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111-115集1998-2006年) |
|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一集) 2001/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11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八面,看「酬因感果」这一段。这一科里面也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福智」,第二个小段是「感果」。请看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我们先来学习这一段经文。『如是诸善根』,这是指前面经文所说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种种善根。善根是能感,感必有应,这是感应道交的道理。世间人,无论是古今中外,无不希求殊胜的果报。为什么这果报得不到?中国谚语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一句话很值得我们去反省,为什么世间会有这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再看看这一部经上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华严经》上所说的华藏世界,为什么那个地方的居民是那么样的圆满,真正是百分之百做到心想事成,那又是什么原因?我们从这些地方去思考、去观察,才能学到东西。 今天早晨居士林在此地发放度岁金,我看到来参加这个盛会的都是一些弱年老人。佛家所谓「生老病死苦」,我们看到老人确确实实很可怜,政府以及民间慈善团体虽然照顾,总不能尽如人意。别人照顾,这是恩德。我们常常要想想,我们看到这些老人,想到我们自己会老,我们老的时候,将来的遭遇,生活艰难的困苦,会不会像他们一样? 佛法教我们学习,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真正觉悟的人懂得人生就是学习。从小学到老,有没有学完?没有。佛在经典上示现给我们看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天天学习,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大劫。哪一天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了,我们要问:这个时候要不要学习?还要学习,永远没有间断的学习。他已经成佛,一切都圆满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他要装著学习的样子给那些没有成就的人看,道理在此地。在从前,做父母的每天要做出学习的样子教儿女。教儿女孝顺父母,做父母的人自己要孝顺父母,让儿女看,让他学习。父母在,怎样奉事,要让小孩看到;父母不在了,年节的祭祀、慎终追远,也要教他看,记在心里。做老师的人,同样一个道理,天天要做出学习的样子给学生看。由此可知,学习是永远没有间断的,佛在经典上字字句句都是教我们学习。 这个地方这是总说,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成就一切善根,从这里学。修善,善还要有根,根能生善法。善的根是什么?好善之心是根。真正有好善之心,一定就有好善之行。「行」,这是集结功德,集结功德要靠行。善的根,大乘经论上讲得很多、讲得很广,我们将所有经论归纳起来,在经典上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翻译「无上菩提心」,这是善根。这一句话很难懂,如果意思不清楚、不明白,对於我们的学习就会造成困难,所以我们将这一句话用现在人容易懂得的词汇,说之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经典上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学,这个心是佛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 经论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所谓是「佛佛道同」。这个「道」就是存心,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个心,都是这个心,真心。我们学习,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真心。世间人,不学佛的人我们就不说了,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也常常读经,也常常听讲,听的遍数也多了,为什么还不肯学?为什么还改不过来?譬如我们对人不真诚,我们没有用真心待人,我们没有用诚意待人,为什么?我们仔细思量观察,不外乎是怕吃亏。「别人对我都是虚情假意,我对人真诚,那我不是吃亏了吗?」这一个错误的观念,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学佛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不能证果,连开悟都没有做到。 所以古人常常教导我们:「吃亏是福。」吃亏不是祸,吃亏是福,这个话很有味道。肯吃亏的人,肯以真心诚意待人接物。他的福在哪里?这个经上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你看到这个经文,听到这个说法,摇摇头:「恐怕靠不住!」你的疑惑没有断掉,唯恐吃亏,因此你的希求就不能兑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不到。原因在哪里?刚才说了,「感应道交」,感是要用真诚心才有感,然后才能得到回应。我们的心不真、不诚,说老实话,这个心不清净、不平等。这样的心,他也有感,感来的是什么?感来的是灾祸不是福,这正是诸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不善。我们的言语没有离开世尊所讲的四种口过,言语不善,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细心想一想,反省、检点我们从早到晚这一天所做的事情,实在说,我们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每天晚上反省,将这一天他的善记录下来,恶也记录下来。善,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凡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是为社会众生可以做好样子的,那都是善;如果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模范的,这是恶。每天记录下来做一个比较,看看我们是善多还是恶多,然后再仔细观察,是善的力量大还是恶的力量大,天天在这个地方求改过。所以了凡先生的命运转过来了,福报也自然现前了。命里面没有功名,他得功名。那个时候的功名,考取举人、考取进士,这是功名,现在的话称之为「学位」。他命里头没有学位,他得到学位了;命里面没有儿女,他也得到儿子;命里头短命,他也延长寿命了。他命中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由此可知,命是自己造的,福是自己求的。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应该晓得怎样学习。了凡先生所学习的,还是人天小的果报。我们今天口里说得是不错,是要希求成佛作祖无上的果报,但是我们的行谊连了凡居士都不如,我们的果报能现前吗? 我们要想想,我们到底从哪里去学?人要真干!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太多太多了。首先第一桩大事情要求的,人与人怎么相处,你先把这一桩事情做好。在家庭里面,这是我们生活最小的社会,我们如何跟父母相处?如何跟兄弟姊妹相处?夫妇如何相处?子女如何相处?诸位晓得,这叫大学问。然后推广,如何跟邻居相处?如何跟街坊相处?如何跟你所认识一切亲戚朋友们相处?我们的积功累德,从这个地方才能落实。我们的存心,念念要为别人著想。在家庭里面,起心动念为父母著想。我做儿女的,为父母著想;做先生的,他为妻子著想;做妻子的,为先生著想;做父母的,为儿女著想;他不为自己,他想别人,这里面就有功德了。怎么是功德?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 今天许多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常常感慨:这个社会家不像家,国不像国。什么原因造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搞坏了,只知道为自己想,不知道为对方想,这是错误的根本。所以从一个家庭推广到外面是社会,为社会、为众生、为国家、为世界,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自自然然就露出来了,你的言语、行为不必去学,自然就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你的言语行为就是社会大众的榜样,社会大众的模范,我们要从这里下手。学佛先要把人做好,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了,再进一步,我们要跟自然环境把关系处好。环境里面归纳起来,不外乎一切动物、植物、矿物,我们也一样的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他们,依报随著正报转。 无量宝藏为什么会自然发应?是众生心行感得的。这个话是真的吗?真的,一点都不错。为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正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太深了,懂得的人不多,但是它是事实真相。千万不要认为自然环境跟我们人没有关系,那就错了,完全差错了!自然环境是人心变现出来的。心善,环境善好;心恶,环境就不善。这个道理,确实佛经说得比一般书籍说得多,说得好,说得透彻,唯有我们深入经藏,依教奉行,才能够体会得,才能够证验得。 这些小动物有灵性,我们用真诚的心就能够跟它沟通,蚊虫蚂蚁都可以沟通的,真诚心。真诚的标准是什么?诸位看过《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云谷禅师有说到,他拿画符念咒来做比喻:「一念不生谓之诚。」当中夹杂一个妄念,心就不诚。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画符符灵,念咒咒灵,念佛佛也灵,确实感应道交,当中障碍、阻隔没有了。我们今天画符符不灵,念咒咒也不灵,念佛佛也不灵,什么原因?夹杂著妄念在里头。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话说的是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因此,古德才给我们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太长,要想不夹杂妄念,难!咒比经短,短时间可以控制自己不起妄念;但是咒跟佛号比,咒还是长。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阿弥陀佛」这一句里头决定不夹杂妄念,这一句就灵;我们念十句,十句里头确实不夹杂妄念,这十句佛号就灵。我们提倡的「十念法」道理就在此地,不必教你念得很多,很多一定夹杂了;希望你每天念的次数多、时间短,时间短里头不夹杂,这个功夫就得力了;慢慢的,再把时间加长,这个事情急不得。现在我劝诸位同修一天念九次,你念上三个月、念上半年,你一天念十次、念二十次,这就有进步了。三年之后,你每天能够念上三十次、四十次,你的功夫不断在进步,这不是退步,这是好现象。所以著急不得,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例外的,「欲速则不达」,要慢慢的来培养。 要想功夫得力,首先要懂得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般若经》上教导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对於身心世界、万事万物应当放下。放下不是不做,这一点千万不要误会;不为自己,我们要认真努力做。做什么?帮助别人。学佛要靠缘分,用现在的话来说,要靠机会;缘分就是机会,我们要替初学的同学们制造机会。这个地方建道场,请法师在这边长年讲经,建念佛堂,都是给同学们制造机会。有没有为自己?没有,这就对了;为初学制造机会,决定不为自己,这就叫行菩萨道,这叫真正放下。 所以放下的是自己,提起的是别人;帮助别人,这要提起,不能说把帮助别人的事情也放下了,那就错误。凡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只要尽心尽力,这个事情做成功了,圆满,做不成功,也圆满。那是什么?那是外面的缘分。譬如我们这一次办培训班,在去年与中国佛协,我们签订一个意向书,几乎落实了。中国佛协将同学的名单都寄到居士林来,二十五位同学,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们不能来,我们的功德圆满了。他们不能来,我们也圆满。他们要真的来了,我们还要认真教上半年、教上一年,教得有成就才圆满。现在这当中有一些障碍,他们不来了。不来,我们不需要费这么多力气,功德就圆满了,我们的诚意到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发意圆成」,我们发这个心,这个意思圆满成就,就是功德圆满了。我们不是不认真努力做,机缘不成熟。世出世间的道理都一样,我们总是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这个社会,绝不考虑自己,这才叫做圆满功德。 「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两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事事如意」。孔老夫子七十以后入了这个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这个意思,这是感应道交。我们今天也特别提到,所以诸位要记住,那个心非常重要,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这就是大喜大舍,偈颂里头诸位常常念「大喜大舍济含识」,「含识」是一切有情众生,要帮助他们。 世间人求财富,我们舍财,舍财才能够得财富。如果我们舍财的目的是要求得财富,能不能得?能得,得的不多,就好像你做生意买卖,你赚钱,赚的有限;你舍,一定有得。如果你修布施,为一切众生服务,自己一无所求,你得不得?得到了,得的更大。得多大的福?诸佛菩萨都说不出来,那个福报跟虚空法界相等。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界限。我有求财的念头,这个财是个界限,你所得的不能超过这个界限。你无所求,这个果报殊胜。为什么?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在佛法里叫「称性」。我们舍一块钱、舍一毛钱,都得称性的大福报,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 所以我们要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帮助社会大众得到平安,这是修无畏布施。离开一切恐怖,得到安稳,凡是这一类的,都叫做无畏布施。由此可知,道场讲经说法,劝化大众,这三种布施统统具足。财施,道场是财力建筑成就的,你没有财力,这个道场不能成就。我们有这样舒适的道场在一块学习,这个道场是财布施,道场里面种种设施都是属於财布施。我们讲经的人,用我们的劳力在此地讲两个小时,这个身体是内财布施。诸位听众有没有修内财布施?有!你在这个地方坐上两个小时,很认真在这个地方听讲,做这个好样子给别人大家看,也是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在这里所听的、所看的,这是佛法,这是属於法布施;法的内容是教导我们远离一切灾害,如何趋向吉福,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所以一举三得,都在其中,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一个事实真相。所以到这个地方来听两个小时,你在这里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都具足了;自己的心地很清净,无所希求,这个功德福报无有限量。 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事情?从这些事实来观察,我们就能够省悟过来,我们修积功德的时间太短,随顺烦恼习气的时间太长了。一个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七天多少个小时,到这个地方来听经才两个小时;七天才修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随顺烦恼习气,所以不如意事还是常八九。如果每天都能修两个小时,情形就不一样了。我们在想像当中,有个三年五载,你的境界就转变了。 我们现在这个时间,还是太短了。那要问:为什么不提供每天讲经的机会,让我们有较长的时间来薰修?我们是提供了,因为你们有分别、有执著,你不肯来。你们分别执著:「净土法门法师讲经,我来听;别人讲经,不来听。」这怎么行?每天晚上我们有同学们在此地讲经,也是讲两个小时。你果然真的想修,天天不间断,天天来听经,你一定有所收获。 我过去讲过很多,你们听年轻法师讲经的功德,比听我讲经的功德大。我不是说假话,我句句都讲的真话。大在哪里?你们在培养年轻人;年轻人像个菩提树树苗,还没长成,你每天来听经,是来给他浇水,给他灌溉,让他有信心。看到这么多人来听:「大概我讲得还不错。」他信心增长了,他更认真努力去学习。如果在讲台上看到没有几个人:「恐怕我不行!」信心没有了。你想想看,这个功德多大!这是我们帮助一个讲经的法师,成就讲经的法师。我们要拥护他,要帮助他,怎么帮助?来听他讲经。而且一定要他天天有进步,他要没有进步,我下一次就不来听了,这个对他是个压力,不能不认真努力去准备。为什么?讲得不好,听众不来了。你们诸位想想,这样来听经,你们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具足了。积功累德到哪里去做?到居士林来听经就行了。 理、事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能够协助一个年轻法师成为将来讲经的大德,这个功德太大了!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都不需要念阿弥陀佛,只要想往生,就去了。为什么?功德太大了,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你。我说的话都是真的。有许多同学曾经见过韩馆长,韩馆长一生护法,她没有时间念经,她也没有早晚课。她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但是她一心一意护持佛法,帮助年轻人,成就大家学习,弘法利生,她走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她。可见得佛不辜负众生,而是众生辜负了佛陀。所以我们对於什么叫「善根」,要认识清楚,辨别清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然后在今生、后世,此界、他方,都能够得到事事如意,像经上所说「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决不是贪求宝藏,无量宝藏即使现前了,也是利益一切众生,决不是自己享受,这个道理要懂。 「舍得」,我们得到的立刻要舍,这个功德才圆满;得到不肯舍,又起了贪心,那就堕落,就往下堕落了。「舍得」第二个意思,是把得到的也要舍掉,你才能得大自在,才能够得大圆满。这一段完全是讲的感应。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就是感。世间有许多人求佛菩萨、求神明,也很诚心的去祷告、去供养,没有感应。什么原因?你有心,你没有行。一定要有断恶修善之行,以真诚的心行才能够得到感应。你没有行只有心,你只有一半,还缺少一半,感应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 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这讲的「感果」。前面说修因,修因就得果报。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我们所看到的豪门贵族,都是过去生中修积的善因,他才感得的果报。享受果报的时候,如果不知道继续修因,果报享尽了,还是要堕落。因此,世出世间的圣贤,无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教育可以弥补前世修为之不足,也能够防范来世的堕落。 我们说到教育,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前面的三种是人间的福报,宗教教育帮助你提升,从人道提升到天道,佛家说天有二十八层,分为三类: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宗教教育帮助你不断向上提升。而佛教的教育更是不可思议,它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得到究竟圆满。佛法在世间,成就世间,绝不危坏世间,决定没有,它能够成就世间。 这个地方举几个例子。从这些例子里面,我们能够举一反三,知道世间一切得福、得吉利之人,都是有善根的,都是有善业的,所感的殊胜果报。第一个举『长者』。「长者」,在古印度对於他的年岁、年龄长,他有德行,他有学问,他有地位,他有财富,这些条件统统都具足,这才能称为长者,长者是对於这一类人的尊称。《法华玄赞》里面有几句话解释「长者」里面的含义。第一个是「心平性直」。心平等,这一条很重要,平等心;下面说的性情直爽,这就是讲的真诚,决不是以委屈待人接物,是以真诚待人接物。「语实行敦」,言语诚实,离四种语过,行为笃实。年龄,也要有相当的年龄。他有财富,有地位,有名称,这个名称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具足这些条件,称为长者。这些果报都是过去生中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成就的。他修,他得到了,不修怎么能得到? 我们过去生中没有修,这个不要紧,现在知道了,认真努力去修,果报也能现前。当然闻法修行愈早愈好,如果太晚了,你所修积的功德可能这一生得不到,要到来生感应才能现前。如果你闻法学佛在三十岁之前,你能够认真努力,你这一生就会得到,我们讲果报通三世,现报。「现报」是这一生修,这一生能够得到享受。如果四十、五十才闻法,才开始修,果报可能在来世。但是这一生当中有「花报」,也就是我们这一生的晚年,生活一定也能够改善,决定是有好处的,来生得果报。 第二是『居士』。「居士」,在中国一般讲在家修行的通称,居家学道之士。《法华玄赞十》里面也有两句话,对这个称呼加以解释:人能够守道,能够自得其乐,能够清心寡欲,积功累德,这是真正称居士。而不是只著重在形象上,没有真正去修行,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居士」跟「长者」也有相通的处所,所以说长者也称为居士,我们称为「大居士」、称「老居士」,那个意思跟「长者」就相近,这在中国一般称呼里面。 下面说的『豪姓尊贵』,这四个字也是说两桩事情。「豪姓」是讲贵族。过去帝王时代,家族对於一个人的身分影响很大。像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是帝王,他的身分是王子,这就是出身於「豪姓」。「尊贵」是指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这都是指做官的,高官厚爵,他有爵位、有官位,这称之为尊贵。尊贵下面又举了几个例子,举的是尊贵当中最显著的,『刹利国王』,「刹利」是豪姓,「国王」是尊贵。古印度阶级观念很深,一直到现在都受到影响。这是印度四个阶级里面的第二种,他们阶级最高的是「婆罗门」。 在新加坡,兴都教就是古时候的婆罗门。宗教领袖,宗教里面的传教师,婆罗门教的传教师,宗教里面的修行人,这些人社会地位是最高的。由此可知,古印度跟我们中国相似,崇敬圣贤。帝王虽然高,我们对圣贤的尊重往往超过帝王。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这些大圣,民间的崇敬超过历代帝王。古印度对於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非常尊敬。