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一)~E 《善生经》所揭示的家庭伦理道德--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长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一)~E 《善生经》所揭示的家庭伦理道德


 下载DOC文档  



(三)《善生经》所揭示的家庭伦理道德

  其实整个《阿含经》里,有两部《善生经》,一个是在《长阿含》,另一部是在《中阿含》里,从内容上讲,只是翻译者不同,其他都大同小异。我们从这部经中可以看出,这个善生所学的礼六方,乃是婆罗门传统的一个礼拜方法,而佛陀所教导他的六方礼,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张彼此的平等关系,比如说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师长与弟子、主人与仆人等等,都可以从中得到体现。佛陀的六方礼,揭示了居家佛教弟子与家庭、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全面阐述了原始佛教的伦理观念。在这部经典中,佛陀对于伦理的产系,是以家庭为主位,籍六方之礼来倡导世间的道德,因此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经中所谈到的六方礼分别是: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弟子、丈夫与妻子、个人与亲友、主人与仆童、沙门与信徒。正如我在前面已提及到,这六种关系都体现为一种平等的或对等的关系。比如说有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世尊在这部经典中揭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五个相互对待的标准。从子女方面来说,他们必须要敬养父母,具体体现在五点:

  第一,供养侍奉父母,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不匮乏,精神上愉快;

  第二,自己想做的事,应该先向父母讲明白,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者请求他们帮助;

  第三,对父母所做的事,要恭敬承顺,适当时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协助父母解除疑困,做一些办所能及的事情;

  第四,对父母的教诲不能违背,如果父母说的不对,不要盲目地反驳,而是要耐心地以理说服,直到父母接受为止;

  第五,要继承父母所建立的正业。

  父母对待子女也有五个标准,主要有:

  第一,教育子女要听从长辈的教诲,吸取前辈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引导子女发扬他们各自的优点,克服种种不良的习气和作风;

  第三,对子女关怀对子女关怀挚爱,照顾好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他们未成年之前;

  第四,为子女选择好的配偶;

  第五,要随时满足子女生活上合理的需求。

  对于上面的五项相互对等的标准,我暂且不作过多地评论,因为它可能会转移我所说的主题,但是不管怎样,这对于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知道,顺从父母是对的,不要忽略了佛陀“对父母的教诲不能违背”,“要继承父母所建立的正业”这几句话的深刻用意。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子女们在眼界上往往要比父母开阔得多,在思维上更为超前,在就业前景方面显得更具多元化,因此很多方面与父母的“教诲”或“正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产生冲突也是正常的,主要是双方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充分认识到两代人所具有的差异,做父母的也要多多体谅子女的难处,当子女的也要多方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多注意方式与方法,多沟通,多交流,这样对于两代人关系的融洽,是十分有益的。

  谈到子女对于父母的奉养,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物质主奉养方面,应该包括饮食、衣服、起居和医疗费用以及疾病的护理等方面。在饮食方面要做到咸淡相宜、营养丰富和美味可口;衣服上要注意保暖防暑、勤洗勤换、保持卫生和合身得体;起居方面要做到欢乐安逸,避免老人的忧愁孤寂;父母若患病,要照顾得细致入微,耐心体贴,精心调理,不烦不燥。另外,在物质奉养方面,由于很多老年父母都没有固定退休金,因此作为子女的都要适当地每月给父母拿点零用钱,供他们自由支配。在物质奉养方面,我们做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更多问题则突出表现为父母晚年精神空虚,记得前些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引来了亿万观众的共鸣。身为父母,到了晚年时期,如果双亲健在,老俩口相互间有个伴儿,或许稍稍见好些;若一方过世,会给另一方造成很大的伤害,往往会显得孤寂难耐。这时候,就需要子女们多多为父母们着想,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一个颐养天年的好环境与好心情。有的老年人晚年了往往会信佛信教,身为子女,既然自己不信佛不信教,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选择,切勿横加指责和阻拦;有的父母孤身一人,需要在生活上找一个伴侣,在这方面我们当子女的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与选择,一些过激的反应,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女以后对我们要孝顺,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方法很简单,我们要经常反思一下我们对于父母的态度,要求自己的子女孝顺,必须自己要先孝顺父母,为自己的子女做出一个榜样来。当然,现实之中的反面典型很多,我还是不作发挥了吧。

  对于夫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整个家庭伦理道德的支柱。佛教历来主张居家信徒要加强夫妻双方的自身修养:一是要言色相和,二是要互相忍让体谅,“言色相和,无相违戾”是夫妻间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遇事要和言悦色、互相商量,而不恶语相向,叫骂指责。夫妻之间发现了对方的缺点或错误,在帮助其改正时,要尽量避免过于直率,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策略),讲话应委婉一些,对于对方的缺点,要点到为止,不要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对于对方的优点,要多加赞赏,多予鼓励。《华严经》中说,要“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粗犷语、苦他语、令他憎恨语、如火烧心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出言吐辞要时时自省,夫妻之间不讲非礼语。修行就是要修改我们的言行,首先要从我们的说话(语言)开始,能达到“言色相和”、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生活便会如和煦春风了。

  忍让体谅是夫妻间应该具有的修养之一。有时我们会受到各种环境(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影响,导致我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言行会有种种失态,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尤其是现在就业压力普遍很大,而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情形未有根本的改观,许多男士都会因为入不敷出而大为苦恼。此时身为妻子,就要表现出一定的体谅与忍让。相反,如果埋怨丈夫,骂丈夫没有出息,整天在丈夫面前流露出对于财富与地位的羡慕与夸耀,那么时间久了,夫妻的感情可能就会发生裂痕,甚至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这在当今现实中是屡见不鲜,而很多悲剧产生的根源,还是由于收入匮乏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牵扯面又极端的宽泛,相互交织,十分复杂,因此很难用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但是无论如何,夫妻之间的相互体谅与忍让的培养还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双方都要退后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要知道,在更多的时候,财富不是一个人拼命追求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一些综合性的因缘,甚至涉及到三世因果,因此,还是以平常心和知足心来看待财富、名誉与地位的问题,这样,我想每个人的心态或许可以得到微调。

