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一)~D 第15经: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 |
|
第十五经: 第十五经的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故而可以将此经理解为“使经”。这部短经有些简略的故事情节,故事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 有一位从远道而来的比丘,来到佛之居所,向佛陀禀报自己的修行心得。他说: “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常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空间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段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费劲,因此受到了佛陀善意的批评。。可能是这位比丘见到伟大的佛陀,心里有些紧张,于是变得语无伦次。佛陀说你说话怎么这么啰嗦啊,很简单的几句话,被你说得这么复杂。上面的一段话可以简化为:“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佛陀问比丘:“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上面的一段话,便会知道这位比丘实际上在讲修行的三个层次,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思”、“修”。“闻”是听闻学习,“思”是进行独立的自我反省思察,“修”是将“闻”与“思”付诸实践。我们常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是这个意思。而现在的话题,就是集中在“闻”字上面,亦即佛陀教法的具体内容。 那么佛陀这次所说之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总结成四个字,叫“五阴为使”。于是佛陀说: “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佛陀在这里讲得十分简略,似乎不太适宜于初机学佛者。我们时常听到不少人在感喟,说佛陀深奥难懂,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意思,因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愿意深入经藏。造成这种现象,究竟谁应该承担责任呢?我的观点是,出家二众应该为此承担过责。为什么如此说?因为出家僧人承载着“住持佛法”、“统理大众”的重任,如果信众读不懂佛经,到寺院里向二部僧请教又得不到合适的解答,这岂不是出家僧人的失职?因此,出家僧人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免得被信众们轻视。当前僧人队伍中不学无术、苟且偷生者并不在少数,而其中的极少数更是行为不端,自我放逸,深为俗众诟病。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使使”,前一个“使”,即为结使,即烦恼的别称;后一个“使”,作使动词,即为结使所驱使,随结使而流转。我们大乘佛教信徒有时很会吹嘘,说什么“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比如说历史上有名的东坡居士,自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结果呢?人家一句讥讽就受不了了,赶紧质问人家是怎么回事。从广义上讲,这个“随缘”的“缘”字,如果处理得不好,它就是一个“使”。缘有多种,有善缘,有恶缘;有美色缘,有名闻利养缘;有顺风缘,当然也有倒楣缘。我们身处于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之中,究竟能不能做到“不变”呢?若真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真是大菩萨再世!可是在现实之中,我们更多地用此二句话,给我们作方便之语的某种托词而已,当一遇到金钱美色缘、名闻利养缘时,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啦!至于其中奥妙,大家自然是心知肚明。 佛陀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跟着烦恼结使跑却丧失了自我,那么对不起,我们将“即随而死”,也就是生生世世流落于生死巨流之中,永世不得超生!因为“若随死者,为取所缚”。这个“取”,就是我们受到业力的戏使而不由自主地却执取、攀附,导致我们被烦恼五花大绑,动弹不得。 相反,如果我们“不随使使”,也就是我们真正做到“随缘不变”,将会怎么样呢?自然是好事情,佛陀说倘若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必将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届时将来去自如,无有结缚,得大自在。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使”,实际上就是指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就是说,如果我们脱离了五受阴的束缚,即可以向上求证无上的解脱之道。反之,如果无法摆脱五阴的干扰与纠缠,那么我们仍将流转于生死,沦为凡夫俗子矣!(09.11/18)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