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W 1358经:本经分别叙述贫士之愿与比丘之愿。--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杂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W 1358经:本经分别叙述贫士之愿与比丘之愿。


 下载DOC文档  



  1358经:本经分别叙述贫士之愿与比丘之愿。

  经中记述,“有贫士夫在于林侧,作如是希望思惟”,这种愿想以偈的形式表达出来:“若得猪一头,美酒满一瓶,盛持瓯一枚,人数数持与;若得如是者,当复何所忧?”这样的偈子读起来可能会使我们感到一丝诧异:从世间法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丰衣足食的朴素幸福观。对于贫穷者而言,每天能吃上肉、喝上酒,便是此生最大的满足与奢求;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够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再去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人类必将更为完满。

  贫士的愿望,首先是解决温饱,要有吃有喝;其次是要吃得好穿得美观,即讲求物质生活质量。这种愿望可能不仅仅是贫士的个人想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古印度现实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思想与孟子的朴素民本思想颇有相通之处,如《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论述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即告诫身为统治者的梁惠王,首先要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做到“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可以无饥”。当百姓们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便是加以教化,使之懂得仁义与“孝悌”。如此这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长治久安。

  从一般意义而言,对于一个饥寒交迫的人而言,当务之急是及时送上衣食与医药,而不是其他(如思想政治工作),所以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对于这种观点,佛教并否定。佛教主张“借假修真”,我们的色身虽然是因缘合和的躯壳,但是一旦离开这个臭皮囊,我们将变成无根之木,这个“真”便无从谈起。当这个士夫产生了有酒有肉的想法时,从佛教比丘角度而言,显然是过了头,因为这种想法已经超越了满足生存的最低需求。士夫的愿望是将获取酒肉作为一种常态(“人数数持与”),甚至将其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然而作为比丘的人生目标自然不能降格于与士夫同阶。对于比丘而言,他的愿望则是“若得佛法僧,比丘善说法,我不病常闻,不畏众魔怨”,即能够常常亲近三宝与诸大善知识,能够听闻到正法,如此随顺而行,最终达到“不畏众魔怨”(解脱),这便是他出家修行的最高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说道出了原始佛教时期绝大多数比丘的共同心声。(6.27.)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杂阿含》

乘宗法师讲杂阿含    

妙境法师讲杂阿含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