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一
经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二千年以来影响我们汉地,最吸引我们的佛法核心的东西就是禅宗的“开悟”,它的源头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当时人天大众云集,释尊拈花微笑,对着大众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后代的佛法,特别是我们汉传佛教,很多人想要得到就是佛说的“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就是他要见到这个“涅槃妙心”,所以后代的人都集中在“开悟”这一点上。一二千年来我们佛教的集中点都在这一个地方,如果比喻佛教有一个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那他就想去采取这颗明珠,也就是佛的心,不论是佛教的高僧还是普通的信众,不分男女老少,他接触到佛教,基本上都是以这个为凝聚点。
佛在这个法会上面说他把这个“正法眼”咐嘱给大迦叶,他就成为禅宗的初祖,后来从迦叶到菩提达摩,他已是二十八代祖师,然后再传到我们中国来,一代传一代,再传到五祖弘忍禅师,弘忍再传给六祖惠能大师,它一直以来都是单传的,而从六祖以后就成为遍天下的了,这个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一个核心。这种影响势力一直延续到现在,你象我们念《金刚经》就是受这个影响,我们天天做早晚功课,结尾都有一句话“摩诃般若般罗密多”,做这个功课回向,等于都有一个归宿处。摩诃般若般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这个大智慧你怎么样来进入呢?就是要把佛给迦叶尊者的“正法眼藏”也就是佛心获得。所以说不单是一个禅宗,实际上后代,千百年来我们整个中国佛教,汉传佛教都是以这个为核心,所以住持佛法的人就是获得了正法眼的人,就是开悟的祖师,佛法就是这样子传承的。
那么随着越来越接近末法,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得到佛教佛法的核心呢?“禅”,佛说他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他这是一种咐嘱,代代传承的叫做祖师。如果说“禅”后来成为我们中国佛教的核心,那么净土宗则是所有佛法的归宿之处,三乘佛法十个宗派无论是大乘小乘,禅宗、律宗、密宗、他所有的归宿都在净土,净土是共有的。那么净土教的一个核心,心中的心,所要给我们的利益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核心。那么阿弥陀佛呢?他把他的宝藏咐嘱给十方的诸佛如来,在第十七愿中,阿弥陀佛誓愿让十方世界的无量诸佛,称扬赞叹他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咐嘱。就如同释迦牟尼佛把他悟得的正法眼、涅槃妙心,传给迦叶尊者。在《金刚经》中说“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阿弥陀佛呢?是咐嘱诸佛,他把什么东西咐嘱给诸佛呢?把他这个“名号”咐嘱给诸佛。
那么净土宗阿弥陀佛把“名号”咐嘱给十方佛,那么十方诸佛对着人天大众,释迦牟尼佛对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称扬赞叹净土的不可思议功德,阿弥陀佛的清净平等,国土的庄严。那么他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最后落在我们身上的是一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十八愿”的内容。
这一条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真实教的核心。禅宗是教外别传,传的是佛心。那净土教呢?是真实教,它里面要传给你的是什么呢?《佛说无量寿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佛说如果佛教所有的经都灭掉的话,那就只留下这一本,也就是指我们现在学的这个《佛说无量寿经》,这个就是最真实的佛教。那么在这最真实的佛教中你所能得到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因为这个愿里面它有我们修学佛法的“成果”,果就在这个地方,你得到了这个“果”,也就得到了佛法全部的利益。这就相当于禅宗的开悟,见到了佛心。
而十八愿它要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对于我们修学佛法念佛想“往生”的人来说,这个愿里面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你能得到往生,也就是宝贝中的宝贝,极乐世界所有的宝藏都在这个地方,你得到了这个其它的就都得到了。当然凡事都有一个因缘法,是你情我愿,我们修学佛法也是一样,就象释迦牟尼佛把正法眼藏传给迦叶尊者,后代很多有智慧的人勇猛寻求,但对不想要的人来说,“开悟”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再珍贵的东西对于不想要的人来说也没有价值了,往生也同样如此。
凡是来修学佛法,特别是来听净土教的人,对自己心愿的“目标”要明确,我修学净土教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是为了往生。前提是你先要有“往生的愿望”,然后发起勤求,最后获得“往生决定”。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意思就是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通十八愿,他们全部都收摄在十八愿这一条愿中。阿弥陀佛咐嘱十方诸佛,把他的“名号”对着人天大众做回向,那么我们通过“名号”得到的就是“往生”的利益,这是相当简单,说起来净土教是一个极简单的事情。
