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D 第106经(阿那律经) |
|
第一○六经(阿那律经): 本经所叙述的为有关佛陀离世后,为“有”或为“无”的话题。 在有一个时期,佛陀住锡于王舍城附近的迦兰陀竹园。而被誉为“天眼第一”的阿那含则居止于耆阇崛山(灵鹫山)。 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我们谈到了人类(众生或有情)在命终之后,究竟是“有”还是“无”的问题。佛陀对此的解答是:既不能说“有”(常见),也不能说“无”(断见)。如来作为已经大彻大悟的觉者,他一旦入灭以后,将“魂”归何处呢?——我用这个“魂”字,实际上是极其不妥当的,只能是一种权巧表述。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那些外道沙门十分关心,甚至连佛教内部那些尚处有学位的比丘僧也很想知道确切答案。很多外道就到尊者阿那律的地方,向他请教一二。 外道问曰:“尊者!如来死后为有耶?如来死后为无耶?如来死后有无耶,非有非无耶?” 阿那律答:“如世尊说,此是无记。” 这里的“无记”,是指这个问题没有回答的意义,纯粹是自找没趣。实际上佛陀对于很多问题是拒绝回答或不便回答的,一般所说的就是“十四无记”,具体为: (1)世界(及我)有常(时间之无限)?(2)无常(时间之有限)?(3)亦常亦无常?(4)非常非无常?(5)有边(空间之有限)?(6)无边(空间之无限)?(7)亦有边亦无边?(8)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此际意指众生)死后有?(10)无?(11)亦有亦无?(12)非有非无?(13)命与身为同一?(14)为别异? 综合一下,上述十四个问题可归为四类: (一)、世间在时间上是 1.无限的? 2.有限的? 3.亦无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无限? (二)世界在空间上是 1.无限的? 2.有限的? 3.亦无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无限? (三)如来死后 1.还继续存在(有)? 2.不存在(无)? 3.亦存在亦不存在(亦有亦无)? 4.非存在非不存在(非有非无)? (四)命(即灵魂)与身(即肉体)是 1.同一? 2.别异? 那么佛陀为什么“无记”呢?有的人说佛陀对这些问题回答不上来,只能选择沉默。因此有的学者便给佛陀扣上一顶“不可知论者”的帽子。事实上这是对佛陀极大的误解与污蔑。按照T. R. V. Murti《中观哲学》对此问题的解释,上述四个方面共14个问题都是属于正反命题的相互背反。佛陀宣称对这些问题只能“无记”,事实上意味着佛陀对这些问题的体悟,并非只停留在一般经验的层面,因为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诉诸经验事实予以解决。当理性试图超越现象界以追求终极最后的实体,便使其自身陷入纠缠不清的冲突。各种以理性为基础而建立的“思辨形上学”之间,不仅见解有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如一方说“是”(正命题),另一方则以“非”(反命题)作答,二者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从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佛陀对这些正、反意见了解颇深。佛陀把所有的基于理性思辨而构成的理论概称为独断的教条主义,而这些不同的教条主义皆自称能了解现象的本来面目,但却又彼此对立,孰是孰非,很难作为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允的决断。而佛陀很清楚地看出这些冲突的本质,所以用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态度来解决它。就纯哲学而言,佛陀已经达到很高的哲学心智的层次,而且他确定已经告诉我们对无记问题的答案。对于这些相互冲突的问题,无论佛陀回答“是”或“不是”,都是极为不妥的,因为由此佛陀将陷入与他一再驳斥者相同的谬误。 阿那律尊者按照佛陀的观点,回答了“无记”。这些外道们对于这个问题,自然是十分地不满意。他们既想打破砂锅问到底,一路追问下去,同时他们也很想把阿那律尊者引入到他们预先设置好的陷阱之中。于是他们采用了“激将法”,进一步问道: “云何,尊者!沙门瞿昙为不知、不见耶?”——难道你们的大师父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吗? 阿那律答:“世尊非不知、非不见。”佛陀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怎么可能无知无见呢? 这些外道听后,“心不喜悦,呵骂已,从座起去”。 待这些外道走后,阿那律就从灵鹫山上下来前往竹林精舍,当面向佛陀请教: “世尊!彼如是问,我如是答,为顺诸法说耶?得无谤世尊耶?为顺法耶?为违法耶?无令他来难诘,堕呵责处耶?”意思是说,我作“无记”回答,有没有问题呢? 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阿那律的问题,而是作出反问,即: 问:“色(受、想、行、识)为常耶?为无常耶?”答:“无常。” 问:“如焰摩迦契经广说,乃至识是如来耶?”答:“不也。” (注:此处的《焰摩迦经》,是指《杂阿含经》中的104经。) 佛告阿那律: “作如是说者,随顺诸说,不谤如来,非为越次;如如来说,诸次法说,无有能来难诘诃责者。所以者何?我于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阿那律!若舍如来所作,无知无见说者,此非等说。” 注: (1)越次:不讲顺序(次序),不按常规办事。非越次就是井然有序,就是适应众生的随顺之法。 (2)非等说:不合乎于法,错误的见解与说辞。 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探究如来灭后为“有”或“无”,都是错误的知见。如来已究竟生死,故其“死”后为有为无等事,皆不记答。那些外道认为不记答就是无知无见,事实上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闇昧、无知无见的盲人。(2月6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