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崇·贤宗法师: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贤宗法师所有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


 下载DOC文档  



身心共修持 般若同心享

杨柳整理

  尊敬的企业家、诸位朋友:

  大家好!佛教修行的法门有很多,因此我们常说有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可以指示我们修行的路径,包括吃饭、打坐、诵经、念佛、调息等等无一不含法门。我们讲课通常都有一个环节是教大家禅修中的一些通俗养生方法,这就是一个体证和实践的过程。“知行合一”,是佛家修行的重要精神。

  一、观想数息——现代人缓解压力的简易修行法

  由于条件所限,大家现在坐在椅子上,没有办法盘腿,那我们所做的就很简单:把你身上所有让你感到沉重、负累的东西都取下来,放在桌子上。(背景音乐起)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眼睛闭起来。专注地观想,你的意念将根据我的指令而慢慢移动:头皮放松,眉毛放松,耳朵放松,鼻子放松,眼睛放松,脸部肌肉放松,嘴巴放松,颈部放松,肩部放松,身体放松,手放松,腿放松,脚放松,从上到下,每一块肌肉,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统统放松。注意自己的呼吸,尽量地平缓,轻松。一切的重担、压力似乎都随着身体的放松而全部丢开。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云朵一样,渐渐地好像飘了起来,很舒服,很轻松,很愉悦,很自在。把心收回来,放下,放下,再放下。我的心此时没有挂碍,没有恐惧,没有分别,没有不安。我的心此时此刻和我的身体在一起,感受、觉察、观想你自己。

  第一步,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着。第二步,观想自己全身放松。第三步,把心收回来,放下,放下,再放下;觉察,觉知,觉醒自己于当下。第四步,调整自己的呼吸,用力吸气,直到再也吸不进任何的气体,吸到尽头,此时你的身体感到非常地紧张,屏住呼吸四秒钟,然后慢慢将气吐出,全部呼出来,一点不剩,然后再吸气,要做到气长而缓慢。如是数息,往复十次。

  现在我们把双手伸出来,把手心搓得热热的,捂在紧闭的双眼上,此时,你的眼睛感到非常温暖。双手的中指压着上眼眶,重重地压下去,沿着眉骨的走向同时往外拉;如此重复五六次;现在,中指重重地按住下眼眶,往外拉,也做五六次。这时,你眼眶的神经开始酸胀。

  现在我们将双手放在双耳上方的头皮上,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指按住头皮,大拇指按到耳朵和眼睛之间的那块软软的地方,用拇指按摩这里,向左、向右,以此重复二十次。

  然后用双手轻敲自己的头,头上的每一个部位都要敲到。敲完以后,双手回到脸部、颈部,做一个简单的推拿。

  两手交叉,向我一样,尽量向上拉伸,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被拉长了一样。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双手交叉,整个人向上向后拉伸,往上提,向后仰。然后做一个有力地拍打动作,右手拍左手的这里,左手拍右手的这里,像我所做的一样。这种拍打,只有力量到位了,才会有效。

  大家在家修行的时候,就找一个薄而柔软的垫子坐下,头身保持一条直线,双脚如果可以盘起,就盘起来;如果不可以,就双腿交叉。冬天的时候,就将双手握在一起;夏天的时候,就把双手放在双腿上。然后再按照我前面教给你们的方法:放松、观想、数息、推拿。

  这是一种快速让你恢复精神的修行法门。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人们常常通过过分消耗自己的体力来追求现世的成功,结果身体就出现了种种警讯。这种观想数息推拿的方式,就能够让你很快地打通自己的经络,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以此恢复体力。

  二、为尔安心——如何脱苦,乐往何寻

  我们要想要健康,就要在自己的内心种下快乐的种子。我们总是想要解脱烦恼,寻求快乐,甚至有人为了快乐之道,而一再地求师问药,最后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上有一个神,他想将快乐藏起来而不被人类发现。为了这项工作,他耗尽心思。因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他们太聪明了。将快乐沉到海底,会被人类发现;藏在山洞里,乃至高高的山顶上,都还是被人类发现了。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地方,人类总是不能够发现。是在哪里呢?他把快乐藏在了人的心里。每一个人都有的,反而他们还是要向外求,结果就落空了。

