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现在”就是我们修自他相换的第一天。因为从刚刚开始到最终达到上述标准,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这才是最关键的。
二、自他相换的具体修法
该怎样修自他相换呢?其入座的方法和以前所讲的没有任何差别。在打坐的前期工作全部做完以后就静下来,首先要按照四无量心的修法,详细地修一遍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而且每一个众生作我母亲的时候,对我都有这么大的恩德;由此又进一步想到,今天就是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
因为,以前曾经作过我父母的那些众生,现在绝大多数都堕落在恶趣里,正在忍受着剧苦的折磨。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也能暂时享有某种安乐,比如说,野生动物在没有受到人类侵扰、猎杀的时候,也能相对自由地生活;但他们还是有无明的痛苦(所谓无明,即指什么也不懂、愚蠢),以致没有修行的机会。
而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也有修行的机会(如有适当的时间、自由等等),总之,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现在就是我来报答母亲恩德的时候了。
那么,该如何报恩呢?此处首先需要修两点:其一、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其二、是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也即以大慈心将自己的幸福带给众生。
1、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
(1)思维
首先,我们需要观察一下,以前曾经对我有这么大恩德的父母众生,他们现在是幸福,还是痛苦呢?这就需要从外加行中的轮回痛苦的角度去观察,由此就会发现:所有众生都在经受着不同层次痛苦的折磨,没有一个众生是没有任何痛苦的;不仅如此,他们不但正在感受痛苦的果,而且同时又播下了痛苦的种子(因),所以他们的苦难将是永无休止的。在了知父母众生的现状和未来后,我们又该怎么修呢?
接下来,就应该修一遍四个具备:第一、具备想望,即非常渴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备发愿,即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祝愿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三、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减少乃至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备祈请,即祈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的罪业。与此同时,还要念诵相应的偈颂。
然后,就开始修自他相换。这时应当思维:这些罪苦的父母有情是多么地可怜啊!虽然我已经发誓为他们断除痛苦,但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种发心而已,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既然我做得这么不够,现在我就必须真诚地发愿:但愿一切众生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同时迁移到我的身心之上。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众生的痛苦,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而是“自作自受”的结果,即因自己所造的罪业,而令自己感受相应的苦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不可能代替众生受苦的;另外,如果某人的痛苦真的能够迁移到另外一个人的身心上,那么六道众生的所有痛苦,肯定早已迁移到释迦牟尼佛的身心上了,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发不可能实现的心愿呢?”在大乘经典里也记载着类似的问题:“菩萨所发的一切誓愿,是否都能实现呢?”答案是:“不能,菩萨的某些心愿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发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心愿呢?”答案是:“这不但不是菩萨的过失,反而恰恰反映了菩萨的精神和勇气。”这也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一种精神。
因为,只有当具备了这种“连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都愿意去做”的精神和勇气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无自私地奉献,真正地去实践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也才能够义无反顾地度化众生,这就是我们修习自他相换的原因所在;
反之,如果内心没有这种勇气和精神,就很难克服自私的心理,并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虽然一开始时说的、做的都挺好,但是最后却依然是为自己打算。譬如,我们首先纯粹是为了众生而布施,可是当看到自己没有饭吃的时候,就仍然会为自己着想:“看来我不能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别人,否则我自己会饿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就是因为锻炼的功夫还不到家的缘故。
所以,我们修自他相换时,就要在心里诚心实意地反复思维:祝愿对我恩深似海的父母众生身心上的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在这一座当中,立刻成熟在我的身心上。而且这样思维时,也要加上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却无人照顾,那我们就应该去照顾他;又如,某人十分贫穷,那么即便是在自己的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与他分享自己的财产。因为这些财产原来是属于我的,而布施之后,它们就不属于我了,虽说我所能承受的只不过是如此,但这也算是领受了他人的痛苦。总而言之,我们要点点滴滴地去做,甚至连这么一点点的小事也不能忽略。
藏地有一句俗话:“小善(功德)不屑做,大善(功德)不会做,最后无一善。”实际的情形也是这样。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而应尽己所能、实实在在地替别人承担责任和痛苦。此时就是要这样发誓;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以前在讲四无量心时,每一个无量心的修法都离不开这四个具备;现在修自他相换时,这四个具备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是观想的方法。
(2)观想
