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B 二、须达哆经--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中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B 二、须达哆经


 下载DOC文档  



二、须达哆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须达哆长者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须达哆长者说施心差别,并不是有关于粗妙之物的问题。其次为比较福田,并以过去曾为梵志的大长者随蓝(人名)作喻,所谓布施凡夫、四果、辟支佛,乃至如来,不若布施四方的僧舍;又不如受皈依、行慈心,更不若修无常观!

  这部经典重点所讲的,就是布施之心的差别问题,而不在于布施物的好、差与多、少。我记得在《金刚经》,也讲了有关布施的差别之事。在第八品中,有这样的经句:“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在该经的第十四品中,提到了“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在《四十二章经》中,也谈到了布施的差别。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结合这部《须达哆经》,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对于布施的差别上来讲,都是一致的。我们在习惯上,常将布施分为三种,即财施、法施与无畏施。这个“财”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价值货币,固定资产,同时还包含着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供养。因此财施是比较偏重于物质性的,而法财则比较偏向于精神方面。至于无畏施,实际上也是属于法施的一部分,但是从层次与难度方面来讲,似乎比法施更为殊胜一些。有人将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列为无畏施范围,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个人观点是无畏施主要是偏重于心理疾病的慰疗。比如说有人的经常做恶梦,或者有的人思想包袱很重,或者说有的人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比如说被某种“暗物质”所纠缠),凡此等等,如果我们去为人家排忧解难,就属于无畏施的范畴。不过无论是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我们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领才行。比如说财施,需要有布施的动力,有的人只进不出,一毛不拔,哪怕是落下的一根头发也不舍得扔掉,这种人就谈不上财施了;至于法施,需要对佛法有所了解,有所实证,运用善巧方便与人说法,劝人为善,一心向佛,然后按佛所说的去实证实修,那才叫真正的法布施。不过当今比较注重财施,大家都希望施主能多捐点现大洋。振兴寺院经济本身没有错,若为了经济而忘记自己的使命,便是末端之弊。近年来,对于佛教的商品化与拜金主义早有非议,有人甚至主张将佛教进行一次新的改革(刘大生:《中国需要一次佛教改革》,《南方周末》,2009.7.16.)。那么中国佛教到底需不需要改革,倘需改革,那么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又在哪儿呢?这个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还是回到本经的内容。话说有一天,须达长者闲来无事,便到自己布施给佛陀的祇园精舍去探望佛陀。佛陀见老居士来了,自然是十分欢喜。待宾主落座,几句客套话过后,佛陀便问道:“居士家颇行施耶?”其实须达长者以乐于布施而著称于舍卫国,他同情弱者,对那些孤独鳏寡者更是体恤有加。对于这些,佛陀难道不知道吗?当然是知道的。佛陀话的意思是说:“老居啊,最近还在广行布施吗?”

  须达长者很是低调,做了好事后不喜欢声张。他答道:“唯然世尊。家行布施,但为至粗,不能好也,糠饭麻羹,姜菜一片。”他的意思说,我布施的都是些不怎么好的东西,也就是一些粗茶淡饭而已,没有什么好表示的。

  佛陀听后说:“老居士你客气了!其实布施粗食与妙食(好饭好菜),所获得的善报都是一样的。”佛陀的理由是:“若行粗施(或妙施),不信施、不故施(不随时而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他施、不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饮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相反,若粗施(或妙施)时,“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饮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

  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至心”与“不至心”的关系。所谓“至心”,就是真诚之心,至诚之心,恭敬之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了佛陀的“布施观”,即布施饮食,不在于饮食本身的好坏——粗食与妙食,从本质上讲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填饱肚皮,滋养色身嘛。这个目的达到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好坏之分呢?但是一个是“至心”,一个是“不至心”,这二人差别就大了。就是说,我们在行布施时,如果心态不好,勉强为之,或虽然布施了,但是心里面很不舒坦,甚至怀有一种救世主般的贡高我慢之心,那样不仅引起受施者的反感,而且还会使自己布施的功德,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功德可言。那么如何做才算是“至心”呢?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怀有崇高的佛法信仰,要随时随需布施,要尽量腾出时间,亲自将双手捧到受施者的手中;此外,还要作些思惟与观察,就是希望受施的对象能够早日脱苦达乐,希望他们都能够衣食才忧,安居乐业,最后都能够获得好的归宿。佛陀在这里所讲的,就是指我们平常所说“功德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佛陀讲到了自己过去世的一些事情。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中一位大富翁,名叫随蓝。看样子,他家资丰厚,生活充裕,其“极大富乐,资财无量,封户食邑多诸表宝,畜牧产业不可称计”。虽说他家产富可敌国,但他并不吝啬。相反,他却是行布施从不计成本,所谓“碎金”、“碎银”、象马牛羊、精美饮食等等,作了不计其数的布施。可以说,这位随蓝长者布施所获得的功德,可谓获福无量,无可称计!

  在受施的对象方面,佛陀共分成十一个次第:

  (1)布施给一个普通的凡夫,此布施为最胜;

  (2)若布施给一个须陀洹,此施胜于普通的凡夫;

  (3)若布施给一位斯陀含,此施胜于布施给须陀洹;

  (4)若布施给一位阿那含,则此施胜于布施给斯陀含;

  (5)若布施给一位阿罗汉,则此施胜于前面的阿那含;

  (6)布施阿罗汉,则没有布施给一位辟支佛殊胜;

  (7)布施辟支佛,则不没有布施给如来殊胜;

  (8)如果有人作僧舍,然后将布置一新的僧舍布施给四方的比丘,则这种功德比布施给比丘们饮食殊胜;

  (9)布施给佛及僧众们饮食、僧舍,与满心欢喜地皈命于佛法僧三宝相比较,则后者更为殊胜;

  (10)如果有人为了一切众生,而行于慈心,此种布施相对于前面的所有布施来说,则更为殊胜;

  (11)如果有人能观察到诸法为无常、诸法为无我、诸法为苦、诸法为空的话,那么这种功德与前面的一切功施功德相比较,则最为殊胜,此乃最高殊胜!

  从上面的十一种殊胜我们可以看出,从布施给普通的凡夫,到接受佛法的教导,它们实际上是一个逐渐递进的关系,即一个比一个殊胜。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一下归类,即从(1)至(8),属于财布施的范畴(包括饮食、衣服、卧具乃至房屋僧舍);而(9)到(11),则属于法布施的范畴。从第(9)条的皈依三宝开始,第(10)条的“慈心”——即我们平常所讲的慈悲为怀,想他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偏重于精神层面),再到最后一条的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实证实修,从而领悟出无常、无我、苦空等道理,最后修证圣果,这种自我修持所获得的功德与福报,可谓无以伦比,最为殊胜! (09.07.23)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杂阿含     


其它法师讲《中阿含》

宽运法师讲中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