第二才是国王,国王是贵族,国家的领导人,所以称为刹帝利;刹帝利是王族,国王、大臣多半属於这一个族姓。「国王」容易懂,这是一国的君王,称之为国王。 在世尊出现的那个时代,跟中国春秋时代相同,国家没有统一,社会属於部落的形态,也就是小国林立。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那个时候中国的幅员北面到黄河流域,南面到珠江流域,这个地区称之为中原。有多少国家?古书记载有「八百诸侯」,在周朝时候。八百诸侯是八百多个国家。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大国方圆百里,能够有一百里的这种疆土就称之为大国。像新加坡这个地区,在古时候是大国。小国三十里、五十里。所以现在在中国看到许多县市,古时候的小国。在印度也是如此,印度当时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是属於这一个种姓的,称之为刹帝利。 底下讲的『转轮圣帝』,佛经里面有时候称为「转轮王」、「转轮圣王」,或者称为「轮王」,都是这个意思。这是人道不是天道,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的。佛在经上说,轮王有四种,佛用金、银、铜、铁,用这四个字来做比喻,比喻他们福报的大小。最小的「铁轮王」,铁轮王统辖一个洲,经上讲的南赡部洲,这一个州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地球。我们地球上有没有出现过轮王?在现代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还没有出现有一个人统一整个地球的;如果什么时候出现一个人统一整个地球,这个人是铁轮王。如果是「铜轮王」,那就是统治两个星球,两个星球以上的。「银轮王」,统辖的范围更大了。「金轮王」,佛在经上讲,他统治的是四大部洲,用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大概是一个太阳系;能够统治一个太阳系的王,这称之为金轮王。 所以,在近代有很多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始终没有办法证实。很多人讲的飞碟,我听到「飞碟」这个名词,就想到轮王。他为什么叫轮王?他有「轮宝」。佛经上讲他有轮宝。他们这些人福报太大了,宝太多了,宝说不尽,轮宝是其中最殊胜的。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他乘这个轮宝,能够在一昼夜之间,就能够巡回太阳系。所以我们想到飞碟是轮,这是他的交通工具,他乘这个交通工具巡察他所管辖的范围,能在一昼夜的时候,他就统统都看到。应该是这么回事情,释迦牟尼佛讲的轮宝,大概就是讲的飞碟。 这四种王都有这种交通工具,确实,如果在这个地球上要没有一个快速的飞行工具的话,如何能够统辖这个星球?必须也能够在二十四小时,能够飞行整个星球,你所管辖这个范围。要是银轮王,统辖两、三个星球以上,这个交通工具我们现代的科技还做不到。现在我们这个科技能够飞行到月球,还不能飞行到其他的行星,还有相当的难度。如果飞碟是真的,我们相信飞碟大概是金轮圣王的轮宝,银轮圣王的轮宝,他们到这个地方来视察,来看看这边的环境,这很有可能,所以这是称之为「转轮圣帝」。因此我们晓得,凡是乘坐飞行工具的,我们今天讲「外星人」,乘坐飞行工具到我们这个地球上来访问的,都是属於人道,不是属於天道。为什么?天道哪有这么麻烦!还要搞什么工具!天道有神通,不需要这些飞行工具。 『六欲天主』,这是欲界天。欲界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上面是忉利天,佛在经上讲,这两种天叫「地居天」,它还依大地居住。我们要问,佛说他们居在须弥山,须弥山在哪里?须弥山绝对不是在这个地球。黄念祖老居士说得很好,他在《大经解》后面有一篇文章,专门来探讨这一桩事情。须弥山不在地球上,而地球跟太阳系是围绕著须弥山转的。从这个说法,我们中国古时候天文学家讲的黄道,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著银河系转,须弥山是不是在银河系的中心?这个现在科学还没有办法探讨到这个境界。黄老居士他的看法,须弥山应当是银河系的中心,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星球,四王天跟忉利天他们应该住在那个地方。过去有一些人说须弥山是我们地球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的山顶就是忉利天之所在,须弥山的当中就是四王天之所在。现在我们探险家、登山家,不断登到最高峰,也没有看到四大天王,也没有看到忉利天主。但是天跟人是不同维次空间,我们就很难讲了。 我们这个地球确确实实是凡圣同居土,我们凡人见不到圣人,圣人也不跟我们凡人接触。最明显的例子,法照法师,唐朝时候人,朝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的道场,大圣竹林寺,这个历史上有很详细的记载。悟达国师在四川参访迦诺迦尊者,阿罗汉的道场,《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说得很明白。不同维次的空间,不是有特殊的缘分见不到,不能说没有,也不能一定说有。大乘经论上告诉我们:「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个话说得是有道理的,这个话里头有很深的义理,我们决定不可以把这些话称之为释迦牟尼佛模棱两可的话,那就错了,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是要我们真正用功,契入这个境界才知道。 另外像饿鬼道、地狱道,跟我们都是不同维次空间的。我们这个地球上有,确实有饿鬼道,也确实有地狱道,中国典籍里面记载得很多。近代西方人也通过许许多多科学的实验,证实有鬼道、有地狱道的存在,我们看过不少西方的报导。这是说什么?说不同维次空间。至於佛在经上讲的二十八层天,欲界六层,色界一共有十八天,分成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非常特殊,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三禅可以称为三层,而四禅至少也有三层,可能还会更多。四禅普通的天有三层,另外有一个外道天,无想天,这是跟一般不相同的。除这个之外,还有五不还天,这个决定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可能是五个不同维次的空间。由此可知,天道也很复杂。这是讲到欲界的六层天。 『乃至梵王』,梵王是色界天,这就把欲界、色界统统都包括了。无色界此地不说了,为什么?他没有形相,所以一般就不讲了,我们用现代的话说,只有灵;一般人讲心灵,只有灵存在,他没有身体。色界天有身体,他没有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没有。如果还有财色名食睡的念头,纵然很淡薄,那都是没有离开欲,没有离开五欲。色界天没有这个概念了,也没有这些行为,称之为色界。无色界连身体都不要了,这是我们讲的三界里面真正高级的凡夫,福报大。 所以,欲要是不断,你就生不到色界。由此可知,财色名食睡五欲,五大类的欲望,这个欲望要是贪著,你决定出不了欲界,你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修成大福报,最高也只能做到欲界的天王,享这个大福报,色界没有分。色界要怎么样?这五种欲断掉。断,不是从行为上断,是从心里上断,心极清净,没有这五种染污。这五种都是染污,有这五种,心就不清净,这个离开了,心才得清净。清净心,我们把这个水平降到最低,「天心」,色界天的人心。 由此可知,这些东西不是好东西。我们在这个人间需不需要?需要;事上需要,心上不能要,《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上随缘,这个没有妨碍,心里头不能著,心里头有丝毫贪著,就成了妨碍,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特别是诸佛菩萨的示现,示现不一定示现出家,《华严经》上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从他们行业上看,他们五欲六尘享受很自在、很圆满,心里头丝毫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菩萨示现的,为我们证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由此可知,我们的障碍到底出在哪里?出在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生生世世修学佛法不能成就,就被这个害了。原因找到了,要把原因消除。 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到底用什么态度才正确?佛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意思就是告诉我们,随缘而不攀缘就正确了。「随缘」是恒顺众生。什么叫「攀缘」?心里面起分别、执著就是攀缘,特别是执著。为什么你会生分别、执著?你不晓得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怎么会有障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没有障碍,执著就成障碍。我们怎样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这是真功夫。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执著没有了,放下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四圣法界是从分别里面变现出来的;妄想没有了,你就圆成佛道,一真法界里四十一个菩萨果位,《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差别没有了,那个差别是妄想里面建立的。我们要明白这个总纲领、总原则,然后才知道从哪里下手,怎么个修法。末后这一段说得好: 【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这是「多生成就」。这一段「上供」诸佛,底下一段「下化」众生。你看看此地,他们这个善根,累积善根叫「积功累德」,永远没有中断;作长者他不中断,作居士也不中断,乃至作国王、转轮圣王,作天王他还是不中断,永远在学习,永远在提升,这个难得!他何以能有这样殊胜的机缘?佛在《金刚经》上跟我们说过,诸佛菩萨从无间断的护念一切众生,特别是修行人。我们要问:诸佛菩萨从来没有间断护持一切众生,为什么现在不护持我? 上一次我到马来西亚,好像是在怡保,遇到一位小乘法师,他非常感叹的来跟我说:「佛说了,要度尽众生他才成佛。他都没有把我度成佛,他怎么成佛了?」原因在哪里?不是佛不护念我,不是佛不照顾我,是我不听话,过在我这边,不在他那边。他没有过失,他常常给我们机会,我们的机会就在眼前,就在周边。我们怎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怪佛菩萨,你说这个罪过多大! 如果我们诚心诚意,真的想学,真的好学,你才知道这个机缘处处都是,真像古人所讲的「左右逢源」。所以,我们的病根在什么?不肯好学,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佛菩萨在不在我们周边?在,在也无可奈何。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这一段经文,『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我们要问,这个「诸佛所」,诸佛所在哪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万佛名经》、《三千佛名经》里面,佛都给我们介绍了。当然,三世佛无量无边,世尊也称说不尽,只不过是举几个例子而已;举例而言,佛一说,就说了一万二千多尊佛名。 可是诸位要知道,最重要的是未来佛。谁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是不是以对佛的这一份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对於现前情与无情,是不是尊重供养?经文精义在此,这是我们学习的处所。佛在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是我们自己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对於一切众生不尊重,就是对佛不尊重;我们对於一切众生吝啬,就是对佛不供养。我们知道尊重供养是大福,我们要想修福到哪里去修?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供养。 「未曾间断」,这一句话重要,永远不能够间断。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之所以能够一生圆成佛道,他真正得力就这三句。「於诸佛所」,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五十三位诸佛,他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事,就是诸佛所。从早到晚你看到一切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那是诸佛,这里面这些人,说实话,三世诸佛具足。这其中有过去佛、有现在佛应化来的,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不是过去、现在诸佛示现的,那统统都是未来佛。我们怎么会懂得?每天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高兴,天天跟诸佛吵架,天天跟诸佛闹蹩扭,这怎么行!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修成功?你要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没有别的,所有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我们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尊重供养」;「未曾间断」,事上有间断,心上没有间断。对於一切人事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永远不间断,我们这一生决定圆成佛道。 末后说『如是功德,说不能尽』。佛在此地给我们也只是举例而言,我们要深深体会佛说的义趣,要能体会得到,要能把它变成我们自己思想言行,我们这一生才有殊胜的成就,才真正能够消除业障,消除灾难,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契入无碍的法界,这是真正吉祥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要从这个地方修因。下面的经文,如何将自己修积的功德,与一切大众共享,这是底下讲「下化」。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二集) 2001/1/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12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九面第一行: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这是「下化」的第一小段。接著把底下一段也念下去: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前面一段是「酬因感果」,说明菩萨修行的成就,而实际上就是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去工作,才能够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今天这一段讲到「下化」。「下化」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如果我们要问:菩萨生活在世间,他的目的何在?我们可以用四个字就解答出来:「上求下化」。这四个字,我们要好好的把它记住,这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纯正无妄。 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提示过,我们生活在世间,生生世世永远不间断的在学习,学习不是一世。中国古大德讲一世,「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一世的。佛法讲三世,讲过去,讲现在,讲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岁月当中,我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这个学习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在儒家典籍里也有这个意思,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圆满。儒家《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也把他的人生的意义跟目标说出来了。「明明德」就是上求,「亲民」就是下化,上求下化都要做到最圆满,那就是「至善」。所以,儒家有许多东西讲的都是纲领,这个纲领纯正没有错误。佛法里面讲得具体,讲得微细,把这些理事、性相、因果都给我们具体说出来了。我们怎样亲民?就是帮助一切众生。 这一科经文里面第一个小段,「妙香普薰」。『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我们要怎样学习?我们看到经文上这些话,如果著相,那就错了。是不是真的去找这些好香来薰香?那就错了。此地所讲的「香」是说德行,就是讲的「明德」。大乘佛法具体而言,就像本经一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感得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这是「性德之香」,取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我们身上的气味都很难闻。真正修学与性德相应,身上确确实实有一种奇妙的香。 前天香港有一位老居士,送了一片「虚云老和尚传记」,现在正在中国拍摄连续剧,有二十集,好像还没有拍完成。送给我看的这一片,大概是介绍的,这一片我看过了。这里面介绍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所以说我们看到老和尚照相相片上,有的照片是带著头发的,头发都很长,胡须也很长,有些照片剃得很干净。剃得很干净的,那是他过年时候照的。他一年剃一次头,胡须都剃一次,一年剃一次。一年洗一次澡,一年洗一次衣服。他的衣服平常不洗的,一年洗一次,生活简单。往年我在香港讲经,有些同修告诉我,老和尚身上确实有一股清香。衣服一年洗一次,领子都是油垢,好厚,闻闻有清香。不像我们一般凡夫,三天不洗,那个里头就很难闻,气味就不一样。所以这香是真的不是假的。 如果我们的心,所以天天要学习,天天要修行,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真诚心」,真诚心香,虚伪的心就不香,那个气味就不好闻,「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天天在这儿练功,如果心地果然与这五句相应,身上的香气就跟经上所说的相应,「身口常出无量妙香」,这是修行真正的功夫!所以一个人有没有修行,有没有道心,有没有道行,一接触就知道了,哪里需要多说!见色、闻声、嗅香,就能知道你修行有些什么功夫,你是真功夫还是假功夫,哪里能骗得了人!由此可知,这一桩事情是没有办法作弊的,没有办法做假的,一定要真干! 『栴檀』,我们通常讲檀香,在此地是个比喻,佛经里面称为「牛头栴檀」,这个香我们没有见过,只是在佛经里看过这么一个名词。学佛的同修都知道,所谓「依报随著正报转」,众生有福,这些奇异的珍宝就出现;众生要是没有福报,这些东西都隐没,都不见了。「栴檀」是宝香,佛陀那个时代有,我们好像在书籍里头记载,唐朝时候还有,大概就很稀少了。我记得有书上曾经记载过,印度这些高僧到中国来,带著有四两栴檀,他带到中国来是做为礼物送给皇帝。当时朝廷里面送给皇帝的礼物,最少都要有一斤,所以几两送给皇帝是很不恭敬的,宫廷里头拒绝,没有收他的。这个法师就在宫廷之外,把这香燃一点,燃了一丸,大概是撮成丸的,燃一丸。整个长安城,长安城是当时的首都,都闻到这个香味,於是皇帝才把这个香接受了。这是在中国有这么一个记载。 在佛经里面讲,栴檀燃一丸,香气可以四十里范围当中都能闻得到,这个香可以治病,经书里头有记载,黄老居士注解的本子里头有引用到。《慧苑音义》说,古印度的栴檀有两种,一种是赤色的,一种是白色的。白色栴檀能够治热病,就是燃这个香气能够治热病,红色的可以治风肿。所以这个香气,能够帮助人除这些风邪而带来安乐。性德的妙香,决定不是栴檀能够比拟的,但是实在找不到东西比,用栴檀来做比喻;性德妙香远远超过栴檀。 『优钵罗华』,「优钵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是「青莲花」。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读的西方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也是读到优钵罗。佛在经上常常提到,莲花也表香净,都是取这个意思。菩萨身口常出妙香,这个香当然就是经论里常讲的「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科,后后胜於前前;有前面不一定有后面,有后面的一定具足前面。譬如说,有戒香未必有定香,有定香一定有戒香;有定香未必有慧香,有慧香决定具足戒定。 佛法的教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学的是什么?诸位一定要清楚,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化一切众生的内容,佛家教学的内容。总的来说,戒学就是现在人讲的守法、守规矩,这一条是基础。应该在什么时候教?古代是从婴孩时代教起,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到他长大成人再教他一些规矩,难了,他已经养成习惯,要教他改,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由此可知,童年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儒佛都重视童蒙的教学。 古时候出家人一出家,所谓是「五年学戒」,出家前五年学规矩,要学习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养成菩萨生活的习惯,学的是这些。五年以后,还要看你的成绩,再决定你可不可以学教、可不可以参禅,这都是说明重视基础的教学。而现代出家人把这一种教学的方式忽略了,我们这一代都没有接受过这种教学。佛法是师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世范」这两个字我们自己本身没有做到,怎么能够教化众生?这一桩事情,我们自己要深深的感到惭愧,要忏悔我们自己业障太重,福报太薄,谁叫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道、法衰微到极处,善知识可遇不可求,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 时代永远不住的在变迁,古时候的这种生活方式距离我们现在愈来愈遥远。如果说把现在人恢复到古时候那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都知道,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心里很清楚、很明白,古时候那一种生活方式对於修道人来讲,是有利的、是有帮助的,现代人这种生活方式对修道人来讲,是有障碍的。我们处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怎么办?如果随波逐流,随顺现在大众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决定是流转在轮回当中出不去。如果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只有自己下定决心向古人学习。现代人不守法,我要守法,我不能跟他们一样,他们走的是轮回路,我们希望是走出轮回,那决定要走佛菩萨的老路,他们走的路决定没有错误,我们循著他的足迹,肯定可以走出轮回;戒学是第一个,我们不能不懂。 戒学从哪里下手?