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玛仁波切:佛法这面明镜,永远都是照自己的,而不是审视他人 |
|
用佛法的镜子照自己 现代西方国家工商业和高科技非常发达,而人们的心灵普遍很空虚,于是把佛教当成滋补的“心灵资粮”或“心灵妙方”。 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则是把密教修法当成可以快速解决现实世俗问题或达到自己私欲的秘方。 这两种看待佛教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 如果密法能这样满足世间私欲的话,就不符合佛法中因果轮回的定律了。不论显教或密教,都是要我们学习善恶取舍的道理,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改变我执的观念,慢慢地累积善业,这样才会时时感到心灵的平静与快乐。 快乐的人,心灵层面都是向善、超越自我、能为他人着想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心会慢慢地堕落,到最后,为了达到私利,常常伤害别人,结果众叛亲离。 一个人应该要有自信,但过度执着自我就是一种伤害。因此,要将心灵往上提升,转变贪心、嗔恨、嫉妒所造成的烦恼,就必须通过对心的理解及为他人的付出来改善。 在心灵层面上应该将佛法当成一面镜子,不断地反观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让自己的身口意向外投射,将佛法当成用来检视、批评别人的工具。 佛陀讲得最多的是“反观内心”。长时间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很重要,反观自己的时间越多,代表有越多时间的实修,同时就越能够剖析世间烦恼,了知烦恼如何导向善的方法。 有些人学佛愈久,愈倾向观察别人而不观察自己,每每与别人讨论、争辩佛法,都以显示自己的学佛资历与学问为目的,却无法将佛法实践在自己身上,生起我慢心,成为所谓的“佛油子”,这种人实际上比初学者更无法调伏自心。 有时候反倒是初学佛时的信心、虔诚心较为强烈,入佛门久了,反而容易受外在现象影响,混淆内在心灵的澄明。 即使是受人尊重、高坐于法座上的出家人,如果不能反观自心,了解到众人所赞叹的是佛陀、佛法,而不是出家众自身的凡夫肉体,也会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而成为堕入恶趣之因。 佛与众生的差别是:佛是为众生服务而靠众生成就自己,众生是为自己服务而堕入轮回受苦。 “学佛”就是“学习佛陀的精神”,不要伤害众生,自己才能快乐;要多去想想佛菩萨的心态,要能有愿力去利益众生。 光有愿力也还不够,还要能“行”,在“行”的过程中,需长时间不断地观察,看看自己是以伤害他人而得到自我利益的方式生存,还是在超越自我而利益他人。 有些人发愿发得很多,行得也很多,却仍然会有退转,这是因为内在观察自我的时间少了点。 所以,要保持心的良好品质,就要长时间的修行。 “修”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使其维持在善良的、智慧的当下,然后延续它,为利益六道众生而付出。而这些只算是慈悲心,还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让众生得到短暂的人天快乐以及究竟的佛陀果位。 佛法是教人行善的,一个团体中多一些能够不分亲疏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的善良之人,整个团体的修养就会提高。 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内心,除去内心的黑暗,从心中生起智慧的光明,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国家、社会、乃至每个需要心灵光明的众生而祈祷。 佛法这面明镜的作用永远都是让我们自己来反照自己的,它不是我们去审视他人的反光镜。 通过佛法这面镜子,我们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痛苦的本因,还能发出被业力习气所蒙蔽的善念。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经常通过镜子来观察自己的仪容仪表,那么智慧的生存方式就同样需要我们勤用佛法这面镜子来照亮自己的内心。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嘎玛仁波切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