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八)~A 第188经(离喜贪经)、189经(离欲贪经)--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八)~A 第188经(离喜贪经)、189经(离欲贪经)


 下载DOC文档  



  《漫说《杂阿含》(卷八)

  《杂阿含经》的第八卷至第十一卷,重点讲“六入”。当然,在第十卷中的某些经目里也继续提到了五阴,但总体所占比例不大。

  第188经(离喜贪经)、189经(离欲贪经):

  “喜贪”与“欲贪”二名相,从以下二经中看来,并无根本的差别:

  离喜贪:“当正观察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观。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

  离欲贪:“于眼(六入)当正思惟、观察无常。所以者何?于眼正思惟,观察无常故,于眼欲贪断;欲贪断故,我说心正解脱。……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

  我们在前面的相关经典中,佛陀反复地宣讲“五阴”为无常,无苦空,为无我。世尊之所以这么讲,实际上是在给我们打基础。从第八卷开始,我们接触到了六入为无常,这是对五阴无常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读《心经》时,便会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句。前者即为六入(即六根的别名,根境相涉,即名为“入”),后者为六境。这里的“无”,便是“无我”与“苦空”的最好诠释。

  其实,当我们的六根与六境一旦相接触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喜贪”与“欲贪”的念头。只要是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没有人际间的互动与交往。而在互动与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喜嗜与偏爱,甚至毛病习气,都暴露无遗。事实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理念的核心,还是立足一个“我”字。从这个层面去理解,人的原始能动力,是“自利”而非利他。虽然佛教既不支持“性恶”,也不支持“性善”(即善恶自造的缘起观,不存在最初性善性恶的问题)。佛教甚至将“性本善论”与“性本恶论”归结为两个伪命题,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佛教还是倾向于“性恶”的,只是这种“恶”,用“无明”这一专用术语去置换一下而已。如果大家都无“无明”,都能做到“自性清净”,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修什么行、证什么道了。因此六祖惠能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从问题的本原高度而说,没有什么问题;然现实中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身心方面的表现却是多少令人沮丧:我们要么浑身污泥,要么蓬头垢面,要么魂不守舍,要么颠倒迷茫……总之,我们每个人的身心都多多少少地被“尘埃”所蒙蔽,要想见到本来的清净的“自我”(即“本来面目”),那是何其之难!

  我们眼中所见的、身体与意识所感知(五官外加意识)的外在世界,从佛法的正见立场上看来,却是变动不居、瞬间即逝的,即所谓的“无常”。无常理念的正确理解是所有物质的、精神的;宏观的、微观的;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功名利养),都不可能为“我”所有。即便是为“我”所有,那也是极其短暂的,终归化为乌有,成为“替人作嫁裳”般的击鼓传花游戏局罢了。外既如此,内亦如是。如果我们能够思虑到这一层,那么无论是“喜贪”,还是“欲贪”,都会逐渐开始“生厌”,继而变得轻淡乃至稀薄,直至最终获得对于物质与精神的最终“解脱”。而这个“解脱”,并不是说我们从此“羽化而登仙”,亦不是上天堂,而是达到一种无有留恋的“心正解脱”。(2月27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