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36-40集1998-2006年)--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36-40集1998-2006年)


 下载DOC文档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六集)  1998/12/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6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接著再看: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前一次跟诸位报告过,这六句求「自利德」。法藏菩萨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怎样求自利;自利之后才能够利他。六句里面以智慧为首,以三昧为总结,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体会,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那就是一生都受用不尽。无论是学佛,还是我们平居过日子,如果没有智慧,佛家讲容易造业;什么叫造业,甚至於自己都搞不清楚。造业当然要受果报,十法界依正庄严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要清楚、要明白,尔后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利益,哪些利益不是真实的。佛法对於真、假,它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得到福、得到利,来生就得不到,佛说这个福利不是真实的;现在能得到,来生也能得到,往后生生世世都能够得福,佛说这个福利是真的。也有经典里面佛告诉我们,现前得不到福利,来生能得福利,后生能得福利,这也是真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跟我们所说,可以说是长远的利益,而不是一时,不是短暂。一时、短暂的利益,佛菩萨跟我们讲都是假的,可是长远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而真实的利益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句,「速到菩提究竟岸」。这是真正修行人,念念所向往的、所希求的,但是他为什么得不到?一个是智慧不足,清净不圆满。佛在《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依这个标准来讲,善根、福德、因缘不足;如果善根福德因缘足,「速到菩提究竟岸」就办到了。我们今天的缘分实在是希有难逢,缘分具足,问题在我们有没有善根、有没有福德。什么叫善根?这六句里头第一句是善根,后面这两句是福德。只要我们具足,甚至於我们欠缺一点也没关系,只要缘殊胜,正是善导大师所谓,「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有殊胜的缘,善根福德差一点,可以在这一生当中,短短时间里面把它补足。这种情形自古以来,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的例子,所以可以补足。

  下面两句这是真实的受用,『无明贪瞋皆永无』,「皆永无」非常难得,永远断了。由此可知,这决不是普通人,这是赞叹佛的。「贪瞋」是见思烦恼,这是最粗的;除此之外,佛给我们讲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说无明、说贪瞋,三种烦恼都断尽,很不容易。见思烦恼要有定力才能够伏住,《金刚经》里面所谓「云何降伏其心」,要定功。定能降伏,不能断,不能永断,永断要靠智慧。这个智慧绝对不是见闻之学,我们多听经,多读经,多研究讨论,能不能开智慧?也能得一点小智慧,但是这个智慧不能断烦恼,更不能破无明。破无明的智慧是自性般若智慧,宗门里面常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智慧才能够破无明。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怎样下手?换句话说,我们要怎么个学法?从哪里学起?一定是先断最粗的烦恼,最粗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用现在的话来说,见是错误的见解,也就是说你对人、对事、对物错误的看法,这叫见烦恼;思是思想,对宇宙人生你的想法,你想法错了,那叫做思惑,思想的错误。

  见解错误里头最根本,也就是最严重,把这个身看作是自己,这是你见解上错误。这一句话很难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哪一个人不把身体当作自己?甚至於我们说,连佛菩萨也不例外,经本一展开「如是我闻」,岂不也把这个身体当作我吗?这里面就有讲求,众生把这个身体真正当作我,这个错了。诸佛菩萨觉悟之人,也能够随顺一切众生,「你说这个东西是我,好,我就随顺你,这个是我」,交换意见就方便,这叫随顺众生说话。他自己心里头有没有执著?没有,确确实实没有执著,这是觉悟人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之处。因为我们执著这个身是我,麻烦大了,於是起心动念要照顾这个身体,要照顾我。诸位想想,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就从这个地方生,不但要照顾我,还要照顾我所。我所是什么?我所有的。至亲是我所有的眷属,父母、夫妻、儿女、兄弟,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财富,我所有的地位,我所有可多了。我所有是附属於我的,天天为这个忙碌,天天为这个事情造业。我们才明了佛家讲善恶,它的标准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讲善恶,什么是恶?为我就是恶。什么是善?为人就是善。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都能为众生、为别人,佛说这是善;起心动念都为我,这是恶。我们这才把世尊这个教诲参透了!

  因为有我这个执著,就变现六道轮回的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佛经里头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有相,十法界有相,这些相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从我执变现出来的。如果你哪一天要证得无我,那就恭喜你;无我,给诸位说,六道就没有了。譬如你在作梦,几时证到无我,你就从梦中醒悟过来,这一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执著有个我、有我所,你依旧在作梦,你没有醒过来。所以六道轮回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执著没有,六道就没有。可是你还有妄想、还有分别,到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佛告诉我们,那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这个境界现前;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佛,会现这个境界。境界有差别,这是你执著有轻重不同,你的分别执著有轻重;分别重的你是声闻、缘觉,分别轻的你是菩萨、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分别,那你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这就成佛。虽然成佛不圆满,在《华严》里面讲叫法身大士,禅宗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这两种东西障碍了。执著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二障障住我们的自性,使我们不能见性,不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原因在此地;什么时候我们离开分别执著,这个事情才能解决。这两种障碍放下,放下之后明心见性,在我们念佛人讲你得理一心不乱,这个地位就是《华严经》上初住菩萨的地位。《华严经》是圆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成佛了。刚才说虽成佛,不圆满、不究竟,为什么?还有妄想,妄想就是此地讲的无明,无明是妄想。无明就是还没有搞明白,没有搞明白才会打妄想,统统都搞明白,当然你就没有妄想了。

  这个无明是说什么?说自性宇宙的根源没搞清楚。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比我们清楚太多,我们哪能比得上人家。对於自性没搞清楚,自性的体、相、作用,他也能证得一些,但是不圆满。古人的比喻比得好,他把晚上的月亮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刚刚有个月牙,它也有光,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虽是真的不圆满,要跟十五的月光来比那差远了,所以圆教初住、二住、三住的菩萨,就像月牙一样。真月那就是真佛,所以见性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真佛而不圆满,他的无明要慢慢破。无明也有厚薄不相同,《华严经》上说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圆教初住菩萨,那还有四十品没破,还得慢慢的修,一品一品的破。四十一品无明统统破尽,这才叫「无明贪瞋皆永无」,破尽了。这是什么果位?圆教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佛果是什么?佛果是我们自己,禅宗的话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正是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换句话说,你成佛没有别的,恢复本来面目而已。大经里面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成佛你不要以为你有什么得到,没有;你所得到的完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绝对不是说自性之外,还有东西可以得到,没有;你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的本具。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你恢复自性的德能而已,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明了。

  后面这一句『惑尽』,其实这一句两个字,就是前面这一句讲的无明;『过亡』,「过」是过失,你以后的生活行为,对人、对事、对物永远不会犯过失,「亡」就是没有,过失没有了,这还不就是前面讲的「无明贪瞋皆永无」。怎么样永无?怎么断的?末后这一句是告诉我们断的方法。靠什么方法?『三昧力』。「三昧」是古印度梵语音译,它的意思就是禅定。在佛法里面翻译的很多,最常见的叫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因此佛法的修学,是以禅定为枢纽,我们不能不认识。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无量无边,总而言之,都是修禅定,我们不能不知道。三昧为什么不翻作禅定?三昧比禅定的意思要圆满。如果说禅定,世间的四禅八定也是禅定。世间四禅八定是不是三昧?不是。三昧这个禅定超过四禅八定,它也是禅定,我们可以说比四禅八定还要高、还要深;因为四禅八定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的受用,不能算正常的受用。

  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的受用,可以把它归纳为五大类,总不出这五类。身有苦乐,你身种种享受不外乎乐受、苦受,这两大类。心理上不出忧、喜,这两类的受用;忧是忧患、忧愁,喜是欢喜。这是讲六道凡夫,你们所享受的不出这个范围。但是在四禅八定里面,这个时候好,很舒服。为什么?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受很好;就是苦、乐、忧、喜都放下、都离开,佛讲这叫舍受。舍受是很好,但是不长久,不是永恒的,它是有一段时间,随著你禅定功夫的浅深,你舍受的时间短长不一样,不能称为三昧。所以三昧这个意思,最低限度阿罗汉所证得,《楞严经》上叫「九次第定」,他这个定功第九层。因为第八定在世间,世间禅定最高的到八定,九定超越世间,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种禅定才能算作三昧。由此可知,这是很深的定功,你要想断见思烦恼,你一定要依三昧,要依禅定。

  这一首偈子,总而言之,佛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教导我们生活的方法;我们很希望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就是智慧跟三昧。因此佛法的教学,佛教人什么?佛就是教人开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不能不清楚;佛法不求别的,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一定从定中得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没有定功那一种的智慧,我们世间人称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世智辩聪」,佛讲世间人的智慧;辩才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从甚深禅定当中开悟。换句话说,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求得的,是内心里面自自然然显现出来的。这个事我们乍听就又听不懂,怎么不学,智慧会现前?

  佛在经上常常把我们心比作水,这个大家好懂。我们看到水,水有波浪,水是动的,水就没有照明的作用,外面境界相它照不清楚。如果水要是静止,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景观在水里面就照得清清楚楚。照见就比喻作智慧,清净没有波浪那就是禅定。诸位要晓得,定能开慧,这是真智慧。这个水很静,很干净、很平静,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现在心里头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心是动的,就像水起了波浪,你哪里能照见?所以你学得再多,听得再多,见闻再广,你好像也很有智慧,那不是真智慧,为什么?不是水平照见的智慧,你不过是听人家说的,人云而云,或者是自己打妄想,妄想那个念头也是起伏不定;你是从妄想来的,你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从自性当中生出来,这不是真智慧。

  因此佛弟子,也就是我们学佛的同修,我们常常喜欢在家里面设一个佛堂,供一尊佛像,表我们对老师的敬意。佛是我们老师,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供佛像是这个意思。既有佛像,我们当然也要供养,供养里面最主要的供养具就是一杯水。我们在佛前面供一杯水,不烧香没有关系,不供花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叫你看到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智慧就现前,供水用意在此地;不是供给佛喝的,佛不喝这个水。是给我们自己看,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心就像水一样,「三昧力」。希望我们大家都懂这个意思,你学佛就不迷信。佛法真的没有迷信,佛法是教人觉悟,教人成就真实的智慧。

  一切供具里面都有它特别表示的意思,你一定要懂。许多同修喜欢供饮食,供饭、供菜,三德六味。供饭、供菜表什么意思?你想想饭菜起什么作用?让我们这个身体能够多活几年,你不吃饭就死了,所以吃饭是养这个身体,让这个身体常住这个世间。然后你就晓得,供这个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想到饭菜,目的是什么?正法常住世间。譬如正法也得到饮食,也得到滋养,它可以常住世间。所以这是个愿望,希望佛菩萨,希望善知识,希望佛法能常住世间,表自己这一点意思。所有一切供具都有它特别的意义在里面,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由此可知,智慧跟三昧重要。明白这个才晓得,我们应当怎样自己修学?怎样自己过日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再看底下这一首: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这一首偈是求佛的「觉他德」。自利得到之后,一定要利他,所以我们科题上讲「如佛救苦」。法藏有这个愿,我们学佛就要学习法藏,学习法藏求自利德,学习法藏求利益众生这一种能力;德就是德能。第一句说『亦如过去无量佛』,「过去」时间长,过去无量劫,无量劫当中当然有无量诸佛如来,他们这些佛出现在世间,都为『群生大导师』。佛门里面这些称呼,我们都要知道,这是属於佛学常识。「大导师」是对佛的尊称,他能够指导我们,他能够领导我们,超越生死轮回,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大导师,只有佛才担当得起。

  大导师简单称就称「大师」,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多一个字都不愿意,所以在中国平常称大师。诸位要晓得,大师是对「佛」称的,如果有「人」称大师,那就未免太过分。他不是佛,不是大师,一定要称他作大师,过头了,这是很不适当。菩萨,观世音菩萨那还得了,在我们中国知名度最高,所谓「家家观世音」,哪一个不知道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没称大师,我们称观音大士,「大士」是对菩萨的尊称。我们把这个话讲清楚、讲明白,诸位同修有这个常识,以后你们看到出家人,你们要写信给我,写个明信片给我,净空「大师」,错了;一看到你这种称呼,就晓得你没学过佛,你是外行人,你不是内行人。你真正是恭维赞叹,把我看作个菩萨,净空「大士」,那还勉强,怎么可以称大师?不可以,这个要懂得。

  佛家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称大师,习惯上称法师。如果是各宗派,禅宗里面一般称「禅师」,这学禅的;学戒律的我们称「律师」;研究论典,长於譬如《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长於研讨这些论典,我们称「论师」;研究经教的一般称「法师」。在从前帝王的老师称「国师」,没听说过称大师,你找不到;翻译经典的称「三藏法师」,称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在我们佛法里面讲通家,他是「经、律、论」这三种他都通达、他都明了,有资格翻经,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没有称大师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世间大师太多,也把人搞糊涂了,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只有一个大师,哪跑那么多大师出来?正如同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怎么跑好多校长出来,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普通称呼我们要记住。师就是师范,他的言行,可以做世间一切修行人的典范、模范,这才称之为大导师。佛是九法界众生的导师,这才称大师。不但是人间、天上,阿罗汉、菩萨,到等觉菩萨,都要向佛学习,所以佛称大师,这个意思在此地。

  除这之外,有一些普通常识也不能不知道。譬如大家习惯看到出家人称和尚,和尚不能随便称,为什么?太尊敬了。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和尚」这两个字的意思,实在讲是一种轻视的口吻,称和尚,和尚好像都没有人瞧得起的,他不懂得和尚两个字什么意思。内行人看到出家人不能随便称和尚,可以称法师,不能称和尚。和尚是梵文音译,是从古印度话里面翻译出来的,他的意思是「亲教师」。在翻经不翻他的意思,翻他的音,这个名称是属於「尊重不翻」。我们对他很尊重,用他原音称呼他,这属於尊重不翻。实在他是可以翻,叫亲教师。像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亲自制订教学政策的,这个人才是亲教师。是谁?校长。诸位要晓得,一个道场就是一个学校,这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是亲教师,只有一个校长。所以一个道场,只有一个人称和尚,我们现在称住持、称方丈,那个人才称和尚,其他的出家人不能称和尚。不可以说,这么多和尚,不行,不可以这样称法,那你就完全搞错了,那称法师。法师是什么?是学校里面的教员,和尚是学校里校长,校长只有一个,教员很多,所以称法师、称阿闍梨。

  阿闍梨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们学生的榜样,叫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称轨范师,不是亲教师,秉承亲教师,协助亲教师,教导初学的学生。像古代寺院,寺院将来这些称呼一定要改成现代化,否则的话大家都不懂。寺院里面也许你们有听说首座和尚,再加个首座。首座他做什么工作?他是属於阿闍梨。像首座、维那、监院,都是属於阿闍梨,不能称和尚。首座管教学,就是教学部的负责人,像现在学校里面,大学里面教务长,中学里面教务主任,管教学的;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寺院丛林里面这叫纲领执事,分这三个大部门;教务、训导、总务这三个大部门,跟现在学校里头行政组织完全相同。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你从它这些称呼,从它这些工作性质,你完全明白。我们对於这些称呼的常识一定要有,否则的话,你一开口内行人就知道,你没有学过,你不懂。

  还有一个普通称呼,在此地附带讲一下,「众」。众这一个字在佛法是代表团体,不是指一个人,指团体。我们念三皈依「皈依僧,众中尊」;僧是僧团,僧也不是一个人,团体,佛家的团体。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你组成这个团体,团体称僧。像居士林是一个团体,居士林就是个僧团,这个僧团在家居士所组织的。僧团不分在家、出家都叫僧团,只要遵守「六和敬」,依六和敬修行,那就叫僧团。这个团体是个僧团,因此一个人也称僧,要照它原来意思讲,在家、出家都称僧。但是现在在中国的习惯,在家居士不称僧,出家人称僧,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既然是个僧团,那不管在家、出家,如果你要向人请教,居士林你要说你们的道场住多少人?人家一听,你外行,你没有学过佛。学过佛的人他要是向人请教,他不会问你这里住多少人,他问什么?你这里住多少「众」,不会说你住多少人。为什么?说住多少人,你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上讲的;或者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著相了。那说众?说众就把这个相破掉。众什么意思?你这个道场住了有几个「众缘和合」的东西,就这个意思,众缘和合的。在说话这当中都叫你开悟,不要执著,这众缘和合的东西。所以佛家这些术语,真的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教我们不要著相。这是说到这个地方,称呼附带跟诸位说几个。

  下面大导师导引的是什么?『能救一切诸世间』,这真能。「诸世间」上面又加个「一切」,一切不就是「诸」,诸不就是一切吗?怎么会重复?这怎么讲法?我们先说「世间」是什么意思,世是指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中国这个字,「世」这个字是三十,三个十。古时候中国人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称一世,过去、现在、未来。「间」是空间,所以世间也叫世界,界也是讲空间。世间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在讲时间跟空间,时空里面所包括的一切都在里面,这是世间两个字的意思。佛法里面讲「诸世间」,是说三种世间,一个是有情世间,一个是器世间。我们现在学术界里面的分类,分做动物、植物、矿物;动物就相当佛法里面讲的有情世间,动物有感情的,这是一大类;植物跟矿物在佛法里称之为器世间,也就是我们讲的物质,这里头没有精神,只有物质。动物是精神跟物质和合而生的现象。还有一类叫正觉世间,这是我们世间法里头没有的。正觉世间指什么?指诸佛菩萨、阿罗汉。换句话说,六道以外,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叫正觉世间,他们是觉悟的。有情跟器世间在迷位,这是迷悟不相同,觉悟的称为正觉世间。这叫诸世间。「一切」两个字怎么讲?世界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都有这三种世间,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这一尊佛是大导师。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也无量无边,前面讲「过去无量佛」,一切就是无量,无量无边的三种世间,佛有能力救。

  这个世间里面有『生老病死众苦恼』。这一句现象最明显的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生老病死众苦恼」统统具足;苦恼佛在经上讲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谁能够避免?谁能够救护?佛能救,佛有能力教我们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可是现在我们已经生了,佛有没有办法帮助我们不老、不病、不死?有,真有办法。为什么我们得不到?因为我们对佛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你要真正相信,真正明了佛所讲的意思,依照他的话去做,你就能避免,这是给你说真话,不是给你说假的。佛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佛是把「生老病死众苦恼」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佛的教导就是讲这些。你为什么会有生?你为什么会生在这个时代?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晓得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不知道。实在讲一般人糊里糊涂过一辈子,真正是谚语常说的「醉生梦死」,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现象。活的时候像喝醉酒一样,疯疯癫癫,不正常;死的时候糊里糊涂,这一辈子就过完了,你说多可怜!几个人能够知道生从哪里来?你为什么要生?死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这是大问题,这是大事因缘。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给诸位说就是为这桩事情而来的,《法华经》上佛说得好,「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大事是生死大事,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们,我说「生死」事不大,「死生」事大,我们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投生?这个事情大。佛在经论当中告诉我们,人死了以后再去投生,则有十法界,实在讲法界是无量无边,佛把它分做十大类,你到哪一类去?这十类我们从底下往上面看,最下面地狱,你可不可能到地狱去?再是饿鬼,你会不会变饿鬼?大多数人死了都变鬼。为什么?人死了就作鬼,他没有想别的,他就想作鬼,所以他死了当然作鬼。佛法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没死之前他就想去作鬼,他怎么会不作鬼?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他去作鬼。还有去作畜生,这叫三恶道,造作一些罪业,感受的恶道的果报。还有三善道:人道、修罗道、天道;再往上面去,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这是佛大致上把我们死后去处说了十个,这十个你到哪一道去?这才是大事。

  要往哪一道要具足那一道的条件,你才能够生到那一道。条件很多、很复杂,佛在讲经说法只举纲领,就是在所有条件里面,哪一个条件最重要,给我们举出来。我们如果把最重要的条件抓住,其他条件好办,容易具足。佛给我们说如果你要想生到佛道,佛道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平等心」,佛心平等。换句话说,你的心不平,你就不可能生到佛道。佛的心,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一切万物是平等的;不但对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一切万物佛心平等的。这个难!我们凡夫心极不平等。给诸位说,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我们提出修学的纲领比佛讲的罗嗦,我们讲了五种,「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诸位如果把这五种修成功,你死了以后一定作佛,你作佛去,这是佛道的条件。这一部经里面就是跟我们讲作佛的条件,所以我们选择这一部经,就是选择我死了之后要走佛道,我来生要作佛。因为这个经题上,非常明显教导我们「清净、平等、觉悟」,我们具足清净、平等、觉的条件,那就作无量寿佛。这是最殊胜的选择,最高明的选择,最正确的选择,选择作佛。

