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F 第264经(小土抟经):佛陀以小土抟为喻,从而说明五阴无常、无我,且皆不可得的道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F 第264经(小土抟经):佛陀以小土抟为喻,从而说明五阴无常、无我,且皆不可得的道理。


 下载DOC文档  



  第264经(小土抟经):

  在本经中,佛陀以小土抟为喻,从而说明五阴无常、无我,且皆不可得的道理。

  这里的“小土抟”,是指地面上近似圆形的小土块。虽然是块极其平常的小土块,佛陀以之为譬,却大有深意。

  经文中一“异比丘”在思想观点上所产生的偏差而说起。这里的“异比丘”,并非是说思想异类的比丘,而是一种泛指,即“有一位比丘”。这位比丘在禅定中思惟的时候,产生了一些疑问——附带说明,习禅最容易出问题,如果方法不对头,弄不好会引起精神失常。此比丘产生了什么样疑问呢?原因是他对五阴究竟是常还是无常的问题,产生了疑惑:“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或许我们会认为,这位比丘真是愚痴与幼稚,出家僧比丘,难道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清吗?实际上我们不能产生这样的想法。首先,在当时“恒常实有”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大环境下,能够体悟到“五阴无常”思想的,毕竟只占极少数,而且要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其次,纵然是明白五阴为无常、无我,但是它们为什么是无常与无我,很多比丘却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佛陀嘱咐弟子们,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听闻佛陀的说法是第一步,我们不能听了就万事大吉,一听了之;而是要在听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静心思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饥饿时,便会条件反射似地到处找吃的,有时候竟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而当我们大块朵颐后,便心满意足,此时再好的饭菜也没了味口。这个比丘很平常,司空见惯;可是我们一旦对这种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反映进行深入考察,实在是太深奥了,因为它们几乎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有人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我们吃鸡蛋时,如果老是琢磨着鸡蛋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这点鸡蛋究竟是哪只母鸡下的,这不是没事找事,死钻牛角尖么?但我个人觉得,我们没必要去揪住细节不放,但是对于事关事物规律的事儿,还是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若对一切均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那么就用不着劳神费力去习禅念佛了。

  这位比丘产生了这些疑问,他自忖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便向世尊请教。佛陀闻后,便手执小土抟,对比丘说:“汝见我手中土抟不?”答曰:“已见,世尊!”

  佛陀说:“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在这里,佛陀自称连一块小小的土块(小土团)也不属于自己所有,因为我们小土团不可能为我们所拥有。而更多的情形是,小小的土团还完好无损,可是曾经的“主人”却早已尸骨无存!即便是小土团暂时为我们所拥有,但是它又是那么脆弱不堪,时刻都有变灰成泥的危险!因此佛陀说“小土,我不可得”,即是此理。

  既然小土块不可得,那么从大的方面讲,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以及功名利禄是不是可以为我所得呢?佛陀以追忆自己的往昔世为例,断然予以否定。他告诫比丘说:

  “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在这个前提之下,佛陀对这位比丘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出:

  1、色(五阴)为无常;

  2、色(五阴)为苦;

  3、色(五阴)为无常,为苦,为变易之法;

  4、圣弟子于色(五阴)中不复计我、异我、相在。

  佛陀的“土抟喻”使该比丘的思维顿时开朗。后来,他“独一静处,精勤思惟,不放逸住”,经过刻苦的修习,最终心开意解,获得圆满。(5月22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