近他们、常常听他们的教诲,自己智慧就开了,德行也逐渐就圆满了,这是亲近善知识,这是聪明人。跟诸佛如来为伍,入他们这一行、入他们的俱乐部。天天跟诸佛如来混在一起,你想想看,你怎么会不成佛?不是跟菩萨混在一起,天天跟佛在一起。游步十方,接受佛的教诲,开智慧,每一天亲近诸佛,供养承事诸佛,修福报,所以修福、修慧的机会就太圆满了。

  我们今天想修福、想修慧,找不到地方修,不晓得哪个地方有福,不知道,往往错用了心,修错了,在我们这个世间见得太多了。有很多特别是有财富的人,想做一点好事,结果把那个钱都是丢到大海里去了,石沉海底没收获,不但没有收获,还招来了许许多多的过失。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遇到真善知识,知道哪个地方是真正的福田,上求下化。十方诸佛刹土,一定会遇到过去生生世世的亲朋、好友、同参、同学,会遇到,遇到了他们不认识你,你会认识他,为什么?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经上讲的,「你的智慧、神通、德能,几乎完全恢复了,跟阿弥陀佛差不多」。无量劫前的家亲、眷属、亲朋好友,他在任何一道、在任何一界,你看到了都认识。凡是有缘见到了总会生欢喜心;有缘,很投缘,你就有机会去教化他。

  「行权方便」,这个方便就是随类化身、随机演教。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只要见过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周边打个转就行了,你就有能力到他方世界去随类化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有能力示现什么身。这种能力要在一般大乘经上讲,需要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人才有这个能力。十法界里面,佛菩萨没有这个能力,随类化身他做不到;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就能做到了。所以要晓得,一定要晓得,往生的机会决定不能错过,错过了,真错了,太可惜了。世间什么事情都是假的,只有这一桩事情是真的。

  我们是业障这么重的凡夫,见思烦恼哪里能断得了?一般修行,小乘初果我们都没有能力证得,这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有本事断得了吗?断不了,换句话说,初果都得不到。可是我们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蒙佛威神加持,这是决定能得到的。生到极乐世界,就超越了十法界。所以他这个智慧德能,蒙佛本愿加持,跟圆教初住菩萨没有两样,只有超过他不会输过他。所以在十方世界,应以佛身得度者,可以示现八相成道,这一种殊胜功德利益,查遍《大藏经》再没得找了。示现种种身,可以随机说法,众生喜欢听什么法,你就像诸佛如来一样,给他说什么法门,令他得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十五集)  1998/6/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15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最后一行: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一句经文是赞叹诸菩萨众究竟圆满的成就。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法藏』是什么?通常的说法是讲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叫做佛法藏。「佛」是佛性,佛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真性,佛家常讲,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就叫做佛性。「众生」这两个字的范围很广,它的本意是讲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里面的范围就非常非常的广大。一切动物是众缘和合而生,佛经上常常以我们人做比喻,人是四大五蕴和合而现起的。四大是讲色法,五蕴里面的色蕴,我们现在所讲的物质;受、想、行、识这四种就是讲精神。凡是一个动物,都是四大五蕴而生起的现象。除了动物之外,还有植物、还有矿物,植物、矿物里面就是五蕴里头没有后面的四蕴,前面色蕴它具足,所以四大它具足。四大也是众缘和合而现起,所以众生的意思就非常非常广。

  一切众生的真性,实在说是一个性,一个性变成许许多多的现象,佛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区分,说动物这个自性就叫做佛性;说植物、矿物,也就是动物以外,包括自然现象,这一些的自性就叫它做法性。所以诸位要知道,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这个我们要明白。佛性也好,法性也好,都是此地讲的佛。佛法藏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在植物跟矿物有德能没有智慧,在动物有情众生有智慧、有德能,无情的众生有德能没有智慧,差别在此地。一切众生凡是有佛性的都会成佛,都应当作佛,有情众生成佛,给诸位说,无情的众生就跟著转了,「依报随著正报转」,《华严经》上所以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道理。无情的众生自己不会转,必须有情众生智慧圆满的时候,无情就连带转了,是这么个道理,这是依报随著正报转的道理。

