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印法师:念与念佛--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传印法师所有开示



 传印法师:念与念佛


 下载DOC文档  



念与念佛

传印法师

  佛法传世,两千五百余年,法门虽广,度人亦多。就中,最为契理契机,所谓“直就下凡阶上圣,不离烦恼证菩提”①莫过于净土法门最为切要。我等于娑婆世界为人,幸值佛法,幸得闻知净土法门,实可谓旷大劫来,殊胜因缘。
  《佛说阿弥陀经》云: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②
  善导大师云: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③
  又蕅益大师《题佛会偈》云:
  应痛盲龟常在溺,独忻孔木只今浮。④
  盖佛祖之意,明明揭示,吾人得闻佛法,已属不易;而得闻净土法门,尤属不易;闻而能信能行,则更属不易的了。佛语昭昭,祖言恳恳,佛恩祖德,丘山难喻。吾侪同仁都知道加倍地珍惜今生此遇。个人为勉励自己及诸有缘者实行,特为拈出“念与念佛”这一尽人皆知的命题,相为交流,就教于师友、方家。
  据净土诸经论,以及西天东土包括日本国的诸祖师垂教,净土法门之心要,在于信、愿和实行念佛。作为“报土”⑤的弥陀净土,我辈愚下凡夫之所以得以往生,仰信佛语、凭佛愿力、实行念佛,实为决定性的要素。善导大师云: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⑥
  又云:
  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应知。⑦
  被中国尊为净土宗十二祖的彻悟禅师说: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⑧
  所谓通途,亦即前提。所谓正宗,即是心要。前提,既是出发点,亦是终点。心要,即能有深信,便会有切愿;既有深信切愿,便自当能有实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等修持。所以,深信、切愿和实行,这三者是互动的,是一体的。通常所谓如鼎三足,不可缺一。
  在这里,应当加以强调的是:所谓信,是要深信,而非一般的肤浅的接受;所谓愿,是要切愿,而非一般的似有若无的希求;所谓实行,是要认真的、切实的修持,而非一般的悠悠泛泛的所谓修持。修持之所以不力,是由于愿心不切,愿心之所以不切,是由于信心不深。依净土法门而言,信愿行三者中,愿心尤须强调。此愿心中,既有自已所发“厌苦”、“欣净”⑨之愿;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⑩。特别是其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愿”。正是由于具有如是之功德力用,超越了佛法中“难行道”法门,乃得我辈下愚凡夫能够如愿以偿往生弥陀果报净土。
  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说: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因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⑾。
  这样千古不移的定论,应当奉为圭臬。
  中国目前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提出“与时俱进”的重要理念。佛教创自印度,传人中国,再流传于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发展至今,可以说,整个是“与时俱进”适应于各国、各地区的历史和结果。一般地说,有四种念佛,即: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如果说,魏晋南北朝,尚当“像法”前半期,根机犹有聪利之者,如慧远大师等所实行的念佛,或属观想或实相,成就念佛三昧;那么,届至初唐善导大师便极力提倡“持名念佛”了。在中国被尊为净土宗第二祖,在日本被尊为净土宗高祖的善导大师,真可谓是善于观机逗教“与时俱进”的先驱者和典范了。
  无论实行何种念佛,都离不开一个“念”字⑿。若从其字体构造,是由“今心”组合而成。今心,即现在心,或当下心,这便是“念”。这个念字,按一般解释,既为动词,亦为名词⒀。若以愚意,从“能念”说,即为动词;从“所念”说,即为名词。能所纵然看似对立,实则互不能离。除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以外,任何人都不能无念。如彻悟禅师云: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⒁ 。
  不论何宗何派何法,但论修持,便无不由此当前一念契人。天台家谓之“不思议境”⒂,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此念即由意根对法尘所生之意识,所以,不起则已,起则必属于十界中的一界。一念一界,亦即吾人心性的全体,所以有“百界千如”⒃和“一念三千”⒄的说法。
  由是可知,吾人现前一念,关系至重且大。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和无量的人生,无不由此一念开展而来。凡夫迷此一念,沦为生死;诸佛觉此一念,获证法身。基于斯事斯理,返迷归觉,无如念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18)
  《观无量寿佛经》云: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19)
  彻悟禅师开门见山地指出: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惟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惟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20)
  所以说,信愿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实为转染成净、超凡人圣的至要至妙的捷径。时至今日(“末法”时期矣!)完全可以说,若欲即生了办此事(超脱“分段生死”这一关,但生净土,便得不退故)者,非此莫属。