这条愿文里面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简单在哪?就在这个 “乃至十念”, “乃至”一个意思是少至、下至的意思,阿弥陀佛说如果你少至十念(念佛),你不能够往生到我的西方极乐净土,那我就不成佛。“乃至”的另一个意思则是“一多包容”的意思,他不是说非要你十念,甚至说只要你“乃至”一念念佛,你不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说我就不成佛。反过来看,既然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了,我们现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只要“乃至”一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生极乐净土。
从禅宗来看他的获得也很简单,佛根本连话都没有说,只是拈起花,迦叶尊者笑了一下就得到了。后代有人来问开悟的人,什么是佛?祖师说“你就是佛”,他立刻就开悟了,他就成佛了。因此最珍贵的东西,最大的宝贝往往就是最简单容易获得的。为什么呢?
阿弥陀佛为我们立下了真正的誓言,他想要给我们的东西(真正的利益),但是他怎么给我们呢?他“选择”了一个方式,那就是“念佛”。对着我们这些凡夫,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了“念佛”这一方式,它有一个方式的,这点与禅宗不同。而这个方式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是《佛说无量寿经》里面提到的,是有样子的,它跟《金刚经》不同,因为我们不是在修禅。但是一提到“念佛”很多人就会想到我要念佛念到什么样的程度,要念一天、七天,闭关、念到一心不乱,反而把它弄复杂了,其实在“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面就显示得很清楚了?
在十七愿里阿弥陀佛咐嘱十方诸佛,让他们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字。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们的修行就是念佛,往生的修行就是念佛,这个是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的,而且极为简单(容易)少至(下至)十念,如果你要是不能往生,他(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所以只要你是想往生,这个事情就可以很简单、容易的达成。
在观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说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人干尽了坏事,做了五逆十恶的人(五逆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到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导,让他去用心念佛,而这时他心里障碍很大,没有定力,无法用心念佛,善知识就劝他合掌至心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但这前面有一个条件就是“至心”,这个必定堕地狱的人,他至心具足十念他就乘着阿弥陀佛誓愿的力量临终往生了。这是释迦牟尼佛金口亲喧,往生是这样子的,方式简单。
既然佛的誓愿能让我们简单和容易的达成往生,那为什么很多念佛的人没有因为这一念就往生了?好多人念了几十年,念了一辈子,他也没往生?那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要确定一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文如是,这是佛的誓愿,这是可以确定的。但是为什么好多人念了佛没有往生呢?天亲菩萨对这个做解释的时候说,“你这念佛是不如实的修行,这一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我们这个“心”和跟这个“名号”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应、不同。那这个名号所要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念南无阿弥陀佛形象是简单的,而且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没有把条件设得很高,没有说让我们念一天、两天、念十天、二十天或者是念一辈子,它只把这个条件设为“乃至十念”,少至十念。?
但是这个“乃至”的意思不只是“少”的意思,他包含着多和少,少到一念,多到一生(一辈子,一生一世从你遇到开始)。这个念佛是为了往生的,少到一念,多到一辈子,所以十八愿就叫“念佛往生愿”。通过念佛这种方式,你得到阿弥陀佛给你的咐嘱,阿弥陀佛给你的宝贝,阿弥陀佛给你的这个方式与释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相比,是极简单的。你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呢,只要你能称念,不管是男女老少,上智下愚,都可以得到,你看“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都能够做到,就都可以得到往生的利益。由阿弥陀佛传下来,传给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再传给我们,你就得到了。?