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一句话分量很重,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一切诸恶道」,不但是把三恶道都包括在其中,三善道也不例外。不但三善道这里头有苦,再跟诸位说,四圣法界也有苦;四圣法界跟一真法界去比,四圣法界是恶道,我们要懂得。菩萨用什么方法能离一切诸恶道苦?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而且特别嘱咐「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话就是《大学》里头讲的「止於至善」。《大学》里头四个字,《十善业道经》里头说了这么多,说得我们能听得懂;「止於至善」这一句话我们听到很含糊、不清楚,佛在经上讲得清楚。 善法的标准是什么?「十善业道」,从这个地方下手。要很认真努力,真的去干,真的去学习。「不杀生」,连小动物,蚊虫蚂蚁,都不可以杀。蚊子来咬你一口,你怎么可以忍心一巴掌把它打死?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天天在说布施供养,蚊子来叮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布施?你为什么不供养它?你真的是学佛,蚊子来叮你,很高兴、很欢喜:「我在修布施,修供养」。所以,这一条学到了,你内心里损害一切众生这个心断掉了,这叫「从根本修」,从念头上断掉了。 想想世尊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蚊子来叮一下,这算什么!我们要常常想到佛陀在修菩萨道的那个状况,我们要学习。所以睡觉的时候,防止蚊虫、小虫来骚扰,这个念头都没有了。以前没有学佛、不懂事的时候是要防范,现在懂得了,不防范。以前防范的时候,还常常被咬到;现在不防范,它不来咬了。这是沟通了,我们对它好,它也对我们好。它去咬什么人?咬常常欺负它的人,对它不好的人。我们对它好,它对我们也好,这些小动物统统都有灵性。所以我们要用真诚心相待,要用慈悲心相待,要用平等心相待,持戒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头一条,杀生是第一恶。常常起心动念想害人,这是我们性德最严重的障碍。修行,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为什么不能现前?都被这些障碍住了。我们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儒家讲的「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目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就应当把见性的障碍排除,决定要持戒,决定要修十善。 不杀生,不偷盗。「不偷盗」这一条我也说了很多,决定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们还有一念要想占一点便宜的这个念头,这是盗心;虽然你没有偷盗的行为,你的盗心没有断。「不YIN欲」,这是六道众生里头最难的;最难,要断!佛在经上说得很好,他说:「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爱」是男女的情爱。为什么会在六道搞轮回?第一个因素就是「YIN欲」,《楞严经》上讲的,YIN欲不断,轮回就不能出去。轮回苦,太苦了!尤其是三恶道。我们希不希望在这一生超越轮回?如果想在这一生超越轮回,这是轮回的障碍,不断就不能超越。换句话说,不断也得要断,非断不可!人一定要觉悟,生死轮回不要再去搞了。这是身三类的恶,恶改过来就是善。 口有四种过失。「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别人听到很难受;口有四种过失。念头里面有「贪、瞋、痴」三种过失,永远舍离这个过失就是善业。所以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要真干! 人不修十善,你就没有办法持戒。十善是基础,十善是持戒的基础,是戒学的前方便。正如同六度里面,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辱,决定不能够得禅定。不能修十善,你就决定不能持戒;不能持戒,你就决定不能得定;不能得定,你决定不能开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一定要懂得,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这一桩事情,绝对不是佛对我们这样苛刻的要求,不是的,佛对我们丝毫要求都没有。说是佛制定这么多戒律来限制我们,那你完全想错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示现在世间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确实对我们没有丝毫要求,佛菩萨只是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 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会堕落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果报,「果必有因」,佛把这个原因跟我们说出来了;事一定有理,果必有因,把这些事理因果的真相跟我们说出。所以十善是佛制定的吗?不是的,自性本具;迷了就变成十恶,觉悟了就是十善,我们不能不觉悟。然后感的果报就像这个经里头所说的,「身口常出妙香」,这是修善持戒自然的感应,持戒修善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加一点点意思在里头。佛经里头说:「常以戒香,为身璎珞。」这些比喻就是,璎珞,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璎珞?不需要,而以性德做为庄严身相的装饰,这个意思多好。这些话说明,我们在这一节经文应该怎样去修学。 底下这一句意思非常的圆满,『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怎么个薰法?在修因上来说,这是说明我们的修因影响所及,就是「普熏无量世界」。这话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在《华严经》里面我们体会到,佛菩萨他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一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是凡夫,凡夫也起心动念,但是那个念头是邪念、恶念,我们的言语行为也是恶业。我们的恶念、恶习、恶业,给诸位讲,也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自己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你想想看,这个事情多么可怕!佛菩萨是常以妙香普熏无量世界,我们今天用什么东西薰世界?想想就明白了。我们应不应该?不应该,应当要学佛菩萨,恢复我们自己的性德。性德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相好、无量宝香,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不是做不到,而是迷得太重,关键就在「迷而不觉」。 佛法中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话许多同修都耳熟,这个话是真的。正因为这一句话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就跟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要跟诸佛菩萨沟通都可以。怎么样沟通?心里头一念不生。为什么心里头要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没有界限,畅通无碍;起一念分别,就有障碍,阻住了,就不通,道理在此地。所以画符、念咒、诵经、祈祷,要用真诚心,诚就通,真诚就通了。从这一桩事情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确确实实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息息相关,确实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应当要学佛菩萨,用真心对待一切大众,不能用妄心,用妄心是对不起一切大众,要用真心;真心那是妙香普薰,我们用妄心那是秽气冲天,这是对不起大众,用现在话说,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就这么一桩事情。所以末后这一句,是把这个影响扩大了,横的扩大到虚空法界,竖的扩大到过去、未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下面一段,『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色相不一定,相好也不一定。《普门品》同修们多半都念过,观音菩萨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在十方世界处处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我们看这一段经文,要懂得这个意思,这是举一个例,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佛身。「随所生处」,随是随缘,决定没有自己的意思;如果有自己的意思,这是凡夫,他的妄想、分别、执著还没有断掉,他是凡夫。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所以他们的示现就像《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身是感应所现的。 感应里面最殊胜的是「佛身」。就这一个例子来说,端,端正;严,庄严;容色端正,清净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就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一个世间所现的身相,丈六金身。昨天有同修问:「阿弥陀佛身金色」,为什么我们供的这个佛像是白色的,不是金色的?我们前面这一尊释迦牟尼佛也是白磁的。诸位要知道,佛法里面许许多多的言语,都是意在言外,你要懂得!你不能够执著音声名字,那就错了。 「金」代表什么?代表「圆满」,代表「不变」。在金属里面只有金的颜色不变,银会氧化、会变颜色,金不会变,所以取这个意思,它不是一定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每一个人看阿弥陀佛,说实在话,都不一样。为什么?阿弥陀佛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怎么会一样?阿弥陀佛没有身相,随众生心念现相。你想阿弥陀佛是什么身相,你见的就是那个相,你所见的跟你想的完全一样。所以佛就是从你心想来现相给你看,这些都是事实。 普陀山梵音洞,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常在里头现相。有很多人去朝普陀,一定到梵音洞里面去拜观音,看看自己有没有缘分见到观音菩萨。有些人见到,有些人见不到。见不到的心不诚,就是你在拜观音菩萨,你心里头有妄想、有杂念,你就见不到;如果你去拜的时候,你拜个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钟点,你诚心诚意去拜,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你会见到。但是见到观音菩萨像,往往每个人见到的不一样。 我记得我有一年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来看我,告诉我,他们有三个人结伴去朝普陀,也到梵音洞里面去拜观音。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见到,都非常欢喜。回来在路上,三个人就问:「你见到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戴毗卢帽。另外两位,有一位见到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白衣观音,另一位法师见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相。三个人都见到,三个人见的不一样。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懂了之后,就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能见到佛菩萨的真身;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所见到的都是化身,他随你的心想,变化的相状。 我们世间人,大概中国跟印度都差不多,认为身相某些部分,认为这是一种贵相、好相,所以三十二种叫「大丈夫相」,我们中国人讲大贵相,大富大贵的相。世间人认为贵相,佛示现的统统具足,没有一样缺少。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示现?用这个形象去接引众生。形象,用现在商业上的话,就是包装、招牌。接引众生,摄受众生,让众生一看到佛菩萨的相好,就能生欢喜心,就愿意向他学习,相好的作用如是而已。所以世尊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转轮王也有,可见得这个确实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所修的福报,相好是属於福报。转轮王的相好没有佛那么样的纤细;跟佛相比,没有佛那么样的纤细。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明了「随类现身」是属於接引广大众生第一个手段。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对於佛教的形象,决定不能够毁坏。毁坏佛教的形象,诸位想想,岂不是等於破佛身血?这个罪很重,几个人体会到这一桩事情?无论出家在家,人家一看我们是佛教徒,我们是佛弟子,佛弟子在社会上一定给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所以身相不能不重视。 可是你要晓得,身相是福德修成的,决定不是化妆能够化得出来的;那是化妆化不出来的,福德修成的,要认真断恶修善,要破迷开悟。只要认真修行,你这个色身相好一定可以获得,不必去求,自自然然就获得。这一个色身相好,就能够摄受许多众生。头一个,就能度你的家人。你的身体健康,色相庄严,心地清净,足以令你的家亲眷属、你的同学朋友,见到你生欢喜心,特别是在中年之后。为什么?人到中年之后,他都懂得寻求健康,看到你身体这么好,他就会向你请教:「你是怎么保养的?」你就可以把佛法介绍给他,你就度了一个众生。所以这个身相是个招牌,招牌非常重要。如果说你的身相不好,你道行不错、很好,这个话在佛经上讲不通的。道行是因,相好是果报,因好果不好,没有这个道理,因与果决定是相应的。 我们在外面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群众,诸位想想,你不真修怎么行?这一桩事情做不得假的。电视的画面,往往是靠不住的。我听说什么?上电视的时候,都要经过化妆,还有化妆师来替你化妆。一化妆,面孔就是假的,就不是你的本来面目。我们学佛,也有机会上电视,我们决定不化妆,决定不搞假的。我们搞假的,说实在话,我们就对不起佛菩萨,我们也对不起众生。为什么?欺骗,那就不真实了。 所以「色相端严」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要认真努力修清净心;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你的色相自然端严。你再能够修积功德,凡是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一定要多做,做得愈多愈好,做得愈大愈好,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相好才能够具足。这个不是自受用,是为了他受用,为了接引一切广大众生,我们不能不这样作法。所以菩萨念念都为众生,行行为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没有为自己。为自己就错了,一切都是为众生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学习。 第三个小段,这是「最上利乐」。『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一段就是修布施供养。在佛法里面归纳为三个科目:四摄、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菩萨当中,有「宝手菩萨」、有「妙臂菩萨」,在我们居士林四楼天台上,我们供养的有千手观世音菩萨。宝手、妙臂、千手,都是表法的意思,都是代表菩萨欢喜布施。我们凡夫心念跟菩萨恰恰相反,凡夫吝啬,不肯布施,他常常想到「我们生活非常艰难,这个钱财得来不容易」,所以对於财布施就感到恐怖,於是不敢发这个心。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你为什么会遇到这么样的艰难,这么样的辛苦?你不了解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因为你没有修财布施。福报,过去、今生都是修积得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我们要能懂,要能体会到,财物愈布施愈多。「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菩萨能,跟诸位同修说,我们个个人都能,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施。愈施愈多,不肯布施就难了,永远缺乏。这一桩事情确实很难教人相信,唯有自己真正依教奉行的人,他才能体会得到。 财布施得财宝,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我们所希求的,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提到这三桩事情,每个人都求、都要,他不会拒绝。怎么能求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话是真的吗?千真万确,确确实实有求必应。我们要懂得求的道理,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决定得到。但是得到,诸位要知道,得到决定不能够保持,不能够据为己有,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更少了。 为什么不能据为己有?保不住。不但世间所有一切财物你保不住,就是连我们这个身都保不住。试问:哪一样东西你能保住?这个身,刹那刹那在衰老;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衰老。你懂得吗?连这个身都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财富得来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你修因感果。那个因要永远不断的去修,决定不能停止。正如同我们讲学习,生生世世永无间断的在学习。我们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也是永恒没有终止的。所以「舍得」,你舍一定有得,得到的那个「得」,也要把它舍掉,把那个得再舍掉。这样愈舍愈多,手中才常出无尽之宝,是这么个道理来的,这是事实真相。 「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一切众生生活在世间,受用不外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这两种受用,物质比不上精神;换句话说,精神生活远远超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里面有真实的受用,物质生活里头没有。於是我们就想到,什么是「庄严之具」?什么是「最上之物」?目的在利乐有情。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能够记住,佛法在世间建立的宗旨是什么?经论里面常讲八个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明了这个宗旨,你才晓得此地所讲的庄严之具、最上之物是什么。我们应该给众生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众生苦是从迷来的,众生乐是从觉悟来的,我们要帮助他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报,它的因就是破迷开悟,这个事情只有菩萨办得到。菩萨怎么样?他本身觉悟了,所以他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没有觉悟,怎么能帮助别人? 在过去,菩萨做这个事情,「庄严之具」,不外乎是建立道场,这是庄严之具;「最上之物」,无过於弘法利生。过去国家做!那些帝王他懂得,他懂得修福,建道场、弘扬佛法,他懂得;长者居士大德们他们懂得;所以无不是尽心尽力在办好宗教教学,这是「一切所须,最上之物」里面最重要的一件。现在,在佛的末法时期,在全世界佛教衰微到极处这个环境当中,我们怎么作法?建道场不难,道场建立之后,没有人来讲经弘法,这就是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的:「有庙无道,不能兴教。」所以今天建道场的风气很盛,弘法这个事情被遗忘掉了。道场建得金碧辉煌,目的何在?招来观光旅游客人,做为观光的景点,收取这一方面的利润。与菩萨「利乐有情」的愿望相违背了,这个我们要懂。 过去南北朝时候梁武帝,这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他以国王的权力护持佛法,在他管辖区域之内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四百八十座!他喜欢人出家,所以度出家人有几十万人;他非常喜欢人出家,他护法。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到中国来,他们两个见了面,梁武帝就把他在佛门做的这些事业,向达摩祖师炫耀:「我做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老实告诉他一句话:「并无功德。」诸位同修仔细想想这句话,那个时候梁武帝建那么多道场「并无功德」,你们今天建了多少道场?还说自己功德很大! 在这个地方我怕诸位同修疑惑,我略略加以解释。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是功德。如果十恶没有断,做一切的善行都是属於福德。如果当年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福报,不是功德;他修的是福报,不是功德,这个我们要辨别清楚。福德再大,顶多到天上去作天王,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个同修们一定要记住。功德就不一样,功德,持戒有功,他的果是得定,他能得定,定是德;持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这个果报不一样的,所以功德跟福德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 在今天我们所处这个环境里面,应当要修大功德。大功德,不为自己就是功德,为众生的是功德;为自己的是福德。为自己,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众生,就超越了。念念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希望大家记住。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为众生,不要为自己,你得的利益不可思议!为自己就错了,为自己都变成了福报,纵然享天福,天福享尽依旧要堕落,所以它是不究竟的。决定不为自己,要做大功德。 大功德,一定要利用现代的高科技。像我们现在用的网际网路的传播,我们讲经在这一个现场,全世界在这个时间收我们的网站,统统都能收到,这是二十一世纪的道场。不在乎寺庙的大小,在乎你传播工具的现代化。再小一个房间,我在这里讲经说法,全世界人都听到,这是大道场!要懂得运用科学技术,要懂得用现代化的方法。