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白云禅师所有开示-> 白云禅师开示般若经 |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波罗蜜行 |
|
大般若经要解——波罗蜜行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一个单元,要介绍的是“波罗蜜行”。 波罗蜜行含盖很多内容,包括了六波罗蜜的行法及对治法,此外还涉及九十波罗蜜,不过还是以“波罗蜜行”为一个单元,六波罗蜜的“行法与对治法”另作一个单元来谈,因为九十波罗蜜要分好几个单元,所以可能要用很多的时间来谈。 之前已介绍了波罗蜜的意思,单纯的波罗蜜是指一种方法,如果谈“波罗蜜多”,它的范围就扩大了,因为它涉及到六波罗蜜或是九十波罗蜜,而波罗蜜多的“多”字,并不是指多少的多,如果以梵音来发音,其实波罗蜜多不能称作“波罗蜜多”,应该是“帕尔蜜陀”,因此波罗蜜和波罗蜜多,两者的意思便不相同。 “波罗蜜”在佛学辞典上,翻译成“到彼岸”,但“到彼岸”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说?以人而言,此岸是娑婆世界,是个苦的世界,而彼岸也不只是讲极乐世界,因为凡所有的佛世界都是乐的世界,在佛法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离苦得乐”,告诉我们怎样出离娑婆世界之苦,以到达佛世界的乐。所以,波罗蜜如果直接翻成“到彼岸”,只是名相上的翻译,并没有说出到彼岸的方法。 到彼岸一定有其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去面对?因此,波罗蜜翻译成“方法”,反而容易把握,好比:六波罗蜜中有“施波罗蜜”,是说明布施的方法;“戒波罗蜜”是谈怎样庄严戒行的方法;“忍波罗蜜”谈如何在苦的环境中安忍的方法,须知只提到波罗蜜是不够的,“波罗蜜”只是个概念,一定要提出它是什么样的方法;比方谈“精进波罗蜜”,说明了“到彼岸”不仅有道理,还要有方法,怎样以精进的修养,能够离苦得乐,提出的是精进的方法,称之为“精进波罗蜜”。 未谈波罗蜜的内容之前,先须了解波罗蜜的概念。所谓波罗蜜行,“行”是一种行法或修行,其中包含了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所以,波罗蜜行于因果而言,“行”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造作势必有完成的因,才会得到什么样的果;这是行的因果关系;比如说:这个“行”是清净业的话,那么所得当然是道的果,绝不可能从业上去修养,所以说造作业因,必得业果!至于“行”是以行法而言,除了因与果的关系,还有因缘法则,为什么?假使以清净业来说,事实上是清净过去业的因,如果现在欢喜承受业的果,就是在清净业;同时在清净业的当中,现在是在造作业的因,同时必受未来的果。因此,清净业因,得到道的果,有一种果与因的关系存在,也就是清净业的因,自然业的果报就能化解掉,而在承受业的果报的同时,又能修行道,建立道的因,当然未来得到的是道的果。 所以说,清净业的因,最后得到的是道的果,但也不能完全以这种方式看,因为这违背了因果定律的说法,为什么?所谓“如是因得如是果”,造作业因当然得业果,如果现在清净业因,那就得业果吗?这在因果律上很容易造成误会,所以要留意,佛法不能只从一个开始到一个结果来论事,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因为过程中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因缘法则的问题。比如:一个业的因,所缘是业的话,得到的当然是业的果;如果所缘改变成道,当然得到的就是道的果,怎么说?当业报显现时,就是承受过去业作的因,现在在承受果;如果涉及的缘仍是业,那就会随业再造业,举例来说:两个人在争吵什么,如果以因果关系来看,可能是过去两人曾经结了一些业的原因,现在才会发生业的果相,但也不能肯定这就是业的果,为什么?因为,也可能以前没有造过此因,现在会呈现这种业相,是现在所造的业因,这就可以发现:为什么以前我在解释因果时说:有一因一果、有一因多果、有多因一果,还有多因多果的差别。 