  『入』是契入,也是我们讲的证得,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统统开显出来,显发出来统统用得上,这叫入。在大乘法里面,什么人的佛法藏显露出来?也就是说什么人入自性的智慧德能之宝藏?诸佛如来,他们入了、他们得到。实在说「得」很勉强,哪有什么得不得?自性本具的,所以楞严会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是你本有的。本来没有的,你现在得到才叫得;本来有的,现在这是讲恢复,不能说得,实在讲没有得失。我们现在的自性智慧本能没有现前,透不出来,我们过很辛苦的生活、很辛苦的日子,就是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我们没有入佛法藏,原因在此地。这一桩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最低限度要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四十一品无明至少也要破一品,才能入佛法藏。佛法藏,换句话说,就是真心本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明心见性就是入佛法藏。能入佛法藏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这不是普通人,法身大士就成佛了。虽然他的成就还没有圆满,只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在尽虚空、遍法界度化众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所以诸位要晓得,八相成道的示现,并不代表他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不代表这个,但是他决定是证得分证的佛果,这是一定的,他有能力示现。因此我们在圆教里面所看到,初住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共四十一个位次,包括等觉,都叫做分证位,不是圆满的。所以这一句入佛法藏是分证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底下一句是『究竟彼岸』,加上究竟就圆满,这一句是妙觉位,从分证位到妙觉位。此地是说这些菩萨们,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要怎样来学习?念佛人必须要知道,在净土宗里面讲佛法藏又是一个讲法,说法虽然不一样,义趣没有两端,佛法藏就是「弥陀一乘愿海,自性圆满的法藏」。我们念念求生西方净土,念念希求参加阿弥陀佛的莲池海会,我们能够参加莲池海会就是入佛法藏,这是我们净土宗的说法。见到弥陀,古人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个开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见佛就等於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可是宗门里面用参究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难,太难!在这个时代几乎已经见不到。

  倓虚老法师比我们的时代要早半个世纪,他老人家常常开导后学,说他自己在一生当中,见过的出家、在家修行的善知识很多,他说他见过得定的,修禅得禅定,也常常听到说某人得禅定。譬如禅宗的虚云老和尚,诸位都知道,虚云老和尚得禅定,有没有开悟我们不知道,倓虚大师说没有。他一生当中,一个开悟的人都没有见到、也没有听说到。倓老法师那个时代,虚老和尚在世,可见得虚云老和尚也包括在内,倓老肯定他得禅定,不能肯定他开悟。得禅定就不容易,得禅定自己要不发愿,将来一定生四禅天,那个地位很高,福报非常大。我们知道虚老和尚是发愿亲近弥勒菩萨,他确确实实生到兜率内院,这是一点都不假,亲近弥勒菩萨。

  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懂得修学的关键,念佛成佛,直捷稳当,快速可靠。究竟彼岸,我们就是运用念佛的法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两句我们就有方法做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他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弘愿都能够实现,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他广度一切众生的弘愿都能够兑现。不像我们在此地,我们的愿是发了,做不到,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在我们这个世间。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然,虽然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他能够到尽虚空、遍法界供养诸佛,度化众生,凭什么?所凭藉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的加持,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然后才晓得净土法门的无比殊胜,世出世间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

  我们这一生有缘遇到不是偶然的,没那么巧的事情,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才遇到。遇到之后,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就?正如同佛经上讲,遇到的人也可以分为四等,根性不相同。上根之人闻了就相信,信了他就发愿,他就认真努力的修学,依教奉行,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这是上上根人。次一等的,不能够自动自发,很容易懒散懈怠,必须要有人鼓励,要有善知识提携,他行,他只要得到人鼓励,他也能够发愤断恶修善,念佛求生,这个没有问题,也能够往生。第三种人根性就差一点,要善知识勤劳恳切苦苦的相劝,他才回头,相当不容易,所以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但是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再难他也不怕,他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苦口婆心的来教导你,时间长了,你在社会吃很多亏、上很多当,碰很多钉子,这才回过头来,也能成就。

  第四等,虽然遇到,知见不正,诸佛菩萨来劝勉,他也不能回头,我们看到的很多。在佛法里面学了几年之后去学外道,佛菩萨来度化他,他也不能回头,这是自己的业障、烦恼习气太重,外面遇到恶缘。恶缘里面不外乎名闻利养,外面受名闻利养的诱惑,内里面有贪瞋痴慢,内外一结合就背道而驰,就走了,这是非常的可惜。佛不舍弃他,佛还是等著他回头。他这一生不会回头,再等来生,来生不回头,再等后生,说老实话,我们不要笑话别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这一类人。我们不是今天才念阿弥陀佛,不是这一生才修净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晓得有多少次遇到这个法门,还不是人家一诱惑,我们就跑了,落到现在还在这里慢慢来搞。希望这一生聪明一点,不要再跑了,我们这一生就成就。