我们讲经,对现代人来说,这是第一手。能听的人、能理解的人并不多,可是这一手非常重要,这是第一手的资料。希望真正能听懂的人、听明白的人发大心,你懂得之后,最好能够把它编成剧本,用电视连续剧的方法来推广。全世界每个地方人都喜欢看连续剧,天天在电视旁边坐著,用这个方法推广。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也刚刚开始,看到《了凡四训》有两片电视剧的方式推出来了。别看这两片东西,比我在讲台上辛辛苦苦的讲一遍《了凡四训》效果大得多!这两片时间太短了,实在讲,还是不够。所以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拍摄到六片,也不要太多,使内容更充实一些,把它配成各种不同的语言发音,就能够流通到全世界,这是「一切所须,最上之物」。「最上之物」是这个东西,最好能够从卫星电视台去播放,收听的人就更多了。得用这个方法去「利乐有情」。希望我们同修都能有这个概念,将来因缘成熟了,国家政策改变了,我们的宗教教学可以在电视上广播了,我们要在这一个大事业上尽一分力量。当然,最希望的是诸位能够参与,将来拍摄电视剧,希望大家能够发心参与,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三集) 2001/2/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13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第一行,科判是第二段「下化」,这一段已经讲过了,我们看科判丁十: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这一品经文的总结。经文第一句是总指上面所讲的种种殊胜因缘,这些经教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生起无上菩提心,这是显示出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种种的心行,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效法。佛菩萨的心行,也就是说,佛菩萨的存心、佛菩萨的行为,跟我们众生差别在哪里?我们从这些地方去思惟、去观察,然后就知道人家何以作菩萨,我们何以还在作凡夫、还在搞六道轮回。 学佛,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得到一个真正的结果,这个真实的结果在佛法里头的名称叫「成佛」。虽然没有证到究竟的佛果,能够证到分证位的佛果,就算是有了成就。如果分证位也不能证得,能证得相似位也算是不错了。相似位包括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这都算是小果,算是你有了结果。如果我们还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就很惭愧了。为什么?没有结果。诸位要晓得,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观行即佛」算是功夫得力了,但是出不了三界,没有成就;他的成就,依旧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 现在有些人提倡五乘佛法,「观行即」是五乘里面的「人天乘」。超越六道轮回,四圣法界,这是「相似位」。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这叫「分证位」。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六即里头头一条所讲的「理即佛」。一切众生哪个不是佛?从理上讲,个个都是。佛看众生是从理上看,是从性上看,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哪一个众生没有成佛的因、没有成佛的种子?个个都有。为什么别人成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搞轮回?这才叫做奇耻大辱,为什么我们会搞成这个样子? 归根结柢的问题,我们的心不像佛的心,我们的行为不像佛的行为。佛的心清净无为,佛的行「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跟「无为」相应,是一不是二,这个理太深了,我们凡夫参不透。但是我们非常幸运,这一次得人身又能遇到佛法,不但遇到佛法,还遇到无比殊胜的大法。可是,这还是要有过去生中累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才遇到这个殊胜的大法,这个法门肯定教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个法门以外就很难讲了。 诸位要晓得,古德说过,教有正、有邪,法门也有正、也有邪。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楞严经》里面讲得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些邪师,《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都是魔王示现的。魔的神通、道力,我们凡夫没有人能跟他相比,魔附身,他神通广大。过去李老师讲《楞严经》的时候,多次的提醒我们这些后学的学生,佛跟魔不容易辨别,魔有九十九句所讲的跟佛讲的一样,正法,只有一句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够发现?怎么能够观察到?所以,好心学佛的人,说个实在话,还是善根福德因缘差一点,遇到正法又被魔牵跑掉了。我们看了很难过,但是怎么样?无可奈何。不但我们无可奈何,诸佛菩萨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这是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 虽然遭了魔难,这一生不能成就,路走错了,没有关系,还有来生,还有后世,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所以「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哪一生、哪一世缘成熟了,佛还是来度你。你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即使遭了魔难,佛菩萨还在旁边看著,照顾你,慈悲到极处。这样的心行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学习。我们看到别人走错路了,可以劝他。劝他一次他不听,劝他两次还不听,不能再劝了,随他去!为什么?三次以上就变成仇人了,「事不过三」。所以要晓得,我们自己认真好好的修学,我们修学有成就了,说不定十年、二十年之后他觉悟了,他回头了;这一生不能觉悟,刚才说了,还有来生,还有后世。所以,佛教我们六度法里头「忍辱波罗蜜」比什么都重要,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我们这一生的道业才能成就。我们的成就虽然不算很高,但是是非常殊胜的成就,往生净土! 要怎样才能往生?在世间,两种人闻法修行决定得生净土。一种是「上根利智」,一接触佛法他就明了,这种人容易成就,他没有怀疑,他不夹杂、不间断。第二种人「下愚」,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甚至於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财富,甚至於贫穷下贱,但是他一闻到佛法,他就深信不疑,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他能够站著往生,能够坐著往生,成就了。这两种人容易成就。 最难的,当中这一部分,上不上、下不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大堆,这个事就麻烦了,这些人是最难度的。佛不舍弃,生生世世给他种善根,时时刻刻都在帮助他。他不知道佛恩,到什么时候他才知道佛恩?真正彻底明了了。大经里面讲的:「二地菩萨知恩报恩。」「知恩报恩」四个字,二地菩萨修的。所以我们今天讲一般人忘恩负义,应该的,他不是二地菩萨,忘恩负义有什么希奇?所以忘恩负义不要在意,知道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会知道恩?「知恩报恩」不是简单事情。 佛菩萨的心,完全用真心,真心里头无我。用《金刚经》来讲,我相信诸位同修都比较容易理解,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这个念头都不生;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是真心。这些话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一句话总说了,「本来无一物」;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妄心里头才有东西,真心里头没有。我们要学佛用真心,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个真性变化的。 有些同学对於法相唯识学过一些,虽然学得不多,你要是能学过《百法明门》,学过唯识二十颂、三十颂,你就会有这一点概念。虚空法界从哪来的?万事万物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现代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这又从哪来的?我们对佛说的话相信,佛是过来人,佛决定没有妄语,佛给我们的答案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芸芸众生都是它现的。为什么有十法界?为什么有不同维次空间?唯识所变。 「识」是什么?识是心错用了。心要是正用,只有一真法界;心错用了。怎么错用?心里头夹杂著无明烦恼,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产生变化,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但是你要知道,无量无边的法界还是一法界。无论是正用,无论是错用,总而言之,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是真相。这是世出世间的真相,几个人明白?明白的人心安理得,得大自在,佛法里常讲,「解脱」。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你天天被烦恼所转,被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所转,你是苦不堪言。 诸佛菩萨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围,帮助我们觉悟。这个恩德,只有你哪一天觉悟了,你才晓得;你不觉悟,你怎么会知道?就如同小孩,从出生,父母那么样的爱护,那么样的照顾,他不知道父母恩德之大,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知道?到他成人,长大成人,自己结婚了,自己有了儿女,他照顾,想到:「过去父母是这样照顾我的!」这么回光一返照,他才晓得知恩报恩。 可是世间糊涂人很多,他会照顾儿女,他没有想到自己做小孩的时候父母怎么照顾他,他忘掉了。这叫什么?叫「忘恩负义」。没有人提醒他,他回不过来,所以要教,不教怎么行?所以说,他不是天生的圣人,一定要接受圣贤的教诲。圣贤教诲无他,没有别的,提醒你而已。可是我们无量劫来迷得太深,决不是三回两回能把我们唤醒;甚至於三百回、三千回、三万回都唤不醒。从这些地方,我们对佛菩萨的恩德,愈细心去思惟,愈知道恩德不可思议。一般人:「我想帮你。」唤不回,唤个十几二十次还不肯回头:「算了算了!不理会他。」哪里像佛菩萨这样有耐心,永远追著你,绝不舍弃你。 我们实在讲,懵懵懂懂,完全没有觉察到。几个人能觉察到,这个人开悟了,这个人能契入境界了。他的起心动念、一切行为,决定跟佛菩萨有了几分相应才能契入,不能相应怎么个契入法?各个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所以佛才说八万四千法门,说无量法门。即使是同一个净土法门,每一位修净土的同修,根性也不相同。佛经叫做「契经」,「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两句话我想很多同修听到耳熟,你真懂了吗?如果真懂了,你就能入道。真懂的人,对於如来一代时教,历代祖师所传,决定没有疑惑,你真懂了。你还有疑惑,你还有分别,这两句话你没懂! 世尊当年在世,讲解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多次宣讲?《大乘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来之后,从后汉到宋朝八百年间翻译了十二次,《大藏经》上有目录,翻译最多的。为什么?佛为什么多次宣讲?修净宗的同修根性不一样,佛要多讲。祖师大德们为什么要翻译这么多本子?中国这个地区与净宗的缘很深,但是每一个地区众生根性也不一样,十二种本子摆在面前,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可是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他喜欢这个反对那个,喜欢那个反对这个,错了!这是不懂得佛的意思,开经偈里头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 《金刚经》上佛说得那么清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这十二种译本平等没有高下。不但这十二种平等没有高下,后来这些大德们会集的本子也没有高下,都是平等,接引一类的根机。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从这个本子得度,喜欢王龙舒的本子,从龙舒本子得度,没有一个不得度的。为什么?都能够念到清净平等觉。净宗法门的总纲领、总原则:「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清楚,「我喜欢这个本子,排斥那个本子」,你的心不清净。能不能生净土?不能生净土,心不清净。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跟人吵架,哪有这种话!是不是?这不可能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进去海关很严,把得很严,你这个人喜欢吵架,心不平,不会让你去的。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不清净。 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样的本子都好。日本人传的真宗,他们来给我看,也好!为什么?只要你念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要是反对其他的,我肯定你不会往生,西方世界没你分。要怎样才能往生?你是这个法门,「你那个也不错!」你心完全是平的,完全是清净的,看到任何人、任何法门都是欢喜的,你肯定往生。为什么?你真的是善人!什么是不善?妄想、分别、执著不善。那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的心行不善,你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佛的经典、修行人这些注疏,我想很多同修都听过佛门里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我的眼光当中,不但是佛门所有一切法门经教平等,我看到、听到都欢喜,我心目当中所看,所有宗教的典籍都平等。好像是下个月十五号,天主教请我去讲《玫瑰经》,我欢喜!他们安排了两次,让我去讲两次。《玫瑰经》是天主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就像我们佛门的朝暮课诵。我去讲的时候,欢迎你们也去听听。我看到天主,我看到玛利亚,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没有分别,无量的欢喜。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减少了,我们就真的入门;你就不一样了,真的回过头来了。「我这个法门第一,你那个法门不好」,就好像我这个法门是眼睛,我是眼睛、你是耳朵,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坏掉了,完了!这个人也差不多了!眼睛还不错,耳朵不行了。所以要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人人都好,每个宗教都好,每一部经典都好。像我们身体一样,每一个细胞都好,每一个器官都好,健康长寿!大家细细去品味这个道理,看看世尊在《无量寿经》教我们什么。 会集的经本,宋朝王龙舒居士开始,为什么要会集?龙舒居士在世的时候,那是宋朝,交通不方便,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本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以他的身分地位,他是「国学进士」,他有功名,他也享受富贵,他的身分地位搜集《无量寿经》的本子,一生当中只找到四种,你就想到古时候读经之难。所以他用四种会集成一本,这一本就是本子里头差不多、相同的地方就取一种,不同的地方统统抄进来,让你看到这一本,就等於四种本子你都看到了,便利於学者。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符合世尊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字字句句是世尊的意思。他的本子收入《龙藏》,这就是被历代祖师大德肯定,被国家肯定,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这个本子确实度了不少人,但是很遗憾的,唐朝翻的《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这一会,也是《无量寿经》的另一个本子,龙舒居士没有看到。这个本子里头有集一些重要的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没有,所以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发心重新会集。魏老居士五种原译本他都读到了,他的会集确实是比龙舒居士的本子好,后后胜於前前。印光法师对於他们这个本子有批评。批评不是说不能会集,不是说会集不好,是批评他们把原本的字改了。老人家看到这个很不高兴,为什么?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你自己可以斟酌用什么样的文字。会集是什么?会集是人家现成的,决定不能改变经文的文字,不可以。如果随便改经,这个风气一开,到以后人随便改经,经以后流传下去就面目全非了。祖师是反对这一点,我们要懂得。 他们的改动,他们是真的有学问,而且通宗通教,改得是真好。但是这个风气不能开,开这个风气不好。所以我们要晓得,祖师为什么要反对,什么理由反对,你把它搞清楚,恍然大悟。这才有第三次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这个本子避免前面两种本子的过失,弥补前面两种会集本的缺失,成为《无量寿经》最圆满的版本,我们有幸遇到!说实实在在话,我在没有遇到这个本子,净土三经里面我喜欢的是《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对於《无量寿经》比较陌生。为什么?原译本我读了,有许多地方很难懂,翻译的文很不顺口,读诵的意愿就消失了。看到这个本子,从头到尾看一遍,看得非常舒服,文字通畅,又没有很深奥的东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无量的欢喜。这不就是说,各人根性不相同吗?从这个地方,使我们对於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坚定了。 经典的作用没有别的,诸位要晓得,经典作用就是介绍、说明,帮助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愿心,依教奉行,它的作用在此地。真正功夫在哪里?在一句佛号。所以上智与下愚他们不要紧,他们只要一句佛号就成功,要这么多东西罗罗嗦嗦干什么?这些罗嗦东西给谁用的?给那一个很耐烦、喜欢罗嗦人用的。真正通达明白就不罗嗦了,就不要了。所以它是介绍的,是说明的,我们真懂得了,就不要了。所以真正觉悟之后,古大德讲,三藏十二部是一堆废纸,一堆垃圾。这话讲得是真的,没错。可是没有觉悟的人他要用,对他很有用处,用这个东西来引导。因此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尚应舍」,你还有什么好争论的?你在那里争论,你就是不肯舍,才在争。都肯舍了,还有什么好争的?没有争的。人到无争就入门了,《坛经》里面六祖说得好:「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一个真正修行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平等心看待,清净心看待。平等心是没有高下,清净心是没有污染,所以他无争。世尊在《金刚般若经》里面赞叹须菩提尊者,他得「无诤三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我们在这个经里头学什么?学阿弥陀佛的发愿。全经的重心在哪里?在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这一段经文在五种原译本里面差别很大。汉译的两种,二十四章、愿二十四章;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四十八愿;宋译本子,三十六愿。古大德根据原译本四十八愿的条目不同,肯定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从这里推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多次宣讲。以后《大宝积经》传到中国来,这是做了证明;大宝积这一会里头,释迦牟尼佛也介绍西方净土,所以确确实实世尊多次宣讲! 今天这个世间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不能轻易动心。随他怎么批评,他这样评好,那样评好,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人家的分别执著,实际上一切都平等,没有一样不好,哪一种法门都度众生。什么叫「魔」?魔就是妄想分别把你的心搞乱;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净,魔目标就达到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本来你念这个经,你会往生。大家受戒都知道,往生的时候魔恐怖,魔就希望你在六道里搞轮回,最好你常常到三恶道去,他最开心了,所以他用这个方法来扰乱;你已经学佛了,学佛你也走不了,你也不能往生,他就用这个方法来挑拨。所以这些事情,诸位如果能细心观察历代,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那些祖师大德的行谊,你会觉悟到,你就会省悟过来。《楞严经》第四卷「清净明诲」这一段经文,我讲《楞严》的时候,我把它比喻,那一段经文是「照妖镜」。我们没有能力辨别妖魔鬼怪,你把这一段经文熟读! 诸位同修要想能有成就,你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你要不从一门深入,你很难有成就。这一部经读过一遍、听过一遍,人家另外地方再讲,「这个我听过了,我不要再听了」,这个人肯定没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是中国律宗的创始人,律宗初祖。传记里头记载,他老人家听《四分律藏》,听二十遍。我们晓得,这事谈何容易!《四分律藏》的分量很大,决不是一个人讲。可见得他有心於戒律,哪个地方有人讲《四分律藏》,他就去听,就去学习,一生听二十遍。 早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他在慈光图书馆办大专讲座。这个讲座里面有六门功课,他老人家担任两门:一门是「佛学概要十四讲」,那是佛教的一个介绍,他自己讲;另外一个课门,《阿弥陀经》。他讲这两门功课,我听了十一遍;每一次开课的时候,我一堂课都不缺,以后离开台中,才没有去再听。听十一遍!哪里是一遍、两遍就成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我们不是上根人,不是一闻千悟,不是的,我们是中下根人。