这个“相”是简单的,但是更多的人都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都落到这里面去了。这个“相”虽然简单,但是“相”是不离“心”的。其实我们大家都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从外表样子看几乎是共相的,好象没有什么差异,念佛的声音不过只是男女老少的差别,但是这个“心”的差别就大了。由于我们现在的人都是属于目光短浅,没有什么心思的,所以这个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就很重要了。这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方式是阿弥陀佛为我们选择的,样子极为简单,但是重点要落在“称念”的用心上面。?
所以这条愿的愿文它不只是“乃至十念”,这一个样子,一个相,前面还有什么?前面还“至心信乐,欲生”有这三种心,不是一个心,而是三个心,这个就难了。阿弥陀佛说如果我成佛的话,十方众生这个念佛的心是“至心”(第一个),“信乐”(第二个),“欲生”(第三个),所以这条愿也叫“本愿三心之愿”。
我们念佛要了解这三种心,当然我们现在还活着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跟谁比呢?与临终五逆十恶的人比,那五逆十恶的人他没有时间研究“至心、信乐、欲生”,来不及了,他就直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他就只有等到去了极乐世界再去弄明白了。
但是我们在这里念佛,你为什么没有往生呢?好多人说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发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不知道往生很简单,不知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内容。那你现在你知道这个内容了,其实就是念佛必生净土的,很简单。但是很多人说我念了,我怎么感觉我没有往生呢?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拿你的感觉和想法和这个三心对照一下,为什么没有往生呢?
至心,就是真实心,全无虚伪的至诚之心。这个至诚心是用观经里面的说法,观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在上品上生章里面,告诉阿难尊者,说“具三者心,必生彼国”,哪三种心呢?这里没有谈到十念,而是说具三心者就定生。如果我们两部经(大经与观经)对照来学习,可以发现其实这两个三心是一样的,观经三心是指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学的这个四十八愿,这个地方是法藏比丘因地作菩萨的时候的发愿说的,说的人不同这是两者差别,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一个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另一个是至心(对应至诚心),信乐(对应深心),欲生心(对应回向发愿心)(对应详见表一)。释迦牟尼佛说得很直白,“具三心者必生彼国”。第一是真实心,全无虚伪的至诚心,第二呢,信乐之心,无疑之心,欢喜爱乐之心,第三呢,是愿往生净土之心。
表一 三心对照表
大经 |
观经 |
法藏比丘因地作菩萨时说的 |
释迦牟尼佛说的 |
至心 |
至诚心 |
信乐 |
深心 |
欲生 |
回向发愿心 |
我们再来看四十八愿的愿文的这个地方“设我得佛”,所有的愿都归到这个地方,他的核心就是要成佛。所以说所有的“设我得佛”就都归到十八愿上来了,十八愿的“设我得佛”才是真的,真中之真。前面的第十七条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提到的是十方诸佛,只有到十八愿的时候,阿弥陀佛才站在我们前面了,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设我得佛,一个是佛,十方众生就是指我们,一个是我们。下面就是说到三心了,如果我法藏比丘成佛,十方众生首先是内心真实相信,这就是至诚心和信心,然后说欢喜爱乐意欲转生到我的净土来。阿弥陀佛说他成佛了,我们内心就真实欢喜爱乐。那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了,那我们来照一下自己的心,我是不是内心欢喜爱乐呢?很真实的愿意相信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这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也都是十方众生之一,他们都欢喜爱乐吗?他都是至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吗?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情形,这就好象与阿弥陀佛的誓言不一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好象并没有欢喜爱乐欲生净土的心。那是为什么呢?