观想的目的,是为了使思维的能力更强,也就是说,是为了更容易生起自他相换的心。此时,先要观想自己的母亲,她正在经受着内心和肉体所有痛苦的煎熬,而且烦恼炽盛,并正在造作恶业。简单地说,就是观想母亲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都变成一股黑色的气体,并随着空气被排出体外;这时再观想,当自己吸气时,这股黑色的气体就随着吸入的空气进入自己的体内;于是,母亲就因此而远离了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而她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便都成熟于我的身心之上了。要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想。
如果在观想的过程中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并依照以前所讲的休息方法休息一下,然后又从头开始:时而思维,时而观想。在一座当中这样反复锻炼,这就是第一个修法——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在一座中即便只修这一个法,也是可以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对母亲观修好之后,还要对父亲等其他亲友进行同样的观修;这样修好之后,还要将观想的范围逐渐地扩大——从素昧平生的路人到冤家仇敌,从一村、一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后,在开始起座时要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痛苦的因,都变成黑色的气体融入自己的身体,从而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的痛苦及痛苦之因。
所谓观想黑色气体融入自身,是指观想黑色气体从自己的鼻孔进入身体,并完全融入住在心脏里的我执。其实我执是不可能住在心脏里的,之所以这样观想,是为了故意破坏我执的缘故。这就是观想的方法。
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
(1)思维
这时,要从内心深处一心一意地思维:祝愿在这一座当中,即就在此时此地,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闻、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业,都能立即成熟于父母众生的身心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了前面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修法,便很难产生这些念头。因为,只有在修好知母、念恩以后,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所有众生是我的母亲,而且她们对我的恩情比大海还要深。
虽然作为一介凡夫,我自己都不得不流转于轮回之中,自然我也不会享有太多的幸福,具备很深的善根,而且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能力也是很微弱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愿意把所有的善业和幸福都送给母亲。
这样思维以后,还是要加上四个具备:
首先是具备想望:非常希望能够将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迁移到母亲的身心上;
其次是具备发愿:一心祝愿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能够成熟于母亲的身心上;
再其次是具备发誓:其方法与“以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中的发誓方法相似;
最后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誓言。
下面是观想的方法。
(2)观想
此时的观想方法与前面的恰好相反,即:把自己以前所造的善业,出离心、菩提心等善的心念,还有所有的幸福,包括内心的快乐,都观想为白色的气体;再观想,当自己呼气时,此白色气体就随着空气一起被排出体外;又观想,当母亲吸气时,此白色的气体就跟着空气一起进入母亲体内;然后再观想,就像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别人穿上一样地,将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送给母亲。
具体修行的时候,在一座当中要反反复复地思维、观想,观想、思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修法。如果觉得累了,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从头修起。
还需要补充的是:观想时,在对母亲修好之后,也要将观想的对境慢慢地扩大:从父亲等其他亲友→陌生人→仇人;再从一村→一县→全国→全球;最后,在开始起座时要观想:自己所有的快乐和快乐的因都变成白色气体,并融入所有众生的身体,从而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这就是观想的方法。
3、两首偈颂
前面讲了自他相换的思维和观想方法,打坐时还要念诵相关的偈颂,即:
接纳得瓦错色哦
若幸以乐转诸众
潘帝南夸岗瓦效
祈愿利乐遍虚空
德纳先机德阿可
若苦领受他众苦
德阿加措干巴效
祈愿苦海尽干涸
另外还有一首偈颂是:
夸念卓沃德阿界当觉
愿普天众离苦及苦因
扎尼达各界拉门界戒
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
达各盘递给错玛丽巴
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
玛界卓唯托尼桑吉效
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
这两首偈颂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哪怕是以造作的发心来念诵,其功德也远远超过了只为自利而念诵成千上万遍本尊心咒的功德。
虽然所有的佛法都很殊胜,但其殊胜程度还是有所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修法者发心的不同而造成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当了知哪一个法是最殊胜的。因为,在不那么殊胜的法上,即使下再多功夫,其结果也不过如此;然而在非常殊胜的法上,哪怕只有稍许的精进,其收获也是非同寻常的。
4、三个相换
下面要讲的,是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即:执着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无论是在打坐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要进行这三个相换的锻炼。
(1)执着的相换
何为执着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着为我,而始终执着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着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着所有众生。
由于有了这样的观想,我执的范围就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从前是自己一个人;现在是所有众生。若能反复锻炼“执着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
可是,很多人在刚开始时,不要说对这个想法有什么体会,甚至连理解它也是相当困难的。我们的心里难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天、非天和人怎么可能是我的上半身呢?旁生、饿鬼和地狱有情又怎么可能是我的下半身呢?
