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求事者须降伏其心
贤宗法师于般若禅修营开示
杨正雄整理
住心,修行之始
《金刚经》所讲的是般若境界,般若是一种悟道了脱的智慧之法,要了解它,就要打破我们以往对事物表相上认识的障碍,达到空净状态,所以《金刚经》不仅是一门让我们获得智慧的法门,同时也是一门培植福报的法门。智慧和福报是相辅相成的,有智慧就能培养更多的福报,没有智慧,福报也会在你头上一点点消失。
般若智慧对我们来讲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们要怎样把它运用到生活中?怎样把经文教义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完善我们的人生?这是一门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探讨的学问,我们可以从《金刚经》里面找到答案,它给了我们一个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解读世界的方法。我们都想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活得快乐、健康、自在和心想事成,可事实上我们越是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却越是得不到。
《金刚经》云:“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坐在这里听课的时候,是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把心安在了当下?你的身心有没有达到那种宁静祥和的状态,你内心的思想境界是不是像水一样一波不起?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安住心,不要整天忙些什么都不知道,在家的时候想着公司的事,在公司的时候想着家里的事,和老婆在一起想着独自出去旅游,独自出去旅游了又想着和老婆在一起,这样子的话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乐在其中,吃饭感觉不到饭菜的香味,和朋友聚会感觉不到友情的温馨,这样的人生且不是很无味?所以我们要把三心二意的心收回来,把纠结的眼神收回来,把波动的情绪收回来,放下一切妄想,用自在的心去观看世间一切,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句话体现出一种大智慧,但是再至理的名言,如果你没有达到相应的境界,你很难理解它的意思。就像穿衣服,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就不一样,并不是说只要是好衣服穿谁身上都好看,关键是这件衣服要跟你的身材搭配,符合你的气场。人的气质不是看你穿戴的衣服和首饰有多名贵,而是你的内在修养有多高,高雅的气质都是从人的内心散发出来的。而气质的培养,是从人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中展现出来的。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最美好的事物并不意味着是世上最名贵的事物,而是与周围坏境最搭配、或者最适合你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必然是协调的,但是我们的内心要宁静柔和,才能感受到那份协调,如果总是心猿意马,不管看到什么东西总是很浮夸。因此我们要安住自己的身心,展现出一种沉稳、具有定力的磁场,能给人一种泰山压顶屹立不倒的感觉。
人生有两种状态是最好的:第一是静,第二是善。“静”就是保持宁静、祥和的状态,梁武帝一生信佛,他就是在用一种宁静的状态,给他的国民做出表率,但是最后因为军民叛乱,他的国家垮掉了,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宁静也是需要智慧的,要示人宁静与祥和,而不是示人软弱。宁静与祥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修养,展示着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善”就是要有一颗向善之心,时时做利益他人的事。能静和能为善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金刚经》开篇即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佛陀讲经的场景,整个过程如流水一般宁静祥和,佛陀安详地坐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开坛讲经,众比丘纷纷入座,大家各入其位,秩序井然,这是多么祥和的景象,像山间流淌的小溪,安详地流出丛林,流过平原田野,最终汇入大海。这是一个流动的景象,却能唤起我们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么,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饭也好,你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宁静、祥和和自在。包括信佛,我也提倡大家宁静、安详和自在地去信奉,不要一时惊喜一时哀戚、一时热烈一时淡漠,要以最虔诚的心,最恰当的方式来信仰,这其实就是一种中道,只要具备这种品德,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会过去,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有烦恼都能放下。
