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38--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成观法师所有开示-> 成观法师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38


 下载DOC文档  



  「九嫉」:「嫉」,即嫉妒。「嫉心所」的体性是:「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成唯识论)「殉」,同徇,是营求、追求,乃至舍身以赴之义;亦即,拼命地追求之义。「耐」,忍受。此谓,拼命地为自己追求名利,却不能忍受他人的荣耀之事,因而嫉妒人家。嫉心所的业用是:一、能障不嫉,二、常常令人忧郁愁戚、身心不安稳。因为嫉妒心重的人,一听见别人的荣盛之事,便即深怀忧戚,不得安稳。「嫉心所」也是以瞋恚的一分为体,若离于瞋恚,即无嫉妒心所之相与用。

  嫉妒心是一种有非常大的破坏及杀伤力的随惑。试想,诸天魔见人修行,为何心生不悦,而欲破坏、阻挠、甚且置之死地7[?]因为心生嫉妒故。不但天魔如是,世间人亦如是,若嫉妒心强的人,见他人有好事,不但不会为他人高兴、庆贺(即所谓「随喜」),反而心生不悦,且暗中希望他的好运赶快过去,赶快倒霉,最好遭受挫折、失败,一蹶不振。这种心态就与「魔心」相应。又,嫉妒心强的人,就是看不得人家比他好,甚至不乐见别人有好事,如升职调薪、得财利、修行进步等好事,即使对方虽交好运,但并没胜过他,他也一样不欢喜,这就是成唯识论所说的「不耐他荣」。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以与魔心相应故,实为障道之大者,故修行亟须去除自心中的嫉妒心,纤毫都不可存留。

  「十悭qian」:「悭」,吝也,己之所有,不能与他人分享,谓之悝吝。「悭心所」的体性为:「躭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谓躭溺住着于财或法,不肯惠舍他人,秘藏吝惜。陉[悭]吝又有两种:吝财与吝法。悭心所的业用为:一、能障不怪[悭],二、鄙涩畜积,亦即成为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成唯识论说:悭心所是以贪爱的一分为体,离于贪爱,即无悭心所之相与用。然而悭与贪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贪是贪得、贪多:于「非己所有」之物,想要拥有。而悭则是于「己所拥有」之物,不能施人。而贪与悭配对,可得四种人:

  一、贪而不悭:例如有人非常贪心,一心想多得财物,但他为人却很大方,很会赚钱,也很会花钱。

  二、悭而不贪:有些人很吝啬,很小气,但他却不贪求、不贪多。例如有人虽赚钱不多,但他认为钱够用就行了,因此也不求发大财;他只在他所赚的微小的收入里,量入为出,节俭过日,但为人却很不大方,很小气,不能施舍助人:这种人就是悭而不贪。

  三、又贪又悭:这种人既贪得无厌,又悭吝不施,一切财物到了他手里,就有入无出,有如一个「单行道-l ( one way)这种人即是又贪又悭之人。

  四、不贪不悭:这种人既不贪得,又不悭吝;不觊觎非我之物,己之所有又能与人分享。这种不贪不悭的人堪修菩萨道。

  菩萨道是以布施为首,以菩萨能施法与众生,故能利乐有情,这就是为什么菩萨的根本法门(六波罗蜜)中,以「檀波罗蜜」为首。为何檀波罗蜜如此重要呢?简言之,若无檀波罗蜜,即无菩萨道,乃至亦无佛道;以菩萨若吝法不施,即非菩萨,不能利乐有情故,故不名菩萨,亦不得成无上菩提。是故当知,悭吝一法,正与菩萨的主要精神相违,故悭吝为障菩萨道之大者。欲修菩萨道者,应自除悭。以上十法(忿、恨、恼、覆、诳、谄、侨、害、嫉、悭)是为「小随烦恼」。所谓「小」者,不是因为它们为害小,或力量小,而是因为它们皆是各别起,牵涉的心所之数量少,故称为「小」。以下释「中随烦恼」。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成观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成观法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讲大乘百法明门论    

宣化上人讲大乘百法明门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