  佛教中的禅宗自称是“教外别传”,讲究心印的传道方式。这种心传不落言筌,不依靠语言文字来传道而依靠心的感受。正是内心的感受超越了言外之意,镜外之象,因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禅宗初祖达摩与二祖神光(慧可)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安心公案。神光最初求道的时候,宁愿自断一臂而求法的真谛,这种不惜形骸的行为感动了达摩,因而最终得到了他的衣钵。但是神光对于佛法的真谛,在最初的时候还是希望可以得到达摩明确地开示。神光曾经问过达摩:“一切诸佛法印,可不可以明确讲出来听一听呢?”达摩告诉他:“这并不是在别人那里求得的啊!”神光不解,又问:“但是我的心始终没有办法得到安宁,师父能给我一个安心的法门吗?”达摩大师说:“把你的心拿出来,我来给你安。”神光知道心无形相可得,无定位可求,是没有办法拿出来的。于是达摩就说:“那么,我已经为你安心了。”这就是教给修禅者,要学会向内观察。快乐不快乐的原因都在自己的心里面,不要想着依靠外物来求得安心。达摩大师还曾经开示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当你的心平静无澜,一念不起的时候,就是可以入道的时刻了。

  至于大家问我怎样可以入禅修之门,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今天教你了,你是不会禅修的;你回家练个五六天,还是不会入门的;禅修的法门,就是要依靠你自己的慧心去体悟,依靠你的正定去坚持。懂得禅修的人,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修行。吃饭、睡觉、开车,都能够进入禅修的状态。禅修最要紧的是什么?首先是保持轻松的状态;其次是要有安于当下,身心合一的状态。

  只有内心处于宁静、安和的状态中时,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表象才能够是美丽的、高贵的。内心安宁的人,即使身着破衣烂衫,你也依旧可以感到他周身的气场不同凡响。能够使我们内心安宁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简单的,比如水喝空气。古人“一箪食,一瓢浆”,就可以活得怡然自得。所以说生活越简单,心灵就越安宁。现在有了互联网,很多青少年就每天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到最后甚至丧失了在现实中生存的能力。现在有了各色各样的美丽服饰、玩物,许多人又沉浸在这些物质里面,无法解脱,结果东西越来越多,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生活越来越压抑。我们人类本来想把这个世界打造为天堂,而最后却使之成为炼狱。现在的所有痛苦,都是欲望作祟的结果。

  《华严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欲念强烈的人,就像拿着一把焰光烈烈的火炬逆着风在行走,那会怎么样呢?想必会自灼其手吧。因此我们提倡:知足常乐。很多人都认为我不追求财富,就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难道我们衡量价值的标准就只是财货的多寡吗?我们做事情,能够服务更多的人,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吗?一味地谋取暴利,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就像拿着火炬逆风而行一样,能够得到怎样的果报,不是非常清楚的事情吗?

  在无尽的欲望中浮沉的人,就好像是时刻处在三界火宅中一样,蝇头微利、蜗角虚名都能够牵动他的怒火,这实在是非常可笑的行径啊。所以佛学的思想就教我们调整自己的欲望,看清楚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然后安然地生活。

  只要安于当下,无处不是净土。

  三、命运之辩——随顺与精进

  除了苦乐的问题,还经常有人问我相不相信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主张把命和运分开来讲。世间的确是有注定的事情,不可以改变,这个是命,在命的范畴里,我们要顺遂。比如我生来是一个男人,就不要去做女人的装扮;我生来是我父母的孩子,就不能去抱怨我父母的不是。

  我也经常被问:“师父,你是怎么出家的?”我就回答他们说:“我的命里就是注定要当出家人的。”我四岁的时候,妈妈生了一场大病,她就把我交给了我的伯父,恰好我的伯父在山上的一座庙里面当主持,我就跟着他长大了。那个庙里面住着三十多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只有我一个四岁的小孩子。那你们可以想一下,我在那里该有多么受宠爱啊!今天这个老人家有冰糖,就把我喊去吃冰糖。明天那个老人家有红枣,我就可以吃到红枣。在七十年代,这些东西都是很不容易才能得到的,要用票去换。当我回到家以后,肯定就没有这些东西吃了,但是在庙里面却什么东西都有的吃。所以我自然就不愿意再回家了,于是就在庙里面一直住着,出了家。后来又去了隔壁的村子读了书,再后来去了佛学院读书,读完书就在佛学院当了老师,后来又下海管理寺院,一直走到今天,我也一直没有离开讲台,一直在做着一些教育的工作。

  以上这些大势是什么呢?这就是命了。如果我的妈妈生病以后,把我托付给了一个生意人,我可能就去学生意了;如果把我交给一个皮鞋匠,那你们今天可能会在街口修鞋的地方看见我了。这些事情在暝漠的时空中被无形的力量铺陈,以至于我们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