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观想,并不意味着三善趣众生真的是自己的上半身;三恶趣众生真的是自己的下半身。然而从究竟的意义上讲,自己的身体其实也不是“我”。
虽然人们总认为身体是“我”,可是,对轮回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身体不是从前世带来的,而是由另外的因缘所产生的,因此,我现在的精神,肯定也曾经(如前世)是属于六道中另外一个“有情”的,而不是属于“我”的,(这里所说的“有情”和“我”,都是指有情和我的身体。),由此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身体并不是我。而且由中观的推理,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既然在这个身体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而我们却可以把它执着为我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六道众生的身体执着为我呢?这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已。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开始逐渐地去习惯这种“执着”,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再以一个事例来说明,“执着的相换”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譬如,当全村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视自家人为我方,视其他人为他方,而且会对自己生起我执,并对自己的亲眷生起我所执。(我所执,是指对我所拥有的人或物的执着。)这时,如果有人对我方不好,我就会生起瞋恨心;
接着,再将范围扩大。比如,当全县的人集中起来举行比赛的时候,则我所执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到我们全村的人,如果我们村在比赛中输了,那我肯定会不高兴的;
同样的,当全省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则我所执的范围又扩大到我们全县的人;
而在奥运会等世界级的比赛中,自己所执着的,就会是自己国家的人。
其实,这些执着都是毫无根据的。因此,现在我们所要执着的,不是一个村、一个县或者一个国家的人,而是执着所有众生是我的身体。若能这样精勤思维,最后就可以打破国家、县、村和他家、我家的界限,而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所执。这就是执着的相换。
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众生头痛,故菩萨心痛。”意思是说,无论是哪一个众生感受痛苦,菩萨都会心痛的。
有些人听到这话,就情不自禁地担心起来:“我现在连全家人的痛苦都承受不起,如果要把所有众生的痛苦都加在我的身心上,我又怎么承受得了呢?”
当然,在证悟空性以后,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了;而在证悟空性之前,有一些压力和痛苦,是在所难免的。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讲,目前的这些痛苦同样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的痛苦,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和勇气,它可以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譬如,学生在校读书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比如说,他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考试不及格,将来也找不到工作,若是这样,他就没有了生活的保障等等。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压力,他就不会用功读书。正因为有这些痛苦,他才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发奋图强,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又如,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人:平时,他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于是他就高枕无忧地沉醉在这些“幸福”之中。但是,当不幸到来的时候,他往往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这时他才感觉到,原来生活也不是那么美好。如果以前能够居安思危的话,现在他至少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痛苦和压力,否则就会懒散、放逸地混日子,最后只会落得个一无所获、悔恨交加的下场。
不过当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这种动力了。因为在证悟空性以后,内心就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自在的空间,那时即便没有这样的动力,也会精进地修行。但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痛苦就是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这是第一个相换——执着的相换。
(2)疼爱的相换
何为疼爱的相换?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这是第二个相换——疼爱的相换。
(3)苦乐的相换
何为苦乐的相换?
