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忍法师:大乘佛教的目标与实践 |
|
大乘佛教的目标与实践 第310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对於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学者之间有著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一般来说可以分作两大类:一、佛陀时代的称为「基础的佛教」;二、佛陀以后的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又可细分为佛在世时的「根本佛教」,及佛涅槃后一段时间的「原始佛教」);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的部派佛教,及第二期的大乘佛教。小乘的思想,著重出家僧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则重於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而本文会分析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标及实践内容,另外亦从大乘佛教的关怀面可以知道,为什么大乘佛教能发展开来。 大乘行者的目标 当佛教发展到大乘时期,大乘行者不再以阿罗汉作为修行的目标,更不再只求个人的解脱,而是发展到讲求自利利他的修行态度及行为,而修行目标则是能够证悟圆满菩提 — 佛果。其时,大乘行者的修行方法除了修习缘起观、四无量心1 之外,亦主要修持六波罗蜜、四摄等法门。 而且,大乘行者在对世间的态度方面,具有不舍世间的特色。这不舍世间的态度,可以说,贯通著一切大乘经论,而《维摩经》,可以说是最显明的例子。它的名句,如「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菩萨於生死而不舍」,「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所说的都是这个态度。就是因为有此态度,所以大乘行者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佛事,所以大乘行者都以自利利他作为他们修行的宗旨。 大乘行者的实践 1. 六度波罗蜜 在大乘思想中有一系列菩萨(音译为「菩提萨埵」,「菩提」意译为「觉」,「萨埵」意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之意,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去度人,自利利他兼行。菩萨及一切大乘行者都以六波罗蜜作为修行的纲领;六波罗蜜,亦名六度,意思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而六波罗蜜包括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六个项目。布施能以财富、佛教利益众生;持戒清净,以不杀,不盗,不YIN,不恶口,不妄语,不两舌等行为维护众生的利益;忍辱柔和,必定心中少嗔,故不会怨恨众生;以此种种的行为去让自己修行,又可以利益众生,是为大乘之修行根本。 2. 四摄法 四摄法与六度波罗蜜同样重要,同为大乘行者实践大乘教之方法。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若依其原语直译,则称为「四种把握法」。包括:一、布施摄。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二、爱语摄。谓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三、利行摄。谓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摄。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所以,由六度、四摄之内容可以看到,大乘的实践是以利他作为本怀,再不是像原始佛教时期一般的 - 在自己未解脱之前,是没有能力度化众生的。反之,大乘思想是要在自我解脱之前,就培养出利他的德性,因为只有「自觉、觉他」的有情,才能进一步修行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 3. 方便法门 另外,大乘佛教也关心到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提出了不同的修行方法、法门。除了提出佛、菩萨会以不同的化身度化众生这一类的方便法门之外,也提出了净土这甚为特别的方便法门。而且,在中国、日本等地都出现了净土宗,至今依然是一个十分流行的大乘宗派。 大乘佛教提出了不少佛的净土,包括: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的兜率净土等等。当中以极乐净土最为流行。因为,大乘佛教指出众生如要修行至成佛,就要在脱离轮回之后经三大阿僧只劫(一大劫为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才能得证菩提,而且,根钝众生又难於一生可以修行成为阿罗汉,甚或菩萨,所以易行的净土的思想为之盛行。 4. 中国的大乘八宗 中期大乘佛教传播至中国之后,发展出八个宗派,分别为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唯识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这八个宗派代表了八个不同的修行方法,而且是对大乘不同类型的思想进行深入、专门的研究之八个不同学派。其中修行方法有持戒、诵经、坐禅、念佛、持咒等等,而中国的大乘佛教比起原始佛教更重视经典及仪式,具备十分充实的宗教内容。 结语 因为笔者从念大学至博士研究时均以宗教研究为主修范畴,所以在研究宗教的时候,不但会从一个局外人(outsider)的研究角度去看待,而且亦会从一个个中人(insider)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宗教。我发觉大乘佛教的出现,不但大大丰富了佛教的内容,而且使佛教拥有一套精巧、细致的教义、哲学。大乘佛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宗教。 ----------- [1] 四无量心,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据《中阿含.卷二十一.说处经》、《大智度论》卷二十所列举阿毗昙说之解释,即:1) 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2) 缘无量众生,思惟令离苦之法,而入「悲等至」,称为悲无量。3) 思惟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於内心深感喜悦,而入「喜等至」,称为喜无量。4) 思惟无量众生一切平等,无有怨亲之别,而入「舍等至」,称为舍无量。参考《佛光大辞典》页1777。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法忍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