  这一点古人的教学,他这个方式巧妙,也就是防范很周到,这是我们世出世间法所讲的师承。师承,我们拜一个人作老师,我们跟这个老师学,跟定这个老师。我跟老师学就要听老师的话,老师以外别人来教我,我要听他的跟他走了,那就不是跟这个老师学,这就是世间人讲的背师叛道。所以从前老师对学生的约束,是除跟老师一个人学之外,其他的任何善知识讲经说法不可以听。这个防范好,学生不至於越轨,为什么?学生在初学的时候智慧没有开,世法佛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邪正、哪是善恶是非,乃至於利害,初学的人没有智慧不能辨别。不要说真妄邪正你没有能力辨别,说得最浅显,眼前的利害你都分不清楚,哪一样对你有好处?哪一样对你有害处?你都不知道。所以作学生有作学生的条件,作老师有作老师的本分;学生的条件,对老师一定要服从,尊师重道,我们跟定这一个老师,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我在这个末法时代,大概讲到师承也许我是最后一个,我以后可能就没有。我这一生求学都是一个老师指导,没学佛法之前我学哲学,我跟方东美先生一个人,所以学的东西很纯不杂,能够专心,很少的时间能收到好的效果,真正所谓是事半功倍,收到这个效果。我学佛亲近章嘉大师,一个老师,他教我三年,所以我的求学过程当中是一丝毫困难都没有,不复杂,一个老师教一门课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章嘉大师圆寂,又过了一年,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给我的教诲就是告诉我,只听他一个人,除他一个人之外,任何人说法都不可以听,我遵守。如果说你亲近这个老师,别的人讲经说法,或者别的人给你讲开示、给你劝导,你统统都要听,你的心一定散乱,一定没有把持,可能你就变了心,你就跟别人走,你自己无比殊胜的因缘就错过、就舍弃掉了。

  不但别人说话不能听,老师没有同意的书不可以看。诸位同修要知道,我学佛以后看书很少,因为都要经过老师同意。我读的书是不少,没有学佛以前,没有接触佛法以前,我喜欢读书,我看的东西很多。但是学佛之后就遵从老师的教诲,不但世间的书我全部舍弃我不看,连佛教的经典我涉猎的都不多。但是一般人提起来的时候,我也都能懂得,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我得老师教诲的恩德非常大,我对老师念念报恩的心比别人强过很多倍,我也真得利益。那是我们真正听话,真正跟老师合作,老师全心全力的教导我们,我们要跟他合作,要完全配合他,才能得到教学的真实利益,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有杰出成就的人,你仔细去打听,决定是遵守老师的教诲,他才能有成就,他的成就才扎实,根深本固,而后才能够枝叶繁茂。你这个根扎得不深怎么行?

  学习,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我相信学习的原理原则永远不会变。但是现在的时代跟过去不相同,过去我们作儿女的时候受父母的约束,决定不敢反抗;在学校念书受老师的教诲,也不敢反抗老师的意思,从小养成守规矩的习惯。现代所谓是民主开放,提倡的是自由放纵,所以现在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儿女天天看电视,天天打电脑,知道的东西太多,反过来还说父母,你这个做错、你那个不对。小学生,我在台北遇到一个老师也是学佛,他在中学当教员,他的女儿常常回家教训他,他来跟我说,不听,她懂得很多。学生不听老师管教,社会怎么会得到安定和平?这种风气如果继续的发展,将来的社会是大乱之世,不是大治是大乱。

  谁破坏了社会?谁制造这些动乱让一切众生受这些大苦大难?给诸位说,第一个大魔王就是电视,你们知道吗?电脑、电视是毁灭世界的大魔王。这话不是我说的,我听我老师说的,方东美先生说的。方老师是非常非常的感慨,曾经有人向他请教,刚好那一天我也在他家里,在旁边听到。有人向他请教,美国现在是今天世界上第一个强国,当然强国也会灭亡,罗马也会灭亡,过去欧洲最强盛的国家也会灭亡,美国虽然强大将来也会灭亡。他们向方老师请教,美国将来要是亡国、灭亡,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方先生答覆是电视。美国不是亡在外面有人能够对付它,不是的,电视把他的年青人、小孩全部毁灭掉,他天天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都不是正面,电视演的这些内容都是杀盗YIN妄,都是搞这个。所以最近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的学生带手枪杀老师、杀学生。只要有一个开头,以后学生对学生真枪真刀干起来,所以不要在外面打仗,自己里面就打起来。谁教的?电视教的、电脑教的。有人告诉我,电脑里面有人教做炸弹,还有人教做原子弹,将来大概一个高中学生,就有能力从电脑里面学会制造原子弹,你说还得了吗?方先生说这话没错,所以我说电视、电脑是大魔王。这个魔王没有一个人不爱它,没有人不喜欢它,这个麻烦大!

