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七)~G 177经:“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断。为断无常火故,随修内身身观住。” |
|
第一七七经~一八六经: 以上十经均以“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为开篇,内容大体相近。 177经:“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断。为断无常火故,随修内身身观住。”此经与前面的176经基本相同。 178经:“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断。为断无常火故,已生恶不善法当断,起欲、精勤、摄心(收敛心念)令增长。” 起欲——此处是指生起修善法的念头。 179经:“……为断无常火故,当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四神足之一)。” 欲定断——是“希求禅定而断灭(诸贪念)”之义; 行成就如意足——是指成就神足通,并使其坚固。 180经:“……为断无常火故,当修信根。” 信根——五根之一(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以“四不坏净”为代表。所谓“四不坏净”,是指对佛、法、僧(四双八辈)、戒树立起坚固的信念。 181经:“……为断无常故,当修信力。” 信力——五力之一(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指对三宝及戒的高度虔诚,破除一切邪信。 182经:“……为断无常故,修念觉分。” 念觉分——七觉分之一(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指常念于禅定与智慧。其明记三学、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兹在兹、忆持不忘。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的具现。 183经:“……为断无常故,当修正见。” 正见——乃八正道之一,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 184经:“……为断无常火故,当修苦习尽道。” 习苦尽道——另译为“苦迟通行、断苦尽、苦灭迟得”,为四道之一(四种通往涅槃的模式,分别为苦习尽道、苦尽道、乐非尽道、乐尽道)。“习苦尽道”意指“钝根者缓慢而费力的证果之道”,南传经文作“迟缓通达的苦行道”。这种修行方式大约与苦行密切相关。 185经:“……为断无常火故,当修无贪法句。” 无贪法句——即“离贪的教说”。“法句”为表达正法教说的词句,常为偈颂形式。而这里所说的“法句”,是否与《法句经》相关?而《法句经》正是集录诸经中佛之自说偈颂而成的经典——其系为策励学众精进向道,富有感化激发力量的偈颂集。行文概多平易简洁,间杂巧妙的譬喻,内容更教示以佛教真理观、社会观的根本义理,是佛道入门的指南。 186经:“……为断无常故,当修止。……比丘!乃至断过去、未来、现在无常,乃至灭没,当修止观。” 止观——止,音译为“舍摩他”,指心念沉静(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专注于某一固定处(即“所缘”)而不散动。观,音译“毗钵舍那”,指以智慧思惟观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止”与“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法门中的两大支柱,中国的天台宗将其列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 在本经中还广述种种无常之相,在此不一一列述。 第一八七经(贪欲经): 主要叙述由于贪欲成就之故,而不知五阴无常。 佛陀告诸比丘: “以成就一法故,不复堪任(能够)知色无常,知受、想、行、识无常。何等为一法成就?谓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无常,知受、想、行、识无常。何等一法成就?谓无贪欲成就;无贪欲法者,堪能知色无常,堪能知受、想、行、识无常。”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也就是在讲两重意思: 第一重,若成就一法(贪欲),则根本不可能观察到五阴的无常属性; 第二重,若成就一法(无贪欲),方可知悉五阴的无常的根本属性。 此二者唯一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有贪欲,一个是无贪欲。我们不要小瞧这个“有”与“无”二者的差别,事实上它就是阻碍我们成就道业的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在本经中,世尊还列出了一些其他一些烦恼的种类: 恚、痴、嗔、恨、訾、执、嫉、怪、幻、谄、无惭、无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骄慢、放逸、矜高、曲伪、相规、利诱、利恶、欲多、欲常、欲不敬、恶口、恶知识、不忍贪、嗜下贪、恶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欲爱、嗔恚、睡眠、掉悔、疑、昏悴、蹁跹、赑屃、懒、乱想、不正忆、身浊、不直、不软、不异、欲觉、恚觉、害觉、亲觉(六亲系念)、国土觉、轻易觉、爱他家觉、愁忧、恼苦。 若加上“贪”,共为六十四种大烦恼。(2月26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