  希腊人就很相信命。在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悲剧叫《俄狄浦斯王》。故事讲的是俄狄浦斯尽力想要挣脱命中注定的神谕,做一个远离咒语的、正义的勇士,却最终无法逃离命运,最后依然应验了杀父娶母的悲剧。索福克勒斯在这部悲剧中多有哲学意义的话语展现,比如他假借预言者之口说出:“你有眼睛,你却看不到自己罪在何处,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和谁生活在一起。”人人都坚信自己的眼睛,都相信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而实际上,有眼睛的与瞎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关键是,你要“认识你自己”,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命运。

  既然我们说命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又能够改变什么呢?那就是“运”。命里面注定我出家,但是我出家以后怎么做,我要怎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利益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

  我们周围的环境,结交的朋友,很多时候都会影响我们,也就会改变我们的运。以前我在闽南佛学院读书时,总是和旁边厦门大学的教授、研究生们一起玩,一起聊天。他们就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开始看西方的名著,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开始看中国的名著,比如《红楼梦》等等。尽管有些书我看上去觉得味同嚼蜡,但是和他们在一起交谈,要求我必须要有这样对等的磁场,交流才能够进行下去,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建立起了影响我一生的读书习惯。今天我在管理道场的过程中,无论资金有多少,我都必须要保证寺院里有足够的书籍流通。因为在我看来,我们佛教归根结底是一种以知识为媒介的哲学体系。佛教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追求究竟的智慧,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智慧又从那里来呢?因此,我们都不应当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畛域之中,应该要广泛地去吸取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先哲的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匡正自己的运,将自己带上正轨,不断超越自己。

  之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因为读书能够转变你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正是决定一个人成败进退的关键因素。如果我没有读书,现在很可能还在那个大山里面砍柴、种地,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我八九岁的时候就跟着我的伯父去山里面种地,那时候我的小手很白很嫩,就用它们去拔草种地。早上出去的时候双手还是白白的小孩子的手,但是晚上回来的时候从手臂到双手就没有一寸皮肤是完好的了,汗水流下来的时候手就像着了火一样地疼。

  人一旦承认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再想去改变自己的运,那么你的人生就从此受到了限制,从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梦,但也不能随便发不切实际的梦想。做梦、发愿都是有前提的,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有70%的可能性, 30%的风险,那你现在就可以去尝试。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上海的年轻人,他想做一个新兴的大学生购物网站,他本来想要有多少资金、产品,才可以把这个网站运作起来。但是我就跟他说,现在的大学生80%都有网购的经历,如果你做的这个网站,既把他们作为消费者,也让他们作为销售者,在消费的同时也可以卖出自己的东西,那么以这样物易物的形式,就不用你投入多少的资金和产品,马上就可以做起来。他思考以后,接受了我的意见,很快就开始运营了,现在也做得很好。

  梦想与现实之间有多少距离,这要依靠你自己的认识、智慧。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每一位走到今天不可能没有经过风险,即使是你今天坐在这里也有风险,天花板可能掉下来,喝水可能被呛住,这些不也都是风险吗?甚至今天在那里洗脸,洗得不得法,洗脸盆的水都能把人给淹死,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天方夜谭。但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不可以因为害怕风险而什么都不做,在家里等死,这就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了。

  有一个小伙子去找一个有智慧的长者相命。长者让他把手掌摊开,说:“你看,大家是不是都告诉你,这是感情线,这是事业线,那是命运线吗?那么现在你把手握起来,再看一看,什么不在你的手中呢?”这就启发我们,人自身具有主观能动的可能,可以自己去把握一些东西,在遇到难题求医问药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的心,是什么让问题出现,解决它又要多少个因呢?

