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处处是家,修行之心扎根落地
文:释悟澹
些许有半年之余没有见到榕树了,机缘巧合,结缘于光孝寺,得见寺内几颗大榕树,心中甚是欢喜。
我出家的道场可谓是“三径竹间,日华澹澹”之地。或许有人会论这“三径”二字有些夸大,这个典故来源于王莽专政时,辞官回乡之际,在园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在此有比喻退隐所居田园之意。
用“三径”来形容我出家时的道场,我认为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殊不知,当我以超然的心态去领悟光孝寺的几颗榕树之时,方才觉得这坐落在羊城中心的寺庙比起三径,更多的是一座艺术的园林。
喜欢回归于山水之间,但是又非常向往人文文化的氛围,山林之乐伴着人文文化的底蕴,如果能参入佛学的博大精深,那可谓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种追求有向往过,这种向往是对人生态度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人生品质的要求,一点都不亚于魂牵梦萦。
光孝寺的道场特色就在于集园林之美、山林之绿、人文之雅和梵音之悦于一体。且不说其他,单单山林之绿,是丛林之绿无法相之媲美的。
不问路人,且看树干,就知道光孝寺的那些榕树有些年头了,粗大的榕树干上,局部长满了青苔,遥遥一见,在星星点点的阳光下,绿的新鲜,绿的惹人欢喜。
有人寄心松竹之间,有人寄心翠柳之上,也有人独爱花魂,而我却对榕树情有独钟,却鲜少与大家分享我喜爱榕树之乐。
如果提到花,很多人都会知道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菊花、不为繁华易素心的梅花。但凡喜欢这些花木的人士,必定有其品德影响着灵魂,我喜爱榕树亦是如此。
儿时,曾读过《鸟儿的天堂》这篇文章,讲的是江门有一风景独木成林,这种植物就是榕树。榕树下垂的树须一旦入土,就非常容易扎根,在我的印象中,北方极少看到这样的树木,也只有在南方才有这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说榕树具备着入土为安的一种情怀,曾听过一位学者批判榕树过于随遇而安。但凡是事物都具备两面性,为人做事都需要以担待的胸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榕树的扎根落地,稳定根基之德皆可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榜样。不管是出家人修行也好,还是年轻人成长历练也罢,在这个繁华的世界中,都需要一种稳的品质,这种稳来源于踏实进取,除去浮躁之行。
看到榕树,忽然想起了师父当初给我取名取一“澹”字,寓意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其实面对种种,无论是身体力行,还是所感所悟,我都缺乏“打基础”的实际行动,浮躁中缺乏自抑,就好比湖边的柳絮一般,随风飘摆不定。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稳重才能摄受我们心中的那份浮躁,仰望着光孝寺的榕树,顿时觉得自己无比渺小。一座寺庙,不知道有多少高僧大德先有栽树的根基,才有后者乘凉的稳定与自若,我们生在繁盛的年代,更需要珍惜眼前的福报。看着香烟袅袅的光孝寺,我被这散发出悠远的佛教底蕴深深震撼了,一如这在繁华中淡然的榕树。
出家人无家处处是家,无论家在何处,只要修行之心扎根落地,才可能有心灵上真正的家。得一份安心,我庆幸自己能够抛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之中去读这本无字之书,并用他们的品格去影响着自己,在榕树上我不仅仅是看树的品质,同时也在瞻仰那些在光孝寺扎根植福的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