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I 第470经(箭经):其主要叙述:无论凡圣,皆会受苦,然而同为受苦,却有差别。--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I 第470经(箭经):其主要叙述:无论凡圣,皆会受苦,然而同为受苦,却有差别。


 下载DOC文档  



  第470经(箭经):本经是一部很有份量的经典。其主要叙述:无论凡圣,皆会受苦,然而同为受苦,却有差别。

  本经是佛陀问诸比丘问题,然后由佛陀自答。该问题是:“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生、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佛陀提出的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大家都生活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既然生活于俗事,就不可能排除痛苦或快乐的侵扰。在这种情形下,凡夫与圣人有什么差别呢?换句话说,在同一种苦患的折磨之下,如何区别凡与圣、愚痴与智慧?

  佛陀对此的回答是:

  第一,“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第二,“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愁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这就是愚痴凡夫与多闻圣弟子之间的差别。从痛苦的来源,或者说所受的痛苦种类上讲,凡圣没有差别,就好像身处炎夏酷暑,哪个人不感觉到酷热难挡呢?但是在同一环境下,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凡夫是“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一副怨天尤人、气急败坏的模样;可是圣人呢,却不会这样。虽然他们所受痛苦相同,却是两重天地,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二受”的不同,即凡与圣,皆能用身体器官感受到痛苦的存在,凡夫是身受且心受,而圣者却是身受心不受。用现在的话讲,叫心态差异。我们常讲两句话,一是“心静自然凉”,二是“心宽体胖”。在炎热的夏季,保持一颗清凉的心,十分要紧;而心态好了,浑身上下就会感觉到很舒服、很惬意。

  佛陀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列了一个“箭喻”。对愚痴凡夫而言,“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可是对于圣弟子来说呢,“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从毒性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方面来讲,“身毒”自然与“心毒”相比拟,一个人一旦中了“心毒”,便是病入膏肓,纵是神医耆婆再世,恐怕也是回天乏术。所以作为身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在无法隐居山林的今天,对世间苦患的“身受”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应该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种种挫折与遭遇,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努力践行,即只有“身受”,而无有“心受”。佛陀对此开示是:

  “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嗔恚,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最后,让我们记住佛陀的四句偈颂:“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面对世间的痛苦,我们既能做到“不顺”(不随顺,不随波逐流),又能做到“不违”(强行违逆,极端厌恶),便是圣人般“顺其自然”的大智慧。(9月18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