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中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七)~B 二、五支物主经(179) |
|
二、五支物主经(179) 说法地点: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五支物主、外道沙门文祁子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外道沙门文祁子,对于佛弟子五支物主说:如能成就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等四事的话,就是第一善,就是无上士,而得第一义,为质直的沙门。佛陀曾闻此,佛陀乃说:这是婴儿也能成就之事。佛陀更为五支物主说何者为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以及其从何而生,何处而灭,何处而败坏,乃至如何行灭等说。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叫“五支物主”。“五支”是人名;“物主”是职业称呼,大约是从事着工匠之类的工作,而这个名叫“五支”的工匠在工匠界小有名气,算是工匠们的领班(或领军人物),故称其为“物主”。 有一天大清早,五支先生准备去拜望佛陀。走到半道,忽想起佛陀以及诸比丘可能正在宴坐之中,于是就顺道去了一趟外道所居止的园林——类似情形我们在经中比较常见。此园林中居住着一大群外道份子,为首的名叫文祁子,据说有些本领。待五支物主落坐之后,文祁子先生便向物主宣扬自己的那一套说教。这套说教的核心是: “物主!若有四事,我施设(记说)彼成就善、第一善(最善)、无上士(最高修行境界),得第一义(最高真理)、质直(质朴而正直)沙门。云何为四?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物主!若有此四事者,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对于如何成就最高的道业,这些外道们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做到四件事就可以了:第一,身体上不要去干坏事;第二,口中不要说坏话、脏话、骂人的话;第三,要从事正当的生计职业,偷鸡摸狗、男盗女娼的事情不要去干;第四,不要动邪恶的、害人害己的念头。文祁子的观点是,如果把以上四件事情都做好了,那么就可以获得最善,能够获得最高真理,能够获得最高的修行境界。能够如实而行的沙门,就可以被称作质朴而正直的沙门(品行端正,堪为人师)。 那么文祁子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如果单从内容方面讲,能够做好四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在当今世风不太好的情况下,能够把身口意三方面把握好,着实不易。但是文祁子说如果将此四事做好,便可以成就无上真理(修行境界),则显得十分荒谬了。就连老实巴交的五支物主听了,心里也直犯嘀咕:这种说法好像不对头吧?成就无上士,得第一义,就如些简单?但是他当面又不好多说什么,只好“不是不非”,不作任何评价,便起身告辞,诣往佛陀之处。因为在他的眼中,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无上士”,他要请佛陀予以评判。 佛陀在听完了五支物主的述说之后,显得啼笑皆非。他说,如果事实真的像文祁子说得那样,那么就连婴儿都可以做得到的,更何况出家修行的沙门梵志?佛陀说:作为婴儿,他们不会去身作恶业,口作恶言,根本谈不上邪命,更谈不上什么恶念。如果按照文祁子的四条标准,那么成就第一义与无上士,婴儿可谓是最佳人选,因为婴儿不可能去违犯四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祁子的说法实在是荒谬至极,漏洞百出。 对于文祁子的“四事”,即“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佛陀也并没有彻底地否定它,而是承认此四事是“成就善”和“第一善”,然而它们绝非无上士,也不得第一义,更不是什么“质直沙门”。佛陀的观点是,对于身业与口业,用戒来加以约束;对于念,用约束心的方法来予以解决。因为恶念、善念从心而生,把心的问题解决了,念的问题出将迎刃而解。 1、何谓不善戒?不善戒从何处而生,又在何处而灭?在何处败坏无余?如何灭除不善之戒? (1)不善的身、口、意三行,谓之不善戒。 (2)不善戒从心而生,在身口意方面得以消灭;若心有欲、有恚、有痴,不善戒生。 (3)圣弟子舍三不善业,修三善业,此不善戒得以消灭败坏无余。 (4)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持,可灭不善戒。 2、善戒从何而生?善戒从何处而灭?善戒从何处败败无余?如何灭除善戒? (1)与不善戒相反,善戒即为身、口、意三者皆为善业。 (2)善戒从心而生。 (3)若圣弟子行戒不著戒,此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 (4)若多闻圣弟子勤观四念处,即灭善戒。 3、何谓不善念?不善念从何而生?不善念从何而灭?不善念在何处得以败坏无余?如何灭除不善念? (1)欲念、恚念、害念,是谓不善念。 (2)不善念从“想”而生——众生因欲界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应,即有产生什么样的想,便会与什么样的境界相应。 (3)若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此不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 (4)修习四念处,可灭不善之念。 4、何谓善念?善念从何而生?从何而灭?在何处得以败坏无余?如何灭除善念? (1)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谓之善念。 (2)善念亦是从“想”而生(想有多种、无量种)。 (3)若多闻圣弟子乐灭、若灭……成就四禅,此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 (4)修习四念处,可灭种种善念。 对于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佛陀提出了运用“慧观”来对它们作深入的观察。无论是善戒、不善戒(身、口二业),还是善念与不善念(意业),它们只能说局限于“善”与“不善”之间,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层次,与初禅乃至四禅,甚至更高层次的禅定(四禅八定),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纠缠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事实上围绕这些枝末细节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相反,它还会陷入一些奇形怪状的边见之中(抽象的、空洞的纯思惟说教)。退一步说,就算搞清了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恶),然后弃恶行善,命终之后顶多获得上生天界、享受福报而已,并不能解决生命中的实质性问题。而修行之路的正确做法是:修行八正道(八支圣道)。八正道的最高级是“正定”,当我们达到“正定”时,一切问题便变得毫无悬念,眼前便朗然开阔:“贤圣弟子心如是定已,便解脱一切YIN、怒、痴”。如果在八正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修习无学的正见与无学的正智(即所谓的十支圣道),便可以成就阿罗汉的果位。 当我们成就阿罗汉的果位时,此时才有资格被称作“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09.08.23)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其它法师讲《中阿含》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