以前,即或是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是所有凡夫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这是第三个相换——苦乐的相换。
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不但在打坐时需要这样思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睡觉的时候,还是走路、工作的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精神内含,而且要根据我们的能力去做。即便我们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做得很好,但这也不成问题,可以一步一步来。
因为这三个相换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人想修大乘佛法,并想成为一个标准的大乘修行人的话,就必须做到这三个相换。如果不能实践这三个相换,仍旧像以前那样,一切都是为自己打算,就永远都没有资格作大乘修行人。
5、三个发愿
下面再讲三个发愿,这三个发愿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一个菩萨,应该使所有与自己结缘的众生,都能因此而变得有意义,而所谓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解脱上的意义。虽然菩萨也希望有缘众生都能够健康、长寿等等,但此处所说的“意义”内涵,却远远不止于此。简单地说,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利乐。
虽然现在我们不是菩萨,但将来我们也要像菩萨那样,使所有与自己有过接触的众生,都能够获得解脱的利益。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愿:第一个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个愿是有关受用(财产)的;第三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
第一个是有关身体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无论我是作帝释、梵天等众生当中伟大的人物也好,还是作蚂蚁、蚯蚓等微贱的生命也罢,凡是听到我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等与我结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甚至于总有一天,当我的身体被扔到尸陀林中,并且因腐烂而散发出臭气的时候,哪怕是那些闻到我尸臭之气的众生,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一个发愿;
第二个是有关财产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我财物的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二个发愿;
第三个是有关三世善根的发愿。虽然凡夫是不会拥有无漏善根的,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还是会拥有一些有漏的善根,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等大善根,以及缺少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世间小善根,所以我们就要祝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一切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三个发愿。
这三个发愿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每次我们都要这样发愿,特别是在放生的时候。佛经里多次讲到:当救了一个众生的性命之后,无论发什么样的愿,都是能够实现的。佛无虚言,我们对此也应该深信不疑,故而,在我们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之后,若能这样发愿,则此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实现。
当修完以上这些修法之后,出座时,还要像以前在出座入座的方法里所讲的那样回向。这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
6、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在《修心七要》和《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面对生活或修行的各种顺缘或违缘时,大乘修行人与凡夫的反应都是截然不同的。
(1)如何面对顺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幸福。当享有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圆满(如在闻、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
首先无休止地拼命追求幸福、快乐,当事业、家庭等各方面都非常圆满时,却不去修自他相换等修法,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因为没有什么压力,即没有为救渡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这时就会得意扬扬,无所顾忌,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
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所谓的浪费,是指像凡夫那样让幸福白白地过去。),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它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呢?
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有漏且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诚心实意地把它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就像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并让别人穿上一样。实际上,这种发心比回向还要深一些。
(2)如何面对各种违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完全是幸福,多数都是不同层次的痛苦经历。当我们遇到各种违缘,尤其是在造作犯戒等罪业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此时,如果是用世俗的方法去面对,就不是修行人的作法,而只是一般人面对违缘的方式而已。这样做只会让这些痛苦白白地过去,最终它除了会伤害我们的身心之外,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那么,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应对这些痛苦呢?是不是以空性的见解来应对呢?虽然这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种办法就很难见效。
那么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请僧众念经来解决问题,行不行呢?虽然它可以起到作用,但其效果却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而且也不一定十分理想。就算它能很快奏效,其作用也只限于帮助我们忏悔了这个罪过而已。
实际上,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在遇到各种难忍的痛苦时,特别是在违犯了密乘戒或别解脱戒之后,他一定不会悲伤沮丧,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忏悔之意。
因为,当凡夫遇到相同的痛苦时,就会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而大乘修行人却会勇敢地面对并承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应该把它们转变过来——不但不能让这些痛苦或破戒等罪业成为我修行的障碍,更要把它们变成我修行的顺缘。
对于这种作法,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犯密乘戒”怎么可能成为修行的顺缘呢?