  佛教中因为种下善因改变运势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说有一个小沙弥,他的师父一看他的面相,知道他活不过七天了,但是他年纪那么小,老和尚不想让他死在庙里,就让他回家去找自己的父母。可是过了六天,那个小沙弥又活蹦乱跳回来了。他师父一看,他的运势居然有了巨大的转变,从他的面相上看,他可以活到七十岁了。师父就问他:“你回去以后,做了什么事情呢?”小沙弥想了一想说:“我什么都没有做过啊!”师父说:“不可能,你再仔细地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小事发生过呢?”小沙弥终于想起来了,他说:“我回家去时,遇到了山洪暴发,我走着走着,就看见山上有一个蚂蚁窝被冲了下来。许多蚂蚁都在挣扎、乱爬。我就帮他们在窝上搭了一根木棍,让他们爬到安全的地方去,就是这样而已啊。”只是这样的因,因为救了蚂蚁,就转了自己的运,你们是不是觉得很荒诞呢?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在随顺大势的前提下,学会精进,记住,任何一个小小的因,都有可能会转变你的运,这个道理才是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

  大家经常会在寺庙看到一些放生的活动,其实这些活动本身也就是一种环保。因为我们所放的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当食物链都正常运作的时候,那么最终反馈到我们身上的也就是健康的信息。当你让别的生命正常地生活,那你也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断地杀戮和屠宰动物,且不说这会使食物链受到生命影响,这些动物被宰杀的过程中,身体因畏惧而释放出来的毒素吃到了我们的嘴里,最终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

  四、同修互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同修一:师父,《大悲咒》的内容是在说些什么呢?我们不学佛的都不太明白。但是我们却经常听到它,我们这里有人去世时也会播放这个音乐。这是为什么呢?

  贤崇法师:《大悲咒》(《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是《大悲心陀罗尼经》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本咒的每一句话都在称颂观音菩萨的名号。比如咒中的“婆卢羯帝烁钵啰耶”梵文的意译就是“观自在”的意思。

  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念《大悲咒》的时候,这个环境中的磁场就会很舒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本身就是救苦寻声,予乐拔苦的。我们说,念此咒者,得十种利益:(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所以,你们可以把《大悲咒》看作是一种祝语。我们说,念此咒者,得无上正等正觉。

  同修一:那么念《大悲咒》,是不是会和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起冲突呢?

  贤崇法师:不会的。佛经帮助你解脱,上帝是不是也帮助信仰他的人解脱呢?我爱上帝,上帝也爱我。我也经常会看一些其他宗教的书,我的书架上还放着《圣经》和《古兰经》。佛的思想,本来就是兼容并蓄的。佛家讲究的就是一种“圆融”的精神境界。

  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呢?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刻意地将自己与其他的事物隔开。所以要想做到不隔,把自己的心打开就好了。

  同修二:师父,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出家人也都是吃素的。但是庙宇里却总是金碧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又有很多人愿意捐出善款,动辄成千上万,有时甚至是上亿的,为的就是建造一座真金的佛像,表示自己的真心。请问师父怎么看这个事情呢?

  贤崇法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大家给他一点掌声。思想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看不见、模不着的东西,它和质实相区别。与你可以看见、摸到的东西来比,似乎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那么人们怎么样才能去了解它、掌握它呢?这就需要一定的载体把它表现出来。有的人愿意用成千上万的钱来供养一尊佛像,这是因为在他心里面佛家的思想值得用这些厚重的东西来表现。那么同样的,有的人喜欢画佛像、唱佛歌,这些艺术家愿意用他们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也是因为他们认为佛在他们心中值得用如此多的时间来信仰,来追求。这就和有的人喜欢美食,有的人喜欢旅行一样地自然。什么东西能够为个体带来快乐,个体就有可能倾其所有来供养它,不惜一切的代价。如果说佛家的思想是“意”,那么佛像就是“言”,意要借助言来表达,来传递;但巧妙的是,言又不可以尽意,不能完全表达出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我们自己的心慢慢来体证。

  在佛教里,有的法师主张修头陀行,也就是丛林式的苦修;有的法师则主张融入现代生活,提倡“人间佛教”,这些都是不同的修行方法而已,怎样选择都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不见得就有好坏之分。

  “寺”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古代“寺”就是教育机构,是学习的地方。为什么现在我们有很多辉煌的寺庙?就像古代经济发达的时候,教育机构总是建得很好,这是一样的道理啊,这就是表示尊重智慧,尊重知识的意思。其实,寺庙的兴衰也是随顺时势迁流变化的。

  再来说你提到的“四大皆空”。这其实是佛教当中关于“性空”思想的一种具体阐说。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说地、水、火、风都是空的,意思就是说这世间的一切物质的本质就是“空性”,它们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成,就会因为因缘离散而幻灭,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归零归空。这句话教我们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现。道场今天是辉煌的,明天是一堆枯草,停满了枭鸟,但是它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空”啊。

  关于这个“四大皆空”的道理,我认为曹雪芹就做了很有意境的解释。在这里,我就把他这首关于“空性”的诗歌分享给大家:“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至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同修三:法师能否给我们大家再介绍一下,中国的佛教具体包括有哪些的教派和内容呢?比如我曾经了解到,浙江的普陀山和四川的峨眉山等不同的道场都有不同的信仰中心存在。还有,如果我们想要更进一步地了解佛教,有怎样的途径呢?

