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九)~Q 第254经(二十亿耳经) |
|
第254经(二十亿耳经): 本经所述一位叫“二十亿耳”的比后,虽用功精进修行,然始终不得觉悟,意欲还俗。佛陀闻后以琴之喻,令其觉悟。 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亿耳”,曾经有一段时间住在耆阇崛山,“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七觉支法)。可是呢,任凭他如何用功,还是不得证悟。此时他开始生起烦恼:“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怎么办呢?实在不行,就还俗回家吧,看来修行成道是没啥指望了,“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看样子,这位二十亿耳比丘的俗家不仅财富众多,而且出身不错,在当地颇有名望。二十亿耳比丘的意思是,既然出家修道无法修成正果,那倒不如还俗做个好护法,也不错啊! 佛陀知道了二十亿耳比丘的心思,便将其召到面前,问道:“你想舍戒还俗吗?” 二十亿耳比丘后暗地里吃惊非小,“惊怖毛竖”,心想佛陀真是了不起,“世尊已知我心”。于是他如实白佛:“实尔,世尊!” 佛陀为了方便教化弟子,便问道:“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二十亿耳作了肯定性的回答。 佛陀以弹琴的急与缓,来喻示修行的节奏。 1、“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回答:不也。 2、“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回答:不也。 3、“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回答:如是。 佛陀作出总结:“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苦著、若放逸、莫取相。” 二十亿耳比丘常念世尊说弹琴譬喻,独静禅思,最终成就阿罗汉果位。 二十亿耳比丘在成就正觉后,便再一次拜见佛陀,将他的修行心得向佛陀作一全面汇报,并恳请佛陀予以印可。 那么二十亿耳比丘究竟悟到了什么?我试将他的见解分四段进行简说。 1、“于世尊法中得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当于尔时解脱六处。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这里所讲的阿罗汉所获的六种解脱。 2、“若有依少信心而言离欲解脱,此非所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离欲解脱。若复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离恚解脱,此亦不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解脱。若复有人依于修习利养远离而言远离解脱,是亦不应;贪恚痴尽,是真实远离解脱。贪、恚、痴尽,亦名离爱,亦名离取,亦名离忘念解脱。如是,世尊!若诸比丘未得罗汉,未得诸漏,于此六处不得解脱。” 在这里,二十亿耳比丘结合自己的修行实践,谈及了对于六种解脱的理解。他说,真正的解脱,必须要把贪、恚、痴三大问题彻底断除干净,这才是真实的解脱境界。问题是很多人心存偏见,片面地理解“解脱”一词,导致解脱的大众化甚至庸俗化。我们平常所讲的“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所讲的是持名念佛的功德。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佛”,是出自何人之口。一个心灵肮脏的不法之徒,纵然是“念佛”万遍,也未必能消除掉沙粒大小的罪业。所以二十亿耳比丘在这里说,我们不要错误地理解“解脱”二字。一些人对佛法“依少信心”,便自称自己“离欲解脱”;有的人“依少持戒”,也自言“我得离恚解脱”;有的人“依于修习利养远离”,同样自称“远离解脱”。实际上这些人离真正的解脱还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需要怎样做,才能称之为真实的远离解脱呢?便是“贪恚痴尽”。只有真正地把“贪恚痴”灭除干净了,才能称得上是离爱、离取、离忘念解脱。当然,在证得罗汉果位之前的所有解脱,都不能称得上是真实的解脱。 3、“若复比丘在于学地,未得增上乐涅槃(涅槃只有快乐,无有痛苦),习向心住(内心保持着修行的状态),尔时成就学戒,成就学根,后时当得漏尽,无漏心解脱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当于尔时得无学戒,得无学诸根;譬如婴童愚小仰卧,尔时成就童子诸根,彼于后时渐渐增长,诸根成就,当于尔时成就长者诸根。在学地者亦复如是,未得增上安乐,乃至成就无学戒、无学诸根。” 这里所讲的,便是有学位与无学位的关系。所谓学地(有学地、有学位),就是指烦恼尚未断尽,需要继续修学的人。一般而言,凡是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前,都归属于学地,包括三果阿那含。只有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称得上是“无学地”(无学位),才能获得增上安乐的涅槃境界。有学地与无学地,就好像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小孩子对世间一切都茫然无知,所谓善恶美丑也未必有着正确的认知。当孩童就成大人之后,随着阅历的增加,他对这个世界必定有着深刻的体察与领悟。 4、“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野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我个人觉得,二十亿比丘能够把六根与六境的关系领悟得如此透彻,说明他很不简单。他说,“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这是从高层次的角度来认识眼与色的关系。他的观点是,“眼常识色”,对于我们的解脱并不能够成任何影响。而我们平常凡夫却做不到这一点,眼常为色所左右:见到好的就生欢喜心,见到坏的就生厌恶心,见到与己无关的就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所谓“不苦不乐受”)。那么圣人是如何做到“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的呢?后面一句十分要紧,即“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这是全经的“经眼”,提纲挈领,一语中的。现实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寥寥无几啊!意志要坚定,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那一“念”,不要让自己心猿意马,一般人能够帮到么?无论是念佛还是参禅,其目标是一致的,即“收拾身心”,不要让自己散神了。至于“内修无量善解脱”,并且“观察生灭,乃至无常”,那就更难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念珠不离手,道貌岸然,即所谓的“威仪教相”。可是心里面是不是在“内修无量善解脱”呢,恐怕只有他本人知道了——他本人也未必知道,因为一旦对自己的所念所想能够清楚地明晓,那也算是“大内高手”的级别了。 二十亿比丘还作了一譬喻,比喻我们心里面要稳如大山,“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即所谓“八风吹不动”、“任尔东西南北风”!所谓普天之下数不清的有学人,都应该像这座大石山一样,“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 佛陀对二十亿耳比丘的评价是:“善心解脱者,应如是记说,如二十亿耳以智记说,亦不自举,亦不下他,正说其义;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义,而自称叹得过人法,自取损减。”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领会一下二十亿耳比丘所说之偈: 离欲心解脱,无恚脱亦然;远离心解脱,贪爱永无余。 诸取心解脱,及意不忘念;晓了入处生,于彼心解脱。 彼心解脱者,比丘意止息;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 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4月20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