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中阿含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6) |
|
漫说《中阿含》(六十) (卷六十) 一、爱生经(216)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梵志、波斯匿王及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了失去爱儿而愁忧的梵志开示:爱生时,便生忧戚。那位梵志则说爱生时,会生喜心乐,而不生忧戚。此事曾传入波斯匿王之耳,王不能了解其故,就听从末利皇后之言,而派遣那利鸯伽梵志,去佛所问询其义。佛陀就援引母失爱儿以致疯狂之例,强调爱生则忧生。王闻后了知其义,而为优婆塞。 我们时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即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这种说法一般是针对男子而言。少年丧父,无有依怙,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自然是凄苦十分;若是少年时父母皆相继亡故,更是雪上加霜,幼年即倍尝艰辛。比如说韩退之,自幼父母双亡,靠兄嫂抚养成人。当其失意时,便发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关”的悲凉慨叹。而中年丧妻(女人是“中年丧夫”),上有老下有小,年纪不上不下,正是吃苦受累之时。此时亡丧配偶,自然也是举步维艰。若老年丧子,那是白送人送黑发人,自然也是伤神黯然,失魂落魄。而本经中所讲的,正是梵志丧子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家境还不错的梵志,夫妻俩一直是膝下无子。后来终于在垂暮之时,喜得贵子。这位梵子自然是欣喜若狂,“心极爱念,忍意温润,视之无厌”,可谓越看越喜欢。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这个小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忽便命终”。如此一来,那个梵志便愁忧不已,终日茶饭不思,“不著衣裳,亦不涂香,但至冢哭,忆儿卧处”,可谓痛心疾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这位梵志自从小儿去后,家中所有事务一概无心打理,终日六神无主。 有一天,这位梵志无心打采地四处游荡。后来别人就指点他,据说佛陀可以医治心病,排解烦忧,要么就去拜会一下佛陀,或许能给予些慰藉。于是这位梵志就来到祇园精舍,向佛陀诉说着自己心中的苦闷。 佛陀听后,对梵志是多加宽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然后佛陀开导他:“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这句话是全经的经眼,也就是本经的中心观点,也是佛陀的一贯主张。“爱生”,是指爱恋之心一旦生起。如果我们心中一旦生起爱恋,那么就会带来无尽的麻烦,也就是会生起“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因此佛教主张断除爱念,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爱念不除,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解脱问题。 这位梵志一开始见到佛陀对他表示同情之情,心里多少有些安慰。当他听到佛陀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这句话时,心里便十分地不舒服。他心想堂堂的佛陀,如此伟大的佛陀,怎么能这样说话呢?这不是在我的伤口上撒盐么?于是他对佛陀说:“瞿昙!您怎么能这样说呢?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就是说,当爱恋生起时,我们便会心生欢喜,不可能心生烦恼。 这样一来,梵志与佛陀的意见正好相左。佛陀再三说爱生便会生烦忧,而梵志却再三说爱生便会生起喜乐。结果这个梵志便一声不吭,“即从座起,奋头而去”,掉头便走,连个道辞的客气话也不讲,心里十分气愤,也十分不服气。 从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舍卫国的祇园精舍当时并不是建在穷乡僻壤。随着佛教事业的高度发达,结果形成了以祇园精舍为中心的、已经初具规模的市镇区。