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A 一、释问经--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中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A 一、释问经


 下载DOC文档  



漫说《中阿含》(三十三)

(卷三十三)

一、释问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之北鞞陀提山中的因陀罗石室

  参加人员:天帝释、五结子乐神、三十三诸天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天王释,先派五结乐子,以琴歌见佛;其次来问法。佛陀说:由于有了思,而为有了念,由于有了念,而为有了欲,由于有了欲,而为有了爱,以及有不爱(憎),由于爱、不爱而有了悭、嫉之二结,致于生大苦阴;并说八正道、断三法、修三法、护六根等法。天王释蒙佛开示后,而见法得法,并证得初果。

  首先需要说明,这部《释问经》,与《长阿含经》第十卷中的《释提桓因问经》,可以说是同一部经典,说法地点和参加人物都基本相同,只是个别人的称呼略有不同。详细内容在此我不再复述,在这里,我只是将天帝释与佛陀一段有关如何修行的对话略加阐述。

  问题1众生的烦恼共分为多少种?

  回答:众生的烦恼共有两种,分别是悭和嫉。虽说众生也产生了一些无悭无嫉之念,但是他们只是想想而已,并未付诸实际行动。

  问题2悭与嫉是由于什么因,什么缘,从什么而生,由于什么而有?如何才能做到没有悭和嫉呢?

  回答:悭与嫉两种烦恼,其起因于爱与憎;缘于爱与憎;从于爱与憎而生,由于受与憎而有。如果没有爱与憎,那么就不会有悭与嫉了。

  问题3爱与憎,是由于什么因、什么缘,从于什么而生、什么而有;如何才能不产生爱与憎呢?

  回答:爱与憎,乃因于欲(希求),缘于欲、从于欲而生。如果将欲灭除,则无爱憎。

  问题4欲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灭除欲?

  回答:欲乃起于念(寻,即对于境而记念不忘);如果无念,便无欲。

  问题5念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灭除念?

  回答:念乃起于思(妄想思念,使心有所造作,生起业);如果无思,则无念。

  问题6什么叫做灭除戏妄的道迹(即如何避免错误的修持方法)?比丘要如何修行,才算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呢?

  回答:八正道。

  问题7比丘欲避免错误的修行方法,应要断除几种法,行几种法?

  回答:比丘如果想避免错误的修持方法,应断除三种法,而修行三种法。此三种法分别是:念、言、求。此三种法又可分二种,即可行与不可行,断除不可行,修习可行之法。

  问题8比丘趣向正确的修行方法时,有几种法,护持从解脱(戒本),应行几种法呢?

  回答:比丘趣向灭戏道迹时,有六种法,护持从解脱,就行六种法。它们分别是:眼根视色境,耳根闻声境,鼻根嗅香境,舌根尝味境,身根觉触境,意根知法境。此六法各有二种,即可行与不可行。断灭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问题9比丘趣向灭戏道迹之时,临终前,又应试断除几种法,行几种法?

  回答:比丘临终前,应断三法,分别为喜、忧、舍(远离执着,舍弃不喜不忧)。它们分别又有二种,即可行与不可行。断除不可行,成就可行之法。

  问题10一切沙门、梵志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耶?(所有沙门、梵志都为相同的,没有差别的吗?)

  回答:并非如此,是有差别的。

  问题11一切沙门、梵志为什么有差别呢?

  回答:因为他们受到主、客观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限制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不能够知道究竟,犹如井底之蛙那般坐井观天。

  问题12一切沙门、梵志,都能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完毕吗?(意思是说所有梵志沙门是否都会始终如一地精进修行,并最终抵达彼岸?)

  回答:未必。

  问题13什么原因呢?

  回答:如果沙门梵志没有彻底断除贪爱,而不正于善于心之解脱的话,则不能至于究竟,不能究竟白净,不能究竟梵行,无法做到究竟梵行完毕。 (2009年7月4日)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杂阿含     


其它法师讲《中阿含》

宽运法师讲中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