  针对夫妻间的相互关系,佛陀在这部《善生经》里,提出了相到对等的五个标准。比如丈夫对于妻子的标准是:“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在这里,我们也要把古印度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适当地考虑地进去。印度是一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一般不外出参加劳动,诸如外出挣钱、体力一些的活儿都是由男子去负责,这个与中国的封建社会极为相似。从上面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个标准中,第一条是“相待以礼”,就是丈夫对待妻子要温存体贴,粗暴冷漠是每个女子都很厌恶的。从丈夫的角度上来说,妻子对于丈夫的关心与照顾,不应该认为这是她的份内事,而是要表达自己真诚的感激之情,使她的内心感到快乐与安慰。而“威严不阙”的“威”是指庄重而不浮躁,“严”是讲尊严而能自爱;“不阙”也就是不亵,是指对待妻子的举止应该庄重雍穆,不可轻薄。夫妻生活要有多种的情趣,夜生活要自我节制而不能有损于健康。

  对于“衣食随时”,我们要从广义上去理解。现实社会的女性不完全依靠丈夫来养活,妻子特别喜欢丈夫赠送给她的一些小礼物,有时这些礼物即使未必样样都讨得妻子的欢心,但是它们是丈夫关爱妻子的表达与见证,我们不可小看。有时在结婚纪念日,或妻子的生日,或在一些特别的时刻,送给妻子一件符合时宜的小礼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妻子会认为丈夫从心里面在乎她、疼爱她,这样夫妻关系就会很和谐、很融洽。

  “庄严以时”是说丈夫要注意妻子外在的修饰,不可让妻子的装饰过于简陋与寒酸,比如说外表上要干净卫生整洁,端庄适度,落落大方。这里的“庄严”不可理解为时髦与名贵,更不是指过分华丽与奢侈,那样就不叫庄严,而是一种铺张浪费,用现在的话叫,那叫“摆阔”或“显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反而显得庸俗不堪。

  “委付家内”,我们不能理解为凡是家里面的事,无论大小巨细,一律推给妻子,丈夫回到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做,什么事都不用管。在这里,只能理解为家庭内部的事情,比如日常生活的开支、饮食的搭配、子女们的生活成长,都主要以妻子为主导。妻子这样做,也就是让丈夫在外面安心工作,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常常讲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会有一个坚强的妻子作后盾,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妻子如何对待丈夫,在这部《善生经》里主要讲了五点,即“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在《中阿含经·大品·善生经》中共讲到了十三事,分别是:“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善赞,十一者敷设床侍,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我们时常会看到这种情形,即在生活没有大起大落的的时候,夫妻关系往往比较不大会出问题。但是在两个高端时期,就很容易发生变异。一种是夫妻原本生活清苦,但是通过二人的不懈奋斗,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而且衣食从此不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这时夫妻关系往往会产生裂痕,即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导致夫妻关系的紧张;而另一个极端是家庭生活十分贫困,而丈夫又没有挣钱的本领,这时候夫妻双方往往会因为经济的逼迫,会产生一些怨气;有的妻子对待丈夫的态度很恶劣,性情刚愎暴躁,常常倚仗自己的某种优势来歧视丈夫;还有的妻子自己觉得自己长得有几分姿色,用一些极端的话来挖苦甚至羞辱丈夫,这些都是不符合佛陀的教诲精神的。要知道,“面貌端正,不顺夫婿,非为端正,心端行正,是为端正”,因此,“面端”与“心端”一定要做到合二为一,否则便不能称之为“端正”。

  在家庭伦理的关系上,世尊要求世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这是一种彼此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佛陀在这部《善生经》里对家庭的道德经济也有明确的教示。佛陀说,要谋求巩固的经济基础,先需有获得财货的正当职业的修养,否则因欲求财的极致,便属于犯罪。所以《善生经》讲“先学技术,后求财物”,即依佛陀八正道中的正业,也就是教导世人的家庭经济要量入为出,揭示出耗财的种种不正当行为。佛陀在这部经中明确地告诫善生,如果多行不义,就会招致“六损财“。“六损财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会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在《尸迦罗越经》中,佛陀也曾指出所谓的“六事”——“一喜饮酒,二者赌博,三者早卧晚起,四者请客和被请,五者喜不良习惯相随,六者骄慢轻人”,并指出这些“六事”会招致“钱财日耗”。因此《大般涅槃经》上就说:“智者居家,恭俭节用”,可谓句句真言。

  对于佛教的理财观,佛陀在这部《善生经》里予以明确说明:“食知止足;修业勿怠;当先储积。”佛陀告诫我们,不要大吃大喝,不要铺张浪费,要注意节俭,要勤劳不要懈怠,要适当存点钱,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这些都是理财持家的硬道理。像那种今天花明天的钱,拆了东墙被西墙,还美其名曰“时尚消费”,其实是不可取的,当今美国市场的次贷危机,就是这种畸形的消费观所导致的恶果。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世人尤其是男同志,都必须要掌握一门技艺,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只贪图享乐,整天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之辈,一生注定不会有好的收成。所以佛陀鼓励世人“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佛陀虽然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所给予的教导,但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现实的指导意义。

  以上为第十一卷内容。 (2008年9月26日于普陀山佛协)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杂阿含     

界定法师讲中阿含     


其它法师讲《长阿含》

化永法师讲长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