因为菩萨有善巧的方法,所以就能做到世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个善巧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就是以上所讲的自他相换的修法。
比如,当我们破戒之后,就要这样思维:我不应该太难过,而要把它变成修慈悲心的顺缘。虽然现在我事事不顺,而且罪业缠身,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如牛毛的人,造了更为严重的罪业。既然是这样,我就应该就此而发愿:但愿以我现今所造的犯戒等罪业,能代受所有众生所造的犯密乘戒以及出家、在家别解脱戒等数之不尽的罪业;但愿在我接受这些罪苦之后,他们就能摆脱痛苦的折磨;祝愿我的违缘能够真实地代替他们的违缘。若能诚心实意地这样发愿,则这些违缘一定不会成为修行的障难,反而会变成前进的顺缘。同样的,这时也可以修三个相换或三个发愿。
如果能以这种方法将痛苦转为道用,那么对于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痛苦和快乐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对他而言,哪怕再大的违缘,都不再是违缘,反而变成了在修行道路上前进的因缘。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就只会进步而不会退步,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将痛苦、罪业转为道用之时,特别要留意自己的发心是否真诚。比如在生病时,我们若是因为修法里讲过:“观想代受众生的痛苦,会有很大的功德”,便为了自己早日恢复健康而去修所谓的“自他相换”。假如真的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修自他相换,那么很显然,这种发心与自他相换之心就是完全相违的。因此,以这样的发心而修自他相换,不但是毫无功德,而且会增长自私心。佛经里讲过,这样修是不管用的。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即在健康顺意时,就提前锻炼自他相换。但是,不管何时修自他相换,我们都必须诚心实意,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就是自欺欺人,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诀窍。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在静坐时这样思维、观想、发愿,而且还需要把这些修法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之中。若能这样去做,则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就会因此而完全改观。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变得没有任何原则呢?答案是:不会,改变之后我们不仅没有丧失原则,而且还有了更好的原则。
因为,凡夫的原则就是——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得非常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给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我都愿意去做,也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而大乘菩萨的原则却与此完全相反——只要能为众生带来任何利益,无论让我奉献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乐此不倦。修好自他相换以后,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请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全部变成这样的人,这个企业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一个国家的上上下下,包括普通的老百姓在内,全部变成这样的人,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姑且不说那么广,只假设我们自己变成了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人生价值会有怎样的改变?最后我们又会获得何等的收获?!
从这些角度来看,就可以明白这些思想、修法的价值和功德。它们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所以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应当了知:谁能够做到自他相换,谁就是大乘修行人;谁做不到,谁就不是。这是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修行人的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
虽然自他相换的修法要求很高,不过在上述的所有修法中,都没有强求我们必须立即达到修法的标准。但是,如果想作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话,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脚踏实地地为实现这一志向而精进,这才是最重要的。
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总述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修法,是按照深度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加强的修行次第来进行排列的。仅是自他平等的修法已不容易做到,后面的修法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再难,经过我们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以前那些真正实实在在地修出来的善知识、成就者们,都是从凡夫开始,经过点点滴滴的积累,从而走到颠峰境界的,没有一个是先天的佛。
大家都知道,像密勒日巴那么伟大的人,当初也可谓罪恶滔天,但依靠佛法的力量,也最终获得了成就。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如果能以他们为表率,仿效他们进行修习,就肯定会获得成就。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法方面费了很大的劲,操了很大的心,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却劳而无功。我们都知道,一个世俗人仅仅这一世从小到老为了读书、婚姻、工作、生活、儿女等等,也是不遗余力,不惜工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也不仅仅是一些身外之物,我们将包括青春、情感以及时时刻刻的生命等珍贵之物,都不止一次地奉献在这些方面,但所谓的收获和回报却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说,虽然我们终日操劳、费尽心机,但在生病、衰老、死亡时,却只有独自一人去面对,既不可能由亲人、儿女来分担,也不可能由科学、哲学来解决。孑然一身、六亲无靠,没有任何人、任何学问可以给我们提供任何援助,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的,就只有佛法。关于这一点,大家应当深有体会。
在世间法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只不过是没有饿死、冻死地活在了人世间。如果将拥有的一点财产看作回报,那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将得到的名利作为回报,但世间的名利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平时人们将名利财产当作了不起的东西,但在功成名遂之后,如果真正要面临痛苦,这些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修法方面,付出用于世间法的哪怕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精力,我们现在就已经获得成就了,即使没有成就,也肯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遗憾的是,我们在修习佛法方面,几乎没有花过什么时间,下过什么功夫,没有付出过什么,一直都在争权夺利、斤斤计较,所以到如今仍然一无所获。
