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L 第271经(低舍经):本经叙述低舍比丘修梵行之时生起怠慢之心,即对于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佛陀知悉后,用良言加以规劝。--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L 第271经(低舍经):本经叙述低舍比丘修梵行之时生起怠慢之心,即对于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佛陀知悉后,用良言加以规劝。


 下载DOC文档  



  第271经(低舍经):

  “低舍”是一位出家比丘的名字。本经叙述低舍比丘修梵行之时生起怠慢之心,即对于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佛陀知悉后,用良言加以规劝。

  有一位名叫“低舍”的比丘,他很喜欢发牢骚,心里面藏不住话。在某一天,有众多的比丘都集于食堂,他高声地对大伙说:“诸尊!我不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意思是说,他对佛所说诸法很是怀疑,认为不需要下力气去思惟(分别)佛法;他对修习梵行很不喜欢,却对整天睡大觉却是乐此不疲。

  大家听后都很是惊愕:低舍比丘真是胆大,在大众中公然出此狂言,真是大逆不道!于是有人便将低舍比丘的这段话,如实向世尊作了汇报。

  佛陀闻后,对这位打“小报告“的比丘说:

  “是低舍比丘是愚痴人,不守根门,饮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心不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不善观察思惟善法;彼于分别法,心乐修梵行,离诸睡眠,于正法中离诸疑惑,无有是处!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观察善法,乐分别法,乐修梵行,离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处!”

  佛陀在这段表态谈话中,指出了低舍比丘所具有的几大缺点:

  第一,“不守根门”,即处处放纵自己,不知道勤加守护自己的身心;

  第二,“饮食不知量”,即在饮食方面没有节制,没有坚守“过午不食”的戒条,而是一天吃上许多次,并且每次都吃得很多;

  第三,喜欢睡懒觉,整天睡意绵绵,提不起精神,像抽了鸦片一样;

  第四,他不仅身体懒惰,在心里方面也很懒惰,饱食终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第五,最要紧的是,在他的思想深处,还处处充斥着愚痴“邪见”,且十分顽固。

  后来,佛陀将低舍比丘叫到了自己的跟着加以训导。

  佛陀问:“你在食堂说过那番话吗?”低舍回答:“实尔,世尊!”

  佛陀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低舍一一回答:

  1、“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不耶?”回答:“如是,世尊!”

  2、“于受、想、行、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回答:“如是,世尊!”

  3、“若于色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色若变、若异时,当生忧、悲、恼苦耶?”回答:“不也,世尊!”

  4、“受、想、行、识,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耶?”回答:“不也,世尊!如是不异。”

  从上面四个一问一答中,我们知道低舍这个比丘其实并是真的那般糊涂,他很明白事理嘛!可是明白事理是一回事,是否按照事理去行去做,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一谈起大道理来,我们都很明晓事理,有时候还可以侃侃而谈,谈得头头是道。可是一转脸就立马走样,所谓“漂亮话一箩筐,坏蛋事一车箱”。

  佛陀为了纠正我们愚痴凡夫这种毛病习气,故说一譬喻:

  “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语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当示我路。时知路者即示彼路,语言:士夫!从此道去,前见二道,舍左从右前行,复有坑涧渠流,复当舍左从右;复有丛林,复当舍左从右。汝当如是渐渐前行,得至某城。”

  佛陀说此譬喻有何所指?

  1、“其知路者,譬如来、应、等正觉。”——对道路很熟悉的,便是佛陀。

  2、“前二路者,谓众生狐疑。”——我们都会行至人生的三叉路口,选择正确的道路,甚至攸关生死存亡;而善知路者的正确引导,显得至关要紧。

  3、“左路者,三不善法:贪恚害觉;其右路者,谓三善觉:出要离欲觉、不嗔觉、不害觉。”——在一生的叉路口前,我们会有两种选择,一条是恶路,必然伴随着重重罪恶;一条是善路,自然是光明坦途。至于选择哪种道路,最后的决定权完全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佛陀只是一位引路者,他无法替代我们自己的选择。

  4、“前行左路者,谓邪见、邪志……邪定;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定。”(八邪道与八正道)——如果选择邪恶之路,后果必然是陷入邪恶的泥淖,且越陷越深,直至无力自拔;而在佛陀的英明指引下所选择的那条道路,必然是正确的康庄大道(八正道)。

  5、“坑涧渠流者,谓嗔恚、覆障、忧、悲;丛林者,谓五欲功德也。”——在修行的道路上,一路坦途自然不现实,世间光怪陆离,充满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此时,若没有坚定的意志作动力,则可能会面临着前功尽弃,令人扼腕不已!

  6、“城者,谓般涅槃。”——我们前进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只要平安抵达目标,其他一切诱惑均可置之不顾。若我们心有旁骛,三心二意朝秦暮楚,时而于丛林小憩乐不思蜀,时而沟涧观光留连忘返,而将目标地完全抛于脑后。倘若如此,“得至某城”必将是遥遥无期,此生无望!

  现如今,我们往往会处于两种尴尬境地:一是一生劳碌无为,为了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就像一台没头苍蝇般,毫无目标可言;二是目标众多,忙前顾后,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放过任何一个对自己有利益的“目标”。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所获甚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毫无目标”和“目标过多”,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实学佛也是一样。学佛本身就是一种甘于寂寞、乐于淡泊的一件事。可是很多人眼下却将信佛学佛视作一种“时尚”。只要一涉及到“佛”的主题,张口闭口便来一句“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修身养性”。如此一来,本来很辛苦的学佛行为反倒成了一种自我标榜、自我包装的“金字招牌”。学佛无所谓“品位”(或“品味”)之说,它并非噱头,更非游戏甚至闹剧。学佛者如果“态度不端正”,其后果也将极其严重,即正如佛陀所说的走向“旁门左道”(“八邪道”),最后堕入三途八难且万劫不复的的深渊。(6月2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