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乘宗法师所有开示-> 乘宗法师开示杂阿含 |
乘宗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E 第263经(应说经):本经主要叙述如不修方便与知见的话,就难以获得解脱。 |
|
第263经(应说经): 本经主要叙述如不修方便与知见的话,就难以获得解脱。经中以鸡卵、巧师之斧、大舶之喻,来分别加以说明。 佛陀在一次为弟子们的即席开示中,阐述了弟子们应修方便与知见的话题。他说: “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且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在这段开示之中,佛陀所阐述的义理十分丰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何谓“知见”与“方便”。所谓知见,就是对诸法实相都具备深入的了解与体察,即正知、正见与正智;所谓方便,即运用权巧方法专心修习。而“不修方便”,就是修习时不专心,且古板教条,不知道变通。 佛陀自称“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那么佛陀“知见”了什么呢?在这里,佛陀交待得很清楚,即知见五蕴(阴)之集、五蕴之灭。当然,我们不能认为佛陀仅仅是知见了五蕴的集与灭而就成就了佛道,而只能理解为对五阴的深入观察,是“得诸漏尽”的重要条件。欲成就佛道,对五阴的实相没有深入洞彻的观察,显然是奢谈;既已成佛,自然是对包括五阴在内的诸法实相,均有着究竟的体悟与实证。至于佛陀所悟的境界,完全并非我们所能思议(不可思不可议)。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思难议,便断言这些境界都是虚无飘渺的,仅存于观念上的东西。佛陀灭度几近2600年,对于二千多年以后的我们来说,让我们穿透时空,再次充分领略佛陀的教诲,那是何其之难!善与恶、天堂与地狱,往往存乎一念之间——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成就佛道,却并非一个念所能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我们自身的那些劣习,将是如何地顽固。不用说戒本中的五大基本戒条,即便是平日生活中的寂寞与无聊,便逼迫我们痛苦难奈。所谓“闲愁最苦”,便是此理。纵然时下生活节奏快、每个人都忙碌不休,但是我们的心灵,仍然显得很“闲”,很空虚。 对于诸法实相,光有思想感官方面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心猿意马,朝秦暮楚,“不修方便”,是很难有所成就。佛陀不仅为我们阐明了修习的目标与思路,而且交待了具体的修习法门。这些法门总归一点,便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三十七道品”。具体而言,便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以及八正道。 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佛陀作了几个譬喻: 譬喻1: “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照顾)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壳。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出壳。” 譬喻2: “譬如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斧柄),捉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 譬喻3:“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月,风飘日暴,藤缀渐断。” 以上三个譬喻,便是对“方便”、“知见”的生动阐解。有经验的老母鸡在孵小鸡的时候,便很有技巧。孵鸡时对温度要有适度的把握,避免过冷或过暖;并且还要时翻动孵蛋,以防冷暖不均(即“消息冷暖”)。如果冷暖适宜适度,小鸡才能顺利啄破蛋壳,平安孵生。佛陀用“伏鸡之譬”,来教导弟子们应如何修行三十七道品。所谓“消息冷暖”,便是既不能过于懈怠(冷),也不能过激冒进,精进有余,张弛不足(暖)。进一步而言,即离冷暖二边,而行方便之中道。只有这样,才能功到自然成,抵达漏尽解脱。 在第二个譬喻(即斧柯之喻)以及第三个譬喻(即舶藤之喻)中,佛陀告诫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细微毛病习气,要时刻加以警惕,不能放纵任之。比如说我们使用斧子时,斧柄是最容易受到磨损的。磨损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儿,但是若我们对此毫不在意,有朝一日斧柄可能会突然折断,并伤及身体。而用于系缚大船的藤缀(用树藤编制的缆绳),久经风吹日晒,也很容易枯脆败坏。如果我们平时对藤缀不加守护留意的话,当藤缀在某一天夜里折断了,大船也将顺风飘走,最终受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佛陀用这两个譬喻,教诫我们要警钟常鸣,心无放逸;即便是细微毛病习气(漏),也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一不留神,便会酿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厄运。(5月21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乘宗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