请各位反省一下,如果现在马上要离开人世,我们是否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把握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事务,却可以对世俗生活进行重新安排,改弦易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能在深奥、殊胜、伟大的修行中投入少量的精力,即使不成就,起码也有把握生生世世不堕恶趣。
在座的人大多已接近或超过中年,谁都不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有多长,也许几天、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但无论多长,都总有一天会过去。在短暂的人生过去之后,我们是否还有选择的自由空间呢?绝不可能。如果不好好修行,与来之不易的人身失之交臂,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了。
虽然我们现在也面临着生活等世间压力,却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拥有着主宰自己来世去向的权力。因此,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尽量忙里偷闲地安排时间用于修行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古代人虽然也有烦恼,但与现代人相比,却显得很轻微。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是极其粗大的。在有限的生命已经耗费了百分之三十、四十、甚至五十,生命的乐章已经接近尾声,属于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修持一种立竿见影的殊胜之法。
虽然修行的道路有八万四千条,但一般的法门却很难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必须提纲携领、抓住重点。所谓“重点”,就是两个——智慧和方便。所谓方便,就是指方法。总而言之,就是以菩提心为中心,其他的方法都围绕在其周围。如果有了菩提心,无论作什么都不为过;所谓智慧,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能够拯救我们的,就是这两个。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什么挽救我们的其他方法。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两点上,通过它们,就能使我们获得自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菩提心上下功夫。
有些小乘的修法,是既严肃、又严格,在言行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但最终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即使修到顶峰,也只不过是令自己获得了一种不究竟的解脱而已。但在有了菩提心的前提下,虽然在行为方面没有小乘的要求那么保守、严格,可在比较开放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远胜于小乘的结果——快速地获得究竟的解脱。
有了菩提心以后,还要具备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将我们的我执彻底摧毁,但这是下一步的任务。就目前而言,我们虽然也可以修习空性,但从严格的要求来说,还是先不急于修空性,在将菩提心踏踏实实地修起来之后,再进入修空性的程序。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应当将菩提心当作一生修行的重点。千万不要认为在修习五加行的几个月中,念诵完十万遍发菩提心的偈颂,就算完成了修菩提心的任务,从此以, , 后就万事大吉,可以与菩提心修法诀别,转而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等修法。这是荒唐之至的愚蠢之念!要知道,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始终都不能离开菩提心的修法。
作为一名凡夫,在一生当中既没有永恒的幸福,也没有永恒的痛苦。但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不能将其作为修行的障碍,而应当像我们以前所讲的一样,将所有的幸福与痛苦都作为修菩提心的顺缘,化作利益众生的动力。虽然就本质而言,它们既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也不一定是修行的违缘,但我们却可以将它们变成顺缘或违缘。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失去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紧迫感,这样一来,就会在碌碌无为当中错过所有的修行机会。另外,如同《中观四百论》所说:“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凡是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有不同层次的傲慢心,以傲慢心就绝对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慈悲心。
阿底峡尊者在进藏时也曾经说过:“你们藏地这些所谓大德的作法,会影响、破坏我的慈悲心。”如果有了名利地位,就会因傲慢而使慈悲心受损,既然慈悲心已经受损,菩提心又从何而起呢?因为基础已经动摇了的缘故。由此可见,幸福并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
我们都害怕痛苦、逃避痛苦,将痛苦视为洪水猛兽。但如果能善加利用,也可以转祸为福,将其化为菩提心的顺缘,这就是大乘修法的善巧方便,小乘修法中就缺乏了这一点。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点,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乘修行人。
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在平时没有痛苦、没有折磨、没有压力时,才心不在焉地作一些形象上的修行。一旦遇到麻烦,就将佛法扔到一边,像普通人一样地怨天尤人,这样就不会有进步。即使有,也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进步,虽然在几个月、几年当中显得有一些成效,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很快就退转了。但是,谁有把握在一生中不会遇到痛苦呢?决不可能。所以,大乘修法就竭力提倡将菩提心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将痛苦转为道用,将痛苦变为修持菩提心的动力。
有一个比喻可以很恰当地说明这一点:森林大火在遇到狂风时,可以借助风力而变得更加猛烈,风刮得越大,火焰就燃烧得越旺;但炉灶中的微弱之火,却会因一阵微风的吹动而熄灭。痛苦就像风,而菩提心就像火,如果善于利用如风一般的痛苦,就能使其成为修菩提心的助缘;如果不会利用,就会因极小的痛苦而一蹶不振。
比如说,如果一个长期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法的人,在遇到工作上的一些意外、困难以及不公待遇的时候,仍然顽梗不化地认为:我已经修持了这么久的菩提心,积累了这么多的福报,凭什么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遭遇这样的处境?这种忿忿不平的瞋恨心,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足以令前世的善根毁于一旦。
