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九)~I 第242经(知经)--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九)~I 第242经(知经)


 下载DOC文档  



  第242经(知经):

  本经主要叙述眼若知、若识、若断、若离欲,便能正尽苦;相反,若眼不知、不识、不断、不离欲,则不能尽苦。

  第243经(味经):

  本经叙述眼等六根若味著于外境的话,便被魔所缚系。

  这里的“味”,是指我们接触了外境之外,在心理上产生了爱著与回味。佛陀告比丘:

  “若诸比丘于眼味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得自在脱于魔手,魔缚所缚,入于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眼不味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随于魔,脱于魔手,不入魔系。”

  此处所述,其言下之意,即是留境于心而回味贪著,便是魔子魔孙。因此,所谓“魔”者,乃“心”中所现之幻物也。

  第244经(魔钩经):

  本经所述“六魔钩”,即为六根入于六境,即为魔之钩。“有六魔钩。云何为六?眼味著色,耳味著声,鼻味著香,舌味著味,身味著触,意味著法,是则六魔钩。若沙门、婆罗门眼味著色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魔钩钩其咽,于魔不得自在。”这里所述与243经所述,其主旨是一致的,即“贪著为魔”。

  245经(四品法经):

  有一段时间佛陀居止于拘楼孙国的一个乡村聚落中。在这一天,佛陀为弟子们宣讲了“四品法经”。佛陀称说这部经典乃为“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清白梵行”,说明其经义十分高妙,需要引起弟子们的高度重视。其经文主要为:

  “何等为四品法经?有眼识色可爱、可念、可乐、可著,比丘见已,欢喜、赞叹、乐著、坚住(执着不放);有眼识色不可爱、不可念、不可乐著、苦厌,比丘见已,嗔恚、嫌薄。如是比丘于魔不得自在,乃至不得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有眼识色可爱、可念、可乐、可著,比丘见已,知喜不赞叹、不乐著坚实;有眼识色不可爱念乐著,比丘见已,不嗔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随魔,自在,乃至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比丘四品法经。”

  这里的“四品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于四种客观存在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态度。所谓四品,即“可爱、可念、可乐、可著”(当然,也可以指四种心态)。对于此四种现实存在,我们自然会存在不同的态度。对于世俗中大多数人来说,都会产生欢喜、赞叹、乐著与坚住。不用说是世俗的大多数,就是连出家中的大多数,都是产生此四种心态。我们不单喜新厌旧,而且还有种自然而生起的“向光本性”。就好像飞蛾扑火,有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对于眼前的绝境浑然不觉知。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可爱、可念、可乐、可著的东西,其实质并非真的是那么回事儿;可是我们并不能予以很好的审察(或者说我们根本就丧失了这种自我审察的能力)。怎么办呢?只有跟着感觉走了。就好像得了夜游症的人,他对自己在夜游期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状态——尽管夜游时还能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体力劳动。在夜游结束后,其本人并不能觉察出他在夜游期间做了些什么,甚至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患上了夜游症。当然,我们似乎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另类的“夜游综合症”,这种症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见到好的、自己喜欢的,便会欢喜赞叹;而自认为不好的、不喜欢的,做会生起反感甚至敌意。从佛法的高度来说,我们所产生的这种善恶美丑观念,根本上就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我们却浑然不知,竟然认为自己总是对的,他人完全错误。进一步说,六道轮回对于众生而言,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人死了要么升天享福,要么下辈子做牛做马再来受苦;运气好的,还可以混个人身,再来人间走一遭。可是佛教却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它的核心理论便是要打乱六道轮回的布局,重新设计一套与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对于世人而言,佛教理论显得不可思议,在一定时期,许多人还自作聪明地认为佛教是一种“消极遁世”。从根本上讲,这便是多数人的颠倒。不要总以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更多的时候,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看似“雪亮”的背后,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集体夜游”。(4月6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