  比佛道差一等的是菩萨,菩萨的条件修「六度」。底下这一首偈:「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是菩萨道,菩萨必须具备的条件。这六个条件,我们在底下一首偈再跟诸位详细说明。你要统统做到,统统具足,你来生作菩萨。另外一种缘觉,缘觉佛经里面称为辟支佛,辟支佛三个字都是梵语音译;辟支翻作缘,因缘的缘,佛翻作觉,所以缘觉是中文的意译,辟支佛是梵文的音译。他修「十二因缘」,我们修十二因缘具这个条件,你就是投生辟支佛。如果你修学「四谛」:苦、集、灭、道,你就成阿罗汉,叫声闻道。如果你修「十善业道、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心量很大,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舍是布施;慈是与乐,给一切众生快乐;悲是拔苦,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叫悲;喜是看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生欢喜心。再加上修「四禅八定」,这是你取得天道的条件。如果来生还想作人,人道的条件是要修「五戒、十善」;五戒持得好,十善修得好,一生都不违犯,来生可以得人道。阿修罗道比较上特殊,阿修罗修的福报很大,喜欢布施,喜欢供养修福,可是好胜、傲慢。譬如在佛门里面布施,看到人家布施一百块钱,他要布施两百块钱,一定超过你,好胜、好强,将来果报就堕阿修罗道。烧香要烧头一炷香,烧第二炷香不甘心。阿修罗好胜、好强、好斗,喜欢斗争,这就落修罗道。

  下面三恶道的业因,饿鬼道是悭贪,这是他的业力,贪而无厌,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吝啬,所以悭贪是鬼道。畜生愚痴,真假、是非、邪正、善恶,乃至於利害,他都搞不清楚,常常搞颠倒了。譬如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颠倒那就变畜生。世出世间的大善是教学,这是最大的善。诸位细心去想想,自古以来帝王将相很多,在世的时候还得了,权势富贵盛极一时,中国人所谓的「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死了以后到现在几个人知道?没人知道,所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办学,办教育。孔老夫子平民办教育,千年万世提到孔老夫子,哪个不尊敬?孔老夫子遗留的典籍,人人都还想学习,这是真的。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一生从事於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今天提起释迦牟尼佛,哪个人不尊敬?佛留下来这些教诲,在这个世间多少人认真努力在学习,这是真的。我们修福、种福,这才叫真正的福田,过去有人说三宝当中是修真正的福报。世间大富大贵从哪里来的?都是从三宝当中植的福,你才得这个果报。我们有能力辨别善福这是智慧,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怎样去种福。李木源居士常常提起,我们帮助苦难的儿童,帮助无依无靠的孤儿,帮助他求学,教育他,这叫希望工程,有希望,这是真正的福德。

  由此可知,在一切教育当中,佛教育最殊胜。佛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培养菩萨人才。也就是讲将来十法界摆在我们面前,佛教育是培养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个多殊胜!进佛学院来干什么的?来作佛,来作菩萨,不是普通学校。普通学校进医学院,你来干什么?我要来作医生;法学院你来干什么?我来作律师;佛学院干什么?我来作佛。你们想想看,这不就清楚、就明白了吗?我们四楼念佛堂,念佛堂你来干什么?我来作佛。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到这儿来是作佛的。诸位同修要知道,他来作菩萨、作佛,「生老病死众苦恼」没有了,这是讲「能救一切诸世间」,佛有这么大的能力。所以你一切都清楚、都明了,你不会变畜生,你要把是非善恶搞颠倒是愚痴,畜生道去了。这个世间哪是真正的福报?哪是假福报?哪是真实功德?哪是假功德?你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这一生干什么?地狱道是瞋恚,这是最糟糕的,瞋恚心、嫉妒心堕地狱。所以生死不是什么大事,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才是大事。佛为导师,佛能救度我们。

  生老病死,众苦就是讲八苦,佛将一切苦楚归纳下来归纳为八条,生、老、病、死这四条人人不能免,除这四条之外还有四条。第一个是「求不得苦」,你有很多心愿、愿望,不能满愿,求不得很苦。另外一条「爱别离」,你喜欢的人,你喜欢的物,不能常常拥有,很苦!喜欢的人常常别离,不能团聚,喜欢的东西不在眼前。这个世间富贵人,在这个世间、世界上很多名胜风景地区,买了别墅非常豪华不能去住,很苦;请个工人去住,每一个月还给他钱。那个工人很有福报,但是他没有主权,主权是老板的。你很喜欢那个房子,很喜欢那个地区,不能去,爱别离苦,世间这种苦人很多。我曾经听说过也见过,有这些富贵人买了别墅,一生听说只在那里住了一天,还常常想著,常常牵挂著;还有一种人,买了很豪华的别墅,一生当中一天没住过,也是天天想那个地方。世间有一种有福报的人,他天天在那里享受,替他看房子,还要给他工钱,他有福报,他在那里享受一辈子。所以有很多人有福,自己不能享;有很多人虽然自己没有钱、没有财富,他挺享福的,各人业报不相同,我们要晓得。所以爱别离苦。

  还有一种叫「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想见面的偏偏见面,常常见面,这个很痛苦,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常常遇到,所谓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常遇到。这一类的苦都包括在怨憎会苦,不想遇到的偏遇到。佛讲这七种: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是七种果报,七种苦果。另外还有一种,是苦之因,你为什么会有这些苦?佛说法都是把因跟果说出来,他讲得很圆满,末后讲一种叫「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比较难懂,那是因,就是你前面这种苦怎么来的?佛给你讲五阴炽盛。五阴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五大类:色、受、想、行、识,这叫五阴。「色」是什么?身,身体,我们身体是属於色法,现在人讲物质,后面四种都是精神的现象,所以一个动物,是物质跟精神组合的现象。

  精神里面讲了四种,「受」是你的感受,受苦、受乐、忧受、喜受,就是苦乐忧喜舍的感受;我们人间忧苦多,喜乐少,这在人间。第二「想」,妄想,天天在打妄想,妄想永远都不会停。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因为你想的都是错误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你的受怎么会不苦?所谓乐、所谓喜,说老实话,是你的忧、苦暂时停了一下而已。所以佛讲忧、苦是真的,喜、乐是假的。这个真假标准在哪里?佛说乐会变,乐会变成苦,乐是假的;苦不会变成乐,苦是真的。譬如你好吃,你喜欢吃东西,特别喜欢吃喜欢的东西;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各人爱好不同。你喜欢吃你的食物,吃一碗很快乐,如果叫你连续吃个十碗、吃二十碗,你就苦了,受不了,乐不是变成苦?所以乐是假的。为什么苦是真的?你一餐不吃饭饿得很苦,三天不吃饭更苦,不会变成乐;不会说是给你三天、五天不吃饭,忽然快乐起来,没这个事。苦是真的,乐是假的。年轻人喜欢跳舞,快乐!叫你跳上七天七夜,苦了,受不了。所以乐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人家用鞭子打我们,苦!打一遍苦,打两遍更苦,愈打愈苦,绝对不会打到最后哈哈大笑乐起来,没这个道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思想要纯正,问题就解决了。

  第四个叫「行」苦,行是什么?行是刹那在变化,你不能够保住。譬如舍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好,这个境界太好了!但是你保不长久,不能永远保持,这叫行苦。最明显的,世间人常讲青春不住,这就行苦。人十七、八岁很好,不能永远保持十七、八,一天比一天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要晓得一天比一天老,这种现象叫行苦。末后一个「识」,识比较难讲,比较难懂。简单的说,就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这些善恶复杂的印象,我们现在讲是都落在你记忆之中,在佛法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像个仓库一样,起心动念业习种子全部都含藏在里头,什么时候遇到机缘,它就起作用冒出来,止都止不住。譬如说,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阿赖耶识就像你自己的一个资料室、档案库一样,你一生所做的,过去生生世世所做的,全部有档案,全部有记录,一桩事情都没有遗漏,你说这个东西麻烦不麻烦?不要以为我们说做几件事情别人不知道,记录得很准确,一字都不漏,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佛讲五阴炽盛,炽盛是形容像火烧得很猛烈的样子,这是前面七种苦果的根源。

  诸位想想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得这么清楚,我们怎么会知道。佛怎么知道的?佛在甚深禅定当中见到,他见到我们的资料库,他看过我们的档案,我们没有办法瞒过佛菩萨。这个经上说,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有像如来果地上一样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那个能力全都恢复。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阿赖耶的档案,他们统统都可以看到。我们如果明了这一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不但我们不可以做恶事,动一个恶的念头都不可以。为什么?我们要作佛,佛是纯善无过,我们怎么能犯过失?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一定要做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作佛之道。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社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今天要想参加上善俱乐部,我们自己要具备上善的条件。所以大家如果要决心求生净土,一定要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有损害一切众生,不可以;不但不可以有损害一切众生的事相,连念头都不能生。我们妄念太多怎么办?佛教给我们「念佛」,念头才生,如果念头是恶念,立刻用「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不能迟缓,立刻用「阿弥陀佛」换过来。如果是善念,利益众生的念头,行!可以。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决定不可以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赶紧一句阿弥陀佛换过来。所以说九界有情,六字洪名就普度一切,这是「能救一切诸世间」,这是普度。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七集)  1998/12/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7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经文的第六行: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我们看这首偈,这首偈科判里面是「悉令成佛」。四句文中就具足了四弘誓愿,前面两句这是常行六度,包括学法门、断烦恼,第三句是度众生,末后一句是成佛道,所以四弘的意思圆满具足。六波罗蜜是佛的行持,也就是说诸佛如来示现在六道、在十法界,他表现的是些什么?佛法里面讲示现,我们现在人称表演,他的生活工作、教学、处事待人接物所表演,这六条就全部都包括了。菩萨学佛也得落实在生活当中去学习,如果离开生活学佛是空洞的,是不切合实际的,有理论没有事实,那就变成了玄学。佛法有事有理,理事交融,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重视『常行』这两个字,「常行」就是永远没有间断。诸佛如来、诸菩萨众在六道、在十法界,正如经上所说的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隐显自然,他的心行永远没有间断。佛菩萨存的是什么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这是诸佛菩萨用心,以清净平等觉来行事,这就是佛行、菩萨行。我们今天想学学得不像,我们也学布施、也学持戒、也学忍辱,怎么学不像?我们的心不是佛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依旧是迷而不觉,依旧是染而不净,依旧是邪而不正。我们的心是「迷、邪、染」,佛菩萨的心是「觉、正、净」,这不一样,这是我们怎么学都没有学像,原因在此地。如果我们真正学佛,古德常说「要从根本修」,根本是修心,但是心跟行有密切关联不能分割的关系,所以行也非常重要。

  我们细心观察佛菩萨的行持,他们布施真的是一切都放下,把见思烦恼放下;见思烦恼里面,第一个「我见」。我们今天对佛法的修学是不得其门而入,很想入门而入不进去,为什么入不进去?我见没破,所以怎么学都学不像。几时你能把身见破掉,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我们要问我是什么?诸位在大乘经里面也听得不少,特别是《华严》,佛在经上明白的为我们开示,「我」是一切众生,几个人能知道?一切众生是我,一切众生是我的身相,当然也包括这个身在内,你算是真正明白过来。虚空法界是我们居住的房舍,是我们家中的庭院,你有没有能体会到?你果然体会到,那就是大乘经上常说,你已经证得清净法身。这时候你修六波罗蜜就相应,就跟佛行、菩萨行相契合。这是古大德教导人所谓的「从根本修」,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观念转过来。

  这个道理我一提,诸位同修多少能体会到一些。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我身,虚空法界是我家、是我们家园?《华严经》上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谁的识?自己的心识,不是别人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今天迷就迷这桩事情,诸佛菩萨悟也是悟这一桩事情,迷悟在人,事实没有迷也没有悟;事是给你讲事相,实是给你讲真实之理,就是自性,真心、真如。事相跟理体都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你一念觉悟凡夫成佛,一念迷惑佛变成凡夫,就这么个道理。可是诸佛菩萨跟凡夫,受用苦乐差别悬殊太大,凡夫受用非常辛苦,诸佛菩萨的受用得大自在,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觉悟,必须要学佛,要学佛的放下。

  六度里面般若是看破,其余的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没有贪恋,对世间法、对佛法都无贪恋,为什么?一切法不是真的。能变的是自性,所变的是万物,能变的性体是寂静的,佛经里面讲寂默,如来见到证得,证得叫寂灭忍,菩萨也证得叫无生法忍,他们了解事实真相,能变的是寂灭,所变的哪里会有真实?所以「诸法缘生」,佛讲得太多了,因缘生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它的自体是什么?寂灭的性体,这是它的自体,所以体是空寂。相有性空,事有理空,这才是事实真相。明白这个真相叫看破,看破之后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恋,决定不会吝惜,这个心永远断掉,这叫布施波罗蜜。我在这里句句跟诸位讲的是真话,可是这个境界很难做到,什么原因做不到?佛说得没错,第一个闻经太少,第二个原因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重,所以你依旧是不得其门而入,原因在此地。闻经是多么的重要,一天两个小时不行,两个小时闻经提醒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还有二十二个小时迷惑颠倒在打妄想,你想想看怎么能成就?

  古时候寺院丛林,世尊在经典里面也常说,每一天二时讲经。世尊所讲的二时,是古印度计时的单位,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现在用的计时单位是国际上通用,把一昼夜分成二十四个单位,我们中国人称为二十四小时。小是什么意思?它比中国古时候计时单位小。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是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中国用的代表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用这个来代表。我们中国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时辰,小时。可是古印度计时单位比中国还大,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昼三时、夜三时,他们把昼夜分为六时,我们在佛经上看到。他们称白天这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白天的三时;夜晚三时称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这是六时。所以古印度的一时,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世尊讲二时讲经不就是八个小时,我们每天听经听八个小时才够标准。

  我们想想佛的话有道理,每一天听经八个小时,再加上念佛八个小时,大概打妄想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才能把你无始劫的习气,把它化解掉,能化解掉你就开悟;不能化解你这个功力也能把它伏住,不让它起现行。所以我跟大家说,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是闻经太少。可是你们要问:我一天听八个小时谁给我讲?真的,你找不到人给你讲;可是现在行,现在有录音带。录音带我劝诸位同修一天听一个,不要听多,这一个反覆的听;如果这一个录音带是一个小时,你就听八次,一遍一遍的听,这叫长时期的薰修,你才会听懂。一遍听不懂,听第二遍有新意思,听第三遍解得就更深,听的遍数愈多愈好。古来大德求学都用这个方法,在古代最著名我们晓得道宣律师,唐朝时代律宗的祖师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四分律》听二十遍,那个时候真难,真不容易;哪个地方有法师讲《四分律》他就去听,他的二十遍是二十个地方,二十个人讲;人家求学那种精神毅力,我们要学习。唯有多次长时间的薰修,才能够伏住烦恼,才能够开启智慧,哪里是听一遍你就会开悟,没这个事情。

  今天我们在此地讲《无量寿经》、讲《华严经》,你们同修要求要讲得详细一点;可以,反正我们不受时间限制,我们可以长讲。大家能不能得受用?不见得。讲前面你不知道后面,听到后面前面忘光,这些都是事实。你要想真正学《华严》有方法,我们每一堂课都有录相、都有录音,你把录音重复,每一天重复多少遍,锲而不舍,给诸位说你的心是定的,你心里面妄想杂念就伏住了。没有时间打妄想,没有时间去起妄念,久而久之,你不知不觉就成就禅定。这个禅定不是盘腿面壁,这个禅定的功夫高,面对著花花世界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念头思惟经义,你天天听经,你天天在思惟经义,时节因缘成熟豁然大悟,你就契入华严境界,你就得华严三昧,或者你得念佛三昧,它真有效果。所以现代人发明这些高科技,我们要好好的利用它。

  现在只要你肯发心学习,说实在的话,缘比古人殊胜太多太多了。古时候你听讲经,你要不是相当好的根器,你听一遍能记住、能理解,你才能有受用。如果一遍记不住,不能理解,只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个善根,种个远因而已,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因为没有机会重复的听,没有机会长时间的薰修,现在利用科学工具,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一点今人比古人的福报要大多了。可是问题你肯不肯用?如果古人得到这些工具,我们肯定相信,学佛成就的人要增加很多倍,这是我们能够肯定的,他们真干。很可惜在那个时候这些科技没有发明,他们没有遇到这样殊胜的机缘,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跟古时候比,有殊胜也有不及之处。这一些理事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懂得怎样去修学,怎样去修布施,心地对於世出世间法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你的布施波罗蜜就修圆满了。

  如其不能,那就修福。修福,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我们每个人今天生到这个世间,大家得人身,你为什么会得人身?佛在经上讲,过去生中你修过「五戒、十善」。佛家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你做到了,一生都能够信守而不毁犯,佛说这是你得人身的条件;过去生中曾经修过这个因,好不容易这一生才得人身。没有遇到佛法,像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伦常」,古圣所讲的五常,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同,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YIN,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古圣先贤教化众生,能够信守可以得人身。佛家讲这叫引业,引导我们到这一道来受生,得人身。虽然大家都得人身,每个人福报不相同。有人一生享福,有人一生日子过得很艰苦,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六波罗蜜。你在六波罗蜜里头,这六条没有好好的去修,所以虽得人身,生活过得很艰苦。别说你在人间,如果你生天,天的引业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你生天,天人福报也不一样。不过大多数天人都享福,还有少数天人很贫穷,不如我们人间富贵人家。什么原因?他有天人天道的引业,没有天福,可见得修福还是很重要。所以种善因得善果,种福得福。

  佛告诉我们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富是果报。这个世间有人发大财,有人很贫穷,决不是说这个人很能干、很聪明、很走运,比他能干、比他聪明、比他走运的人还多,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为什么偏偏他发财?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怎么有的?过去生中修的。佛告诉我们修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所以他有财富,我们知道前生修财布施多,他这一生才得财富;如果他没有修财布施,他这一生再聪明、再能干,日子还是过得很贫苦。由此可知,你要想得财富,你一定要修财布施,你施得愈多你得到的也愈多,施与报一定成正比例,这才是真正的道理。世间没有一桩事情侥幸而成就,没有,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给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别人定的。佛说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开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谓无畏布施,别人有苦难,我们伸援手能够帮助他,能够安慰他,使他身心得到安稳,离开一切忧虑恐怖,这一类的事情,都叫做无畏布施。所以修这三种布施,才得三种殊胜的果报。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冷静去观察施报的事实,给自己做修学的参考。得大福报的人,我们讲那是福慧具足,有财富,又有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这个人在世间福报是相当的圆满了。可是这一生享完之后,他在享福的这一生当中也做一些好事,但是跟他的福报不成比例,我们就知道他来生的福就降等,这个样子每况愈下。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实话,六道众生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都是事实。三善道里面,寿命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三恶道寿命长的,阿鼻地狱、无间地狱,寿命无量劫。我们在经上看到无量劫、无数劫,不是八个大劫,无数无量大劫。佛说这些话,我们听到真正是寒毛直竖,太可怕了!如果听到还若无其事,给诸位说那就古人讲的「麻木不仁」,这个人麻木,不知道利害。其他的不谈,切身的利害给你说出来你都不明白,你还能救吗?一转眼又回到三途去报到,三途是老家。佛给我们说这些话,我们要有精进,要觉悟、要警惕,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不是开玩笑的。

  觉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积极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有没有方法出离?有。佛说的许许多多法门,无一不是出离的法门。佛又怕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太重,修学一般法门不能得力。阿弥陀佛无量的慈悲,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道场,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是「大弥陀村」,欢迎我们无条件到那个地方去修学。我们这个地方李木源居士发心建小弥陀村,也是无条件的,不收诸位一分钱,只要你肯念佛肯去,你真的觉悟了。觉悟的人才求往生,觉悟的人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脱离六道轮回,住进弥陀村就是帮助你、满足你这个愿望。所以极乐世界是大弥陀村,接纳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希求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的这些人,阿弥陀佛统统收容。这种悲愿仁慈,尽虚空、遍法界找不到第二个,所以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就在这个经上说,「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

  我们想这一生成就一定要行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里的舍,要舍得干干净净。心里面把你的忧虑牵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只取所需就好。自己纵然有大福报,我也只取所需,只受用生活水平有限的这些资源就够了,不要过於享受。你有福报,你是可以享受,为什么不肯过分的享受?佛教我们「以苦为师」,生活过得朴实一点,警觉的心会常常提起。如果一放逸、一懈怠,过分的享受,这个世间很美好,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了,这是佛给我们讲,我们这个世间「富贵学道难」。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好、怎么好,没见过,我现在这个生活太好,样样都如意,在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一切都称心如意,不想求生了。

  所以佛教给我们你要真正有警惕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减少,减少到最低的限度,每一天三餐能吃得饱,衣服能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足矣!不要过分享受。过分享受容易懈怠、容易堕落,这是诸佛菩萨给我们的忠告,我们要记住;仔细想想,愈想愈有道理。我们有多余的福报,布施给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真正的乐事,这是佛菩萨的行持;唯有佛菩萨能与一切众生共同享乐,所以有福大家享。自己受用跟大家要平等,绝不超越,这样才好,永远保持高度的警觉心,求出离心,你的烦恼自然轻,智慧自然增长,对於出离、往生你也真正有把握了。所以布施的心,布施的行为,布施的事,永远不间断,「常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效法。我们在这部经上,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的布施,他做了榜样给我们看。

  一切布施当中,最重要的、决定不能忘记的是「法布施」。法布施是什么?我们今天印了很多的经典,印了很多佛菩萨的形像,制作许许多多的磁带、录相带,到处结缘布施,是不是法布施?不能说不是法布施,法布施之小者。今天中午我们在二楼客厅,茗山老和尚、仁德老和尚,我们很难得聚会在一起。两位老和尚非常感叹,现在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地方,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想办佛学院,想办佛教大学,找不到老师,怎么想也是空想,也不能够实现。诸位同修想一想,法布施应该要怎么做?我们今天做的这些法布施依旧无济於事,真正法布施在培养人才,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永远不会中断,这是法布施。我们现在也正在努力将培训班扩大,来办佛陀教育学院,这是法布施。只能说比以往进了一步,有没有做圆满?没有。要怎样才能做圆满?诸位真正发心作佛、作菩萨,这个法布施才圆满!