  所以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定要晓得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念佛移民到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乱了,咱们移民到别的地方去,要早做准备,否则的话怕来不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像这个经上讲的一样,下下品往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你的智慧德能跟法身大士无二无别。这个经上讲得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真是不可思议。阿惟越致菩萨不是十住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不是,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说明了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我们自己的烦恼一品没有断,但是到极乐世界神通道力跟七地菩萨一样,这还得了。所以这一句就可以做到了,众生无边誓愿度。

  『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愿」是本愿,本愿就是你曾经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过这个愿,到必要的时候,这一切众生希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度化众生。你看缘成熟了,应以佛身而度者,你就能示现佛身去帮助众生,你就有这个能力。愿於无量世界,不是一个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成等正觉,这是随类化身里头最殊胜,化佛身去度化众生。既然化佛身都可以做得到,那其余的身分,菩萨身、声闻身、缘觉身、六道身,那不必说,统统都办到。所以这一句就是代表应化的大圆满,无处不化身、无时不现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帮助无量世界的众生。这一句经文我们也不能够轻易看过,自己要冷静的把它多念几遍,看看你能不能体会到?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我们的活动空间小得很可怜,我们住在这个地区,算你生活得很自由、很自在,你每一天去外面玩玩转转,你的空间也不能出新加坡,也不能离开这个小岛,你的活动空间就这么大。每一天到全世界旅行,不错,那你得要有相当的财富,飞机票挺贵的;天天去旅行,你还要有好的体力,身体不好也不行。充其量你的活动空间是地球,现在还没有办法到别的星球去,你说我们的生活空间多么狭小。

  你看看这经文,「无量世界」,你要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活动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你想到哪里人就到了,不要交通工具,也不要上飞机场买票办手续,这么多的罗嗦事情。这个地方才一动念见佛,那个地方身体已经在佛面前,你说多自在!我们要体会这个意思,活动空间拓开了,无量世界是我们的生活空间。说空间当然就包括时间,时间是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回到未来,十方三世是我们生活空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全部都实现了。向下经文这就是举例给我们说,举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举应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现佛身,这是一个例子。我们从这一个例子就要能体会到,他是任何一种身分都能够自在的变现,所以是神通自在达到究极圆满。请看经文,下面讲的是「八相成道」。

  【舍兜率。】

  这是八相里面第一相,「下生」。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补处菩萨我们通常讲后补佛,后补佛住什么地方?住兜率内院。他为什么不住别的地方?这里面有表法的意思。像过去帝王的时代,太子就是后补的皇帝,他住在哪里?他一定要住在东宫,也有表法的意思。所以佛在作补处菩萨的时候都住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内院。『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知足」;诸位要明了这个意思,知足就成佛了,不知足成不了佛。兜率天叫知足天,知足就常乐,所以兜率天人非常快乐,知足就常乐,身心都乐。在这个境界里面生活,谁愿意离开?生活环境太好,可是为了要去度化苦难的众生,自己生活环境再好也要舍弃,这才叫大慈大悲。只知道利益一切众生,不愿意自己去享乐,表这个意思。总体的来讲,他教给我们舍得,已经得到这样殊胜的生活环境,他能够舍,把他自己所得到的能够舍掉,这是总的意思。儒家《礼记》里面所讲的「安安而能迁」,也是这个意思,两个安就是你的生活环境身安心也安,真的这两个安很有一点兜率的意思。但是为了社会大众的福利,大家需要你,你还是要出来替社会大众服务,我们一般所讲的牺牲奉献,这是对的。

  在中国历史上,诸位晓得,三国时代诸葛亮孔明先生,那个时候是乱世,他的几位好朋友都是隐居在山林,一生都不出来。他本来也是隐居在陇中,被人发现,刘备去三顾茅庐。他只好把他自己安稳的生活舍弃,出来为社会、为国家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八个字做到了。佛为一切苦难的众生,天宫之乐,兜率天宫之乐是二十八层天任何一层天都不能够相比,这是圣贤所居的处所,他能舍。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这就是教给我们,无论我们自己生活环境怎么样舒适,怎么样安稳,如果是为众生、为社会、为国家,一定要能够牺牲奉献,把自己的安乐舍弃,教我们这一点。第二是「托胎」,我们一般世俗人讲投胎,出生。

  【降王宫。】

  释迦牟尼佛,这是讲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报来的。我们是凡夫业报来的,业报来是没有选择的,自己做不了主,随业流转,我们的生活就过得非常辛苦。菩萨乘愿再来,他是愿力再来,他想到哪一个人家去投胎,自己可以选择,这就是乘愿再来。为什么要选在帝王之家?为了教化众生方便,世间人都求名闻利养,国王名利都满足了,你们要求的我统统都有,我都放下,我都舍弃,好表演给别人看。如果他要生在贫穷人家,他要来搞这一套,人家会怀疑:你还不是想当国王当不上,你才来搞宗教,想搞宗教领袖统治大众,你还不是为名为利吗?引起大家的怀疑。所以一定选择帝王之家,选择投胎到帝王家,以太子的身分出现,他的用意很深,世间人求富贵这是最常见的,哪一个人不希求富贵?在古时候做了帝王,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富贵达到了顶点。世间人所求的,菩萨示现我已经得到,你们所求的,我已经得到。得到之后怎么样?没什么了不起,很平常。皇帝也要死,造作罪业还要堕三途,做了好事是应当的,你应该要做好事,做了坏事你要堕三途。告诉人:人生在世不是为富贵而来,为富贵而来就错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示现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让我们在这个里面去反省、去觉悟。第四相,「出家」。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

