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中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七)~B 二、郁瘦歌逻经 |
|
二、郁瘦歌逻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郁瘦歌逻梵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郁瘦歌逻梵志向佛讲说四种奉事,以及四种自有财物。佛乃展转而破其说。佛陀说:所谓如强与他人以肉,而要取其代价那样;其次乃作虚空、慈心、沐浴、取火等喻,以说明四姓平等。 我们知道,种姓平不等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印度这个文明古国长达数千年之久的问题,种姓不平等在印度可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虽然说种姓制度是一个比较丑陋的社会现象,但是印度人对它甚至有些麻木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印度因为种姓不平等问题,而发生大规模的起义或战争——他们甚至觉得种姓制度是比较合理的、较为适合印度国情的一项制度。大约是长期饱受战乱的洗礼,养成了印度人民习惯于堪忍的民族性格——他们什么都能忍受,甚至对于外邦的入侵,也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比如说,印度曾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757),可是印度人写的《印度通史》(辛哈、班那吉著),他们并没有对殖民者的凶残和掠夺本性并没有进行深刻地揭露,有些地方却对英殖民者进行了美化与歌颂——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太不可思议。 那么佛教对等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态度是什么?我们知道,佛教主张佛性平等,任何人都能够成佛,哪些是断灭善根的“一阐提”皆能成佛。联系到现实生活,佛教从佛性平等的角度,反对种姓制度,提但是众生平等与种姓平等。体现在现实方面,就是佛教僧团在接纳新成员之时,主要考察其德行与修持状况,对于其出身情况则持平等的态度,没有任何的歧视。在佛陀的教导下,那些高贵种姓的出家比丘,对低种姓的出家比丘,都持平等的、宽容的态度。当然,教团内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提婆达多,他就对自己的刹帝利出身深感荣幸,认为刹帝利比丘理应拥有并享受更多的话语权。不过提婆达多企图在僧团中恢复种姓等级制度的企图(阴谋),被以佛陀为首的教团领导层,及时地识破并加以挫败。但是负面影响还是渐渐地显现了,在佛陀灭度之后,这种因种姓出身而引发的派系矛盾,似乎有激化的倾向。佛教部派间的最终分道扬镳,除了对教义的理解(看法与观点)有所差异之外,与种族出身是否存有关联,尚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我们知道,佛教在种姓平等问题上,是立场坚定且鲜明的。通过对佛教的种姓观作深入考察后便会发现,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平等来说,佛教更为注重精神意义上的平等,或者说修行境界的平等。佛教承认并且主张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成佛作祖的机会与可能,只要按照佛教所教导的方法去行去修,就一定能够获得解脱,而这种解脱,都是完全平等的,无有差异的。但佛教并不僵化,佛教在承认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并不否认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性。比如说,有的人生为婆罗门,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刹帝利,或者为首陀罗……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佛教似乎没有提出过有关四种姓的法律上的或政治上的彻底平等,或者说佛教在四种姓的平等问题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且付之于行动的平等纲领或政治宣言。对于现实世界的种姓平等,佛教似乎并不愿作彻底的改观(改变)。因此有人认为,佛教的平等观是有局限的,是不彻底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佛教作为一门以解脱为宗旨、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宗教,悉达多太子当时舍弃自己的尊贵身份而出家修道,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佛教决非一个热衷于政治的宗教——佛陀是精神世界的王者。佛教注重精神层面的解脱,它对现实世界的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四圣谛中的“苦”的立场。现实世界是苦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各种欲望是痛苦的,生老病死等麻烦事是痛苦的,而从事政治、经济、伦理等俗务,同样是痛苦不堪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推导出,如果只注重于从现实生活的层面去追求所谓的种姓平等,那么同样是一件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情。因此佛教虽然主张众生是平等的,四种姓生而平等,但是佛教对于现实生活(政治层面、法律层面、经济层面,甚或是逻辑层面)的平等似乎并不是那么特别关心。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佛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平等漠不关心,相反,佛陀不止一次甚至是反复地强调了种姓平等的重要性。佛陀的观点是,追求现实世界的平等,即便是彻底地实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也是仅仅一生一世的事情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一百年相对于历史长河,相对于恒河沙数的劫波来说,那简直是不值一提。我们人生的目标,难道就仅仅追求这区区百年的平等吗?对此,佛教给予了否定性的答复。我们所追求的,是究竟的平等,是最高(最胜、最妙)的平等,同时也是永恒的平等。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究竟的、最高(最胜、最妙)的、永恒的平等呢?唯一途径或根本法门就是成道圣道。因此,佛教在主张种姓平等的同时,多方教导教团的弟子们,要堪忍现实世界的不平等,出家比丘乃大丈夫行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佛教的六度法门中,将“忍辱波罗蜜”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就是要信徒们忍受现实世界的不平等,珍惜和利用一切时机,努力修行,以期早日达到最高等级的平等。 那么,这个最高等级的平等在哪里,是不是就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呢?对此,佛教再一次给予了否定的回答。我们若认真研究一下佛教的“四双八辈”便可以得知,若努力修行,将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全部灭除干净,就可以证得须陀洹的果位;如果断灭三结后,再将YIN、怒、痴消除微薄的话,便可以证得斯陀含果位;若将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断除殆尽,那么就可以证得阿那含果位;若在此基础上再次修行,便可证得五眼六通,进一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从“七来”、“一来”到“不来”,最终至不生不灭的四果阿罗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对等现实世界的态度,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五浊恶世”。五浊是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以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因此,佛教认为现实世界(物质的、精神的、虚空的)是污浊的、不清净的,充满烦恼的、麻烦不断的。现实世界中那些所谓的平等,无论是种姓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诸领域内的平等,都是短暂的、暂时的、不究竟的,以及不纯洁的。如果我们费尽心思去舍本逐末,那么必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得不偿失。 面对此“五浊恶世”,我们众生该怎么办?最佳的心态就是堪忍之心,以及努力求取“出离”之心,最后达到从此以后“不来”此世间,“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这样就可以达到最完美的、究竟的平等。 然而,修行毕竟是一件十分辛苦且漫长的事情。比如说释迦佛从一介凡夫,到成就佛道,大约远在地球尚未形成之前,他就开始修道了。我们在《佛本生经》以及《六度集经》等经典里,看到释迦佛为了成就佛道,多次舍生取义,为了修习福德,甘愿割肉贸鹰甚至舍身饲虎。正因为达到最高的平等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以及各种魔幻般的考验,因而很多人便开始望而却步,打起了退堂鼓。祖师们见此情况,大呼末法来临,便开始探寻新的修行法门。比如说佛教的净土法门,据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论你根机是高是下,只要你一心念佛,临终时一心不乱,哪怕你曾经是个杀人犯,也同样都有蒙佛接引的可能。而远在“十万亿佛土”的西方极乐世界,更有九品莲花恭候着诸位的大驾光临。若有幸往生净土,就等于是从此端上了铁饭碗,大家再也不必为现世的不平等问题而争吵不休了。在那个世界,我们可以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再也不用担心退转,在阿弥陀佛的亲自指导教授下,我们离最终的平等,仅是咫尺之遥! 但愿我们人人都能早日获证最高的、最妙的、最胜的、究竟的、永恒的平等! (2009年7月18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其它法师讲《中阿含》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