  佛在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是真正的法布施,圆满的法布施。我对於佛的教诲接受,这个接受具足「信、解、行、证」叫做受持,你要不具足这四个字不叫受持。受持这两个字也常常被人误会,我受持《无量寿经》,什么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叫受持,这个完全错了;每天念一遍只能说读诵,这不是受持。受持要具足「信、解、行、证」,我对於这部经深信不疑,我对这部经里面所说的能够理解,能够落实在自己生活,真正把它做到;佛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所讲的功德利益,我真正得到,这是证。「信、解、行、证」少一个字,受持就不圆满。所以自己真正能做到,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像《华严》末后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与诸位善友,把佛法做出来给人看,这叫演。说是人家来问,详细给他讲解。我们建讲堂,每天在讲堂里面开讲,这叫说。做出来给人看,那叫演。演是身教,说是言教,受持是意教,「身、语、意」三轮教化,这才是佛家的家业,如来家业。

  佛在经上讲的句句话,字字没有讲错,很多人读经意思错会,意思浅解,意思解偏差,所以真实的利益永远得不到。得不到,反过头来,他不检点自己,不反省,还认为佛经不太可靠,还要怀疑圣教,造严重罪业,造成自己的障碍,他怎么能开悟?怎么能契入?这些道理一定要懂。不懂,布施这个法门,你没有办法修,你不会修,你所修的不尽如理,不尽如法。当然也能得一点小果报,人天小福,真实殊胜功德利益,你得不到。这些总而言之一句话,还是闻经太少。我们想一想,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佛是个再来人,不是凡人,一天说八个小时,一天说二十四小时他也不累,不像我们凡夫,说多了就累了,他是永远不疲不倦,这是佛对众生无比的恩德。

  当年有那么多人跟随著他,常随众!常随众,我们现在经上所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出家弟子,跟著佛出家,参加这个僧团,不离开世尊一步,这记载的。没有记载的,诸位要晓得,比这个人数还要多。在家的弟子,在家弟子不会说是常年跟世尊,他在有空闲的时间会追随一段时日,跟释迦牟尼佛几个月。我们想像当中两、三个月,半年、一年,这种人一定很多很多;三年、五年,这一类的弟子没有记载在经书上。可是我们在经书上常常都看到,除比丘众之外,有菩萨众、有天人众,那个人里头,就包括没有记载那些人。像我们现在在此地建立讲堂跟念佛堂一样,居住在新加坡的同修,天天来参加,每一堂我都看到你们来听经,你们到这儿来念佛。可是新加坡以外的地区,你们到此地来,来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很多,这一类都不属於叫常随众。我们今天情况如此,世尊当年在世又何尝不如此?

  由此可见,法缘法会的殊胜,因缘的希有,只有真正觉悟、真正认识佛教育的人,他才肯好学,他才能学成。学成之后为别人做榜样,到这个地方来学一段时期气质改变,叫变化气质;你回去之后,你这些朋友、同参,看到你之后觉得你不一样,出去之后时间没多久,果然就有改变,於是他也想到这里来学,就受你的影响。你影响这些人到这个地方来参学,你就是接引他们,度化他们。所以我们自己学了之后真正做到,自行便是化他。不是自行之外,另外有一套化他,没有。自行跟化他一桩事情,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一而二,二而一,你才稍稍涉入佛法的门槛。

  第二「持戒」。戒,不仅仅是世尊为我们制订的这些戒条,戒条里面所规定有一部分是永久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超越时空,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不受时间的限制,世尊在三千年前,现代外国人说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中国典籍里面记载是三千多年前。不论是两千五百,是三千,总而言之,这个时代很久远了,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时代绝对不一样,佛制订的戒条在那个时代适用,到现在这个时代还适用,这就叫超越时间。戒条里面哪些?我们现在所讲的「根本戒」,这是决定超越时间。关於生活仪规、威仪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时间,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样,许许多多制度不相同,意识形态不一样,因此那个时代成为历史,过去了。可是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不违背戒律的精神,想想现在应该怎么作法。这是讲时间上的问题。

  空间呢?世尊当年教学游化是在印度,古时候的印度,那时候交通不便,世尊没到中国来,他的学生们也没有到新加坡来。而且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思想信仰也不相同,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根本戒无论是在哪一个地区,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无论信仰什么宗教,大家都认同,那这就超越空间。「不杀生、不偷盗」,无论哪个宗教都有这个戒条,这超越了。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人说杀生是可以的,偷盗是可以的,没有。所以根本戒,佛法里面根本戒是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对於时空还不行;佛制订的根本戒是四条,确确实实超越时空,我们一定要遵守。不饮酒这一条戒,佛说得很清楚叫遮戒,其余四条戒叫性戒;换句话说,无论你受不受戒,无论你懂不懂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说是我没有受过戒,我犯没有罪了,没有那个道理;你没有受过戒,犯了还是犯罪。但是不饮酒这一条,你要没有受过戒,不犯罪。佛为什么制订这一条戒?酒能乱性,酒醉了之后就干些杀人偷盗,就干这些事情。所以叫你不饮酒,是保持你的头脑清楚,不至於迷惑,不至於犯罪,是这个意思。酒戒属於是防范你犯罪,饮酒本身没有罪过,是防止你犯罪的,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这算是大戒;虽不是根本,它算是大戒。这属於戒条。

  除戒条之外,这个戒,持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这是讲诸佛菩萨生活规范、生活的典范,他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典范,在他们生活当中流露出来非常自然,我们要学他,要学习。在广义,佛所有一切经教我们都要遵守、都要学习,这是持戒。这个戒就是佛祖的教诫,他所教导我们的这一些训诲,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所以戒律的范围就大了,在佛门里面也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一类「律仪戒」,这就是佛所制订,有明文规定,律仪;明文规定,包括我们现在世间,所有一切的法律,所有一切的规约,它都是有文字记载,这就属於律仪。

  每一个国家地区,每一个时代不同,这是我们讲到佛法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常住世间。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不懂得现代化,它一定在印度那个地区早已经就变成历史,怎么能传得下来?能够传下来是超越时空,超越时空一定要适合各个地区的现代化跟本土化;除了根本戒之外,所有的戒律也要现代化,也要本土化。像中国唐朝时候,百丈大师所立的清规,那个清规就是古时候戒律的中国化,那时候唐朝唐化了,我们今天讲的现代化、本土化,戒律的现代、本土化。现代我们的生活随著科技,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人文生活也受了影响,也跟著起变化,所以诸位知道,法律每隔几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修订就是时代不一样,隔了几年那些法律现在不适用了。所以不断的修订,不断的现代化,不断的适合於地方化,我们地方大家在生活这个地区便利。所以法令规章时时在修改,有些法律一年修改两、三次,甚至於连宪法每隔几年要重新检讨一次,修订条文,都是这个道理。

  除律仪这一部分之外,佛还给我们讲「摄善法戒」。摄善法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可是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社会,我们今天讲与社会安定繁荣、与世界和平幸福有关系,虽然佛经里头没有说,世间法律明文也没有说,也没有规定我们要做,我们应当要做,这是摄善法戒;知道这是善事,没教我们做,我们也要做。还有一类叫「饶益有情戒」,因为摄善法戒里面有自利利他,饶益有情戒对一切众生有好处,可能对自己没有好处。要不要做?要做,舍己为人。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懂得,是以一切众生福利在我们个人幸福之上,这叫慈悲心,这是菩萨心。菩萨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饶益有情。

  由此可知,持戒的范围非常之广。我们通常用现代的话来说来解释持戒,我常说「守法」,这个大家好懂,持戒不太好懂,还需要解释,用守法诸位概念比较更清晰。遵守佛的教法,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地方上的规约。我们到人家家里面,也有人家的礼节,也有人家的家法;到一个道场,一个道场也有它的规矩,一定要遵守。我们能守法,才能得到大众的欢迎,才能与大众和睦相处。所以到一个地区,一定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法律,要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我们在这个地方言行举止不要触犯;不懂要常常问,所谓是入境要随俗。这是持戒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我们这条才能做得如法,如理如法,我们一般人讲是合情、合理、合法,这样才做到圆满。

  第三是「忍辱」,意思就是要忍耐。忍耐在佛经的翻译把它翻成忍辱,这是过去翻经法师们有意用这个字。在古时候最初接触佛法的是士大夫阶级,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佛教传到中国来最初接触的是一批知识分子,帝王大臣、知识分子,他们最初接触的。在中国士大夫阶级里面,我们在古书里头见到,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骨气,可以杀头,不能侮辱。这些翻经的法师听到这个话,「忍辱」,辱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所以特别用了这个字。这不是六波罗蜜的本义,它的本义是忍耐,特别在中国翻译用了这个字;也就是中国人把侮辱看得太重,过分的执著,这些大师们有智慧,希望把你这个执著打破,不要太认真,不要太计较;辱也应当要忍,取这个意思。

  忍辱里面佛将它也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对人,我们讲对人事,也就是人为的灾害,人为的加害。小者,别人对我们不谅解,对我侮辱,对我毁谤,对我障碍,甚至於对我陷害,统统能忍,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为什么不可以有报复的念头?一定要懂得,这里头决定有因果的因素。他毁谤我、陷害我,他为什么不毁谤他、陷害他?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思惟,这个果报必有前因。前面的因,或者是我在过去生中用这个态度对他,他今天因缘聚会他对我的回报,我明白我应当承受,不再计较,我们的恩怨在这里就化解了,好!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决定不跟人结怨。受冤枉决定不能避免,为什么?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愚痴无知,我们跟一切众生结过多少怨,今天受的这些灾难,要想想应该的,没有话说的,所以在一切不如意的逆境之中,我们就坦然、泰然度过,也欢喜接受。这真正叫消灾免难,你的业障、你的灾难,就这样消除掉,来生就没有了,帐结掉了,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学佛的人要想学菩萨,决定不跟任何众生结冤仇,我们只有化解,决定没有再结的道理。什么样的灾难、什么样的苦都要受,印光大师所谓,纵然被别人五马分尸,残酷刑罚而死,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心。佛经里面诸位念过《金刚经》,《金刚经》里面提过一个故事,但是说得很简单,「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诸位要知道多一些,在《大涅盘经》里面,《大涅盘经》这一桩事情记载的文字多,说得详细。忍辱仙人他能忍受,不但没有报复的念头,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没有,佛说这是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现象。所以别人无缘无故的加害於我们,岂不正是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吗?要不然这个法门到哪里修?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不但没有怨恨还感谢,感谢他给我机会我在修忍辱波罗蜜,如果没有这些恶人、逆境来折磨,我们忍辱波罗蜜没地方修。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些人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怎么可以用恶心来对待恩人?

  同样一个道理,别人对我有好处,常常爱护我、关怀我,这是顺境,顺境也要修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如果不修忍辱,你会增长贪心、贪恋,那也糟了!逆境生瞋恚,顺境生贪恋,都堕落了,大家不要认为恶人讨厌,善人也讨厌。你要没有智慧,两边都堕落,不是堕落这边,那边也会堕落,往往堕落得凄惨不比逆境,不比恶人这边。所以人生确实是险道,顺境里头把握著自己,决定不能够堕落,不能够生起贪心。我今天早晨跟大家提到,居士林现在的伙食不错,二楼的餐厅我看比「宏国」超过,不在它之下。怕的是大家看到这么多菜色,做得这么好,做得这么干净,你端起盘子每一个菜夹一点已经过分,你就吃得太多了,对你的健康有妨碍。这是顺境,这么多人热心供养,顺境!自己要有智慧,在里面只取所需,我几样吃饱就可以,不要吃得太饱,吃个七分、八分就可以,千万不要贪图,把自己的身心搞坏了。身怎么?吃太饱不容易消化,你容易得病,肠胃病,你身坏了。心怎么坏?起了贪心,这个也好吃,那个也好吃,你起了贪心,所以你身心都受了妨碍。

  我没有叫他少供养一点,为什么?人家修福。也是这么多人吃饭,大家口味不一样。所以我们去拿菜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选择个三、四种就够了,不要每一样都去拿;每一样都去拿,贪心!贪心!只取自己所需要,取几样就很好了。所以自己要保持高度智慧,这都是修忍辱波罗蜜。吃饭都是修忍辱波罗蜜,看你能不能忍?由此可知,忍耐是在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知足,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需要,适可而止,这就是忍辱波罗蜜,所以忍辱波罗蜜实在讲就是修知足常乐。这是我们讲对於人事环境,人事环境里面也有逆顺。

  第二种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这个范围包括得很广。我们在一生生活当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在一年当中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新加坡靠近赤道,这是个常夏的地区,一年只有一季,我们长年生活在这个地区,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可是现在由於生活富裕,交通便捷,假期大家都出去旅行、出去度假,你所到达的地区,生活环境跟此地不一样,如果你要到北方去,北方现在是冬天,你对於寒冷你要能忍耐,你要能够忍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一些规矩。譬如我们在此地你们开车,驾驶是坐在车的右面,在台湾汽车驾驶就坐在左面,如果你到那个地方自己开车,你得要适应环境。这都是需要,讲适应就是讲要忍耐,你居住的时间短,你有短短几天的忍耐,你居住的时间长,那你就要长时间的忍耐。这是说我们对於自然环境变化,你要有忍耐,你才能够适应。

  第三种佛说的叫修学。修学包括世出世间法。我们想学一样东西,不是几天、几个小时就能学会,一定也是长时间。世间的教学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在求学过程当中,如果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没有耐力,你的学业不能完成。修道亦复如是,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长时间,不是短时间。净土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大家都说这是「易行道」;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门比较它容易,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是与其他法门较量,这个法门比较容易;还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你才能修成功。

  这一部《无量寿经》,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确实它不算是分量长,也不算是很高深,非常适合於现代人修学。经典的文字浅深适中、长短适中,夏老居士的会集功德无量无边,带动末法往后九千年有缘的众生,必定是因这部经典而得度,从这部经典里面,奠定了「信、解、行、证」的基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可是经文虽然不长,也得有耐心,从头到尾念一遍,我劝诸位不要念得太快,念慢一点,把它的意思念出来,你才真有受用,古人常讲「随文入观」,这一句话很重要。随著经文我们就契入境界,这叫会念。不会念的只是念文字,念完之后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晓得。

  所以读诵千万不要赶时间,我念得很快,半个小时就念完、就交差了;这是对佛菩萨敷衍,好像是念给他听,与自己不相干。早晨念一遍,或者念两遍,有人发心念三遍,都念得很快,交差了,我是好学生,我一天念三遍,其实「信解行证」完全都没有,这个念等於白念,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诸位要晓得,念经字字句句与信解行证相应,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要相应,「阿弥陀佛」四个字你念的时候,里面也具足了信解行证,你的功夫怎么会不得力?你怎么会没有成就?我们今天只在表面上做工作,没有在实质上下功夫,所以怎么样修都是隔了一层。这样一来你没有耐心,你怎么能成就?念佛要有耐心,读经要有耐心,学习要有耐心,修法里头要有忍辱你才能够成就。尤其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更需要很大的耐心。

  现在我们佛学院跟弥陀村的筹备工作相当顺利。李居士今天中午告诉我,杨厝港那边的学校他们决定搬走,他要求的时间是给他两个月的时间,他搬走,李居士希望愈快愈好。搬走之后,这个地方我们接收过来,我想油漆粉刷稍微装潢一下,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搬进去,我们的培训班就变成佛学院。佛学院的课程,预科一年,正科三年,研究班三年,全部的学程是七年,你要有耐心念七年你才毕得了业,你要没有耐心那你就不能成就。七年念什么东西?一门,一门深入你才能成就。念哪一门?同学们自己选择,我们不限制。你自己喜欢哪一门,选定这一门,七年的功夫,一门深入。

  选择一部《佛说阿弥陀经》,也要学七年,不能说我选个小的,我几个月就可以毕业了,还是要学七年,《弥陀经》有得学!预科里面一年,我有个想法,学圆瑛法师《弥陀经讲义》。正科班里面学《弥陀经要解》,《要解》有两个近代人注解,圆瑛法师有《要解讲义》,宝静法师有《要解亲闻记》,这两样东西够你三年学的。研究班的三年,学莲池大师的《疏钞》,一部《弥陀经》也要学七年。七年之后,你把《弥陀经》研究得透彻,你到外面去讲《弥陀经》,人家合掌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来给我们讲《弥陀经》,才能成就。我们将来佛教学院,甚至於将来演变成佛教大学,我们学生都是一门深入,我们跟其他的学校里面排课程、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佛学院」名副其实,我们这里头是来学作佛,是学作菩萨,不是干别的;学作佛、学作菩萨,跟其他的不一样,决定不相同。这是讲你修学「忍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八集)  1999/1/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8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六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我们看这一小段。在这段经文里面,是说明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心,发心的经文一共分为六个小段,这是第四小段「悉令成佛」。四句偈文里面,具足了四弘誓愿,这一开端就把菩萨行门为我们说出来了。什么是菩萨行?就是经论里面常讲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含义无限的深广。我们一般凡夫也学著修布施、持戒、忍辱,那算不算菩萨行?不能算菩萨行。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菩萨心,要有菩萨心修的才是菩萨行,没有菩萨心学这几样东西是装模作样,学菩萨的样子那是学不来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发心,发心在本经前后文都说到。佛是什么样的心?佛是什么样的愿?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的。修学大乘的人,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努力,我们同学当中在家、出家,勇猛精进我们见到了,日夜不眠不休在这里修学,成果怎么样?实在讲都是平平。这个原因究竟在哪里?原因是你没有发菩提心。

  本经世尊教导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说得好,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一向专念做到了,发菩提心没做到,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因为两句话你只做到一半,另外一半你没有做到,所以不能往生。为什么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极乐净土是大乘,大乘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观经》三福这是教我们修学扎根,三福里面第三条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菩萨。三福后面一条四句里面,末后的两句就包括了六波罗蜜,「读诵大乘」是自修自学,「劝进行者」是化他,自行化他这六条就用上了,六波罗蜜就落实,你想这多重要!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你真正觉悟了。怎么样才算是真正觉悟?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看到,二乘人没有菩提心,哪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所以他不能成正果,他所成就的在佛法里面是小果,不是真实的。四圣法界里面,除了声闻、缘觉之外,还有菩萨、还有佛,天台家所讲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就是的。这些佛实在讲并不很高,在十法界里面没有突破十法界,什么原因?没发菩提心。菩提心要是一发,这个人了不起,就超越十法界了。为什么说菩提心一发,就出了十法界?菩提心太大,十法界圈子太小,把十法界圈子挤破就出去了,就这么个道理。心要大,大乘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心叫菩提心,菩提心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这个心一发,在《华严》里面说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住什么?住如来之所住,一切诸佛如来就住菩提心。换句话说,永远不失菩提心,永远不退菩提心,这叫发心住。这个人华严会上所称的法身大士,般若会上所说的诸佛如来,他真的是诸佛如来;又如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有没有见性?见性了。见的是什么性?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量,那就见性了,那就明心见性。

  我们的心量太小、太可怜了,起心动念只知道有自己,只知道一个小家庭、一个小团体,你的心包一个国家、包这一个地球,不行,妄心邪见。在世法里面讲,这是很了不起,英雄豪杰,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可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爱这个世界,关怀这个世界,其他世界呢?现在科技发达,大家都有个概念,除了我们这个星球之外,还有别的星球,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人,高等的生命,其他星球上也有。这么多年来,盛传外星人到地球上来访问,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飞碟,飞碟是什么?外星人,他不是神仙,他是人。如果是天神、是鬼神,到人间来不需要用飞碟,不要用交通工具。要用交通工具,我们要飞到别的星球上,人家要飞到我们这边来,统统是人,人道,不是天道;天道的人不需要用这些机械。凡是用机械动力,来帮助你在太空当中旅行,全是属於人道。我们如果只爱护地球的人,不爱惜其他星球上的人,还会发生星际大战,怎么能解决问题?

