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中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五)~B 二、转轮王经 |
|
二、转轮王经 说法地点:摩兜丽刹利的柰林驶河岸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说如以转轮王相继之法统治天下的话,人民定会富强。如一朝误法,则杀生、妄语、邪YIN相继而生,人寿会转减,形色会转恶。相继法就是:设法斋、布施闻法,作为治国法则。佛又说:应以四念处为自境界,如意足为寿,戒为色,禅为乐,自作证成就游为力。 有关转轮王的话题我已经谈了很多,这部《转轮王经》与前面的经典也基本相似,它是借转轮王的一些由盛转衰的经历,从而说明一些道理。因此在经文的开头,佛陀就把本经的主题作了交待,那就是“当自燃法灯,自归己法,莫燃余灯,莫归余法”。如果能够做到如此,那么“便能求学得利,获福无量”;相反,如果一味地去“燃余灯”、“归余法”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即各种邪恶之事都会相继而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佛陀列举了远古时代一位叫做“坚念王”的转轮王。这个转轮王与其他的轮王一样,“成就七宝,得四种如意之德”。轮王由盛转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然还有一些征兆,比如说像头生白发,就说明老死无常天使就开始光临了。还有一点,轮王所具有的七宝之中的轮宝,如果偏离了原先的位置的话,那么就可以预示着此轮王将要逊位于太子。这位坚念王就是这样。有一天的时候,守护七宝的卫士看到“天轮宝移,忽离本处”,于是就向轮王汇报。轮王就召集太子以及诸位大臣,对大家说,“若转轮王天轮宝移,彼王必不久住,命不久存”,因此他宣告自己退位,办理了权力交替手续,然后就剃除须发,染衣出家修行。这位继位的太子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叫做顶生王。据说是释迦佛前世之身。当然,在此经中出现了好几个顶生王,因此我们无法搞清到底哪一位才是佛陀的前世。 话说坚念王出家学道七日之后,原先放在宫中供养的天轮宝忽然隐没不见,继位的顶生王“便大忧恼,悉戚不乐”,他不知道这将预示着什么。于是他就赶到父王修行的地方,向父亲请教。其父说:“汝莫以失天轮宝故而怀忧戚。所以者何?汝不从父得此天轮。”意思是说,你忧愁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天轮不像王位一样可以继承,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重新请回天轮。 那么怎样做才能请回天轮呢?坚念王就告诉他的儿子顶生王:“汝当应学相继之法。”那么什么叫“相继之法”呢?就是即继承祖上之法,或按照传统规矩办事。具体步骤是:第一步,“于十日说从解脱(说戒)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烁”;第二步,“汝当观法如法,行法如法,当为太子、后妃、彩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昆虫奉持法斋”,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布施的器物主要是饮食衣服等生活日用品);第三步,“若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汝当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比如说,“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等等。最后一步,还要接济穷人,假如“国中有贫穷者,当出财物,以给恤之”。如此四步棋走下来,便可以把天轮宝重新迎回宫中供奉了。当然,七宝具足,那么顶生王就立刻升级为转轮王了,与原先的级别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我们把上述的内容仔细分析一下,便可以看出,佛经中常常描绘的转轮圣王,其实并不神秘。如果我们抛开轮王的一些特殊神通,实际上他与中国孔孟之道竟是十分地相似。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究其要义,无外乎就是一切按规矩办事,不可越雷池半步。让我们再看一下上面经文中所说的“相继之法”中的四步棋,第一步,就是讲“礼”,比如说要说戒,要沐浴更衣,在端坐于正殿之中,处处符合礼仪法度。第二步,要做到厉行节俭,要行慈悲众生,要广行仁义布施。第三步,要尊老爱幼,要尊重耆德名宿,要广纳善谏,虚心向他们请教治国教民之策,以及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政水平的要诀门径,要善恶分清,赏罚分明。第四步,还要体恤民情,多为百姓着想,尤其是对那些鳏寡残疾、生活极端贫困的人们,要多多给予物质上和精神的接济与激励。如果我们将孔孟所极力推崇的五皇五帝,与上面的所谓“相继之法”进行比较,二者不是殊途同归吗?如果从这一方面来理解,那么所谓的转轮王的出现,实际上是寄托了佛陀对于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憧憬。 当顶生王年老的时候,天轮宝将再一次偏离原位。顶生王也按照惯例,把国家的权杖交给了他的儿子,自己出家去修行。同样,当顶生王出家七日之后,天轮宝即没不现。他的儿子并不感到忧戚,经中说他:“但染欲著欲,贪欲无厌,为欲为缚,为欲所触,为欲所使,不见灾患,不知出要,便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遂衰减,不复增益”。从这里我们便可以得知,国家的昌盛、衰微之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在于最高统治者是否勤政爱民。如果像这位继位的国王那样一心贪图享乐,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随心所欲地去治理国家,不按照既定的法律制度去办事,那么这个国家趋向衰败,那是必然之事。 