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纯祥法师所有开示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


 下载DOC文档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

此稿依纯祥师十八愿因愿文五、六录音合并整理,经纯祥师重新校订,内容有增减,特此说明。

第十八愿的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五(完)

前一节我们介绍了十八愿的三心是往生的正因,法体三心在我们身上体会到的就是机受一心(信心)。在阿弥陀佛的愿心中有三种心,叫至心、信乐心、欲生心。前几节就三心给大家作了介绍,今天接着学习这条愿文中的“乃至十念”。

阿弥陀佛有三条摄生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三条摄生愿的相关经文是:

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九愿: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

二十愿: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从上面三条愿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十八愿中才出现了“乃至十念”,这十念是“念”什么?就是念佛,那它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体会阿弥陀佛在这里选择“乃至十念”的真实用心。

第一部分乃至十念(信)

一、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从三心中来,因为有了至心、信乐,欲生的内在三心,然后就表现出乃至十念。

1、乃至释

乃至是什么意思?古德有二种解释:

①下至,少至的意思

少至十念,至少是十念。

②一多包容的意思

一个是从多到少的意思,多到一生、一形,它包含着一生到一年,一个月,一个星期,十念,一念;二是同时还有从少到多的意思,从一念,十念,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到一辈子。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从多向少)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从少向多)

综上所述,乃至有“不定”的意思。

2、乃至十念释

在“十念”前面加上“乃至”两字,这一点非常重要,这里就不单纯是“十念”的意思。亲鸾大师在真相铭文里面解释说,乃至十念是不拘遍数,不拘时节的,不分时间长短,也就是说你念不到十声,只念八九声也可以,时间延长的话,你念十一声、十二声也算。十念是指什么意思?就是从一到十,十是一个圆满数,念念功德成满的意思,一念,百千万念,念念功德圆满,也都叫做十念。昙鸾大师说:“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就是说只要往生之业成办,都叫十念,而不是限定在这个数字上。如果你闻到这个法门时间长久,可能念十年,如果你闻到这个法门时间很短,临终时才闻到,就像《观经》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遇到这个法门之后,很快就断气了,他只念了十句佛就往生了,这就叫做“乃至十念”。因为这里有了“乃至十念”,所以往生变得极为容易,这是佛为我们选择的易行,在此处我们可以好好地去体会一下,佛要给予我们的真实利益和他对我们的最大慈悲。

很多念佛的人认识是念佛要念得越多越好,至少我要念一天,或者是我要念到某种程度,总之往生是靠我念的力量,这种想法就跟乃至十念的意思不相应,与佛心也是不相应的。

二、“乃至十念”与“信心”的关系

1、“乃至十念”是信心的相,信相不离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里面是两个内容,一个是三心(至心、信乐、欲生),一个是乃至十念,实际上这里几乎是可以省略“乃至十念”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引用密教的一些观念,密宗里面讲究三密加持,三密是指身口意的三密。至心信乐欲生是意业,属于信心;这个“乃至十念”它是口业,是信的相,信相与信心是不离的,有信心就有信相。我们往生的正因是信心,净土法门是念佛,往生靠的是佛的力量成就,不是靠你念佛的修行。

禅宗有个公案叫“磨砖作镜”。是讲马祖道一当年在南岳常习坐禅,怀让祖师看见,就问他:“大德坐禅是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起砖头用力磨,磨的久了,道一禁不住问:“磨砖做什么?”怀让说:“磨砖做镜。” 道一问:“磨砖哪能成镜子呢?”怀让说:“磨砖不能成镜,枯坐就能成佛吗?”道一又问:“那怎样成佛呢?”怀让反问,车要是不走,打牛还是打车,马祖说那当然是要打牛了。这则公案讲修行要善用“心”。

