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六)~C 第121(死灭经) |
|
第一二一(死灭经): 本经为佛陀为罗陀开示说五受阴为死灭之法。因内容与前经大体相同,不再重述。 第一二二经(众生经): 本经叙述若对于五阴染著缠绵的话,就名叫做众生。此观点已于前文叙述。 第一二三经(有身经): 经中内容:佛陀为罗陀比丘阐述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罗陀有一天向佛陀请教:“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我当独一静处,专门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加精进,修诸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在这里,罗陀提出的实质上是一个有关于出家是怀着什么态度,以及树立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用八正道来对应,其中里面包含着正见、正思惟以及正志和正定(正解脱),而核心便定位在“正见”和“正志”上面。我们知道,八正道以正见为首,以正定作为依止。若无正见,后面七正均无从立足。而正志(如法的志向)则是出家比丘(或泛指学佛者)应该需要明确自己的修行宗趣。罗陀在这里向佛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十分现实,即比丘(比丘尼)为什么要出家?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时至今日,很多人对这些问题都很迷失。有一次我请教一位出家多年的老法师:“我们为什么要礼佛拜佛?”对于这个问题,老法师显得有些突然,只好回答说:“拜佛是为了消除业障,求福求慧。”这种回答并没有错,但并没有把问题讲到要害上面。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礼佛拜佛是为了求福报求平安求发财,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帮助我们消除业障,那么别人说我们“搞偶象崇拜”便是确凿无疑了。实际上礼佛最根本的宗旨就只有一个,那便是抑扼和打压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如果我们将各自的贡高我慢心彻底去除,其实见佛不拜也无关大碍,这便是大家常说的“佛在心中”。但是这里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可以不去礼拜佛陀,然而谁能保证我们心中的那丝“我慢”,是否还有残余呢?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还有哪怕一丁点的贡高我慢之心,就必须要去礼佛拜佛。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佛消业障”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我慢之心除却,不就等于业障(恶业)的消泯吗?当然,至于拜佛能不能保佑我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则谁心里也没谱儿。如果哪位宣称到大殿里拜佛可以“逢凶化吉”、“万事遂意”,虽不能说是在“忽悠”,起码也不能过于较真儿。在更多的时候,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说了算,“求人不如求己”。 佛陀对于罗陀的这个提问,还是很赞叹的:“善哉!罗陀!能于佛前问如是义。”实际上佛陀肯定了罗陀的观点,就是出家的志向一定要立足于“见法自知作证”这个层面上。如果师付们既不能“见法”,自然也就无法做到“自知作证”,那么出家也只是徒具虚名,做个“名字比丘”而已。时下不少法师很会讲,所谓“般若妙有”、“缘起性空”、“即身成佛”、“中观实相”……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名相术语层出不穷,演绎得很是高妙;有相当一部分师付很是活跃,善于逢迎交际,美其名曰“接待即修行”;还有少部分师付对于权谋手腕很是“老道”,一旦大权在握,帝王思想意识浓厚。而佛教传至中国后(隋唐以降),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清规”在前,“戒律”居后。如果我们认真细致地考察历代“清规”,可以深切地体察出“清规”之中闪烁着封建皇权幽灵的身影。由于中国丛林对于“清规”的过于强调,结果造成了寺院方丈(住持)集各种大权于一身,最终造成丛林民主气氛淡薄,管理高度集权化。而佛陀所创立的“僧羯磨”制度,如同花瓶一般,简直是个摆设,甚至形同虚设,充当掩人耳目的“魔术道具”而已。 比丘从出家至“临命终时”,他们的修行要务究竟是什么?佛陀讲得很清楚,就是我们要从最基本的“五受阴”入手,从最基本的“有身”我见入手,这样才比较靠谱儿,才不会迷惑于佛法的汪洋大海之中。 佛告罗陀:“罗陀!当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1、有身:即五受阴(色、受、想、行、识),此处可以引申出“苦”的真谛; 2、有身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对于通过对五受阴的分别、感知,产生了贪爱、欢喜等各种身心活动;这些身心活动的全部综合,便是“有身集”。 3、有身灭:“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灭)。”即对于“我”所产生的各种身心活动(错误的三业造作)的息灭,称作有身灭。 4、有身灭道迹:即八正道(正见至正定),即获得“有身灭”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从上面四个方面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四圣谛”在其中的贯穿始终: 1、有身——苦谛——造成轮回生死的根本,是客观存在(相对而言); 2、有身集——集谛——造成我们生死痛苦的各种因素,是阶段分析; 3、有身灭——灭谛——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理想状态); 4、有身灭道迹——道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如果我们把上述四方面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并且彻底地做到了,如此一来生死问题完全可以不足为虑。因此佛陀说,我们对于它们能够做到“若知”、“若修”、“若证”、“若断”,那么我们就可以“断爱、离爱、转结、止慢无间等”,最终达到“究竟苦边”。 对于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坚信不疑,因为佛陀无妄言,全为真实语。只要我们照着世尊教导的去证去修,岂有退转之理? 注: (1)转结:即转去结缚,松开、断除束缚(烦恼)。 (2)止慢无间等:意指“突破了深沉的我慢”,表示由凡入圣的修证果位。 (2月14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