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根性一定要认识清楚,人贵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中下根性只有「困而学之」,除了勤学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 所以我劝初学的同学,在家同学初学佛的,我教他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就念这一本书,每天念一遍,念上一年,你人就变样子了。为什么?灾消了,业障消了,你的福报现前,你的智慧增长。学佛,释迦佛祖是福慧二足尊,你没有智慧、没有福,你学什么佛?所以学佛的条件要福慧二足。当然我们「足」谈不上,总得有一点福慧,才有点本钱,没有本钱怎么能学佛?这个本钱要花一年的时间,学《了凡四训》,你就有福有慧,你才具备学佛的条件。能照我这个方法去做的,都有成就;不照我这个方法去做,那就难了。这个情形,实在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注解里面所说的「遇缘不同」;我们每个人这一生的成就,有没有成就,总在遇缘不同。而这里面的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好学,是不是真正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这是印祖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我们亲近老师,亲近善友、同参道友,对我们修学成败关键非常重要。 我们懂得这些道理,真能够依教奉行,不要说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品经,甚至於一段经文,《金刚经》上讲的四句偈,我们都能往生,都能证果,何况全部的经文!又何况这个本子是会集五种原译本的经文,读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统统读到!我们学习、受持这个本子决定不是盲目,不是人家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听。这种人是有,我很敬佩,难得,这真有善根。为什么?我做不到。我老师怎么教我,我还要跟他抬扛,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我都提出来问他,我作学生真的是很不好教的。但是我讲理,老师把我说服了,我决定服从,我不会改变,所以老师也肯教我。决不是说人云亦云,真正看到这个本子好,真正生欢喜心,老师将这个本子交给我,我才接受。经文,初学的时候有难处,但是他做了眉注,他的注解我能看得懂,我依照他的注解来讲这一部经,跟他自己所讲的,大概总是八九不离十,我有这个本事,我不听他的,跟他讲的也差不多,这使老师欢喜教我。 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没有别的,依教奉行,所以能跟经教相应。你学了,你能理解了,你能讲了,你不能做,没有用处,那不是你的。你自己要去做,认真努力去做,做的里面你会有心得,你心里头体会的,你再跟古来的这些大德们他们的注解一一去对比、去比照,人家也是这么说法,好,我们很欢喜会意,「我的讲法、我的解释跟古人不谋而合」,法喜充满。所以一定要如佛发愿,如佛存心。佛的发愿,是帮助一切众生。 帮助一切众生,「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是一门,不是一成不变。就是连执持名号,也很复杂。念佛的腔调不一样,有人喜欢这个腔调,有人喜欢那种腔调,他都有分别,都有执著,怎么办?各随其便。因此,我就主张多建念佛堂。你们喜欢追顶念佛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著念,喜欢这个,建立个念佛堂,「追顶念佛堂」,你去这个念佛堂。那个地方念佛,像忏云法师,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很长很长的时间,很多人跟著他念佛都打瞌睡,喜欢慢慢拖著音的,你另外一个念佛堂。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要打架,都生烦恼。都好!都能成就!不能说我这个好、你这个不好,没有这个道理,只要他欢喜就好。都念阿弥陀佛,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冲突!所以古德说得好:「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要彼此互相赞叹。如果彼此互相毁谤,这是灭佛法,这不是兴佛法,我们自己造作的罪业,自己不知道。 破坏佛法的形象、破和合僧,照戒律里面的结罪,阿鼻地狱。不过现在讲阿鼻地狱也没有人害怕,为什么?阿鼻地狱他没有看到。等地狱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别人对我们毁谤,我们对别人赞叹;他有善行,我们决定赞叹,他有不善,我们绝口不提。养自己的德,不造罪业,这一点很重要。连世间君子绝交了,都不说对方的过失,儒家所教的,反目绝交也不言人过,你看看古人是什么修养!佛弟子的修养在君子之上,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挂在口上,这不是好事情。规过劝善,古礼是不许有第三个人在,这个时候可以规过劝善;有第三者在的时候,这不是时候,不能当面说人过失,说人过失是伤人心。现在几个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提道上障碍重重,障碍从哪儿来的?自己造作种种不善招来的果报。所以修行,这就知道了,要从心修起,要修心。 修心的标准。我们这些年来,我三十三岁上台讲经,三十三岁出家,我一出家就上讲台讲经,四十多年了,我的讲台没有中断过,天天都在讲,曾经有一段时期讲得最多的,一个星期讲三十四个小时,早晨、下午、晚上都在讲,我总结修心的标准,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里面有三句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正觉」,我在上面加个「真诚」,下面加个「慈悲」,这是我们修心的标准。我们的心,处事待人接物,念念要与这个相应,这是佛心。 心好,行当然就好。行为里面,「看破、放下」,这是我老师教给我的。我头一天跟他见面,他就教我要看破、放下,我在这个后面再续上「自在、随缘、念佛」。我一生学佛的心得,就这二十个字。我一生行的,这二十个字;劝别人的,也是这二十个字。好像你们培训班同学是第一届还是第二届,我把这二十个字细讲了一次,我选了一个题目叫「传心法要」,好像有一个录像带还是录音带。我们能有这种心行,无论入大小乘、显密教、宗门教下,无往而不利。用这种心行弘法利生,障缘少,确实能得诸佛护念,与诸佛如来感应道交,龙天善神护持。你这一生真正可以做到少烦、少恼,心想事成。我们心想事不成,众生没福,因缘没成熟,决定不是自己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善愿,希求世界和平,希望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战争,希求社会安定,希求一切众生都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有这个愿。这个愿为什么不能现前?众生有业障。於是,我们要帮助他消业障,要帮助他醒悟过来,这最重要了,破迷开悟。 所以,《了凡四训》是帮助他开小悟,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一个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真正把《了凡四训》念明白了,你就相信。可是命是自己造的,命可以自己改,命运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原理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我们的心善、行善,我们的果报就善。现在的果报不善;不善,我就努力来修善心、善行,断恶修善,我们的果报就会转,而且转得很快。 真正会用功,你能真正懂得,真正明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真懂得、真明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你真能做,两三个月就见效,快得很!你真明白、真懂得,你一定断恶修善,你决定会破迷开悟,烦恼轻、智慧长。问题是一些同学不肯认真做,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没法子了。「随缘」里头最重要的,是随顺佛陀教诲。佛陀教诲在哪里?经典里面。这就是从前善导大师提示我们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要违犯。」这叫随顺佛陀教诲。 在本经经题「大乘无量寿庄严」,果报!我们哪一个人不希望无量寿?哪一个人不喜欢庄严?「庄严」,用现代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真善美慧」,人人都想求的。真善美慧就是佛经上讲的庄严,我们看到很羡慕,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什么样的因才能够得这样殊胜的果报?经题下半段讲的「清净平等觉」。你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你就得到了,因果都在这个题上。所以夏老会集这个经题,会集得太圆满了,自己没有加一个字进去;上面「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宋译的经题,下面「清净平等觉经」是汉译的经题,他把这两个原译本的题目合在一起。这个题目多美、多么圆满,非常明显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合这个标准,不要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烦恼就起现行。心地一定要保持清净。清净是什么?清净是真心。心里头还有杂念、还有妄想,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常常保持真心,常常保持正觉,觉而不迷,自自然然就具足圆满功德。我不说「无量」,我说「圆满」。 为什么诸佛菩萨能,我们不能?说穿了,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那就没法子了。诸佛菩萨能够舍掉烦恼习气,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他成功了,成功的秘诀在此。我们的失败,天天读诵,天天研究,还在这里讲解,讲得天花乱坠,下了台,照样打妄想,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瞋痴慢,我们的障在此地,所以入不了佛境界。信、解、行、证,入境界就是「证」,我们永远得不到。得不到是我们没有行,哪来的证?搞一生都在信解上,后头行证没有了,那有什么用处?纵然你讲经说法讲了一辈子,著作等身,还是搞六道轮回,西方世界依旧是没分,你说这个可惜不可惜!就是这一念没有转过来。 我常常劝勉同修,头一个关口、头一个瓶颈,就是「自私自利」,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不放下,在佛门里头一步都前进不得,你还有什么前途?你哪里有菩提道、有菩萨道?没有!可是世间人很怕把自私自利放下,好像放下自私自利这个不得了,这就活不成了。试试看!看看你放下自私自利,你还能不能活著?要试试看,果真放下了,活得更快乐,活得更自在。放下自私自利,你就反璞归真;换句话说,你放下六道轮回的生活,过什么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没有自私自利,佛菩萨没有忧虑牵挂。希望诸位多想想,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修学才会有成就,佛门里常讲「功不唐捐」。 心里面没有执著,世出世法都不执著。为什么不执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得很多。「万法因缘生」,包括佛法,佛法也是因缘生;既是因缘所生法,就没有自体,换句话说,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缘生法哪里是真的?《中观论》上说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有什么好执著?所以执著是错了,放下是正确的,放下就是诸佛菩萨,放不下就是凡夫,就这么个简单道理。放下就自在,放下就法喜充满;放不下苦恼无边,你何苦?放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现前。这个东西不是修来的,自性本具的无上正等正觉,就看你放下多少。你执著放下了,正觉现前;分别也放下了,正等正觉现前;妄想也放下了,无上正等正觉现前。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把无上正等正觉给障碍住了。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本有的,不是从外学来的,外面没有,除掉这个障碍,就现前了。经文到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总结,『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思就在这里。前面所说的,我们真的通达明了了,就能够转迷为悟,自性里面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就现前了。 凡夫最难的,就是在这个虚妄境界里头迷得太久,不知道这是虚妄,把虚妄当作真实,佛讲的真实,还起怀疑,半信半疑。佛的话又不能不信,可是信了又有疑惑,又不敢真信,我们现在就搞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修行的难关,我们很不容易突破的瓶颈。不能突破还是要突破,为什么?不突破,我们的苦难受不尽,生生世世都在这里受苦受难。突破之后,这个苦难就没有了。为什么?六道没有了;你突破的时候,六道没有了,放下一切执著。 从哪里放下?先从身外之物放下;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的,教我看破、放下,先放下身外之物比较容易。然后再进一步,连这个身也能放下,也不再执著。身的放下,放下的样子是什么?不重视保养这个身体了,身体更健康。很多人爱惜这个身体,天天补,补了一身病出来。完全不在乎,饮食起居人家给我们吃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挑剔,随缘,什么都好,绝不放在心上,这个心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由此可知,健康长寿确实不在乎什么营养,那个东西都是骗人的,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被人骗去了,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你要怎样去进补?多做好事,这是真正进补;自己生活清净、节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日中一食,每天出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健康长寿,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了。 环境清净,诸位不难体会,就是我们今天讲气氛、磁场。身心清净的人坐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特别舒服;纵然他不说话,我们跟他坐半个钟点、一个钟点,也欢喜得不得了。我这个经验是过去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言语很少,我很欢喜跟他坐在一起,一句话不说,坐两个小时,非常欢喜,法喜充满,那个气氛不一样。所以他老人家在世,我每一个星期一定会找他坐两个小时。以后他老人家往生,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磁场比不上章嘉大师。这是我亲近的头一个真善知识,真是令人羡慕,令人爱戴。老人非常慈悲,平易近人,很多人不敢见他,认为他是活佛,身分地位太高,许多法师都不敢亲近他,其实那个人真好、真慈悲,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是得道之人,真诚清净平等,所以你跟他在一起,你感受他的气氛,感受他的磁场,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样。 至於物质生活,世间人总是想得太多,坚固的分别执著很难放下。我们出家人寺庙里头,现在的寺庙没有庙产,从前寺庙有产业。居士们布施寺庙很少布施钱财,布施什么?田地、不动产给寺庙。寺庙这些不动产租给农人去耕种收租,所以寺庙的经济来源它是固定的。这是佛家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生活没有著落,人心就不安,他哪里能办道?首先要生活安定,人才能办道,所以道场它有山、它有田地,它能够收租。寺庙经济有固定收入,所以寺庙里面没有经忏佛事,很少法会,绝不巴结信徒。所以信徒到寺庙里面去,见到出家人,出家人理都不理他的,看都不看一眼,出家人心是定的。谁去招待?知客师招待,不是知客师,没有人理会的。道场有道风。 现在社会变迁,寺庙已经没有产业,要靠什么?靠信徒。出家人天天在动脑筋,想办法做法会、做什么,所以「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搞经济、搞收入。道心没有了,这个可惜!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要安分守己、老老实实修行,不搞这些,能不能活得下去?照样活下去。这个时候你对佛要有坚定的信心,要信佛!世尊在世的时候说过。世尊住世寿命是一百岁,他八十岁就走了,佛说他末后二十年的福报供给全世界这些出家人,一直到他的法运尽,一万年,还绰绰有余。佛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还操什么心?安心办道自然有供养,这是佛的福报。第二个,韦陀菩萨是护法神,他发心要护持贤劫千佛出世,贤劫千佛之法他护!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依教修行的人,冻死了、饿死了,韦陀菩萨怎么办?按照法律来制裁,撤职查办。我跟大家讲的都是真话。所以你相信佛的福报,你相信护法神的护持,什么心都不要操。米缸里没有米了,到烧饭的时候,自然有人送来。你也不要去问哪个人,你也不必去告诉他们:「我这里没有米了,我这没得吃了。」那你是求人。决定不求人,佛菩萨来照顾。这一点的信心都没有,叫什么信佛? 我们在澳洲,我听澳洲同修告诉我。我们澳洲这个净宗学会没有佛事,平常没有法会,只是念佛,念佛堂念佛、听经。听经我不在,那一边架设网路,我们现在在这里讲经,他们在那边听。里面一些同修告诉我,他说其他道场有说这些话,他说:「他们那个道场又不做法会,又不做佛事,他怎么活的?」不照样活了吗?没死掉!可见得不要去巴结信徒。巴结信徒是什么?压迫信徒,一定要求信徒供养,错误!供养不可以劝,他自动发心的,这很好,他来修福。我们要劝他、暗示他,那就大错!我们这个心是盗心,这就是偷盗,我们已经犯戒了,已经破戒了。他自动发心的,可以,决定不能够劝导,决定不能够暗示。我们的心永远清净,永远不被外面环境所转,这就对了。实在没得吃,不怨天、不尤人,没得吃,念佛!七天没得吃,念七天就往生了,这多自在!多么欢喜!这个世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你真的把道理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哪有不得大自在?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得大自在,这个要真干!我们这意思还没尽,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四集) 2001/2/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14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九面,经文倒数第二行: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 这是本经第九品「圆满成就」。大的段落里面标题是标「果德圆满」。从这一品一直到第四十二品介绍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一共分为五个大段落。第一个段落是「总示成佛时处」,就是第九跟第十两品。这个地方的内容,就是这一品的内容,佛称赞法藏比丘修行的成就,这些地方我们要认真努力来学习。法藏菩萨,我们在前面经文读到,他是修普贤菩萨大行,於无量劫中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读了之后,要细细的去思惟,去反省,去检点。特别是经上讲的『积功累德』,什么是「功」,什么是「德」,尤其要辨别清楚。「功」是说修行的功夫。功夫在哪里?无非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普贤行门无量无边,在《华严经》里面菩萨将无量无边的功行归纳为十大类,这就是著名的「十大愿王」。这是十个科目,我们要认真的学习,也像菩萨一样积功累德。 第一个科目里面告诉我们:「礼敬诸佛」。我们没有做到,我们对於诸佛没有丝毫恭敬之心,这是过失。诸佛如来为什么要我们对他恭敬?「礼敬诸佛」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的。不要说诸佛如来了,阿罗汉以上清净心就现前,如果还有一个念头希望别人对我恭敬,这是妄想、是分别、是执著,那是凡夫不是圣人。为什么菩萨教我们头一条就要修礼敬?我们必须要明了,礼敬是性德;换句话说,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所以修行证果之人,不要说证大果了,像声闻缘觉证的小果,他对人、对事、对物都有真诚的恭敬心。为什么?性德自然的流露,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加在其中,本来就是这样的。由此可知,我们自己的性德迷失了,我们今天对人、对事、对物贡高我慢,没有丝毫恭敬之心,这个错了!这是什么心?这在佛法里面叫「轮回心」,我们把本性变作轮回心,这大错特错! 菩萨帮助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我们自性本具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佛经里面所说的修学的纲领、修学的科目,没有一条不是自性本具的。我们凡夫误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条,佛菩萨故意制定种种的限制,这是我们全都想错了,全都猜测错了,而不知道它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由此可知,佛教我们这样做,这是恢复性德的方法,或者说这是恢复性德的一种手段都可以。我们要不用这个方法,要想恢复性德,那就难了。所以,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对於经典里面修学的科目,自然就很欢喜认真的去学习。 「礼」是说外表,「敬」是说内心,表里一致,正所谓「诚於中,形於外」,内心里面有诚敬,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就是礼敬,我们怎么能不学?修行人,说你修行有没有功夫,看看你的相貌、看看你的表态动作就知道了,你的功夫全表现在你的容貌动作之中,全表现在这里头。佛门所说的「威仪」,世间人所讲的「风度」,看看你的威仪、看看你的风度,就知道你修行功夫到哪一个层次,没有办法欺骗人,内行人一眼就看穿,我们怎么能不认真的做功夫?这个功夫就是把错误改正过来,这是功夫: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不敬,如何把它改过来敬人、敬业、敬物。敬业是讲对我们自己本分的工作,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那是敬业。 「诸佛」,尤其要明了。《华严经》上说得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意思就是说,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诸佛,为什么?他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皆当作佛,佛法里面称之为「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修普贤行的人,他是未来佛,就把他看作现前佛那样的恭敬,这是修普贤行的菩萨。