作为不同法门,净土和禅宗是有差异的,核心的差异就在“乃至十念”。禅宗不立一切相,但是净土宗它有念佛的相,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乃至”的意思就是要你别执着在一念或多念的“念”上,不是一念或多念,而是念佛,重点在佛。禅宗六祖当年曾说:“我此法门,不论禅定解脱”。净土也是不立次第,阿弥陀佛给你往生的信心,直接获得,不需要你慢慢修,虽然它有一个相,但是“乃至十念”就破这个相,它的意思是让你不要拘泥于念一声或者念一辈子,而是时节不定;也不在于你念得多,念得深,而在于你是否有信愿。藕益大师曾说,即使你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没有信愿,往生不能决定。所以如果说要执著,也是执著在佛号,不在自己的一念或多念上。

2、“真实行”就摄有“真实信”

那么“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什么关系?说信心重要,有的人就会理解成,那我不念佛了,我去找信心,信心怎么找?到哪找呢?信心就在名号里面,“乃至十念”就是信心的相,信心必具名号,也就是说信心必具念佛的,信心就“常念”。

信心和乃至十念是“信”和“行”的关系。我们听到有些人劝导说,“你念佛,听到了佛的名号,一声就一定可以往生”,他强调一声或者一念,实际上是在强调阿弥陀佛选择的“相”。从阿弥陀佛的法体上来说,誓愿是念佛必生净土,少到一念。这是从“真实行”上说,“真实行”就摄“真实信”,因为阿弥陀佛选择了念佛的方式,还在名号里面打包放了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

信心(他力)念佛与自力念佛的差异

信心念佛和自力念佛是不一样的。信心念佛叫做他力、弘愿力,阿弥陀佛用无量光摄受我们,我们被摄取,就安住在摄取不舍中,有了这样的信心,对佛的忆念,是淳一、相续、决定的。而自力的念佛是监督自己修行,定时来念,念一万遍、二万遍……。有信心的人不是不念佛,而是在信心中常念,和自力有所不同。

五逆十恶“十念”往生之启示

道绰大师和善导大师在解释这个“乃至十念”时都引用《观经》下品的内容。

《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说: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种五逆十恶的人一辈子没有遇到过佛法,只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告诉他阿弥陀佛的本愿,佛有十力威德,是无量光、无量寿,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这时他的境遇很苦,心不能起思维力,听了善知识的教导,合掌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他就往生了。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

第一,「口称」利益不可思议

临终的人地狱之火已经烧到他的面前了,他的心中只有慌乱和恐惧,这个时候,要他回头去行善积德,做佛法的修行,拜忏、诵经、打坐……,在时间上已经不容许了,以他的心境来讲,也不可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思维阿弥陀佛救度的慈悲功德(救度的内容),也不可能以闲暇的心来忆念阿弥陀佛,那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阿弥陀佛就有一个选择的相,你只要念佛就可以,而且在观经里面特别说口称,就是出声念,口称区别于观想和忆念。他是至心口称,连着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专门说“十声”,后来净土宗祖师法然上人解释说,“念”和“声”是一个。这里是阿弥陀佛口业的利益,念佛是一个暗号,它里面有秘密,你念就有利益。口称是阿弥陀佛的选择,是一个相,口业跟心业、身业相连,至心称十念(声)南无阿弥陀佛,以口业为主,这样每一念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临终莲花出现,他就坐着金莲花,一刹那之间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口称利益不可思议。

第二,名号功能不可思议

至心口称念佛没有观想,也没有思维,只是以慌乱的心尽全力(至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却能达到这个效果,显示这并不是他的功力,也不是他所累积的德行,完全是这句名号的功能。因为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阿弥陀佛与我们的约定,里面就有强大的力量,乘着这个力量,在成就文中说“乃至一念”你就可以往生。其实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因此能够消除极重罪业。