  所以真正解决问题、彻底解决问题是佛菩萨,佛菩萨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星球都没有舍弃。不但一个星球没有舍弃,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个一人是什么?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个众生,都不舍弃,这个心量多大。发菩提心的人,就像慈母爱护他的子女一样,子女很多没有一个不关怀,没有一个不爱护,这种的动力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够相比。为什么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遍法界随类应身,随机说法?这是菩提心。我们有没有这个心量?这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今天真心本性为什么不见了?佛告诉我们这是迷失,你迷了。诸佛菩萨是觉悟,觉悟是这桩事情,迷也是这桩事情,这桩事情的本身没有迷悟,迷悟在人。所以觉悟了的人,常行布施、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他是菩萨。我们迷人,迷人是在那里学,学得都不像,你仔细观察你就能体会得出来,学不像的。这才有所谓是发心修行,发愿在先,你要先发心。

  可是发心,我们在三福里面仔细去观察,它是第三个阶段。学佛必须要从基础上奠定根基,根基在哪里?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根。诸位要是真正明白体会到,今天所有修行的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功夫为什么不能得力?你把这个原因就找到了。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你有没有尽孝道?从奉事师长学起,我们中国人讲孝亲尊师,这四个字做不到,你在佛法上无论怎么精进,无论怎么用功,说老实话,你的功夫不会得力,你怎么可能有成就?这个六度,我们初学的人,六度到哪里修?到家里头去修。怎么修布施?孝顺父母就是修布施,你以你的劳力奉事父母,这是布施。对父母应该讲供养,供养父母,很细心去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内财布施;照顾他,为他服务,伺候他。以我们的智慧,在他日常生活当中,他有些习气嗜好,我们都能想到,无微不至的伺候,这是属於法布施。劳力、财力的供养是属於财布施。能够使他安心、使他快乐,离开一切忧恼,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从哪里做起?从对你父母做起,对你老师做起。

  老师教导我们、启发我们,我们才开了窍,才有智慧,才懂得这些事情,老师的恩德怎么能忘记?常常怀念老师,只要知道老师还在,逢年过节,总要有个关怀、有个表示;有空闲的时间要常常去看看老师,老师有什么缺乏,跟父母一样要照顾到。老师是很辛苦的,特别是过去世,不像现在,现在学校的老师拿薪水,从前没有。从前老师教学,学生对老师的供养是随意的,家里面富有供养多一点,家里头贫穷没有供养,甚至於很清苦的人,老师还要补贴学生,这个在现在看不到了。从前老师是读书人,老师懂得道德仁义,他是社会的楷模,他不重视物质生活,他重视的是精神生活,全心全力照顾学生,你说这个恩德多大?不但对受惠的学生,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民族,他有真实的大功德。

  古时候中国社会也有阶级,但是不像印度那么样的严格,中国阶级也是四种:士、农、工、商。士就是读书人,知识阶级,在社会里头这个地位最崇高,可是读书人都非常清苦。哪些人有钱?经商的人有钱,经商人在社会地位摆在最后;现在颠倒了,现在有钱是第一,念书人已经排名排到末后去,已经排不上了,你说多悲哀,社会怎么会不大乱!社会的动乱,动乱的根源我们明了、我们晓得,我们要认真努力来做,唤醒社会大众,知道功利主义缺陷很多。这些总归结都属於教育问题,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教学的观念,我们现在讲教育哲学,完全不相同。有心人士、志士仁人,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要深入去探讨,才能真正帮助这个社会解决问题,达到社会长治久安,求取一切众生真正的福祉。这样的人就是菩萨,有没有?我眼睛里所看到还不在少数,真有菩萨;没有菩萨我们这个道场就不能建立,没有菩萨我们理想当中的弥陀村就不能成就。菩萨怎么来的?一定要自己发菩提心,才能够与诸佛如来、菩萨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之道丝毫不爽;这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一定要以真诚心求感应。

  所以真正是个菩萨决定是『常行』,这里头特别要注重这两个字。世间人想学菩萨行,没有学几天就退心,保持不久,为什么保持不久?没有菩萨那种观念、那种认知,没有菩萨的德行,没有菩萨的心量,想学菩萨的行为学得不像。菩萨的心,这个心说不尽,我只是说了一条:「心量大」;所以我们要学大心量,要能够爱护一切众生。菩萨的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真的了解。刚才还有一个小朋友问我:宇宙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问得好。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往后又如何去演变?佛经里头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历代的这些老师们不说出,能不能说出?能说出;一句话可以解答,不答。为什么不答?教你自己去悟。你能够悟到是你自己的,你真的入境界了,跟你讲了你不能够悟入,你是听来的,不是自己的境界。这是真正好老师不忍心干的,为什么?把你的悟门堵塞,你不会开悟。

  可是我们看看现代这些众生,要叫他开悟不太可能,你怎么逼他,逼他一辈子,我看他也开不了悟。所以我的教学跟古人就不一样,古人是不说出,我就把它说穿了。说穿的确不是好的教学法,说穿之后希望你去证实,你要不能证实,你也不可以怪我,我害了你;我并没有心害你,我还是有心帮助你。所以在经论里头,无论是佛说法,祖师大德的注疏,那个话都很含蓄;我跟你们讲,统统给你讲清楚、讲明白。虽然说清楚、说明白,依旧不是自己的境界,如何能够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这是功夫,这才是真实的受用。这桩事情非常非常困难,现在众生实在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业障深重,刚强难化。尤其现在我们这个生活环境不好,不仅是乱世,是大乱之世,不仅是五浊恶世,是浊恶到了极处,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这种现象,现在一般人讲知识爆炸,知识真的爆炸了,比原子弹还厉害,把你的正知正见全都扰乱掉;你每天所看到、所听到、所接触到,都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久而久之变成自己的知见,所谓是先入为主,变成一种成见,成见不容易转变。这在教学上,非常困难、非常痛苦的一桩事情。

  我在年轻的时候求学,遇到几个善知识,他们每一个人对我都非常爱护。凭什么?就是我的头脑简单,接触的东西太少,他们就看得很宝贵。当时我不清楚,我觉得这个老师跟我很有缘分,他对我特别好,比对别的同学好多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才晓得。头脑简单的人好教,你搞得学的东西太多不好教,跟你讲这个你反抗,你提出一大堆的问题,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跟你解答,来跟你两个辩论,他不找麻烦。所以说是头脑愈简单的人愈好教,这是一般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他能接受,他能吸收,他没有成见,他妄想少。

  当年我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候,他问我,我说我对於哲学很有兴趣很想学,他问我有没有读过哪些哲学的书?没有;有没有听过哪些人讲解?没有;他欢喜了。我请求想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他说不必,家里来,在家里面单独教我。以后他的一些学生们知道,我是被老师单独在家里教出来的,对我都另眼相看。早年在香港唐君毅先生,就是方东美先生的学生;那些人都是他在学校课堂教出来的,我是在他家里头小客厅教出来的。我们才了解,他怕我到学校去听课,会认识很多老师、认识很多学生,思想又搞乱,你接触的面广了;他把我的范围缩小、圈子缩小,不让我跟外头人接触,专听他一个,这个好教。接触佛法,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个方式跟方东美先生一样,也是把我的圈子缩得很小。那个时候我上班,只有礼拜天可以出来,每一个星期天跟他老人家见一次面,两个小时,也是一个教一个。有个一次、两次要是没有去,他马上打电话派人来问:怎么是不是生病?为什么没有来?那么样的关心,不能不去,不去对不起他。以后我们才晓得,为什么那么关心?头脑简单,没有别的。喜欢学,很认真的学,但是并没有学过,这个道理现在人懂得的少。

  诸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什么?就是自己,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法身;法身是本体,法身就是自性,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第一义,名词几十种之多,说的是一桩事情。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虚空法界,法身是一切众生,你肯承认吗?摆在你面前,你不能承认。诸佛如来,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承认,他们肯定这是事实。我们今天听起来这是虚妄,这不是事实,这就是我们颠倒错乱,认假不认真;给你说真的,你说是虚妄的;给你说假的,你说是真的,所以一切六道众生听骗不听劝。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是半骗半劝,怎么是半骗半劝?我讲的话都是真的,佛以二谛而说法,随俗谛就是半骗,随真谛那就是半劝。开始骗你多,讲真的少,慢慢的比例上就转移,再到一个阶段少骗你,多说一点真的,到最后完全讲真的,不骗你;佛说法是用这种方法,开头是多骗你,少讲真的。你们仔细看看经文都是这样,这是佛的智慧,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他骗你不是恶意,好意,因为你不懂,不骗你,你完全不能接受,所以是半骗半诱惑。用这种方法,这真是苦口婆心,我们要明了,要通达这个意思。

  所以给你说真的,尽虚空、遍法界才是自己,那就好像我们一个完整的身体。我们现在身体是什么东西?身体里头的一个细胞,我们今天把细胞认作自己,这就错认了,就是经上常讲颠倒妄想,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统统明了明白了,所有一切冲突都没有,一切误会也没有,大慈悲心才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他能常行。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常行,发心是古人讲的「露水道心」,这时间很短,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叫露水道心,那怎么能成得了事?所以这个地方「常行」。

  『布施』,要是依《华严经》来跟你讲,至少这两个字要讲半年都讲不完。像我们现在讲《华严经》,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恐怕讲半年都讲不完,我跟你讲是真的。往年我在台北讲《华严》,我记得讲第六回向章,十回向讲第六回向,第六回向就是讲布施,记得那一章经是讲了一年;好像一个星期是讲两次、还是三次,讲了一年。经上给我们讲一百多种布施,是不是讲得圆满?没有,也只是举例而已。细说,所谓尘说刹说,无间断说,说不尽。为什么说不尽?称性,凡是与自性相应,那都是无有穷尽。《华严经》上举的例子多,说的比一般经典讲得详细一点而已,还都是讲的纲领。我们发心,我们讲最简单,眼前我们应当可以落实,一定要发真正的爱心。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这二十个字:真诚心;清净心,清净心是决定没有污染,决定没有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你心才清净;平等心,决定没有高下;正觉心,决定不迷。然后才能起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这是菩萨心。

  你有菩萨心,你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此地所说的「布施」。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三大类的布施:第一个是财布施,财有内财、外财。什么是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用我自己的身体劳力、智慧,属於内财。外财要布施,内财也要布施。我们今天看这个道场,你们看上上下下许许多多同修在这里做义工,服劳役,这是内财布施。有一些同修出钱,出这些财物供养,那是外财布施。在这个地方,这个道场还不断在发展,布施最多是李木源居士,我听说他每一天晚上都睡不著觉,内财布施,为这些事情来操心、来筹画。你想想没有这么一个菩萨,没有一个人来领头,这个道场就不能建立、不能成就,有几个人知道?有几个人明了?不知道、不明了,还要嫉妒、还要障碍,还想方法破坏,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他还觉得他振振有辞,自己在修菩萨道,他那个菩萨是往三途去。佛在经论当中说得好,一切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愚痴,根源是愚痴。愚痴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明了,完全随自己的意思在猜测、在胡思乱想,有意无意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所以我们懂得了,就要晓得修布施的重要。在世间法说,布施的果报得福,愈施愈多。我想在此地的同修,这是你们亲眼所看见、亲耳所闻,居士林是一天比一天兴旺,怎么兴旺的?布施。楼下的餐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空过布施,无论什么人到这个地方来吃饭欢迎。那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供养,供养真有心,天天菜色、饭食,都在这里研究怎么样改进、怎么样好吃;不是随随便便我供养你,我有得给你吃就好了,还有什么好讲究;天天在讲究。现在二楼餐厅,我看一般现在素菜馆比不上我们,所以有很多同修要请我吃饭,我说:你把请我吃饭的钱,交到柜台捐弥陀村;我真的,二楼不是有很多小桌子,我陪你吃饭。这个多好!你做真正功德。何必那个钱花在外面,浪费财力,也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我们在这儿多好、多舒服,这都是布施。

  所以它这么兴旺是从布施来的。你不要怕:这么多人到我这儿来吃饭,我这钱从哪里来?李居士说:自从我们开张,布施三餐饮食以来,从来没有买过米,也没有买过油,也没有买过菜,源源不断自自然然就有人送来;佛菩萨送来的。他说的话很好,我相信,你们不相信;我们后台老板是阿弥陀佛,我们没有福报,阿弥陀佛有福报,我们是替阿弥陀佛办事。诚心诚意办事,没有一点私心,就感动阿弥陀佛、诸佛菩萨都来护持这个道场,是这么兴旺来的;有一点点私心,就没有感应。你有私心,也有众多信徒来,好像很兴旺,那个感应是魔加持;魔靠不住,哪一天不高兴,魔是无常,他不是常行,他无常;哪一天不高兴走了,走了你这个道场马上就衰了。只有佛是真常,所以你真心去感,就有真的应,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这是说财布施。

  经论里头常常也说,世间人发财,得财富,财富是果报。他为什么会发财?为什么得财富?布施。不是前生,那就是今生,决定是财布施多,所以他的财用不缺乏。尤其是在这一年多,经济风暴,东南亚每一个行业都不景气,佛门这个行业也不景气,多少道场筹款筹不到,化缘也化不到。唯独居士林这个道场很景气,没有受到影响,什么原因?布施多。财布施多,所以它的财用不缺乏,一丝毫影响都没有。李居士告诉我,不但没有减少,月月收入都增多,说明佛讲的话没错,我们还能不相信?等於说事实给我们证明。

  法布施,聪明智慧。我们道场来听经、来念佛,包括到这边来做义工,每一个人,你有没有观察到,他们智慧年年在增长,我看得出来。何以智慧增长?这个道场法布施多;每一天有人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一天不缺;每一天念佛堂有人在念佛,念佛不间断,这是法布施。所以个个人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得的果报健康长寿,这个情形我们也观察到。有财施、有法施,一切事理逐渐逐渐都明白,世间任何灾难,我们的心平静安定,不受影响。最低限度,我们的影响是逐渐逐渐在减轻,我们身心安乐,这是健康长寿之道,无畏布施的效果。能行三种布施,肯行三种布施,欢喜行三种布施,所以你得到的果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感得的是法喜充满。这是许许多多同修都明显体会到,居士林这个道场你只一进门来,无论见到哪个人,满面笑容,欢欢喜喜,这个地方人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就是三种布施的果报,三种布施的成就。我们已经得到这个成就,已经有这个收获,信心增长,对布施的信心增长,布施的意念增长,将来的果报一定还要殊胜,果报也在增长。

  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布施里面可以得大乐,得大自在,得真智慧。为什么有人,我也修布施,为什么得不到?前面跟大家讲过,你没有菩提心,所以你得不到。你在佛菩萨面前许愿发心,修布施,实在讲是跟佛菩萨谈条件,佛菩萨保佑我发财,我发一百万,供养你一万;佛菩萨不会上当,发了一百万才供养我一万,不会保佑你发财。世间人许愿不都是这个许法,都谈条件,都把佛菩萨当作傻瓜,自己聪明,这样的心态修布施也有福,得的福少,不会有感应。这是不是菩萨修布施真正的目的?不是的。菩萨修布施真正的目的,那这是太小太小,这个布施是福报,不能称为波罗蜜多,只是讲布施,不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多。那要怎样才称为布施波罗蜜多?波罗蜜多通常我们翻作「度」,简单讲六度,布施度。布施度是什么?断烦恼。断哪一种烦恼?悭贪烦恼。贪爱的心断掉,悭吝的心断掉,这才叫布施波罗蜜。

  佛用这个做教学的手段,为什么?贪是大烦恼,三毒烦恼,贪瞋痴叫三毒。一切众生都有贪爱心,顺自己意思没有不贪爱,贪爱的对象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把你所贪的那些对象全都包括,你贪这些东西。你起了这个烦恼,所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要造业受报。诸佛如来他们是有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他了解,他用这种方法帮助你断烦恼,你烦恼断了,你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才叫你真正得度,你从布施得度。布施得福,那叫鸡毛蒜皮。这个福能不能享?决定不能享。为什么?一享这个福又堕落了,你有修布施,布施后头波罗蜜多你永远得不到。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修三种布施得的福报能不能享?不能享。佛教给我们「舍得」,舍是布施,布施后头有得,得到怎么样?得到还要舍,把你所得到的统统舍掉。舍得两个字的意思很深,浅的意思是你有舍你就有得,你舍的多,你得的多,但是你所得到的还要舍,决定不能受用。

  我们看到真菩萨,他是这个作法。李木源居士,这是你们大家看到,现身说法,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到哪个馆子去吃饭,他饿了的时候,摊贩摊子上两、三块钱一餐饭就解决,这是什么?布施有福不享,这个福要给大众去享,你福报永远是累积在那个地方,积功累德。一般人是一面修一面就报掉,所以到死的时候毫无功德,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他才堕三途,有福报的人怎么会堕三途?他一生修积为什么堕三途?福享尽、享光了。还有一个菩萨,都我看到的,你们大家也见到,他曾经到我们这儿来听过经,中国的崔玉晶居士,这在现代中国企业家里头很出名,他有大财富。这一次我们请他代我们到灾区里面去救灾,他去了,亲自去了,打电话告诉我,在灾区里头他住旅馆,告诉我旅馆一天人民币十块钱。你想想他住什么旅馆?菩萨,真有福不享,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一切苦难的人们去享,自己的生活跟那些穷苦的人完全一样,这是真菩萨,令人敬仰、令人佩服。七月间,香港庆祝回归周年纪念,我参加了,我在那边讲了六天经。他抽一个空到香港来看我,我们给他订了一个旅馆,普通房间。他一看到我们这么接待:不行!不可以,这个太浪费,随便哪个地方给我打个地铺就可以;他说的是真话,这是真菩萨。

  修的福自己决定不享,你才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多,一点贪心都没有。自己有的,看到人家需要,大大方方能舍,决定没有一丝毫悭吝之心,这种人少,但是真有;这几个我们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一定还很多。中国大陆地方大、人口多,所谓是藏龙卧虎,我深深相信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人数决定不少,这个国家前途一片光明,会给世界带来长远的和平。我们凭什么讲这个话?诸佛菩萨多。你们没有遇到,你们遇到也不认识,没用处,跟你在一起,坐在你旁边,你也不认识,那有什么办法?所以布施真正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悭贪心舍掉,用财施、法施、无畏施做为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断悭贪烦恼。

  第二个项目是「持戒」。此地持戒的意义是广义,不是狭义。我们学佛的同修,往往看到持戒两个字,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就想到这些,这个想法范围太小。此地这个戒是诸佛如来的教诫;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是佛菩萨的教诫,我们要能明了,要把它做到。不但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要真懂,你才能做得到,你不懂你怎么会做到?你就做不到。古德常讲,佛所说的一切经叫妙法,不仅仅是《法华经》叫妙法,哪一部经都是妙法。妙的定义是什么?人家解释得很好,佛所说的一切经都具足「教理行果」,这个才妙!也就是说,他所说的字字句句都讲得那么圆满,一点缺陷都没有,这才叫妙。每一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我们再从一部经里面看,每一品也具足,再细看每一章也具足;像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叫《科注》,这个《科注》每一个小科就是每一个小段,每一个小段也具足,乃至於每个字。我们讲布施,布施这两个字里具足教理行果,持戒这两个字里头也具足教理行果,这才叫妙!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接受?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我们要用「信解行证」,才能接受过来。这四个字当中缺一个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就得不到。换句话说,你不是真正学佛,真正学佛一定要具足这四个条件。对於佛的教,我们相信,教就是佛的言语文字,深信不疑;他所讲的理,我们明白、我们能理解,信其教,解其理;他所讲的行,行是方法,我们要照做,修其行;末后要证其果,他所讲的果报,果报就是讲殊胜功德利益,我们真得到,这就是证果。像我刚才所说,我们看居士林这些同修们,上上下下一团欢喜,烦恼少了,意见少了,妄想少了,智慧增长了,个个显得聪明伶俐,见面都能一团欢喜,这是果报。什么叫证果?这就是证果。果有大小、果有浅深,我们现在证得少、证得浅,但是证了,真的证了。整体来说,这叫相应,相应就是如法,我们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满。

  如理如法的修学,叫做持戒。持戒用现代话来说是守法,遵守佛陀的理论,遵守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我们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过日子如法,我们工作如法,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如法,那叫持戒。这里面字字句句充满了高度智慧,为什么?人事物的变迁太大,法要都能适应,世法、佛法一样,都要懂得通权达变。所以法不是死的,是活活泼泼的,形式千变万化,原理决定不变。原理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原理。在方式上千变万化,但是决定没有恶念,决定没有恶行,决定是善心善行。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里面看到,有很多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那个作为我们没法子理解,但是你如果真正懂得佛法,真正认识佛法,你就不会怀疑,对他们很尊敬。