因此,随业再造业,这当中的缘是业的缘,不是道的缘!所以修行需要法缘或者善缘,什么是法缘?又为什么需要善缘呢?如果过去与某人有过恶的因缘,即使缘是业的话,也还有善与恶的缘,如果过去是恶,现在可以改变为善的因,为什么?现在再造作,现在虽然显现的是恶的果,但只要愿意欢喜承受这过去的恶因(现在的恶果),不再以恶因、恶果、恶缘去对付对方,改变成善缘,未来也就没有恶缘了。相反的,现在造的因是善因,将来得的是善的果,这当中就有一种缘的变化,这是依于业来说。所以,恶的因,本来要承受恶的果,若以善缘,也就是道缘或法缘来面对,就不会随业再造业,将来得到的自然是道的果。绝不是因为两个人吵架,就认为那是过去曾经造的道因,现在再造作,得到的反而是道的果,如此一来会乱了因果律。 所以,佛法谈因到果,不要忘了其中还有一个过程可以调理自我,否则就无道可修了,反正业就是业嘛!没有办法呀!那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修行办道?就是因为以前的因虽然不能改变,但在承受果报的时候,缘可以改变,缘一改变,现在再造的因当然就可以改变了;但这就得靠修养的力量,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一个善缘,或者道缘、法缘就算了;可见,要转业成道,这个“转”是要靠修养来的,绝不是空口说:好了!过去我们曾结恶缘,现在以道来圆满!即使你愿意,对方还不一定愿意呢!甚至对方愿意,自己还不愿意。可见,一切在乎修养,如果把握这个道理,会发现波罗蜜行不是一个单一的“离苦得乐”,为什么?因为单一的离苦得乐,会成为“我现在很苦,学佛就可以得乐”,那未免把波罗蜜当成武器,去消灭那不好的偏差见解了!这也是我经常提到的:学佛不要把佛法当武器,把现实当敌人,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发现:要到彼岸要有方法,方法中又涉及到因果关系、因缘法则,如果舍弃这些,只想离苦得乐,念佛就一定能往生、离苦吗? 苦为什么一定要受报?因为人带着业来世间,不管是善的乐报或苦的恶报都得承受,唯有业净了才能显道。虽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比较简捷的方法,可以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来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就有一个这么优惠的条件──可以带业往生。因为过去的业你不知道,所以特别强调带业往生,但绝不是带现在的业,是带过去的业,一旦发愿要去西方净土,之后再造的业是都带不走的,必须等果报尽了才能走,所以,带业往生,绝不是一边修弥陀净土法,一边造业,认为反正业可以带走!那就不合乎佛法了,这点一定要明白。 “到彼岸”就是离苦得乐,要离苦得乐一定有方法,涉及到方法,除了有因果关系,还有因缘法则,这是一个基本的要领。至于谈波罗蜜行的“行”,就是行法,是修行的方法,但修行干什么呢?又回到前面所说的“到彼岸”了!为什么要到彼岸呢?因为娑婆世界是苦的这岸,我们要依修行的方法,才可以离开苦的此岸到达乐的彼岸,尤其须把握:乐的彼岸绝不单指极乐世界,凡佛的世界都是乐的彼岸!比如:有的人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要去东方琉璃世界,当然十方世界具有百千万亿佛的世界,所以,凡是佛的世界都是乐的世界,若说离开娑婆世界,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往往在佛教界最容易造成误会,问题在哪?就是宣扬弥陀净土的一些人,他们认定了除了极乐世界外,好像就无路可走,这是很大的错误。 所以,如果不懂得佛陀的道理与方法,就会变成自我意识,成为“人法”而不是佛法了,但为什么这么多修弥陀净土的,还特别强调离苦得乐就是到极乐世界?因为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于演法开示时,特别推荐极乐世界,在大藏经里有三本经典,可找到它的资料,其它的佛国净土,佛陀并没有专门的经典推荐,因此我们要把握的是修行的方法,如果对经典不了解会造成问题,比如:经典所谈的谛义,具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对象,就是这部经是对什么样的人说的?