为什么口称名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得这么大利益呢?这里的“具足十念”,就是“乃至十念”的体现。从法体上来说,阿弥陀佛在发愿时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里就有二个内容,一是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它是指真实信,二是乃至十念,它是指真实行,所念即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真实行中是摄有真实信的。“三心”和“乃至十念”(称名)的“信行”组合是法藏菩萨为我们往生选择的精要,也是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最根本的区别,他将信心放入名号中回施给我们,因名号中有信心,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下品下生,五逆十恶者临终,合掌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即得往生,全是佛的愿力信心使然。古德说:“称名必往生,依佛本愿故”,即是从名号法体成就上说,也就是称名是真实行,这个“行”中就摄有“信”了。如果五逆十恶的人十念都能往生,那我们就更不用怀疑自己称名念佛不能往生了。

三、与“信心”和“乃至十念”相关联的疑问

疑问一:“乃至十念”往生是专指临终呢?还是平时也可以呢?

答:信心即得往生,“乃至十念”是信相。那么平时念佛和临终念佛有什么差别呢?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终具足十念即得往生。这里体现了机法一体的相应。机是世间最恶的众生,法是至心具足十念的称名。法藏因地选择时是乃至十念,世间最恶的众生临终是具足十念;对照看有乃至和具足的差别。经文中特别说明十念的功用是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具足十念的功用之一是灭罪。因为此恶人有罪障生净土,故需要具足十念。也就是说,即使是最恶的人,具足十念也能消除往生的障碍,乘佛的誓愿获得往生。更参照下品中生的人,“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此品罪人是闻名灭罪,没有称念一声。比较起来就可以知道,往生是凭佛的本愿,闻名号与念名号体现的都是佛的本愿力。无论平时还是临终,佛的本愿力并无差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果说有差别,那是众生根机不同,但就是最恶的人,具足十念也决定得生彻底体现了佛的大悲本愿以恶人为正机的不可思议恩德。我们平时闻名念佛,由于往生的事实没有现前,就容易怀疑佛的本愿力。佛在《观经》告诉我们最恶的人临终具足十念即得往生,是告诉我们本愿力真实不虚,称名必往生。

疑问二:有信心的人是不是不需要念佛?

答:实际上从你有了信心开始,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了,这个不一定时刻表之于口齿。有信心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照射在我们心上,我们就开始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如我们不间断的忆念自己,但并不是时刻都提醒或向别人说我在忆念自己。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和佛在交相呼应,佛念我,我念佛,不间断的。佛在极乐世界中象一个不可思议的源动力,一念、一刹那都在呼唤着我们,我们被他催促,也一念一刹那的回应,没有间断。所以有信心的人一定是念佛的人,不要误会有信心的人不需要念佛。有信心的人不是不需要念佛,而是常念佛,就如凡夫常念自己一样,信心开显才是真正的念佛人。虽然这不一定表现为时刻在口念,也不一定要表现出天天要去念佛堂,要去闭关。净土法门的信心是一个果证,它具有不可思议的性质,如果说表现出来的“相”,那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但口称并不就一定有信心。

佛法毕竟是要落在心上,有信心是一定具有“行”的,但是“行”不一定具有信心,所以是信心必具名号。有信心的人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不一定有信心。信心是机法一体,机是我们,法是阿弥陀佛,机法一体就是指我们跟阿弥陀佛已经是一体的,信心念佛人常在阿弥陀佛身边,在阿弥陀佛的保护中。有了信心你就有了真实行,在没有信心之前,你的念佛不能称为真实行。因为信心里面具备法藏菩萨回向给我们的一念一刹那的愿往生的心,欢喜的心,也叫本愿之行,叫信心“行”,所以有“信”一定有“行”,但是有“行”不一定有“信”。

疑问三:没有信心之前要不要念佛?

答:在阿弥陀佛的因愿选择上面,“信”和“行”两者是绑在一起的。有信心就有乃至十念,有乃至十念就有至心、信乐、欲生三心。信心是能信,行是所信,能所不离,也就是信心与名号不能分离。没有开显信心,依法藏本愿,称念名号是随顺佛愿的正行。

如果要念佛,要怎么样的念呢?