  诸位对於古大德特异的行持,你们都知道有个济公,为什么知道?《济公传》宣扬的,如果没有《济公传》,你们谁知道他?与济公长老类似行持的很多,在《高僧传》里面看到几十个人。民国初年,金山妙善法师,跟现在普陀山老和尚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那个妙善跟济公活佛差不多,你看他也是疯疯癫癫的,那是圣人,不是凡夫,他们的行为特异。济公长老天天喝酒吃肉,我们看他破戒,一般人看他破戒,把他赶出庙门不要他。他是菩萨化身,他那个作为有他一番用意,度某一类的众生。所以诸佛菩萨应化,身分不一样,行持不一样,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高僧传》里列的这些人物,我们用五十三参来对照一下,都可以归入某一类、某一类,都能归入。才知道这叫大权示现,成就众生、成就佛法,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出来,还要批评他、还要糟蹋他,自己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他们决定没有破戒,决定是持戒之人,所以持戒的方式不一样。

  其实这些原理原则,戒经上都说得很清楚,这个戒里头有,持戒的方式有开、遮、持、犯,我们哪里懂得?每一条戒都有开缘,决定在利益众生那个状况之下,是可以有开缘,开戒不是破戒。破戒是没有开缘的时候,你要开戒,那是破戒。是为利益众生,是为感动一切众生,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他有特殊的作法。也许你们看到宗门《语录》里面,南泉法师的公案,南泉斩猫,那不是杀生犯杀戒了吗?你们也学了,天天去杀猫,你们杀猫会堕地狱,他杀猫会成佛。丹霞把佛像拿来烧,他会成佛,你把佛像拿来烧,决定堕阿鼻地狱。他能干,你不能干,为什么?他有特殊的原因。烧一尊佛像,能令一个众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一尊佛像烧得是功德多大;他用这种非常的手段,叫一个众生从这儿开悟。我们烧一百尊佛像,也不会有一个开悟,那就是破佛身血,堕阿鼻地狱,五逆罪。非常的手段、非常的智慧、非常的行为,决定是度一个特殊的众生,这个众生真正得度。由此可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我们一般人不懂。现在受戒,传戒师都不能讲清楚、讲明白,糊里糊涂授,你就糊里糊涂学,他糊里糊涂传,你糊里糊涂受,结果到最后是糊里糊涂堕落,都不晓得,还以为自己戒律持得很清,这冤枉!所以我们学佛要守住一个原则,凡事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不可以去做,这是我们做学问的基本态度。

  我学佛,我跟你们大家讲过,我学佛头三年,见佛像没有拜过,我脱帽行三鞠躬礼,我用这个方式,我的老师没有责怪我。章嘉大师对我那么好,那么样爱护,我没有跪下来拜过他,我对他也是行三鞠躬礼,他没有认为我无礼。为什么我不能跪下来拜他?我不懂得为什么要跪下来拜你,你要把这个道理给我讲清楚,我没搞清楚要我这么做,我做不到。以后搞清楚、搞明白,我每天拜佛拜八百拜,我拜了半年,拜了十几万拜。是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能摄心,是修行里头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不是在只单单讲恭敬,恭敬我们行三鞠躬礼,我们真诚恭敬并没有两样,这就做得很如法。我当初学佛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是现代人,现代人的礼节见到总统也行三鞠躬礼,那我们见佛也是如此,见法师也是如此,这现代人,不是古人。清朝人见到皇帝三跪九叩首,那个时候的人见到法师三跪九叩首,我同意,现代人我不同意,我们是现代人。

  凡事有个理,理没有搞清楚,我绝不盲从。我的老师教导我的时候好教,因为我讲理,我不盲从,理没搞清楚,叫我那么做,我办不到。所以我一看到现在年轻人,大学生一看到佛像、看到法师都跪下来跪拜,我很佩服,为什么?他们比我厉害,我做不到,我搞了三年搞通才做到。你学佛要吃素食,为什么要吃素食?我也是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干。理没有搞清楚的时候,你叫我去做,我很难很难!而且那个时候,一般我的朋友、同学、同事都了解我,我是最顽固的人,不能叫我心服口服,你就别想动我。所以我学佛之后,那个时候我还上班,我们机构里头同事上上下下三百多人,都受很大的影响;他说:老顽固学佛,佛法一定有道理,没有道理他怎么会学佛?因为我们那个团体里头,信基督教的人很多,常常大家在一块公余的时间,都在讨论基督教的教义。我学佛之后有些人告诉我,那时候我没出家,他们叫我「老徐」,他说: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这个团体里头有个现象变了?我说:什么现象?他说:现在没有人谈基督教;我说:为什么?你学佛了。人家不谈基督教,这个老顽固学佛,佛法一定有道理,没有道理他不会学、不会信。所以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持戒是一切都如法,法是灵活的,不是死呆板,这个一定要懂得。

  戒法里面有律仪戒,这是佛陀的教诲;有摄善法戒,包括佛的教诲,以及世间圣贤的教诲;还有一个饶益众生戒,这个范围更大,只要是对众生真正有利益,不管佛说了没有说,我们都要去做。持戒里头包括世间所有的法令规章、风俗习惯、道德概念,都包括在其中,我们都要遵守。特别是一个弘扬佛法的人,无论出家、在家,到一个地区去讲经说法,那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你一定要懂得,你去一定要守法,守当地的法律,当地的人才欢喜你,才容易接受你,我们中国人常讲「入境随俗」。如果我们不肯随俗,把自己这套东西带到别人国家,就决定不能够影响那个地区众生。所以弘法利生一定要记住,本土化与现代化的重要,你才能收到效果,才能普度众生。

  我常常讲,你建道场,在外国建成中国宫殿式的道场是错误的,是把中国文化强加当地人,当地人怎么能接受?一看到是外国文化,外面看看就走了,不会进来的。我们许许多多法师,在外国建道场都是建中国宫殿式,都是把中国老一套东西搬过去,强迫外国人要做中国人,要做中国古人,你说他怎么肯甘心?怎么能进来?早年我就主张,就劝导有些我认识的法师,那个时候我还没离开台湾,他们有机会到外国去,我就劝他,到外国建道场,一定要建外国的形式。譬如到美国,美国建道场要建什么形式?建白宫的形式,去看看白宫是什么样子,照那个样子建;照美国国会的形式来建,让美国人一看,这自己的地方,他一定会进去。造佛像一定造美国人的面孔,亲切,他一看到是自己人,他就进去了。我们做的是中国宫殿式的样子,佛像从中国请去的,中国人的样子,尤其是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还要叫他做中国人,叫他做中国古人,决定不甘心,掉头就去了,他理都不理你。这是我们在国外弘法,这一百多年来,失败的真正原因。

  我们就比不上古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到中国来,建的道场用中国宫殿式的建筑,中国老百姓最尊敬的是帝王,帝王居住的是宫殿,所以他们建道场建宫殿式,本土化。印度这些高僧到中国来,把他们的衣服脱掉,穿中国的海青,跟中国人完全一样,我们欢喜他。他要是打扮印度那种服装、那个模样,要盖起印度建筑,我们也不会接受,也不会进他的门,他也度不了中国人。你就想想两千年,佛教初传到中国,那些高僧大德懂得本土化、现代化,所以才产生这么大的效果,我们忽略了这一层。这些都是包括在持戒里头,还自以为这个戒修得好,修得不错,这里头问题很大。因戒得定,你得不到禅定;得不到禅定,就是你持戒没有效果。这是对「持戒」这一条,概略的说了说。

  持戒怎样才能称为度?称为波罗蜜多?持戒度恶业,决定远离一切恶业,恶业就是恶的行为。什么是恶的行为?妨害自己道业,妨害别人修学,都是恶业。我们自己要求的是戒定慧三学,在我们净土宗,我们求的是什么?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名称不一样,意思相同。我们在一生这么多年修学当中,没有得清净心,持戒就没有成绩,没有得慈悲心,忍辱就没有成绩,虽然你在修,你看看你后头有没有成绩?就跟学校学生念书一样,好像很用功,天天在念,一考试都是得零分,拿不出成绩出来。我们成绩在哪里?这样你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持戒,懂得戒律的意义、戒律的精神、戒相、戒法,这里面包括世出世间许许多多的学问。

  底下一个是「忍辱」波罗蜜。忍是忍耐的意思,当年翻经的法师把它翻作忍辱,这也是翻译考虑到本土化跟现代化。因为中国古人对於辱看得很重,我们在古书里头常常读过,「士可杀,不可辱」,把辱看得这么严重。士是知识分子、读书人,在社会上受到大众尊敬,读书人可以杀头,不能侮辱。中国人把侮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经的法师翻到忍就用辱,辱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这就说明一切都要忍,《金刚经》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你小忍就小成就,大忍就大成就。我们得到人身不容易,闻到佛法更不容易,所谓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要想有成就,那就是得成於忍。你自己修行度化所作所为,别人未必知道,别人未必有智慧能看得清楚。有智慧的人,看到你所作所为敬仰你、佩服你;没有智慧的人,看到你所作所为嫉妒你、批评你、侮辱你,甚至於陷害你,你要能忍,你不能忍是退心退转了。

  你退转无所谓,你做的事情是可以帮助正法久住,是可以利益一切众生,你这一退转佛法衰了,众生没福,要遭难,岂不是因为几个少数人毁谤侮辱,把你的大事害了?所以要坚忍,不在乎。一个人受人批评到什么时候?盖棺论定。你还没死!你还没死,换句话说,人家一切评论都是打问号,不可靠,等你死了以后再说。你现在所做的恶未必是恶,你行的善也未必是善,一定要看到往后的结果。如果你所做的眼前是恶,但是到后来能够利益众生,那你这个恶是大善,浅见无知的人见不到。他造的罪业小,他个人受报;如果你不能够忍耐而退心,一切众生受害,你要知道一切众生受害,对於侮辱你的人、毁谤你的人,他的罪就重,他就堕阿鼻地狱;你能够忍耐,不理会他,依旧去做,他造的罪业轻,你也救了他。你没有受他影响,你还是照做,还是正法久住,还是利益众生,他那个毁谤造的罪业小,那就轻;真正要影响,你要退转,他造的罪业极重,要堕阿鼻地狱。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他在造罪业,我们希望他罪业轻一点,将来受报轻一点,不要报得太重,这是对他的慈悲怜悯,他哪里晓得?他愚痴蒙昧,他不知道。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发菩提心的人,那个心慈悲到极处。这些道理你要不天天读经,不天天听经,你怎么会觉悟,你怎么会明白。真正爱护你的人,帮助你的人,你把他当作冤家对头,你虽然把他当作冤家对头,人家还是真心爱护你,还是真心帮助你,绝不因为你不认识,绝不因为你还要侮辱加害於他,他对你爱心就减少一分,没有。如果他要是真的,那个爱心、帮助的心减少一分,他就没有忍辱波罗蜜,他菩萨行里头就缺了一条,就不圆满了。

  通常讲忍辱,第一个就是人为的加害,能忍;第二种是自然的灾害,也能忍;第三种是修法。修法里面包括世出世间法,无论做什么一种事业都很艰难,都不是容易,你没有耐心,你怎么能成就?世出世间的事情哪有一帆风顺?这个要知道。谚语里头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又说「好事多磨」,好事哪有那么容易做?你要没有耐心、没有智慧,很容易就退转,很容易就被魔障碍住。所以真正好事,谁做?诸佛菩萨来做,菩萨有智慧,菩萨有定功,菩萨有耐心,勇猛精进,绝不退转。普贤行愿里面十愿,每愿末后总结:「无有疲厌」,那是勇猛精进之相,那是忍辱波罗蜜的成就,哪有退转的道理!为什么会不退转?因为他念念有那么多苦难的众生,要等待著得度。你一退转,这些苦难众生没人帮助他、没人救他,所以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敢退转,什么样的冤屈也得要忍受,什么样的加害也要忍受,这样才显示出你慈悲,你的伟大。

  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虽然菩萨行的六个纲领都讲得很多、很清楚,可是布施跟忍辱这两样讲得最多,原因在哪里?布施能修大福报,忍辱能成就大福报。如果你只晓得布施,不能忍辱,你所修的福报一面修一面就漏掉,很难成就,所以布施得忍辱,才能成就。譬如你很会赚钱,但是你也很会花钱,你赚得很多、花得很多,到最后还是穷光蛋一个,你不能忍耐。肯布施、肯赚钱的人,还能够忍耐、能够节俭,他才能成为大富;这就是修的福多,享用很少,这就是能忍,这才能累积,才能够享受大福报。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一定要明理,然后认真的修学。往昔我们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总是有贪心,对於世法、佛法都有贪心,总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施与别人;现在晓得这是障碍,障碍自己明心见性,障碍自己念佛往生,甚至於障碍自己研究经教的法慧。你研究经教为什么不开智慧?你有障碍。你把这个障碍舍掉,你读经会开智慧,你听讲会开悟,为什么?没障碍;你才能够修行证果,道理在此地。所以悭贪是第一重关,第一个大障碍,一定要突破。持戒,再突破第二重障碍。第二重障碍就是念念自私自利,念念损人利己,这就是恶业。今天社会,哪一个人不说自己的利益,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利益,一定损害别人的利益,恶业就从这儿来的。持戒的目的,样样如理如法,绝不再造恶业。这样忍辱,你才真正能积功累德,才由小的成就,逐渐逐渐发展为大成就,乃至於功德圆满。

  这是菩萨行的六个项目,我们才讲了三个,下面还有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慧就是般若。这两句话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学法门、断烦恼,学六度这是学法门,这六度的效果是破烦恼,布施破悭贪,持戒破恶业,忍辱破瞋恚,精进破懈怠,禅定破散乱,般若破愚痴。从所破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从方法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句四弘誓愿含著两愿在里头。底下『未度有情令得度』,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末后一句:『已度之者使成佛』,这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句圆圆满满具足四弘誓愿。今天时间到了,只讲了一句。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九集)  1999/1/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9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经文的第六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从这一段看起。这一首偈,上一次我们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只讲了一句:『常行布施及戒忍』;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二句:『精进定慧六波罗』。「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佛经上面所讲的善根,我们要特别注意,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无一不是从断恶修善入门。如果我们不能断一切恶,不能修一切善,这一生无论你怎样修学,你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你怎么样去巴结佛菩萨,讨好佛菩萨,没用处的。这个道理与事实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佛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是感情,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明了。佛帮助我们是讲道理,是理性,佛对一切众生的加持就是开示,为我们讲经说法,为我们做种种的示范,我们看到听到一定要行证,行证是佛菩萨对我们帮不上的忙。

  前几天,茗山老法师在此地讲了十天《楞严经》,这部经有许多同修都很熟悉。在楞严会上我们也看到,佛菩萨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表演,阿难尊者就扮演这个角色。他跟佛的关系,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普通的学生,他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他们堂兄弟总共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最小的小弟。他自己以为,佛是他的大哥,又这么喜欢他、疼爱他;你们这些人要认真修行,不修行不能得度,我没关系,将来到时候老大哥会帮忙,提携一把。心里就存著这个不正确的观念,遇到摩登伽女之难,遭难这才晓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怎么样?这种事情大哥帮不上忙,才恍然大悟不修行不行。别人勤苦修行,阿难也得要勤苦修行,这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修行从哪里修起?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这儿做起。你就晓得世间人作恶,恶的根源在哪里?佛教人修善,善的根本在哪里?这就讲到善根。善有根,恶也有根,恶的根是什么?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今天起心动念起了贪心、起了贪爱,立刻就要觉悟,这是一切恶的根源。这个念头一动起来,这是恶的根发作,它在起作用,非常非常可怕,无量无边的罪恶,都是从这个根生的。古德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这个根现在在发动,立刻要把它止住,制止住,这叫修行。果然能够控制得住,这叫功夫。功夫得力,你能够把烦恼控制住,这就功夫得力。烦恼控制不住,依旧起现行,依旧造业,功夫不得力。

  世间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可见得恶的根反过来就叫善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见色闻声,贪瞋痴的念头才一动,马上要把它降伏住。《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就是三毒烦恼,你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因为三毒烦恼根太深、面太广,无量劫来养成这个祸患,一时想把它除掉,除不掉的,根深蒂固,哪有那么容易除掉?唯一的办法是提高警觉,它一发作立刻就将它控制住。用什么方法控制?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无量无边,这些方法干什么?无非是控制烦恼。我们今天学的是念佛法门,我们用一句佛号来控制它,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伏住了。第一念是贪瞋痴,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你得有这种方法,这样念佛功夫才得力,才能够念得相应。这是讲世间的善根、恶根。

  菩萨善根只有一个,因为菩萨决定修三善根,世法三善根他没有问题,菩萨当然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证得清净法身,所以说世间的善根他已经圆满。以后什么是他的善根?佛说「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精进这两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进是进步,进而不退。我们这部经,古德判教这部经是属於圆顿大乘,比《华严》还殊胜。隋唐的大德认为《华严》、《法华》,只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把这部经看得多么重要,这部经多么殊胜。我们晓得这个经的标准是法身大士,但是这个经特别,因为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因此精进的范围格外的广大。

  圆顿法必须破一品无明,才证得三不退,进这个字有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在我们这个经上讲,不仅仅是证三不退,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圆」字那就不可思议,圆是圆满。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圆教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但是不圆,什么人才能称为圆证三不退?严格的说,等觉菩萨才可以说是圆证;如果把标准放宽一点,那就是经中常讲的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经上常讲,三经当中都说,而且说过多次,这算是可以说他是圆证三不退。阿惟越致,古大德给我们说明,七地以上;换句话说,地位最低是七地菩萨,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算十一地,这些位次才能算圆证三不退,这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可见得比《华严》所讲的殊胜太多了。

  怎样算是精进?精这个字是精纯,纯而不杂才算是精。精进是菩萨修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科目。佛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门、说无量法门,并不是叫你全部都要学习,你要是这么想、这么看,那你就错了。佛的要求是叫你在一切法门里面选择一门,精进修学,精的意思在此地。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就叫做精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严》自始至终,处处都显示精进修学的效果,我们现在才介绍出席的大众,没有正式讲到经文,参与这个法会大众,现在给我们说出,他们都是由一个法门证入解脱。证入解脱是什么意思?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解脱,解是解开烦恼,见思烦恼解开,现在的新名词叫解放,见思烦恼解放,脱离六道轮回,解脱;尘沙烦恼解放,无明破一分,你就脱离十法界,这是解脱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中国民俗里头一般所讲的证果,他证的是什么果?佛果,他成佛了。

  圆教初住菩萨成佛了,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跟我们解释诸佛,他就是这个说法。诸佛是指什么人?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叫诸佛。中国禅宗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人见性?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真的成佛,见性就成佛了。这个佛叫分证位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佛,但是他还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妄想没断尽,妄想就是无明,无明没断尽;无明断尽了,那就是究竟圆满成佛。无明虽然没有断尽,破了几分,所以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你们看看,仔细去观察,用什么方法成就?一门,所以他是精进成就,他不是杂进成就。我们今天犯了最大的一个忌讳是学得太多,门门都想学,门门都在下功夫,到最后是一无所成。这个例子,从世尊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代代都有这个现象,我们真正学佛的人,对於这些不能不留意。你仔细去观察,过去的人、现在的人,他怎么成就的?他成就的条件是什么?过去的人、现在的人修行失败,没有成就,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不可以说他不用功,不可以说他没有心,他真有心、真用功,为什么到最后失败?他不是精进,我们用现代话,他是乱进、他是杂进,就是说他学得太多太杂了,所以他不能成就。

  我们在此地培训班的同学,我想你们对於这一点应当有体会,应当有一点认识。我们在此地办培训班,期限只是三个月、四个月,我看到你们的报告,你们写出来你们的感想心得,你们说在这边三个月,比你们过去在佛学院学四年还要扎实、还要有效果,这什么原因?绝对不是我们这边比你们佛学院的老师高明,不见得;比你们那些佛学院老师用的方法巧妙,也不见得;说实在话,我们样样都不如人,我们掌握了什么原则,你们会感觉得这三个月,比学习四年还有效果?我们掌握的就是精进。你们在此地三个月学一样东西,你们过去念佛学院要学几十样门功课,差别在此地。这三个月当中,你们头脑里只想一桩事情,想一部经、一个法门,你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你觉得有成就。以往你们在佛学院念书,这一点钟学这部经,下一点钟又换一门功课,一天好几堂功课,要学好几种不一样的东西,你这个脑子乱。这堂课还没吸收进去,马上换一堂新的,别说四年没有成就,四十年也没有结果。我们从这些地方体会,佛讲的精进有道理。

  大家在华严会上,这些出席的大众,无论他示现是什么的身分,我们仔细观察他,他对佛的赞颂,他自己的报告,都提出一门。在华严会上,我们真正体会到,「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一个人修学的法门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证无上道,每一个人都脱离六道、十法界,都证得毗卢遮那的华藏净土。这是我们要深深思惟,知道精进是个秘诀、是妙方,决定不能夹杂。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这书里头,告诉我们念佛精进的方法,他说了三句话: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特别郑重嘱咐的,念佛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你夹杂你佛号决定念不好;换句话说,你功夫不会得力。念佛人真正的成就,《弥陀经》上说出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智慧开了。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心不颠倒」,功夫都是在精进,都是在一门深入。