  『位』是王位,舍弃王位,也是权力。国王,一个国家权力最大,争权夺利的人看到菩萨这个表演,应当生惭愧心。人家的名、位、权、财富样样都得到,样样能舍,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五条都具足你的麻烦可就大,告诉我们决定要舍。我们念佛人心心念念要求生净土,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们能不能去?能去。怎么去法?要把娑婆世界舍掉你才能去,不能把娑婆世界里面名闻利养带到那里去,不可以,不能带去。所以要舍弃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念佛才能得生。这里头要好好想想,古人讲算盘多打打,帐要好好算一算,这个地方你得的再多,刚才讲,你的生活空间还是非常非常有限,哪里有乐?把这个世间统统舍弃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得到真正的自在。

  我们此地讲民主开放自由,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的民主自由开放,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听说有国王、有总统,没听说;也没有听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部长、市长,没听说。为什么没有?民主,各个都是主,不要别人给我作主,那才叫真民主、真自由、真正的开放。随时随地想到哪一个国家见哪一尊佛就去了,那才叫真正开放,一点困难都没有。细细想想,极乐世界值得我们去,这个世间再好都不可以留恋,为什么?时间太短,你能享受多久?纵然你的寿命长,活上一百岁,你也不过享受,实在讲不能到一百年,你能享受多少年?不值得,想想还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值得。所以一切的受用、名闻利养、一切的权力威势统统舍弃,出家。这样说起来是不是叫我们每一个人都出家?你要是望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佛示现出家这个样子给我们启示,让我们在这里觉悟要「出家」;出家的意思是对於家业没有丝毫的留恋,这就叫出家。事不妨碍,念头妨碍,妄想、分别、执著是大障碍,如果你没有分别执著,那个家有跟没有没有两样,那就不妨碍。

  所以佛讲到出家,讲四种出家,这四种都是对学佛人讲,不学佛那就不说,对学佛的人讲的。第一种:「身出,心没出」。像我们现在出家人,身出家,但是心里面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没出。在家的心,出家的相,所干的事业还是干在家的事业。本来自己那个家不大,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不多,小家,房子也不大,现在一出家搞了一个大庙,出了小家就入了大家,麻烦就大;小家造业少,大家造业就大。所以古德才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身出家心不出家几乎没有能够逃过地狱的,很难逃过,这个我们要懂。出家真的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为佛法、为众生,那就功德无量。罪福之报就在一念之间,不能不提高警觉。第二种是「身不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在家居士,你们在家学佛的,但是心出家。李木源居士心出家,身没有出家,这个好,他不造业。在家学佛成就的人多,往生瑞相希有,我们这些年当中所看到听到,站著走、坐著走,都是在家同修,出家没听说一个。而且都是在家的女众,男众说站著走坐著走、预知时至少,我们听到看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说走就走,女众,在家的女众。黄念祖老居士曾经很感慨的说:古时候我们修道成就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位,成就的最多,第二出家女众,第三是在家男众,第四是在家女众;现在整个颠倒过来,最有成就,人数最多是在家女众,其次的在家男众,再其次的出家女众,最糟糕的出家男众,现在叫颠倒,我们不能不警觉。但是确实这是事实,事实真相如是不能否认,所以出家的意思要懂得。第三种:「身心俱出」,这是真正好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佛真实弟子,能够担当起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如来家业,要这样的人。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这是指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身没出心也没出。虽然学佛,学佛是附带的,搞世间名闻利养是主要,大概百分之九十九还是要搞世间法,佛法搞一分就不错、就很好,这就是身心都不出。

  出家有四种,佛在此地做这个示现,提醒我们在家同修们心要出身不出。所以诸位在任何行业,从事任何一样工作都是示成正觉。你在那里表演,表演在你这个行业里面最好的榜样,表演菩萨的行业,过菩萨的生活。你经商,凡是心要出家,那个心一定比别人聪明,一定比别人有智慧,你要去经商一定会很赚钱,有智慧。可是菩萨赚来的钱他不是自己用,赚来的钱去帮助社会苦难的众生,这就给社会上有钱的人做一个榜样。那些有钱的人不肯做社会福利事业,这个心出身不出的在家人,他赚的钱能够帮助社会苦难的人,这就是给有钱有势力的人,做一个好榜样,去影响他们、教化他们。希望富贵的人都能够顾虑到社会整体的利益,这个社会就祥和,不会有人作乱。我们自己日子过得好,也希望人人日子都过得好,差距不要太大,社会就永远安定和睦、互助合作,这是佛教化的无比功德。所以懂得出家的意义,知道我们应当如何修学。