我们要知道,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普贤行,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一切大众也修普贤行;换句话说,他们见到我们,都把我们看作现前佛这样尊重。而我们看他是什么心态?没把他放在眼里。所以他成佛了,我们还搞轮回。你要问什么原因,道理就在此地,没有恭敬心。 礼敬之德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大德里头的第一德是消除我慢。诸位要晓得,「我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礼敬诸佛」第一德就是对我慢来说的。他为什么不把断贪欲放在第一?他把断我慢放在第一?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因为普贤行愿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换句话说,不是初学。初学,菩萨帮助你先断贪瞋痴。普贤行是度大菩萨,已经有成就的人。这些菩萨他们要把境界再向上提升,这当中最大的障碍,我们讲「业障」,最大的业障就是「我慢」,为什么?有我慢就很难接受别人的教导,更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自己的过失怎么能改正过来? 最近《了凡四训》制作成VCD,两片的连续剧,我想很多人看过。其中有一个读书的秀才张畏岩,我慢!去参加考试没有考取,大骂主考官有眼无珠,他的学问那么好,文章做得那么好,没有被录取。正好遇到个道士,道士看到他在那里发脾气骂主考官,就在旁边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他就更生气了:「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你怎么知道我文章不好?」道士说:「是你傲慢没有福,你的文章怎么会做得好?」他算不错,总算是念过书的人,还能接受。能接受的人能改过自新,这个人是法器,还有指望。如果一味自以为是,不能接受别人批评,不知道反省改过,这个人是佛经里面讲的「一阐提」。「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没有善根」。不能接受别人的劝告,这个人没有指望了,一直要堕落下去,连张畏岩都不如。所以我们看看,法藏怎么成佛的?何以能成佛而受到一切诸佛的尊敬?释迦牟尼佛在本经的赞叹代表诸佛,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谦虚!阿弥陀佛最谦虚。从这个地方,诸位就懂得什么叫「功德」。 第二个修学科目:「称赞如来」。我们今天社会,现前这个社会,犯了严重的大病!中国古大德教人:「家和万事兴。」一家人不和,彼此互相毁谤,这个家衰,这个家不久就会败!团体,你看看古德常说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是对道场出家众讲的,我们希望佛法在这个世间兴旺,能够广度众生,利益群品,应该怎么作法?彼此互相赞叹。如果互相嫉妒,互相毁谤,互相障碍,这个佛法不久就会灭亡了,我们有没有想到?四众同修都要知道,出家人心里更要清楚,我们如果毁谤三宝,戒经里面结罪是阿鼻地狱。「破和合僧」,五逆罪之一,我们没有把世尊这个重戒放在眼里,敢做敢为很了不起,没有把阿鼻地狱看在眼里! 佛法在今天为什么这么衰弱?不是没有原因。我们处在今天这个时代,面对著佛门,我们应该怎么做?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们,决定不毁谤。毁谤我们的人跟我们一样,我们有过失也有长处,人不可能全是错的,一生没有一桩事情是善事,不可能的,都是善恶混杂;他造的恶的那一边我们不要去理会,我们看到别人有善的那一面,我们应当称扬。古人常常教我们「隐恶扬善」,只要我们一生都能够信守,认真努力这样去做,我们是在兴佛法;如果我们也参加批评这个行列,我们就是做的灭佛法。 这一次我在香港,从大陆上来的不少同修跟我说,江苏一带佛门的同修非常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他们赞叹读诵康僧铠的译本。我说:「这很好!我找一个时间,再把康僧铠的本子细细讲一遍供养他们。」不是很好吗?你们喜欢哪个本子,我给你们讲哪个本子。其实,只要劝人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就好了,就算是成就了。「自赞毁他」是菩萨大戒,《瑜伽菩萨戒本》里头头一条,重戒!我们一定要晓得。 「称赞如来」,这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经上讲的「如来」,都是说性德,性德是纯善。所以人善心、善行、善言,我们应当称赞;他的恶心、恶行、恶言,不要放在心上。这就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每一位学佛的同修都是菩萨,世尊为我们讲十善业道,我们每一个同修都有分,应当接受,依教奉行。「昼夜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我们的思想善;「观察善法」,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善法,不善的不接触,行善。身语意三业皆善,无有不善。佛后头有一句话说得更好:「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话重要!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常常想著,念兹在兹。 接受圣贤人的教诲没有别的,真正立志做世间第一等的善人,第一等的好人,这是诸佛如来圣贤弟子。「我们不作富人,我们不作贵人,我们要作善人,我们要作好人」,有这一个志向,自然就能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你才肯积功累德无量无边,真干!如果诸位细细的去思惟,细心去体会,世间作善人好,比作贵人好,比作富人好。你没有认真的去做,我跟你说好,好到什么程度,你也不晓得,我跟你讲,你也体会不到,你也不会懂得;你果然认真去做,你才晓得个中三昧。以佛法来说,你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世出世法当中无往而不利,世间人所讲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你必定得到。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善人、好人他清楚,他明了。 普贤修行十个纲领,头两条是德行的根本,《无量寿经》上讲「积植德本」,这一句话讲了很多遍,「积植德本」就是这两句,后面八句都是属於枝叶,这两句是根本,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所以修行功夫要得力,一定要「从根本修」。根本修,中国儒家教人「孝悌」,悌是敬,能够尊重别人,这是悌,跟十大愿王「礼敬诸佛」无二无别。所谓是:「入则孝,出则悌。」入,是在家里对父母要尽孝;出,一定要尊重别人,广修礼敬。 第三条,这才讲到「广修供养」。供养跟布施一个意思,布施里面恭敬心少,供养里面恭敬心具足。所以供养里头也是财、法、无畏,也是这三种。财施、财供养,必定得财富。所以,财富之因是从财布施来的,愈施愈多。如果要修供养,你得的就更丰厚了。以真诚恭敬心,以财物供养众生,众生就是诸佛。生、佛没有差别,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生佛不二」、「理事一如」,这些都是极重要的开示,我们常常读,常常思惟,常常观察,就会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两句话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这个意思。长时间的薰修,不断的薰修,才起得了作用。 《了凡四训》,大家要不能够在一年当中读上三百遍,你就起不了作用;换句话说,你没有功德。一年当中一天念一遍,念上三百五十遍,这是「功」。「德」是什么?起心动念你就知道吉凶祸福,那就是德。道理明白了,因果明白了,你自自然然会断恶修善。断恶,凶灾就消了,积善,福乐就来了,那是德。你没有密集三百遍之功,你哪里来的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依旧天天在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你没有德! 我们出家同学当中,也有一些粗心大意,对於帮助广大群众,往往有很多缺失。你要是说他没有利益众生的心,他有;你说他真有,还常常忘掉。所以道心若有若无,不能成就功德。归根结柢,薰修的时间太少了,境界现前,依旧随顺烦恼,智慧总是提不起来。难怪一般人说「业障太重了」,只好用这一句话,这一句话也不假,真的是业障太重。 法布施,我们这一边提供法布施的物品很多很多,现在制作也很方便,可是想到的人不多,随身带一点结缘品的人就更少了。真正有心人他会做,出门身上总会带一点经书、佛像这些东西,遇到有缘的,他跟人结缘,遇到有疑惑的,他为人说法。要有这个心,要欢欢喜喜去做,要常常做,永无间断的做。我们积功累德不是一生的事情,生生世世!佛法里头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一天休息过,天天都在干!众生,有有形的众生,还有无形的众生,我们看不见的,确实有不是没有。谚语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那是无形众生,比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我们能欺人吗?你可以自己欺骗自己,你欺骗不了众生,所以不认真干怎么行?供养要真修。 第四个「忏悔业障」。「随喜功德」,好!看到别人有善心、善行、善愿,我们应当随喜,决不能嫉妒,决不能够障碍、破坏,那个业造得大。结罪的大小,要看人家那个善心、善愿、善行影响有多大多广,时间有多长。假如他这一桩善事影响的面很广,影响的时间很长,你要是把它破坏、把它障碍,这个罪过就重。这一种重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说得很详细,果报太可怕了。他做的是小善事,影响的面不大,时间也不长,这个罪小,这个果报比较轻。从这些方面,我们多想想就知道了。所以别人有善心、善愿、善行,我们应当随喜,尽心尽力去帮助他。 我没有时间帮助他,我也没有财富去帮助他,欢喜赞叹也是随喜功德。这功德有多大?看自己的心。真诚心赞叹,随喜功德也是无量无边。为什么?我不是不拿钱帮助他,我没有钱;我不是不想去做义工帮助他,我没有时间。这是什么?缘不足,发心圆满。发心圆满,功德就圆满。佛法确实不在形式在实质,实质是你真正发心。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慢一些贫穷、一些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的人。他们没有钱,甚至於身体衰弱、多病,他也没有能力去做好事,他如果看到别人做好事,发真诚心随喜,功德不可思议。这些道理总要懂得,我们自己才知道怎样修积功德。 后面有「请转法轮」,有「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就是请有德有修有学的大德们讲经说法,开导众生。这些善知识如果没有人去启请,我们这一个地方广大的群众就没有机会闻到佛法,所以启请的人功德很大。要知道启请。启请需要有智慧的,为什么?有智慧拣别邪正,拣别是非。佛法,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有正有邪。世尊在楞严会里面告诉我们,末法时期,就是指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现在邪法的力量强,正法的力量薄弱,邪法多、正法少,我们请这些大德来讲经说法,如果请个邪师来说法,不但没有功德还有罪业,为什么?误导大众,这个过失,请法的人要负责任。所以请法也不是个容易事情,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佛门里面能讲经说法的人少了,所以对於正法的弘扬非常艰难! 过去我住在美国,美国许许多多道场。许多道场都是居士们建立的,这些道场通常都没有法师住持。於是这些道场法缘也很兴盛,经常不断的礼请法师来讲经说法。当然最方便的,是听说哪一个法师到美国来了,从这个地方经过,赶紧去请他。法师也顺便在道场住三天五天,跟大家讲开示结结缘。这样法师多了,讲的法门也多了,听众常常听,听了之后不晓得学哪个法门好,听乱了。请法的人难!太难太难了!这个事我想不仅是在美国,许许多多地区都有这个现象。是学佛没错,学哪个法门?门门都学,不专!所以修学一辈子都没有成就,这个原因我们总要知道。实在说,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 我年轻的时候,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他那里住的时间很长,每天细心观察。他在台中主持两个道场,一个是台中佛教莲社,一个是慈光图书馆,这两个道场都是他老人家讲经弘法的道场。李老居士一生讲经说法,专弘净宗。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在台中已经住了十年;换句话说,他讲经已经讲了十年。台中佛教莲社莲友的名册有好多本,我去翻了一翻,老师告诉我大概有二十万人,台中莲社的莲友。 我曾经亲自见到的。有一些法师,还有从外国来的,从台中经过,李老师一定自己到车站去迎接,或者是在莲社、或者是在慈光图书馆宴请法师供养,供养都很丰厚!请法师吃饭,还送法师礼物,还要送红包,非常周到。信徒也有不少陪法师一起吃饭的,李老师对法师称赞,但是从来没有看到他请法师给我们大家讲个开示、讲个经,没有的。到底什么原因?我们年轻不懂事,问他老人家:「为什么不请法师跟我们大家讲讲?」老师叹一口气:「你们年轻不懂事!」这些人天天在听净土法门,听了这么多年,信心还是露水道心,并不坚固。法师如果一说,他是学禅的:「禅好!净不行!」大家一听,信心就完了。法师走了之后,他要费多少时间重建大家的信心?太难太难了!所以决定不请法师讲经,决定不请法师讲开示。我们才懂得。以后看到普贤行愿「请转法轮」,不是个简单事情,要负责任的。所以这个法师是不是专修净土的?是不是赞叹这个法门的?如果专修净土,赞叹法门,一定请他讲开示;如果学其他法门的,绝对不行。这是我在台中那么长的时间观察到的。 可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内行的,一定要请。哪些内行?懂规矩,他真的学过的,一般讲「科班出身的」、「有师承的」,这个可以请;不管修哪一个法门,他一定赞叹你的法门,懂规矩。这是礼貌,也就是佛家讲的「僧赞僧」,我们要懂得赞叹别人,要把自己压低,决定不炫耀自己,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请。 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法师就请我到他宝莲寺讲开示,我答应了。那是禅宗道场,宝林在宝莲寺的后面,没有路,要走路上去,车不通的,要走半个多小时。我到那里去看,清净庄严,有四十多个出家人,其中还有两个法国人,都出家了,剃了头,每天在禅堂里面坐香。圣一法师是参禅的,我到那边去赞叹禅宗!我虽然没有学禅,我讲过《金刚经》,讲过《六祖坛经》,还讲过《永嘉禅宗集》、《证道歌》,所以口头禅还有一点。赞叹他们的老师,赞叹他们的法门,赞叹他们的同修,这是规矩!使他们对於这个法门、对他的师父更有信心,不能破坏道场。我自己这个念佛的法门是一字不提,盛赞他们! 回来的时候在路上,有几个陪我去的居士,他说:「法师,你今天讲禅这么好,你为什么不修?」他问我为什么不修,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性没有他们利。参禅要上上根人,我是中下根性,我对他们当然赞叹,五体投地,没有话说。我自己搞那个法门,我清楚,我不会成功的。我念佛,带业还可以往生。」我说的都是真话,也不是谦虚,说的是老实话。这是懂规矩。不懂规矩的,完全讲自己的,把别人忘掉了,这个不可以,这是害死人。我在那里一说:「禅很难成就,念佛好!」圣一法师头就大了,他又不知道费多少时间、精力才能摆平。所以圣一法师跟我的关系非常好,他懂规矩,我也懂规矩,我们都是有师承的。 所以初到新加坡,说这个话也是十三年前了。演培法师,这也是我的老朋友,请我到他道场里面讲开示。我那一天去的时候好像也有五、六百个人,年轻人很多,我看了很欢喜。演培法师修学的跟我不同法门,他是修弥勒净土,我们修弥陀净土,不一样!他们的目的是生兜率天,跟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所以我到他那里要赞叹弥勒净土,赞叹弥勒菩萨,赞叹唯识法门,勉励年轻的同学要向演培法师学唯识,因为在这个时代研究唯识、讲唯识的人几乎没有了,他过世真的就找不到了。勉励他们!我也一字不提弥陀净土,这是规矩。我们到人家那里去,一定要赞叹他们的法门,赞叹他们的道场,赞叹他们的老师。不懂这个规矩,「请转法轮」往往请错了。 「请佛住世」更不容易,这个要缘分。可是现代人确实跟过去不一样,现代我们可以利用科技。要不要听经?经是非听不可。你不听经,你不懂得佛所讲的道理,你也不知道佛所讲的种种方法里面的义趣,你学习不会热心,你的成就很不容易。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听经是比什么都重要!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利用科技。现在我们的科技设备,我们现有的设备落伍了。最近我们在香港也做了一套设备,比此地的先进,比美国达拉斯的还要先进。听说我在香港讲的这几天,美国、澳洲那边都收不到,所以必须要提升设备。而这些科学工具日新月异,听说他们这些高科技的公司,三个月就有新的产品推出。所以我们一切机器设施,它的寿命顶多三年,三年一定要淘汰,要换新的。这是我们这一种道场。广播电台里面,顶多半年它就要换新,要不换新,它就跟不上时代。所以成本很高!淘汰率太快了。我们今天又得要利用这些东西,这么高的成本对我们来讲,是很重的一个负担。 我这一次从澳洲回来。在澳洲我去访问南昆大。原先我们也不知道,去了之后才晓得这个学校有特色,它是利用网路教学,在世界排名第一位。它有一万多学生分布在全世界六十二个国家地区,这些学生都不需要到学校来,自己在家里电脑上课。你家里有电脑跟它的网路接通,在家里就可以上课。他把他们的教材从电脑传给你,你在家里学习。你可以在网路上跟你们同班同学研究讨论,可以跟教授请教,统统在网路上,考试也在网路上。毕业的时候,学校授予学位。我问校长,我说:「你们毕业授学位,学生要不要到学校来?」他说:「不需要,学位的证书寄到他家里。」太方便了。我参观他们的设备,真是叹为观止。 我参观美国的卫星电视台,香港的凤凰、亚视都去看过,台湾我都去看过,设备比不上学校,这个学校真的是先进第一流的科技设施。它的教学大楼是四层很大的建筑,里面工作人员一百多人,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我说:「我可不可以利用你们的网路来讲经?」他说:「可以。」我说:「你价钱怎么算法?」他概略的估计,详细他要把单子送给我,利用他们的设备、利用他们的网路向全世界讲经,一个小时两百块钱,非常便宜!都是用的第一流科技设备!我一个星期讲五天,一次讲两个小时,十个小时一个星期才两千块!澳币跟新币币值差不多,非常便宜。这是用它的网路设备。如果不用它的网路,用它的摄像,像我们现在做VCD用它这个设备,不用它的网路就一百块,一个小时一百块。 所以我们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道场,原先我还计划要建教室、建卫星发射台,做这些设备。现在一看这个学校,我这一笔钱不要花,省掉了,我可以完全借它的学校。它的学校跟我们是一条路,我们在北面它在南面,不转弯的,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是世界一流的科技设备。好!这是佛家讲的「缘分」,那个地方的缘非常非常具足。 学校里头的校长、教授我们谈得非常融洽,非常欢喜来帮助我们。我们也很认真的讨论一个课题,就是办「多元文化研究所」,培养各个宗教的传教师、弘法人才,他们非常有兴趣。但是他对我们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我们提供经费,学校来开班;也希望我们推荐学生,将来毕业的时候可以授予学士学位,可以正式拿到学位。修学的期间有两年到四年,或者五年,都可以,很好的环境!所以希望我们现在在家的同修,不能不学电脑!不学电脑不行,一定要把电脑学会。简简单单开机、关机,收我们的频道要学会,我们会把讲经时间通知你,你在家里就可以收到,而且画面、音响都非常清晰。所以科学的工具我们一定要有,利用这个工具。 我们对於佛理通达,方法明白了,修行在个人。你想想看,世尊当年在世,没有教大家修行的,只是天天上课,讲经说法。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道理明白了,你的心理改变了,修心。心里面没有恶念只有善念,心善,你的言行一定是善的。大家在一起共修,这是佛法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祖师大德发明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大概最早的是我们净土宗。在东晋时代,就是南北朝那个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在山上共修。这是早期!寺院丛林多,都是讲经教学,是这种场合。 真正有了共修的制度,这是从马祖、百丈开始。这在中国佛教史上都非常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位提倡共修,建立共修的制度。「中国佛教丛林制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印度没有的,是把佛教教学、修学制度化,这是好事情,非常难得!这个制度,类似於现在的大学。丛林就是大学,丛林的主席,现在我们讲「校长」,「首座」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名称不一样,他们的职责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的佛教丛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学」,这才提倡共修。 由此可知,共修是形式,这个形式在末法时期有它的必要性。末法时期众生业障确实比较重,一个人修行不容易提起精神,容易懈怠、放逸,不能认真努力,所以大家在一起修,所谓是「依众靠众」。看到别人,自己也得打起精神来,不好意思不参加,这叫「依众靠众」。彼此互相勉励,互相警策,互相帮助,成就道业。如果真正有志於修学的,不需要这些依众靠众的形式,自己能成就,像古时候一样。所以自己在家里修行,是可以成就的。 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返璞归真的时代,是一个回归上古的时代,因此我们学佛要特别重视实质,不再重视形式了,要重视实质。我们澳洲图文巴那个道场是一个天主教堂,天主教堂卖给我们的。我们完全保留教堂的形式,里面一丝毫都不改变,为什么?我们重视实质不重形式,我们外表的形式是天主教堂,我们里面是净土道场。教堂里面,我们连佛像都不设,我们用投影技术。念佛的时候,我们西方三圣的像就投影在银幕上;不念佛的时候,投影机关掉,银幕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讲经的时候,我们就把释迦牟尼佛的像打出来。什么佛都有,一切诸佛菩萨都在我们那个小柜子里面。什么时候用什么,他就会现形,「诸佛现全身」。这个好,这是现代化的,我们重实质不重形式。 我对学生,现在你们同学有很多都认识,悟字辈十几个人都过去了。他们过去,修学比你们诸位还要辛苦。我是规定他们在五年之内,今年是二00一年,到二00五年要完成八门功课。这八门功课,是我们从前在台湾华藏图书馆订的。虽然订了,但是一直都没有能够执行。现在他们在山上,完全都要认真去做了。第一部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们同学们也有学过的,这个经不长。第二《无量寿经》,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本子。第三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第四《普贤菩萨行愿品》。佛经有四门。另外儒家选了两门,一门是《四书》,一门是《了凡四训》,我们把《了凡四训》列入儒家。还有一个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这七门功课要背,完全能够背诵,要能讲。讲的方式跟你们现在培训班学习的一样,每一个同学抽签上来讲,所以个个都要充分准备。讲完之后,接受同学们的批评,改进。 第三个,一定要做到。要求把经里面所说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我是这样要求的。早晚课不做了,用什么做早晚课?拜佛。早晨起来拜一百五十拜,晚上睡觉之前拜一百五十拜,用拜佛来做早晚课,每天拜三百拜,天天不间断。