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L 第475经~479经:475经叙述过去毗婆尸佛如何观察三受;476经叙述某位比丘如何观察三受。--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L 第475经~479经:475经叙述过去毗婆尸佛如何观察三受;476经叙述某位比丘如何观察三受。


 下载DOC文档  



  第475经~479经:475经叙述过去毗婆尸佛如何观察三受;476经叙述某位比丘如何观察三受。从内容上讲,二经内容大体相同,只是经中的主体略有差异。

  475经是释迦佛在讲述毗婆尸佛如何观察诸受:“毗婆尸如来未成佛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观,观察诸受”;476经是某一位比丘也作如是观察:“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如是观察诸受”。他们观察的具体内容是:“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这些问题都是对“受”的定义、本质、产生原因、如何不会受到“受”的影响等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索。

  那么,他们是如何观察的?“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若于受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灭道迹;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若受无常变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477经是阿难向佛请教有关诸受的问题,478经是佛陀问诸比丘,然后由佛陀自己回答。479经是佛陀对大众的开示,佛陀说如果我们对于“诸受不如实知”,就会带来一些麻烦,“我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得解脱、出离、脱诸颠倒,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说,我们我们没有把诸受搞明白,就会无法得到解脱,无法成就佛道;不仅无法获得解脱,相反还会沦为人天凡众甚至是魔王的眷属。

  在上面对于诸受观察的经文中,佛陀在谈到“云何为受”时,给出的答案是“触集是受集”。什么叫“触”?一般而言,它是从过去经验对境界的认识。我们讲三事和合生触,指的是根、境、识三者相交融,便会产生直观上的一种初级认识,这种认识我们可以称为“触”。“触集”,便是这种感官经验的累积。从经文中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出,“触集”与“受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可以互通的,它们互为因缘,互为增上。当然,从上下经文的排列顺序中,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即触前受后,也就是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略有差异,即有触可能会产生受,而受的产生则必然伴随着触的存在。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后面一句“触灭是受灭”就可以得到理解,无触则无受,即当三事无法得到有效和合时,触便无法生起;触不生起,受则自然不会生起,这是二者的因果关系,也是佛陀对于触、受二名相的深入考察。

  经中的其他文句,比如受集道迹乃至受离等经文,一般都比较好理解。这里所要说的是,对于佛说经文,我们决不能仅仅停留于字面上的理解,有时经文大意虽一目了然,可是我们并没有用心去体察思惟,没有被我们充分消化吸收,这是肤浅的,不究竟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重要一点便是“反复”,时好时坏,时优时劣,时进时退,亦进亦退。有时我们是前进一小前,却退后一大步,结果忙活了大半辈子,啥也没学好,啥也没学着,就剩下个会耍嘴皮子的功夫了。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点经验,归纳为十二个字,叫“与其词不达意,不如沉默寡言”,就是主张少讲废话,多办实事。学佛也是这样,多去领会体悟,少些花拳绣腿。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或许我们会活得更充实一些。(9月23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