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定法师所有开示-> 界定法师开示中阿含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下载DOC文档  



  五、见经(220)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主讲人员:阿难尊者

  参加人员:异学梵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阿难尊者为一位异学梵志说:如来并不一向都说世间为有常无常,以及如来之终不终等问题。

  佛陀住世时,如果比丘或者梵志异学对佛学问题产生疑问时,可以当面向佛陀请教。佛陀灭度后,人们有问题时该向谁请教呢?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阿难常随佛陀左右达二十余年。弟子们此时如果需要解疑释惑,可以说阿难是最有资格来回答了。于是我们在《八城经》中见到八城居士,为讨教问题而四处打听阿难的去处,可知阿难在信徒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地重要。

  在这部《见经》中,值佛陀灭度未久,阿难居止于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有一位梵志异学,据说是阿难在俗家时的好朋友。他专门找到阿难,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

  梵志问:“所谓此见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沙门瞿昙知此诸见如应知耶?”

  实际上梵志所问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是列举了好几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范畴:

  (1)世间是有常的,还是无常的?

  (2)世间有边的,还是无边的?

  (3)生命(我)与身体是一体的,还是非一体的?

  (4)如来灭度后,是继续存在呢,还是从此再也不存在了呢?

  (5)如来灭度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

  梵志问阿难道,佛陀住世时,对于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是持何种观点?

  我们若细细分析一下,上述五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因为这些问题实在是太抽象了。比如说,佛不会受到六道轮回的影响,但是佛灭度后,究竟哪儿去了呢?有的人说是居于常寂光净土,但这种净土到底在哪呢?我相信也没有人讲得清楚。又比如极乐世界,其究竟是一个实体存在,还是一个虚幻的心理空间?“十万亿佛土”,是物质距离,还是思惟上的距离?这些问题若打破砂锅问到底,相信谁也回答不了。

  那么,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实际上是伪命题,即“边见”),佛陀作何指示?阿难的回答是:“所谓此见,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舍置除却,不尽通说。”意思是说,佛陀对于这些问题,是不予回答,不作任何表态。这倒不是说佛陀在刻意回避问题,而是这些问题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假命题,因为其大前提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从这部经文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示,就是对于那些子虚乌有的、动机不良的、根本不成立的伪问题,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理会。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禅宗的所谓“话头”、“公案”。如果我们对这些公案进行细致分类归纳后,便可发现,提问者所提的一些问题,都是些很难回答的刁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虽说被提问者心知肚明,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却难以用言语来准确表达,或者说一旦落入语言,便会产生谬误或纰漏。因此中国禅师们很有智慧,便创造了“参话头”、“不立文字”,甚至采用“棒喝”的方式。这种独特的回答问题的方式是否契机契理?我想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论。但总得来说,只要使提问者能有所收获,“若有所思”或“若有所悟”,甚至言下大悟,那么也就皆大欢喜,功德圆满。当然,禅宗的所谓“公案”也要适可而止(即“度”的把握)。如果大家都来推波助澜,动不动就来一句“话头”,以“棒喝”为开心果,那么就失之滑稽,变得索然无味了。

  (界定,09.10.17.于南海普陀山)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定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界定法师讲长阿含     

界定法师讲杂阿含     


其它法师讲《中阿含》

宽运法师讲中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