在精舍的周围,有各种商铺、饭馆,还有一些娱乐场所,商业贸易的繁荣局面已初具雏形。因此当这位梵志从祇园精舍出来之后,迎面见到了很多市井游民在玩掷骰子游戏。这位梵志见了后,便上去凑热闹。大家你来我往,彼此都开始熟悉。于是梵志将他在佛陀面前所听的那番话,如实向那些“博戏人”讲述,请他们帮帮评评理,到底是佛陀说的正确呢,还是梵志说的正确?那些市民们都为梵志感到不平:“梵志,当然是你说得对的啊!当知若爱生时,生喜乐心——这是常识嘛,连小孩子都晓得的。”结果这些无聊市民们开始嘲笑世尊,说世尊不通人情,并将此事广为流布,弄到最后,连城中的波斯匿王也知道了此事。 波斯匿王那时虽说对佛教有些好感,但是并未产生信仰。可是他的夫人——末利皇后却是位虔诚的优婆夷。这位末利夫人,便是释迦族摩诃男与家中一婢女所生的女儿,后来释迦贵族身份嫁至拘萨罗国,被立为王后。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所生之子,便是后来的灭掉释迦族的毗琉璃王——这些都是闲话,这里不多说。 话说波斯匿王听到佛陀说的有关“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这段话时,也深感不理解——这是有违常伦的话呀,那位大沙门会说出这种话?他也不好贸然下结论,便去问自己的王后,以求验证。王后听后,说:“大王,是这样子的呀,佛陀所说一点儿也没错。” 波斯匿王听后,不以为然:“闻师宗说,弟子必同。沙门瞿昙是汝师,故作如是说,汝是彼弟子,故作如是说。”国王的意思是说,那个瞿昙是你的老师,你是他的弟子,弟子当然要替老师说话啦! 末利皇后听后,说:“大王!你如果不信,你可以亲自去问问,或者派个使臣去问个究竟。” 于是波斯匿王以问候佛陀为由,曲折地向佛陀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当佛陀知悉使臣来意之后,便答道:“这段话我的确是说过的。” 使臣也表示不解,请教原由。佛陀举几个譬喻予以解答—— 1、“若使有人,母(或父亲、兄弟姊妹)命终者,彼人发狂,心大错乱,脱衣裸形,随路遍走,作如是说:诸贤!见我母耶?” 2、“昔有一人,妇暂归家,彼诸亲族欲夺更嫁,彼女闻之,即便速疾还至夫家,语其夫曰:‘君!今当知我亲族强欲夺君妇嫁与他人,欲作何计?’于是,彼人即执妇臂,将入屋中,作如是语:‘俱至后世!俱至后世!’便以利刀斫其妇,并自害己。” 结论——以此上二譬喻可知:“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使臣闻后,深以为然。却后返回王宫,将此事如实向国王禀报。波斯匿王便对末利皇后说:“原来这位沙门瞿昙的确说过这种话的。” 末利皇后闻后,与波斯匿王进行了一番对话: 问:“王爱鞞留罗大将(后来的毗琉璃王)耶?” 答:“实爱。” 问:“若鞞留罗大将变易异者(一旦遭遇不测死去),王当云何?” 答:“末利!若鞞留罗大将变易异者,我必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问:“王爱尸利阿荼大臣(为王得力大臣名),爱一奔陀利象(王所乘大象),爱婆夷利童女(国王女儿),爱雨日盖(摩诃男与婢女所生的女儿名),爱加尸及拘利国耶?”(说明:1.在本经中,“爱雨日盖”与末利夫人似乎并非同一人;2.此时加尸国已被拘萨罗国所吞并,成为拘萨罗的版图。) 答:“实爱。” 问:“若加尸及拘萨罗国变易异者,王当如何?” 答:“末利!我所具足五欲功德自娱乐者,由彼二国,若加己及拘萨罗国当变易异者,我乃至无命,况复不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 问:“于意云何?为爱我耶?” 答:“我实爱汝。” 问:“若我一旦变易异者,王当云何?” 答:“末利!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最后得出结论—— “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波斯匿王此时才真正搞明白,佛陀所说乃真实不虚,世间爱恋(念)一旦生起时,所引发的“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可谓无穷无尽,连绵不绝!至此之后,波斯匿王对佛陀开始推崇备至,对佛法生起甚深信仰。 对于此经,如果详加分析,非洋洋数万言无以道清。就此打住,未尽之意,以后若有机会,再来慢慢品赏吧!(界定,09/10/15,南海普陀山)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其它法师讲《中阿含》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