  中国和日本的净土宗祖师,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的光辉榜样。善导大师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每于佛前念佛皆胡跪合掌,非至力竭而不休!时虽寒冰的冬季,亦须是一直念至通身流汗。日久功深,成就念佛三昧。每念一声佛,则有一光,从其口出。世皆传为弥陀化身(21)。法然上人以念佛功德威力故,梦中感应与善导大师对面,秉承持名念佛之法,著《选择本愿念佛集》。其《念佛往生本愿篇》中,有释云:
  (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之所归也。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22)【此段说的也不错,但是否进行技术处理,请师父定夺。如处理,后面注释的序号注意更正】
  亦如彻悟禅师云:
  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23),本绝百非(24)。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25)
  窃以吾侪净土宗行者,应当如是信愿,实行念佛。
  普愿天下同仁:珍惜一已尊贵的生命,珍惜念念流注的时光,珍惜甚难值遇之佛法,珍惜殊胜易行的净土法门。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26),称佛名号。转娑婆为净土,化东方作西方。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注解:
  ①《卐续藏经》第62卷250页下《省庵法师语录》卷下《劝修净土诗》。
  ②《大正藏》第12卷348页上。
  ③《大正藏》第37卷278页中《观经四帖疏》卷四流通分。
  ④盲龟孔木:《大正藏》第2卷108页下《杂阿含经》卷15(406)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阿难白佛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⑤报土:《大正藏》第37卷250页中《观经四帖疏》卷一七门料简之第六:和会经论相违文中之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
  ⑥《大正藏》第37卷251上?经疏科文同⑤。
  ⑦《大正藏》第37卷251中下?经疏同上。科文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文。
  ⑧《卐续藏经》第62卷339页中《彻悟禅师语录》卷上?示众普说。
  ⑨厌苦、欣净:《大正藏》第37卷252页上《观经四帖疏》卷十?发起序。
  ⑩赞佛偈:中国佛教协会出版《佛教念诵集》。
  (11)《卐续藏经》第61卷653页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12)四种念佛中的“实相念佛”,虽如所谓能所双亡、念而无念。然而无念之念,实非无念。如《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而非曰无心。
  (13)藤堂明保编《学研?汉和大字典》461页上。
  (14)《卐续藏经》第62卷332一333页《彻悟禅师语录》卷上?示众普说。
  (15)不思议境:《大正藏》第46卷55页上《摩诃止观》卷五上:“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相性皆从心起。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何者?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思议境也。”
  (16)百界千如:《大正藏》第33卷693页中、696页上《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上:“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只百界千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已心,则为易。……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
  (17)一念三千:《大正藏》第46卷54页上《摩诃止观》卷五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18)《大正藏》第19卷128页上、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
  (19)《大正藏》第12卷343页上。
  (20)《卍续藏经》第62卷337页下《彻悟禅师语录》卷上?示众普说。
  (21)《大正藏》第51卷130页中《往生集》卷一。
  (22)日本净土宗宗务厅?昭和51年版《选择本愿念佛集》31-32页。
  (23)离四句:《大正藏》第30卷第2页中《中论》卷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大正藏》第48卷687页下《宗镜录》第46卷:“又直饶见超四句,始出单四句。犹有复四句、具足四句。且单四句者: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下略)”
  (24)绝百非:《大正藏》第12卷382页下《大般涅槃经》卷三:“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经文列举如来金刚身体绝百非的种种名目。
  (25)《卍续藏经》第62卷337页下《彻悟禅师语录》卷上?示众普说。
  (26)《大正藏》第12卷344页下《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在第九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上发表)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传印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