首先看这个至心,至心就是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到底什么样叫真实心?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说“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心中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自身是没有真实心的。佛法是心法,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在这个“用心”上,而我们实际的情况是不善用心,只是摆样子,因此善导大师就针锋相对地说“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你的样子再精进,如果你的心不真实,那就是虚假之心,你是不可能念佛念到净土去的。藕益大师也说即使你“念得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如果没有心,也还是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好象念佛机整天念,但是它也往生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能光摆样子,要用心,念佛着重要落到“心”的上面。
在佛教中有很多种层次的善法,这个心我们常常讲唯心,心的层次是不一样的,三皈依的心和五戒的心就不一样,因为五戒的心里面就持守五戒,十善又不同,初果的阿罗汉跟所有的凡夫就不一样了,开悟的和没有开悟的也不一样,从样子上看都差不多,没什么差异的,主要是心不同,就是心有差别。
既然我们没有真实心,那谁有真实心呢?以谁为标准呢?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标准。
那么这个至心的标准,要至到什么样呢?就是要至到法藏菩萨发愿的这个样子,就是他怎么样用心来建设净土的。他的这个至心有个相,叫一念、一刹那,身口意业都是真实心,没有一点贪嗔痴的,是一念、一刹那都是没有贪嗔痴的想法,这种心叫至心。如果你能具备这样的心,那你就有,不然你就是没有。其实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标准?阿罗汉、得了神通、修了禅定、乃至什么小菩萨的标准都不行。法藏菩萨是一位高才勇哲,与世超群,是发四十八愿的大菩萨,以他的至心做标准。而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呢?善导大师说,我们的心不能“外现贤善精进”,我去念佛,我去做布施,我去受戒,我去修行,不能够“外现贤善,内怀虚假”,怎么是虚假呢?你如果不是一念、一刹那都不起贪嗔痴的话,那你就是内怀虚假。你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的那个,一念一刹那,“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就都是杂毒之善。释迦牟尼佛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那你就不具备至心第一个心。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无法具备第一个心,那么往生要是这么难,那还谁能往生呢?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佛的誓愿到底是什么呢?说五逆十恶最坏的人他临终的时候,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那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了,那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至心呢?如果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他显然是没有的,他一辈子都是做坏事的,一辈子做五逆十恶的,他临终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为什么他自己并没有至心,他十声称念,他却往生了呢?因此这个“乃至十念”,十念的这个相和至心、信乐、欲生的三种心他们是绑在一起的。什么叫绑在一起呢?
先说至心,至心从哪来呢?就从“设我得佛”来。“设我得佛”有“因果”。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正觉就是佛,佛就是名号?法藏菩萨誓愿十方诸佛、临终五逆十恶的人称念这个名号,让我们“乃至十念”的念佛。由信心称念名号因缘成就“至心”,所以“至心”以名号为体。所以说念佛这个样子简单,但是这个心呢?我们自己是没有象法藏菩萨一样的真实心,让我们达到他那样的真实心的程度,无论是哪一辈子,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具备那样的真实心,那五逆十恶的人就不能往生,我们也无法往生了。这个问题是法藏菩萨早就预料到了的,所以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之后,他给我们选择了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方式,这个名号的体中具有这个“至心,所以这个“至心”不是我们的,而是阿弥陀佛通过名号回向给我们的。
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说“我没有文化,我业障深重,我没有信心,我也没有至诚心,实际上你没有至诚心,那只是你没有,但是并不表示真没有,因为佛号里面有,正因为佛号里面有,所以五逆十恶的人也能够往生,那我们就更不用担心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为我们选择的名号里面是有秘密的,名号里面是有宝藏的,佛为我们选择了这个简单容易的念佛方式是要将他的心转向我们的心,这个转向环节是大家要注意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的心要去和阿弥陀佛的心去碰撞,这才是念佛,你要去了解阿弥陀佛的至诚心,这叫将心比心,你这才叫念了佛了,你不能光摆样子,当然念佛的样子是最好的样子,是芬陀利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真正的芬陀利花呢,那只有阿弥陀佛知道,那只有你知道。
南无阿弥陀佛。
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