《金刚经》里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可以解读出千百条的含义,每一句话都能影射出生活的万般现象,我们读完这部经,再去看平时看惯了的事情,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另外一番景象,你的世界不再乌烟瘴气,反而充满着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小桥流水,都充满着无限的活力。我们所有对生活的感悟,都来源于我们有一颗安著之心。安住自己的心,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简单,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之所以遥不可及,是因为我们的心总是飘来飘去,安不下来,我们总是妄念纷飞,以致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若没有安住他的心,给他再多的名声和财富他都不会满足,一个人的快乐跟物质的多少并没有必然联系,反过来讲,我们的痛苦也跟我们拥有多少物质也没有必然联系,快乐和痛苦都是由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来决定的。比如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车子,手中还有十万块钱存款,你衣食无忧,生活宽裕,已经是一个小康之家了,可倘若你的心不安著,硬是要跟那些房子有几十套、车子有几十部、存款上亿的人比,你自然会觉得自己活得一无是处,这样看低自己,幸福感从何而来。反过来讲,倘若你跟那种没车没房还负债累累的人相比,你难道不比他们幸福吗?所以生活幸不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么去看待拥有,少计较,多奉献,这样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我们要把《金刚经》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好好经营我们的生活,打开我们的心量,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解读世间万物,你能做到这些,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得到你,你的心也不会被外境所左右。当你的心安住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太圆满了,你什么都不缺,你也可以什么都不要,吃饭哪怕只喝粥你也能喝得很香甜。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你越想得到的时候,越是得不到,你越不想得到的时候,你得到的会越多。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要是有一个人,你一买什么新东西他就在你面前抱怨为什么你有他没有,时间一长,你看见他都会把东西藏起来,不给他看见,而另外一个人明明很喜欢这个东西,但是你送给他他却不要,这个时候你就会越想把东西送给他。
感恩,幸福之始
我根据我遇到的一些情况总结出一个经验,别人送我东西,即便我不想要,也会收下来,因为我越是说不要,他们越是要送给我,拒绝他们,其实是拒绝了他们做布施的一个机会,也是拒绝他们的一番好意,这样显得对人不尊敬。所以我一般会感激地接受他们的赠与,然后想尽办法去回报给他们。别人送礼物给我们,是他们的一个心意,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报他们,人有感恩的心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在为别人付出,同时每个人都在接受别人的付出,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感恩。就像我今天给大家讲经,表面上看是我在传授知识给你们,事实上我对你们也有着深深的感恩,因为你们聚到这里,我才有机会把我的所学所知讲出来跟大家分享,我在讲经的同时,自己也是一种进步,还要感谢你们把时间奉献在这里,感谢你们把心安在这里,感谢你们为香海所做的一切。
人跟外界发生联系,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奉献了别人,或者接受了别人的奉献,奉献别人,我们会成为大德。为别人付出跟母亲带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的母亲觉得带孩子是件很苦恼的事情,没有一天能睡个好觉,连吃饭也没有半刻的安宁。那是因为她没有看到带孩子的快乐,有一个母亲跟我讲,每天早上醒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躺在身边呼呼入睡,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那种做母亲的幸福感就会从心底升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说是母亲为孩子付出呢,还是孩子为母亲带来了人生的快乐和意义?也许没有这个孩子,这个家庭不会有那么幸福圆满,这个母亲不会磨出那么好的脾气性格。带孩子其实是为人父母的一个使命,因为有这个使命,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待事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不能认为付了钱在餐厅吃饭就可以随意辱骂服务员,付了钱打车就可以对司机指手画脚,不要认为你花了钱,别人对你的服务就是理所应当的,你就是主人,在这个世间,谁也不是谁的主人,人的主人只有自己。别人服务了你,你感谢他,夸赞他,他会把这份好心情传递给下一位客人,同样你下次再来,他也会报给你更灿烂更温馨的笑脸。赞美别人,以微笑示人,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的功德丝毫不亚于物质上的布施。
敬畏,博爱之始
很多人对佛教的真谛不理解,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不可以杀生?为什么对人和动物乃至世间万物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不知道放生的意义,认为佛教里的很多教理教义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你认为这些东西不可理喻,仅仅是因为你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比如放生,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现在很多河流污染严重,鱼类大量死亡,或者受到过量捕捞,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将导致食物链的断裂,以致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放生,从科学的意义上讲不正是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吗?不正是在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环境的爱护吗?