正行是念佛,但是我们要了解念佛有自力、他力的差异。从他力来讲,念佛就是指你专称名号忆念阿弥陀佛本愿离自力之心。从自力来讲,就是有很多自己的思维计度在称念里面。

疑问四:有人问乃至十念就往生,那我为什么还不能往生?

答:念佛没有得到往生,是信心没有开显,也就是没有信受本愿力。世亲菩萨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念佛没有确定往生是称名却不如实修行,即是对名号本愿力有怀疑心。

四、《佛说无量寿经》(大经)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与《佛说阿弥陀经》(小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的异同

《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不乱”,这里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和“乃至十念”都是指时节不定的意思。这里“一心不乱”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带有自力的一心,藕益大师曾说,即使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没有信愿,往生不决定。带自力的“一心不乱”是假的一心不乱。

二是指他力的一心,是真的一心不乱,就是指信心,也就《大经》至心、信乐、欲生的法体三心,在我们是机受一心。信心是往生的正因,获得信心,往生决定,这叫平生业成,不需要等到临终,这就是两者主要的差异。

第二部分若不生者(证),不取正觉

下面再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说南无阿弥陀佛是名号本尊,名号里面就总摄所有的净土教,而所有净土教的内容又全部都归到了这句话上面。

“若不生者”有两个方面意思,从智慧门上来讲不生者就是不生不灭,往生极乐是无生;从悲门来讲,是莲花化生,无生之生。我们要得到这个果证,就是全凭法藏菩萨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句话。

一、法藏菩萨用弘誓大愿摄受众生

前面的“设我得佛”是法藏菩萨立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立誓,联系在一起就是誓愿。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关键就在立誓,如果十方众生不能生到净土里面去,他就不成佛,这是他对着我们立的弘誓。阿弥陀佛以弘誓大愿来摄受众生。愿誓是法藏菩萨的,但是他的发愿立誓和我们每个人都发生了关系。所以你不要光念佛,你要知道佛有愿要摄化我们,同时知道他和你立了誓约。阿弥陀佛说我用这个方式保证你往生,你要是不往生,我的愿就不圆满,我就不成佛;就是这样一个誓约,誓愿相连,你往生了,他的誓就达成了,他的愿才圆满。

二、教行信证是净土教一个完整利益

法藏立誓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成就我们,用光明名号摄化十方。首先是名号,把他的修行回向给我们,回向的方式就是念佛,这是净土的真实“行”。通过这样的行,我们就得到真实信,你入了这个真实“信”,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有了净土的真实“证”。从此你今生和来生(到净土)就入于“正定聚”之中。在获得了信心同时,即使你还没有生到净土,你就已经进入到“正定聚”之中。“正定聚”是信心所获得的利益。住在“正定聚”也有“还相”的利益,自信劝人信,生到净土,就开显出究竟成佛的利益。

所以《佛说无量寿经》开始说,佛之所以出生在我们世间,是为了“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就是“教行信证”完整的利益。对于我们来说你获得了信心,你就有“行”有“证”了,因为信心保证你的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三、往生正觉,机法不二的果证

净土宗的祖师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句话的体验特别深,他说“原来法藏菩萨成佛,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我一个人呀。法藏菩萨说我发了四十八愿,经过久远长劫的修行,其它的全部都圆满了,但是我还不能成佛,就是因为你还没有往生到我的净土来”。我们不能生到净土,他就不是阿弥陀佛,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你什么时候生到净土去了,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才能光明遍照,他才能成佛,我们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绑在一起的,是一体关系。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又会产生新的疑问:“那我现在还没有往生,但是我明明念的却是南无阿弥陀佛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地藏王菩萨因为地狱清空不了,所以他一直还是菩萨,而阿弥陀佛不是这样。虽然我们没有往生,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往生的了。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解释说,这是菩萨的巧方便回向。巧方便者,谓菩萨以已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栝,欲烧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回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叫做机法不二的果证,这里有一个关系,我什么时候往生,法藏菩萨就什么时候成正觉,也就是所谓的“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机”就是指众生,“法”就是指弥陀。我们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一件事情,称为“一体”。我们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分不开,阿弥陀佛的正觉,就是我们众生的往生。阿弥陀佛已修成了自身的正觉功德,也就是成就了众生的往生功德。因为“(众生)若不生者,(弥陀)不取正觉”。法藏菩萨在十劫之前已成佛了,成为正觉的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在十劫之前就已成就了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功德,它们是同时成就的。