  我们办培训班提倡「一门深入」,将来办佛学院还是一门深入,如果我们要像一般佛学院、一般学校一样,那我们走的路子跟他们路子一样,结果也跟他们的结果一样。这个办没有意义,我们的精神、时间全部都浪费,干这个事情干什么?但是佛学院,我们可以多开一些课程,诸位同学选定了一门课程就一门深入,个个都能成就,像华严会上这些佛菩萨一样。这个佛学院就有成就拿出来,将来毕业出来之后,就出了许许多多的菩萨,用现在的话说「专家」。学讲《无量寿经》七年,七年毕业出来,你就是无量寿佛;学讲《弥陀经》也要学七年,七年毕业,你就是阿弥陀佛;学讲《普门品》,《普门品》也要学七年,毕业出来之后,你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可以开很多课程,我们这里是造成佛菩萨的一个学府,我们要在这个学校里头拿学位,这个地方的学位是佛、是菩萨,只要你一门精进不懈,你一定可以把这个学位拿到,然后才有能力教化众生。

  一门通了,给诸位说,门门都通,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样。世法,你在大学里面学一个科系,你这个科系学得再成功,另外一个科系你外行、你不懂。佛法不一样,佛法一样通了,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是什么原因?佛法是教你明心见性,所有一切经教都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你从任何一门见性,你就能通达一切法相,一切法相都是依自性流露出来的。可是你通达之后,一切经都通了,当然一切经你都能讲得好,就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个时候能不能用佛的姿态出现在世间?不行。为什么?现在众生根性不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你要观机说法。现在这个时代,诸佛来了也要示现菩萨,不能示现佛的身分,佛是大通家,什么经都可以讲,菩萨不是通家,是专家,只讲一门,这是佛跟菩萨不一样,诸位要细细去想想。

  你自己本身是佛、是大通家,你要顾到一切众生的根性,示现菩萨、示现专家,劝人精进,这是你大慈大悲,不是你不通,是众生不通。众生学两样、三样就不能入门,必须自己要做一个榜样,示现一门,我一门通了,你跟我学一门,你也会通,他才会相信。从这些地方我们真正体会到,佛菩萨是无尽的慈悲,对众生的关怀爱护,无微不至,做出种种示现给众生做榜样,教导众生精进,这个意思我们总要能够体会得到。所以我们将来佛学院里面,排课程教学的方法,我们决定是遵守佛陀的教导,决定不能违背;我们知道违背,我们决定失败,我们遵守决定有成就。希望诸位都能够修行证果,都能够真正拿到菩萨的学位,我们的佛学院就成功了。

  精进其他的意思,一般经论讲得很多,诸位也听得很多,不必再多说,我们特别强调,决定要专精。净宗主修的六门功课是「五经一论」,随著你自己的兴趣任选一部,只要专精都能成功。其他所有一切大小乘的经论,包括世间的典籍可以做参考,可以做辅助,跟学校读书一样,我们主修的、助修的,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帮助我主修的这门课程、这部经论可以参考,不是帮助我这部经论的典籍,我们暂时可以不要去理会它,一定要把精神、时间全部集中。修学的态度,讲席里头也讲得很多,「信解行证」。信解行证,《华严经》上说得很好,行布、圆融是同时的,虽有次第,但是它是融通的,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我们才能入境界,要把它分成四段就难了,这个道理要懂。行布不碍圆融,行布是次第;换句话说,次第不妨碍圆融,圆融里面不妨碍有次第。这个道理与事实,《华严经》上讲得很多很多,我们明白了,就晓得怎样去修学。

  精进才能够达到底下一个科目,禅定。前面我们讲忍辱波罗蜜,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诸位想想,如果都不能够忍,你怎么会得定?所以从忍辱,再加上精进,你就得定。定是真实的受用,定是定於一,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唯一,不是独一,而是任一,这佛法才圆融。我学《无量寿经》,我的心就定在《无量寿经》上,我学《金刚经》,我的心就定在《金刚经》上,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每个人定的定点也不一样。所以「一」是任一,不是唯一,不是独一,这才显示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在任何一个法门里面都能得定,定就是三昧,从三昧才开智慧。

  法门虽然多,哪一个法门契自己的机,这一定要掌握到,为什么?契机的法门容易成功,不契机的法门就很难成就,因此在修学选择法门,对於你将来修行证果关系最大。你要选错了,选择很不容易修学的,你要得成就就难了;一定要选契合自己根机。可是选择法门,那是大学问,真实智慧,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任何一个众生亲近佛陀,佛一看,对他的根性彻底了解,佛知道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种种行业佛全知道,所以真的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说法契机。佛灭度之后,也有一些修行证果的弟子们,菩萨、声闻、缘觉,他们也有能力观机,但是他们所证的果,不是究竟圆满的果,因此观机的能力,没有世尊那么圆满。譬如罗汉,阿罗汉能够观察一个众生过去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罗汉不知道,就没有能力;你最近五百世当中的状况他晓得,因此他说法也相当契机,没有佛那么究竟圆满,也算不错了。

  可是到今天,我们所遇到讲经说法的善知识,都是凡夫身,别说你过去一生都不知道,你现在这一生,譬如说你今年三十岁,三十岁以前的事情我都不晓得;你过去学的什么、干的什么,我都不知道,说法怎么能契机?这是凡夫身的困难处。好像大夫看到病人,对病人的病历一无所知,他为什么得这个病?得病多久都不知道;看看你现在情形,给你用药,用药都是试探性的,怕出事情。有一些大胆的,不顾一切给你下药,药一下错,这个人学佛就学出神经病,我们佛法讲著魔了,你看看多少?我们各个地方都看到许多人,年纪轻轻的,书念得很好,大学毕业了,甚至於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学佛学个一、两年神经分裂,多可怜!前途整个毁掉。那是什么?大夫下药下错了,法不对机,害了人的法身慧命,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不能不警惕。

  禅定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就是一心不乱,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就是属於禅定。清净平等是功夫,不是听听你就得清净心,就得平等心,哪有那么容易!什么叫清净?对於世出世间法不沾染,才叫清净。诸位同修要记住,不沾染不是说你不接触,你可以接触,接触不能够染污。宗门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所谓「百花丛中过,一叶不沾身」,那就是禅定。这比喻我们六根可以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知道六尘境界是幻相,梦幻泡影,所以心里面对於外面境界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片叶不沾身。你对外面境界起一念分别、起一念执著,你就被污染,你就没有定功。所以禅定的前方便是忍耐、是忍辱,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我们修定,一定要先从忍入门,忍是禅定的前方便。

  禅定在修学里面是真实的受用,所以禅定也叫三昧;三昧是梵语,从字面上翻译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么是正常的享受?佛给我们说,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概括分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这是六道凡夫的享受;身有苦、乐受,心有忧、喜受,当身无苦乐,心无忧喜,这时候叫舍受,总共五大类的享受。正受是什么?这五类享受统统没有,那就是正受。禅定是正受,诸佛菩萨的享受,这种享受并没有离开我们世间。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诸位看到,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意思就显示诸佛菩萨在哪里?已经跟我们生活融成一片。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些人事物,里面就有许多佛菩萨在里头,可惜我们不认识。到什么时候你会认识?你把《华严经》念通你就认识了,你就认识我们周边真的不少佛菩萨在,这是事实。那些人何以是佛菩萨?他跟我们生活融成一片,享受不一样;我们的享受是苦乐忧喜舍,他们的享受是正受。无论是什么样身分,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自在安乐,那个人就不是凡人,那个人就是佛菩萨示现。你要会看,你要善於用你的六根,你能觉察周边有很多佛菩萨,有很多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

  禅定另一个意思是主宰,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是定功。我修学这个法门,或者是你依照《无量寿经》修学,或者依照《阿弥陀经》修学,这是假设我们选定这个经本、这个法门,别人来给我说什么样的佛法,说什么样的法门,我合掌恭敬,我决不会改变,我一门学习到底,这是你心有定功,你有主宰。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来告诉我,听某一个人说,某个法师说,我们这个念佛的方法还不是最好的,他们的方法比我们更殊胜,於是心就动摇。这是什么?你没有定力,旁边人家轻轻的扇子搧一搧,你就动摇了,你怎么会成就?你说他这个法门比我们好,跟他去学;再过几天又碰到一个人,那个人说方法比他还要好,好了你再跑到那边去。一山望著一山高,你这一生当中天天在转换法门,到最后是一门也不能成就。说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低,《金刚经》上佛的话要改一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赶紧改一改:「法门不平等,有高有下」,就是这个意思了。你这是愚痴,妖魔鬼怪只能动摇愚痴人的心,为什么?他没有主宰,他没有定功。没有主宰,很容易上当,很容易受骗;心有主宰的人,有定功的人,不会动摇。

  这一桩事情,诸位要好好的去读《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就是善导大师的注解,特别去看「上品上生章」那一段注解,那一段注解他注得很详细。我们曾经讲过这全经,也特别讲过这一段,「上品上生章」我记得我讲过这一段,讲得很详细。你要在这一段里面真正学会,你的心就有主宰,不会动摇。善导大师举例说,别说善知识来劝我们改法门,释迦牟尼佛来不行,一切诸佛来也不行,你可以跟诸佛如来说,我已经选定这个法门,那个法门虽然好,让他去学,我还是学这个法门,坚持到底。善导大师教我们的秘诀,佛来劝我们,我们都不会动摇,何况什么善知识?善导大师这个例子举得好,我们要多想想。否则的话,我们这个道心叫露水道心,水上的浮萍,随著风飘动,没根,你怎么会成就?世尊可以说慈悲到了极处,知道末法众生这些毛病,所以在往生之前,给我们留下「四依法」,帮助往后这些弟子们,在一生当中保证你修学成就。四依法里头第一句,就叫我们「依法不依人」,凡是不能成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诫,他搞什么?他依人不依法,注定失败,我们要牢牢记住世尊这个教诫。

  念佛,日本人提倡本愿念佛,说这个法门好,超过我们中国人太多太多,我们中国人念佛都是生边地疑城,他们念佛是上上品往生。本愿念佛出在哪个经上?净土三经一论,后来祖师加进去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里头,都没有说本愿念佛。《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条件讲得清清楚楚,你不听,听人家胡说八道,说老实话,我们念佛生边地疑城,不错!他们那个搞得边地疑城都没分,比我们差远了。何以故?造谣生事,毁谤佛法,他们干的是这个。破坏你的信心,断一切众生法身慧命,你想想他果报在哪里?我们决定依经典的教诲,依法不依人,他修他的,我修我的。你们也曾经听说过,谛闲老和尚早年一个锅漏匠的徒弟,他什么都不懂,老和尚就是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专念,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念,人家念到三、四年站著往生。

  这些人来给我们做现身说法,他为什么有这种功夫?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那个心就定在阿弥陀佛上。除阿弥陀佛之外,他心里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杂念,一心称念,他做到了。《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锅漏匠有没有发菩提心?实在讲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懂,他心有没有发?有,他自己也不知道。蕅益大师说得好,《弥陀经要解》里面讲,一心一意专求往生极乐世界,一心一意就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种讲法,蕅益大师以前的古大德没说过,我们在所有文字记载里头没听说过,蕅益大师讲得对不对?我们细细去思惟,他讲得没错。一心向佛,这不是无上菩提心,是什么心?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老阿公、老太婆不认识字,什么都不懂,经教一堂也没听过,念佛念个两、三年,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他又不生病,走的瑞相那么好,就是专精。他时间虽然不长,他得定,得念佛三昧,就是说他得一心不乱,他心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到极乐世界去,他成功了。

  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的法师,修学其他法门的法师,不如他,比不上他。哪一点比不上?人家专精。我们讲经的法师,有的时候还要读经,有些时候还要准备准备,不能不分心;还要应付听众,还有许多些应酬,没有办法拒绝,所以比不上那个老太婆。她们好,有大福报,世间人瞧不起她,理都不理她,那是大福报,你懂吗?决不是说认识人多,在社会上名气大,那个人有福,那个人一点福报都没有,找他麻烦的人太多太多了。老太婆无知无识,没人找她麻烦,那才叫大福报,一生当中念佛,没人打搅她,没有人破坏她的功夫。什么叫福报,一般人搞不清楚,真正有大福报的人你不认识,完全没有福报的人,以为这个人福报很大;交际应酬很广,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忙到最后三途去了,这福报在哪里?他是三恶道的果报。这个人在世间又没有财富、又没有地位,没人瞧得起他,一心念佛,他的果报在极乐世界,天天站在阿弥陀佛的旁边,谁认识清楚?

  我们现在积极在筹建念佛堂、筹建弥陀村,将来能到弥陀村里面来念佛,这是这一个世纪当中第一等的大福报。到这儿来念佛没有人打搅你,我们会有很多护法护持你,不会让人家来打搅你;你的家人眷属来探望你,我们都会拒绝,你在念佛的时候不让他们来打搅。将来弥陀村里头不装电话,装了电话难免你家里人会常常打电话来,没有电话,跟外面音讯隔绝;里面也没有电视,你也看不到新闻。可是里面装闭路电视,让你看念佛堂大家在念佛,法师在讲经,闭路电视让你看这些,新闻完全看不到。这里头也不订报纸,也没有杂志,所以到那个地方去,天天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你身心安定。那个地方好用功,真正成就诸位,确实可以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纵然得不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一定可以得到。功夫成片是下下品的一心不乱,我们凡夫只要有这种功夫,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凡圣同居土就有分。

  今天你们送给我的红包,供养我的,我给你说,供养我没有福报,我立刻转到弥陀村,你们的福报就大了,真实福报,一点都不假,将来这里头我们预想到,许许多多人在这里头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我们能看得到,能预见的。所以我们这些服务的人员、工作的人员,我也是工作,李木源居士也是服务,工作人员,我们当护法。我们用什么心态来护持大家?我说了很多很多遍,我们一定要从内心真诚发出来,每一个进入念佛堂的念佛人,都是我们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用孝顺心、恭敬心来为大家服务,来照顾大家。有许多同修来告诉我,他们将来也想到各个地方去建立念佛堂,也去建弥陀村,做得跟这边一模一样,来跟我说,我摇头,我说你决定做不到。

  什么原因?你能不能把每一个人看作自己父母,把他看作是阿弥陀佛?你没有这个心,那你就做不到。财力、人力、物力你比我们这儿丰富,我相信你能够做得到,这个心你没有,对一切众生的孝顺心、恭敬心你没有,那你的道场就不如这个道场。你要能对一切众生,具足恭敬心、孝顺心,你就会跟这个道场一样。你们来到此地,觉得这里气氛不一样,磁场不相同。当然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个道场有诸佛菩萨在里面,念佛堂有诸佛菩萨跟到大家一起念佛,龙天善神拥护。这些瑞相,有些同修见到来告诉我,护法神多,他们看到在排队;这些情形我都明了、我都清楚,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一句话,心一定要做得了主宰,绝不被任何境界所动摇。我们依据《阿弥陀经》,依据《无量寿经》,采取持名念佛;四种念佛的方法,我们采取持名念佛,一句名号念到底。我们修学这个方法是有承传,不是自己编造下来;我的方法是李老师传给我,李老师是印光大师传给他,所以我们的承传是从印光大师那里来的。苏州灵岩山是我们的祖庭,我们这个法脉是一脉相承,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怎么可以轻易被别人动摇?为什么我们修学这一点信心都没有?你们听了这些闲言闲语,来问我已经就错了,你来问我,我就知道你没有信心,你要有信心,你怎么会跑到我面前说这些话?所以这是禅定第二个意义,自己在境界里头决定做得了主宰。

  菩萨修学这六个纲目,从布施到禅定都是属於事相,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工作之中,这五个项目。最后这一个是智慧,般若智慧,智慧不是事,智慧没有迹象可寻。可是智慧是修学的枢纽,般若从哪里显示?从前面五种事相上显示。如何显示你有智慧、你没有智慧,如果你修学不执著、不分别,你就有智慧,那就叫般若在里面。你修学还有分别、还有执著,你没有智慧,你没有般若。前面五条要是没有智慧,就不能叫度,布施不可以叫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智慧。所以没有智慧在里面,前面这五种是福报,修布施,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统统是福报,禅定也是福报,生四禅天、四空天,禅定的福报。所以你才晓得六道里面,所谓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它里头没有般若波罗蜜,如果有般若波罗蜜,这个禅定超越六道,不在六道受报。

  般若是什么?六百卷《大般若经》,是般若最重要的典籍,世尊当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说。诸位要晓得,世尊说法总共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讲般若,我们就体会到,般若是佛法里头主要的科目。不是主要的科目,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讲这门功课?是一切大乘菩萨主修的法门,以文殊菩萨为代表,诸位晓得文殊主般若。般若说的是什么?六百卷《般若经》,诸位要是浏览一遍,《般若经》很长六百卷,看前面不晓得后头,看到后头前面忘光;世尊也知道,我们末法时期读书,有这么一个现象。但是你读下来之后,会有一句话不会忘记,这一句话为什么不会忘记?在六百卷里面重复了几千遍,这个印象很深刻。

  这句话是什么?三个字,「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真实的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因缘生法,法不是真的,是假的,你能够看出来,能够发现,是智慧,真实智慧。《金刚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不能详细讲,前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一部《金刚经》,用了很长的时间,好像是每天讲,讲了四个多月。说三心是讲能得,能得的不可得,然后再说诸法,诸法是你所得的。佛在经典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论:「诸法缘生」,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告诉你能得、所得都不可得,这是真实智慧。所以佛在末后一首偈子上做一个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般若,这是真智慧。

  一切有为法,就是一切万法。诸位同修有不少读过《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只是解释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世尊讲经说法时常讲,「一切法无我」。弥勒菩萨为了解释这一句话,造《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里面,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觉得六百六十法太多了,不便於初学,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教诫初学就方便。诸位要晓得,百法一展开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再展开就是一切法,所以百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浓缩归纳。这里面有为法就占了九十四种,只有六种是属於无为法,《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就是指百法里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梦幻泡影。

  这九十四法里面,诸位想想看,八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二十六个烦恼法,烦恼法是说在心所法里头;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这合起来九十四法叫有为法,都不是真的,佛用比喻来讲「梦幻泡影」。这些法所谓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它是不是真正存在?不存在,「如露亦如电」。如电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它不存在,它刹那生灭;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跟诸位细细说过。我们今天误会以为这些现象会存在,是什么回事情?是它的相续相。所以相续相比喻如露,也不是长远的相续,是很短暂的相续。我们人这个身体,其实这个身体是刹那生灭,我们不能觉察,我们看到一个人活了几十年死了,这几十年是刹那相续相。它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刹那生灭,生灭同时。生灭同时就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说生它灭了,说灭它又生了。佛讲这种现象是不常不断,你说它常它立刻就灭了,你说它灭底下相又生了。念头是这个现象,形相上也是这个现象,所以一切事相也是非常非断、非一非异,这才是事实真相。你把事实真相搞清楚、看明白,这个人才叫有智慧。

  菩萨现身说法,教化众生,恒修六度法门;恒是恒常,永远没有间断。虽修六度法门,决定不执著有能修、有所修,他要执著有能所,他就是凡夫,他修的是福,他不是修六度。他之所修的六度,他虽然很认真、很努力在修学,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不但没有执著,连分别这个念头都没有。我们就无法想像,这一个人要不分别、不执著,他怎么办事?无论是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你不分别、不执著,你怎么个修法?所以佛在经上才用了三个字,不思议,佛菩萨的境界不可思议。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想不到的,他真的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事情做得很圆满,做得很周到,确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要问他怎么成就的?不可思议。我们也说不可思议,好像这个话没答覆一样,你听了一定很不满意,一句「不可思议」搪塞掉了。跟那些宗教家所讲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人从哪里来的?上帝造的;上帝从哪里来的?不晓得。佛法里面讲不可思议,实在讲就是普贤菩萨行愿里头的两句话,「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是这么成就的。

  所以随缘就是我们重要修学的科目,起心动念攀缘了,攀缘是凡夫,随缘是佛菩萨,随缘就是一样做,做得很欢喜、很高兴,很认真、很努力。李木源居士从来没有休息,今天晚上去开会,忙得不得了,半夜都不能睡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的精神体力那么好。他不是为自己做,为众生做,为众生做也不著众生相,也不执著造作的相,这叫智慧,这叫般若波罗蜜。布施里面不著相,《般若经》讲三轮体空,不执著能施,也不执著所施,也不执著施物,你所施的这些事物,统统不执著,这就叫般若波罗蜜,布施也就称为布施波罗蜜。持戒,也不执著能持、所持,这叫持戒波罗蜜。以此类推,一直到禅定。

  由此可知,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我们能够舍掉能所,般若波罗蜜就现前。只要你还落在能所里面,自己一定要晓得,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所修学的全是福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这个事情福不能解决,这个事情是指什么事情?生死大事,脱离六道轮回这桩事情,福报不能解决。换句话说,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能解决,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要想出离六道轮回,什么能解决?般若波罗蜜就能解决,般若波罗蜜能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能帮助你脱离十法界。所以般若的教学,就变成了佛法的中心科目,道理在此地。这个理念,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一切经论里面都没有离开般若波罗蜜。为什么?般若波罗蜜是一切经教的教体,也就是说,一切经教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生出来的。大乘经祖师判教、辨体,一切大乘经以什么为体?以实相为体,实相是般若。

