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结法缘 |
|
戒律是佛的行谊,是善巧方便,是文殊菩萨的妙慧,你怎么会懂得?是不动智佛的妙用。所以我们凡夫要老老实实,要有恭敬心,真诚恭敬听佛的话。从哪里学?十善业。你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念佛求生净土,你就能往生,这不是假的。轻易批评人,你犯的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尤其是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龙蛇混杂,蛇是凡夫,龙是圣人,许多圣人出现在这世间,现的相凡夫相,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都有。他的行谊有善有恶,不一定,谁认识?觉悟的人认识,佛菩萨认识。凡夫哪里会认识?但是要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有一个总的不变的原则,那是什么?教化众生。无论你看他做些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好,都是帮助人觉悟。正面帮助这一部分人觉悟,负面帮助那一部分人觉悟,应以什么方法帮助他就用什么方法,活活泼泼。他自己不著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是再来人,这不是凡人。 从他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就看他,他自己清凉自在。我们一般讲这人放得下,这人看得开而量大。肯帮助人,善人他帮助,恶人也帮助,冤家对头他还是帮助。你从这些地方观察,你就晓得这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也就是凡人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你细心观察他,他没有贪瞋痴慢,他没有自私自利,有时候看他也要名闻利养,那都是善巧方便,那都在演戏;这个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是演戏。你在里头仔细观察他,他有没有贪瞋痴?他有没有自私自利?如果发现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贪瞋痴,这是个觉悟的人,这不是迷惑颠倒的人。所以世间真正的凡夫,他有自私自利,他有贪瞋痴慢,这个地方「自谓有大智力」,就是慢。菩萨看到笑笑,菩萨来度他,佛度有缘人,看到有缘人总是会笑。 笑就是有缘。所以你要接引众生、帮助众生,怎么样跟人家广结法缘?见了面欢欢喜喜笑笑,这就结缘。为什么?你跟他有欢喜心,他会接受,会听你的话。你看到这个人讨厌,他看你也讨厌,没缘,你再有智慧,再有神通道力也无可奈何,他不接受。所以诸位都晓得,佛经上常常讲的法缘殊胜。十方三世佛,法缘第一殊胜是阿弥陀佛,菩萨当中,法缘第一殊胜观世音菩萨。什么原因?对人真诚、亲切、欢喜,就是结法缘。你希不希望将来你成菩萨、你作佛能够广度众生?要是想广度众生,现在就要结法缘。现在要不结法缘,你成了菩萨、成了佛,度众生有限,没人听你的。这些话这些道理,当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老师常常说。我跟李老师十年,这个话听了几十遍都不止,常讲。所以我们也就学会了广结法缘,懂得怎样结法缘。 学佛一定要刻薄自己(都是做样子给人看),要厚道待人。待自己厚,待别人薄,这是凡夫,而且是没有福的凡夫,没福报。他现在体力还很强壮,他不觉得,总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可是他有没有想到他会老、他会病?一旦你老了,你有病了,没人照顾,这个时候真可怜。聪明人对这桩事情他看得清楚,那他就要预防。他老了,你看很可怜没人照顾,将来我也跟他一样,怎么办?你得想到因果,我现在要修因,我要照顾老人、病苦的人。到将来自己老了、生病了,有人照顾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能够接待别人,特别是道场,来自四方参学的同学们,你能够接待他,能够爱护他,能够照顾他,使他感到宾至如归,就真的好像回到自己家里来一样,那么样亲切,你将来到别的地方,人家一样这样对待你。你要不懂得,自己觉得很骄慢、很高贵,没有把别人看在眼里,对人很刻薄,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不受人欢迎,这个道理不难懂。这些事实,你只要细心观察,你就能看到。 所以对人好是真正对自己好,刻薄别人到最后是真正刻薄了自己,什么样的因决定得什么样的果报。《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好,你没有能够转过来,业障习气没有能转过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纵然是出家,真正转过来的不多,受命运支配的,受业力主宰的,还是占大多数。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在现前是业力支配的多,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多?五十、六十就应当有这个反省,你学佛的功夫得不得力,这个时候有非常明显的感触到,七十以上那就太明显了。我现在是业力支配的,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业力支配的苦,不自在,烦恼重重,肯定进入老病的境界。如果是智慧愿力,那就不一样,为什么?你烦恼轻智慧长,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谚语所谓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的精神体力没有觉得衰退多少。当然比年轻的时候肯定是衰退,衰退的幅度不大,还能自己照顾自己。 摘自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七卷) 2004/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17-1217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