一个是法的问题,是说什么样的法?再者一定有比喻。所以一部经,有专门对什么人说的、有专门说什么法的、还有专门以比喻来说法的,那就可以发现:专门对人说的,大部份在谈什么;比如:“弥陀经”是对人说的,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说的,告诉你有一个极乐世界,如何、如何,可是它没有说法,那么法在哪里?就在“观无量寿经”里。 “观无量寿经”涉及到法,因为要去极乐世界一定有方法。那么它的比喻呢?就是讲九品莲台,四十八愿等这些例喻;如果以其它的经典来看,“法华经”几乎是八位不同的菩萨在谈人的问题,再看“楞严经”是专门说法义的,还有“譬喻经”、“百喻经”,专门举例来说明法义,此外还有“华严经”说事,那是针对“对象”来说理,也是在说法,所以,“华严经”是以无碍的‘华藏世界’为喻,因此在一部经里,有时具备三个条件,有时候一部经只说一个,有的说事不说理,有的说理但不一定有譬喻。 可见,以修行的方法而言,有的人认为一辈子看一部经就够了,其实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以十大学派来看,各大学派告诉我们一些经典、论典,甚至可以找出有经有论,还举很多有成就的人为例子。这三者如果不完整,那就遑论修行的方法了!若以禅宗来说,是方法,那么十大学派里,哪些是专门讲人的问题呢?是“律宗”学派!那么十大学派的比喻在哪里?其实十大学派所有的论典,都有一部份是在说“比喻”,那是为了加强说明,而举证它的成就,这些必须要能把握。因此,如果谈一个名相,以一个比喻来说明,那就是举证,如此一来,“有事”、“有理”、“有结果”,这不就很容易了解了吗?这就是所谓的“人、法、喻”,因此我们谈波罗蜜行,也不能离开这三个条件。提到修行的方法,首先要问是谁在修行?当然是自己那个“我”,这就产生了人的问题;那么修什么法?比如:有六波罗蜜、九十波罗蜜都是法!比喻呢?好比:谈对治,如果一个人懈怠放逸,就可以用“精进波罗蜜”,那么是不是具足了“人、法、喻”? 可见波罗蜜行,行就是修行的方法,如果没有说明以上的道理和方法,以梵文的文法来看,会认为波罗蜜行应该是行到彼岸,但行到彼岸要怎么“行”?坐船?从桥上过?还是游泳?飞过去?所以,谈波罗蜜行,先要了解“波罗蜜”是什么?刚刚提到它的法义是到彼岸,没有错,但到彼岸须要有方法,有方法还不够,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到彼岸?如果是为了离苦得乐,那么为什么要离苦?是站在什么立场?这就涉及到人──人在娑婆世界受苦,凡是佛的世界都是乐的世界,比方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不是“人”、“法、”“喻”完整具足? 波罗蜜是“到彼岸”,谈“波罗蜜行”,“行”就是怎么去做,可见一定要有方法,还要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因缘法则,这些条件如果不完整,就不知道法在哪里?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佛法跟一个人的“我”没有密切的关系,那不叫佛法!这就是波罗蜜行的谛义,在概念上须把握的几个重点:一个是名词,从梵文到中文的涵意,以及下手的方法,还有下手的过程中,从因到果,例如:化解业因,一定要行道的因,才能得到道的果;如果化解业的因,缘还是业的话,那就是随业再造业,就不可能转业成道,这些都是要把握的地方,所谓波罗蜜行就是谈怎样去修行的方法,包括着手目标、方向以及举例、肯定的说明、最后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谈波罗蜜行的法要。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白云禅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其它法师讲《般若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