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受支--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印良法师所有开示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受支


 下载DOC文档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受支

  受支,是依据触支形成的众感觉,即在外境、根、意识三者和合的基础上增长起来的人生感应,即能受到外境的影响至爱支之间所有感应。感受支分为苦感、乐感和不苦不乐感三者,所有感觉都归纳于此三感应。
  受支有两种划分,其一分为眼识相应受、耳识相应受、鼻识相应受、舌识相应受、身识相应受和意识相应受六受。另一划分为身苦受、身乐受、心苦受、心乐受以及舍受五受。
  佛法所谓的神识是极顽固的分别心或烦恼心,包含了苦感,也有乐感,还有不苦不乐之感。一切忘心都是无明所为,这些忘心都有相续的、分别的、让人烦恼的、不自在的感应,但其本质是空性的,称为明心。大圆满特别注重指点心性法。所谓的指点心性是让人明白忘心与真心的关系和区别,若不懂忘心就证悟不了真心。所谓的真心就是佛心,也是忘心的本来面目,他从未受过任何污染。不管进行超度法也好,修持中阴也好,若不懂神识的本体,便无法进入到其他门类。
  受支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因为有了触,就会产生痛苦、快乐、非乐非苦三种感受,这三种感受就称之为“三受”。
  所谓“受支”,是指从两三岁左右开始,直至行持非梵行之间的这段时间。在此期间,孩童已经可以区分痛苦、快乐、非乐非苦三种感受。比如,因为他知道这是热水,如果摸了就会烫手,所以就不会去接触滚烫的开水。也可以说,通过接触外境所产生的痛苦、快乐或者非苦非乐的感受,就叫做“受支”。
  这是我们理解“受支”的字面意义。佛学缘起印度,我们能够看到的佛学著作,都经由汉学先哲大智们翻译而得,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佛学文化的时候,把汉语言文学和汉字的音、形、义同佛学原始教义充分的区分、归纳、甄别。只有这样才能在佛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我常常要把概念搞清楚的原因。
  我们还是解决受支的概念问题。十二缘起的第七支受支,就是以根境识和合分别三种境为因缘,随即相应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以触生受无法避免,如果触之后不生受,缘起就不能成立。缘起是此有则彼有,取境之后,受便随之而来,而且取了可意境,就生起乐受,取非可意境生起苦受,取中庸境现前舍受,丝毫不会错更不会乱。
  比如,高度近视的人观看书,没有戴眼镜,看不清书上的字,这时以触会产生苦受,如果戴上眼镜,能够清楚地看到字了,心里欢喜乐受就会随之生起。因此,当境现前时,由分判了别,随即就会引发受,而且分判何种境,分判得是否清楚,直接决定了受的状态。再比如,蒙古人听汉人说话,虽然根境识和合了,但他无法判别话义,以这个触会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如果判别得知这是骂他的粗话,苦受就随之生起。还有,品尝一道好菜,鼻根、识与菜的香气和合能分别香,尝在口里能分别味,这时乐受就会生起,如果患重感冒,对味香不敏感,乐受就不强烈。这就是受支的缘起规律。
  以前世的烦恼和业,我们的身心天天会有很多感受,饥寒引生苦受,生活舒适就起乐受。有人流浪街头,睡在漏风的房屋中,这些不悦意境界以他的自业所显现,心识了别之后,苦受升起。这都是过去无明缘行熏发了种子,以种子力而自然引发起来,没有那种无明、行和因位识,想显现也不可能。比如,忽然胃病发作,身根、身识和体内的境界一和合,就生起疼痛的苦受,而这份苦受,别人根本无法代替,这就是因缘起而受。
  十二缘起图中,受是用箭刺入眼球表示。眼睛很敏感,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别强烈,以此显示受的行相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
  大家知道,佛学亦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特色。用己之长,补彼之短,并无高下之分。用禅观来阐释十二缘起别有一番“风景”。
  禅观以戒定慧三学为纲领。戒、定保障身心根器的清净,重点在离欲恶不善法,不为现在惑恼所染,故摄属于爱、取支。
  慧是在戒定清净身心下,从现前生命情境入观无我,所谓观五蕴无我或四念处无我。理论上,从识支到取支之现前的惑苦,都可做为入观无我的所缘境,但具体操作上,则以观察受支深处生命主体之“我受”为方便,证入无我智。
  佛学主张认识和实践结合,不为认识而认识。主张学以致用,是学习方法的一个典范。
  佛学主张不同的人有不同认识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有不同的认识途径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就为后人如何学习提供了一个借鉴。这就是人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才能有所收益。这也是佛学的贡献。
  禅宗的一心三观论,对于认识的作用,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划分,都十分有建树。这就是一个人当运用智慧,正确认识万物,掌握万物属性,掌握万物客观规律以后,正确认识一般和个别事物的关系,了解事物的个性就有了“方向感”,就可以既能从总体又能从个别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受支,便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就是佛学认识论的基本学术观点。
  有了触就有了痛苦、快乐的感受,这些苦乐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从能够辨别苦乐感受的因开始,逐渐成长,直到造业之前的这一阶段。
  从受缘支起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这仍是个因果的关系。

  三受伴揽三途苦

  三学救拔三界徒

  三观禅心道方向

  三世受缘无厘头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印良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