  实在讲,真正发心剃度出家不容易,非常非常困难,你对佛法是不是真正懂得?你有没有想到,你能不能担当起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个责任很大,你要说我念佛求往生,那不必要,不必要剃度,你在家念佛一样往生,一样上上品往生。如果示现这个样子,做得不如法败坏佛门,你的罪业就重。为什么?你把佛的形象破坏,这个罪过就不得了。佛是天人师,佛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九法界众生最好的榜样,你给人做一个坏样子,你就在灭佛法,你不是在兴佛法,你已经在做灭佛的工作。心里面还有贪心、还有瞋恚、还愚痴,不守戒律、不守法,还放逸,这还得了。所以穿了这件衣,时时刻刻想到佛,天天看佛像,天天展开经卷读佛经,想想我像不像佛?要不像佛,地狱里面就挂号、就注册,还能逃得了吗?求生净土,我们的心跟这个经上阿弥陀佛的心比照比照,阿弥陀佛的心是四十八愿,哪一愿跟我们自己的心相应?四十八愿念了,阿弥陀佛的心我们一条都不相应,你还能往生吗?那就是古人讲:你喊破喉咙也枉然!

  阿弥陀佛第一愿,大家很清楚,「国无恶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我们念这一愿有什么感想?三恶道是果,贪瞋痴慢是因,国无恶道之果就是没有恶道之因。换句话说,我们念了这一愿就要想到,贪瞋痴慢是非断不可,你要不断,就跟阿弥陀佛第一愿不相应。不是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断,现在就要断,不能有一点贪心。今天中午在鸿阁,承蒙蓝居士他们这一个团体供斋,我们都参加了。走的时候他送我一袋子,那一袋子都是红包,我不知道多少钱?我交给悟泓。他说出家人太多,我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分,每个人供养大概数字也不一样。我就代你们处分,出家人不可以有贪心,把这个钱全部交给李木源居士供养道场,口袋里有钱是祸害,不是好事情。所以我们要做到,说到要做到,真正放下、真正能舍。希望我们这身出家了,虽然从前对佛教不清楚,糊里糊涂出家,出家之后好好的学,从糊里糊涂变一个正觉出家,也是好事。个人因缘不相同,但是到后来的结果希望相同,这样就好。

  『苦行学道』,生活苦一点好,佛给我们讲「以苦为师」,常常受一些苦的生活容易提高警觉性,生活过得太舒服会堕落。李居士对我很关心,我也很感谢他。他告诉我,中国大陆的老法师照顾的人都很多,他看到我没有人照顾,「没有人照顾很苦,苦一点好,我的警觉性比较高」,他要找一些人来照顾,我谢谢他。为什么?恐怕照顾的人一多的时候,我就会堕落,作威作福,那不得了。我的老师就做了一个好样子给我看,我受他的身教很深。李炳南老居士,他九十五岁都还一个人过日子,没有人伺候他,洗衣服、烧饭都是自己动手,九十五岁都这样子。九十五岁以后才接受有个学生照顾他,他九十七岁往生,九十五岁的人都不需要人照顾。不需要人照顾好,为什么?身体一定很健康。人家照顾走路都要两个人扶,那是多麻烦、多可怜。所以我谢谢李居士,还是不要替我找好,让我身体更健康一点,不要两个人扶著我走路。所以要懂得苦行对自己身心都有帮助,一定身体健康。世间有福的人,不见得真的有福报,为什么?许多人伺候他,他的体力远远不如乡下的老农夫,不及。那个乡下老农活到八、九十岁,没人照顾,自己一定要去干活,不干活就不能生活。