  般若波罗蜜在哪里?经文字字句句里头都有般若波罗蜜,所以经文字字句句义趣无有穷尽,哪里能说得尽?跟大家讲解,每一个字讲两个小时,一点都不为过,两个小时能把意思讲得完吗?讲不完。两个小时讲一句、讲一个字,粗枝大叶,绝对不是细讲,细讲字字句句,那就是佛经里头所说,尘说刹说,无间说,都说不尽。由此可知,般若智慧的重要。我们这个经文也只能讲到此地,般若一般的讲法,诸位可以参考古今大德的注疏。江味农《金刚经讲义》好,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也好,我们读读对於般若多少会有一点概念。这两句叫半偈,四句是一首偈。这半偈是法藏比丘为我们示现,行六度、拔众苦,也是四弘誓愿里面,学法门、断烦恼,我们用这两句话,做这两句的一个总结。

  底下一句:『未度有情令得度』。这一句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未度的。未度我们要帮助他得度,这就是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话虽然是这么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用无量法门来度众生?成佛才行,不成佛做不到。佛法当中常说,像《普门品》里面所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佛身可以说无量法门,这个诸位要记住。什么时候现佛身?一定要看众生的机缘,机缘成熟。这个时候的机缘不是一个单纯的机缘,也就是说明各种不同根性的机缘都成熟,那你现身说法你不能说一种法,你要应付各种不同的根机说种种法门,在这个机缘之下,那你就一定要现佛身。所以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不是随自己的意思,是应机,顺众生,顺一些根熟的众生,而是很多很多种不同根熟的众生统统成熟,这是示现佛身,为说种种法门。

  佛灭度之后,这三千年当中再没有一尊佛出世,什么原因?没有这个机会。而往后往往一个地区、一个处所,众生根成熟,大多数是一类;一类根机成熟,那就现菩萨身,示现一门深入。而在末法时期,世尊在《大集经》上讲得很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这个成就都是讲根机成熟。在正法时期,一类持戒证果的人根机成熟;像法时期,一类禅定根机的人成熟;末法时期,这一类净土根机的人成熟。我们读经,听佛说话,要懂得佛的意思,这对我们来讲,对自己帮助自己选择法门,对别人来讲帮助我们观机,帮助我们帮助一切未度有情。

  在今天我们对於这些社会广大群众,我们如何帮助他们?用一句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帮助他们。不管他信与不信,佛号他听进去了,听在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会磨灭,成为将来再遇到缘分的时候,他会起现行,他会学佛,他会念佛往生不退,他会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把这一句佛号,把阿弥陀佛的形像让他看,一看也落在阿赖耶识里头,见闻弥陀形像、名号,这就行,这就是接引广大众生。在新加坡这个地区,这是个热带,一年只有一季,没有四季,这个地区方便,一年到头就穿一件T恤,不要再多加衣服,我们T恤印上阿弥陀佛,马路上走一圈就度了很多人。所以大家出去办事、出去买菜,穿上阿弥陀佛T恤,你就度了很多人,让人家看到弥陀名号的名字。这个地方受英文教育的很多,我们阿弥陀佛的名号中英文都印上,各种人统统都普度。

  这个地方,新加坡用四种语言,有马来语、印度语,我希望诸位同修,将来印阿弥陀佛名号T恤印四种文字,这个衣服穿到外面去,多元文化,普度众生。未度众生令得度,我们要用这种方法,一定要会做。图案设计得很美,让每一个人看到都能生欢喜心。现在社会年轻人穿的是什么衣服?图案都是画的妖魔鬼怪,看到都是吓死人的。我们穿这个服装,后面印阿弥陀佛,度这些妖魔鬼怪。我感觉得现在我们做的这些衣服还不够,穿著的人虽然多了还不普遍,应当大量去制作免费赠送。将来居士林下面布施吃饭,也布施衣服,我们印这些T恤放在下面,吃饭一个人带一件都穿上,下一次来的时候穿这个衣服才招待,不穿这个衣服我们就不招待你,好事!这是讲没有得度的。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度」是说什么人?已经相信净土法门,已经修学净土法门,可以说末法时期这一类众生根成熟了。根熟了的人,我们就决定帮助他这一生往生,所以我们建念佛堂,我们建弥陀村,为什么?就是「已度之者使成佛」,我们要把这句话落实。建弥陀村、建念佛堂,落实这一句,我们这个经不是白念,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圆圆满满。根熟了,还没有到完全成熟,已经有个七分、八分,我们再加一把力,再辅助他,他就达到十分,达到十分就往生不退成佛了。诸位要晓得,已经有个七分、八分的人,遇不到这个缘,他这一生不能往生,还要等来生。来生不是底下一生,不晓得后头多少生、多少劫,就是你下一次再碰到这个机缘不容易,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我们明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对这个机缘要格外的珍惜,遇到了决定不能空过,遇到了一定要真正发心。

  有许多人怀疑,我们遇到了,这一次我们在这里做义工,他们都念佛往生,那我们将来怎么办?想到这个地方不想做义工,还是到里面去念佛好,那没人护持了。大慈菩萨早就知道,所以在经上告诉我们,你劝两个人往生,比自己精进,你劝十几个人往生,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你能够护持,让他们统统往生,除非你自己不想往生,你自己想往生,你念佛功夫不够不要紧,到你临命终时,他们一定会拉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为什么往生?是他帮我来的,赶快去接他;阿弥陀佛也来了。我们这个世间人忘恩负义,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知恩报恩,所以你帮助他往生,他将来一定帮助你往生。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听了都能够点头,都能肯定,我们的功德绝不空过。所以我劝同修,我们同心协力我们来做义工,成就这些根熟的众生,成就他们就成就我们自己,自他功德不二。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乘无量寿经  (第四十集)  1999/3/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40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经文第八行: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经文是说明,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发愿。经文分为六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愿声同佛」,第二段「慧超彼岸」,第三段「如佛救苦」,第四段「悉令成佛」,这是已经介绍过了;今天这是第五段「坚求正觉」。经文虽然只有两句,意思很深,是我们现前应当学习的。从经文表面上看,似乎是修供养不重要,求正觉重要,而实际上两者都同样的重要。虽然都同样,这里面还是有宾主之分,前面一句是说修福,后一句是说修慧。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世尊都是教导我们「福慧双修」,两者不能够偏废,不能够执著,应当同时修学,相辅相成,才能够证得圆满的果位。我们在三皈偈里面,读到「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这两句「修福」、「修慧」,这两种都达到究竟圆满,可见他并没有轻视供养。佛为什么在此地要说这两句话?这两句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修福千万不要忘掉修慧,没有智慧的福报,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冷静的观察,仔细的思惟,没有智慧的福报,享福没有不造业,福享尽了多半是堕三途。那个福报很大,不是普通的福报。

  前两个星期,有同学送了一张影印的新闻来给我看,这是中国大陆报纸上刊登的。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有六个大人物现在变成了猪身,这里面有袁世凯、有李鸿章,这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怎么知道他变成猪?这个猪生下来,这身上有他的的名字,奇怪!有他的名字。这是说明修福不修慧。在人世间的时候,享尽了人间的富贵,死后还不到一个世纪,已经沦落在畜生道,变成猪身。这是给我们一个很高的警惕,说明修慧比修福更重要。但是决定不可以误会我们就不要修福,你这么想法,你就错了。

  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这个话虽然是对善财童子说的,善财童子是代表我们,对他说就是对我们说。他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是『供养恒沙圣』。恒沙是讲数字,恒河沙数,印度有一条大河,恒河。恒河的沙非常细,我没有去过印度,有不少从印度朝圣回来的同修,带了恒河沙给我看,确实像面粉一样,跟我们这边的沙不相同,它比我们的沙细很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恒河两岸讲经说法的时间很长,所以凡是讲到数目大的,佛都用恒河沙来做比喻,恒河沙数不尽。这是说假使你曾经供养,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圣人;这个地方的圣人,通常是指地上菩萨,也就是初地以上。供养这些圣众,那个福就很大很大,福报很大。佛在此地说,反而『不如坚勇求正觉』。这么大的福报,决定不会堕三途,你是真正供养圣贤,怎么会堕三途?堕三途多半修的是人天福报,是有漏的福报。如果供养佛菩萨,决定不至於堕落,但是「不如坚勇求正觉」,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

  我们先说供养。我们今天学佛、修行、弘法利生,实实在在说我们的福报不足,因此做什么事情都有障碍,都有困难。这些障难就是说明我们的福报很薄,过去生中没有修福,这一生当中也疏忽了修福。可是我们觉悟明白了,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还是要做,这些事情都是属於供养修福一边的。修福一定要学佛菩萨,佛菩萨有高度的智慧,跟我们凡夫决定不一样。凡夫修福往往是斤斤计较,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布施供养的财物,心里总是想著,这个钱他是不是真的去做好事?譬如,过去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地区发生灾难,水灾、旱灾,也有不少慈善团体,在此地募捐去救灾,往往有一些人:这救灾好事情,我捐的钱会不会到灾民手上?会不会被他们用掉?这个念头一动,就不敢布施,不愿意供养。为什么?怕的是这个钱到不了灾民的手上。这种情形有没有?有。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个观念,谁还去救灾?不是让那些灾民,都在那里受苦受难。菩萨救灾,没有考虑,没有顾虑。我们捐助给他,他如果从中取利,那是他的因果,我们清净心布施是我们的福报;我得福,他背因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无论别人能不能把这个钱送到灾民手上,这个事情我们都应该要做,毫无顾虑的去做,你的福报是圆满的,你的福报是清净的。只要落到分别执著上,修福的机会往往你就当面错过。

  新加坡有一位谈禅法师,我对他非常尊敬,跟李会长也非常要好,我去看过他很多次。这个人自己修行是修苦行,住的是小房子,穿的衣服很平常的粗布,吃饭一个菜,非常简单,饮水是自来水。我们去看他、拜访他,他去买一杯矿泉水,那是他最高接待客人的敬意,买一杯矿泉水给我,他自己喝自来水。对於中国大陆许多佛法里头的帮助,他美金是一百万、一百万的捐助。捐出去之后,问都不问;我这个钱捐给你了,你是不是做的好事,你的因果,与我不相干。你真正为佛法做事,你有福;你要拿去自己去享受,你将来堕阿鼻地狱,我没有事情。这是我在海外见到这样一个法师,真正是难得,我们比不上他。他钱从哪里来?他在城隍庙,他讲他是庙主,看庙的。在庙里摆一些香、纸、蜡烛,人家到城隍庙去烧香,买香、蜡烛的钱,一块、两块这样攒积起来的。他一分钱没有享受,全部布施做功德,是我们这个时代模范的出家人,他的行谊是菩萨示现。我们的生活比他优裕太多,人家做的是什么?我们做的是什么?摆个香摊在那卖东西,零零碎碎一块、两块,自己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心不离口,口不离心。你看到他极普通的一个出家人,你不知道圣贤示现。所以说这是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学习的。

  居士在家学佛,李木源是菩萨。你看他的生活多么简单,一分一厘他都节俭,佛教给我们惜福,教给我们积功累德,他真的做到。他不是说的,他真做到,口说有什么用处?必须要把它落实。眼前众人看到他的生活非常清苦,他自己感受无比的快乐,前途一片光明,将来决定生极乐世界,真有把握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现在虽然没去,我看到他已经在作佛了,他所做的都是佛做的事情。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一切供养当中,财供养不如法供养。但是世间人重视财,他有贪心。所以财供养是手段,法供养是目的。佛菩萨教化众生、利益众生,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众生不知道佛菩萨真实利益,那佛菩萨也得随顺众生,「恒顺众生」,先用财布施给你;佛家所谓「先以利欲牵」,来接引、牵引你,「后令入佛智」,后令入佛智是法布施。所以财布施是手段,最后法布施是目的,给你真实的利益,给你无尽的利益,然后你才知道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你才真正知道佛菩萨恩德之大,永远报答不尽。

  财布施,诸位都知道,佛告诉我们一切世间众生,不仅仅是我们地球这个世间,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想财富?哪一个人不想自己有智慧?哪一个人不想健康长寿?这是一切众生都在希求的;学佛的同修希求,其他宗教徒也希求。你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里面有理论、有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没有求不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作佛都能求到,何况世间这些名闻利养,在佛家看这鸡毛蒜皮,轻而易举,哪有求不到?你必须晓得理论与方法。理论是因果的道理,你得财富、得聪明、得健康长寿,那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修因,你才能得到果报。财富的因是什么?是财布施,这个世间人不懂。你有财布施给别人,愈布施你得的财富愈多。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很多发大财的人,决不是他幸运,决不是他聪明,决不是他用手段,不是的;前生种的因殊胜,他这一生不管经营什么事业,他都会发财,他命里头有财。命里有财,前生种的因,要懂这个道理。

  那我们前生没种因,怎么办?现在种来得及,现种,现种也能现收;不种要想收,没这道理。我今天在报纸上看看新闻的标题,里头有一条,现在经济不景气,窃盗、绑架案件多了。你去偷盗也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没有偷都偷不到;我们命里没有去偷,还没有偷到,就被警察抓去坐牢了。你偷到的东西,依旧是命里有的,那你何必去偷?佛家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真理,这个话不是假话。我们要想自己得财富,你要修财布施;你要想得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长寿,你一定要修无畏布施。

  我二十六岁学佛,这个道理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我对於老师非常尊敬,依教奉行。我前世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生活非常艰苦。前一世这三种布施,大概只修了法布施,所以我还有聪明智慧,我没有福报,我也没有寿命。过去多少人给我看相算命,连韩馆长都替我去算过命,她拿到我的八字给人算命,算了之后人家就很奇怪,问馆长,他说:这个人还在吗?那个时候大概,我差不多是将近五十岁的时候,可见这个算命不错,算得还相当准。他问她这个人还在?她说:这个人在。算命摇摇头,奇怪!这个人为什么还在?结果这个算命问:他做什么事情的?她说:他出家的。出家,另当别论。换句话说,要不出家,四十五岁准死无疑。

  出家人实在讲也保不住。跟我同时出家、同时受戒,我们师兄弟有三个人,明演法师、法融法师,可能诸位都不熟悉,我们三个人同年,而且三个人都短命,看相算命说,我们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所以四十五岁那一年,大概二、三月法融过世走了,五月间明演走了,七月间我生病,我一想我也跑不掉了。自己知道,我们都不错。明演法师走的时候,他是自己走到荣民总医院去挂急诊,进急诊室半个小时他就走了;所以他没有病苦,自己乘公共汽车,到急诊室去挂号,进入急诊室半个小时就走了。这都是修行,还算是有一点功夫。我那一年,正是在夏安居的时候,在基隆大觉寺,大觉寺的老和尚请我去讲《楞严经》。《楞严经》很长,十卷我讲完第三卷,得了一个重感冒,病了一个月。我一生都不生病,那个时候一想,得病的时候一想时间到了,前面两个走了,这大概是我了。我想到既然要死了,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我懂这个道理,所以我就念佛求往生。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每一天煮点稀饭咸菜,那时韩馆长照顾我,等著往生。这样子搞了一个月,慢慢身体恢复过来,好了。好了以后,一直都没有生病。

  这一次生这个病,想想什么原因?我占据了你们同学的时间,所以《华严经》不讲了,这个时间让出来,给你们同学在此地练习讲经,我的《华严经》搬到净宗学会,八楼小教室里去讲。因为我们讲经,主要的目的是要制作录像带,将来供给广播电台使用。我这个念头一发,我的病就好了,没事了,什么都没有了;想一想很有道理,我占据你们的时间。凡事都有个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三种布施都修,这三种果报都现前。我本身给诸位是现身说法,我没有求寿命,我也没有求福报。出家之后,我剃了头就教佛学院,就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四十年没有间断过。什么都不求,可是福报自自然然现前。

  有一年台北举行仁王护国法会,我讲《仁王经》讲二十天。法会当中遇到甘珠活佛,这是藏传密教的一位大德,跟我也是很好的老朋友。见了面之后,他告诉我;他的年龄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几岁的样子;法师,你过来。我说:有什么事情?佛爷!他说:你这些年讲经说法的功德很大,你本来没有福报,你以后福报很大,不但福报很大,寿命很长;本来你短命,他说:我们在背后都说你。我说:这些事情,你不说我也晓得,我也明白,我也知道。福报很大,寿命很长,我没有求福,也没有求寿命。中国谚语所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活在世间一天,为佛法工作一天。我这个态度跟李木源居士完全相同,活一天为佛法、为众生服务一天,决定没有自己,所以自己清净自在。为自己很累,为别人不累;事情做成功了大家有福,做不成功大家没福,那有什么法子?自己决定没有得失这个念头,你就会生活得很自在。

  这是在佛法当中,接受老师教诲,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入佛门是听老师一句话,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习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一句话打动的,我很想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既然有,那我应当要学习,我不会错过这个因缘。四十七年的修学,我真的得到了,所以我对於老师始终感恩之心。我们的教室、讲堂,我们都供老师的遗像;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哪个道场,我老师的照片一定供在讲堂里面、佛堂里面,时时刻刻与老师共在。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报恩、幸福之中,无比的自在快乐;没有得失,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李居士知道我,他认识我相当深刻,总是想方法把我留在新加坡,他知道留我不容易,稍稍有一点不如法,我马上就走了。如果这个地方一切如法,我有责任要帮助他,我全心全力协助他;他要是做得不如法,我就离开了,没有什么人情。绝对不是说,他这个地方物质条件优厚,我会在这里多住几天,没这个事;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留不住我。这个地方真正在办道,真正在修行,真正在用功学习,我一定住这个地方;我有使命感,我有责任感,要协助大众。如果大家是来玩票的,不是认真修行,我住在这个地方毫无意义。我讲经四十年,今年七十三岁,也应该退休了,我也很想找一个很幽静的环境,自己去进修。这一次到澳洲,在澳洲原始森林里面住了三天,我很喜欢,如果在那个地方建个小茅篷进修,你说那多自在!与世完全隔绝。这是我一生向往居住的一个环境,我念念不忘,如果没有弘法的缘分,我就会退休,我到那个地方去享受大自然。那么这儿有同学们认真要修学,认真要修行,我只有舍弃自己,自己的受用,怎么样辛苦我也要帮助大家。我的理念、我的作风,李居士知道得很清楚。

  在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法供养里面,普贤菩萨给我们说了几条,这几条都是纲领。第一个所谓「如说修行供养」,我们有没有做到?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统统做到,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会违犯,这叫「如说修行供养」。我常常劝导大家,也告诉大家,佛所说的经典,实际上就是佛所讲的话,我们后人尊称它为经典。为什么?他所讲的是真理,永恒不变。古大德尊称佛所说的叫它做妙法,它到底妙在哪里?古德给我们说明,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佛所讲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圆满的,这就妙了。所谓圆满,这里头具有四个意思,佛法讲四分,四个意思,教、理、行、果。

  我这一次在澳洲,给世界宗教和平组织里面,这一些各个宗教的领导人,也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说明佛法的内容,这妙法。我们如果讲教理行果,他听不懂,所以我就改变一个方式来介绍。佛经字字句句包含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真诚的教诲,第二真实的道理,第三是至善的行为,第四最高的享受。我把「教理行果」用这四句话来说明,他们听得懂,听了都点头。字字句句都具足这四个意思,所以称之为宝,称之为妙法。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第一个对於佛陀真诚的教诲,我们要信仰,深信不疑;第二对於佛所讲的道理,要透彻的理解;第三佛所说的至善的行为,我们要真正做到;第四最高的享受,我们才真正得到。你能够得到最高的享受,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证果,你修行证果了,证果就是在生活上的受用。

  这个介绍,他能听得懂,他们也能接受,听到也非常欢喜。可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说到他欢喜,还要叫他更欢喜,更欢喜是怎么说法?佛经如是,你们的经典又何尝不如是?他们就很开心了。佛经句句是妙法,你们那个经典句句也是妙法。我称他们都是菩萨,我出大门的时候,遇到一个基督教徒,是一个基督教的代表,对我非常礼敬,给我拉手,他说:法师,你称我作菩萨,我们称你是神;立刻就有回敬。所以我们必须要尊重别人,我们好,别人也好。在佛法里面,实实在在讲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法法皆第一,人人皆第一,事事皆第一,找不到第二,这才叫平等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才真正能够落实多元文化,共存共荣,和睦相处。它的效果,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每个人都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我期望全世界,所有宗教师、所有传教师,应当要尽的责任,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感。你成为一个宗教师、传教师,你的使命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种人,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所以我称他作菩萨,名实相副。