四、大慈悲父阿弥陀佛以利益我们为自利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还有一点很深的意思,大家用心去体会一下。法藏菩萨是以利他为自利,就是他以利益我们为自利的,所以阿弥陀佛确实是大慈悲父。阿弥陀佛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我们,这里充分体现出法藏菩萨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不要说佛没有感情,佛是真正的至情至性。有人说出家是无情无义的,学佛的人都学得很冷,这个是世俗的观念,世俗的情感它是很无常的。而法藏菩萨要追求的是什么呢?他所追求的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蕴藏着他的无量光,无尽智慧,无尽的慈悲,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谁对你的感情最深,那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在久远劫以前就一直在用“机法一体”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深情地不间断地呼唤着我们每一个人,你们要是不来(若不生者),我就不成佛(不取正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用心好好去体会一下佛的心,不要辜负了佛对我们的深情。他的每一念修行里面都蕴藏着对我们的招唤,蕴藏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力量。

所以靠你自己修行的力量想往生是绝对不行的,靠你自己想要往生的心是不行的。如果讲感情,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深情就象大海一样,象须弥山一样,我们跟他没法比。如果讲力量,那你可以先跟地藏王菩萨比一比,再跟法藏菩萨比一比,如果你能够从他们身上照见自己的渺小,觉得自己不行,那你就应该放下自已那颗刚硬、傲慢、自力的心,好好地去听闻,他是如何修行的?如何为我们选择的?老老实实地依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

第三部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机)

第十八愿最后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有四十八愿中只有这条愿才出现这个内容。这一愿有誓愿,再加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实际上它是指根机,因此这条愿是最圆满的,把整个净土教从机法两个方面的誓愿和因果全部都含摄在其中。

法藏发愿要成佛,要给予我们的是往生成佛的利益,但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从文字上看,五逆和谤法的人他们是没有这种利益的。但在《观经》下品下生章中,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却得往生。那为什么这两部经说法不一致呢?我们应该听谁的呢?

一、五逆诽法之除取

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代曾有人推断说这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加上的,也有人不同意此观点,认为整个四十八愿都是法藏菩萨在说话,没有释迦牟尼佛在说话,如果说是要另外加上,难道是四十八愿还不够圆满吗?所以从《大经》来看,这里是法藏菩萨发愿的原文,而不是释迦牟尼佛另外加上的。

①昙鸾大师逆谤具否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对此解释说,《大经》上说是五逆和谤法,两罪是复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观经》里面就只有五逆,未提谤法,所以摄取。

②善导大师的抑止门和摄取门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下品下生章中就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了“逆谤除取”的问答。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是因为这两种罪业、罪障太严重了,众生如果造了的话是肯定要入阿鼻地狱的,一旦入了阿鼻地狱,很长时间,就没有办法出来了。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如来恐怕众生造这样的罪过,所以方便说不能往生,也不是说不摄你往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它的道理是什么?

是因为“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

是因为这个人已经造下了五逆十恶的罪,不能让他流转,所以还用大悲的力量摄取他。就是说你造了五逆的罪,佛的大慈悲还是不舍你,只要你回心也还是摄取你,还是可以往生的。

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

但是在下品下生里面,没有说那个人造谤法的罪。因为如果你在谤法的当下,你是不信佛法的,谤法和摄取是相对的。如果你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不存在的,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善恶因果,你根本不相信这些,这时你显然是不可能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说谤法的人不能往生。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这是对未造业的人来说的,但是如果你造了谤法,只要你能够回心,象五逆一样,都是可以往生的。这是从已造和未造的两个角度来说的。