  所以诸位一定晓得,中年以上什么是真实?健康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身体健康才是真正的福报。如果说一个人非常富有,身体不好,躺在病床上,找三班护士去照顾他,享那种福,我觉得没有意思,还不如我们身体好的人,到处走走乱蹦乱跳来得活泼。所以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现象,我们要细心去观察,要能享受到真正的福报。苦行能够突破迷惑障难,不求享受,有福让一切众生去享,特别要想到世间有很多苦难的人,我们如何去帮助他。帮助他们也要缘分,有缘一定要帮助,没有缘心里面常常想到,常常要念著,这样才好,唯有苦行才能突破障难。「学道」,学是学习,学了之后要做到;道是什么?道是觉了诸法实相,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觉悟、真正明白,这是道。从什么地方觉悟?任何一桩事都可以觉悟,任何一法里面都可以觉悟。所以佛说法门无量,无量无边的法门,又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都可以契入,门门都可以令人觉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缘分不相同,不定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人物,忽然觉悟了。这些事实在中国佛教历史里面,我们看到很多,出家人开悟明心见性,在家人开悟明心见性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个我们要懂得。末后说: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这是把示现的意思说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像释迦牟尼佛,《法华经》上他老人家说真话,他久远劫就成佛。《梵网经》上说,他这一次到世间来示现作佛,八相成道是第八千次。他方世界不算,单单到这个地方来,第八千次,来的时候还要做成这个样子,好像是个凡夫什么都不懂,作太子出去游玩,看到社会上一切人物,看到生老病死,触动了修道的心,都是装样子,都是在演戏演给我们看。我们天天看生老病死,麻木不仁,好像不以为意,不知不觉就到自己身上来。光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来了,到自己老病死来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谚语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话的意思很深。什么叫远虑?有没有想到你老,有没有想到你病,有没有想到你死,有没有想到来世?人要能想到这些事情才叫远虑,我们要明了。

  这些问题,我们要怎样才有正确的想法?如何能叫我们这一生当中不老、不病、不死,这叫正知正见。不要以为我将来会老,我要想储蓄一点钱,想个什么方法将来要养老,我将来要有病,将来要储蓄一笔钱做为医药费,还要死,死的时候还要怎么样丧葬,还要预备一些,你要是这个想法,那就不是远虑近忧,你就完全错了。你现在还没有老,你就准备老,你老得就很快,你很快就老,为什么?你已经准备了。你现在没生病,你已经准备医药费在那里等著生病,你怎么会不生病?甚至於将来死了丧葬,还要找一块好风水的地方,你死得就很快,全都错了。真正想到这些事情,赶紧修学大乘,大乘佛法《无量寿经》,说实实在在的话,就是教导我们怎样不老、怎样不病、怎样不死。这三个大问题,佛法确确实实为我们解决,究竟圆满的解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死,活著去的。

  最近这些年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一带,念佛往生的人不少。李木源居士去送往生的,他送得很多,恐怕任何一个人都比不上他。他送往生亲眼看到的现象,往生的瑞相,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才走,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跟守在旁边的人说:佛来了,我跟他去了。是跟他去了,这个臭皮囊不要,丢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最后这个臭皮囊也放下、也不要,跟阿弥陀佛走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得的那个身相是金刚不坏身,经上讲的「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之好跟阿弥陀佛一样,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为什么能去得了?因为他能放得下。他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放下,不是等临走的时候放下,现在就放下。因为现在就放下,所以你就不老、就不病。木源好心要找几个人来照顾我,以为我老了,我不要,我不上当。学佛要懂得佛法的道理,这是真理。所以作这种种示现,顺著世间的人情,然后才能令世间人觉悟。虽然经文只有四句十二个字,将佛出家修行学道的过程都形容得相当的圆满,字字句句都含著无量义。我们再看底下第五小段「降魔」,这是八相里面的第五相。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关系我们一生修学的成败。『魔』、『怨』是所有业障里面,这个两大类非常麻烦,「魔」是折磨,所以称为魔王。古时候翻经,魔是折磨的「磨」,磨字下面是个石头,折磨的磨。把这个石头去掉换个鬼,梁武帝干的,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梁武帝说折磨太苦,比鬼都可怕,所以换个鬼,石头换个鬼,这是魔鬼。「怨」是冤家,所谓是报怨、讨债、还债的这一类,这一类冤家叫冤家债主。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善是厚友,十恶是冤家」,佛这个话讲得好。十恶是什么?杀生、偷盗、邪YIN、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我们的冤家。我们起心动念要落在这十条里面,冤家现前,叫我们造业。所以佛讲十善是厚友,最厚道的老朋友,我们应当亲近善友,远离冤家,这里面的意思就多了。冤家不是一生一世结的,有过去生生世世的冤家,我们要想修道,这些人就来找麻烦,为什么?他要报复。他有一个强烈报复的意愿,遇到了一定障难,障碍我们修道,破坏我们修道,不定用什么手腕,往往我们就上当被骗。

  妖魔鬼怪现在在这个社会可以说太多太多。《楞严经》上讲,「末法时期」,就是讲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这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预言,「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到处都是,说的这些佛法似是而非,总是叫你生烦恼,总是叫你不得清净。我们如何辨别这些魔怨?拿我们经题做一个标准就很好,我们这个经题修学的总纲领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我们接触一切人事物,使我们感受到心地清净、平等、觉悟,这是正法,这没有错。他说得再好,如果破坏我们的清净心、破坏平等心,让我们迷惑颠倒,这个法决定是邪法不是正法。所以佛在此地讲,要「以定慧力,降伏魔怨」,你有定力,定力就是自己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是定力。慧力就是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善恶、辨别是非,这是慧。然后你在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才不会被诱惑,境界现前自己能够如如不动,我们才能够降伏魔怨。菩提道上魔障、冤家债主太多太多,你没有定慧,你怎么可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

