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H 728经略述七觉支,729经述若修习七觉支 |
|
728至742经:此十五部经的内容都比较分散,728经略述七觉支,729经述若修习七觉支,便可趋向涅槃;730经叙述若乃真比丘,即三世都常修七觉分;731、732经叙述修习七觉分而清净鲜白,可获得大利益,“无有支节,离诸烦恼,未起而起,佛所调伏教授,非余乃至舍觉分”;733经乃佛陀回答比丘“何谓觉分”以及如何修习七觉分的问题。“所谓觉分者,谓七道品法”。佛陀主张“渐次而起”,即从“念”开始修起,乃至舍觉支。在这里,佛陀提到了修习七觉支时,必须要与四念处相结合而修,这样才能“渐次起已,修习满足”。734经讲述比丘修习七觉分,可得二果,即“现法得漏尽无余涅槃”,或者“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是声闻三果,译为不还。735经讲到可得四果,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乃至阿罗汉果。736经叙述修习七觉分,就得得七种涅槃的果报。此七种涅槃分别是:第一,得现法智证得(命终的刹那);第二,命终不得现法智乐;第三,断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于欲界逝而转生色界的中间的有身而涅槃);第四,生般涅槃(生在色界后的涅槃);第五,无行般涅槃(生色界后,经久来所修之行而得涅槃);第六,行般涅槃(生色界后继续用功而得涅槃);第七,上流般涅槃(生色界后,层层上升而得涅槃)。如此而递进,乃至无色界的涅槃。737与733经大体相同;738经与734经相同;739经与735经相同;740经是736经的简化版;741经谈到修习不净观的果报,742经讲到修习“随死念”的话题。“当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不净观俱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此二经所讲的,实际上就是比丘在修习七觉支时,要树立不净观,这个不净观,我以为应倚重于“念觉支”阶段。而实际上七觉支在修习上虽有次第,然彼此相互融和,并无障壑之说。比如说修习到定觉支阶段,此时“念”还是存在的,并不是说到了定觉支时就无“念”可言。 742经中所讲的“随死念”,倒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人生下来实际上就已经开始向着死亡的方向迈进,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死总是一个听起来令人很不舒服的事情。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番话:一大富人家老年得子,十分开心,于是遍邀友朋乡邻于十五月圆日,将婴孩抱出来期供大家赞叹。来宾们也很识相,都纷纷称赞说此孩未来富贵前程不可限量。后来一落魄者当众说“此孩总是要死的”,结果招来一顿痛打。可见人皆畏死,亦是常理。近日细品《茗山日记》,方知算命先生预测老法师世寿止于六十又五,而此时正值老法师六十有四。但老法师着实高明,对死亡置之一笑,心下坦然,并心情愉快地迎接着死讯的光临。尽管老法师最后世寿八十岁岁,但其对待死亡的超然心态,颇值我们这些后辈仰慕学习。 至于如何修习随死念,在原始经典中也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在《增支部》第八集第73经和《增一阿含经》第四○品第8经中,佛陀曾教导比丘们要修习随死念(也就是“念死”)。有一位比丘报告说他经常就修习并思惟随死念,当佛陀问及其如何修法时,该比丘回答说:“我经常这样观想:我只剩下一天一夜的生命了,我要充分把握这一昼夜的时间,全部用来修学,好让死后无有遗憾。”别一位比丘回答说:“我观想只剩下一个白天可以活命,因此全力修习。”佛陀点评到这些想法是不究竟的,而只有树立“只剩下一口气可供活命”的随死念,才是不放逸。这样的修习法,才能有助于断尽烦恼,其效果也是最佳的。所以我们在晚上做功课时,会念道“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然而实际情形十分可惜,不但世人多有放逸,即便是身在佛门,也是虚度年华。在这方面我自然无颜指说他人,每当反躬自问,竟是羞愧难当!(3.10)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