  所以一定要记住,「如说修行」。这个「说」,佛说的,佛所讲的我们完全做到,这就是供养。不仅仅是供养诸佛如来,是供养我们的自性,供养一切众生,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换句话说,自性得到好的养分,智慧就开了,自性里面所含藏无尽的福德,自然就现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深信这个道理,所以没有钱,敢办事。李居士日夜在筹画,赶紧把弥陀村建好,建弥陀村的目的何在?要救这个社会,要救这个劫难,为这个而建立的。念佛、修行能够挽救世界的劫难,这里面有一篇很深的道理,他懂得。弥陀村的构想,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要求两桩事情:天天听经,天天念佛,如说修行。我们只要求这么一个条件,住在这里面的人衣食住行统统供养,你不要带一分钱进来,供养你一辈子,一直送你往生,帮助你作佛。李居士还在找人设计服装,将来进来之后,我们穿同样的服装,平等;吃的平等,穿的也平等,你自己的衣服都不要带了。

  可是诸位想一想,弥陀村我们的设计,是有四百多个房间,一个房间住三个人,住一千两百人。一千两百人生活费用打哪里来?你说:李居士有这么多钱;李居士一文都没有,有这么大的胆子,李居士说:我没有钱,我的老板有钱。老板是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大福报,我们今天是替阿弥陀佛做小工,替他办事。你看看信心成就事业,不是说有钱才做,没有钱就不做,不是的。看这个事情要不要做?需不需要做?是不是迫切需要做?今天大灾难临头,是迫切需要做。这就是菩萨发心,世间人不敢做的,他敢做。他能不能做得成?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所以第一要紧,大家要记住,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业。你自己不是真正的菩萨,你就不能利益众生,你也不能成就佛法的事业,所以第一句重要。

  我们又为了便利同修,经文太长了,怕你记不住,所以把经文里头最重要的教诲,我把它节录出来,一共节了六十条,这大家就好记了。这六十条,在《净宗修行守则》里面,《净宗修行守则》是我们的「行」经,经有「教、理、行、果」四种,这是修行的,也就是我讲的至善的行为。这个小册子,印成了小册子,给诸位随身携带,时时看,看到要做到,条条都要做到。这个小册子里面,一共有三部分:前面一部分,是节录净宗五经里面的教训;第二部分有六十条,就是《无量寿经》的教训;第三部分,大概也有六十几条,节录《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所讲的教训。这些经都在此地讲过,我们能把这几条做到,你就是真正的菩萨,你是真正的修行人,你一定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你发愿为佛法、为众生,做任何事业都会圆满,有愿必成。我们自己要具备这个条件才行,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求感应求不到的。你能求,有求必应,是你本身具备好的条件,这个大家一定要懂得;自己不认真修行,决定不能成就。

  第二句「利益众生供养」,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的。我们心心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心量要大,决不能说利益我喜欢的众生,我不喜欢的众生,讨厌的众生,我就不给他利益,你这个想法就错了。利益众生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类别,一律平等的利益。利益里面,最大的利益是什么?佛在经上所说,帮助众生觉悟,这是最大的利益,所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众生为什么会有苦?苦是他迷而不觉,他就苦了。他有灾、有难、有苦,我们在物质上帮助他一些,只能救一时,不能救一辈子。纵然你有能力,帮助他一辈子,来世怎么办?你还能照顾得到吗?来世还有后世。佛菩萨利益众生,生生世世给他永恒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你想想这个事情,我们怎么落实?这个落实,就是教育。诸位要常常想想,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这大家都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跟中国孔老夫子一样,一生都做社会教育工作。这个教育工作没有报酬的,义务的,佛没有收人家一分钱学费;接受供养,不过是一天吃一餐饭,接受一钵饭而已。三衣一钵,一无所求,一生教学不倦,这是利益众生供养,我们要学习。

  在古时候交通不方便,人民生活范围很狭窄,确确实实有人老死不相往来,住在这个乡村里面,隔壁那个乡村可以看得到,也不过几里路,一生从来没有到过那个村庄,有;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圈子很小,交通不便。这个样子才要建道场,所以各个地方都有道场,都有法师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现在时代变了,科学技术发达、资讯发达,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出了一点小小的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交通便捷了,你说在古时候,要从中国到此地来,到南洋来,谈何容易!有机会给你来,你也害怕,坐船要坐几个月,那还得了;现在交通便捷,几个小时就到。我在澳洲,在雪梨,雪梨一些同修们跟我见面,我就跟他说,台北到雪梨在我们三十年前,大概三、四十年前,台北到高雄的距离。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快车八个小时,慢车十二个小时,快车八个小时。现在从雪梨到台北八个小时,地球小了,所以地球村了。

  观光旅游好像变成一个人生活里面必须要的,并不是奢侈,是变成生活一部分,去度假。於是我们跟外面的世界接触就频繁,你会接触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国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你要跟他们在一起生活,这就叫多元文化。所以要有利益一切众生的观念,种种界限统统要突破。现在这个地球变成一家,这个家大不大?不大,很小的家庭,比起佛小得太多。佛的家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佛是「以法界为家,以众生为己」。我们如果想作佛,你要不能把这两句话落实,你就作不了佛。大家念佛都想成佛,都想到极乐世界去成佛,你要先有这个理念,要把这个理念落实,「一切众生是自己,虚空法界是我的家」,你才有作佛的指望,所以你起心动念,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是个愿望,愿望能不能变成事实,那又是一层功夫。怎样把愿望变成事实,给它落实?你要有行动。

  我这一次有机会,参加雪梨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组织的会议。我也感觉得很奇怪,他们怎么会找我?我跟他们完全没有往来,他们来找我,而且对我很尊重。这个会议一年举行两次,半年一次。参加这个会议的有三十多个宗教,都是这一些教派的领导人。每一个教派都发言,他们的理念,他们的作法,都有一个简短的报告。会议两个小时,他们给我三十分钟讲话,对我非常尊重;他们每一个人讲话,大概只有五、六分钟,给我三十分钟,对我非常礼遇。我听了之后,本来我也有个准备,你们同学都知道,准备那个东西到那里不管用,发给他们作参考了。因为我听他们每个人讲话,听完之后我给他们建议。这个会议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这一些宗教家们的理念,我非常敬佩,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求整个世界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理念好,这是我们尊敬的地方。

  但是这个理念怎么样落实?问题严重了。会开了这么多年,一年开两次,起不了作用,社会还是动乱,世界还是不和平,还是有争执,大家都想不出一个方法来。所以我提供他的意见,我给他说明,佛家《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那是毗卢遮那佛的世界,那是一个多元文化,比我们这个世界大得太多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参加大会的这些群众,就有两百七十多个不同的族群,那个族群非常之大,每一个族群里面的人数无量无数,我们这个世界算什么?范围太小了;极乐世界亦复如是。为什么华藏世界的人,极乐世界的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都能够和睦相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这一提醒,大家是聚精会神,专心的来听我讲解。我说他们能做得到,只有一个因素:天天讲经说法。《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讲经说法,从来没有中断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也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讲经说法,这就是教学,唯有教学能把这一个理想落实。他们听了我这个,也同意我的看法,一定要通过教学。

  我们中国古人常讲,那是讲那些念书的人,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不像人。人都有烦恼,都有恶习气,三天不读圣贤书,你的烦恼习气原形毕露,那哪里是个人?什么样才叫人?遵守五戒十善,而没有过失,那个叫做人。五戒没有了,十善没有了,你是畜生、是魔鬼,不是人。现在这个世间,你到外面去看看,妖魔鬼怪;无论到哪个地方,你就看到这些图腾,甚至於身体穿的T恤,那里面都是些妖魔鬼怪,人不人,鬼不鬼。我们在外面看BUS,BUS上面看的都是鬼怪,到处都是。读圣贤书重要,讲经说法重要;我们这个道场,我们天天在讲。

  我生病这个期间,中断了两、三个星期,回来之后李木源居士告诉我,同学们已经退心,已经散慢了。我听了害怕,如果是这种情形,我们的佛学院决定不能办,培训班也得解散,这很可怕的现象。同学们还不能自立,还不能够独当一面,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还需要我们来辅导。为什么会散慢?我了解原因,你们这么多人,此地一个星期讲经的时间太少,轮流时间太长;两、三个星期才轮流到一次,甚至於一个月才轮流到一次,怎么会不懈怠?所以这个事情难免。我一生没有管过人,我不希望约束人,我不希望管人。实在讲,我这一生也没有人管过我,这很自在!我一生没有人管我,我就不应该去管人。我一生活得很幸福,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大家都晓得,我是「三不管」的法师;这就是我享的福,不容易享得到。

  所以回来之后,我决定把时间让出来给你们同学,我一个星期讲一次。希望每一天讲经两个小时,两个同学出来讲,一个人讲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你们写讲稿要写一万字,每一个星期写一万字的讲稿。讲台上讲演,还跟过去老办法一样,每一个同学都要对他提出评语,每一个同学都要交,帮助他改进,帮助他进步。我们这样学习才踏实,时间才不会空过;我们也对得起这一边的常住,给我们的关怀,给我们的照顾,给我们的供养。一个学期下来,你们写了,我看总有二十万到三十万字,就写成一本书了,这是你们在此地学习的成绩,你要拿出成绩来才行。如果将来发展成为佛学院,我们的教学方法始终不变。诸位在此地学习过程当中,你们也感受到这个教学法有效果;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佛学院成立之后,我们可以多开几门课,但是同学们选择,一定是选择一门专攻。其他同学所修学的我们可以听,只是听,给他做评语,帮助他改正,自己专攻自己的课程。每一个同学,在每一个学期,要完成一部著作。所以我们这里不需要考试,你把你的著作拿出来,这就是考试,等於论文一样。

  有利益众生之愿要落实,第一个「摄受众生」。什么叫做摄受众生?要懂得。用现代的话来说,摄受众生就是与一切众生有缘,不但是有缘,有很深的缘分,有很密切的缘分,能令一切众生,对你生尊敬的心,爱护的心,向你学习的心,你的教化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摄受众生要靠什么?不是靠学问,学问好,不见得赢得人家对你从内心的佩服。所以摄受众生是德行,你有高尚的品德,你有爱护众生、利益众生的行谊,你才能赢得一切众生的拥护,一切众生对你的热爱。你们在此地应该可以见到,我们对其他的宗教访问,我们去拜访,虽然这才是一个开端。我们去年除夕的温馨晚会,我们邀请新加坡所有的宗教团体都来参加,我们大团圆,我们在一起过中国的农历年,这是摄受众生。有人来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只答覆他一句话:佛教我这样作法。佛教我「摄受众生供养」,这就是摄受众生供养的落实,多元文化的落实。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我们要做到。九号,我们去拜访印度教,底下跟基督教、天主教已经在联系了,我们每一个宗教都要去拜访,平等。其他宗教节日,我们也欢喜参加;我们的节日,我们大请客,我们也请他来参加,落实,都是属於摄受众生。

  底下菩萨又告诉我们,「代众生苦供养」,这一条重要。实在讲,从理上来讲,众生苦没有人能代。我们很苦,佛很慈悲,佛能不能代我们受苦?不能。为什么?你受苦、享福,是你的业报,你种的有这个因,你一定要感受这个果报,谁都不能代替。所以「代众生苦」,只是我们一个愿望而已,我们愿意代众生受苦。实际上,如果真的能代,因果定律岂不是被推翻了吗?佛也不能违背因果定律。佛菩萨如何代替众生受苦?只有一个方法,减低自己的享受,多帮助众生。在自己物质生活上处处节俭,我们一天能够省一块钱、省两块钱,节省下来,我这一、两块钱就能帮助别人。真有这个心,真正有这个行为,要做到。

  所以有一些同修,常常想请我吃饭,在外面请吃饭很浪费时间,吃一餐饭好几个小时,浪费时间,但是人家盛情好意。我现在想通了,开悟了,什么人请客我都答应、我都欢迎,到哪里请客?居士林二楼,你们把请客的钱捐给弥陀村,我来陪你们吃饭,这个好!不浪费时间,也不浪费金钱。居士林菜肴,比现在一般素菜馆做得好,所以居士林这一改进,素菜馆好多都关门了。大家请客都到居士林来,不但请我,我提倡,我希望所有请客的人,统统到居士林来请客,把你那个钱捐给弥陀村,做无量功德。又做了功德,又请了客,又吃了这么好的饭菜,你说多自在!这是一举数得,所以鼓励大家到居士林来请客,这就是属於代众生苦供养。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节俭,不可以浪费,要惜福!

  我在这一生当中,过去见到两位老师,一位是我在抗战期间一个老校长,周邦道先生,一个是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每一个月生活费用六十块钱,台湾钱六十块钱,合美金二块钱,一个月生活费用。他每一天吃一餐,而且吃得很少,我看到他老人家这个样子,我跟他学,我也每天吃一餐。但是我这一餐比他吃得多,跟他一样不行,受不了;他一餐两个馒头,小馒头够了,我要吃三个。所以他一天,两块钱生活费用够了,我那个时候在台中,一天三块钱生活费用。我跟他学,我学了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他问我:那你感觉到体力精神有没有什么两样?我说:不觉得,一样。他把桌子一拍,好!你一直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我们谚语讲「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生活费用很少,一点点就够了,就不要求人。求人是最痛苦的事情,看人的脸色,好难看!所以我一生饿死,我也不求人,我有这个骨气。

  所以生活一定要节俭,一定要知道惜福,决定不可以浪费。你们今天看我,好像是有一点福报,很多人来供养。我没有求人供养,自动送来的,你也不好推卸。我生活还是很少,你们看我吃东西吃得很少,所以送来东西大家享受。今天还有人从台北,煮好的东西带来,真不容易!煮了这两锅带来,我看了我很喜欢,我就告诉悟忍师送到二楼餐厅,你们今天晚上念佛的人,晚上肚子饿了可以去吃。人家供养我,我供养大家,供养大家就有福报,佛家常讲「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人家供养我的,我都供养你们了,我不了道由你们大家代我还,所以立刻就转送给别人。你们供养我的钱,我看都不看,全部拿去给弥陀村。弥陀村现在给我的收据,可以订成一本书,一大堆。所以要晓得,福报转送给一切众生,这个福报是无有穷尽,愈累积愈多,愈多愈布施,这个福就是享不尽的福。但是自己一定要刻苦,决定不可以浪费,多余的决定供养缺乏的人,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

  在上一次有个宴会,有一位居士问我:法师,你住在哪里?你自己的道场在哪里?我自己没有道场,我自己一生没有自己的住处,我住在别人的道场。出家了,自己就没有家了,如果还有一个家,那不又回去了?你出了家,现在又回家了。这一次在澳洲,澳洲有个罗居士非常发心,他跟澳洲政府联邦关系都非常好。来问我,我们这个道场净宗学会,需要哪些法师常住在澳洲,他可以给我们办永久居留,甚至於办公民。我跟他讲:你可不要害人,你不要造罪业。他听了也就呆了,他说:怎么?如果把法师办成澳洲永久居留,这个法师道心就没有了,他贪瞋痴慢私心就起来,道心就没有了。所以我说:你要做好事,给我办什么?居留一年,只准他住一年;他一年在这里修行得很好,明年我再给你办一年,一直办得好,我年年都替你办;你要是不如法,我就不替你办,你一年住满了,走路,赶快走;所以他有道心。此地我跟李木源居士也是这样讲,你们的工作准证一年,为什么不给你办多?使你有道心,多了的时候,你觉得这个地方可以长住,你就胡思乱想,你就会到处攀缘,你就会搞小圈圈,将来你会堕地狱,岂不是把你害死了?所以护法要懂得这个道理。

  你既然出家了,战战兢兢,真的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心心在道。你只要有道,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供养你的人太多了,你还愁什么?你没有道,你造业,你败坏佛门,你将来必定堕落。所以护法有很多不明道理,把好好的法师都护到三途地狱去了,自己还认为有功德;我出了多少钱,替法师买了道场,那个法师有所有权。法师好好出了家,现在我又给他一个家,又把他装进去了,你还认为你有功德,你的功德在哪里?你造的是罪业,不是功德。我说的话不好听,但是对大家真有好处。所以出家同修,你不要以为我在障碍你,我是在成就你,我决不是障碍你。你们真正修行办道,如果没有地方住,我会供养你。你不真正办道的时候,败坏佛门,那是罪有应得。所以自己必须刻苦耐劳,对於人力、物力、财力要知道爱惜,绝不浪费公共的物品。你能够惜福就是培福,你能够惜福就是积福,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都是属於代众生受苦。

  接著菩萨又告诉我们,「勤修善根供养」,勤修!什么是善根?这大家都晓得,听多了。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给我们说的,世间的三善根。对人、对事、对物不起贪心,顺著自己意思不起贪心,违背自己意思不起瞋心,你的心永远是清净,永远是平静,这个自在!不痴、不迷,永远是清醒的,永远是觉悟的。世间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从这三个条件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菩萨的善根,是这三善根又提升了一层,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菩萨会退转什么原因?懈怠放逸,菩萨就退转了。我们在经上看到,到什么时候才不退?八地才不退,七地以前都是进进退退,只要懈怠放逸马上就退转,永远保持精进。菩萨修行六个原则里面,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可见得精进两个字,就说明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叫做精进。要勤修,决定不能够懈怠,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烦恼,克服自己的习气。「克念作圣」,这是我们中国圣人讲的,你能够克服你的妄念,你就是圣人。圣字怎么讲?什么叫圣人?要用现在的话说,圣人就是明白人,对於世间一切事理、一切因果,都通达明了,这个人就叫圣人。你要不克服你自己的妄念,那怎么行?

  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克服我们的妄念?佛家讲方法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什么方法?克服妄念的方法,克服妄想的方法;佛家具体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克服妄想分别执著的方法很多。我们今天采取两个:一个是研教,深入研究经教,心心念念想著经典里面的道理,你就不会打妄想了;另外一个方法念佛,念念跟阿弥陀佛相应。念佛人念久了,为什么会懈怠?不懂得念佛的道理,念久了就会懈怠,所以念不下去了。念佛是行门,行一定要依解。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经》,他把经分做四分:信、解,然后才有行、证。行要依解,要依信、解,没有信、解做基础,那个行靠不住,不能持久。信、解透彻了,行才能够持久,才能够不变。净宗虽然不需要信解,行就行了;这个话说得有毛病。信净宗,不是不要信解,是信解跟行可以同时。在其他法门,一定是先有信解,而后有行证;净宗是信解行证完全同时。因此念佛不能不听经,不听经你念佛,不是在一面念佛是一面胡思乱想,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打瞌睡。有些人功夫不错,走路也会打瞌睡,你看他绕佛,绕佛在打瞌睡;止静时,一坐下来就打呼。这个我们在念佛堂常常看到,什么原因?缺乏信解。所以我们今天为了补足这个不足,每天讲经,每一天两个小时的讲经,重要!

  讲到勤修善根,你们想不想修善根?都想。那我再告诉你,听我讲经不重要,听他们年轻法师讲经重要,这个道理你们懂吗?年轻法师像一个树苖一样,需要灌溉,需要培植。我这是个老树,不浇水也没关系,也死不了。这个树苖要好好的照顾,如何照顾?你们天天来听经,他坐在这里看人很多,他讲经就很有味道,他的精神就提起来了;一看底下没几个人,垂头丧气大概是我讲得不好,人都跑掉了,信心就没有了。所以他讲得不好,不好就更要来听,给他打气、给他捧场;他一看,还不错,还有这么多人,大概我还行;信心才能生得起来,才能帮助他。所以你们来听经,听他们讲经,就是灌溉,就是栽培,非常重要!

  我们当年学讲经,李老师把他的那些听众,找个一、两百人来,交代他们一定要听初学人讲经。老师自己常常到后面来巡查,看看哪些人没来;我叫你来听他们,你怎么没来?所以我们讲经,总有个几十人,差不多一百多人,讲堂不大差不多也就坐满了,我们上讲台信心就很足。所以初学人需要鼓励、需要帮助,这比什么都重要。你们来听他们讲经就等於种树一样,你们在种树,将来才有果实,才有收成;你不种树,想吃果实,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你要想听法师讲经讲得好,有受用,你不栽培法师,你怎么会听到法师跟你讲经?这有因必有果。

  所以听我讲经没功德,听他们年轻人讲经大功德,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你们想积功累德,想勤修善根,你就好好的来听经,认真来听经。不但听经,而且要批评;听到哪些地方不懂的问他,这个地方我没有懂,他就会改进;听到哪个地方有疑惑的也问他,我这里听的时候,我有疑惑;或者他讲错了,或者他讲得不够详细,帮助他改进。所以学生在讲台上,下面听众是老师,是监学,是真正的护法,这个样子我们护法跟弘法能够配合,解行相资道场才能成就,道场才能够兴旺,道风才能够建立。学的人有信心,护持的人有收获。我护持一个法师,总算帮助他成就了,这个护持的心血辛劳没有白费,真的有收成。他将来弘法利生,就是你自己弘法利生,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为什么不做这个功德?为什么不做这个好事?今天跟诸位讲了两个小时,这一句还没讲完。我本来是打算这两个小时把两句讲完,这一句都没讲完,这是讲「供养恒沙圣」,这一句还没讲完。所以晓得,这个经上字字句句的意思讲不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