有一个成语叫“上行下效”,就是说上面领导层的所作所为,下面的老百姓自然会纷纷仿效。当老百姓被穷困逼迫得走投无路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偷,去抢,因此“盗”便立即生起。如果光靠小偷小摸解决不了贪欲时,就会去公开抢劫。抢劫必然伴随着肢体上的激烈碰撞,于是“杀”便自然而生。强盗们一旦杀红了眼,于是就会变得很血腥,什么坏事都会干得出来。如果一个国家强盗纷起,杀人越货之事此起彼伏,那么这个国家必将派出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去武力镇压。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将永无宁日。正如经中所说,此时妄语、两舌、嫉妒、粗言、不孝父母等种种恶行将会接连生起。当然,各种邪恶的产生,也必然伴随着人的寿命的锐减。比如经中说人的寿命从当初的八万岁,降到最后的十岁。后来由于统治者开始反省,民风逐渐淳朴,人民的寿命又渐渐地从十岁恢复到八万岁。当寿命长到八万岁时,此时就会有转轮王的再次莅世。这位轮王名叫“螺”,很是了得。他所统辖的国土,辽阔无际。他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国家丰禳,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在经文的最后,世尊对顶生王以及他的后代亦即螺轮王的一些事迹进行了总结,即“诸刹利顶生王得为人主,整御天下,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彼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这句话是根据前面的“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而自然得出的结论。即顶生王以及他的后代,之所以能够统御天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继承并发扬了父辈的治国方略。而作为比丘呢?也应该如此,即“汝等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因而也会“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 接下来,佛陀对这几句话进行了一番解释: 1、比丘行自境界,从父所得。“此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是谓比丘行自境界,从父所得”。所谓身、觉、心、法,实际上就是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四念处所对治的,就是常、乐、我、净等四颠倒的观法。 2、比丘寿。“此谓比丘修欲定如意足,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修精进定,修心定,修思惟定如意足,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是谓比丘寿”。这里讲的就是“四如意足”,又叫四神足,是指四种禅定功夫。《长阿含经·阇尼沙经》称:“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1)欲如意足,即由想达到神通之意欲力发起的禅定。(2)心如意足,即由心念力发起的禅定。 (3)勤如意足,又称精进如意足,由不断止恶行善力发起的禅定。(4)观如意足,又称思惟如意足,由思惟佛理之力发起的禅定。 3、比丘色。“此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是谓比丘色” 。这里的“色”,主要是指比丘的威仪教相,即外在形象。那么比丘如何才能保持这种“本色”呢?主要从四方面入手。(1)要修习禁戒,在“戒”这篇大文章下足功夫,不能有丝毫的消极怠工;(2)要注重威仪,主要体现在行、住、坐、卧以及独居等方面,对于这些,用中国的古话讲叫“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在独处一室的时候,比丘也要做到“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不可放松造次。(3)心要常怀畏惧感,哪怕是自己造了纤毫的罪业,都惊恐不已,并为此常常忏悔自责。(4)要按时诵戒学戒,将世尊制定的戒条,牢记于心。 4、比丘乐。“此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比丘乐”。这里所讲的比丘之“乐”,它主要讲的是“禅乐”,在习禅达到一定境界后,自然而然地生起的一种欢喜心。具体来讲,需要达到三个步骤:(1)就是要做到“离欲”,离开对于各种声色等外在物质因素的贪求,转而向内心去搜求。(2)要做到“离恶不善之法”,就是“止恶行善”。当然,“不善之法”所涵盖的范围极广,主要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3)要从一禅一直达到四禅,这个很不容易做到。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当修证四禅时,即已脱离欲界之乐,而与色界相应,此时自然会产生难以言喻的“禅乐”。 5、比丘力。“此比丘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比丘力”。此处所讲的,就是比丘通过自己的修证,超越了无色界,从而彻证四果阿罗汉的果位。此时再也不会受到生死的束缚,可以凭自己的力量,为所欲为,其智慧的力量已远远大于轮回之力。 不仅如此,比丘的这种修证之力还可以战胜号称“不可战胜”的魔王之力。因此比丘通过不断修行所证之力,已远超于魔王之力,自然可以降伏它、摧毁它。此时,比丘亦如转轮王那样,显得尊贵无比了。 (界定,2009.03.19. 于南海普陀山)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其它法师讲《中阿含》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