拜佛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除这七门功课之外,你们同学有不少人都知道,我们有两个货柜运到澳洲去了。这两个货柜是什么?是书籍,里面绝大多数是中文书籍。这里面有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还有一套完整的《四库荟要》,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这是大的。 这些东西运到那里,你有没有能力看?你要没有能力看,这些书放在那里不就冤枉?所以,如果要有能力看这些文言文,从前李老师讲,最低限度要背诵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如果能背诵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所以我又有个要求,要同学们在五年当中背一百篇古文。这个古文是从《古文观止》里面选的,我选的,选一百篇,每一个星期两篇。要能读,能背诵,也要能讲,然后这些书放在山上才有用处,你们才有能力去阅读。否则堆在那里,不是一堆废纸?就供养蛀虫,那不就太冤枉了吗?太可惜了。所以,没有一百篇古文的基础,你就没有能力阅读。一百篇古文是《大藏经》、《四库全书》的钥匙,一定要拿到。 所以我今天要求他们,现在那边打佛七,昨天那边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山上这些出家人都下去参加佛七了,我听了是很不高兴。昨天晚上连夜打个电话给悟道:「山上的同学是不是都要参加佛七?」他说没有必要。我说:「没有必要,你为什么放他假?你没有权力放假,统统叫他回山上念书!」韩馆长往生四周年是三月五号,三月五号那一天下山来参加,参加完了就回去,读书要紧。你要不用功、不读书,那个纪念是假的。韩馆长,实在讲,希望你们个个有学问、有智慧、有德行,将来能够自行化他,这才是真正的纪念,真正的报答。有个时间就放假出来玩玩是不可以的,决定不可以的。 所以山上我们没有法会,没有佛事,什么活动都没有,就是叫你在家里读书,请了两个老师,一个教中文,一个教英文。我跟他们讲:「今天这个道场,世界第一道场!你的物质生活,我都给你照顾好了,一点心都不烦,就给我念书,除念书之外,什么都不要干!」所以到哪里去找这么一个环境,真正修学环境?我们为佛法、为众生、为底下一代,不必多,将来能够培养三个五个就很难得了。所以现在山上有十几个人,希望能有三、五个有成就。说个个有成就,那是没有法子做到的,决定做不到。能够有五分之一、四分之一成就,就非常可观,这个成绩就很难得。所以「请佛住世」是很不容易,有个安定的环境让他好好的修学。这些学生将来成就之后,可以利用南昆大的网路传播,可以对全世界弘法。所以有这么好的一个教学环境,这么好的一种弘法工具,我们跟学校建立密切的关系。 这个小城市长非常之好,我们头一次见面就话家常,很难得!这市长是女的,她跟我们讲,现在年轻人、青少年的问题非常严重。图文巴是个小城,澳洲小城,非常干净的一个小城,可以说是没有污染,但是吸毒的青少年有一万三千人,这个小城的人数总共只八万人,实在是很严重、很可怕!这个市长的儿子本身也吸毒,她说她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把他救起来,现在完全戒掉了,所以她知道这个事情的苦。所以她全心全力帮助青少年,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提倡正当的娱乐,也邀请一些宗教的传教师去辅导这些年轻人。我们听了很欢喜,我也给她承诺,我们佛教每一个星期对青少年辅导一次。英语班同学在那边,让这些同学去给这些青少年讲讲佛法,开导开导他们,劝导他们回头是岸。这是我们对这个地方应该尽的义务。 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修菩萨行,积功累德』,这两句我们不能不认真去做,努力去做。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帮助别人,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所以首先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不发愤、不努力怎么行? 我还有个愿望,不知道能不能成就?就要求三宝加持了。我想将来在那边办一个学校,私立学校。图文巴私立中学有二十几所,我想办一个私立学校,从幼稚园办到高中,我们一直教下去。我希望小朋友能够从五、六岁就读圣贤书。像我们现在耕心园念的《弟子规》、《三字经》,我们准备从幼儿园就开始,传授儒家、佛家、道家的圣贤教学。如果我们真能得诸佛护念,我想这个事情在那个地方可以做得成功。这个地方的教育非常发达,这个小城四分之一的人从事於教育工作,所以文化水平很高,热爱教育。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修学的环境,我们要好好的来利用。 这个地方办好、办成功了,就会产生影响,我们希望将来发展到其他的地区。政府、学校不肯办,我们就提倡私人来办学,用这个方法私人来办学。我们毕业出去的学生,参加这个地方政府的考试,如果成绩比他们好,自自然然就会得到政府的重视。像现前布里斯本的一个土著学校,这是他们私人办的一个学校,现在这个学校到九年级,我们也希望帮助他提升到十二年级,就是高中。他们是独立的教学,学生的成绩在一般学校之上,品德更好,所以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我们出家的同修,如果不是在外面讲经弘法,应当走入学校教学,名正言顺「佛陀的教育」!我们要把佛教落实在佛陀教育,要提倡,要广为宣传,这个样子才真正是「请佛住世」。 普贤十愿,前面七条是愿,后面三条都是回向:回向众生、回向法界、回向菩提,这个大家仔细看看,都能够理解。所以,经典上佛菩萨提示我们修行的纲领,教导我们修行的一个科目,我们应当怎样去落实?这个科目的内容,就是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普贤菩萨在最后做总结,全经修行的纲领十条,如果你能够掌握著全经修行的纲领,你对於全经,在行法上来说,修行方法来说,你处处都能见到。 佛法重在实行,如果能说不能行,连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法师都不如了。修无法师说过:「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这是他往生前留下来的一句话。一定要做到,认真努力做到,你才会有真正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德」。你能做是「功」,你做到之后,那个好处就是「德」。「积功累德」这四个字比什么都重要!菩萨能成佛没有别的,就是这四个字成就了。无量劫来从无休息,舍己为人。自己修行都是为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学成之后帮助别人。我们早一天学成,别人就早一天得度,早一天得佛法利益;我们晚一天修成,别人就多受一天苦难,多一天迷惑,多造一天业。如果能想到这个地方,自自然然你就会勇猛精进,不敢懈怠。不但出家同修要念兹在兹,在家同修也要认真努力。四众同修能够同心协力,正法就能够久住世间,正法就能够传遍世界,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在我们现前是极需要做的。 从哪里做起?一定从本身做起。本身要从修心做起,改变思想,改变观念,要从这里做。旧的思想、旧的观念都是为自己,纵然为别人,为别人还是为自己,这就不是真的,这个错误观念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效法诸佛菩萨念念为众生,没有一念为自己。为自己也是为众生,这就对了。决定没有嫉妒障碍,全心全力成就别人。然后你就晓得,别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自他不二;换句话说,障碍别人就是障碍自己。功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要有智慧、要有能力去辨别,然后功夫才会得力。多少人讲修行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都搞清楚、搞明白,功夫自然得力了。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五集) 2001/3/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15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九面倒数第二行,看「功德无量」这一科: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文字是世尊总结法藏比丘在前面所说的种种修积的功德,我们在此地也应当做一个总结。『修菩萨行,积功累德』这两句,什么是「菩萨行」,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这个世间,在中国文字里面所说的「世」,就是现在人讲的时间,所以「世」这个字的形象是三个十,我们讲的是过去十年、现在十年、未来十年,三十年叫一世,是指时间说的;「间」是讲间隔,是指空间说的;说一个时间,再说个空间,这把宇宙之间一切事物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 而这个世间之大,我们凡夫无法体会。现代科学家虽然说有许许多多不同维次的空间,这个讲法已经不是一些普通人能够体会,但是他说的是事实真相。从理论上说,空间维次是无止境的。我们学佛,在大乘经里面所读的,对于这种讲法我们会肯定,我们没有一丝毫的怀疑。为什么说空间维次是无止境的?实在说,科学家只是从理上去推想,没有办法证实;而佛法则大大的不相同,佛法对于这个状况完全了解。空间维次从哪里来的?从一切众生想像当中生出来的。 我们就知道了,每一个众生所想的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自己的空间,这是真的。就是各人自己的空间也不是一定的,也是有许许多多不同维次的。你要不相信,你仔细的去思惟、去观察,你在清醒的时候那个境界跟你在迷惑的时候境界不一样,你晚上睡觉作梦的时候境界又不一样,你在作梦就入了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你自己知道,因为你入了那个空间,别的人不知道。但是有功夫的人知道,有什么样功夫?有能力突破空间维次的人,在佛家讲的是有相当禅定功夫的人,这个定功能把空间维次突破。如果一个人有相当的定功,你在那里睡觉,他在那里打坐,你在梦中干什么事情他全知道,他都看见了,等到你醒来的时候,他告诉你你刚才做了梦,在梦里干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他知道?那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他能突破,所以他能看得到你。 我们同时晓得,梦中境界不一样,定中境界也不一样。人在入定的时候不是没有境界,入定的时候也突破空间维次进入另一个空间。我们没有这个功夫,但是我相信有不少同修曾经读过《虚云老和尚年谱》,虚老和尚常常入定,他在定中曾经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还看到座席当中有几位他认识的朋友、同参,那些人已经往生在兜率内院,他去的时候看到。书籍里记载唐朝时候法照禅师在五台山见到大圣竹林寺,听文殊菩萨讲经,那都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这种不同维次空间怎么来的?是从众生心想生的,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识所变」。 如果没有识变,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是哪些人住的?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法身大士们住的。最低限度他们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世间众生许许多多不同维次的空间,他们全都有能力突破、有能力超越,而证得一真法界。诸位要记住,「一真」,一就是真,二就是妄,二就是十法界、无量无边法界。我们修净土宗的,殊胜!为什么诸佛赞叹、祖祖相传,都肯定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的法门,原因在哪里?他所修学的是「一心不乱」,一心的境界就是一真,就是一真法界。你怎么样才能证得一真法界?一心就证得,一真法界就现前,二心就落在十法界,落在无量无边法界,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才是真的,只有一心是真的。 我们是不是真的在修一心?起心动念还有我、还有你、还有他,不是一心!念头起来有个我,已经就落在三心二意。什么时候能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什么时候你没有二心,你只有一心,你就明心见性,你就回归自性。你还用二心,你就回不了自性,你的功夫修得再好,十法界,十法界里面佛法界、菩萨法界,你没有办法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定要一心,这个事难,真难!所以佛在许多经论里面都常说,凡夫成佛,不是成究竟圆满佛,就是分证位佛,天台家讲的分证位佛,分证位佛是真佛;虽然不圆满,他是真的。禅宗里面常用月亮做比喻,这是真月,虽然不是十五,不是圆满的月亮,初三、初四那个月牙,月牙的光是真的月光,它不是假的。佛把什么比作假的月光?水里面的月光,水里头的月影子,那是假的,那个不是真的。 《楞严经》里面比喻得比较亲切一些,叫「捏目所见的二月」,那接近真的。什么叫做「捏目」?我们手指把眼睛用力按一下,看到外面是两个影子,看月亮两个月亮了,两个月亮当然有个真的有个假的,佛用这个比喻教我们去想像。十法界里面的佛是捏目所看见的佛,不是真的,但是很接近,决定不是水中的月;水中的月,那是纯粹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难,是真难不是假难。从这个真难当中,我们才体会到净土殊胜。 净土殊胜在哪里?殊胜在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没有达到一心,只要求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这个实在讲,跟所有法门比较,那是方便太多太多了。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功夫成片是不能成就的。「功夫成片」,这是净土宗的话,在其他宗派里面讲「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在净土里面就是功夫成片。功夫得力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为什么?没有断烦恼。功夫得力是可以把烦恼控制住,我们讲的「伏烦恼」,伏烦恼而没有断,没用处,充其量只能够修得一点人天福报;这一种人他不会堕三恶道,他来生会享人天福报,比这一生更有智慧、更有福德,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 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一定要断烦恼;要断见思烦恼,你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这个就难了。见思烦恼的根是「我执」,念念当中有「我」这个本位,你见思烦恼就断不了。所以见思烦恼断了,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我见破了,决定不再执着有我,阿罗汉证得;所以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四圣法界,距离一真法界依旧还很遥远。但是在我们净土宗不必要这个功夫,只要能控制住自己的烦恼,控制住自己习气,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成片,就能往生。佛说得很清楚,这种条件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如果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掉了,也就是说自私自利的念头真的断了,确实没有了,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这个难,不容易!所以净宗这个法门能够普度一切苦难众生,它第一方便殊胜就是它的凡圣同居土。如果讲到实报庄严土,说老实话,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实报土跟一切诸佛的实报土无二无别,不能说殊胜。它的殊胜就在凡圣同居土,无比的殊胜!许多人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轻视净宗法门,不肯修行,这就是经上讲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遇到这个法门,能信、能发愿、能求往生,这种人都是过去无量劫中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正如《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凡是念佛往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属于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一生肯定得生。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幸运遇到这个法门,但是有没有把握往生?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承平时代,是社会动乱的一个时代,我们要认识清楚。每天诸位在报纸、电视、资讯里面能看到,灾难频繁,而且是一次比一次严重,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忧虑、恐怖、不安造成一个奇异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现在医学里面讲的「精神分裂症」,我们一般人讲「精神病」,非常非常之多!不分男女老少,得这种病症的人很多。这病怎么得来的?就是紧张得来的,不安、恐惧、忧虑、紧张得这个病。 我常常劝导我们念佛同修,不看报纸、不看电视,外面发生的事情统统不知道,人家问起来,每天天下太平:「没事!我没有看到,也没有听说。」心地上就不紧张了,也就没有忧虑,我们把这个缘断掉了。也许有人说:「生在现代这个社会,许许多多事情你不知道怎么行?」我们再问他一句:「知道了有什么好处?」如果知道带给我们是忧虑、不安、恐怖,那不如不知道的好。不知道,我平平安安过一天,知道,这个心情都不安宁。没有,我们过得自在、过得舒服,还是不知道的好。老实念佛,「我只知道佛,我只知道经上跟我们讲的极乐世界」,还是这个好。把心定下来,不要被外面境界所困扰,不要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就好。 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这八个字重要:「修菩萨行,积功累德」。实在讲,关键就是在「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是修菩萨行的成绩,修行有成果。菩萨行,特别是普贤菩萨的大行,这是前面经文一直讲,都着重在普贤菩萨大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得想想,总结前面八品经文所说的,都离不开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行的十大纲领,我们必须牢牢记在心里,念念不忘。 礼敬我们做到没有?礼是外表,敬是存心,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不是有个真诚恭敬心?佛家在许许多多忏仪之中,忏悔仪式里面都有「一心恭敬」、「一心礼敬」这样的文字,不知道有多少句,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一心」,一心就是敬,二心就不敬。佛家的表法,礼敬的时候一定要合掌,合掌代表什么?代表一心。我们平常这个心胡思乱想,像十个指头一样散乱的;把散乱的念头统统放下,心收起来,一心,十个指头合成一个,合掌是代表一心,无有二念,这是最真诚、最恭敬。 过去曾经有人向印光大师请教,学佛有没有秘诀,能教我们很快的就入佛的境界?我相信向老法师请教这个问题绝不只一个人。我自己年轻学佛的时候,我向章嘉大师就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很着急,总希望很快就能入佛境界,章嘉大师教给我是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印光大师教人两个字,「诚敬」!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把修行证果的秘诀为我们说出来;而普贤大行头一条就是诚敬,印祖所说的与经典里面所讲完全相应。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每天做早晚课,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要做甚深的反省:我今天对人、对事、对物有没有做到诚敬?反省就是觉悟;你要不反省,你就迷惑,反省是觉。觉悟之后,能把自己的过失改过来,这叫修行。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是你真的在学佛。你要不知道反省,不肯改过,纵然你把经典学得滚瓜烂熟,你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于你生死毫不相关;换句话说,你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还是免不了轮回果报,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 所以「菩萨行」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菩萨行从整个佛教纲要上来讲,不外乎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绝对不是小乘法,它是通一切佛法,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我们看天台智者大师的注疏,你就看到了,他把三十七道品分为藏、通、别、圆。他讲四念处,四种四念处:藏教四念处、通教四念处、别教四念处、圆教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里每一个科目、每一个道品,都用藏、通、别、圆来解释,这是圆满佛法。四念处我们也略略给诸位介绍,但是没有这么详细说法;详细说法,单单四念处这四句,要说清楚至少也得要四十个小时,依照天台大师的讲法。可是我们抓住它最重要的,让我们天天能够反省: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放下就知足了,与知足兜率天就相应,真正得定了。人为什么定不下来?不知足,所以永远定不下来。哪一天知足,他哪一天就入定,他再不会有妄想,再不会有欲望,心如止水,智慧就会开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之间有没有看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心就是念头)、观法无我,修菩萨行从这里开始。我们修行的功夫不得力,学佛修了多少年,还不得力,问题在哪里?没有这个观慧。佛家讲「观」,就是现代学术界里面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看法错误了,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修正错误的看法,改变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这个看法是不是正确的?不能算是正确的。佛教给我们这四种看法,是破我们的错误的看法。先把错误的看法破除,往后再慢慢教导我们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看法是「八正道」。所以先要把邪知邪见放下,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个才叫真正从根本修。从这个地方真正能够契入了,你的境界自自然然就向上提升,不是凡夫知见了,这个「凡夫」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换句话说,不是六道的知见。 六道凡夫没有不执着这个身是我,除了无色界天之外,色界十八层天还是执着这个身是我。