我有一个朋友,他去印度旅游,见一些地方有祭拜古树的习俗,回来后他跟我说,那些地方的人太落后了,很迷信。我跟他说,你千万不要觉得人家这样做是迷信,那些树长在那里上千年,对那个地方的土地、气候、水源、乃至整个环境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果没有那棵树,说不定会起山洪、会出现泥石流,它影响着当地人的起居生活,人们对它抱有浓厚的感激之情,拜一拜它也是合情合理的。我们不要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待它,毕竟现代人看待事情的观点未必都是对的。
九江的云居山有一颗千年古杉树,它会给人托梦,有很多人去拜它,根据人们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很多树木长到一定年龄后,就会有一种灵体出现,这种状态用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感觉特别敏锐的人才能够感觉到那种灵性。我前两天在微信上分享过一条关于十二维空间的文章,讲了各维空间的构成和情况,从一维一直讲到十二维,那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一种世界,我突然想到佛经里讲述的情景,释迦牟尼佛以千百亿化身去普度众生,用的就是那种超出我们常人想象的思维方式,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闻所未闻,但实际它们是存在的。就好比有个看不见的东西,从远处来到你面前突然就出现了,把你吓一跳,如果你认为世上不可能有这种东西,那么量子力学里描述的量子束的运动是什么情况?不正是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在做高速运动吗?如果使用一种技术把量子束聚集起来,不就有一个东西出现了?喜欢看科幻电影的人一定看过那种用机器传输人的情结,那些东西我们现在认为是科幻,以后未必不能实现,科幻电影里的很多情结也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
也许有很多你没见过的东西你不相信它的存在,比如中阴身、恶鬼地狱、西方净土、六道轮回等等,但是就我们看得见的这个世界而言,你有想过你活在这个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吗?你是以什么样的内心来看待这个世界?你要是每天生活在痛苦中,你身上就会表现出地狱的景象,你要是每天生活在快乐中,你身上就会表现出天堂的景象。如果你从小接受的是怨恨的思想,你长大后一定浑身充满怨恨,对世间的一切都不满意,总是愤怒和烦恼;反过来讲,如果你从小接受的是感恩的思想,你长大后一定会对世间万物充满感恩之心,你会活得很幸福。如果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你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正能量,身边的人会受到你的感染,他们都愿意跟你交往,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助你一臂之力,这样一来,你的人生道路就会走得很顺畅。而嗔恨心重的人,别人不愿意跟他交往,他的人生道理也会走得很艰难,这些都是有因果的。一个人如果能把事情做到圆满的状态,一定是跟他的内心修养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关照自己的内心。
《金刚经》流传至今,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它,学习它,就说明它是一部空古绝今的伟大著作,它那么的通俗易懂,却又是那么的博大精深。它像一面镜子,时刻照耀着我们的内心,给我们以行为上的指引,我们可以用它赐予我们的智慧来经营我们的婚姻、家庭、事业以及人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金刚。
离相,求事之始
人因为学习而改变,因为改变而提升,因为提升,你的命运跟以前就会不一样。当我们内心被一些问题所困扰的时候,那就试着把所有问题罗列出来,把它们一一弄明白,想象它们已经发生了,你怎么样来面对它们,这个过程就是参禅。把你遇到的问题一件一件摆出来再去看它们,你会发现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其实根本就不是个事情,有很多坎儿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只要我们打开心结,困难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财富、名利、地位、健康、爱情和亲情,凡是所有我们看得见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为什么是虚妄呢?因为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的心造出来的,包括我们的爱人、父母、儿女,你现在看到他们是这样的,再过十年,二十年后再看,还是这样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和十年二十年后所看到的他们,都是一种相,相是虚妄的。那是不是说就不用管他们了呢?不是的,佛陀的教诲是教我们放下,而不是放弃,最重要的不是执着于眼前的相,而是打破相去看他们的本质,那个本质是什么?是爱,是当下。现在他们是一个样,十年后他们是另一个样,二十年后又是另一个样,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呢?你的父母现在还健在,你的曾祖父母呢?你曾祖父母的曾祖父母呢?他们都到哪里去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变化的、无常的,是虚妄的,所以活在当下好好爱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万物都是因缘聚集而成的,房子是钢筋、水泥、木头和砖瓦的集合体,杯子是把手、盖子、杯壁和底盘的集合体、手机是屏幕、按键、电池和芯片的集合体。你的家庭、公司也是因缘聚集而成,我教大家一种思维方式,以后遇到问题,你就用这种方式去套它,告诉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让自己从纠结中解脱出来。我们学《金刚经》的真正意义,就是要打破虚妄的外相,真正地看清事物的实相,用般若智慧去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思考问题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决定着一个人能创造出多大的事业,走向多辉煌的人生。有一个企业家朋友跟我说,他的员工技术很烂,能力也不行,遇到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把公司搞得一团糟,我跟他讲,既然你知道他们哪里做的不好,也知道要怎么去做,你为何不耐心地指导一下他们,教他们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他们不行。不管你现在的角色有多威武,地位有多高,你在教训他们的时候考虑过他们的感受没有?