虽得生彼,华合经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

虽然五逆十恶的人,乘佛的愿力可以生往净土,但是他要在莲花里面住很长时间,下品中生是六大劫,下品下生是十二大劫,在莲花里面有三种障碍,一个是不能见佛,及诸圣众;二是不能听闻正法;三是不得历事供养。

除此已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除了有这个障碍,他没有诸苦,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在世间法中三禅之乐是最乐的,即使在莲花里多劫不开,那还有三禅之乐,比你在地狱里多生累劫永远不出来、长时受苦,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所以,我们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个就是善导大师解释为什么《无量寿经》里面说要除掉五逆谤法的人,而观经下品又把他摄取来,这就是对未造的抑止,对已造的摄取,因此抑止是方便暂时的,而摄取是真实永远的,佛对我们永远都是爱护和慈悲的。

二、十八愿真正要救度的正是“五逆谤法”之人

但是更深的意思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佛特别加上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发愿要帮助的众生恰恰正是那些五逆诽法的人。

十八愿里面包含真实的教,真实的行,真实的信,真实的证,它是佛要给我们的一个完整利益。这就好比佛是一个医生,他制订了一整套的救人方案,那么首先他要学最高的本领,寻找最好的药方,采用最佳的治疗方式,那么这些又都是为了谁呢?主要就是为了救度那些五逆和谤法的恶人,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出现在这里,最能体现十八愿是所有愿中最圆满的,也充分体现了阿弥陀佛的大慈悲。

这个愿文前面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里的“十方众生”没有说是凡夫还是圣者?但从后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却让人体会到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摄受众生,主要就是为了十方众生中凡夫,凡夫又分成善凡夫和恶凡夫,阿弥陀佛要帮助的恰恰正是凡夫中的恶人。

因此这个地方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联系起来就特别令人感动,为什么呢?法藏菩萨说我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发四十八愿兆载永劫的修行,建设这个地方,我要给的是什么样的人?从根“机”上来讲,不是那些菩萨们和很善良的人,而最主要的是要给予那些最恶的凡夫,他要用最好的药来治疗那些最重的病人。阿弥陀佛的力量非常无碍圆满,大慈大悲,他所要帮助的正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恶凡夫。

所以古德往往是把阿弥陀佛的誓愿和五逆十恶的人直接联系起来,充分展现出阿弥陀佛的智慧和慈悲。昙鸾大师在做《赞阿弥陀佛偈》和在解释十八愿的时候,他都把“唯除”两个字拿掉了,说法藏菩萨要救度的恰恰就是这些要除掉的人。

道绰大师在解释十八愿时说,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用的是“纵令一生造恶”,他这样解释的原因就是引用了《观经》下品的人,下三品的人都是一辈子造恶的根机,十恶、五逆,道绰大师就是以十方众生里边最恶的、临终的、没遇到佛法的众生,来显示阿弥陀佛真正要救度的人正是这些要除掉的五逆谤法的人。

这里面还有两个含义,一是体现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光明即是真正的智慧,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是最有智慧的,最有力量的;二是这么大的力量最后要落在谁的身上?就是要落在“五逆谤法”的人身上,这么大的力量就是要救度那些在地狱中最深处的众生。所以只有大智慧,才能具有强大的力量,才能产生真正的大慈悲,因为悲智是相连的。