  贤崇法师:佛教自公元2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最初的送来时代以及拿来研究与实践时代以后,大约在隋唐之际,形成了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它们分别是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和密宗。天台、华严宗重视经教、哲学研究,三论、唯识创立了汉传佛教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律宗主要通过戒律的规约来规范僧尼的生活方式,禅、净、密三宗重视实证修行。目前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禅宗和净土宗。但是净土宗多已经融入到各个宗派当中去,而禅宗则成为了当今汉传佛教宗派中当之无愧的主流,欧洲和日本等地现在都非常流行禅修。

  至于你提到的与名山有关的不同菩萨信仰,这是在唐武宗到明清之际形成的禅净合流思潮的体现。在历史的发展中,汉传佛教中的菩萨信仰逐步凸显出来,形成了“六大菩萨信仰”。它们分别是: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信仰中心,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信仰中心,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信仰中心,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信仰中心,狼山的大势至菩萨信仰中心和雪窦山的弥勒菩萨信仰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佛教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复兴时期。我就是闽南佛教养正院恢复以后的第一批学生。所以在当代中国的佛学界来说,我们这一批人也都算是老头子了。

  如果想了解一些佛学的知识,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些书,从浅入深,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谢谢。

  同修四:师父,为什么有的师父头上有六点,师父头上没有点呢?我们怎么区分真的和尚和假的和尚呢?

  贤崇法师:关于头上有点和没点,这是有本事的。烧戒疤的由来,最初是有观念在先的。东方有一句成语叫做“引火自焚”,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正是乱世,自焚的现象是就变得非常风行,这种观念和烧戒疤以示信仰这一习俗的形成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传元世祖时,释志德主持天禧寺,每与七众受戒,就会烧香于顶,此为烧戒疤之始,但当时这一现象尚不普遍。到了朱元璋的时候,由于他在寺庙里面当过一阵和尚,所以对寺庙里的种种规矩都很精通。后来他揭竿而起,当了皇帝。为了防止许多男人剃光头冒充和尚以逃避兵役、赋税,他就下令僧人在受戒时需要在头上烫六个戒疤。中国传统的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敢轻易损毁,这样,冒充僧人的人就大大减少了。明清之际,这种区分僧俗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清兵入关以后,清朝与汉人约好有五个条件,其中有“俗投僧不投”一项,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所以,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衣服,还是明朝的款式。但是许多反清的知识分子都跑去当和尚、道士了,政府为了防止他们造反,特别要求烧戒疤。烧了戒疤的和尚在确认身份之后,会拿到一份“度牒”,也就是僧尼的身份证,这样,就可以区别僧俗了。在解放以前,僧尼都是要求在受戒的时候烧戒疤的,用香灰在头上铺盖好以后,就用点燃的香来烫出六个戒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们在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就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受戒的仪轨。解放以后,烫戒疤转而成为自愿的行为,而不再是区别僧俗的标志了。我的很多同学都去烫了戒疤,但是我没有去,就是因为我怕疼。

  现在路上那些要卖给你们护身符的僧尼,一律都是假扮的,请大家提防,不要上当受骗。在日本,我看到一些和尚修头陀行的方式是这样的:他们戴上斗笠,坐在大树下,手里托着一个钵,坐上几个小时都一动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头陀行,你愿意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要修头陀苦行的出家人,有十二种修行规定:(1)要选择空闲的地方;(2)要过托钵的生活;(3)次第乞食不择贫富;(4)每天日中一食;(5)要适量饮食;(6)午后不得饮浆;(7)要穿粪扫衣;(8)只有三身衣;(9)要常树下坐;(10) 要常露地坐;(11)要在坟间坐;(12)要常坐不卧。那些拽着你问你乞讨要钱,你不给还骂你的,绝对不是托砵乞食的出家人。

  同修五:我有两个问题想问。第一,佛教主张宽以待人,但是像日军当年侵华这样的国耻是不是在佛教看来也可以宽容呢?第二,很多人失恋了,或者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后都会想到要去拜佛,甚至要出家。那么佛教是不是弱者的安身之处呢?