还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的姑姑得了癌症,快不行了,但是她的子女不孝顺,没有把她送到最好的医院治疗,我问他,假如换做是你得了癌症,快不行的时候,你是希望你的子女把你从这个医院转到那个医院,不断地折腾,还是让你安安静静地安度余生?我有时候去医院探望那些病危的朋友,看到他们浑身插满仪器和管子,整张脸被化疗搞得憔悴不堪,身上到处是手术留下的刀疤,我就会想,如果我得了绝症,我绝不会来医院里受这种罪,我宁愿安安静静地呆在寺院里,感受着大自然的赠与,安享生命最后的旅程,等待死神的到来。再说,也许少这样去折腾,还能活得更久些。孝顺不在于花多少钱去做无用的补救,而在于平时的关怀,和在最后的时刻根据实际情况用最恰当的方式去给予他们呵护,有很多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为了做给周围的人看,把气息奄奄的老人折腾来折腾去。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你的孝心是不对的,应该多争取一下老人家的意见,问一问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应该参考他们的意愿,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
放下,快乐之始
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从事物的真实本性出发去思考眼前的问题,就是要结合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再恰当地把事情往前推进。有的科学家推测,以后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来做决策,就是把以往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的决策输进电脑里,电脑软件会进行分析,判断出你在遇到一件新的事情时该怎样去做决策。这其实是根据你的性格特点,和你以往做决策的经验,来对你可能做出的决策进行分析判断。
爱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总是有纠结不完的事情,你可能会觉得你名声不够大,财富不够多,你说话没人听,其实名声这种东西也是纠结不来的,有的名声根本没必要去追求,有的名声不需要你去追求,等你达到一定级别的时候它自然都会加到你身上。有人跟我说,师父,你在我们心中太有魅力了,我说什么有魅力,你到街上拉两个人来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听我讲经。人不要刻意去追求虚名,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名声自然就来了。
前几天省政府组织我们去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还瞻仰了毛主席的雕像,毛泽东是一代风云人物,是那个时代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可是我们看看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做的那些事情,再去评判他,你还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大英雄吗?这很难说。一个人在有名气以后还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非常不容易,越有名气的人越要学会低调。
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实际来处理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比如有一亩地,可以种一百棵树,你如果在里面种上一万棵,必然会有很多树死掉,剩下来能长好的还不到一百棵,我们想想我们地球有多大,可以养活多少人,如果超过了极限会怎样,必然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所以我们生存下来的人理应好好珍惜,爱护我们的地球,不要铺张浪费,你没有什么资格去铺张浪费和破坏环境?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这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我们人类最后会毁在自己手里。
我们寺院有个阿婆在生态园里种了一片苋菜,种得密密麻麻,我第一次去散步时看到长得很好,郁郁葱葱的,过了一个星期再去,看到苋菜挤在一起,每一棵都长得很细,又过一个星期再去,看到苋菜长满虫子,已经所剩无几了。而在菜地的边上长着几棵野生苋菜,稀稀拉拉的,却长的很健壮,上面一条虫子都没有。人工种下的苋菜之所以没有野生的长得那么好,我想是因为人为破坏了它们的自然生长规律,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它们,致使它们不能正常成长,一旦长得不好,就会有虫子来蚕食它们。所以我们人应该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包括我们人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生存,会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你想想,如果你一到夏天就开冷气,一到冬天就开暖气,总是生活在一种人为制造的环境中,你的身心会健康吗?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有疾病就去医院,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就越来越抵抗不了疾病的入侵。就像阿婆种的菜一样,长得细长细长的,虫子一来就被蚕食掉了。我们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不要一到冬天就把他们裹得紧紧的,让他们出去冻一冻不要紧的,跑跑步啊,多运动一下,小孩还是要经历一些磨练才能茁壮成长。
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脑子里打开了一扇窗,佛教里面有一个典故,叫盲人摸象,想必大家都听过,它讲述的道理就是,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果千差万别。很多问题我们无法解决,是因为没有站在正确的角度看待它们,我们没有打破事物的表象来看待它们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事物存在的规律。就好比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人无法理解四维空间里的事物。
这个世界有很多在某些方面能力超越于常人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特异功能,有的人把眼睛蒙起来还可以陪你打球、散步,有的人看书如飞,刷刷地翻过去就知道里面写些什么,还能把里面的内容复述出来,还有的人能用意念使绿豆发芽,凡此种种,数不胜数。这些东西既然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不会因为人类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就消失,它们一直就在那里,不管你见或者不见。
万物都是因缘聚集而成,正是因为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把万物聚集在一起,才构建出一个有序的世界,好比树梢上聚集着一群麻雀,若朝它们扔去一个石子,麻雀就会散去,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舞,他们在空中绕了一圈,最后落到草丛中不见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就像这群麻雀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生百态,世事无常,唯有破除虚妄,方能证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