三、保护念佛人,与世间法安立

另外它还有一个保护的意思,这跟我们的实际情形相应。十方世界造恶的地方少,而娑婆世间是一个造恶很多的地方,我们这里叫秽恶之界,浊乱之世。地藏王菩萨说我们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阿弥陀佛发这样的弘誓大愿,只要你有至心、信乐、欲生的三心,乃至十念,我就一定可以让你往生到我的国土里面来。佛给我们最大的利益,并给我们下了保证。有些人就认为,我有了依靠,有了信心,我就胆大了,反正我也不会堕地狱了,我即使是造了很多的恶,我也不怕,因为有阿弥陀佛的保证了,这个就叫因药而好毒,佛说这样也不行。从诸佛的通法来说,都是止恶向善的,所以这里还是要“抑止”。虽然有阿弥陀佛的保证,但是你也不能因此就去造五逆十恶的业,这样就可以保护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就象慈父一样,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但是我们也不能太过份了,要有个限度,不能造到五逆十恶的那里去。所以这里用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他有保护念佛人,抑止他不乱来的意思,这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善法中有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两种。往生净土是出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包含着世间善,两个不矛盾。佛法是要你得到究竟的解脱,不是要你贪世间的有为法,世间的好人好事,善因善果,有为法的善它始终还是不究竟。我们要把这两者划清,阿弥陀佛的善是出世间的善,是上上善。而象我们没有得到空性智,没有证到无为解脱的圣果,平常所做的都属于世间的善因,你凭这个世间善因,你是不能得到出世间往生净土的果证,所以往生就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行,他是属于出世间的善法,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这里的“唯除五逆,诽法正法”,是为了安立世间善和出世间的上上善之间,相同相对。佛是大慈悲,他不象我们去分别、取舍,他发愿要去救度那些我们认为最讨厌、罪恶最大的人,用他所有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救度他们,但是不能因此就把世间的善恶破坏掉,所以佛法和世间法是相依关系。

四、从此处入“机的深信”

在末法时期,我们虽然造五逆的机率较小,但是造谤法的机率却很大。有很多人虽然听闻了,但是没有获得往生决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没有信受,也就是对阿弥陀佛还有怀疑,这实际上就是“舍”法,也可以说是谤法。所以法门到这个地方是非常的简单和现实,它和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我们不正是那些恶人吗?名号不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吗?谁不需要慈悲怜悯呢?越恶的人越需要慈悲怜悯,越是需要弘大力量的慈悲怜悯。

我们最初获得净土法门的利益通常都是从机的深信上面进入的,你能够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深感自己是一个恶人,你就有了信心,从此进入“机的深信”,也是净土教获得信心的标志。你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够把往生决定真正地建立在佛的身上,对佛产生依赖和信靠。你没有对自己是恶人的自觉,你不可能获得往生的信心,获得信心跟你认识自己是一个恶人是连在一起的。你只有承认自己是恶人,阿弥陀佛才是无量光,才是真正可以依赖和信靠的人。所以真正获得往生净土信心的人绝对不会说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凡是说我是一个很好的人,你就没有信心。

善导大师说“机的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从阿弥陀佛的大誓愿中就能够照见自己的罪恶,所以念佛的人有两种信,一个是从机的深信来讲,信自己确实是一个恶人,但是只有你念佛,你才能有这种自觉;二是法的深信,有了机的深信才会对阿弥陀佛的大慈悲产生出一种依赖和信靠。

所以净土宗的信心与通途的信心是正好相反的。通途的信心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彼既丈夫我亦尔。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能成佛,我也能成,他能成菩萨道,我也能行,别人能够修行,我也能修,别人能做好人,我也能做。而净土法门的信心就不是这样,它把一切好都归到阿弥陀佛那里,而自己就只是一个念佛的人,对佛依赖、信靠的人。就象得了癌症的病人,对阿弥陀佛的渴仰,相信他就是能救自己命的医王,你要是这样去念佛,想要你忘了他都不可能。

这些都是属于体验,不是道理,念佛是有真证的,不是单纯的读书和学道理。你要用你全部的生命力量去追求他,阿弥陀佛已经用他全部的力量来救度我们了,我们也要用全部的力量来回应他,如果你的回应是不平等的,没有全部归命,那就暂时没有信心。阿弥陀佛不舍一切众生,本来这条愿把究竟的利益、所有的因果全部给了我们,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到这条愿里,所以紧接着又发下了第十九条愿。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纯祥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纯祥法师讲阿弥陀经     

纯祥法师讲二河白道喻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信愿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