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A 第559经(迦摩经):本经为迦摩尊者与阿难尊者之间的问答语录。--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A 第559经(迦摩经):本经为迦摩尊者与阿难尊者之间的问答语录。


 下载DOC文档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

  第559经(迦摩经):本经为迦摩尊者与阿难尊者之间的问答语录。本经的内容比较抽象,主要讲虽有六根六境,初禅乃至所有入处具足而住者,则为有想,于有而不觉知,如无相三昧;身作证具足住,就可以称作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

  迦摩尊者对阿难尊者说:“奇哉!尊者阿难!有眼有色、有耳有声、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触、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觉知。云何,尊者阿难!彼比丘为有想不觉知?为无想故不觉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与意法,是六根六境的总称。虽有六根,然而却不能觉知六境(法的具体表现)。

  阿难对此的观点是:“有想者亦不觉知,况复无想!”意思是说,纵然是有想的人也不会觉会,何况是无想的人呢,自然不会觉知。

  那么,“何等为有想于有而不觉知?”阿难的回答是,从初禅起,至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那么什么叫“无想有法而不觉知”?阿难回答说是“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就是说,不光是四禅乃至无所有入者不觉知诸法,就是达到无想者(无想心三昧)也同样不会觉知。从这里可以看出,证得无想心三昧,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但它已是禅定中的一种高级状态。然而比丘如果于无想心三昧时“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做到不再退转,则是“智果、智功德”。

  第560经(度量经):本经主要讲“四道”,是阿难为诸比丘说。

  阿难对诸比丘说:“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何谓四道?即为初道、第二说道、第三说道与第四说道。

  第一说道:“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安定心):善住心、局住心(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调伏心,一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思惟、观察、体验),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名说初道”;

  第二说道:“比丘、比丘尼正坐思维,于法选择,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平等受持),如是正向多住,得离诸使”;

  第三说道:“比丘、比丘尼为掉乱所持,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则断诸使”;

  第四说道:“比丘、比丘尼止观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则断诸使”。

  简而言之,所谓四道,就是阿难验证诸比丘、比丘尼修持境界的四种方法和四种层次。用禅宗的话讲,也可以理解为“印可”——它是表达佛法真义的一种方式。第一说道是初级阶段,需要从多方面克制自己;第二说道是“正坐思维”,此时已经做到“于法选择”(择法),开始具有分别善恶念的抉择思维,此时已经运用禅定中的“止观”,来对自己的诸念进行“调伏”;第三说道是进一步提到了比丘如何运用止观,来对治调伏自己的一些“掉乱”,从而做到“正向多住”;最后,所谓熟练地运用止观,做到止观双运,“和合俱行”。

  附带说明一下,559经与560经的禅理思辨色彩浓厚,从字面上很难理解透彻,加之我本人没有实际修持功夫,故而也只是囫囵吞枣,不解其中之味。(11月21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