  贤崇法师:关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家人的态度,我可以举太虚大师的例子来回答你。太虚大师是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他的功德不仅仅在于提倡人间佛教,培育僧材,还在于他在国难当头之时所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在1937念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工作、宣传工作以至地下斗争工作。并响应“航空救国”和“伤兵之友”等抗日爱国活动,募资捐款支援前线。1938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以及星、马各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1942年,与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著名将领和宗教界首要人物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呼吁全国各宗教团体和全体宗教徒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所以说,在国家危难之际,一味退缩、妥协,并不是出家人的做派。在宗教层面来说,我们是佛子;但是在国家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仍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爱国不分僧俗。

  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们说,事物是迁流变化的。现在的日本,并没有和中国继续打仗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依然还把日本人恨在心里面,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整个世界都在向前发展,我们也知道,现在已经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了,如果我们还因为某些偏激的仇日情绪而不理智地抵制日货,那么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最后我们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一定的侵害。如果我们想要本民族的企业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那么不管是那一个民族,只要他们有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都应该敞开胸怀去学习。只有努力向别人学习,才有可能超过他。

  佛教寺院有时候可能会充当弱者的避难所,这是不可否认的。有的人在遭受了挫折以后愿意选择来寺院,对于这样的选择,我们不能去反对他,而应该要支持他。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命运也不一样,他来寺院,这也是他和寺院的一个缘分。

  我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好工作,就把自己关在妈妈家的阁楼里面,一呆就是十年,都是靠他妈妈生活,自己从来不出阁楼。你说,这和逃避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他到了寺院里面,就不可能过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寺院会给他安排很多义工的工作,让他可以重新融入社会。所以我们说,寺院是一个教育的场所。

  同修六:现在寺庙里有很多开光仪式。是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呢?

  贤崇法师:开光,也称开眼,指的主要是佛像落成以后择日致礼供奉的仪式,和民间的点眼仪式相似。

  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与象征意义,开光也不例外。佛教认为,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受到无明尘垢的污染,不能彻见诸法真理,所以需要开发我们内具的智慧。开光就是修证达到与佛心相应者,祈请诸佛菩萨驾临,对他们的应身像作以印证,注入特殊的内涵,即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五眼六通。开光的效果取决于开光师父的修证水平,而不在开光的仪式。如果开光师父是真正了悟佛法真谛的大成就者,普通的佛、菩萨像及吊坠,一经开光就如一位位活生生的诸佛、菩萨与供奉者或佩戴者身心相随。在娑婆世界的众生看来,开光佛像是一个物体,一个形象。而在法界众生的眼中,开光佛像却是一位活生生的佛、菩萨,故能起到防止邪祟作怪,消灾祛病,趋吉避凶之奇效,其价值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除佛像外,一切物品均可开光加持。普通物品一经开光,就带有佛菩萨的全息信息,同样可起到助缘加持,防止邪祟作怪,消灾祛病,趋吉避凶的效果。

  我常常参加各种开光仪式,遇到过很多自己也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一次我去嘉善参加万佛宝塔的开光。那一天一直下着濛濛细雨,大家就说,今天开光太阳出不来了;可是到了师父开光的时候,太阳真的突然出来了,仪式结束以后,又重新下起了雨。关于这些现象,我们怎么解释呢?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物理能量的磁场。当几千个人同时在一个场合发出一个信号的时候,天意也可能会改变。

  同修七:请问师父,寺庙是不是也会有人员编制,寺里的师父们是不是固定的,会不会有人员流失的问题呢?

  贤崇法师:在家人到企业里是什么样的,寺院也一样是什么样的,也一样会有人员的流动。今天这里来了一个得道的高僧来宣讲教义,可能一时之间很多人都会来这个寺庙,过一段时间那里有了一个更好的老师,可能有的师父又会追随过去。中国最早的大学模型就是这样的构建方法。先有一个良师在某处讲道,后来才盖起了学校。

  但是,佛教中当然会有一些制度、仪轨来规范师父们的行为,称之为“僧伽制度”。除出家、受戒、安居、羯磨、丛林清规等共同遵守的仪轨以外,还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古印度的僧人团体中只有执掌、监督进食等事项的上座,此外别无他职。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唐以前僧职有上座(全寺之长)、寺主(主管一寺事务)、维那(管僧众庶务),称为“三纲”。唐以后禅宗寺院职位繁多,主管一寺的称住持,亦称方丈、堂头和尚。下设执事僧,一般有西序头首和东序知事。

  寺庙按照一定的管理制度进行日常管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贤宗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贤宗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