无色界虽然不执着这个色身,可是他还是有色身,这在佛法里面叫「无表色」;依旧是有色身,那个色身很微细,我们肉眼看不见,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道理就在此地。粗的色身他不要了,他离开了,他有微细的色身。为什么会有微细的色身?我执没有忘,我执没有断。就像我们作梦梦中的色身一样,如同入定定中的色身一样,那是属于无表色。 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知道。我常常劝勉同学们要放下自私自利,这个话是从四念处讲的,我这样说法大家好懂。我们学佛从哪里入门?要从放下自私自利入门。只要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肯定入不了门;不管你怎么用功,你怎么样好学,你怎样去勇猛精进,你都入不了门,为什么?不相应。头一个关口、头一个瓶颈要怎样把它突破?我们怎么作法?这个自私自利的念头,必须是一年比一年轻。完全放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一放下,那就快了,你马上转凡成圣,凡圣就在这一念之间。果然把这个「我」放下,最低的地位,你是小乘须陀洹果;须陀洹破了身见,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小乘须陀洹。如果还执着这个身是我,还要为这个身造业,那就更糟了。这是晓得我们修菩萨行从哪里入门,一定要从放弃自私自利入门。 可是大乘比小乘殊胜。小乘单单从放弃自私自利,真难!大乘的方法善巧,巧在哪里?不必放弃,自然就没有了;就是教你念头换过来,起心动念想别人,念念都为一切众生,不知不觉就把「为自己」这个念头舍掉了。这就是说,凡夫起心动念为自己,我们现在念头换一换,起心动念为众生,决定不可以有一个为自己的念头。这样子练习,久而久之,如果那个根性利的,两、三年他就转过来,有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转过来了。这一转过来之后,在佛法里面可以说这头一个关口突破了,往后真的是一帆风顺,你的进步就很快,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会有很大的进步,我们常常用形容词讲「突飞猛进」。可是自私自利要不放弃的话,怎么样勇猛精进都没有办法进步,真的是寸步难行,要晓得障碍在什么地方。 一般佛教菩萨修六度,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熟知的。六度里面讲布施,不但「布施」这两个字我们做不到,「布施」这两个字的意思,说实在的话,我们不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平常我们讲,讲得很粗、讲得很浅,只跟你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华严经》里面说得细,你们诸位翻翻第六回向章里面,讲布施供养讲了六十多种。我记得我往年在台北就是讲这一品用了一年的时间。所以,说布施供养的意义几个人能懂?你懂都不懂,你怎么会做到? 佛法任何一法确确实实圆满涵盖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不深入,这个话的意思实实在在是听不懂;听了之后似懂非懂,好像听懂了,真的一问,是什么都不懂。字字句句义理无量无边。我们是初学,初学有初学的讲法。这三种布施是最常讲的,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到底在哪里,有没有去想想?都是在自私自利,坚固执着自私自利,对于自己的利益一丝一毫都不肯放弃。怎么办?你怎么能行布施波罗蜜?障碍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对于凡夫来讲,最好的办法是讲因果报应,这个凡夫听了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财布施的果报得财富,吝财得贫穷果报;如果我们真正懂这个道理,想自己的财用不缺乏,我们也不想发大财,但是希望我们在物质上的需要绝不缺乏,我们就很满足了。怎样才能够修得这种果报?财布施。同样的道理,我们智慧不开,业障习气不能断除,原因在什么地方?不肯修法布施。我懂得的东西绝不教别人,我手上有的东西决定不肯布施给别人;不但不布施,人家向我借我都不借给他。这个人果报是什么?愚痴!他怎么会开得了智慧?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很有聪明、很有智慧,写了不少书,都在外面书店里头,都在那里卖,一看后头版权页,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来生得愚痴果报,为什么?不肯布施,他的智慧一世不如一世。这些地方,就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我们都没有把它参破,还修什么菩萨行?修是修正,我们吝财、吝法,那个吝是错误的。怎样把吝财、吝法这些错误观念修正过来,这叫修菩萨行。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布施而希求果报,果报是可以能得到,不殊胜;不希求果报,果报是无比的殊胜。尽管布施,全心全力帮助别人,不能守,一守就错误了。好的典籍、经书,我们看到绝版的经书,在这个世间流通的量非常稀少,一般人看作珍宝,如果我们有机会得到,赶紧翻印流通,大量流通,绝不把它当作宝物来珍藏,你才能开得了智慧。 往年,我第二次到大陆,听说大陆许许多多佛学院同学连佛学辞典都没有,我听了之后很难过,我就发心想将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印一万套赠送大陆佛学院的同学。我在香港提到这一桩事情,香港有一位老同修何泽霖居士,他收藏着一大套原装的线装书,就是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这一套书是丁福保居士自己用的,他还盖了私章。他送给我,这非常名贵、非常难得,是丁福保居士自己用的书。我把这个书交给金陵刻经处,委托它印一万套。印好之后,原书我就交给金陵刻经处去保管,我不要保管。这是非常有纪念价值的,金陵刻经处是个永久的机构,它收藏比我收藏好。我连家都没有,今天搬到这里,明天搬到那里,说不定搬来搬去就搬没有了,那就是对不起传法的人,这种文物应当是代代相传下去,所以我就赠送给金陵刻经处。这是讲法布施,自己一定要懂得。 我对于善本书珍贵的版本,我得到之后,我如果要用,我一定把它影印来用。原书我一定会替它找一个很妥当的地方永久保存,我自己不要。自己要了,责任太重;一定要把它施舍掉,绝对不收藏这些法物,希望大量流通。什么人有力量流通、乐意流通,我就送给他。送给他,我一定嘱咐他;嘱咐他,他能不能做到,是他的事情,我交代清楚了,交代明白了。 原本最好送到国家图书馆收藏,或者是著名的大学图书馆收藏,再一种就是寺院收藏;它有个永久性的机构专门保管,这是正确的。私人收藏,纵然你非常爱惜,你不能永远住世,你死了之后,你底下一代爱不爱惜?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太多太多了。古代有许多藏书家,儿子、孙子的时候统统都败掉,这些典籍都流散,都失传了,这多可惜!必须要找到永久的机构,里头专门有负责人来保管、来收藏,我都会交代。他能不能做到?我们不要去管他,因果他自己负责。就像这边谈禅法师一样,因果自己负责。我把话交代清楚,我的因果讲清楚了,我负责任。交给你了,你负不负责任,与我就不相干。你要是背因果,你会受果报。所以交代清楚、交代明白,真正放下了。法物广泛流通,利益广大众生,这才能开智慧,才能够积福德,「积功累德」。 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里头第一桩事情,就是发心弘法利生,这要大无畏你才能做到!弘法利生的事情拼命去做。像你们现在在此地的同学,我有听说,有些同学很用功,晚上到两、三点钟才睡觉,早晨清早起来还要上早课,这是属于哪一种布施?属于无畏布施。我为什么这样辛苦?劳心劳力是为佛法、是为利益众生,他不是为自己,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希望自己早一天学成,能够把正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你的果报得健康长寿。学佛的人,尤其是学佛出家的人,无论是你发愿弘法或者是发愿护法,这三种布施都具足。你虽然没有用金钱、没有用财,用体力,内财布施。我在道场热心的为大家服务,照顾大众,内财布施。 首先,我们自己要认清自己,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人,第一个要有自知之明,要认识自己:「我是属于弘法的材料,还是属于护法的材料?」首先要把自己搞清楚。如果我是个弘法的材料,我要去搞护法,就很可惜了;假如我是个护法的材料,我搞弘法,也弘不好。一定要认清自己!现在人有个错误观念,认为什么?弘法比护法高,其实错了,护法比弘法高。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世尊在《涅槃经》里面讲的。弘法的人不难,护法的人太难了;弘法的人是菩萨,护法的人是佛。只有佛才真正爱护菩萨、成就菩萨、照顾菩萨,你要是发心走弘法的路子,研究经教不难,在一般讲,三年决定可以出师,就自己可以上台讲,十年就有小成,就会有小成就。可是,你到什么地方去讲?那就要靠护法。 我们也是辛辛苦苦学了经教,到新加坡,如果没有李木源护法,我们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起作用。没有人提供道场给你讲经,没有人护持你,你怎么办?这就好比你有学问、有道德,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教学的方法也高明;没有学校请你,没有一个贤明的校长肯用你,你有什么办法?所以护法的是什么人?护法的是校长,护法的是学校里头的董事、董事长,他不需要上课,他有权力聘请老师。所以,教化这一方的功德是谁的?是这个老板的。所以你们要知道,我们在此地这三年弘法利生的成就,功德是谁的?是李木源的。他是校长、是老板,我们是伙计,我们是替他工作的;他是校长,我们是教员,我们要清清楚楚,功德是他的。你们要明白,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比弘法的人高出十倍都不止,这个帐是这么算法的。到以后一算帐的时候,李木源比我高过太多了,我自己清楚,这是应该的,绝不可以抱怨;这是理所当然、是应该的,他是校长,教化这一方的功德是他的,绝对不是我的。 你们同学们都要晓得,弘护要配合。换句话说,你做学会的会长,做居士林的林长,做一个寺院的方丈住持,你要不请法师来讲经说法,你的罪过就很重。你在这里办一个学校,你是学校董事长、是学校校长,你不肯请好老师来教学,你就有罪;你请好老师来教学,你的功德。功与过都是他的。弘法利生,像我们作法师天天讲经说法的,我们有功功不大,有过过也不大,功过都不大。唯有当住持的、当会长的,他们的功过是最大的,做好了立大功,做不好就记大过,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所以我常常鼓励,护法最重要的要有福报,弘法最重要的要有智慧。像我们有一点智慧没有福报,所以当教员很适合;有福报,智慧差一点不要紧,他有大福报的话,他可以当老板,他可以当护法,护法最重要的是有福报,他才能领导一方。统统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菩萨道怎么修你才知道。我们自己的同修自己要晓得,过去生中如果修的福很多,这个地方请你作住持,那个地方请你作方丈,好!像我一生都没有这个命,是不是?一生都是寄人篱下,没有福报。我们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我是一个教员的材料,就好好的当教员;你是一个住持方丈的材料,你就好好的做你的住持方丈,邀请好的这些法师常住在这个道场讲经说法,帮助你、辅助你在这一个道场建立道风、建立学风,弘化一方。 佛法的兴衰在人,没有人,道就衰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对于人才决定不能嫉妒,如果嫉妒障碍,来生得愚痴报;如果自己能够爱惜人才、帮助人才、提拔人才,来生的福德不可思议,你在人间是人王,你在天上是天王;换句话说,修善造恶都在一念之间。一念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在积功累德;一念迷,那全是在造业,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念念要向善,要与善相应,这就对了。念念千万不要跟恶相应。纵然我们没有办法往生,出不了六道,我们念念跟善法相应,决定生三善道;如果念念还有恶意,你就决定不能避免三途。这个道理要懂,事实要看清楚、要看明白,自求多福!各人的命运就是各人造因感果,就这么回事情,绝对不是有别人在操纵、有鬼神在主宰,那都是属于迷信,佛法里头没有的。佛法讲,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他善恶业之感招,无不是自作自受!所以这才讲究修行。 修行要修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觉悟这个意思,在中国古时候文字里面,就是「学」。你们看看字典、翻翻字典,「学」这个字怎么讲法?「学」是觉的意思。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永远无间断的在学习,这是菩萨行。没有止境的,生生世世从初发心到如来果地,无量劫,天天都在修行,都在学习,绝对没有终止的时候。到了如来果地,所谓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用什么度?学,教学。教学,自己要做成学的样子给别人看;所以还是不断的在学,永远在学。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一层的精义。我们讲经说法给别人听,就是做出学习的样子给别人看。如果自己只是在这里讲,自己没有认真的学,你讲的别人不相信,人家以为这是假的,你是在欺骗别人。我真的在学,学了确确实实得到利益、得到好处,我把我修学的好处与大家分享,与大家共享,他才相信,他才乐意接受,他才肯学习,道理在此地。 因此,经不能不读。「经」是什么?经是佛教教学里面的教科书。我们今天在许许多多科目里面选择这一部《无量寿经》,用这一部经典的道理、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以这个为标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与这个标准相应,正确的;这是佛菩萨的思想、佛菩萨的见解、佛菩萨的言行,我们学菩萨行。如果我们思想、言行跟经典所说的不相应,我们自己错了。所以每天读,读经用意在哪里?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你以为多念几遍,阿弥陀佛就欢喜了?那你就搞错了!读经、念经是对照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功德就大了,积功累德。自己的心行与经典相应,欢喜!要想着怎样保持不要失掉。心行与经论所说的不相应的部分,要改过自新,这就是忏除业障,这样读经才叫做修菩萨行,才叫做积功累德。所以经典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是念给别人听的,是自己修菩萨行唯一的一个标准。我们如果离开这个标准,到哪里去修?修什么?这个要知道。 在现前生活当中,我们抓纲领抓到最扼要的地方:「净业三福」、处众的「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容易记,容易掌握。如果科目太多、太杂,你记不住,你怎么个修法?所以这五个科目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都能够提得起来,做为自己观照的标准。我们有没有这样去做功夫?古大德教导我们:「修行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这是讲真功夫,这是讲真实功德,从起心动念之处。 这个功夫要得力,我相信你每天晚上睡觉作梦还是在修学功德。古人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的心果真与经教相应,你晚上作梦也离不开这个境界;这就是说明你日夜功夫都没有间断,作梦都没有间断。如果在梦境当中还有胡思乱想,还有许许多多境界现前,这证明什么?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头一个现象,决定没有恶梦。没有学佛的时候,常常会作恶梦,学佛功夫得力了,决定没有恶梦,这是头一个勘验自己功夫。换句话说,我们还会作恶梦,要常生惭愧心,要自己知道功夫不得力。为什么还会作恶梦?梦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识,精神昏散,意志不能集中,意志集中不会作恶梦,这些都必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 我们在此地学经教,不仅仅是学会这些文字,解释这些文字,为别人讲演这些文字,这不是真学问。真学问,必须自己要转境界,然后我们有机会,帮助别人也能转境界,这叫「实学」,真实的学问;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我们这一生才没有空过。说得最浅显的,我们这一生来的时候糊里糊涂,不知从哪里来的,走的时候,应该清清楚楚,晓得自己到哪里去,总算没有白来。功夫真正得力了,有相当程度的得力,给诸位说,过去从哪里来的,自己也会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真的觉悟,这一生才真正叫有意义、有价值。可是,这样的一生很难得,古人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在佛法里面讲,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你统统都具足,相当不容易! 如果不相信,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观察,看看我们周边这些人,尤其是修行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就晓得不容易。必须三个条件具足,功夫才得力;少一个,功夫就不得力。但是,如果缺乏一点,能不能弥补?能!只要好学,只要用功,可以弥补的。善根稍稍不足,或者福德不足,都可以弥补,这个弥补的关键就在「好学」。当然,要是细说,要具足许许多多条件;但是许许多多条件,总归纳起来,好学,真正好学,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难遇,怎么办?经典是善知识,注解是善知识。我们学《无量寿经》,是亲近阿弥陀佛,这一部经里头是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两尊佛所说的。注解就是亲近善知识。古来祖师大德为我们讲解,讲解的意思我们看不懂,我们看不圆,怎么办?诚心诚意去读,「诚则灵」!印光大师说过,「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在其中,这就看我们有几分的诚意。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实际上相当的难度。「我对这个经真诚,我对这个注解也真诚,我对别人就不真诚」,这个诚意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不可能说我对佛菩萨真的,对这些人我都是假的,这不可能的,没有这个道理的,一真一切真。 所以,你的真诚从哪里观察到?真的高明的人一看就晓得。你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一片真诚,这人是大器,在佛家讲,这人是法器,他在这一生当中,肯定有大成就,一个心用事!我在前面讲过,我们今天用什么心?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把经教里头归纳成最简单扼要的十个字:真诚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我们这个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前面加个「真诚」,后面加个「慈悲」,十个字。无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对什么物,上对诸佛菩萨,下对恶道众生,决定不改变,同样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完全相同。我对阿弥陀佛如此,我对蚊虫蚂蚁也如此;我对善人如此,我对于冤家债主亦如此;十法界千变万化,我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我们就抓到这一点,表现在外面,那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表现在外面。 你要问我「学佛」,我这五十年就学了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我学佛五十年的总结。决定相应,那就得自在,这个社会不安我安,社会动乱我不动乱。必须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念念当中决定没有为自己,为正法久住,为帮助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本来是个迷惑人,本来是个很苦恼的人,我遇到老师教导我这个方法,我真的离苦得乐了,我要报恩。我怎样回报?我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一生当中就干这么一桩事,这一桩事情干得很自在,干得很快乐,一定要认真学习。 所以,经论里头不管讲多少,抓住纲领,抓住原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纲领,不离这个原则,就成功了。经教的通达不是难事,古德讲的话是真的不是骗人:「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我们要想通达世出世间法,通达一切经,用什么方法?一经,秘诀!你们听我讲《玫瑰经》,那是外教的,我能通!我相信到他那里,我也是很高明的神父,我能讲得头头是道,叫「触类旁通」。所以最重要的,是要通一经。什么程度才通?「契入境界」叫通。这个「契入境界」还是不好懂,把这个经变成自己的,就通了;这个经还是释迦牟尼佛的,你没有通。经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思想就通了;经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言语行为,我的言行通了;你只要这一样通了,全都通了。 李老师过去在台中教学,我非常感激他。这个月二十九号古晋我发起建的报恩念佛堂破土,看看我们同学哪些人喜欢到那里去参加破土?我是打算二十八号去住一晚上,二十九号破土,三十号回来,住两个晚上。我建这个念佛堂,报恩念佛堂,我报老师的恩。所以这里头有四个堂口,有「章嘉大师纪念堂」;有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他的外号叫「雪庐」,他是我的和尚,和尚是亲教师,所以那个堂口的名字是「雪庐和尚纪念堂」;「东美先生纪念堂」,再就是我们「韩锳居士纪念堂」,四个纪念堂。建筑是采取旅馆的建筑,将来经营也是旅馆方式经营,但是不收费;住在里面的人是念佛的,不收费的。但是也要缴一点,伙食费要缴、服务费要缴,因为它跟旅馆一样,早晨起来有人给你叠被子,那个服务人员要给他一点钱,所以服务费、伙食费要缴。住房子的费用不要交,房子我们自己建的,这是报老师的恩,老师那个教学给我们得的利益太大了。 我在台中十年学五部经,你才晓得怎么叫「一门深入」。李老师对我特别的关爱,准许我学这么多,十年学五部经。我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所以《楞严经》是我看家的本事,就学这五部。然后整个佛法大小乘经论我统统没有障碍,我都能讲。不但佛教没有障碍,其他所有宗教经典到我这儿来都没有障碍,我都能讲;而且我有自信,不会比他们的传教师讲得差。所以,你们要想学这个智慧,学这个能力,「一门深入」,我绝不会骗你!这是祖祖相传,绝不是欺骗你。 但是,一定要契入境界。不契入境界,你没有通。而没有通最大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所以说,我对于这个很重视。一定要放弃自私自利,念念为整个佛法想,为一切苦难众生想,你就能得到诸佛护念、菩萨加持。不可以为自己,为自己,那是糟透了!为自己,轮回心!你所作所为,天天在这里修学佛法、讲经说法,你是轮回心,你干的还是轮回业,转不了境界。我今天晚上两个小时讲的话,虽然是只有一句经文,我们在此地也做一个总结,总结前面所说的这一大段。诸位要多多去想想,认真学习,我相信对大家会有帮助。好,今天时间到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