  我自己念念感激老师的教诲,不是老师,我们是凡夫,怎么可能有成就?自己细心去想一想,决定不可能。老师教导的善,我们自己能遵守,老师虽然谦虚,我们作学生的人尊重,老师自己不敢以为师,客气、谦虚。我跟李老师,李老师最初跟我见面,他就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客气话。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听他的教诲五年,五年不离开他,五年守住他的规矩,就是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一门深入,扎根。这个根深,得的就是定慧,然后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变化、观察,跟从前确确实实就不一样。多久?三个月就见效,自己就体会到。

  最初老师教诫的,我们也是有一点勉强,感觉到老师这个态度好像太傲慢、太跋扈、太自大,似乎这个世间只有你一个人,别人都比不上你,给我们有这个感触;我们没有智慧,在家父母没教过我们。哪里可以说只有听他一个,除他一个人,任何人不准听;一切文字不经过他同意,不可以看;还有一个,从前所学的,他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跟他一切从头学起,没有二话说。我们总算是还有一点善根福德,真肯听话、真肯接受,依教奉行。可是这样做了三个月,自己就发现真有好处,心清净了。三个月不到处听,任何人讲话都不听,耳朵封起来。老师指定的课程很有限,除这个之外一律不准看,眼睛也把你遮住。一切法不见不闻,渐渐心就定,用这个方法教我们修禅定,定能开慧。三个月以后,你听别人讲话,看一切事,自己觉得比从前聪明,从前听话不懂得意思,现在懂得,察言观色就有这么一点能力。六个月以后就非常显著,对老师衷心的佩服,知道老师这个方法高明,从来没有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不晓得这个方法这么妙、这么好。所以我五年之后,跟老师讲:我还遵守五年。老师要求我五年,我守他的规矩十年,十年之后讲经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根是这么扎下去的。不守规矩自以为聪明决定失败,失败的同学很多,老师教的学生有一两百人,真正能有一点成就,现在只有三个人。怎么成就?守规矩、听话、老实,你才能成就。凡是自以为是,最后都失败。也讲经,讲个几年没有进步,引不起听众的兴趣,听众愈来愈少,缘就没有了,自己也就不讲了。所以我到台中去的时候,我们那么多同学各个都讲得不错,为什么现在一个讲经的人都没有?都不讲了。我去的时候,他们请我吃饭,老同学还有五、六位,都不讲了。所以不能够顺从老师的教诲,你没有定力、没有恒心、没有耐心,你怎么能成就?

  这个是大事业,学佛比世间任何事业都大,世间任何的事业,最大的事业是建立一个国家政权,开国建立一个朝代,建立一个国家,这是世间最大的事业,比不上佛法。佛法是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这么大的事情,你要不是如理如法的来修学,想自己想个什么办法,不错,你是自己可以想,你那个办法有没有效果?很难讲。祖师大德传的这个方法,是几千年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模式成就。我们今天舍弃这个模式,另起炉灶来搞一个,试试看,能不能成功?你去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好可惜,这一生的缘舍弃掉了,你试验成功,了不起,又一个方法成就了。所以我们自己不是上根利智,走老路子可靠。别说上根利智,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要用八相成道?为什么不另外创一个规矩、一种形式?为什么守老办法?八相成道是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成规,就是一套规矩。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都守规矩,释迦牟尼佛守定古人的规矩,古佛的规矩。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讲,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给我们说法?没有,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古佛所说,述而不作;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没有一句是他创新,全是古佛所讲。

  这一些示现,「作斯示现,顺世间故」,都是启发我们、教导我们,走古圣先贤的老路不会错,不可以自以为聪明要创新。创新,问题就出来,尤其是在初学不可以,老修行也不能创新,原理原则方法决定不能变更,形式可以随著时代变的。像我们这个讲堂,我们现代化,仪规我们可以节省掉,从前大座仪规要做四十分钟,现在人工作繁忙,哪可以浪费四十分钟的时间?所以我们现在讲的仪规简化了,这个可以,我们的讲堂现代化,这个可以,这个无伤大雅;如果从理论上、从方法上另外建一套规矩,那就大错特错。所以在理论上、原则上、方法上,一定要走古圣先贤的老规矩。居士林要建立念佛堂,木源居士跟我商量,念佛堂采取印光大师的老规矩,不会错。我们不要搞一套新的,我们怎么搞比不上古人,如果搞错,因果担当不起。完全模仿灵岩山这一套规矩,全套搬过来,这套规矩有错,印光大师负责任,我们不负责任。这个好,我们有推卸责任的地方。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