作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即使遇到强烈的痛苦,也能将其化为勇气和力量,不但可以战胜痛苦,还可以使菩提心日益增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方法。所以,我们千万要加以重视。
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哪怕这一世做得再多、再好,也不能保证下一世可以坐享其成。就算在此生,也是直到体力衰竭、精力不济的时候,忙碌的生活才算告一段落。但修行却不是如此,即使利用几个星期的时间,精勤地修持一种法,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明显效果。如果能将修行的时间加长,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以上内容,是针对所有修法而言的,下面转入正题,讲一讲自轻他重的具体修法。
二、自轻他重的修法
(一)修法的标准
阿底峡尊者的一位上师的感人事迹,就是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
他虽然是一位凡夫,所修学的理论也属于小乘一切有部的经典,而没有接触到大乘经典。但由于长期熏习慈悲心的缘故,所以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慈悲心。
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患了疾病,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医生说,只有用活人的新鲜肉,才能治疗他的病;如果找不到,就别无他法了。
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所需的新鲜人肉。这位专修慈悲心的上师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便亲自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送给了病人。在服用了新鲜人肉之后,患者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但因为这位上师并没有证悟空性,只是一名普通凡夫,所以也深受剧痛的折磨,感到苦不堪忍。得知真相的病人走到他的床榻前,满心歉疚地说:“非常感谢您的无私奉献!因为治疗我的病,让您承受了如此的痛苦,实在是过意不去。”上师和蔼地回答说:“没有关系,只要你的病能够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当晚,因为伤口烧灼般的疼痛,上师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至凌晨,才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在梦境中,来了一位身穿白衣的人,慈祥地对他说:“善男子,修菩提道的人,就是应当如此!”说完,又轻柔地抚摸了一下伤口,剧痛不止的伤口当即恢复如初。等上师醒来之后,发现伤口果然已经复原。原来梦中的白衣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才打动了观世音菩萨,而使这位上师能够获得如此神奇殊胜的加持。
虽然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是这样的,但我们目前肯定无法做到。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最关键的,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
(二)具体的修法
前面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修法,主要是在打坐时精神上的修行,而自轻他重就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因此,自轻他重的修法就包括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当然,行为上真正完全彻底的自轻他重,只有在证得第一地以后才能实施。因为在获得第一地之后,即使将自己的身肉割下布施于人,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即使有人前来砍下自己的头颅,也如同斩割外面的石头、树木一般毫不在乎。但在慈悲心十分炽烈的时候,就像刚才所说的那位上师一样,凡夫也有可能做到自轻他重,可这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登地菩萨而言,舍弃自己的身体、头颅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不足为奇,但作为一名凡夫,如果能忍受痛苦,做到自轻他重,就的确是令人感动。今天所讲的,就是打坐时在精神上的一种锻炼。首先我们必须经过精神上的培训,才能适应下一步的要求。
1、打坐时的修法
在打坐之初,也像其他修法的程序一样,在准备工作做完,使心平静下来以后,就修持知母、念恩、报恩三个修法,之后就是以大悲心接受别人的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幸福,每一点上都应该有四个具备。这些内容前面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
在这些修法结束之后,就进入自轻他重的正式修习。首先思维:之前我在修习菩提心方面,只是意识上的思维与观想,但从现在起,即使我自己不能获得解脱,如果真有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可以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恶业转嫁于自己,将自己的幸福以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于他人,我也义不容辞。在我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病人,就必须当仁不让地代受对方的苦痛,将他人的病痛完完全全地迁移到自己身上。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我必须要做到这点。
如果我的死亡可以消除或者代替一切众生的死亡,我就应当义无反顾地去领受死亡;如果我的病痛可以减轻众生的病患之苦,我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受病痛。就这样将轮回世间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以及痛苦之因一一进行观想。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观想,而应发自内心地想,如果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一定要真正地去做。
当然,现在只是一种思维而已,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但经过天长日久的锻炼,让自轻他重的念头生根、发芽,并逐步成长到十分强壮之后,总有一天,我们在行为上也能够做到。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可以这样思维,但却是很虚假的,只有经过反反复复地修炼,才能够学会并付诸实践。以上是思维的部分,下面讲观想的部分。
观想的时候,将自己的上半身观想成三善趣的众生——天人、非天(阿修罗)以及人。然后观想:为了令善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上半身去承受善趣众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因为我的上半身承受了这些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善趣众生的痛苦也就因此而灰飞烟灭;
然后,又将自己的下半身观想成三恶趣——地狱、饿鬼以及旁生道的众生。然后观想:为了令恶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下半身去承受它们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
