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E 第107经(长者经) |
|
第一○七经(长者经): 本经主要叙述佛陀为有病长者说“对于苦患身而修不苦患之心”法,后舍利弗补说佛意,使长者顿觉豁然。 这部经的发生地点是在佛陀游行于婆祇国(跋耆国?)期间,住止于设首婆罗山的鹿野深林之中。 有一位长者,名叫那拘罗,据说已经活了一百二十岁。至于是否真的活到这些高龄,已无法确证;即使勉强活到一百余岁,那也是“头童齿豁”,身如破车。正如佛经中对之描述的那样,“年耆根熟,羸劣苦病”,生命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田地了。记得唐代的杜牧曾撰《老来难》,其中有这样的文句,来形容老年人,所谓“耳聋难与人说话,插七插八惹人嫌。雀蒙眼,似鳔粘,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着,卡在嗓喉噎半天。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鼻子漏,如脓涎,常常流落胸膛前……头发少,顶门寒,凉风飕的脑袋酸……”,道出了人到老年,真是千般难,万般难,弄得儿孙们都心生厌烦。 这位那拘罗长者大约也是由于自己活得太久,到最后甚至连自己也有些讨厌自己了——自己都活到一百二十岁了,怎么还这么没完没了地活下去?因此他经常为此而烦恼,很想找到一个永无烦恼的药方来医治自己心中的烦恼。于是在某一天,那拘罗长者来到佛所,所佛陀诉说了积聚于心中的许久的郁结:“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励,觐见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识比丘,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安乐!”那拘罗长者的来意非常明确,就是“令我长夜安乐”。 佛陀听后,对那拘罗长者是大加赞叹:“长者所言极是!您如此高龄,且体弱多病,尚且亲自来看望我们,真是很难得啊!”佛陀随后又对长者说: “长者当知,于苦患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 上面这句话,可谓全经的要点。对于色身,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很多人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常常会祈求佛菩萨能保佑他们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这种恭敬礼求其实并没有错,这是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望与精神寄托,合情合理。但是如果从正法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礼佛心态,倒是值得推敲。我们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即使是修成神仙,当福德享尽苦因相迫,仍然要归于死亡。所谓神仙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说一句较真的话,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身体健康,无病无灾,那么就等于说我们的生命规律从此以后就失效了。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的话,我们人间与天堂将会无二,众生再也不会轮回了,那样岂不是人间秽土变成真正的人间净土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既然有色身的存在,疾病与痛苦就必然会伴随而来,这种关系就等同于人与人影的关系。只要人身出现的地方,就必须有人影的出现,即如影随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身为堂堂的佛陀,他同样会生病,同样会患“背痛”,同样会产生“腹泻”,同样会自感到“身如破车”。佛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的众生呢?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要色身的存在,“苦患身”就必然一生伴随,无可避免。 既然现世之中的“苦患身”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的“不苦患身”呢?在这个问题上,佛陀给了我们充足的信心:完全可以做到!顺注:一些学者认为“不苦患身”的“身”根据上下文意思,应理解为“心”,即“不苦患心”。但我个人认为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佛陀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那拘罗长者如今是“苦患身”,这个“身”,指的是有形有状的、可以触摸可以被感知的实实在在的“色身”;而后面的“不苦患身”的“身”,是指无形无状的、甚至不能被我们切实感知的“色身”。这种色身,已完全脱离物质形态,它往往以一种绝对精神的形态而恒住,比如说高级别的禅定,就是一例。当然,如果从结合后面经文的意思看,此处的“苦患身”,理解为“苦患心”似乎更为妥贴。 佛陀说完这句话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便“默然而住”。那拘罗长者见到佛陀“默然”,便不再打搅,于是礼佛而去。事实上,根基深的大智慧者,往往只要听闻到佛陀的一句话,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效果。有时候(比如这位那拘罗长者)听众并不知晓佛陀所讲的并不怎么理解(甚至不知所云),但是他们就是觉得很开心、很知足,“欢喜随喜”,心中有种莫名的喜悦(法喜)。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要听闻到佛陀的声音,就已心满意足,再无过多的奢求。 那拘罗长者离开佛所不远,见到舍利弗尊者正在一棵树下静默而坐。于是那拘罗长者便上前作礼问讯。舍利弗看了看那拘罗长者,觉得很奇怪。因为那拘罗长者在拜见佛陀之前,面色枯黄,连走路都很困难,如朽木一般。可是前后不到一顿饭的功夫,那拘罗长者几乎变了一个人,如今他是“诸根和悦,貌色鲜明”,似乎一下子年轻了五十岁!于是舍利弗禁不住问道:“老人家您气色如此之好,前后判若两人!您于世尊所得闻深法耶?” 那拘罗长者说:“今日世尊为我说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诸根和悦,颜貌鲜明。” 舍利费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于是追问道:“世尊究竟为您说了何等法?” 那拘罗长者将前后经过如实重述。 舍利弗闻后问:“汝向何不重问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那拘罗长者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又不好意思再去讨扰佛陀,只好向舍利弗请教。 舍利弗作此回答: 苦患身、苦患心: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乐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身苦患、心不苦患: “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上面两段经文,需要细细品味。读经就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归结为一句话,在苦患面前(即在色身苦患无法避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这是凡夫与圣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如果我们“心识”为五阴苦患“随转”,然后生起“恐怖、障碍(阂)、顾念、结恋”,那么对不起,你只能沦为凡夫,不仅身苦患,心也苦患;相反,如果我们不受到五阴苦患的影响,“不生爱乐”、“心不随转”,那么你就是圣者,身、心俱不苦患。由此我想到了大乘佛教的名句——“烦恼即菩提”。有时,我们以无尽的烦恼来磨炼我们的心志,也许是件好事情。所谓诸佛成佛皆在人间,而决不会选择天上成佛,其奥义大约也正止乎于此。(2月7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