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逐步培养出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一天真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一定能做到为了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去接受它们的痛苦。这样再三地反观自心,看自己能否真实地生起这样的念头。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有这样的愿望,也会心血来潮地作一些虚伪的观想,但一想到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就会临阵脱逃、退缩不前。此时,就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隐藏起来的自私心、贪欲心都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无地自容,然后又继续修持。
要知道,哪怕在一刹那间,我们心里能昙花一现般地生起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可多得的福报,顷刻就可以积累无量的资粮,清净无量的罪业,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念头。
但勉强是没有用的,而需要有因缘。这里的所谓因缘,就是指知母、念恩、报恩以及四个具备,这些修法是所有菩提心修法必不可少的程序、框架以及重要结构,其他修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不同的内容而已。
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与天下众生的数量等同的无数身体,然后由观想而成的每一个身体分别去替受每一个众生的痛苦。
这种一再反复的观想方式,就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的内容。
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修法内容,与以前所讲的差不多,就是要培养出这样一种念头:如果有一天真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幸福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给他人,我也必须毫不犹豫地做到。
现在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念头,否则就不会是一名凡夫。正因为我们缺少了这样的概念,才会从无始以来飘落轮回至今,付出了无以数计的代价,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以至于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长劫以来养成的自私恶习,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修习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痛苦,以及以大慈心布施自己幸福的两个修法。
刚一开始,只能强迫自己去观想,但我们的心根本不愿意真正地接受这种理念。此时,就应当查找原因,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就是因为在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上有所欠缺的缘故。然后又回过头去再次修持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直到有把握真正做到的时候,才算达到了修法的标准。在没有达到标准之前,就决不能轻言放弃。
至于出定以及回向的方法,以前已经讲过,此处就不再重复。以上是打坐时精神上的训练,下面宣说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修法。
2、行为上的修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为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努力,无论自己是否能获得解脱,也始终将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而奋斗成千上万个大劫,也心甘情愿。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并在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在利益众生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但只要尽己所能地去作,就是行为上的自轻他重。
这些说起来轻松简单,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我们以前可以在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遇到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时不低头、不屈服,并自以为是地将其看作勇敢。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能直视,甚至战胜,在修持自轻他重等修法上所遇到的困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勇敢,这样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将自己培养成这样的勇士!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将好的东西当作不好的,将不好的东西当作好的。世人想望追逐的钱财、名利等等,往往是在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的时候,一夜之间就不辞而别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张国荣在临死的时候,拥有三亿港币的身家,但万贯家财却不能化解他的苦楚;而继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富可敌国的大亨——郑周永扔下诺大家业去世之后,今年八月,其爱子——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宪,也选择了以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年五月,菲亚特总裁翁贝尔托·阿涅利因患肠癌医治无效而辞世;麦当劳公司前总裁吉姆·坎塔卢波也是赤条条地猝然离开了人间,除了因制作“巨无霸”、炸鸡腿等等而欠下的累累血债之外,没有带走一分一厘、一针一线……这样的事例简直是举不胜举。他们当初所挣的这些钱财,并不是像下雨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便到手的,他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些金钱、名利不但不能拯救他们,反而往往是因这些金钱、名利,才结束了他们自己的性命。
有一位心理医生曾经讲过,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每二十个人当中至少有三名精神病人。虽然他们享受着卫生、绿化等方面的优厚待遇,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光鲜精致的外衣、养尊处优的面孔下,却隐藏着纷纭的烦恼,隐藏着杀盗YIN妄等恶业。
因此,物质上的享受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用大乘佛法的甘露水来洗涤自己的内心,力争将肮脏的自私心彻底洗刷干净,才算走上了菩提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修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